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76
06方剂学温里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第一节温中祛寒剂理中丸《伤寒论》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朮干姜。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㿠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
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桂枝人参汤(《伤寒论》)桂枝加入理中内,温里解表两兼长。
组成:桂枝别切,四两(12g)甘草炙,四两(9g)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理中化痰丸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饮大便溏。
【鉴别】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
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小建中汤《伤寒论》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4枚)芍药六两(18g)生姜切,三两(9g)胶饴一升(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第六章温里剂概述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二、立法依据:温里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清者温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等原则而立法组方的,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三、分类、适应证:寒邪致病引起的寒证有表里之分。
外感寒邪,邪在肌表,为风寒表证,当用解表散寒,解表剂中已有叙述。
寒在脏腑经络为里寒证,临床多以但寒不热,系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为特征。
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寒愈盛则阳愈虚,而阳愈虚则寒愈盛,二者常相因为病。
里寒证以寒盛为主,不同程度涉及到阳虚;若以阳虚为主者,则归虚证,当用补阳之剂,详见补益剂。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痿。
”阳气乃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筋脉。
阳气不固则人寿夭折;开合失宜,为寒所袭,深入脏腑经络,阳伤寒结,经脉拘挛,而先偻俯之象。
因此,温里剂温复阳气,祛散阴寒,对于祛病益寿有重要意义。
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中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入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邪陷,表寒乘虚入里;有因过服寒凉,损伤阳气者,但总不外乎寒从内生与外寒直中两个方面。
前者多为虚寒,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后者多为实寒,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防辛散伤正,是以温为主。
里寒证有虚实轻重之别,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异,本章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四、使用注意: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
在临证运用时,一是应注意辨清寒热真假虚实,勿为假象所迷惑。
若真热假寒者当禁用,否则直如火上浇油,祸不旋踵;二是应注意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不可过剂,以免重伤其阴或引起动血之弊;三是四时寒暑变迁,地土方隅高下,病情轻重缓急,亦须作为药量大小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