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17《安塞腰鼓》导学案-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9
安塞腰鼓导学案(精选3篇)【安塞腰鼓导学案第1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选编的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17.安塞腰鼓刘成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过程与方法:4、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情感与德育:5、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方法: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精品【初中语文试题】精品【初中语文试题】精品【初中语文试题】教学步骤: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投影:黄土高原画面。
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A、火烈的舞蹈场面。
《安塞腰鼓》导学案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习时要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画面美和力量美,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学习过程】一、我会预习:二、我会朗读:1、朗诵竞赛:这篇课文我会怎样读?我为什么要这样读?(下面就由我给大家朗读,请大家点评。
)2、想一想:假如你是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请用“这是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可用文中的词句来概括)3、“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我会分析: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理清文章的结构:四、我会理解1、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有种气吞山河的气势,请找出来,并分别举出1——2个例子来谈一谈。
(结合课后练习三)提示:请用“________写得好,好在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文章________”的句式对文章中的语句进得点评。
2、作者借“安塞腰鼓”歌颂了什么?五、我会解疑(课后练习二)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2、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习反思】【课堂检测】《全程伴读》。
17、安塞腰鼓
课题17、安塞腰鼓课型新授
导学目标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检查作业
1、小组内互查自改,教师鼓励性评点。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
烈。
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
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
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
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
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
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
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文。
17安塞腰鼓导学案精彩开篇词1997年香港回归的庆典上,有一群西北汉子演绎了一段“绝活儿”,当时有人曾这样形容:表演起来有股熊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牛劲,看了让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来劲。
大家知道这么让人有劲的“绝活儿”是什么吗?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喜不喜欢“摇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
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晦.(huì)暗羁.(jī)绊冗.(rǒng)杂蓦.(mî)然烧灼.(zhuï)戛.(jiá)然而止亢.(kàng)奋辐.(fú)射搏.(bï)击淋漓..(lín lí) 2.解释下面词语。
【狂舞】纵情地舞动。
【闪射】闪耀。
【火烈】兴旺热烈。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比喻鼓声和观众的心灵相撞击。
【搏击】形容后生们奋力舞动胳膊、腿、全身。
【烧灼】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激动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奔突】奔驰向前。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翻动飞扬。
【恬静】安静。
【冗杂】繁杂。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渺远】同邈远。
遥远。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3.作者链接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味文中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气势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2)理解安塞腰鼓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圈点批注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小组合作探究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 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等。
2、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表演时,鼓手们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在黄土高原上尽情地跳跃、击鼓,展现出豪放、粗犷的独特风格。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瞳仁()恬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而止()(2)解释下列词语。
亢奋:极度兴奋。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蓦然: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安塞腰鼓?(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3)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气势?六、课堂探究1、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整体感知(1)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安塞腰鼓?明确:从“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三个方面来描写。
(2)腰鼓表演部分又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写?明确: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等角度进行描写。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17安塞腰鼓【导学目标】1.让学生查阅相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认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会抓住要点句子赏析。
3.领会安塞腰鼓激烈的艺术感染力,进而陶冶情操。
【要点难点】1.频频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随和势。
2.品尝语句,领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3.指引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颂扬的生命力量。
【媒体使用】【教课过程】一、预习当先一步1.走近作者刘成章, 1937 年出生于陕西延安, 1961 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取了散文优异作品一等奖。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_《安塞腰鼓》 _______》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今世散文精髓》。
2. 背景助读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以后演变成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起进行,澎湃的气概,精深的表现力令人沉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 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3. 给下边加点字注音惨淡(hui)羁绊(ji)蓦地(mo)冗杂(rong)亢奋(kang)戛但是止( jia)安静(tian)瞳仁(tong)澎湃(pang bo)4.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勒出字词,解说词语含义:惨淡:惨淡羁绊:缠住不可以脱身冗杂:繁琐亢奋:极度喜悦戛但是止:声音忽然中断惊叹不已: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二、讲堂小试身手问题一.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第一部分(1-4 ):写鼓响前第二部分(5-27 ):写腰鼓表演第三部分(28-30 ):写鼓声止问题二、品读句段1.朗诵课文第一部分思虑:文章如何写表演前的状况,这样写的利处是什么?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素的;从神态写:是沉着而寂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地、未曾响过目的:主假如为下边写腰鼓表演蓄势2..朗诵第二部分,思虑问题(1)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四个角度来展现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17、安塞腰鼓
课题17、安塞腰鼓课型新授
导学目标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
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
宣泄。
今天我们走进X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二、充足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勾画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羁绊(jí)晦暗(huì)磅礴(pánɡbó)颤栗(lì)烧灼(zhuó)
瞳仁(tónɡ)戛然(jiá)冗杂(rǒnɡ)亢奋(kànɡ)蓦然(mò)
恬静(tián)
2、教师配乐X读后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意绪与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
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
慢。
3、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17《安塞腰鼓》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族艺术奇葩,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研读课文,掌握用自读、讨论、批注等方法品味、感悟、体验本文优美的语言。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气势,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导学重点:1.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导学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2.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批注法,联想和想象。
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74课时)导学要点:1.介绍安塞腰鼓2.初读感知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2、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4、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作者刘成章,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作《羊想云彩》。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亢.(kàng)奋晦.(huì)暗羁.(jī)绊蓦.(mò)然冗.(rŏng)杂烧灼.(zhuó) 戛.(jiá)然而止震撼.(hàn)磅礴..(pángbó)瞳.(tóng)仁恬.(tián)静飞溅.(jiàn)3、解释下列词语。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然〕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
形容彻底醒悟。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七年级下17《安塞腰鼓》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A.看黄土高原,听《黄土高坡》,谈:看到这片黄土,你能联系到什么?(信天游、窑洞、白羊肚手巾……)B.导入新课除了上述同学们说过的我们熟悉的这些事物,我们今天还要接触到另一个独具民俗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安塞腰鼓C.让学生观看图片,教师介绍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三、检查预习,巩固字词的读音及含义(1)注音:晦暗羁绊蓦然冗杂亢奋戛然而止恬静瞳仁磅礴(2)解释词语含义:晦暗:羁绊:蓦然:冗杂:亢奋:戛然而止:叹为观止:四、通读课文,学生讨论(1)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文章主题。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人物、性格、神情、腰鼓等方面讨论,引出这样描写的目的)(2)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而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这是哪一句话?(3)第二部分第一层中,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4)如果说前面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是实写,那么后面“使人想起……”这三段是什么写法?作者又联想到什么?(5)第二部分第二层中,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6)感受品味这层中的优美的语句: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黄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7)品味文章的结尾,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六、仿写句子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例: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课堂小结:《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拓展训练:一、基础知识训练(1)好一个安塞腰鼓! (2)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5)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6)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7)每一令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
(8)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9)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10)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11)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1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13)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3.第1—6自然段主要写什么?14.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的短语是15.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分别强调的意思是什么?16.第二段中画线的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17.第7—12段主要写。
18.第7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这里指19.第10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20.读第12-14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2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二、知识窗:“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19多年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19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9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教学反思:《安塞腰鼓》答案:第一部分(1–4):鼓响前;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人物、性格、神情、腰鼓等方面讨论,引出这样描写的目的)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地、不曾响过。
目的:主要是为下午写腰鼓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5–27):腰鼓表演。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而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这是哪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请你根据这句话,把第二部分分为四层。
第一层(5-12):主要描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
根据问题,讨论: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壮阔、豪放、火烈。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被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如果说前面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是实写,那么后面“使人想起……”这三段是什么写法?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虚写。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文章的内涵。
作者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第二层( 13–16 ):主要写安塞腰鼓的响声以及给人的感受。
根据问题,讨论:这层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
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第三层( 17–21 ):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感受品味这层中的优美的语句: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黄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四层(22–27):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到安塞腰鼓带给人的蓬勃的想象力。
品味这层中的优美的语句。
第二部分(28–30 ):鼓声止。
品味文章的结尾。
以静来反衬安塞腰鼓的闹,效果明显。
末尾的一声鸡啼,不仅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有这种安塞腰鼓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除一个崭新的世界。
13.第1——6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14.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的短语是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15.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分别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分别强调的是安塞腰鼓的力度、速度、幅度之大。
16.第二段中划线的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强调了西北汉子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健康的、自然的、原始的生命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17.第7——12段主要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带给人的蓬勃的想象力。
18.第7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感叹说是可以停止观看了。
这里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看到了极点。
19.第10段中“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中的“不存在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强调安塞腰鼓的表演让西北汉子挣脱了精神上受到的压抑和羁绊。
20.读第12——14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2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不仅仅是写静,更重要的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22.下列句子不是排比的一项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