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物理力学最全知识点汇总,你都熟记了吗?力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因此,复习时必需高度重视。
本文汇总了关于力学部分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用。
力学基础知识汇总力学体系汇总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g称为重力加速度或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纬度有关。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南北极或赤道上指向地心。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二、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万有引力F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 、m2和它们之间距离r的关系是:F=G·m1·m2/r^2 ,G称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取其值约为6.67×10ˆ-11 单位N·m²/kg²。
万有引力的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
三、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F与其形变量x之间的关系是F=kx,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与弹簧的长短、粗细、材料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簧都有弹性限度,超过弹性限度后,前述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不再成立。
四、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当两个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两个物体刚刚开始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五、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材料力学公式汇总材料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科学。
在材料力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公式常被用来描述材料的力学性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材料力学公式的汇总。
1. 应力(Stress)的公式: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通常用σ表示。
常见的应力公式有:①弹性应力公式:σ=Eε其中,σ为应力,E为杨氏模量,ε为材料的应变(strain)。
②纵向应力公式:σ=P/A其中,σ为纵向应力,P为作用在材料上的纵向力,A为材料的受力面积。
③剪切应力公式:τ=F/A其中,τ为剪切应力,F为作用在材料上的剪切力,A为材料的受力面积。
2. 应变(Strain)的公式:应变是物体的变形程度,通常用ε表示。
常见的应变公式有:①纵向应变公式:ε=δL/L其中,ε为纵向应变,δL为物体的纵向位移,L为物体的原始长度。
②剪切应变公式:γ=δθ其中,γ为剪切应变,δθ为物体的剪切角。
③ 体积变形(Poisson's Ratio)公式:ν = -ε_lat / ε_long其中,ν为体积变形,ε_lat为横向应变,ε_long为纵向应变。
3. 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的公式: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抵抗应变的能力,常见的弹性模量公式有:① 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E=σ/ε其中,E为杨氏模量,σ为应力,ε为应变。
② 剪切模量(Shear Modulus):G=τ/γ其中,G为剪切模量,τ为剪切应力,γ为剪切应变。
③ 体积模量(Bulk Modulus):K=-∆V/V/∆p其中,K为体积模量,∆V为体积的变化量,V为原始体积,∆p为压力的变化量。
4. 破坏强度(Ultimate Strength)的公式:破坏强度是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常见的破坏强度公式有:① 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σ_max = F_max / A其中,σ_max为抗拉强度,F_max为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A为受力面积。
小学力学公式知识点汇总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一门科学,它描述了物体如何受力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力学概念,并学习一些基础的力学公式。
本文将汇总一些小学力学公式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学习。
一、力的计算公式1. 力的计算公式:力(F)等于质量(m)乘以加速度(a)。
F = m * a这个公式描述了力与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或者加速度增加时,所受的力也会增加。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牛顿是力的国际单位,它等于使1千克质量的物体以每秒钟1米的速度改变其速度的力。
常见的力的单位还有千牛(kN)和兆牛(MN)。
二、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1.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v)等于位移(s)除以时间(t)。
v = s / t这个公式描述了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位移除以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2. 位移的计算公式:位移(s)等于速度(v)乘以时间(t)。
s = v * t这个公式描述了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位移是物体由一地点运动到另一地点的距离,它等于速度乘以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时间的计算公式:时间(t)等于位移(s)除以速度(v)。
t = s / v这个公式描述了时间、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时间是衡量运动所花费的秒数,它等于位移除以速度。
三、杠杆原理1. 杠杆的力矩计算公式:力矩(M)等于施加力(F)乘以力臂(L)。
M = F * L这个公式描述了杠杆运动中力矩与力和力臂之间的关系。
力矩是杠杆上力的大小和杠杆的长度之间的乘积。
2. 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平衡时,施加的力(F1)乘以力臂(L1)等于受力的力(F2)乘以力臂(L2)。
F1 * L1 = F2 * L2这个公式描述了杠杆平衡时两个力矩之间的关系。
当杠杆平衡时,杠杆两侧的力矩相等。
四、简单机械原理1. 斜面的力计算公式:斜面上物体所受力(F)等于物体的重力(mg)乘以斜面的摩擦系数(μ)。
物理公式详解汇总一、密度(ρ):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m 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v 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3 m 3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 kg/m 3常用单位g/cm 3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计算公式: 变形 ,S 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 ;t 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 m/s 常用单位 km/h 换算:1m/s=3.6km/h 。
三、重力(G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2、计算公式: G=mgm 为物理的质量;g 为重力系数, g=9.8N/kg ,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四、杠杆原理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其中F 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 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 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 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P=F/Sρ m V = Vm ρ = V mρ= v s t= t s v= vt 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3、单位是:帕斯卡(Pa)六、液体压强(P):1、计算公式:p =ρgh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 cm2、单位是:帕斯卡(Pa)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公式计算: F浮= G排=ρ液V排gG排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 m3 ;g为重力系数,g=9.8N/kg3、单位:牛(N)八、功(W):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计算公式: W=FS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力,常用单位为为牛(N);S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常用单位为m3、单位:焦耳,1J=1N·m九、机械效率(η):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计算公式:η= W有用/ W总W有用为对人们有用的功,即有用功;W总为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即总功。
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汇总,收藏!1)常见的力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 (f1>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材料力学公式汇总一、轴向拉压。
1. 轴力计算。
- 截面法:F_N=∑ F_i(F_N为轴力,F_i为截面一侧外力的代数和,拉力为正,压力为负)2. 正应力计算。
- σ=(F_N)/(A)(σ为正应力,A为横截面面积)3. 胡克定律。
- Δ L=(F_NL)/(EA)(Δ L为轴向变形量,L为杆件原长,E为弹性模量)4. 泊松比。
- ν =-(varepsilon')/(varepsilon)(ν为泊松比,varepsilon为轴向线应变,varepsilon'为横向线应变)二、扭转。
1. 扭矩计算。
- 截面法:T=∑ M_i(T为扭矩,M_i为截面一侧外力偶矩的代数和,右手螺旋法则确定正负,拇指指向截面外法线方向时,扭矩为正)2. 切应力计算(圆轴扭转)- τ=(Tρ)/(I_p)(τ为切应力,ρ为所求点到圆心的距离,I_p为极惯性矩)- 对于圆轴最大切应力:τ_max=(T)/(W_t)(W_t=(I_p)/(R),R为圆轴半径)- 对于实心圆轴:I_p=(π D^4)/(32),W_t=(π D^3)/(16)(D为圆轴直径)- 对于空心圆轴:I_p=(π)/(32)(D^4 - d^4),W_t=(π)/(16D)(D^4 - d^4)(d为空心圆轴内径)3. 扭转角计算(圆轴扭转)- φ=(TL)/(GI_p)(φ为扭转角,L为轴长,G为切变模量)三、弯曲内力。
1. 剪力和弯矩计算。
- 截面法:F_Q=∑ F_i(F_Q为剪力,截面左侧向上的外力或右侧向下的外力为正)- M=∑ M_i(M为弯矩,使梁下侧受拉的弯矩为正)2. 剪力图和弯矩图绘制。
- 利用载荷、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dF_Q)/(dx)=q(x),(dM)/(dx)=F_Q,frac{d^2M}{dx^2} = q(x)(q(x)为分布载荷集度)四、弯曲应力。
1. 正应力计算(梁的纯弯曲)- σ=(My)/(I_z)(σ为正应力,M为弯矩,y为所求点到中性轴的距离,I_z为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最大正应力:σ_max=(M)/(W_z)(W_z=(I_z)/(y_max))- 对于矩形截面:I_z=frac{bh^3}{12},W_z=frac{bh^2}{6}(b为截面宽度,h 为截面高度)- 对于圆形截面:I_z=(π D^4)/(64),W_z=(π D^3)/(32)2. 切应力计算(矩形截面梁)- τ=frac{F_QS_z^*}{bI_z}(S_z^*为所求点以上(或以下)部分截面对中性轴的静矩,b为截面宽度)- 最大切应力(矩形截面):τ_max=(3F_Q)/(2bh)(发生在中性轴上)五、弯曲变形。
初中力学公式汇总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ρ=m/V4、压强:p=F/S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1)F浮=F’-F (压力差)(2)F浮=G-F (视重力)(3)F浮=G (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2.弹力:(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形变。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
3.重力:(1)重力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初中物理常用力学公式汇总在初中物理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涉及了许多常用的力学公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力学公式的汇总:1.动力学公式:- 动力学方程:F = ma- 动能定理:W = ΔKE = (1/2)mv²ₑ - (1/2)mv²ₛ- 位能差定理:W = ΔPE = mgh-动能定理与位能定理的综合应用:W=ΔKE+ΔPE2.牛顿第二定律:- F = ma3.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公式:Fₛ = mv²ₛ/r-周期公式:T=2πr/v4.重力和万有引力公式:- 重力公式:F = mg-万有引力公式:F=G(m₁m₂/r²)5.哈克定律:- 弹性力公式:Fₑ = kx-伸长量与弹性力的关系:Fₑ=kΔL6.汽车运动和制动公式:- 速度公式:v = u + at- 距离公式:s = ut + (1/2)at²-制动距离公式:s=(u²-v²)/(2a)7.速度和加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a=Δv/Δt-平均速度公式:vₐ=Δs/Δt-平均加速度公式:aₐ=Δv/Δt8.功和功率公式:-功公式:W=Fs-功率公式:P=W/t9.机械优势和动量守恒公式:-机械优势公式:MA=Fₒ/Fₑ-动量守恒公式:m₁v₁i+m₂v₂i=m₁v₁f+m₂v₂f10.动量和冲量公式:- 动量公式:p = mv-冲量公式:J=Δp=FΔt这些公式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公式,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力学有关的问题。
力学汇总一、填空1、为了探究浮力的有关规律,用测力计、物体A 、两个相同的容器、酒精和盐水等进行实验。
实验中,先将物体A 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且处于静止状态,如图7(a )所示。
接着将物体A 分别浸入酒精和盐水中静止不动,实验过程如图7(b )和(c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已知酒精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
)①观察比较图7[(a )与(b )]或[(a )与(c )]可得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比较图7[(a )与(b )]和[(a )与(c )]可得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在水中会下沉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某小组同学利用实心合金块、弹簧测力计、小烧杯和装满水的溢杯等器材进行实验。
他们先用细线将合金块悬挂在测力计下,然后将合金块浸入在水中不同的深度。
当合金块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不同的深度处保持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和小烧杯中的水量如图5(a )、(b )、(c )和(d )所示。
① 分析、比较图5(a )、(b )或(a )、(c )或(a )、(d )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进一步分析、比较图5(a )、(b )、(c )和(d )中测力计示数和小烧杯中水量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8所示,在水面上放一只盆子,让它浮在水面上,然后用手将它慢慢向下按。
在这个过程中,手用的力逐渐(17)(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这说明: (18) 。
4、如图9所示,用一块比管口稍大的塑料片堵在玻璃管的下端,用手指托住塑料片后将玻璃管缓缓插入水槽中。
松开手中,塑料片 (19) (选填“会”或“不会”)掉下,理由 (20) 。
5、小华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知识后,通过实验研究不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问题。
他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沿竖直方向拉伸同一弹簧,使弹簧分别伸长到L 1、L 2、L 3,且L 1<L 2<L 3,如图8(a )、(b )和(c )所示。
接着,他用大小相同、成一定夹角 的两个力拉伸此弹簧,并逐渐减小两力间的夹角,使弹簧仍分(22)(21)图7(a) (b) (c)图5 图8 图9图6别伸长到L 1、L 2、L 3,如图8(d )、(e )和(f )所示(已知θ1>θ2>θ3)。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 分析比较图8(a )和(d )、(b )和(e )、(c )和(f )弹簧形变程度和受力情况,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② 分析比较图8(d )、(e )和(f )弹簧形变程度和受力情况,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6所示,细线吊着重为10牛的金属块A 浸没在水中,A 的体积为5×10-4米3,它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13)牛,重力和浮力的合力大小为 (14) 牛。
若金属块的下表面距水面0.1米,则水对下表面的压强为 (15)帕。
6、为了探究物质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实验小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液体,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6所示。
设加热时液体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6中(a )与(b )与(c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1) 。
②分析比较图6中(c )与(d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2) 。
二、选择1、水平放置的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S 甲和S 乙,分别装有水、酒精(ρ水>ρ酒精)及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铝块,液面的高度为h 水和h 酒精。
若将铝球和铝块取出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水<p 酒精,则取出前两容器内液体的情况可能是图2中的( )(22) (21) 图8A .B .C .D . 图2 甲乙水酒精 甲乙水酒精 甲乙水酒精甲乙水酒精加热3分钟 加热5分钟 加热7分钟 加热4分钟图6 (a ) (b ) (c ) (d )2、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盛有质量相等的水,现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铝球(ρ铜>ρ铝)分别浸没在甲、乙两个容器中,且均无水溢出,这时两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F 甲、F 乙和压强P 甲、P 乙的关系是: ( )A F 甲 > F 乙 P 甲 > P 乙B F 甲 = F 乙 p 甲 < p 乙C F 甲 < F 乙 P 甲 < P 乙D F 甲 = F 乙 P 甲 > P 乙 3、如图2所示,甲、乙两个实心长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做法中有可能使两物体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是 ( )A .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体积B .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质量C .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体积D .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质量4、如图4所示,两个盛有等高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 和B ,底面积不同(S A >S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现将甲球浸没在A 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 容器的液体中,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 ( )A 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B 甲球的重力小于乙球的重力。
C 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D 甲球所受浮力小于乙球所受浮力。
5、在图2中,底面积不同的甲、乙圆柱形容器(S 甲>S 乙)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两液体对甲、乙底部的压强相等。
若从甲、乙中抽取液体,且被抽取液体的体积相同,则剩余液体对甲、乙底部的压力F 甲、F 乙与压强p 甲、p 乙的大小关系为 ( )A F 甲<F 乙,p 甲>p 乙。
B F 甲<F 乙,p 甲=p 乙。
C F 甲>F 乙,p 甲>p 乙。
D F 甲>F 乙,p 甲<p 乙。
6、如图2(a )、(b )所示,若分别沿虚线方向切去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实心正方体的左侧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A 只有图(a )所示情况会发生变化。
B 只有图(b )所示情况会发生变化。
C 图(a )、(b )所示两种情况均会发生变化。
D 图(a )、(b )所示两种情况均不会发生变化。
7、如图5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且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下列措施中(无液体溢出) ,一定能使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方法是 ( )A 分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甲、乙。
B 分别抽出相同体积的液体甲、乙。
C 分别浸没体积相同的实心铜球、实心铝球。
D 分别浸没质量相同的实心铝球、实心铜球。
图2图2甲乙 甲乙8、如图3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A 、B 、C 三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现将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分别浸没在三个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A 、p B 、p C 的大小关系是 ( ) A p A >p B >p C 。
B p A =p B =pC 。
C p A <p B <p C 。
D p A =p C >p B 。
9、如图3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它们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F 甲、△F 乙的关系是( )A .△F 甲一定大于△F 乙B .△F 甲可能大于△F 乙C .△F 甲一定小于△F 乙D .△F 甲可能小于△F 乙 三、计算1、如图11所示,金属圆柱体甲的密度为5.0×103千克/米3,体积为2×10-3米3,底面积为10-2米2;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的高度为0.25米,底面积为2×10-2米2,容器中盛有0.12米高的水。
求:①圆柱体甲的质量。
②圆柱体甲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③小明和小华两位同学设想求出当用绳子将甲物体的1/2体积浸入乙容器的水中时,乙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增加量。
他们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错误”)。
若他们的计算过程有错误,请在错误步骤的序号后打“×”。
若你认为他们的计算过程均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
2、金属实心圆柱体甲的密度为2.0×103千克/米3,体积为10-3米3;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水,水深0.2米。
① 求甲的质量m 甲。
② 求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 水。
③ 若将甲浸没在乙容器的水中,求容器对水平地面压强变化量△p 容器的范围。
32、如图15所示,水平桌面的中央放着一个重为20牛的平底鱼缸,容积为3×10-2米3,其底面积为600厘米2,鱼缸内装有220牛的水,水深为0.3米。
求: ①鱼缸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②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③将质量为2.25千克,密度为2.5×103千克/米3的假山浸没在鱼缸内,假山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为多少。
④把2.25千克的假山放入后,水面上升了0.01米,则水对鱼缸底的压力增加了多少。
3、如图11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各自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大小均为p 。
甲的质量为5千克,边长为0.1米。
乙的边长为0.05米。
求: ① 甲的密度ρ甲。
② 甲对地面的压力F 甲和压强p 。
③ 若将甲、乙中的一个物体叠放到另一个物体上表面的中央后,两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为p ′,则跟原先甲对地面的压强p 相比,小华同学在下表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设想。
(a )请你判断,设想Ⅰ是_________的,设想Ⅱ是_________的,设想Ⅲ是_________的。
(均选填“可能”或“不可能”)(b )请选择一个可能的设想,计算出相应的压强p ′。
4、在图10(a )中,边长为0.1米、密度为0.5×103千克/米3的实心正方体静止在水平面上。
①求正方体的质量。
②求正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强。
③现设想把该正方体截取一半,并将截取部分叠放在剩余部分上方的中央,使截取部分对剩余部分的压强与叠放后水平面受到的压强相等。
Ⅰ 小华想沿竖直方向截取一半,他 (1) 满足上述要求(选填“能”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