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8寡人之于国也新628
- 格式:doc
- 大小:58.02 KB
- 文档页数: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通过课后练习把握一词多义。
2、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主张——仁政。
【教学过程】一、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读课文,生字正音弃甲曳(y a)兵涂(t U)有饿莩(pi a o)鸡豚(t u n)狗彘(zh i)之畜(x u)数(c 口罟(g 口)不入洿(w u)池无(w u)失其时谨庠(xi a ng)序之教颁(b a 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 1)之义谷不可胜食也(sh e ng)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贝U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2、名词活用为动词: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衣帛食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然而不王者3、之:⑴寡人之于国也: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无意义。
⑵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 填然鼓之:衬字,无意义。
⑷ 树之以桑:衬字,无意义。
五、文言句式1、否定句宾语前置:未之有也2、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固定格式: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3教时一、导入由孟子的三句话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武威不能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播放《寡人之于国也》朗读。
二、合作探究字词整理1.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衣帛yì鸡豚狗彘t ún zhì庠序xiáng 饿莩piǎo2.词语讲解凶:(1)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1)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考察后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直(1)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Shù(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ù(4)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ǔ(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⑤/③/④/②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 xù) 无(wú,同“毋”)失其时数(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 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三、《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深入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预习并疏通文章大意。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将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运用于日常交往中,做生活的达人。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课时课型】1课时、新课【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点拨引导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有人给中国历史名人做了个论辩擂台排行榜,墨子高居榜首,孟子名列第二。
孟子以雄辩著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二、整体感知1、师生分角色朗读文章。
2、大家还有未弄懂的词语、句子吗?填然鼓之五十步笑百步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关于“民不加多”的辩论。
三、巧妙答疑,层层析理学生自读文章,思考孟子劝说梁惠王的过程中,抓住了那些要点,让这场辩论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明确:孟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劝谏梁惠王的,起到的效果是委婉含蓄,让梁惠王更容易接受。
师问1:向所有人劝谏都要委婉含蓄吗?孟子为何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呢?明确:梁惠王是君主,直接回答可能会触怒他。
可见,劝谏他人首先要抓住对方的身份。
师问2:所有的君王都不能直言劝谏吗?梁惠王为何不能?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明确:梁惠王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通过课后练习把握一词多义。
2、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主张──仁政。
【教学过程】
一、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读课文,生字正音
弃甲曳(yè)兵
涂(tú)有饿莩(piǎo)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无(wú)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
四、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寡人之于国也: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无意义。
⑵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填然鼓之:衬字,无意义。
⑷树之以桑:衬字,无意义。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解决问题: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内容:
孟子的仁政:
⑴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⑵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⑶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要“不扰民”、“不违农时”,要“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七、体味欣赏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八、通过背诵练习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九、学以致用,课堂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十一、结束语
师总结全文,师生在歌声中感受孟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