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50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点一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清代设立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补充] 明代宦官专权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
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
[史料论点] 军机处的运行机制及特点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核心论点:(1)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高三历史是必须学习的,它会让我们知道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繁华,衰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跟着小编了解这两个朝代。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事迹亲ㄖ苹嗜ǜ叨确⒄沟闹匾曛尽�(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1 页共1 页。
概括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
在清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巩固。
以下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1. 实行“一口银”制度。
清朝实行的“一口银”制度,即所有税收都由中央政府统一收取,这样就使得皇帝掌握了财政大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2. 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清朝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皇帝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权力,可以任意调整考试内容和标准,从而控制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3. 实行“三藩之乱”后的削藩政策。
清朝中期,藩王割据,独立自主,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很弱。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清朝实行了“三藩之乱”后的削藩政策,削弱了藩王的权力,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4.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和贸易,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更加稳固。
5. 实行“康熙大典”。
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康熙大典》,对全国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知识和文化的
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主要包括实行“一口银”制度、科举制度、削藩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康熙大典等措施,这些措施都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更加稳固。
考点0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考策略】对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考点的复习备考,应注意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讲内容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总结规律。
重点复习明清时期的历史概念,如内阁、军机处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的具体表现及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期的特征。
【重要考向】一、废宰相设内阁二、军机处的设立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过程1380年,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责。
(1)奠基: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决策)。
(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3)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取得票拟权。
(4)全盛: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相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图示巧记】丞相与内阁首辅【典例】1.(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故选A;材料信息与削弱士族阶层的势力无关,排除B;明初进行官制改革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