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宋词《谢池春》原文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43 KB
- 文档页数:3
1、《石灰吟》明代:于谦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2、《书端州郡斋壁》宋代:包拯原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译文:清正廉洁、正直为做人的根本,秀丽的木材最终会成为房屋,精钢不会造成钩。
3、《咏史二首·其二》唐代:李商隐原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4、《招魂》先秦:屈原原文: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译文: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
具有如此盛大的美德,被世俗牵累横加秽名。
君王不考察这盛大的美德,长期受难而愁苦不尽。
上帝告诉巫阳说:“有人在下界,我想要帮助他。
5、《七谏》两汉:东方朔原文: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
译文:世俗之人改清洁为贪邪,伯夷宁愿守节饿死首阳。
独行廉洁啊虽不容于世,日后叔齐终得美名扬。
层层乌云遮得天昏地暗,使得日月失去灿烂光芒。
忠臣坚贞欲进谏,佞人在旁谗言诽谤。
关于清廉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抄元.王冕<<;墨梅>>廉者,民之表也;袭贪者,民之贼也。
宋.包拯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2113。
唐.白居易捡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5261堪持天日盟。
4102明.况钟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谢池春》陆游宋词赏析【作品介绍】这首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作品,词分两阕,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陆词中的杰作之一。
【原文】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白话译文】壮年之时参军,曾经有过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
天上厚厚的云烟,是那烽火狼烟被点着了年轻的小伙,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
那时讥笑:自古儒生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而不参军报效国家)。
上阵杀敌的梦已经破碎,(我一心报国)却只能百无聊赖地在这片吴楚大地上泛舟。
慢慢吟唱悲歌,不由得伤心而凭吊古人。
看着一望无际的江湖,又使我想到此刻边关战事如何呢?只能感叹:自己又虚度了不少流水般的岁月。
【赏析】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
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
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
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
那时候,他意气风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
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谢池春-壮岁从戎》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①阵云高、狼烽夜举。
②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③笑儒冠、自来多误。
④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⑤漫悲歌、伤怀吊古。
⑥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⑦叹流年、又成虚度。
【注释】①从戎:从军。
残虏:残余之敌。
虏,指金兵,与“胡”等均系古人蔑称外族的词。
②狼烽: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③朱颜青鬓:红颜黑发,指年轻时。
此指放翁于乾道八年(1172)在汉中戍卫前线事。
④儒冠多误:用杜甫《奉赠常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意。
⑤梦断:破灭,落空。
吴楚:指称东南,与西蜀相对言。
⑥漫:空,徒然。
⑦秦关:秦时所筑关塞如函谷关等,泛指边关。
【译文】我壮盛之年曾从军汉中,那时豪气壮概实足以吞灭敌军。
战场上,兵骑过处,尘埃高扬,到夜晚则只见狼烟烽火四举,壮观之极。
当年红颜黑发,意气豪俊的我,拥荷着兵戈,巡视在前线,真正快意啊!直觉得书生空喊报国往往多误事,唯有投身行伍才是实践壮志之途。
然而,谁知这也如一场空梦,建功立业的理想竟又落空,现今却闲散于吴楚的江湖成了草野逸民!徒然悲歌长吟,只能写些吊古伤今的诗篇。
烟波漫漫,茫然中,望不见边关在何处。
我能不为流光虚掷,年华空老而哀伤么?【赏析】一个战士,斗志正酣时却陡然被迫撤离前线,其浓重的失落感是可以想象的。
这种失落感愈是随着时光推移愈见强烈,所以,陆游晚年诗词中一再地抒写此种情怀,原也正常。
他是无法排遣掉心头的犹如茧裹的痛楚,唯有在笔底倾吐方始略觉宽松呵!然而,此情此思实如春草之丛芜,更远更深又更生,于是,诗人情不可遏,连篇累牍,吟之不巳,作之不巳。
后人嫌放翁诗词多意境重叠复出,当应从上述角度予以理解。
春尽原文翻译及赏析春尽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春尽原文翻译及赏析1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译文及注释译文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
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
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释1.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
落尽:凋谢之意。
2.翻:翻飞。
3.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
全句意谓蝴蝶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
4.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
古代传说失国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逊位后隐居山中,其魂化为杜鹃。
又经常于夜间呜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
5.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6.寂寥:冷冷清清。
7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
低迷,模糊不清。
8.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9.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
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10.持:拿着。
罗带:丝带。
11.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
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也昭示出全词的主旨和思路。
“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
陆游《诉衷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1。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3。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
【注释】1.觅封侯: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
封侯,是功成名就的一个标志。
戍:戍边,保卫边疆。
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一带古称。
2.关河:关塞、河防,指边境。
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觅。
梦断:梦破。
尘暗:尘埃密积,使衣物颜色也变暗淡了。
貂裘:皮裘衣。
暗用苏秦说秦王,失志而归,黑貂之裘已敝破的典故。
3.鬓先秋:秋,秋霜,鬓发白如秋霜。
4.天山:今新疆境内之天山,借指前线。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住处泛指,亦即江湖之谓。
【译文】当年我曾不远万里,去建功立业觅取封侯,独自率军在梁州戍守。
而今,壮志已成梦幻,梦中空有边塞、河流,尘土已使貂裘破旧。
敌国未灭,鬓发先秋,老泪空流。
谁会料到我这一生竟会心在天山边塞,身老隐居沧洲。
【赏析】陆放翁是一位英雄词人,少年即有“上马狂胡,下马草军书”之壮志。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结果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叹流年,又成虚度”(《谢池春》)。
此词亦典型地写照了他壮志当年与英雄失路的心境。
词人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与“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之今昔对比,极写词人之悲壮;下片又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鼎足对比,形成第二次反差;结句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形成第三次反差。
在三层对比中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写出了英雄壮志破灭的悲慨。
谢池春·壮岁从戎原文|翻译及赏析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
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
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河事业的心愿。
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
那时候,他意气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
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都可以从他的中得到印证:如《书事》的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怀》的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
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秋怀》的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
上面几句词写得极为豪壮,使人颇感振奋。
但全词感慨,也仅止于此。
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
其一反前文的情况,有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为该句词语的出处;作者《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则可为该句内容的注脚。
这犹如一个晴空霹雳,作者的豪气与热情顿时灰飞烟灭。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
与他的《鹊桥仙》词写的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渔父》词写的:石帆山下空蒙三扇香新翠箬逢。
陆游诗词1、《渔父》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蓬。
苹叶绿,蓼花白,回眸功名一梦中。
2、《渔父》晴山滴翠水挼绿,缠绵渔舟两复三。
横埭北,断桥南,侧起船篷便作帆。
3、《渔父》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谂棹歌舞,巍然蓑眠,不并作天仙并作水仙。
4、《渔父》湘湖烟雨短蓴丝,菰米新炊滚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5、《渔父》长安拜免几公卿,渔父横眠醉未醒。
烟艇小,钓车下流,遥指梅山一点青。
6、《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就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7、《蓦山溪》穷山孤垒,腊尽春初破。
寂寞掩空斋,好一个、无聊底我。
树鹊台龙岫,随分存有云山,临浅濑,廪贵行,闲据胡床挤。
三杯径醉,不觉纱巾堕,画角唤人归,落梅村、篮舆夜过。
城门渐近,几点妓衣红,官驿外,酒垆前,也存有逍遥灯火。
8、《谢池春》七十衰翁,不增加年豪气。
似天山、悲凉病骥。
铜驼荆棘,洒临风清泪。
甚情怀、伴人儿戏。
如今何幸,并作个故溪归计。
鹤飞去、晴岚冷翠。
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
洞天寒、露桃开未。
9、《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浅君莫诉,他时碰面言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
一句丁宁君三思而行,神仙须就是闲人搞。
10、《蝶恋花》陌上箫声寒食将近。
雨过园林,花掉常用工具芳润。
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
三十年间,无处并无遗恨。
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1、《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录横戈盘马处,新野清渭应官告。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晚信此生终不突遇,常年悔草长杨赋。
12、《蝶恋花》水漾萍根风卷吉洛姆。
倩苦笑柠檬颦,忍记谄媚处。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
梦若由人何处回去。
长帽轻衫,夜夜眉州路。
不怕银缸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13、《醉酒潦倒》江湖醉客,投杯起舞遗乌帻。
叹流年、又成虚度。
出自宋代陆游的《谢池春·壮岁从戎》
原文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
词人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但到了十月,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词人转任成都。
这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了他一生中最为怀念的时光,这首词便是词人为追怀这段经历而作。
译文
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
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由陆游所创作的,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朝: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古诗简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注释⑴诉衷情:词牌名。
⑵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⑶戍(shù):守边。
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导语】陆游的诗词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富有浪漫⾊彩。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爱国诗⼈陆游的经典诗词,欢迎阅读!爱国诗⼈陆游的经典诗词篇⼀ 《渔家傲·寄仲⾼》作者为宋代⽂学家陆游。
其全⽂如下: 东望⼭阴何处是?往来⼀万三千⾥。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扁⾈何⽇寻兄弟?⾏遍天涯真⽼矣。
愁⽆寐,鬓丝⼏缕茶烟⾥。
【翻译】 东望⼭阴何处是?向东远望⼭阴在哪⾥呢?往来⼀万三千⾥。
两地之间的距离⼀来⼀往有⼀万三千⾥远。
写得家书空满纸!写好的家书在我看来只是满纸空⾔,流清泪我流着眼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回信要明年才能回到我的⼿⾥。
寄语红桥桥下⽔我只能把⼼事说给红桥下的流⽔听,扁⾈何⽇寻兄弟什么时候我才能驾着⼩船去找我的兄弟们?⾏遍天涯真⽼亦等我⾛遍天涯海⾓,打到他们的时候我也⽼了。
愁⽆寐愁的我都睡不着了,鬓丝⼏缕茶烟⾥我头上⼜⽣出了⼏缕⽩发,⽇⼦消磨在茶和烟⾥。
《谢池春·壮岁从戎》作者为宋代⽂学家陆游。
其全⽂如下: 壮岁从戎,曾是⽓吞残虏。
阵云⾼、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西戍。
笑儒冠、⾃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成虚度。
【翻译】 壮年之时参军,曾经有过吞杀敌虏的豪迈⽓魄。
天上厚厚的云烟,是那烽⽕狼烟被点着了,年轻的⼩伙,捧着雕饰精美的⼽向西去戍边。
那时讥笑:⾃古儒⽣都浪费了⼤好的青春。
上阵杀敌的梦已经破碎,却只能百⽆聊赖地在这⽚吴楚⼤地上泛⾈。
慢慢吟唱悲歌,不由得伤⼼⽽凭吊古⼈。
看着⼀望⽆际的江湖,⼜使我想到此刻边关战事如何呢?只能感叹:⾃⼰⼜虚度了不少流⽔般的岁⽉。
《鹊桥仙·夜闻杜鹃》作者为宋代⽂学家陆游。
其全⽂如下: 茅檐⼈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
林莺巢燕总⽆声,但⽉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拣深枝飞去。
故⼭犹⾃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程馞《西江月·秋兴》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西江月•秋兴程馞[注]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
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鱼船。
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
(4分)2.这首词下阙描绘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答:(1)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2分)(2)“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
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2分)2.答:(1)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
(2分)(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
(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西江月•秋兴》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
韩琦《柳絮二阕》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柳絮二阕[宋]韩琦其【问题】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问题】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2.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6分)【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第—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2分)②第一首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
陆游爱国诗词《谢池春·壮岁从戎》原文译文赏析《谢池春·壮岁从戎》宋代: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译文】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
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
原来是烽火狼烟点着了。
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
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
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
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注释】谢池春:词牌名,又名“风中柳”、“玉莲花”等。
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视的称呼。
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层。
狼烽:烽火。
古代边疆烧狼粪生烟以报警,所以称狼烟。
戍:守边的意思。
儒冠:儒生冠帽,后来指儒生。
流年:流逝的岁月,年华。
【赏析】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
他那时是多么地意气风发,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
但接着词急转直下:“笑儒冠自来多误。
”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感叹自已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
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
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
“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
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
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
陆游宋词《谢池春》原文翻译赏析引导语: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谢池春》,这首词表达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他杰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阅读学习。
【原文】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白话译文】壮年之时参军,曾经有过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
天上厚厚的云烟,是那烽火狼烟被点着了年轻的小伙,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
那时讥笑:自古儒生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而不参军报效国家)。
上阵杀敌的梦已经破碎,(我一心报国)却只能百无聊赖地在这片吴楚大地上泛舟。
慢慢吟唱悲歌,不由得伤心而凭吊古人。
看着一望无际的江湖,又使我想到此刻边关战事如何呢?只能感叹:自己又虚度了不少流水般的岁月。
【赏析】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
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
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
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
那时候,他意气风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
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都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如《书事》的“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怀》的“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
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秋怀》的“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谢池春陆游阅读附答案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8.全词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5分)
9.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幺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
(6分)
试题答案:
8.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2分),而今失落苦闷沉痛(2分)的爱国词人形象(1分)。
9.“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2分);“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2分)。
“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2分)。
(形象分析3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感梅忆王立之晁冲之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立之与晁冲之是好朋友。
王家住京城之南,园中以梅花闻名,诸。
陆游称赞出师表的诗句陆游称赞出师表的诗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称赞出师表的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称赞出师表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扩展阅读:陆游诗句1、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陆游《钗头凤》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5、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剑南诗稿》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7、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8、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9、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灯秋——陆游1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咏梅》1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沈园二首》12、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13、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陆游《金错刀行》14、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陆游《幽居初夏》15、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金错刀行》16、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陆游《赠猫》17、铁骑无声望似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宋朝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词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的作品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
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
总体看来,艺术特点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篇代表作:《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翻译】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翻译】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宋词《谢池春》原文翻译赏析
引导语:南宋大诗人的《谢池春》,这首词表达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他杰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阅读学习。
【原文】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白话译文】
壮年之时参军,曾经有过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
天上厚厚的云烟,是那烽火狼烟被点着了
年轻的小伙,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
那时讥笑:自古儒生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而不参军报效国家)。
上阵杀敌的梦已经破碎,(我一心报国)却只能百无聊赖地在这片吴楚大地上泛舟。
慢慢吟唱悲歌,不由得伤心而凭吊古人。
看着一望无际的江湖,又使我想到此刻边关战事如何呢?
只能感叹:自己又虚度了不少流水般的岁月。
【赏析】
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
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
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
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
那时候,他意气风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
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都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如《书事》的“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怀》的“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
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秋怀》的“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
上面几句词写得极为豪壮,使人颇感振奋。
但全词感慨,也仅止于此。
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
其一反前文的情况,有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为该句的出处;作者《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则可为该句内容的注脚。
这犹如一个晴空霹雳,作者的豪气与热情顿时灰飞烟灭。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
与他的《鹊桥仙》词写的'“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渔父》词写的:“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逢。
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意境相同,只是说得更为简淡而已,其失落感跃然纸上。
“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无奈“抽刀断水水更流”,自我宽解反而更愁,只好……,又回到感慨作结。
为什么无际的江南烟波的美景,还不能消除对秦关的向往?老年的隐居,还要怕什么流年虚度?这就是因为爱国感情强烈、壮志不甘断送的缘故。
这种矛盾,是作者心灵上终生无法弥补的创痛。
他对秦关、汉苑的关注,缘于何?正如他的《洞庭春色》词写的:“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空怆神。
”《闻雁》诗写的:“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
”一句话,就因为这些河山长久无法收复。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
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在作者的词作中,是情调比较宁静、含蓄的一首。
【作品介绍】()
这首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作品,词分两阕,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陆词中的杰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