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交通运输)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总本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984.65 KB
- 文档页数:7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一、前言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需要具备高速、便捷、安全、舒适和环保等多方面的要求,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概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是指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进行规模、结构、功能布局、技术标准、适用政策和投资等多方面的定位和规划,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国家对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
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重要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科学规划,能够使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引导投资,减少资源浪费和决策错误。
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概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指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采用适当的建设措施和技术,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
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内容(1)城市道路建设:道路交通是城市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可以使城市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和流畅;(2)公路建设:公路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公路建设内容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3)铁路建设:铁路是重要的陆上运输载体,具有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能耗低等优点,铁路建设包括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
(4)航空建设:航空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建设先进的机场和航线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5)水上运输建设:水运是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以弥补地理间的不便,通过修建可靠的港口、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水运效率和安全性。
四、结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规划和优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19.12.09•【文号】交科技发〔2019〕161号•【施行日期】2019.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的通知交科技发〔2019〕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现将《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2019年12月9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思路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为切入点,按照统筹协调、应用驱动、安全可控、多方参与的原则,聚焦基础支撑、共享开放、创新应用、安全保障、管理改革等重点环节,实施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五大行动”,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有效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运载工具等成规模、成体系的大数据集基本建成。
政务大数据有效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深入共享开放。
大数据在综合交通运输各业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规划编制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六年⼗⼀⽉1 规划概况1.1 规划名称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规划(修编)主持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编制单位:中国地铁⼯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1.2 规划背景《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4~2013年)于2005年底通过国家批准。
2008年成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案进⾏了调整并获得国家批准(发改基础〔2009〕1691号),批复⾄2015年建设由4条线路组成“⽶”字形放射⽹络的建设⽅案,建设轨道交通⽹络总规模达到104.1公⾥。
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2012年11⽉,2013年2⽉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发改基础〔2013〕269号⽂)。
⾄2020年,批复建设9个项⽬,线路长约183.3公⾥。
2014年9⽉,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优化⽅案》。
2015年5⽉,国家发改委以国发改基础〔2015〕958号⽂批复了《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案》,调整后新增线路长度79.1公⾥,预计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程将达到383公⾥。
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都市于2015年编制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并于2016年报送国家发改委。
鉴于该规划修编提出的内容全部为新规划线路,且此前已批复过成都市两期建设规划,国家发改为将该建设规划明确为第三期建设规划。
2 016年7⽉国家发展改⾰委以发改基础〔2016〕]1493号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发改基础〔2016〕]1493号)。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二次公示本)1.规划概况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属于成都市级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快速路网的专项规划。
其规划范围涵盖了全成都市域范围,规划目的为:按照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要求,完善市域快速路网布局,提升市域高快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服务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具体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建设形成“3环15射5联”市域快速路网形,快速路通车里程约达1400公里,路网密度约9.7公里/百平方公里。
达到支撑空间结构优化,特色乡镇全覆盖,服务经济地理重塑,产业新城满覆盖的要求,更有力的支撑产业发展。
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域范围,11区4市(县级市)4县,加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府新区、简阳市,总面积14334平方公里。
规划基年:2015年;现状分析年:2016年;预测分析年:2017-2020年。
其中,“3环”为二环路、三环路和五环快速路;“15射”为沙西线、成彭快速路、货运大道、青金快速路、成金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简快速路、成资快速路、红星路南延线、元华路南延线、双新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含蒲名路)、成温邛快速路及延伸线、成温崇快速路(含大邑连接线);“5联”为中金简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籍黄快速路西延线、天温都快速路、天新邛快速路(含大邑支线)。
3环15射5联中青金快速路、成金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简快速路、成资快速路、中金简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五环快速路、成温崇快速路、成彭快速路、货运大道、沙西线、成温邛快速路及延伸线等、天新邛快速路、天温都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双新快速路等总计19条市域快速路为本次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其余快速路为成都市已有快速路。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2013年1月22日)“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的攻坚时期。
为促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根据《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82.5亿元。
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843公里,公路网密度提升至171.9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569公里,铁路网密度提升至4.7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成都铁路枢纽“客内货外”分线运输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内通航城市84个、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42个,客货吞吐量位居全国机场第六、国内城市第五、西部城市第一。
建成西部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成都东客站综合客运枢纽。
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为骨干、航空为高端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综合客货运输能力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市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步伐。
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建成投用,开工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彭州支线、离堆公园支线。
全面启动中心城区连接市域二、三圈层的“九路”项目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160公里,灾后重建农村公路1833公里,农村道路通畅率达95%以上。
全市共开通市域客运班线589条,城乡客运镇通率达100%,村通率达90%以上,城乡公交线路逐步向市域二、三圈层延伸。
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
中心城区建成公交专用道371.3公里,公交线网总长878.5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70万人次。
初步建成智能交通网络基础平台,启动中心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试点,基本实现了城区主干道的信号联控。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52:5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关于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研报告(共5篇)第一篇:关于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研报告关于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研报告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交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既要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对公路、航道、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形成水路、陆路、航空融会贯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又要对相关交通资源的进行整体规划,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紧密、配合流畅,实现交通运输效率的最大化,最大可能地满足所有交通运输需求。
经过“十一五”的大力建设,我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十一五”前相比已有了长足进步。
公路方面拥有“四纵两横”的骨架网络结构。
四纵为:宁靖盐高速、省道229、省道231和省道233;两横为:省道332和省道333。
同时,我市还拥有384.646公里的县道和1105公里的农村公路网。
水路方面全市共有航道53条,总里程961.82公里。
航道总里程位列泰州四县市之首,等级航道里程也位列第一。
这些都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我市现行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不足一是运输方式单一,快速通道不畅。
我市当前运输方式仍以公路和水路两种运输方式为主,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构成,铁路与航空运输基本还属于空白,与这些外部枢纽的联结度和利用率都很低;且与高速公路的连接还存在瓶颈:兴化城区向东上高速公路约需30分钟,向西上高速公路约需1小时,影响对外沟通效率。
二是内部路网覆盖率和等级偏低。
我市公路总里程虽然居泰州四县市首位,但2008年底我市公路网面积密度为0.96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85公里每万人,两项指标均低于泰州四县市平均水平。
且路网结构以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为主,路网等级配置尚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农村公路,存在技术等级低、断头路等现象,不利于形成纵横互通的路网结构。
(交通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交通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补充材料壹: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五种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比较:1、铁路:速度快、运量大、可靠性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可达性差;2、公路:速度快、机动性强、投资少、运量小、运营成本高、可靠性壹般、环境污染大;3、水运航线:运量大、投资少、运营成本低、速度慢、可靠性较差、可达性差;4、航空:速度快、机动性强、通达性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可靠性壹般、可达性差、环境污染;5、管道:连续性强、通达性强、可靠性强、不占土地资源、运营成本低、投资高、适应性差。
五种运输方式的定位比较`:1、铁路:大批量、长距离、较低运费、低风险客货运;2、公路:小批量、多批次、中短距离(<500KM)、灵活机动性较高客货运;3、水路:远洋——长或超长距离、最低运费、定期货物运输;内河、沿海——各种距离、最低运费、定期客货运;4、航空:小批量、超长距离、时效性强、高运费客货运输;5、管道:固定货种、固定路线、持续性好的货物运输。
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上表)三、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经济特征比较: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思路2004年03月18日 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指适应于壹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壹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总称。
具体为: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网络系统,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合理的运输组织方式,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的壹体化运输系统的有机集成。
综合运输体系包含俩个系统:壹个是交通基础网络系统,是实现运输的基础;壹个是壹体化的运输系统,是运输服务和体系效益效率最终体现的运行系统。
宏观政策引导和组织管理自始至终贯彻于这俩个系统中,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运行的必备支持条件,也是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关键。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第一章城市对外交通一、概况1、城市对外交通逐步形成公路为主体,铁路、水路相辅佐的综合交通体系。
现状城市对外交通用地面积为26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3.3%,人均3.6平方米。
2、对外公路交通中:2001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399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等级公路线路里程2647公里,包括高速公路81公里、一级公路145公里、二级公路539公里、三级公路344公里、四级公路1538公里;等级系数为3.05,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81.6%。
“五纵五横”(五纵:s218省道、葛丹线-S222、镇荣线、G104、S224;五横:G312、沿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S101、S321)的公路主骨架已经形成。
其中312国道主城段、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已逐步成为主城内部的快速干道。
城市对外交通包括区域性过境交通和城市辐射交通两部份。
312国道、沿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为区域性过境道路。
城市辐射交通包括镇句公路、宁镇公路、镇荣公路、镇丹公路和镇澄公路。
3、公路客运站场形成“一中心八站”的公路客运站场枢纽布局。
火车站公路客运站为中心站,南门、南水桥、黄山、电力路、中山西路站、三茅宫、东宫、大港为八个客运公用站。
货运站场形成长江路、三茅宫、大港三个货运交易市场。
市区客运站场总面积35896平方米,货运站场总面积5000平方米。
基本上实现了“车进站、人归点”、“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目标。
2000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517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3236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3343万吨,货运周转量156563万吨公里。
4、城市铁路有三条,分别是沪宁铁路、老沪宁线(3#线)、镇大铁路。
沪宁铁路境内全长72.416公里,全部为双轨铁路,是沪宁线间繁忙的区段之一。
老沪宁线(3#线)经镇江西站穿越市区,在市区范围内与沪宁线两交接点间长6.3公里,全日有4对车次,对市区道路交通干扰很大。
镇大铁路经谏壁至大港,全长24.9公里,主要承担大港地区的货运交通。
目录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 (3)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3)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4)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6)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6)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6)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 (7)第六章城镇体系 (8)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 (8)第二节体系结构 (8)第三节建设指引 (11)第七章产业发展 (12)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7)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8)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20)第一节公共安全 (20)第二节灾后重建 (22)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22)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22)第二节给水工程 (23)第三节排水工程 (23)第四节电力工程 (24)第五节通信工程 (25)第六节燃气工程 (25)第七节环卫工程 (26)第八节能源发展 (27)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28)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8)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 (30)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3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 (35)第十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6)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8)第二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9)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40)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42)第一节环境保护 (42)第二节给水工程 (43)第三节排水工程 (43)第四节电力工程 (44)第五节通信工程 (44)第六节燃气工程 (45)第七节环卫工程 (45)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46)附则 (47)附表 (48)附表1: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48)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49)附表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49)附表4: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 (50)附表5: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50)附表6: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年) (50)附表7: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51)附表8:中心城区高、快速路一览表 (51)附表9:中心城区结构性主干路一览表 (52)附表10: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一览表 (53)总则第1条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计划(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计划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计划交通运输学院2008年12月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计划本培养计划涵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俩个本科专业,由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计划、教学执行计划三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培养方案是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进程计划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总体课程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是按照基本学制设计的各学期课程安排建议。
本培养计划中设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俩个专业的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道路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方向,1~4学期为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从第5个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的专业教育,学生必须选择壹个专业方向,完成该方向规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课程,同时可选修其他方向课程。
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和物流为交通运输专业,道路和交通工程为交通工程专业。
第壹部分培养方案壹.基本学制和学习年限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定位立足轨道交通,面向多种运输方式,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适应综合交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工程教育专业。
四.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具备坚实的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基础,必要的土木工程、信息和控制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和交通工程、运输物流等壹个及之上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工作和研究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五.基本规格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基本素质要求(1)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3)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和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发展的要求;(4)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交通运输)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交通运输)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规划范围为公路水路交通(以下简称“交通”)行业,以营业性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生产为重点领域,以2005年为基期,2015年和2020年为目标年,确定了中长期交通节能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近期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壹、交通节能的形势和要求(壹)交通节能的重要意义1.应对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迫切要求强化交通节能减排全球性能源紧张以及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对象。
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费的重点行业,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壹,据估算,2004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9亿吨,预计到201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22亿吨和11.08亿吨。
另据统计,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目前在我国壹些大城市中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占大气污染物的比重在60%左右。
因此,加强交通节能减排将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之壹。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切要求加快建设节能型交通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石油资源尤为紧缺,人均可采石油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石油消费大量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的警戒线。
交通运输业是全社会仅次于制造业的油品消费第二大行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领域之壹。
2005年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总量约占全社会石油消费总量的29.8%,其中营业性公路、水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例分别约为54%和2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3.11.27•【文号】建城〔2023〕74号•【施行日期】2023.1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23〕74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管理委、交通委,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管理委,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在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精细治理、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与新发展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有关部署,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整体谋划、协同实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系统健全、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水平。
坚决守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的底线要求,加快补齐设施短板。
持续扩大高品质设施供给,提高设施便捷性和包容性,提升设施运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精准施策。
充分考虑城市现状实际和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各类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不搞“一刀切”。
(交通运输)成都市综合交通体
系规划总本
(交通运输)成都市综合交通体
系规划总本
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全面提升交通能级,合理调整交通布局,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形成全局性的整体优势,以构筑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多层次、高等级、大容量的市域立体交通网络为基础,以全方位、全天候辐射的对外交通通道为支撑,建成和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成都交通新格局。
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基本消除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资源进壹步整合,交通壹体化水平明显提高。
管理体制创新,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交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能源运输通道,快速旅客运输系统、集装箱运输系统、岷江、沱江水运航道体系为重点的通畅、便捷、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现城乡交通壹体化、区域运输综合化、交通管理智能化。
10.1近期战略目标
1)网络规模和能力
公路网17000公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明确。
成都地铁壹号线壹期工程建成通车,运营里程达到17.7公里,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积极配合国家和省进行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的建设,把其建设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
积极配合国家和省进行成绵峨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
建成成都华阳港,完成岷江航道渠化工程。
2)运输服务
降低运输在产成品中所占的费用比例,提高我市整体竞争力。
初步形成多方式相协调、点线面相衔接、集疏运配套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
建立全市性综合交通公众信息平台,以及基于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交通诱导系统。
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集装箱运输得到较大发展,厢式汽车运输比重有较大提高,零担和快递业务网络初步形成。
3)技术装备水平
道路运输中重型卡车占商用车比例达到10%,专用车比重达到15%;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不断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高速公路全程监控系统、应急救援系统、联网收费系统基本建立;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交通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船舶的技术性能,促进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城乡协调
中心城区初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圈层各区(市)县形成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应变能力的运输骨架网络。
第三圈层各区(市)县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质的转变,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5)安全保障
基本建立起跨行业的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控制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基本建立交通应急反应体系,应对重大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保障紧急状态下的机动性。
6)可持续性
道路营业性货运车辆空驶率降低5%,公路营业性车辆、内河运输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较目前下降10%和12%。
中心城区居民出行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40%之上。
10.2远期战略目标
10.2.1完善高效的综合运输网
1)国际运输网
在现有航空线路基础上,增强和世界各主要大城市的直接联系,构筑15小时和4小时航空交通圈,快速联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日本、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图10-1)。
图10-1国际航空运输通道示意
2)国内运输网
国内范围,成都市对外综合运输网主要包括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和水路网组成。
按各网络特点和成都市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综合运输网,其中:
⏹向北到达北京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
⏹向南到达广州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
⏹向西到达拉萨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
⏹向东到达上海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水运65小时
交通圈(图10-2)。
图10-2国内综合交通运输等时圈
3)成都和三大经济圈运输网络
为强化成都和三大经济圈联系,构筑成渝城市群经济圈,分别实现向北到达环渤海经济圈,向南到达珠三角经济圈,向东到达长三角经济圈航空2小时,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图10-3)。
图10-3成都和三大经济圈交通等时圈
4)省内运输网络
进壹步强化成渝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成、德、绵、乐城市城市群,在省域范围内的综合运输网主要构建省域高速路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实现成、德、绵、乐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城际高速铁路1小时
交通圈,实现成渝城市群经济圈高速公路4小时交通圈,城际高速铁路2小时交通圈(图10-4)。
5)市域运输网络
对于市域范围综合运输网主要由快速路网、地铁网和道路公交网络组成,便捷居民出行,实现市域范围内各县级市和中心城之间的快速联系(图10-5)。
市域范围实现:快速路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地铁都市圈半小时交通圈,中心城20分钟交通圈;
都市区道路公交1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半小时交通圈。
图10-4四川省内交通运输等时圈
图10-5市域交通运输等时圈
6)中心城运输网络
中心城通过地铁网、道路网(包括快速路网)和道路公交网三网便捷居民出行,实现中心城内部的快速转换联系(图10-6)。
地铁网壹环以内实现7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1分钟、三环以内实现19分钟、四环以内实现26分钟交通圈;道路网(包括快速路网)壹环以内实现10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4分钟、三环以内实现20分钟、四环以
内实现25分钟交通圈;道路公交网壹环以内实现18分钟、二环以内实现25分钟、三环以内实现35分钟、
四环以内实现50分钟交通圈。
7)中心区运输网络
中心区通过地铁网、道路网和道路公交网三网便捷居民出行,实现中心区内部的快速转换联系(图10-7)。
地铁网CBD以内实现3分钟、壹环以内实现7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1分钟交通圈;道路网CBD以内实现4分钟、壹环以内实现10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4分钟交通圈;道路公交网CBD以内实现6分钟、壹环以
内实现18分钟、二环以内实现25分钟交通圈。
中心城区交通等时圈图10-7中心区交通等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