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 圣十四行诗之10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0
浅析约翰·邓恩《别离辞·节哀》中的奇喻关键词:约翰· ( John Donne, 1572-1631)是17 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创始人, 玄学派诗歌以晦涩难懂的比喻见长。
邓恩的诗歌特点在于意象奇特,他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多变的韵律和节奏来表达他新颖,深刻的思想感情。
运用大量的"奇喻"使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充满了哲学辩论与说理。
约翰·邓恩的意象新颖别致,从不使用陈旧过时的意象来构思他的诗句。
《别离辞:节哀》中,他用"圆规"的意象来表达恋人之间坚贞的爱情,从而使该意象成为他最著名的"奇喻"。
一、《别离辞·节哀》的隐喻对隐喻有三重理解,它的实质是替代,以同义域里的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隐喻的实质是比较,对来自两个义域的词语经过比较建立联系;隐喻的实质是互动,两个分属不同义域的词语在语义上互相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语义。
在这首诗中,邓恩用圆规的两只脚比为夫妻关系。
妻子是定脚,永远在中心,当丈夫离别时候,妻子也随之旋转,比喻夫妻虽然分离,却彼此相连、互相支撑。
只有妻子坐在中心,坚定不动时"我的圆圈才会准",暗示爱人的忠贞不渝使他能将此生画一个圆。
隐喻常被界定为"隐含的比较",实际上,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性的。
邓恩在《别离辞·节哀》中采用圆规的两只脚来隐喻一对情侣的灵魂,表现了他们不可分割的完美的精神之爱。
隐喻的力量来自两个被比较的事物之间的对照,两者越不相似越好,这就意味喻体和喻指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好。
或者说,隐喻是"语境之间的交易",隐喻的力量就在于把极为不同的语境联在一起。
邓恩的圆规隐喻似乎不合逻辑,然而由于这个隐喻中的喻体 (圆规的两只脚) 和喻指(两个灵魂) 之间的距离很远,或由于两种极为不同的语境(几何学与爱情) 被联在一起,它反而显得更奇特,内涵更丰富。
《死神你莫骄傲》中陌生化的世俗文化书写作者:周曦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死神你莫骄傲》是邓恩著名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之一。
徘徊于天主教与新教,世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夹缝之间的邓恩,在该诗中除了讽刺死神的存在,确认天堂的彼岸,鼓舞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之外,其内在的奇思妙喻与智性修辞通过借用俗世文化中各种新旧科学与宗教的因素将一切常态都陌生化了。
笔者将通过结合死亡主题与宗教文化,连同当时的医学,占星术,巫术等等揭示邓恩潜藏在诗句中的早期现代性焦虑,并演示邓恩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在该诗中对世俗文化进行陌生化处理,并最终形成他的死亡悖论。
关键词:死神你莫骄傲陌生化世俗文化邓恩一.引文约翰·邓恩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撰写了大量的诗作。
他的诗歌夹着着世俗爱怨与宗教信仰,为了缓和禁欲的宗教与奔放的爱情之间的矛盾,将他们精妙地杂糅为一体,落于玄学诗歌的字里行间。
他被那个转折突变的时代的宗教,世俗,憧憬与现实玩弄于掌骨之间,被边缘化的同时,努力地挣扎着寻求依附的稳定感与安全感。
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中作为他者的邓恩将一切陌生化之后,独树一帜而不失浪漫与才情地,将宗教,爱情,死亡等主题在诗句中化为不朽。
意象在他的文字中凝练,世俗在他的智慧中升华。
除此之外他还博览群书,通晓数学,航海,天文,地理,医学等等诸多学科,这一切在赋予他独特风格的同时,也成就了他对于一个时代变革的记录。
境外对于邓恩的研究较为领先,从最早他诗集的再版问世,到T.S.艾略特对于他这位玄学英国诗歌作家做了专文传颂。
R.V.杨格对于十七世纪英国神学是个做了一个全面深度地解析,托马斯·N·柯恩思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剖析了邓恩是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宏观及微观因素。
并有约翰·凯里等人对于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艺术等进行挖掘,研究成果丰厚。
国内对于邓恩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但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着手研究的学者渐增。
英国十四行诗的渊源与发展李乐(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指导老师:徐爱琳摘要:英国十四行诗脱胎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得益于华埃特的大量翻译和大胆仿写,又经过莎士比亚、斯宾塞、邓恩、弥尔顿等众多诗人的不断发展,最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关键字:意大利十四行诗;华埃特;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SonnetsLi L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Supervisor: Ailin XuAbstract: British sonnets derived from medieval Italy sonnets, benefited from Wyatt’s lots of translations and bold copy writing, then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done by Shakespeare, Spenser, Donne, Milton etc. poets, and finally became a dazzling bright pearl in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Key words: Italy sonnets; Wyatt; Shakespeare;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1.英国十四行诗的渊源1.1民间说和宫廷说英国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其渊源,有民间说和宫廷说两种观点。
前一种说英国十四行诗源自一种民间诗体:在欧洲文学史上,十四行诗是滥觞于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名称来自普罗旺斯语sonet,英文名称是sonnet,音译为“商籁体”或“索内特”。
作者: 曹利亚
作者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出版物刊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0-8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死亡;哈姆雷特;悲剧主题;《圣十四行诗之10》
摘要: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对死亡的探究基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不仅体现了戏剧的悲剧主题,还展现了从恐惧死亡到超越死亡的精神变化过程。
这与17世纪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圣十四行诗之10》中诗人与死神辩论所内蕴的死亡观有所不同。
从对死亡进行思考到与死神进行辩论,折射出自文艺复兴至17世纪英国文学中死亡观的嬗变。
2010年11月第33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 Edition /N ov .2010Vol .33No .6收稿日期:2010-03-15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约翰·邓恩十四行诗研究”(S09081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正栓(1963-),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美诗歌互译及译评研究;赵烨(197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邓恩和弥尔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李正栓,赵 烨(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摘 要: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在十四行诗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们的诗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又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形式和语言上,他们破除陈规,发展了十四行诗,尤其是在使用跨行方面;在主题和题材上,他们游离十四行诗爱情、抒情介质,大胆引入革命政治话题和宗教神学思维;在风格和特点上,他们或使用奇思妙喻,或直抒胸臆。
这一切都透散着一种清新的馨香,使读者耳目一新,也颇受启发。
关键词:邓恩;弥尔顿;十四行诗;比较中图分类号:I 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10)06-0088-06 约翰·邓恩(1572-1631)与约翰·弥尔顿(1608-1674)同为17世纪英国的伟大诗人,二人在众多文艺复兴的诗人中以特立独行的诗歌风貌发出眩目的光辉,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精美而新颖的诗作。
邓恩共写了28首与宗教神学相关的十四行诗,他将这种发端自意大利的情诗体裁发挥得颇为巧妙且独树一帜;弥尔顿则写下为数不多的25首十四行诗,大都是在王朝复辟前夕所作,这些短诗虽无法与《失乐园》相比,但也是针砭时弊、情真意切。
对邓恩的《圣十四行诗10》的介绍、浅析及汉译本诗发表于1633年,是多恩19首神圣十四行诗中的第10首。
在这首诗中。
多恩将敏捷的思维和基督教激情融为一体,在斥责死亡的时候采用了他惯常的辩论口吻。
这里没有繁辞丽藻,而是口语化,戏剧化,刚健有力。
这是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
诗的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许多人对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把死亡同黑暗的地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多恩看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他把死亡看作睡眠,看作是通向“永远觉醒”的必经之路。
死亡只是从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过程。
这种思想并非多恩特有,因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莎士比亚也曾根据西方人的宗教思想把死亡比作睡眠,但是,把死神作为无能而又自傲的形象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讥讽,恐怕只有出现在多恩的作品中。
汉译(一)死神莫骄妄约翰.邓恩死神莫骄妄, 虽有人称你蛮横可怖, 其实外强中干;你自以为能把众生摧残,但枉然;可怜的死神,我超越你!你不过类似睡眠,憩息,必然比安眠更令人舒坦;故而人杰英豪不怕归天,无非白骨入土,灵魂安息.你受厄运,杀机,暴君与狂徒差遣,用毒药,战争和疾病害人;鸦片与妖术也能使人昏,且更灵验,你何必如此气焰!凡人了却浮生,但精神永生,超脱死的魔掌,灭绝死神!从诗的结构来看,第一、二行“死亡,不要骄傲,虽然有人说你/强大而又可怖,而你并不真的这样”,是论点,而第二行到第八行是论据,说明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同睡眠没有多少不同,都可以使人“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第九、十行指出死神的无能,而第十一、二行说明死神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没有什么可资骄傲的理由。
这四行进一步提供论据,来支持诗人的论点。
第十三、四行则是结论。
虽然这首诗有很强的论说性,但表达了诗人对死神的蔑视和无畏之情。
情与理的结合使诗本身具有有说服力,而比喻的运用使这篇说理的诗生动。
整个诗作铿锵有力,富于阳刚之气。
约翰·邓恩百科名片约翰·邓恩约翰·邓恩(John Dunn,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为T·S艾略特特别推崇,于其中布罗茨基和这位久远年代的异国诗人 .曾在欧洲大陆游历。
也曾是宫廷中潇洒倜傥、前途无量的绅士。
1598年,他被任命为伊丽莎白宫廷中最重要的一位爵士的私人秘书。
他的仕途似乎一片光明。
邓恩也能够逢迎那些达官贵人。
但是1601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他与一位17岁少女秘密结婚,由此毁了自己的大好仕途。
目录个人简介个人经历影响其他资料后人评价家庭情况文学对比作品推荐部分作品展开编辑本段个人简介近年来,学者们对约翰邓恩(1572~1631)的兴趣大增,尤其是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对他更是推崇备至。
邓恩曾就读于牛津和剑桥两所学校,但未获任何学位。
尽管他从其父处继承了一笔钱,但远远不能使他经济上获得自立。
他不善经商,不得不以另一种途径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他只得依靠智慧、幽默、情趣、学识、勇敢以及别人的恩惠。
他广泛阅读了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著作,因此在写作中,他有时显示出其不凡的学识、机智和幽默。
邓恩虽婚姻美满,但他上层的朋友们对他耿耿于怀,不肯原谅他。
那些爵士解除了邓恩的职务,并命人逮捕、拘禁了他。
获释后,邓恩不得不干各种差使,以供养妻儿。
30多岁的邓恩已风光不再,他疾病缠身,穷困潦倒,郁郁不乐。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邓恩出身于天主教家庭。
开始他曾经断然拒绝担任神职。
1615年,邓恩终于成为一名卓越不凡的英国车教牧师。
他的玄学风格,大胆显露的博学多才,以及机智和幽默,都在他的布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621年,他成为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有多篇优秀的布道文得以流传下来。
不难理解,邓恩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
邓恩的诗歌与其前人和同龄人的作品迥然不同。
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大多讲究雕饰,意象华丽。
邓恩通过使用一种更注重智力的比喻,激情与推理融为一体,而给诗歌重新注入了活力。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ubstantial fuel,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By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一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
纵然时序难逆,物壮必老,自有年轻的子孙来一脉相承。
而你,却只与自己的明眸订婚,焚身为火,好烧出眼中的光明。
你与自我为敌,作践可爱的自身,有如在丰饶之乡偏造成满地饥民。
你是当今世界鲜美的装饰,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
你用自己的花苞埋葬了自己的花精,如慷慨的吝啬者用吝啬将血本赔尽。
2009年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第34卷(总第146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Apr., 2009 陌生化的手法,另类的意象——邓恩的玄学派艳情诗《上升的太阳》赏析周忠新1 王 梦2(1.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本文运用俄罗斯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著名艳情诗《上升的太阳》进行了剖析,揭示了玄学派艳情诗的写作手法和用喻特点,解读了邓恩诗歌中另类的太阳、恋人和帝王等意象,并对艳情诗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陌生化;玄学派诗人;奇思妙喻;太阳意象作者简介:周忠新(1967-),男,河北泊头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9)02-0045-04 收稿日期:2008-9-16一“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是20世纪初由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使对象形式变得困难,就是要审美主体对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受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12。
文学陌生化手法不仅可以用在语言技巧方面,还可以用在体裁、立意、布局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开创“玄学派”先河的约翰•邓恩的诗歌可以在陌生化理论的框架内得到阐释。
所谓“玄学派诗人”,指的是英国17世纪初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奇特的比喻,口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
这些诗人是一群博学多才的人,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但他们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也没有形成任何流派。
JohnDunne约翰邓恩经典爱情诗歌7首(双语)约翰·邓恩(John Dunne,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
邓恩通过使用一种更注重智力的比喻,激情与推理融为一体,而给诗歌重新注入了活力。
他创造了极为凝炼意象,这些意象通常包含包含着一种戏剧性对比的因素。
他在诗中嘲笑传统的爱情诗的陈词滥调。
邓恩不仅在意象和观念上作大胆的实验,而且在诗的节奏和诗节形式也作创新。
本琼生曾经说到:“邓恩在很多方面是世界上第一诗人。
”在邓恩的诗中,对爱情的直率坦白观点就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仔细阅读之后,停浮在诗词表面的意象便会逝去,而留下更多的是发人深思的爱情哲理。
邓恩对爱的追寻既直接又含蓄,既看似大胆却又小心翼翼。
在诗中,体现了爱的不同层面,不同境界。
—、纯真The Good Morrow 早安》》》纯真用以修饰孩童,纯真的爱则是纯洁无暇的爱情,《早安》中诗人用没有断奶的孩童与酣睡者来比喻未知爱情的情人,只有灵魂的苏醒、爱情的迸发才使得人去成熟去清醒,体现了爱的魔力。
“因为爱控制了对其他景色的爱,把小小的房间点化成大千世界。
让航海家发现向新世界远游,让无数世界的舆图把别人引诱,我们却自成世界,又相互拥有。
”世界虽大,但有了爱情,任何地方都会成为大千世界。
在这首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把情人比做地球的两个半球,但较其更加和谐。
在诗人眼中,和谐的爱足以让人永生。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邓恩对爱的憧憬,爱是一切,爱是整个世界。
二、激情A Lecture Upon the Shadow影子的一课》》》正午的太阳是最炎热的,正午的影子是最短也是最清晰的。
《影子的一课》道出了爱到浓处需把握,莫到终时空悔过这样一个道理。
太阳不会总是处于天空的最上空,人的爱情如是。
爱情无须遮拦,只求抓住最好的时机。
正如诗人所说“爱以饱满不移的光照耀世界,单它正午一过下一分钟就是夜。
”三、善变Song 歌》》》爱情总使人猜忌,俗话说女人善变,所以当一个人要付出爱情时,首先要搞清楚情人是否是一个值得爱的人。
别出⼼裁的⽐喻――约翰·邓恩的《跳蚤》赏析2019-09-18摘要:⽞学派诗⼈出现于⼗七世纪,通常喜欢在他们的诗歌中运⽤别出⼼裁的⽐喻(conceit)。
约翰·邓恩被认为是⽞学派诗⼈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跳蚤》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诗作以诗⼈向情⼈求爱的⼝语体写成,⽐喻出乎通常想象,反映了邓恩式的奇想。
关键词:⽞学派诗⼈奇喻跳蚤⼀、⽞学派诗⼈和奇喻Metaphysics这个词最早出现于John Dryden的著作Discourse Concerning Satire (1693)中,他曾批评邓恩在他的诗作中“affects the metaphysics”。
后来,1779年,Samuel Johnson⼜把“Metaphysical”这个词延伸指⼗七世纪初期的⼀群诗⼈,即“⽞学派诗⼈”(Metaphysical poets)。
这些诗⼈是⼀群博学多才的⼈,他们的诗作以别出⼼裁的⽐喻(conceit)、⼝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
与此前伊丽莎⽩时代和此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相⽐,此派诗歌内容⽐较复杂,有⽐较浓郁的宗教神秘⾊彩。
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紧张的⼼情和关于⼈的感情的议论和分析。
这种诗通常⽤词简单,经常采⽤出⼈意料的⽐喻。
句式简略凝缩,多为诗⼈以第⼀⼈称展开的⼀场与爱⼈、上帝及⾃⾝的辩论。
⽞学派诗在18世纪湮没⽆闻,到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重新赢得了诗⼈们的注意,特别受到现代诗⼈T.S.艾略特的推崇。
⽞学派诗⼈的主要代表者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 (Richard Crashaw,1613―1649) 和亨利·沃恩 (Henry Vaugham 1621-1695)等等。
在⽂学史上,约翰·邓恩被认为是⽞学派诗⼈的重要代表。
浅析十四行诗《死神,你莫骄傲》的艺术创新作者:蒋江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约翰·邓恩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是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邓恩在创作中对诗歌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通过细读邓恩的十四行诗《死神,你莫骄傲》,探索邓恩十四行诗在音韵、结构、语言修辞及主题等方面的艺术创新。
关键词:约翰·邓恩;十四行诗;《死神,你莫骄傲》;艺术创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书简和布道文等。
其中,诗歌主要以爱情、讽刺、宗教等为题材,在语言、情景、想象等方面独具特色。
《死神,你莫骄傲》是邓恩诗集《神圣十四行》中的第10首,该诗“清楚地表达了诗人看淡死亡,认为死后人类的身体可以得到休息,灵魂可以得到解脱的宗教思想。
”细读《死神,你莫骄傲》,读者不难发现,该诗是一首较为典型的十四行诗,诗歌行文基本按照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写成,完美地继承了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部分特点,同时也凸显其革新之处。
本文旨在通过细读《死神,你莫骄傲》,从音韵、结构、语言修辞及主题等方面探索并阐释邓恩在该诗中对十四行诗诗歌艺术的创新,以期更好地理解邓恩的诗歌艺术。
一、音韵“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纪的宫廷,是一种显得很不自然的诗体形式,其最直观的特点是不对称。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发展成熟,由意大利传入了欧洲其他国家,进入了繁荣阶段。
其中,在意大利,皮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而在英国,莎士比亚则是重要的十四行诗代表人物。
皮特拉克开创的皮特拉克体和莎士比亚发展形成的莎士比亚体是十四行诗中较为突出的两类诗体。
通过文本细读,读者不难发现,邓恩的《死神,你莫骄傲》是基本按照皮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形式写成,继承了皮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基本音韵特征,同时又展现他独特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