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院感知识培训

院感知识培训

院感知识培训
院感知识培训

院感知识培训

什么是院感?

指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院感研究对象:

包括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门诊急诊患者、陪同人员、探视人员及其他医院流动人员。

但以上人员除住院患者,其他人员在医院内停留时间相对短暂,常常难以确定其感染是否来自于医院,所以院感的对象主要为住院患者。

院感概念:

目前院感的概念通常引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的定义。

定义: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可将院感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1内源性、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即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人的免疫力功能受损,健康状态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生感染。

2外源性、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由院内其他人或环境传播给患者引起的感染。院感危险因素:

个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

a.3岁以下的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60岁以上的老人脏器功能衰退,防御功能低下抵御力下降,女性特殊生理状况如:月经期、哺乳期.个体比较敏感,抵抗力下降.

b.病理因素:患者本身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降低如:恶性肿瘤、血液病、放疗化疗的应用.

院感危险因素:

1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插管和脑室引流等。2抗生素滥用:如无适应症的预防性用药、术前用药时间过早等,均易致耐药菌诛增加,菌群失调。

3医院管理机制不完善:医院建筑步局不合理、卫生设施不良、消毒灭菌存在缺陷。

院感传播途径:

定义:指在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从病原体排至其在新的易感者体内繁殖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传播方式之一。分为直接传播(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间接传播(病原体污染了医疗设备和用具通过接触这些物品所造成的传播)

院感传播途径:

2、空气传播:悬浮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微粒以空气为媒介,而进行的传播(如患者咳漱、打喷嚏)。

3、消化道传播:各种原因导致医院水源或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如甲肝、感染性腹泻)

4、注射、输液、输血传播:通过污染的药液、血制品、注射或输血器械等途径传播感染(输液、输血中发热反应,输血导致的丙肝等)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院感的重要措施。

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洗剂、机械去污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适用于:地面、墙壁、医疗护理用具等物体表面处理。适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也是物品消毒灭菌的前期步骤。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

1热力消毒灭菌: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导致其死亡.

2干热法:燃烧污染的废气物、病理标本、带脓性的敷料、纸张。

3湿热法: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

辐射消毒:利用紫外线的灭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日光暴晒法:

日光暴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紫外线的作用来杀菌。

1)用途:常用于床垫、毛毯、书籍、衣服等的消毒。

2)方法:将物品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中间要定时翻动。

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等 .

紫外线属于电磁波辐射,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250~270nm。

紫外线作用机制:

1用于微生物的DNA使其失去转换能力

2破坏菌体蛋白质

3降低菌体氧化酶活性

4使空气中的臭氧电离产生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消毒方法:

①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20~30分钟。

②物品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5~60cm,消毒时将物品摊开或挂起,照射时间20~30分钟。

消毒注意事项:

①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室内温度20~40℃,相对湿度40%~60%时,紫外线消毒最为适宜

②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一般每2周用无水乙醇擦拭1次,发现有污垢应随时擦拭。

③保护眼睛和皮肤: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易引起眼炎、皮炎,且臭氧对人体不利,因此一般不在有人的环境中使用,必须使用时应戴防护镜,穿防护衣,或用被单遮盖肢体。

④紫外线穿透力较差,消毒时物品应摊开或挂起,且定时翻动以保证各表面均受到直接照射。

⑤记录消毒时间应从灯亮5~7分钟开始,如需再次开启,应间隔3~4分钟。⑥定期检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一般每隔3~6个月1次,低于70μW/cm2时应予以更换,或建立登记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予以更换。⑦定期作空气培养监测消毒效果。

化学消毒剂

利用化学药物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微生物代谢、生长、繁殖的消毒灭菌方法。如:患者皮肤黏膜、排泄物及其周围环境、含有金属器皿等的消毒。

灭菌剂甲醛戊二醛

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

中效消毒剂醇类、碘类

低效消毒剂酚类、胍类

消毒剂使用原则:

?坚持合理使用。

?根据物品性能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熟悉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

?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须用盐水冲洗,以免刺激人体细胞。

?消毒剂中不能放纱布、棉球等,以防止减低消毒效力。

?消毒剂过期更换,易挥发得到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

无菌物品保存有效期:

?打开的无菌包有效期4小时无菌盘有效使用时间4小时

?打开的消毒液连续使用有效期3天

?打开的棉签有效使用时间24小时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启用日期、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容媒超过24小时不能使用。

氧气湿化瓶等管道消毒方法:

?首先应彻底清洗干净,擦干

?用0.1%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长期使用的湿化瓶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48h更换,临时使用的一人一用一消毒。

手消毒

?医务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的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医院感染。

?洗手是防止院感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的洗手方法和步骤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打开水龙头调节水流、水温

?湿润双手,关上水龙头并取清洁剂涂抹

?按序揉搓双手

?打开水龙头,流平冲净

?擦手纸或毛巾擦干或烘干机下烘干。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七步: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职业暴露

?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是被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局部处理措施: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清洗。

?口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报告科主任,根据伤口情况采取主动、被动免疫措施。

医疗废物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

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共分五类。

医疗废物分类:

?感染性废物: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物、敷料、棉垫、一次性棉签、棉球,使用过的手套、引流袋等

?病理性废物:切除的组织、器官、死胎、血液、体液

?损伤性废物:注射针头、采血针、手术刀

医疗废物分类:

?化学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

?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医疗废物注意事项

?应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封口坚实。

?严密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于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

?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消毒灭菌、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一、按照医疗废物收集要求我院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红色垃圾袋;运送医疗废物工具应封闭符合防渗漏、防遗撒的要求。 二、医用未经污染垃圾(统一用黑色垃圾袋盛放) 如使用后的医用包装袋、纸盒、无污染的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每日由病区护工送到生活垃圾储存处,由环卫部门指定专人,运出集中处理,日产日清。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消毒灭菌、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科检查室、注射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最新整理医院感染培训知识 记录培训资料

培训时间:2018年10月13日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培训内容: 2018年10月9 日院感培训相关内容 基层医疗机构重点部门院感管理 ——消毒供应室、内镜室、中医临床科室 一、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 对院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执行必须不折不扣! 医院感染与医院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关的,与医院每个职工息息相关!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看似不挣钱,但可以省大钱! 院领导应该高度重视院感的潜在风险,否则,一旦发生院感恶性事件,领导的帽子会飞,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的椅子会跑,医务人员的形象和声誉会受到影响。作为主管院感工作的院领导,应站在医院的整体高度通盘考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好院感工作顶层设计。 二、医院感染法律法规及基本知识 我国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 法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 《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年) 规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 《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2004年)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2005年) 三、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如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新生儿病房及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手术部(室)、产房、母婴同室、急诊科及其病房、口腔科门诊、介入手术室、临床检验科(实验室,含输血科)、内镜中心(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等。 四、基层消毒供应室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流程布局欠合理现象,洁污不分 缺少必备清洗工具及设施和耗材。如气枪、水枪、水处理设施、超声清洗机、干燥柜、低温灭菌器等,包布污浊破损,包装材料缺乏标准人员清洗消毒知识滞后,器械清洗普通未使用酶洗液、除锈剂、润滑剂;器械洗消质量得不到保障 消毒员相关知识不掌握 生物监测不规范,结果可信度差 管理模式:未实行集中管理,可复用的器械、物品等仍在供应室以外科室自处理 五、对策 1、专科知识学习 加强人员知识培训,熟悉岗位要求,更新知识。消毒员持证上岗。《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完整版)院感知识培训试题(带答案)

熊口管理区医院院感知识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高度危险性用品是指进入(),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2、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 3、新上岗人员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时,医务人员每年培训≥()学时。 4、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小时,或失血量大( ),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5、抗菌药物应遵循()的原则,配置后的抗菌药物应在()小时内输入使用。 6、一次性使用的碘类、酒精等消毒剂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使用的时间≤()。 7、医疗废物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以及其他()的废物。 8、医疗废物分为()、()、()、()、()5类。 9、对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表面,如霍乱、炭疽等可()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消毒。 10、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用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测试使用中的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浓

度应() A、每日监测 B、每周监测一次 C、每周监测二次 D、每月监测一次 2、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为() A、日光曝晒 B、紫外线照射消毒 C、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D、甲醛薰蒸 3、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24小时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D、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5、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 A.高度危险用品 B.中度危险用品 C. 低危险用品 6、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选择哪一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 A.灭菌 B.高水平消毒 C.中水平消毒 D.低水平消毒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多少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A、4小时 B、8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8、配制过氧乙酸原液,甲液和乙液的配制比例分别是() A、3:4 B、5:4 C、4:5 D、5:5

院感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管理 (培训内容) 一、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职责明确 二、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三、统计指标: 医院感染率≤6%;医院感染漏报率<10%;I类切口感染率≤0.5%;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达100% 四、医院污水与污物管理 1、医疗废物按国家有关规定分类收集,密闭运送; 一次性用品,医疗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生活垃圾按规定分类收集。 2、包装物与容器符合国家规定,外标识明确; 医疗废物用黄色有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包装物。 3、医疗废物交换登记内容完善,登记资料齐全;有签字记录。 4、医疗废物暂储存设施及设备符合国家要求,暂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医疗废物由专人及时收集,专车密闭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不得露天存放。 ①、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

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②、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③、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④、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⑤、易于清洁和消毒; ⑥、避免阳光直射; ⑦、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5、微生物培养物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丢弃前必须高压蒸汽消毒或焚烧; 五、按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严格的消毒或灭菌 1、根据不同用途选择消毒或灭菌方式,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凡接触人体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 2、能够合理地使用化学消毒剂 2%戊二醛消毒要求20分钟,灭菌要求10小时; 含气氯消毒剂,浓度1000mg/L,消毒时间30分钟; 碘伏浓度为500mg/L,作用时间30分钟。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一、清洁消毒、环境卫生 1、普通病房(非感染高风险部门):无可见污染每日常规清洁,每日2次。 2、感染高风险部门包括: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透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无可见污染每日常规清洁、消毒,每日≥2次。 3、拖把:专用,每日消毒并记录。 污染区(病房、污洗室、处置室、卫生间)为红色标记。 半污染区(走廊、诊疗室)为蓝色标记。 清洁区(值班室、更衣室、配药室)为绿色标记。 4、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清洁单元是将临近患者区域内所有环境物视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区域,如该患者使用的床位、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一个清洁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清洁单元的清洁工作。) 5、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湿式清洗。当受到明显污染时,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一床单元一抹布。 6、高频接触表面应每天清洁擦拭,如门把手、呼叫按钮、空调开关、床架、床头柜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湿式清洗。当受到明显污染时,用5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一桌一抹布。隐私帘宜1-3月清洗一次。 7、椅子、暖水瓶:每周一次用肥皂水清洁。 地面:每日湿式清洁,遇污染时先去除可见污染物,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用红色标记拖把。 8、血液、体液溅出物的清洁 可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如布类、纸类、棉球等将其清除,然后使用1000mg/L 含氯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污染表面,作用30分钟。 9、床单元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

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医院感染与医院相随并存,并随医院的发展而日显复杂。对医院感染的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清毒隔离到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免疫学、消毒学、管理学、治疗学等复杂的研究过程。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传染病的观点来看医院也是疫源地,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因此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没有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因此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做好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 二、预防隔离技术 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空气隔离: 目的:预防已诊断或疑有经空气传播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粒径多数小于5μm)传播的疾病。 措施:(1)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至少换气6次,配备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 (2)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N95型等高效口罩。 (3)病人只能呆在隔离病房。 3、接触隔离 目的:减少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感染的发生是通过感染和感染受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物品的间接接触传播。 措施:(1)如有可能病人住单人病房,或同病的病人可以住一间病房。 (2)工作人员进入病房时应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品时应穿隔离衣。 (3)接触病人前后、离开病房时应洗手。 (4)限制病人到病房外活动。 (5)进行适当的环境和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 三、医疗废弃物管理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国务院发布施行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包括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1、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 (1)库房:具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并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与医院相随并存,并随医院的发展而日显复杂。对医院感染的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清毒隔离到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免疫学、消毒学、管理学、治疗学等复杂的研究过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传染病的观点来看医院也是疫源地,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因此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没有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因此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做好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 二、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空气隔离:目的:预防已诊断或疑有经空气传播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粒径多数小于 5μm)传播的疾病。措施:(1)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至少换气 6 次,配备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2)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 N95 型等高效口罩。(3)病人只能呆在隔离病房。

院感知识培训试题带答案

熊口管理区医院院感知识培训试题 一 、 、填空题(每题3 分,共30分) 1、高度危险性用品是指进入( ),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2、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 ( ),( ) 3 、 新上岗人员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时,医务人员每年培训》()学时。 4、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小时,或失血量大( ) ,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小时。手术时间较短( )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5、抗菌药物应遵循( )的原则,配置后的抗菌药物应在( )小时内输入使用。 6、一次性使用的碘类、酒精等消毒剂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使用的时间W()。 7、医疗废物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 ( )、( )以及其他( )的废物。 8、医疗废物分为( )、( )、( )、( )、( ) 5类。 9、对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表面, 如霍乱、炭疽等可 ( )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 消毒。 10、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 二、选择题(每题2 分,共40分) 1、用G-1 型消毒剂浓度试纸测试使用中的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浓度应()

2、A、每日监测B、每周监测一次C、每周监测二次D、每月监测一次 3、2、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为() 4、A日光曝晒B、紫外线照射消毒C、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D、甲醛薰 蒸 5、3、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6、A、2小时B、4小时C、8小时D、24小时 7、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8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D、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9、5、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 10、 A.高度危险用品B.中度危险用品C.低危险用品 11 、6、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选择哪一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 12、 A. 灭菌B. 高水平消毒C. 中水平消毒D. 低水平消毒 13、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多少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 14、A、4小时B、8小时C、24小时D、12小时 15、8、配制过氧乙酸原液,甲液和乙液的配制比例分别是() 16、A、3:4 B 、5:4 C、4:5 D、5:5 17、9、2%戊二醛用于体腔内植入物的灭菌需多长时间?()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 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与医院相随并存,并随医院的发展而日显复杂。对医院感染的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清毒隔离到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免疫学、消毒学、管理学、治疗学等复杂的研究过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传染病的观点来看医院也是疫源地,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因此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没有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因此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做好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 二、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

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空气隔离:目的:预防已诊断或疑有经空气传播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粒径多数小于5um)传播的疾病。措施: (1)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至少换气6次,配备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 (2)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Ng5型等高效口翠。 (3)病人只能呆在隔离病房。 3、接触隔离目的:减少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感染的发生是通过感染和感染受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物品的间接接触传播。措施: (1)如有可能病人住单人病房,或同病的病人可以住一间病房。 (2)工作人员进入病房时应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品时应穿隔离衣。 (3)接触病人前后、离开病房时应洗手。 (4)限制病人到病房外活动。 (5)进行适当的环境和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 三、医疗废弃物管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国务院发布施行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包括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1、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爆发 是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四、医院的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

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全球洗手日:每年10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倡导号召全世界各国从2008年起,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活动,呼吁全世界通过“洗手”这个简单但重要的动作,加强卫生意识,以防止感染到传染病。 第三届“全球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

每月院感常见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常见知识培训内容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什么是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三、哪些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向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②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③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物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四、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1、根据指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①术前0.5-1小时使用抗生素 ②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③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

2、正确的脱毛方法 3、手术期间给患者保暖 4、围术期血糖控制正常水平 5、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6、强制性向公众报告感染率 五、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是什么? 1、预防感染:接种疫苗、拔除导管 2、有效地诊断和治疗感染:针对病原菌治疗、专家会诊 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①控制抗菌药物使用②应用当地资料③治疗感染,而非污染④治疗感染,而非寄殖⑤严格掌握万古霉素应用指征⑥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4、预防传播 ①隔离病原菌②阻断传播链(手卫生、隔离: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最新版(1)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第一期) 内容: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二、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应同时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四、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五、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

措施。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六、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七、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关于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及时做好下述工作: 1、组织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协助医院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一、院感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务人员在院感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感染管理部门。 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采用湿式清扫,并每日用紫外线消毒。 2、进行无菌操作时,帽子要把全部头发盖住,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不可久露于空气中并定期检查。 4、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凡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触及和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取出后,虽未动用,但亦不能放回原处。 5、执行无菌操作的地方要宽阔,不可过于狭窄,以防无菌物品被污染。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疑有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四、无菌包灭菌后处理

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2、使用前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和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状态),未达到或有可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3、湿包或有水渍的包不作为无菌包使用,启闭式容器应检查筛孔是否已关闭。 4、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应视为受污染,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5、已灭菌的物品,不可与未灭菌的物品混放。 6、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每日清洗并保持清洁干燥。当怀疑或发现有污染的可能时,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物品顺序摆放,并加尘罩,以放再污染。 7、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入清洁区的柜厨(或架子上,推车内),橱柜或架子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成,表面再涂以不易剥蚀脱落的涂料,使之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0-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远于5CM处的载物架上,顺序排放,分类放置,并加盖防尘罩。无菌物品储存于密闭橱柜并有清洁和消毒措施,专室专用,专人负责,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8、储存的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一般建议,温度25℃以下10-14天,潮湿多雨季节应缩短天数;对于其它包装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如证实包装材料能阻挡微生物渗入,其有效期可相应延长,至少为半年以上。 五、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备。 2、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和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又发生新的病原体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5、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拨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6、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如何诊断?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拨除导尿管48小时内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符合下述条件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有发热。 (2)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 (3)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7、手术部位感染共分哪几种类型? 手术部位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8、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手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或可见化脓性分泌物。 (2)从化脓性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院感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2017-1-10 学习内容: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履行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 5、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6、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7、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签名:

学习时间:2017-2-19 学习内容:医院感染报告要求与诊断标准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经管医生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信息表。 2、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在临床诊断24小时内上报。诊断依据标本结果,报告时间为出检验报告的24小时内,诊断时间应为标本送检日期。遇到流行及时上报,或电话联络,否则作漏报处理。 3、出院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院长,并通报相关科室。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予24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4、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已留标本,在转科后标本报告未到,可先上报,并注明患者去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追踪与确诊。 5、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上报病例一一核实。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向各科反馈。签名:

学习时间:2017-3-20 学习内容:医院感染的定义?什么属于医院感染?什么不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签名:

院感知识培训试题

院感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 3分,共计 75分) 1.有效氯是() A.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B.是指含氯消毒剂所含氯量 C. 是指消毒剂所含氯量 D.代表含氯消毒剂的氯含量 E.代表高效消毒剂 2. 疫源地终末消毒是指() A.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除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 进行的消毒。 B.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C.对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D.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E.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3.对下列哪种传染病不需开展终末消毒。 ( ) A. 霍乱、副霍乱 B.细菌性痢疾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甲型肝炎 E.伤寒、副伤寒 4.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消毒人员应做到防护等级() A. 二级 B. 一级 C. 三级 D. 四级 E. 以上均可

5. 最适于密闭房间空气熏蒸消毒的消毒剂是() A. 戊二醛 B.漂白粉 C.碘伏 D.过氧乙酸 E.环氧乙烷 6.现有 18%过氧乙酸 5mL,欲配制成 0.5 %过氧乙酸溶液,如在现场 工作用简便计算法,算出其近似值,问约需加多少蒸馏水?() A.180mL B.150mL C.350mL D.175mL E.195mL 7. 层流洁净手术室属于哪类环境?() A. Ⅰ类环境 B.Ⅱ类环境 C.Ⅲ类环境 D. Ⅳ类环境 E.以上都不对 8.现有 18%过氧乙酸 5mL,欲配制成 0.5 %过氧乙酸溶液,如在现场工作用简便计算法,算出其近似值,问约需加多少蒸馏水?() A.180mL B.150mL C.350mL D.175mL E.195mL 9.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的是 哪一项() A使用单层专用包装袋,及时密封 B置于专用容器内,及时密封 C使用双层专用包装物,及时密封 D装于黄色塑料袋内,扎紧袋口 10.在医疗活动中使用过的一次性帽子、口罩、防护服、鞋套等应投入以下那中颜色的包装袋?() A 黄色专用包装袋B黑色专用包装袋 C 红色专用包装袋D白色专用包装袋 11.对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处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

1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 或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与医院相随并存,并随医院 的发展而日显复杂。对医院感染的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清毒隔离到病 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免疫学、消毒学、管理学、治疗学等复杂 的研究过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传染病的观点来看医院也是疫源地,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因此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 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没有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因此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做好 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 二、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 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 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 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 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 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空气隔离:目的:预防已诊断或疑有经空气传播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 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粒径多数小于 5μm)传播的疾病。措施:(1)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至少换气 6 次,配备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2)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 N95 型等高效口罩。(3)病人只能呆在隔离病房。

院感培训记录

医院感染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4日 主讲人:万琴红 培训内容:新春乡卫生院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1.生活垃圾由产生科室分类收集,放入黑色塑料袋内装3/4→医院内勤人员扎紧送入暂时存入桶→由环卫部门专车运走处理。2.可回收医疗废物(药品外包装)由产生科室分类收集→由医院内勤人员送至医院暂时存处→交回收公司送走处理。 3.感染性垃圾:(1)由产生科室分类收集放入防渗漏双层黄色塑料袋内3/4满→由各科室专人送至医疗废物暂存间→由专人焚烧处理。(2)检验科病源体的培养东奔西走、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分类收集→在科室内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后→按其它感染垃圾处理。(3)结核病人的痰液和检验科检查后的痰液标本、污染废物,以及各科室病人的引流胸腹水等同产生科室分类收集→经2000mg/L含氯消毒剂混合作用30分钟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残渣按生活垃圾处理。 4.放射性废物:(1)固体废物:由产生科室分类收集,放入双层防渗漏、防扩散的红色塑料袋中,用胶带密封后存放储存经10个半衰期后,按感染性垃圾处理。(2)液体废物:产生后由专用管道排入分隔的污水池,经过降解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5.锐器(包括注射器、输液器针头、手术刀、剪、钳、体温表等)由产产生科室分类收集经5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后→装入利器

盒中→由各科室专人送至医疗废物暂存间→由专人深埋处理。6.化学性废物:放射科显影液产生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定影液产生后用防渗漏的专用桶求,交回收公司处理。检验科、病理科的化学拭剂、液体废物排入污水系统处理。 7.废水:医疗生活废水由医院排污系统进入污水处理站,先沉淀后加入25%的亚氯酸钠、15%的盐酸、10%的次氯酸钠并经过二氧化氯发生器作用后生成二氧化氯,对废水进行处理排出。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 医院感染的定义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爆发 是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的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 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 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