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格式:pptx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22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同时,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化为认识“私有制”和“阶级”的概念,后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需要详细解读。
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学习使用二重证据法,初步培养史料互证意识,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学习、考察、认识历史。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为主,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系统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内容跨越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
本课的关键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结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共同展现了“中国”的形成过程。
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子目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共分成5段。
第1段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共6句。
前3句介绍石器时代的分类由来与内涵,第4句总括总过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特点,列举代表性古人类。
认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理解从部落到国家下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播大厅顶部花瓣纹样为导入,思考“花瓣纹”背后的文明意蕴,同时补充文明的起源和产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思考彩陶纹样为何能被用于如今生活,纹样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以生活所见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通过归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史实,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2.通过对比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析从早期人类和文化遗存呈现的发展特点了解基本知识,在地图对比中分析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
思考文明发展特点从哪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有没有可借鉴性。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依据历史地图形成思考。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二)社会组织的完善——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1.对比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社会组织上的异同点,通过说明社会贫富程度、建筑形制与生产状况、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表现在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完善程度不断提高,孕育着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1.思考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在生产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最后理解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组织的巨大进步。
2.通过史料分析思考中华文明发展特点和分布格局。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通过对史料和出土文物的双重印证,培养学2.列举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若干文明成就,熟悉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三)从文化到文明的孕育——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引入严文明先生对于中华文明“重瓣花朵”结构的介绍,分析找到文明发展的共性特点,如仰韶文化共有的“花瓣纹”彩陶特征。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千头万绪,而且教材在叙述中逻辑不甚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中华文明”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文化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西周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其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同姓贵族为主体,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实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目标。
分封制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加强了XXX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是早期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血缘政治的结合,同时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和XXX具有相对性。
宗法制的实质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作用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包括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和尚未集权。
经济特征包括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和集体劳作。
文化特征包括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和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内容包括经济、军事、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
其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有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封建私有经济的发展。
周王室衰微和分封制的瓦解加剧了政治上的动荡。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私学兴起和学术下移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讲述,从时空角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三、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生能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能掌握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和私有制、阶级分化的出现四、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学生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夏商周的演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时间:距今250万—距今1万年(2)生活方式:采集渔猎、寄居洞穴、群居生活、使用火种(3)组织方式: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4)代表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1)时间:距今1万年—距今5000年(2)生活方式:原始农业、使用陶器、饲养家畜、养殖缫丝、佩戴玉器、注重祭祀(3)组织方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阶级分化、私有制、万邦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4)代表文化①前中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②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3、三皇五帝(仅作了解)(1)三皇(神话时代):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禅让制)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1、夏朝(实质上仍为部落联盟)(1)时间/建立者:BC2070—BC1600年/禹(禹传位其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公有制→私有制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并在中央设有专职官员(4)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但没有留下文字2、商朝(实质为方国联盟)(1)时间/建立者:BC1600—BC1046年/成汤(鸣条之战击败夏桀)(2)祭祀占卜:甲骨文(已知中国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4)以血缘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传位方式主要为兄终弟即)(5)中央设立伊、相、卿士(辅佐君主,掌管政务)(6)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7)青铜铸造工艺成熟,青铜器更多成为权力象征3、西周(实质为家国一体的封建王国)(1)时间/建立者:BC1046—BC771年/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2)分封制①对象:王族子弟(晋、鲁、燕)、功臣(齐)、前朝贵族(宋)②义务:朝见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服从周天子命令)③权利:设置官员、组建军队、征派赋税、爵位世袭、再分封(诸侯→卿大夫→士)④特点:姬姓居多、拱卫周室、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⑤影响:前期有利于维护统治,开发边疆;后期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血缘①目的:解决贵族内部的权力、财产继承分配矛盾②内容: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祭祀崇拜祖先③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注:宗法制度虽在春秋战国逐渐瓦解,但宗法观念影响后世(亲亲尊尊、男尊女卑、忠孝观念)补充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权力分配的原则;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以宗法制为核心)(4)礼乐制:要求贵族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别来表现贵贱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5)井田制(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公私并存(6)工商食官·官营(仅作了解)(7)西周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②公元前711年,犬戎趁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4、补充知识·早期国家的共同政治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➍板书设计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三皇五帝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知识点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它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部落社会,并开始农业生产,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村落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发展出一种符号文字,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那个时候的文字还非常简单,并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识读和书写。
此外,中华文明的起源还与华夏族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部落,它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以农业为生。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族逐渐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
而这一时期的早期国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首先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创立者是禹。
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国君都是姓夏氏,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夏氏王朝。
夏朝时期,国家政权开始崛起,并在黄河流域扩大其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是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在夏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
商朝最著名的特点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兴起,青铜器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
在政治方面,商朝实行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周朝的国君采取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四等级的社会阶层划分,实行封建制度,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此外,周朝对于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等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