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当代文学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三、港、澳、台地区文学第一编绪论:当代文学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2、“十年文革”期文学(1966—1976)3、新时期文学(1976—)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绪论: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经济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的开展;3、文化上:总体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4、知识群体: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
本时期的创作题材:农村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干预生活”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等。
本时期的文艺政策概况: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八字方针”后的“三次会议”,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第一节: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召开时间:1949.7.2—1949.7.192、地位:a.是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b.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c.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的总方向;d.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开端。
3、消极影响:①对新形势、新环境等估计不足,致使文艺工作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③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作家,不利于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被认为是歌颂了向敌人(封建主义)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人,即在分清敌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宣扬了某种改良主义思想,对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对刚取得胜利的革命合法性认同不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党内,结果可能会导致革命斗志衰退和思想混乱。
2、对俞伯平《红楼梦》的研究的批判•其“红学”研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系统;•其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判定其学术研究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1.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2.分析两篇赵树理农村题材作品小说《三里湾》:故事梗概:秋收——扩社——整社——开渠人物形象:A:王金生:体现了年轻的农村干部的风彩,有丰富的实干经验和极高的威信。
正直无私,顾全大局。
B:王满喜: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
机智、活泼、热情、微邪,见义勇为又难免操之过急。
C:常有理、能不够:农村中的泼妇形象。
自私、愚昧、凶悍、保守,同时又有着普通劳动妇女的一些美德。
文本分析:《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
显性文本叙述的是农民挣脱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在党的领导下走合作化运动的宏大叙事。
隐性文本则表现了作家对待合作化运动的矛盾心态,暗示了权力对农民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强制干预。
《三里湾》通过会议、旗杆院、关门、马家院等意象,表现了对通常的合作化叙事中的欢乐情绪的嘲弄,和对宏大叙事中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解构。
《小二黑结婚》的产生背景A第一批读者浦安修、彭德怀,【党的介入是出版成为可能 基层读者的需要。
与新文学的一般情况不同】B争议:金旺、兴旺兄弟如何看待 《小二黑结婚》的异质因素,并不完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C《小二黑结婚》与”讲话”《小二黑结婚》先于”讲话”非应命之作。
《小二黑结婚》被”讲话”所阐释成为“文艺为工农兵方向”的最好代表。
影响:1.充分肯定人民大众在历史创造与文艺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出现了新秧歌运动,新民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当代文学史框架整理202x年x月x日当代文学史框架撰写(一)三种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主要有三大文学思潮,分别是:1.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新民歌运动、工农兵文艺方向、批判运动等。
2.新启蒙文学思潮: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朦胧诗等。
3.多元化文学思潮:人文精神大争辩、身体写作、80后写作等。
(二)小说1.前27年小说:社会革命的现实表达、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命途多喘的探求之路。
2.80年月以后的小说:伤痕、反思和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小说等。
(三)诗歌1.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可以统称为诗歌的第一个时期。
主要有闻捷和公刘的生活诗、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诗、百花时期的诗歌、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等。
2.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等。
3.后朦胧诗:江河、杨炼、翟永明等。
4.90年月以来的诗歌(四)散文1.模式化散文:杨朔、秦牧、刘白羽等。
2.文革时期的散文:巴金、孙犁、杨绛等。
(五)话剧1.第四种剧本:老舍为代表。
2.历史剧高潮:田汉、郭沫若为代表。
3.革命样板戏:八个样板戏。
4.新时期以来的京味儿话剧:何冀平、李龙云等。
5.试验话剧:高行健、刘树刚、朱小公平。
6.先锋话剧:孟京辉。
(六)台港澳文学1.台湾小说:林海音、白先勇、陈映真等。
2.香港小说:施叔青、西西等。
3.台港澳诗歌、散文和话剧:郑愁予、余光中、赖声川等。
以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问脉络梳理,结合前两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问框架,构成了中国文学史的全部内容。
期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挂念,同时,我们还会推出外国文学史的学问框架,主要是东方文学史和西方文学史。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迷途》的作者是(北岛)。
《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杨朔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秦牧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先锋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出国》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前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些社会变革的过程和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1949-197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他们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被迫改变创作方向。
然而,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写作,他们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小波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家有莫言、杨绛、娟子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到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的复杂性。
五、后记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景观。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包括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现代文学(1917-1949):介绍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主要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等。
当代文学(1949-至今):介绍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主要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等。
文学思潮:介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介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
文学作品鉴赏: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8、伤痕小说伤痕文学泛指中国1977-1979 年间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而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9、反思小说反思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它以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其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具有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等;10、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有韩少功、阿成等;11、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新时期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主要代表性作家有残雪、莫言、刘索拉、徐星等;1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一个创作潮流;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13.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主要代表性诗人有艾青、曾卓、牛汉、绿原、流沙河、邵燕祥等;14、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他们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对文革专制时代叛逆、矛盾情绪的诗歌,表现了人的觉醒和主体的回归;“白洋淀诗群”和今天刊物为朦胧诗出现做了准备;15、“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具有探索性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16、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有别于朦胧诗的又一新的诗歌写作倾向和审美思潮,他们在诗学上提倡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主张“诗就是诗本身”,它是由语感构成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主要核心社团有“他们”、“非非主义”等,主要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17、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18、实验戏剧实验戏剧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指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大胆使用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荒诞情境和意味的戏剧;但是实验戏剧经典文本的缺乏,又使其颠覆行动显露出“意义大于成果”的缺陷;主要代表作家有高行健等;。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介绍本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主题以及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五四文学运动(1919-1927)五四文学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这场运动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下兴起,标志着文学从传统形式转向现代性。
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文学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对封建传统进行反思。
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时期(1949-1976)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夸大革命和建设成就为主。
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融入了大量的宣传元素。
钱钟书、茅盾等作家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许多作家被迫停笔或遭受迫害。
然而,也有一些作家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动荡局势的思考和批评。
改革开放(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呈现出更多的个体化和现实主义倾向。
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结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
从五四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这一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摘要:一、引言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创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作家作品。
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强调典型性和阶级性。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巴金、茅盾、老舍等,代表作品有《家》、《林海雪原》、《茶馆》等。
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性、生存等哲学问题。
同时,寻根文学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源。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代表作品有《废都》、《红高粱》、《活着》等。
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学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既有现实主义,也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加关注个体命运,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王安忆、阿城、韩寒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棋王》、《三重门》等。
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1 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学进入了网络时代。
当代文学史考研题库当代文学史作为一门研究近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学科,其考研题库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流派与思潮1.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
2.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及其在当代的表现。
3. 魔幻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代表作品。
4.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 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3. 莫言的创作风格及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
4. 王小波的文学作品与思想观念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
三、文学理论与批评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2.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对文学解读的影响。
3. 接受美学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贡献。
4. 跨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当代文学作品分析。
四、文学形式与技巧1. 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
2. 叙事技巧在当代文学中的运用与变化。
3.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4. 多媒体与网络文学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
五、文学与社会1. 当代文学如何反映社会变迁与时代精神。
2. 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
3. 民族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与意义。
4. 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六、文学翻译与国际交流1. 当代文学的翻译策略与跨文化交流。
2. 外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3. 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接受。
4. 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及其意义。
七、研究方法与学术动态1. 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2. 学术界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3. 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学术争议。
4. 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结语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不仅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还需要对文学理论、社会背景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全面理解。
通过考研题库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文学史目录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文学的“转折”第二章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29-31)Ⅲ第三章矛盾和冲突试述周扬与胡风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
(47-51)Ⅳ第四章隐失的诗人和诗派第五章诗的几种体式西南边疆诗群Ⅱ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写实”倾向的得失和表现。
(67-68)Ⅲ简述闻捷诗歌创作的特色。
(69-70)Ⅲ简述公刘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
(72)Ⅲ简述邵燕祥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
(72-73)Ⅲ简述李瑛诗歌创作的特色。
(73-74)Ⅲ试述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渊源及特征。
(74-75)Ⅳ试比较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刘134-138)Ⅳ(结合作品,分析郭小川和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上的同和异。
Ⅳ)(举现当代的例子各一个,简述20世纪俄罗斯诗歌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影响。
Ⅲ)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讨论及其影响。
(85-86)Ⅳ第七章农村小说山药蛋派Ⅱ比较赵树理与柳青在农村小说创作特色上的异同。
(92-94)Ⅳ简述“山药蛋派”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共同性。
(95-96)Ⅲ比较赵树理前后期小说创作特色的异同。
(97-98)Ⅳ简述柳青《创业史》的思想艺术特色。
(101-102)Ⅲ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结合作品,论述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对“史诗性”的追求。
(108-111)Ⅳ简述长篇小说《红岩》的写作方式和艺术特色。
(113-114)Ⅲ比较峻青与王愿坚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异同。
(114)Ⅳ简述孙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115-116)Ⅲ试比较孙犁与峻青短篇小说创作的不同风格。
(刘60-61)Ⅳ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的题材意义。
(117)Ⅲ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杨沫《青春之歌》的题材意义。
(119)Ⅲ简述姚雪垠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思想艺术价值。
(121-122)Ⅲ第九章另一类小说的处境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曲波《林海雪原》的独特性。
(129-130)Ⅲ简述欧阳山《三家巷》、《苦斗》的艺术特色。
(133)Ⅲ第十章在主流之外百花文学Ⅱ结合作品,试述1956-1957年“百花文学”时期小说创作的趋向。
(141-143)Ⅳ第十一章散文散文年Ⅱ(Ⅱ)比较“十七年”期间艺术散文两次短暂“勃起”的不同特点。
(刘231-236)Ⅳ简述杨朔散文创作的特色。
(刘237-238)Ⅲ简述刘白羽散文创作的特色。
(刘244-246)Ⅲ(简述刘白羽散文的特色。
Ⅲ)简述秦牧散文创作的特色。
(刘240-241)Ⅲ简述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特色。
(刘247)Ⅲ(简述吴伯箫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Ⅲ)第十二章话剧第四种剧本Ⅱ(Ⅱ)结合作家作品,简述“第四种剧本”的主要特征。
(刘180-181)Ⅲ结合作品,试述老舍“京味”话剧的特色。
(刘186-191)Ⅳ(以一、两个剧作为例,试论“京味儿话剧”的特点。
*Ⅳ)试论老舍《茶馆》在结构艺术上的创新及其意义。
(167-168)Ⅳ(试论老舍《茶馆》在结构艺术上的创新及其意义。
Ⅳ)(比较老舍《茶馆》和田汉《关汉卿》的艺术风格。
Ⅳ)结合作家作品,试述当代历史剧创作的主要特点。
(刘195-200)Ⅳ简述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的主题意义。
(169)Ⅲ简述田汉历史剧《关汉卿》的思想艺术特色。
(170)Ⅲ(比较老舍《茶馆》和田汉《关汉卿》的艺术风格。
Ⅳ)简述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艺术特色。
(刘182-183)Ⅲ(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艺术上有何可取之处?Ⅲ)第十三章走向“文革文学”第十四章重新构造“经典”第十五章分裂的文学世界简述穆旦晚年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211-212)Ⅲ简述“文革”期间“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创作概况。
(213-214)Ⅲ简述“文革”后期手抄本小说《波动》、《公开的情书》、《晚霞消失的时候》的思想价值。
(216-218)Ⅲ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第十六章80年代的文学环境第十七章80年代文学概况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概况。
(240-246)Ⅳ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诸样式的发展状况。
(246-249)Ⅳ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总体风格。
(250-252)Ⅳ简述话剧《绝对信号》的特色。
(刘213-214)Ⅲ(《绝对信号》Ⅱ)结合作品,试述新时期探索话剧在艺术表现和演出形式方面的革新。
(刘215-217)Ⅳ(结合作品,谈谈新时期话剧创作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重要的创新?Ⅳ)结合创作,试述当代话剧创作的危机与出路。
(刘217-222)Ⅳ(试析《狗儿爷涅槃》或《桑树坪纪事》的艺术成就。
Ⅲ)第十八章80年代初期的小说伤痕小说Ⅱ反思小说Ⅱ改革小说Ⅱ开拓者家族Ⅱ(Ⅱ)知青小说Ⅱ结合作家作品,试述“伤痕小说”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刘89-93)Ⅳ结合作家作品,试述反思小说的特点和长处。
(刘96-97)Ⅳ简述王蒙小说创作的特色。
(261-263)Ⅲ简述张贤亮小说创作的特色。
(263-264)Ⅲ简述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色。
(264-265)Ⅲ简述刘心武小说创作的特色。
(265-266)Ⅲ简述从维熙小说创作的特色。
(266-267)Ⅲ比较知青文学与“复出”作家的创作在特点上的异同。
(268)Ⅲ结合作家的创作,试述知青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
(268-271)Ⅳ第十九章80年代的诗简述“归来者”诗歌的共同特征。
(277-278)Ⅲ简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成就。
(刘151)Ⅲ(为什么说艾青的诗歌创作在新时期进入了他一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Ⅲ)(试析艾青在当代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成就。
*Ⅲ)简述公刘“归来”后诗歌创作的特色。
(281-282)Ⅲ简述邵燕祥“归来”后诗歌创作的特色。
(282-283)Ⅲ简述牛汉“复出”后诗歌创作的特色。
(284)Ⅲ简述郑敏“复出”后诗歌创作的特色。
(285)Ⅲ简述蔡其矫诗歌创作的特色。
(286-287)Ⅲ简述昌耀诗歌创作的特色。
(287-288)Ⅲ第二十章新诗潮三个崛起Ⅱ今天诗群Ⅱ结合作家作品,试述“朦胧诗”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朱)Ⅳ(结合当代作家作品,谈谈朦胧诗的基本特点和影响。
Ⅳ)简述舒婷诗歌创作的特色。
(刘165-166)Ⅲ(简析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Ⅲ)简述顾城诗歌创作的特色。
(朱)Ⅲ比较江河和杨炼诗歌创作特色的异同。
(300-301)Ⅳ简述北岛诗歌创作的特色。
(刘163-164)Ⅲ结合作家作品,试述“后”朦胧诗的基本特征。
(刘167-170)Ⅳ简述海子诗歌创作的特色。
(309)Ⅲ简述西川诗歌创作的特色。
(310)Ⅲ简述翟永明诗歌创作的特色。
(310-311)Ⅲ第二十一章80年代后期的小说㈠结合论争,谈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寻根”主张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321-323)Ⅳ结合作家作品,试述文化寻根思潮的总体审美特征。
(刘32-34)Ⅳ(试析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寻根小说的美学倾向。
Ⅳ)(结合当代作家作品,谈谈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
Ⅳ)试述文学“寻根”主张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324-326)Ⅳ简述邓友梅小说创作的特色。
(327)Ⅲ简述冯骥才小说创作的特色。
(327-328)Ⅲ简述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特色。
(328-329)Ⅲ简述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
(330)Ⅲ简述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特色。
(331-332)Ⅲ(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特征。
Ⅲ)第二十二章80年代后期的小说㈡简述“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337-339)Ⅲ(先锋小说Ⅱ)结合作品,试述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
(刘38-40)Ⅳ(结合作品说明新时期“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
Ⅳ)简述残雪小说创作的特色。
(341-342)Ⅲ简述苏童小说创作的特色。
(342)Ⅲ简述格非小说创作的特色。
(342-343)Ⅲ简述余华小说创作的特色。
(344-345)Ⅲ试述池莉小说创作的特色。
(王)Ⅳ(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Ⅳ)(结合作品,分析池莉和刘震云80年代小说创作的同中之异。
Ⅳ)简述方方小说创作的特色。
(345-346)Ⅲ简述刘恒小说创作的特色。
(346)Ⅲ简述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特色。
(346-347)Ⅲ(结合作品,分析池莉和刘震云80年代小说创作的同中之异。
Ⅳ)简述韩少功小说创作的特色。
(347)Ⅲ简述阿城小说创作的特色。
(348)Ⅲ简述史铁生小说创作的特色。
(348-249)Ⅲ简述张炜小说创作的特色。
(349-350)Ⅲ简述张承志小说创作的特色。
(350)Ⅲ第二十三章女作家的创作简述张辛欣小说创作的特色。
(356-357)Ⅲ简述谌容小说创作的特色。
(358-359)Ⅲ简述张洁小说创作的特色。
(359)Ⅲ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特色。
(360-361)Ⅲ简述铁凝小说创作的特色。
(361-362)Ⅲ结合不同的理解,谈谈你对“女性文学”的看法。
(362-364)Ⅳ简述林白小说创作的特色。
(364)Ⅲ简述陈染小说创作的特色。
(365)Ⅲ第二十四章散文创作试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散文创作概况。
(369-371)Ⅳ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创作概况。
(371-372)Ⅳ试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
(刘250-254)Ⅳ(简述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点。
Ⅲ)(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Ⅲ)试述孙犁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刘255-257)Ⅳ比较巴金与孙犁散文创作的异同。
(刘254)Ⅲ简述杨绛散文创作的特色。
(374-375)Ⅲ简述贾平凹散文创作的成就。
(刘257)Ⅲ(简述贾平凹的“风情散文”的艺术特征。
Ⅲ)简述八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
(377-378)Ⅲ(试阐述80年代中晚期以后,“学者型”散文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
Ⅲ)简述张中行散文创作的特色。
(378)Ⅲ简述金克木散文创作的特色。
(379)Ⅲ简述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特色。
(刘259-260)Ⅲ(谈谈余秋雨散文的特色。
Ⅲ)简述王小波散文创作的特色。
(379-380)Ⅲ第二十五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环境的变化对九十年代文学的影响。
(384-387)Ⅳ结合人文精神讨论,谈谈你对九十年代文学的看法。
(朱)Ⅳ(结合人文精神讨论,谈谈你对九十年代文学的看法。
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87-389)Ⅳ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389-392)Ⅳ(试比较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不同。
*Ⅳ)试述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刘2-10)Ⅳ结合作家作品,试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
(刘25-27)Ⅳ试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王)Ⅳ(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试就当代小说的历史进程和创作业绩,谈谈它在整个20世纪小说史上的性质特点、艺术贡献、作用地位。
当代文学史(内容)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文学的“转折”第二章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