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时间范围,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二、第二章:1949-197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三、第三章:1979-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四、第四章:21世纪初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21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五、第五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六、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主题与思想,掌握各种主题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代表作品、作家群体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帮助。
一、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列强侵略和割据,文化上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阶段的开始。
在新政权的推动下,文化和艺术逐渐得到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实践创新和风格多样化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影响因素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几十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语言、主题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个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学都受到了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思想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变革。
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主张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且强调个性和自由,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同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的思想反思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础。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创作空间。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和实践的支撑,这让当代文学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1、17年小说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
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1、文艺政治化2、题材单一化3、手法简单化4、人物形象扁平化5、作家非专业化2、批判运动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1 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当代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生活和斗争。
它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中国当代文学史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七年”;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是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的新时期。
第一编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5)时期的文学第一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论争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意义。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及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普及第一”的总方针,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这次大会,使长期被迫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革命文艺队伍会师北平。
因此,它既是“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之下,在毛主席新文艺方向之下胜利的大团结、大会师”的盛会,也是建设人民新文艺的大动员、大誓师的大会,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起了巨大的保证作用和推动作用。
2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任务。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于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召开。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4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事业,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界更紧密的团结,健全文艺工作者的组织机构,把任务明确化,改进工作,改进领导,使文学艺术的生产能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3 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了哪些文艺论争?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的文艺论争有:50年代初期,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有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简称“双百”方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变革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20世纪初开始,分析了不同文学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并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
运动以反对封建传统和主张文学革新为核心,推动了白话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兴起。
作家们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并且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陈独秀的《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探索现代思想和文化。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宣传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并将人民群众与革命英雄形象化地描绘出来。
鲁迅文化艺术奖获得者、毛主席文化奖获得者杨绛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洗澡》以女性视角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
四、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
许多文学作品被打上“反动”、“资产阶级”的标签,被命令回炉重写,受到了严重的审查和审判。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仍然通过隐藏在批判性的语言和隐喻的背后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看法。
亦舒的《倚天屠龙记》等作品通过古代武侠小说的形式暗示了对权力斗争和人性的批判。
五、改革开放与后现代文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和自我,对现实进行多元化的审视。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和变迁。
同时,莫言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元素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观察和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分期•1、“中国当代文学”:•(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文学。
它限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的问题,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型来予以解决。
•(3)“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一个从文学“一体化”到其解体的文学时期。
•定义的局限性:•(1)时间局限•“当代文学”与其说是文学史概念,不如说是文学批评概念,是活在当代的大致三代人对自己可以直接与之发生现实交往的文学存在的称呼。
•“当代文学”,其框架最初由政治家提出的,由于当时政治对文学的主导作用,所以很快得到了文学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并在50年代后期正式提出了“当代文学”的概念。
•以1949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
•(2)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窄化了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
b:1966——1976:文革文学。
c: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
这种分法是以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发生时间,作为分期标准。
•二分法:a: 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b: 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力。
•三分法:a:1949——1978: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
b:1978——1989: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c:90年代——至今: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当代文学继承了现代文学中的两个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前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些社会变革的过程和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1949-197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他们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被迫改变创作方向。
然而,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写作,他们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小波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家有莫言、杨绛、娟子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到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的复杂性。
五、后记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景观。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包括文学运动、代表作品、作家群体和主题等。
一、文学运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包括“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时期文学运动”等。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积极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自由,他们以自由的精神和新的写作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或受到迫害。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也有一些勇敢的作家保持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并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新时期文学运动”则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家们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他们关注个体的心理和命运,同时也呼应了社会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黄金时代》、余华的《活着》等。
二、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历经了激动人心的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对现实的触及和对人性的思考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通过批判封建文化和呼唤社会变革来唤醒民众的觉醒。
茅盾的《子夜》以对知识分子的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一个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无奈和人性的挣扎。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家庭的生活与命运,并对人性的善良和邪恶进行了探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包括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现代文学(1917-1949):介绍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主要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等。
当代文学(1949-至今):介绍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主要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等。
文学思潮:介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介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
文学作品鉴赏: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介绍本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主题以及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五四文学运动(1919-1927)五四文学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这场运动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下兴起,标志着文学从传统形式转向现代性。
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文学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对封建传统进行反思。
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时期(1949-1976)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夸大革命和建设成就为主。
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融入了大量的宣传元素。
钱钟书、茅盾等作家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许多作家被迫停笔或遭受迫害。
然而,也有一些作家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动荡局势的思考和批评。
改革开放(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呈现出更多的个体化和现实主义倾向。
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结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
从五四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这一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1、当代文学含义:“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在通常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新中国的大陆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3、十七年文学时期,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老师提到了,但是课件上没有呢4、文学思潮◆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一次文代会最为重要的意义,便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主客体关系.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毛泽东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批判的内容:批判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从三方面进行:1.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摘要:一、引言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创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作家作品。
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强调典型性和阶级性。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巴金、茅盾、老舍等,代表作品有《家》、《林海雪原》、《茶馆》等。
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性、生存等哲学问题。
同时,寻根文学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源。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代表作品有《废都》、《红高粱》、《活着》等。
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学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既有现实主义,也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加关注个体命运,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王安忆、阿城、韩寒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棋王》、《三重门》等。
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1 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学进入了网络时代。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的文学。
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是自考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备考此课程,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的政治化。
五四运动后,革命和民主主题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这时期出现了很多革命作家和民主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等。
2. 文学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与西方现代文学接轨,采用现代主义手法,如意识流、抽象化等。
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草地》等。
3. 文学的民族化。
民族主义思潮和反殖民主题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以秦牧、徐志摩、郑振铎等为代表的抒情主义诗歌在这一时期盛行。
二、代表作品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必须掌握的是代表作品,以下是几篇代表作品的简介:1.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描写贾宝玉等人物在红楼中的生活和遭遇,通过“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看法。
2. 《呐喊》:出版于1918年,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题材广泛,展现了早期市民和旧式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对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3. 《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和传统文化的看法。
三、重要人物和流派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既政治意义重大,又注重艺术表现,提出“文学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2. 陈伯达:中国新派小说和自由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3.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一、导言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中国文学现象、思潮和风貌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思潮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对于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创作的特点和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20世纪末以来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
2.特点:(1)多元化:中国当代文学在体裁、题材和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现代西方文学的影响与融合。
(2)探索与批判: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社会现实、人类命运与自我身份认同等重大议题,并通过作品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3)个体化: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体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呈现出独特的个人化创作风格。
(4)技巧多样:中国当代文学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创作技巧,比如流行文化元素、意识流、叙事结构等,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作品1.小说领域:(1)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提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等,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生活与人性。
(3)莫言:代表作《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探讨历史、命运与人性。
(4)余华: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
2.诗歌领域:(1)北岛:代表作《泥石流》《北岛诗选》等,以坚毅、直接的语言表达对生命诗意的追求。
(2)席慕蓉:代表作《再别康桥》《一颗孤寂的星》等,以温情、细腻的笔触描绘爱与离别。
(3)余秋雨:代表作《九州·望》《山月不知心底事》等,以唯美、感伤的诗行展现诗人的哲思与意境。
3.散文领域:(1)林语堂:代表作《人生的智慧》《阿Q正传》等,以散文手法探索人生智慧与人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B客观部分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它是历史的界碑。
它既是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终点,又是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起点。
2、1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3、文艺界的三大战争:(1)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电影《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未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5、《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的总结性文章,指出影片“污蔑了中国人民历史的道路,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用改良主义来代替革命,用个人奋斗来代替群众斗争,用卑躬屈节的投降主义来代替革命的英雄主义”。
6、胡乱和俞平伯为“新红学”代表人物。
7、胡风的作品有《论主观》和《现实主义的路》等;他1954年7月,向党中央提交了长达30万字的《对文艺问题的意见》。
8、毛泽东认为:胡风和胡风分子确是一切反革命阶级、集团和个人的代言人,是以伪装出现的反革命分子。
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10、“百花开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容和意义:(1)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意义: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1、在“双百”方针时期,在文艺方面的变化,出现的三篇重要的作品: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以及巴人的《论人情》。
12、“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我来了》,民歌集《红旗歌谣》。
13、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文化会;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
14、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克服“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文艺“调整”的重要指导文献。
15、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1)长篇小说主要有《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三家巷》、《红岩》、《林海雪原》(2)中篇小说:主要有《火光在前》、《开不败的花朵》、《小兵张嘠》、《洼池上的“战役”》等。
(3)短篇小说:有《黎明的河边》、《党费》、《山地回忆》、《城堡的故事》等。
16、反映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有《三里湾》、《创业央》、《山乡巨变》《艳阳天》等。
17、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有《百炼成钢》、《铁水奔流》、《火车头》、《为了幸福的明天》等。
18、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多着眼于触及时弊、针砭黑暗、讴歌人性和爱情。
19、历史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小说也有较快的发展,有《李自成》(第一卷)、《陶渊明〈换歌〉》、《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20、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被称为《红旗谱》三部曲。
21、《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
它的主题是:反映了大革命前后10年这个历史阶段中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活动。
22、杨沫写的一个既各自独立又息息相关的三部曲为《青春之歌》、《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23、《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24、欧阳山的《一代风流》,分五卷:《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
25、《三家巷》的主题是:作品通过三家巷中代表工人阶级的周家、代表买办资产阶级的陈家、代表地主阶级的何家三个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大革命前后我国南方的革命形势,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变化消长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
26、周炳是《三家巷》中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周炳的性格特征:(1)他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好打抱不平,具有敢于反抗的性格;(2)他沾染了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情绪,多愁善感,意志脆弱;27、《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和杨益言。
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英雄人物有:江姐、许云峰、成岗等。
28、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广泛地描绘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巨著。
29、《创业史》中刻画的我国农村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梁生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人物。
30、《创业史》中还出色在描绘了蛤蟆滩上“三大能人”的形象。
“三大能人”分别指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1、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
32、柳青小说在艺术上的特征:(1)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绘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2)通过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的种种想法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3、“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
34、王愿坚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党费》,文先后写了《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等。
35、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
36、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主要人物有:傅老刚和黎老东。
37、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是一组以爱情为题的短诗,包括《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等7首诗。
38、《党费》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①作家善于让人物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②《党费》中伏笔的设计和细节描写也是颇具特色的。
39、“十七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和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40、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李大钊》、《凯歌》、《忆向阳》等。
41、《有的人》是一首饱含深刻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42、老舍在建国以后创作的话剧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老舍不仅仅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也称“语言大师”。
43、田汉的《关汉卿》的主题:通过关汉卿创作与演出《窦娥冤》展开了与元伐统治阶级的斗争,揭露了元朝统治者的残酷腐朽,歌颂了关汉卿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操。
44、《关汉卿》的艺术手法:在情节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
戏中戏就是《窦娥冤》。
45、50年代的叙事、抒情散文有:杨朔的《雪浪花》、和《红玛瑙》秦牧的《古战场春晓》《土地》和《花城》。
冰心的《樱花赞》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向着祖国的心》;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歌声》;孙黎的《黄鹂》等。
46、十七年杂文创作的作家:邓拓、吴晗、廖沫沙等;作品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47、杨朔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和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等。
48、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涉猎渊博,文美意深,情趣盎然,语言流畅,熔知识、哲理、情感、意趣,文采和形象于一炉,卓荦不凡,别具一格,蜚声海内外。
49、人类“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滨》。
50、“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根本任务论”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突出原则”所谓的“三突出原则”“即为”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题先行论。
51、郭小川诗歌的特色:(1)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充满着革命的激情。
(2)火样的战斗激情;(3)深邃的哲理思想。
52、新辞赋体(又称长廊或政论体)是郭小川自己独创的形式。
53、剧本创作座谈会:(1)时间:1980年1月23日(2)地点:北京(3)讨论问题:对文艺作品干预生活和揭露社会阴暗面的问题,讲话很强调要注意,“社会效果,千万不能”使人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会议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和不打棍子)提倡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
54、四种文学思潮:(1)“伤痕文学”:最先亮出批判锋芒,一大批以揭露“文革”十年创作为主旨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应运而生,从不同的侧面对“文革”在人们的心灵留下的创痛进行了艺术表现,在情感的痛切中表露出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向。
(2)“反思文学”在以政治批判为主调的同时,溶入了非政治批判的因素。
(3)“改革文学”把理性思考的触须转向现实生活。
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深入地反映了现实改革中的各种斗争与冲突。
(4)“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政治批判层面而突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55、四种文学思潮的代表作:(1)“伤痕文学”:刘心武德《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
(2)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3)“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等。
(4)“寻根文学”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王忆安的中篇小说《小鲍庄》等。
56、蒋子龙塑造的一个“开拓者家族”所包括的作品有:《乔厂长后传》《开拓者》《一个工厂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57、高晓声的小说,大都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
其他几篇分别是《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
58、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1983年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59、古华的《芙蓉镇》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此作品艺术特色:寓政治风云于风欲民情图画之中,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60、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在1981年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
61、悼念周总理,缅怀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有:李瑛的《一个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您在哪里?》石祥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等。
62、“三个崛起”论文分别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的面前》孙绍振《新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业的《崛起的诗群》。
63、艾青出版了《归来的歌》和《雪莲》分别获1979—1982年、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64、l历史剧创作有:曹禺的《王昭君》陈白尘的《大风歌》颜海平的《秦王李世民》等65、马中骏、贾鸿源与瞿新华合作的独幕话剧《屋外有热流》荣获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公会“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奖,它是一部哲理剧。
66、悼念性的散文有:丁宁的《幽燕诗魂》,巴金《怀念肖珊》,丁一岗《忆邓拓》等(识记)67、悼念知识分子的文章有: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
理由的《高山与平原》等。
68、巴金的《随想录》的四大特点:(1)“说真话”最突出、最可贵的特点(2)抒真情(3)清醒的自审意识,也是可贵特点:(4)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是贯穿全书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