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
- 格式:docx
- 大小:22.70 KB
- 文档页数:3
《西游记》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导言《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
作者吴承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深入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博学多才,精通诗词歌赋,尤其擅长小说创作。
《西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
三、作品背景《西游记》创作于明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吴承恩以佛教传说为背景,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故事梗概《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唐僧,法名玄奘,是唐朝的一位高僧。
孙悟空,石猴化身,拥有神通广大的能力。
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犯错被贬下凡。
沙僧,原是卷帘大将,同样因犯错被贬下凡。
他们四人性格各异,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取经的使命。
五、人物形象分析1.唐僧:唐僧是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他信仰坚定,慈悲为怀,勇往直前。
在取经过程中,他屡遭磨难,但始终不忘初心,带领徒弟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2.孙悟空: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他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忠诚护主。
在取经过程中,他多次拯救唐僧于危难之中,为取经团队立下赫赫战功。
3.猪八戒: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他性格憨厚,力气过人,但贪吃懒惰,时常给取经团队带来麻烦。
然而,在关键时刻,他也能挺身而出,为取经事业贡献力量。
4.沙僧:沙僧是唐僧的三徒弟,他性格沉稳,忠诚老实。
在取经过程中,他默默无闻地承担起行李重任,为取经团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六、作品艺术特色1.寓言性质:《西游记》通过一系列富有寓言意义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2.神话色彩:作品中的神仙、妖怪、鬼魅等形象,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展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西游记公开课课件《西游记》公开课课件一、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章回体神魔小说。
全书共一百回,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旅途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解读,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名著,从而更好地领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二、作者与成书背景《西游记》的作者为明代作家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
关于《西游记》的成书时间,目前尚无确切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16世纪中叶。
这部小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佛教等多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主要内容与情节梗概《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印度取经的故事。
唐僧,即玄奘,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求取佛经。
途中,他收服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徒弟,并得到了白龙马作为坐骑。
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印度,取得真经。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如白骨精、蜘蛛精、黄风怪等。
这些妖魔鬼怪企图吃掉唐僧,以获得长生不老。
孙悟空等徒弟们勇敢地与妖魔鬼怪斗争,保护唐僧顺利取得真经。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唐僧师徒终于完成了取经的任务,回到了长安。
四、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唐僧师徒四人。
1.唐僧:唐僧是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他忠诚、善良、仁爱,但有时过于迂腐,不懂得变通。
在取经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信仰,不为妖魔鬼怪所动摇。
2.孙悟空: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他机智、勇敢、忠诚,具有很高的武艺。
他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是取经团队中的主力。
3.猪八戒: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他贪吃、懒惰、好色,但心地善良。
在取经的过程中,他虽然有时会闹出笑话,但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
4.沙僧:沙僧是唐僧的三徒弟,他沉稳、老实、忠诚,武艺虽不及孙悟空,但也是取经团队中的重要力量。
《名著阅读《西游记》》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作品背景。
1.2 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
1.3 阐述本章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西游记》故事梗概2.1 教师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包括“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经典片段。
2.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
2.3 讨论《西游记》中的奇幻元素,如神仙、妖怪、法宝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如慈悲为怀、坚韧不拔等。
3.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如机智勇敢、叛逆反抗等。
3.3 分析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如幽默风趣、忠诚朴实等。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探讨《西游记》中的友谊、师徒关系等主题。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西游记》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西游记》所传达的价值观。
第五章:阅读与鉴赏5.1 学生展示自己阅读《西游记》的笔记、心得等。
5.2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5.3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中的其他重要章节,并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教学设计亮点:1. 结合学生实际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2.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探讨,提高学生对《西游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西游记》中某个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6.2 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关于《西游记》的PPT或小报,介绍自己喜欢的章节或角色。
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和回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师提出一个与《西游记》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故事梗概、一封信给主要角色等。
7.2 学生进行写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阅读《西游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加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3.指导学生精读作品,即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学习快速阅读,通过运用精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小说的速度。
2.通过赏析小说精彩片段,把握人物形象,在情景活动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读小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创设阅读情景,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游记》简介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大家做个小游戏:请你根据故事情节帮下列图片起一个小标题!友情提醒:了解故事的主人公、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有的同学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整体感知(1)请把你了解的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作家及作品背景(2)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及结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进一步明确全书的内容结构。
三、阅读指导1.阅读《西游记》一类的小说,可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2.“精读”与“跳读”的基本做法是什么?3.阅读《西游记》一书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四、《西游记》跳读小组竞赛完成重要情节填空五、精读:人物形象分析及人生感悟1.故事会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
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 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精彩情节,大家说得非常好。
现在分组分析一下主要人物的形象(1)教师展示唐僧的整体介绍后出示文中唐僧的语言、动作等有关描写内容,让学生分析。
西游记导读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导读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游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本教案将以《西游记》的导读为主题,以主要人物、情节概括、文学特点等为内容重点。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激发兴趣: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理解人物: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
3. 情节概括: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走向,帮助学生把握整个故事线索。
4. 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西游记》的文学特点,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等。
5. 思考与讨论: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6.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影视作品或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游记》。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导读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西游记》的内容和意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 教学资源:《西游记》原著、相关导读资料、电子板书等。
2. 参考书目:《西游记导读》、《西游记校本注释》、《西游记百科全书》等。
六、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和学生进行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导读教案的理解和反应,并进行总结。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结语《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本导读教案的实施,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其内涵和艺术魅力,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
希望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并对文学作品保持持续的热爱和探求精神。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唐僧,我们错怪你了——《西游记》主题推进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西游记》的特定章节与全书阅读,学生精进跳读与精读技巧,积累语言文字;2.深入了解唐僧形象及其历史背景,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3.最后,通过“法庭"情境分析唐僧,深刻感受其神性并增强社会知识,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双重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精读与跳读,梳理唐僧经历,全面总结人物特点。
(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唐僧的人性与神性,结合历史背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案件引入:道德法庭的唐僧之争案件背景概览:XX中学近期因一段视频而沸腾,视频中,一群学生情绪激动地将唐僧推上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列举其在西天取经途中的种种“过失”,直指其懦弱无能,甚至被视为团队的累赘。
这一指控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广泛争议,支持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关于唐僧角色的深度探讨。
课前任务布置:1.为充分准备这场思想盛宴,学生需完成以下预习作业: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搜集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西游记》原著、学者评论、历史背景分析等,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坚实论据。
3.采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浏览《西游记》全书,重点批注与唐僧相关的章节,深入剖析其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及在团队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不仅锻炼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还能为即将到来的课堂辩论做足准备。
(二)当庭对峙:唐僧形象的双重审视1.原告陈述:随着一段视频的播放,画面中的不满之声直指唐僧:“他懦弱无能,婆婆妈妈,啰嗦双标,是非不分,愚昧无知,更无担当可言。
”这一幕,如同投石入湖,在湘府中学的论坛激起了层层波澜,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2.过渡语:“这段视频中的控诉,让唐僧的形象在众人眼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当我们将视线拉远,不禁要问:若唐僧真如此不堪,他又何以成为师徒四人中的灵魂人物?又如何能历经磨难,取得真经?更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吴承恩为何偏偏要将这样一位角色塑造为正面的典型?在此,我诚挚地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站出来为你们心中的唐僧发声,用你们的智慧与见解,为他正名,为这场辩论注入新的活力。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通过人物的解读、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3.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阅读,通过运用精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小说的效率。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小说精彩片段,把握人物形象,在活动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方面:重读《西游记》,收集评论《西游记》人物形象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印发《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片段。
学生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本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听音乐,猜剧名同学们,上课伊始我们来听一段音乐,猜猜它是出自什么电视剧?二、西游知多少1.介绍你了解的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2.作家补充介绍吴承恩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
“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观)之风。
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
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60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
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归。
晚年写了《西游记》。
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
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3.成书情况补充介绍《西游记》故事起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即今印度)取佛经这一真实事件。
为了求解经义,玄奘出游17年,行程数万里,九死一生,历尽艰难险阻,取回佛经657部。
他传奇式的经历,在异域的奇特见闻以及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玄奘回国后,曾奉皇帝命令口述沿途见闻,后由其门徒辑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此后,佛教徒为了扩大影响而对取经故事着力渲染,使之日益神奇。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相关情节,梳理悟空的成长史;2.探究悟空成长的原因,分析悟空这一人物形象;3.感受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其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阅读相关情节,梳理悟空的成长史;2.根据精读和跳读原文,分析悟空这一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感受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其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精神。
【学情分析】《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较为熟悉,学生读得进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简要概括本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但是,本篇古典小说是用半白话进行写作的,学生不太适应这种语言形式,阅读上存在难度。
并且学生们在感知感受方面存在不足,情节较多,不能够很好地把人物情节去贯穿起来,也不能通过自行阅读全面理解人物。
此次专题学习,就针对悟空的成长变化,梳理其变化以及原因,并让学生在了解其变化的基础上感悟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其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
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问同学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物?从而引出孙悟空。
二、引原文,谈成长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
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发现,悟空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所成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梳理悟空的成长变化,研读其人物形象。
1.悟空在成长过程中名称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试着梳理悟空名字变化史。
生: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2.结合具体事件,分析其名号变化的由来。
石猴——自然孕育,天地生成(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美猴王——群猴——群猴说谁能进瀑布飞泉寻源头,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孙悟空——菩提祖师——悟空想学长生不老之术,学习更多的本领(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弼马温——玉帝——天庭招安悟空,授予他“弼马温"官职(第四回官封弼马心和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齐天大圣——自封——悟空不满玉帝封的官位,在鬼王的提议下,自封齐天大圣;后面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第四回官封弼马心和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孙行者——唐僧——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面唐僧收其为徒,给他起名行者(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斗战胜佛——佛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斩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如来佛祖封他为斗战胜佛。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重读经典得言明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目标:学习掌握精读和跳读的阅读策略;精读描写孙悟空语言的片段,品味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比孙悟空性格特点前后的变化,感悟《西游记》带来的修心成长启示。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精读和跳读的阅读策略。
精读描写孙悟空语言的片段,品味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孙悟空性格特点的变化,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感悟《西游记》带来的修心成长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文本、板书教具教学过程衔接导入1.出示名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的书。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同学们,你心目中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是?2.这节课,我们要来读的是经典《西游记》。
(板书《西游记》)小学五年级下册,我们初读了《西游记》,你们读完了吗?你是怎么读的?学生交流,指名读交流平台。
六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有目的的去阅读,你学会了?指名读。
3.出示话题:今天我们要带着一个目的去重读《西游记》:在真假美猴王这一难当中,被打死的是真的孙悟空,留下跟唐僧取经的是六耳猕猴,以前孙悟空桀骜难驯,在这以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说法是真是假?我们就要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探究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板书:孙悟空)4.如何探究呢?先来看看这两句话。
指名读,指名谈理解。
明白探究语言的重要性,出示名言,学生谈理解。
观其言,察其行,明其心。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总结,抓住语言。
要想了解孙悟空,就要去抓住他的语言。
检测预学,梳理归类1.检查任务一,学生回答,目录对应圈画。
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要读这里?为什么不读第几章?明确: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可以跳读、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跳读。
孙悟空打妖怪模式雷同,套路雷同的跳过。
2.检查任务二,指名汇报。
你在读的时候做些什么?3.文本引路,学习精读。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通过人物的解读、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
学习快速阅读,通过运用精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小说的效率。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小说精彩片段,把握人物形象,在活动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方面:重读《西游记》,收集评论《西游记》人物形象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印发《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片段。
学生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本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听音乐,猜剧名
同学们,上课伊始我们来听一段音乐,猜猜它是出自什么电视剧?
二、西游知多少
1.介绍你了解的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2.作家补充介绍
吴承恩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
“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观)之风。
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
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60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
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
归。
晚年写了《西游记》。
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
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3.成书情况补充介绍
《西游记》故事起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即今印度)取佛经这一真实事件。
为了求解经义,玄奘出游17年,行程数万里,九死一生,历尽艰难险阻,取回佛经657部。
他传奇式的经历,在异域的奇特见闻以及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玄奘回国后,曾奉皇帝命令口述沿途见闻,后由其门徒辑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此后,佛教徒为了扩大影响而对取经故事着力渲染,使之日益神奇。
到了元代,西游故事基本定型。
吴承恩正是在上述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写出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4.内容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严谨完整。
全书由大闹三界、取经缘由、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部分也由各有起讫相对独立的若干小故事组成。
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全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把数十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其中大闹三界是序幕,取经缘由是过渡,西天取经是主体。
三、西游取“真经”
阅读《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一)跳读——理清故事
1.请同学们拿出资料自读,梳理文章,分组完成表格。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阅读方法明确:跳读(与目的无关,景物描写、诗词、打斗场面、人物外貌描写等。
)主动舍弃,有意忽略,整体把握所读章节的情节和结构。
(二)精读——品析鉴赏
1.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运用跳读的方法找出有关他的描写,精读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在选文上批注:勾、圈、点、画)
格式:
运用了描写,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2.用一句话来表达你从选文中所领悟的道理。
3.阅读方法明确:精读(细读、精思、鉴赏)
四、会读名著方法回笼
1.制读书卡片。
2.跳读知大意。
3.精读析人物。
(勾画、标记、批注等。
)
4.写读书笔记。
五、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在课外阅读《西游记》其它章回。
2.根据今天所学,以选文为对象写一篇读书笔记。
(5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