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36
课时检测(一)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
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解析:选C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解析:选A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大纲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请问李白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史实?——秦朝统一六国的史实。
一、秦朝统一(1)原因:①长期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②长期的混战,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关键)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⑤正确的策略。
(远交近攻)(2)过程:秦王嬴政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230)、赵(228)、魏(225)、楚(223)、燕(222)、齐(221)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3)意义:①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二、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a、内容: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b、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保证了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③地方-郡县制:a、内容: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县,县臵县令、县丞和县尉。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
b、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意义:①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积极)②加强了秦朝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消极,不讲)三、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相同点:①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不同点:①基础不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权力大小不同:分封的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中央任命,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③作用不同: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地方权力的大小不同。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解析: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1.政治基础:秦朝统一中国,巩固统治的需要2.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3.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4.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称的由来(2)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1)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 地方:郡县制(1)历史沿革①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制。
③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
(2)主要内容①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②县:郡以下设县县令或县长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历史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全国的统治。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区别小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君主专制: 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2.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2)君主专制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3.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作用:容易导致暴政,加重剥削,激化矛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皇帝制1.内容:(1)皇帝独裁:“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为“玺”。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3)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如阳陵虎符。
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
2、影响:①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
二、中央官僚机构1.设置及其职能(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2.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内容(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之下有诸卿。
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地方官制:郡县制①郡守: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县长:是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
[轻巧识记]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比较辨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
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
[答题术语]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4.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是不同的: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而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