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整体悦读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56.04 KB
- 文档页数:2
【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情节概括】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问题决定只身前往解放区。
这些问题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斯诺怀着一种冒险的心情,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
【情节概括】斯诺带着一系列的未解之谜,怀着冒险和兴奋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疫苗,从“一致抗日”游行中的北京出发,乘坐慢车途径郑州,前往西安。
列车上同行的两人表达了对共产党不同的态度,青年人认为共产党不是好人,杀人太多;老者觉得“杀的太少了”。
在西安城,斯诺先拜访了杨虎将军,杨将军却不愿和斯诺谈及政治。
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认为中国不具备抗战的实力。
【情节概括】住在西安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董健吾)的来方安排。
董健吾介绍了西安的局势,以及自己在西安给张学良工作时的情况,自己曾借张学良的飞机前往延安,陪同张学良到延安见到周恩来,达成停战抗日的协定。
董健吾介绍邓发和斯诺认识,邓发是工作在敌后的红军特务首领,他们一起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邓发负责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情节概括】黎明时分,斯诺经过“金门”离开西安,经渭河,宿洛川,漫漫黄沙,翻穿土丘,见到了陕西的窑洞。
斯诺雇来的骡夫带着行李(一个小铺盖,一点食物,两具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
),越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地带,到达一个黄土的村落。
穷人会会长的年轻人“刘龙火”知道斯诺的身份后,热情款待,并安排斯诺如何进入安塞。
【情节概括】穷人会会长派密使送斯诺和骡夫去安塞,途径小村庄,密使将斯诺二人交给了穷人会分会主席,夜宿村庄小屋,门板当床。
第二天,池塘边遇姚战士,他送斯诺三人安全到达安塞。
安塞百家坪红军的卞指挥告诉斯诺,一路上斯诺三人被白匪尾随(却不知道),是他率红军缴灭了白匪。
路边,邂逅周恩来用英语问斯诺:“你们在找什么人吗?”【情节概括】斯诺在百家坪初识周恩来,斯诺在吃饭时与红小鬼发生的有趣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悦读整体计划一、计划由来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也是心智成长之途。
它不仅决定的文学习能力,而且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精神品质的形成,最终对毕生发挥影响。
通过优秀经典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塑造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积极人生态度,具有健康成长、自强不息的能力。
在影响人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非最重要,真正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要让其享受做人的快乐,受人欢迎、尊重,而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的习得。
通过名著悦读,培养孩子爱国、坚毅、真诚、自信、自立、爱心等一生受用的优秀品质。
二、成员组成家校合作、师生共读三、悦读准备1.一本《红星照耀中国》2.一本悦读成长手册3.每天抽出15—30分钟共读名著四、悦读目标1.通过家校师生同读《红星照耀中国》,创建家校师生阅读交流平台;2.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阅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探究初中语文中的精神文化;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阅读感悟,促进情感共鸣。
五、课程形式课程组织说明:A.在班级中成立悦读课程小组,平均每个小组6-7人,小组成员将在课程中,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B.家庭阅读以及在课程过程中进行的写作、随笔、探讨记录。
C.班级有一本“悦读记录本”,记录每次价值阅读课程的内容、精彩瞬间、伙伴留言、教师留言等。
1.初读阶段(1)导读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红星照耀中国》有初步了解。
(2)作品推荐词:让学生各自写一段《红星照耀中国》推荐词,再由小组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展示。
2.通读阶段(1)探讨与分享:利用“悦读成长手册”组织小组探讨与班级分享活动,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了解其他同学和家长的意见看法,精选小组内见解在班级里进行分享。
(2)视频观看:观看《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的电影、评论,在“悦读成长手册”上写影评。
(3)红星知识竞赛:精读《红星照耀中国》,在班上就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一次知识竞赛(4)现场主题作文:找出与《红星照耀中国》相对应的精神相关并且具有价值意义的主题,在“悦读成长手册”上进行四十分钟的现场主题作文独立写作。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年级八年级单元三单元课题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阅读指导课)课时数三课时主备人执教人教学目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目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
4.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培养读名著的兴趣。
5.活动展示,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重点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2.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
课前准备课件、教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规划制订阅读任务和目标。
预习单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阅读书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导入有这样一个外国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个外国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生聆听、思考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和阅读状态。
重点研习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2.作者及背景。
(课件展示)二.识别体裁特点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对于这样的纪实作品,阅读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阅读方法。
2.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3.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简介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思考生看PPT了解作品文体特点。
《红星照耀中国》激趣导读课教学设计【名著分析】这是一部新闻通讯报告集,也是一部纪实作品,其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同时这也是一本写关于写红军、共产党和红色革命的一本书,很多学生不爱阅读,另外这还是一本将近500页的厚厚的一本名著,加上很多内容的枯燥,学生很难坚持读完。
所以,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如何引导学生从纪实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把其当成历史书的角度去阅读这部书就显得很重要。
基于这些等等考量,我把这次导读课定位于“激趣导读课”,即激发兴趣,寄语感动,给予方法,为学生下一阶段的重新阅读作个引领。
【教学目标】1.依据体式,紧扣特点,挖掘核心,为激趣导读找寻“趣点”2.立足课堂,用足核心,步步推进,为激趣导读催化“兴趣”【教学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简单浏览名著,提前一天印发“预习任务单”完成任务【教学过程】一、渲染背景,设谜激趣,导入教学。
师:今天,我们导读的名著是——《红星照耀中国》。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那么其最大的特征是什么?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名著有何价值与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背景资料。
屏显(背景音乐):一个特殊的时代…………(详细文字略,见PPT)有这样一个人…………(详细文字略,见PPT)有这样一本书…………(详细文字略,见PPT)有这样一种影响力…………(详细文字略,见PPT)师: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殊的人,一本特殊的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特殊的影响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的来做一趟解谜之旅。
二、利用目录,简单回顾,初步感知师:大家基本上都已经读完了这部作品,那么这部书里面都写了哪些主要的内容呢?可以联系目录来简单的说一说。
(预设:5-6名学生来回答)师(小结):这既是一部记者采访的新闻通讯报告集,也是一部记录红军、长征、共产党和红色中国的一部红色经典”(板书:红色经典),师(追问):那么,这部能产生刚才前面所说的如此巨大影响力的红色经典的真正魅力三、选段阅读,讨论交流,探寻“真实”师:那么,这‘真实’的具体魅力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进入“选段阅读,探寻‘真实’”这一环节,活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PK发言”。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以读序言、读目录为切入点,充分了解序言目录的内容,探究作品的社会背景,探究“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的产生经过,初步感知作品,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并制定读书计划。
学情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新闻作品,纪实性强,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由于缺乏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学生阅读时容易因为混乱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读书的思路和重点。
八年级学生的中国历史课恰好学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两章,对作品相关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但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对革命领袖革命军民印象模糊、情感疏离(与那些明星相比),教师需要用一些新鲜时尚的元素,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2.通过读目录,查找作者采访的人物,探询预言产生的经过;3.通过自由阅读,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4.通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一主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
【重点难点】1、通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一主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
2、自由阅读,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讲讲故事、说说历史、读读序言、考考内容【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今天咱们要读的这本书,原名叫《西行漫记》,就是一个预言。
一个八十年前做出的关于中国未来的大胆预言。
一、解题【屏显】《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阅读专题复习:《红星照耀中国》徐海东朱德(第九篇第一节、第十篇第四节)【材料一】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辛,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材料二】在南方的这些年里,朱德在军事上统领红军全军,进行了成百上干次小规模战斗以及大量的会战,并且抵御了敌人五次大“围剿”的冲击:其中,在最后一-次反“围剿”行动中,他面对的敌人在武器装备上(包括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预计要比他自已的部队先进八九倍,他的敌人的可用资源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他。
不管怎样去衡量他的成与败,我们都必须承认,朱德在战术方面足智多谋,其部队行动异常灵活,其作战策略千变万化,凭借着这三点,他无疑在游击战场上打造了- - 支具有令人生畏的战斗力量的中国革命军队。
南方红军犯下了重大的战略性错误,政治领导人必须对此负主要责任。
众所周知,朱德很是体恤部属。
自他掌控了全军的指挥权以来,他便像普通士兵那样生活和打扮自己,与他们共同吃苦,他在早期常常赤脚出行,靠吃南瓜撑过了一整个冬天,靠吃牦牛肉又撑过了一个冬天。
他从不抱怨,也很少得病。
他们说,他喜欢在军营闲逛,与战士们坐在一起,讲讲故事、玩玩游戏。
他乒乓球打得很好,打起篮球来“打个不停”。
部队的任何一名战士都能直接向这位总司令诉苦。
向战士们讲话时,朱德往往脱下帽子。
在长征中,他把马让给疲劳的同志骑,自己徒步走了许多路,似乎不知疲倦。
坊间流传着一些关于朱德的传说,据说此人有神力:能眼观八方、看清百里之外的事物,能在天上飞,精通道教法术,例如在敌人面前制造沙尘,掀起风暴。
迷信者相信他刀枪不人,毕竞数千发枪弹炮弹都没能将他打死,难道不是么?其他人则说他能死而复生,毕竟国民党-再宣称他已“毙命”,还常常煞有介事地描述他断气时的样子,难道不是么?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人都知道朱德的大名,有的将他当作威胁,有的将他视为救星,这取决于每个人所属的阶层。
部编初中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红色文学名著导读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师眼前一亮,又感到棘手。
尽管部分作品在推荐时有相应的策略指导,但不少教师还是茫然无措。
学习任务群不妨一试。
学习任务群是建立在实用教育主义理论、整体性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以核心任务为驱动,通过借助大量资源开展有关活动并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创建真实的任务情境,给予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创设协作与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在共同参与项目活动中实现主动建构,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获得充实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路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
作为年轻一代,怎样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纪念它?结合此问题,笔者设计了针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活动,以期通过此次学习任务群实现教学目的。
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借助真实情境为载体,把典型任务当作内容,依靠多元化持续性评价推动学习往纵深发展。
针对本次活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群的驱动问题是——怎样成为红星中学“小红军”,依据这个驱动问题活动安排设计如下:为了推进本次学习任务群活动有序开展,笔者还设计了工具设计、工具运用、支架、呈现成果等,使操作更简单、更直接,争取获得良好效果。
二、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一)查阅资料,接触“红色”经典[学生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大致清楚现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倾向,他们更愿意阅读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曲折,富有挑战性、较刺激的作品,对类似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红色经典文学基本很少接触,对红色经典停留在较负面的印象中。
基于此状况,笔者在实施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从互联网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大致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
[教师点拨]教师安排 2 课时导读课,通过对照关联,为学生介绍红色文学的特点,介绍“纪实文学”,并结合相关导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试着使用圈点批注的方式来梳理作品,初步感受作品内涵。
时间1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意义2、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课前阅读:教材P64-—68内容一、师生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初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价值生齐读教材阅读提示内容三、埃德加斯诺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四、思考、回答1、简介《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2、《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有何意义?五、阅读《长征》(王树增)1、长征简介2、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3、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4、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六、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要用事实说什么“话"。
4、注意从书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走近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教学目标:《红星照耀中国》纪录片作品阅读1,跳过作品中关于人物的关键章节,通过阅读关键词和句子了解纪录片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特征。
2,通过掌握纪录片作品的基本特征,总结阅读纪录片作品的方法,学会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录片作品3,通过理解经典纪录片作品所包含的成长过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的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聚焦理解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教学难度缩短了学生与红色经典纪录片作品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红色经典纪录片作品的价值教学时间:1小时教学过程:[屏幕显示《红星照耀中国》纪录片阅读1。
老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第一次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我对你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做了调查和统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屏幕显示]喜欢12个人但不喜欢41个人结论:喜欢的理由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理解当时我们不喜欢它的原因: (1)这本书的书名不吸引人;2)人物众多;(3)没有艺术处理;语言乏味,叙述不够生动;4)我们无法理解(5)历史距离太长。
很难理解那些人的感受(6)太浓了[屏保]微博二教师指南:似乎不仅你不感兴趣,甚至有些人已经因为它而充满了悲伤和愤怒,并且脾气不好学生们是否对它感兴趣是一个真实的想法,老师不会评判它,但我想告诉你:《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录片。
纪实作品与你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确实不同:要么有曲折,要么有华丽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要么有丰富的神奇想象,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如何知道这部经典纪录片的魅力和价值?这是我们想一起讨论和探索的一课。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共同学习,我们都有一些启发和收获。
[屏幕显示]主题-走近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1。
了解纪实作品的真实性1。
教师指导问题:在你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可以显示重要人物的名字。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导读教学活动设计一、设计说明部编版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反复呼吁: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他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强调建立学生长久读书兴趣的重要性。
①现行部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系,每学期有两个名著导读,还有四部自主阅读篇目。
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
特别是名著导读活动的科学编排。
部编教材的“名著导读”一改以前那种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激发兴趣、示范读书方法的编排。
在介绍了某部书的内容后,就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式或某类书的阅读策略。
力求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努力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因而,名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就很重要,特别是整本书阅读指导。
该堂课设计的总方向是:激发阅读兴趣、总结阅读方法,习惯阅读生活。
二、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是八年级上期安排的第一次名著阅读。
它是一部纪实作品,是一部报告文学(我倾向于通讯,是通讯中的访问、散记集,它的文学性不如报告文学强)。
记录的是埃德加.斯诺深入延安根据地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以及自己的分析、探究和体会。
所以读这类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清楚的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以及后录(补记),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读作品,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接着分析作者用“什么事实”说的“什么话”,体会和辨别作者关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最后就是从中受到的启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接近400页三十多万字,它不是一节两节课的事。
走近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阅读教学目标:1 、跳读作品中关于人物的重点章节,通过品读关键词句 ,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2、通过把握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总结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实作品。
3、通过了解经典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价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屏显】《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一、导入:老师:孩子们,之前你们已经初次读过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我对你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做了一下调查和统计,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屏显】喜欢的人数12人不喜欢41人结论:喜欢的理由:真实,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年代不喜欢的理由:(1)书名缺乏吸引力(2)人物多,思路乱(3)缺少艺术加工,语言枯燥乏味,叙述不够生动(4)看不懂(5)那段历史距离太远,难以理解那些人的情感(6)太厚【屏显】微博两则老师引导:看来,不感兴趣的还不止你们,甚至有人已经因为它满腔悲愤,性格暴躁了。
同学们感兴趣与否都是真实想法,老师不做评判,但我想告诉大家:《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纪实作品的确不像你们之前读过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要么有曲折跌宕的情节,要么有华丽隽永的语言,或者丰富神奇的想象,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那么它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认识这部经典纪实作品的魅力和价值?就是这堂课我们要一起来讨论和探究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共同学习,我们都有一点启发和收获。
【屏显】课题——走近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一、理解纪实作品的真实性1、教师引导提问:在你们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哪些人物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屏显重要人物名字。
3、教师引导提问:那我再检查一下你们读得细不细致。
《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一、说教材《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名著阅读篇目,原名《西行漫记》,记录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但是“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学生通过研读和探究,感知那段历史,学习红军的可贵精神。
二、说学情经过的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学习压力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这些名著作品,这本书属于纪实性作品,又是以前的革命时期,学生相对的兴趣不浓,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
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分析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范例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在对整本书阅读第四学段提出阅读革命文学作品,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由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价值,体会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纪实性作品的阅读对八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第一次接触,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把握本次纪实作品阅读的意义,我把本次名著导读的重点定为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定为体会《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价值,体会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一、计划由来
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也是心智成长之途。
它不仅决定的文学习能力,而且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精神品质的形成,最终对毕生发挥影响。
通过优秀经典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塑造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积极人生态度,具有健康成长、自强不息的能力。
在影响人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非最重要,真正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要让其享受做人的快乐,受人欢迎、尊重,而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的习得。
通过名著悦读,培养孩子爱国、坚毅、真诚、自信、自立、爱心等一生受用的优秀品质。
二、成员组成
家校合作、师生共读
三、悦读准备
1.一本《红星照耀中国》
2.一本悦读成长手册
3.每天抽出15—30分钟共读名著
四、悦读目标
1.通过家校师生同读《红星照耀中国》,创建家校师生阅读交流平台;
2.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阅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探究初中语文中的精神文化;
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阅读感悟,促进情感共鸣。
五、课程形式
课程组织说明:
A.在班级中成立悦读课程小组,平均每个小组6-7人,小组成员将在课程中,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B.家庭阅读以及在课程过程中进行的写作、随笔、探讨记录。
C.班级有一本“悦读记录本”,记录每次价值阅读课程的内容、精彩瞬间、伙伴留言、教师留言等。
1.初读阶段
(1)导读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红星照耀中国》有初步了解。
(2)作品推荐词:让学生各自写一段《红星照耀中国》推荐词,再由小组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展示。
2.通读阶段
(1)探讨与分享:利用“悦读成长手册”组织小组探讨与班级分享活动,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了解其他同学和家长的意见看法,精选小组内见解在班级里进行分享。
(2)视频观看:观看《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的电影、评论,在“悦读成长手册”上写影评。
(3)红星知识竞赛:精读《红星照耀中国》,在班上就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一次知识竞赛(4)现场主题作文:找出与《红星照耀中国》相对应的精神相关并且具有价值意义的主题,在“悦读成长手册”上进行四十分钟的现场主题作文独立写作。
3.精读阶段:
(1)片段精读:老师精选《红星照耀中国》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并回答问答题。
(2)辩论:在深入阅读阶段,选取《红星照耀中国》具有较强辩证性和价值意义的问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