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论丛目录1-13期
- 格式:doc
- 大小:400.50 KB
- 文档页数:17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笔记依据目录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文史》(1—50辑)分类目录一、专题论文1、历史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遗著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上)………………………………………刘起舒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下)………………………………………刘起舒第29辑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杨国宜第3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上)………………………………………丁山遗著第47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下)………………………………………丁山遗著第48辑尧、舜、禹(上)………………………………………徐旭生遗著第39辑尧、舜、禹(下)………………………………………徐旭生遗著第40辑禹平水土本事考………………………………………丁山遗著第34辑腊日节溯源………………………………………陈久金第32辑关於“夏鼎”………………………………………唐兰第7辑《夏小正》五事质疑………………………………………于省吾第4辑卜辞所见先帝高祖六宗考………………………………………丁山遗著第43辑武丁早期卜辞考证………………………………………林小安第36辑殷契“王作三师”解………………………………………沈长云第44辑说《庚壶》的“大”字………………………………………张政烺第36辑释“郊”………………………………………李学勤第36辑评<殷虚卜辞综述》………………………………………裘锡圭第35辑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裘锡圭第17辑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裘锡圭第19辑殷周用鼎制度研究………………………………………李玉洁第44辑商周庙制新考………………………………………王贵民第45辑先周族舆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谭戒甫遗著第6辑月吉、初吉、既吉………………………………………李学勤第46辑<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国]夏含夷第38辑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顾颉刚遗著第18辑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美国]夏含夷第29辑周公摄政考………………………………………彭裕商第45辑“三监”人物及其疆地——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2辑周公执政称王——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3辑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顾颉刚遗著第26辑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7辑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9辑三监的结局——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三………………………………………顾颉刚遗著第30辑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顾颉刚遗著第31辑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顾颉刚遗著第32辑西周年代论(上)………………………………………谢元震第28辑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第29辑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第36辑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第13辑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第17辑论<硕人>铭神兽镜………………………………………李学勤第30辑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蕾、新、畲,,的各种解释……………………………………李根蟠第15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顾颉刚遗著第14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 …………………顾颉刚遗著第15辑《尧典》著作时代考………………………………………顾颉刚遗著第24辑《禹贡》兖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0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刘起舒第44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下)………………………………………刘起舒第45辑《禹贡》青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7辑《酒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33辑《尚书•多士》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0辑《梓材》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2辑《尚书•无逸》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4辑《召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6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上)………………………………………顾颉刚遗著第49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下)………………………………………顾颉刚遗著第50辑释<尚书•甘誓》的“五行”与“三正”………………………………………刘起舒第7辑先秦文字中的“县”………………………………………李家浩第28辑“天子朱芾,诸侯赤芾”说辨谬………………………………………郭锦华第43辑《左传》成书年代论述………………………………………杨伯峻第6辑《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胡念贻第11辑论刘歆作《左传》——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商讨………………………………………徐仁甫第11辑《左传》无经之传考………………………………………赵伯雄第49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2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3辑《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孙涛第49辑晋祁奚字黄羊解………………………………………于省吾第5辑“士田十万”新解………………………………………张政烺第29辑春秋隐公射鱼于棠说驳议——兼论春秋搜狩、治兵与祭牲之制………………………………………杨希枚第26辑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的问题………………………………………李家浩第42辑秦国名考………………………………………雒江生第38辑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减曾的年代………………………………………李家浩第33辑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居民组织试析………………………………………李零第28辑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张传玺第16辑《禹贡》冀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25辑《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第2辑关於《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范祥雍第25辑“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顾颉刚第6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沈文倬第15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沈文倬第16辑礼经十论………………………………………段熙仲第1辑《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闻人军第23辑《周礼正义》校勘述略………………………………………王世伟第33辑《大戴礼记》经文校正………………………………………谢贵安第39辑《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舆邵懿辰考辨的评价——《礼经通论》序………………………………………顾颉刚遗著第38辑读(周礼)札记………………………………………晁福林第46辑献俘礼研究(上)………………………………………高智群第35辑献俘礼研究(下)………………………………………高智群第36辑先秦讳礼析论………………………………………虞万里第49辑<仪礼>单疏版本说………………………………………乔秀岩第50辑说醻………………………………………—………………………………………段熙仲第3辑“开阡陌”辨证………………………………………李解民第11辑畿服说考略………………………………………王树民第44辑论孔子作《春秋》………………………………………赵生群第47辑墨子书目版本考评………………………………………朱宏建第41辑稷下学宫考述………………………………………孙以楷第23辑公孙卫事迹考………………………………………何清谷第13辑楚王酓璋戈与楚减越的年代………………………………………李家浩第24辑逢泽之会考………………………………………晁福林第50辑民和黔首——兼评秦始皇“更名民日黔首”………………………………………李解民第23辑莒县出土束周铜器铭文汇释………………………………………何琳仪第50辑云萝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第8辑秦律“葆子”释义………………………………………张政烺第9辑论秦汉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双层结构与“普遍依附农制”…………………………冷鹏飞第44辑秦漠郡守兼掌军事略说………………………………………施丁第13辑试论秦漠政权内部的逆向监察机制………………………………………刘丽双李福泉第45辑秦汉都市交通考论………………………………………王予今第42辑长沙马王堆汉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唐兰遗著第10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朱德熙裘锡圭第10辑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李零第35辑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高敏第20辑汉简零拾………………………………………裘锡圭第12辑居延汉简释丛………………………………………于豪亮第12辑居延汉简丛释………………………………………于豪亮遗著第17辑<流沙坠简>释文校正………………………………………李均明第12辑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楼祖抬第3辑汉简所见一日十八时、一时十分记时制……………………………………李均明第22辑漠简所见出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李均明第19辑漠简<服传)考(上)………………………………………沈文倬第24辑汉简《服传)考(下)…………………………………………沈文倬第25辑礼汉简异文释(一)………………………………………沈文倬第33辑礼漠简异文释(二)………………………………………沈文倬第34辑礼汉简异文释(三)………………………………………沈文倬第35辑礼汉简异文释(四)………………………………………沈文倬第36辑西域木简所见(汉律)………………………………………速劭名第29辑木简出入取予券书制度考………………………………………胡平生第36辑一九八〇年楼兰出土文书考释………………………………………平明第36辑《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6辑居延汉简居延都尉与甲渠候官人物志………………………………李均明刘军第36辑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刘昭瑞第43辑敦煌、居延汉简中与朔闰表不合诸简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9辑《银雀山汉墓竹简》原列《孙膑兵法•下编》十五篇校补…………赵逵矢第44辑《武威汉简》丙本<丧服》简的缀合………………………………………李解民第34辑漠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赵平安第48辑汉代的属国………………………………………王宗维第20辑夜郎首邑考………………………………………罗荣泉第19辑漠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李均明第34辑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下)………………………………………李均明第35辑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秦学颀第31辑《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李零第20辑<屈原列传)新探………………………………………汤炳正第1辑论(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解………………程金造第7辑汲古阁单本(史记索隐)的一些问题………………………………………程金造第4辑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贺次君第14辑《史记》解诂(上)………………………………………吴国泰遗著第42辑《史记》解诂(下)………………………………………吴国泰遗著第43辑《汜胜之书》述略………………………………………吴树平第16辑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遗著第1辑(汉书)材料来源考………………………………………王利器第21辑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一…………………孙毓棠第5辑条支——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二…………………………孙毓棠第6辑车师後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孟凡人第16辑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余太山第33辑《风俗通义》杂考………………………………………吴树平第7辑《东观汉记》初探(上篇)………………………………………吴树平第28辑《东观漠记》初探(下篇)………………………………………吴树平第29辑《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徐孝定第8辑《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王锦光闻人军第31辑建武十年弩机铭文考释………………………………………宋僳第34辑论郑玄《三礼注》………………………………………杨天宇第21辑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石泉第6辑黄河古桥述略………………………………………李祖桓第20辑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黄盛璋第21辑图经述略………………………………………陆振岳第27辑墓志溯源………………………………………赵超第21辑“司南”六义之演变………………………………………闻人军第34辑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周速宽张荣芳第9辑汉代的社………………………………………宁可第9辑论漠代文化的整合与分解………………………………………冷鹏飞第45辑漠魏中书………………………………………杨鸿年第2 辑两漠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张传玺第50辑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沈福伟第26辑试论漠唐间的水稻生产………………………………………张泽咸第18辑汉唐时期的茶叶………………………………………张泽咸第11辑漠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上)………………………………………张泽咸第46辑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下)………………………………………张泽咸第47辑汉唐间的荆州宗氏………………………………………牟发松第44辑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马雍第7辑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与经营年代考略………………………………………高敏第42辑“正始党争”探赜………………………………………柳春新第46辑《三国志》札记………………………………………周一良第9辑《三国志》斟议………………………………………吴金华第50辑《晋书》札记………………………………………周一良第10辑论<禹贡地域图》与《春秋盟会图》的性质与贡献……………………陈连开第16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上)……………………………余太山第47辑两漠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下)……………………………余太山第48辑义渠考………………………………………余太山第50辑《魏书•粟特国传》辨考………………………………………佘太山第21辑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萧之兴第15辑噘畦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28辑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兼论阿瓦尔即悦般…………………………余太山第34辑曹魏、西晋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第43辑赀虏与费也头………………………………………周伟洲第23辑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38辑关於董琬、高明西使的若干问题………………………………………余太山第27辑“三语掾”语事考………………………………………方北辰第29辑论梁武帝佞佛………………………………………梁满仓第45辑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垣第1辑麴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侯灿第22辑高昌郡官府文书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郡府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柳洪亮第43辑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祝总斌第32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张泽咸第44辑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兼论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关系…………辛德勇第49辑乞伏氏出於高车补证………………………………………陈仲安第25辑鲜卑姓氏考(上)………………………………………王仲荦遗著第30辑鲜卑姓氏考(下)………………………………………王仲荦遗著第31辑“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黄永年第8辑六镇臆说………………………………………陈仲安第14辑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朱大渭第3l辑《徙戎论》考析………………………………………黄烈第28辑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阎步克第48辑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李凭第38辑近代郦学家和郦学研究…….………………………………………陈桥驿第41辑郦道元所引《魏土地记》及相关诸问题………………………………………姜纬堂第39辑西魏敦煌计账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唐耕耦第9辑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王仲荦第5辑说“潜埋虚葬”………………………………………曹永年第31辑补周书艺文志………………………………………郭霭春第26辑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王利华第48辑北周趟贵、独孤信事件考论………………………………………周双林第40辑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牟发松第33辑麴氏高昌王国寺院研究………………………………………严耀中第34辑一九六〇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冯家升第3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上)………………………………………樊圃第32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下)………………………………………樊圃第33辑突厥方物志………………………………………蔡鸿生第46辑蜀史四题………………………………………田余庆第35辑五岭辨正………………………………………覃圣敏第32辑<隋书》康国传探微………………………………………蔡鸿生第26辑隋领军府考补………………………………………李燕捷第32辑隋唐五代户等制度研究………………………………………邢铁第40辑关於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胡如雷第11辑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武伯纶第3辑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辛德勇第37辑唐代的寄庄户………………………………………张泽咸第5辑关於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方积六第25辑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杨志玖张国刚第28辑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胡宝华第33辑唐代中後期的和罗………………………………………卢向前第41辑唐代进奏院考略………………………………………张国刚第18辑唐集贤院考………………………………………郑伟章第19辑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第47辑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张泽咸第22辑唐代的门荫………………………………………张泽咸第27辑唐代的进士放榜与宴集………………………………………傅璇琮第23辑释唐代军职建忠帅和立义帅………………………………………孙继民第43辑唐代婚姻礼俗考略………………………………………赵守俨第3辑唐代四种官类工匠考实………………………………………李鸿宾第42辑唐折冲府增考………………………………………李方第36辑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制度………………………………………郭锋第40辑唐代财政东西分掌制的确立………………………………………李锦绣第46辑唐代教育史中的几个问题………………………………………李锦绣第44辑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卢向前第44辑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李锦绣第34辑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敦煌户籍勋职官受田之分析………卢向前第34辑唐代的翰林学士………………………………………袁刚第33辑唐代部曲、奴婢身份浅析………………………………………李伯重第32辑唐後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俞钢第39辑唐季“大奏穆护袄”考(上)………………………………………林悟殊第48辑唐季“大秦穆护袄”考(下)………………………………………林悟殊第49辑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韩茂莉第48辑一行、南宫说天文大地测量新考…………………………………闻人军李磊第32辑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蔡鸿生第35辑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蔡鸿生第31辑唐代的节日………………………………………张泽咸第37辑“甘露之变”前後郑注行踪考辨………………………………………卢向前第46辑郑亚事迹考述………………………………………周建国第3l辑《唐人行第录》正补………………………………………陶敏第31辑《唐人行第录》续正补………………………………………陶敏第34辑<大唐西域记>阙文考辨………………………………………范祥雍第13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张乘健第38辑《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杨廷福第5辑张惊和《朝野愈载》………………………………………赵守俨第8辑炖煌考释………………………………………谭世保第37辑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汤开建第31辑《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王仲荦第9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3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4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上)……………………………………何丙郁何冠彪第25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下)……………………………………何丙郁何冠彪第26辑唐代籍帐中“常田”“部田”诸词试释………………………………………黄永年第19辑唐志校史………………………………………周绍良第29辑盖蕃一家墓志综考………………………………………赵超第29辑两《唐书》校勘拾遗………………………………………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第12辑唐代的条枝和条枝海考………………………………………苏北海第29辑唐代马湖江通吐蕃路线行程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西道………冯漠锈第30辑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冯漠镝第14辑唐代洛阳至太原驿路再考………………………………………王文楚第49辑中日史籍中的日使来唐事异同考……………………………………戴禾张英莉第20辑王仙芝、黄巢起义始年考………………………………………臧嵘第16辑关於黄巢农民军的一些史料的考辨………………………………………王永兴第5辑黄巢渡江南下考………………………………………方积六第10辑对黄巢起义记事墨迹内容的质疑………………………………………诸葛计第12辑《唐临川公主墓志》记事考索………………………………………赵守俨第9辑伯三六〇二残卷作者考………………………………………许建平第40辑归义军改元考………………………………………荣新江第38辑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缝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王永兴第40辑吐鲁番所出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史实考证…………………………王素第29辑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官桂铨官大梁第28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上)………………………………………曹汛第46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中)………………………………………曹汛第47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下)………………………………………曹汛第48辑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赵永柬第44辑通颊考………………………………………荣新江第33辑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陈垣第3辑宋代编敕初探………………………………………戴建国第42辑宋代便罗“三说法”考略………………………………………袁一堂第45辑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第44辑论宋代浙西、江束水利田的异同及利弊……………………………………周生春第43辑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第41辑宋代武学武举制度考述………………………………………吴九龙王菡第36辑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汪圣铎第33辑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戴建国第31辑宋代地方州军财政制度述略………………………………………包伟民第41辑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汪圣铎第27辑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汪圣铎第18辑宋朝的两税………………………………………王曾瑜第14辑宋朝的和耀粮草………………………………………朱家源王曾瑜第24辑税钞、粮草钞和盐钞………………………………………汪圣铎第15辑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关履权第3辑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汪圣铎第25辑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王曾瑜第29辑《北宋经抚年表》补正………………………………………李之亮第39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上)……..………………………………………李昌宪第47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中)………………………………………李昌宪第48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李昌宪第49辑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俞宗宪第21辑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王曾瑜第22辑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李昌宪第30辑南宋文官贴职制度研究………………………………………祖慧第44辑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朱瑞熙第27辑北宋州县学官………………………………………郭宝林第32辑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朱瑞熙第49辑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方建新第24辑北宋南江地区羁縻州考………………………………………马力第34辑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王文楚第28辑宋代世家初探………………………………………王善军第4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下)——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9辑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盐政策的变迁………………………………………郭正忠第40辑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邹逸麟第12辑宋代国内海道考………………………………………冯漠鳙第26辑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王文楚第12辑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张承志第20辑《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第22辑《资治通鉴》编修考………………………………………曹家琪第5辑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彭久松第24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版本著录考略………………………………………裴汝诫第12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义例考略………………………………………裴汝诚第25辑李焘年表………………………………………徐规第2辑《李焘年表》补正………………………………………徐规第4辑《李焘年表》再补正………………………………………徐规第16辑李焘著述考辨………………………………………王承略杨锦先第50辑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胡道静第3辑今本《南方草木状》研究………………………………………陈速庆第18辑《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孙猛第20辑《宋史•兵志》一段文字的考释……………………………………王曾瑜第19辑“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方建新徐规第14辑《宋史•高昌传》笺证………………………………………程溯洛第32辑《宋史•李心传传》考补………………………………………来可泓第33辑《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李方王素第25辑《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邓广铭第8辑《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李心传史学地位的侧面观察………………梁太济第32辑《要录》自注的内容范围及其所揭示的修纂体例……………………………梁太济第50辑《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成因……………………………梁太济第41辑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说………………………………………蔡崇榜第37辑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王煦华金永高第9辑李锐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第47辑关於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杨渭生第8辑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王锦光闻人军第22辑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何忠礼第39辑孙用和父子行迹考………………………………………赵璞珊第37辑赵鼎和李光………………………………………王曾瑜第42辑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王曾瑜第6辑“黄龙痛饮”考释………………………………………邓广铭第7辑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王曾瑜第11辑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王瑞来第9辑《齐束野语》订误………………………………………徐规第46辑从《齐束野语》一书看周密的反理学倾向………………………………何忠礼第45辑崔与之事迹系年………………………………………何忠礼第41辑文天祥事迹四种………………………………………王曾瑜第46辑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魏连科第12辑《缃素杂记》鈎沉………………………………………吴企明第44辑《青箱杂记》订误………………………………………徐规第41辑宋代刻书述略………………………………………李致忠第14辑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王树民第16辑辽代经济机构试探………………………………………向南杨若薇第17辑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街初探………………………………………王曾瑜第34辑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李锡厚第38辑《辽史•地理志>校读记………………………………………嵇训杰第37辑跋北京出上辽张俭墓志铭………………………………………陈述第12辑关於金代蒲与路的考察………………………………………景爱第10辑金上京宫室考………………………………………景爱第36辑金代捺鉢研究(上)………………………………………刘浦江第49辑金代捺鉢研究(下)………………………………………刘浦江第50辑“蒲鲜万奴有异志”辩析——《金史•梁持胜传》纠误…………刘长海第49辑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徐苹芳陈公柔第13辑东北古地理古民族丛考………………………………………贾敬颜第12辑鞑靼杂考………………………………………周良霄第8辑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唐长孺李涵第11辑金元二代的衍圣公………………………………………陈高华第27辑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林梅村第36辑成吉思汗生年考………………………………………周清澍第1辑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周清澍第9辑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周清澍第10辑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跻——汪古部事辑之三…………………………周清澍第11辑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事辑四…………………周清澍第12辑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周清澍第14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上)……………………………周清澍第49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下)……………………………周清澍第50辑元代役法简论………………………………………陈高华第11辑元代税粮制度初探………………………………………陈高华第6辑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陆峻岭何高济第16辑“佛郎机”名号源流考略………………………………………于化民第27辑“阑遣”与“索兰奚,,考………………………………………周良霄第12辑元代奉使波斯碑初考………………………………………杨钦章第30辑《文献通考•职官考》订误………………………………………龚延明第28辑《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陈连庆第27辑《元史>探源——兼评《元史》的史学价值………………………叶幼泉王慎荣第27辑元史考证两篇………………………………………方广锅第29辑《通鉴续编》蒙古史料考索………………………………………黄时监第33辑关於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李治安第35辑元代札你别献物考………………………………………黄时监第35辑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黄时监第31辑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黄时监第4l辑罗天益和<卫生宝鉴)…………………-………………………………………陈高华第48辑马可波罗天德、宣德之行………………………………………杨志玖第48辑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陈高华第18辑元代著名学者郑玉考………………………………………韩志速第45辑彭莹玉事迹考略………………………………………邱树森第16辑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方志速第33辑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方志远第40辑明代文职要员部推制度考略………………………………………刘渝龙第45辑——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田澍第49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魏速科第32辑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吴慧第26辑关於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邺克晟第10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先秦文学总论(尚学峰教授)2011-06-16 10:16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教学目标:1、介绍先秦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成就。
2、介绍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本节,应当重点掌握周代和战国文学的成就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以后讲到《诗经》、战国散文和楚辞的时候进行深入讲解,请大家结合有关内容加以掌握。
教学内容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这里所说的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我国在夏朝以前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夏。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夏朝已有文字。
既然有了文字,就会用来记事。
《尚书》中的《夏书》和其它先秦典籍中都有关于夏代史事的记载,它们虽说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但在夏朝当时,有一些相应的文字记载,应当是可能的。
这些记载就是古代散文的萌芽。
夏朝也有诗歌,保留至今的,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另外,夏朝的乐舞也很发达,战国时还在流行的《九歌》与《九辩》,相传就是夏启时代传下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朝取代了夏朝的统治。
商朝的文化已相当发达。
至今人们已从考古发掘中见到不少商朝的文字记载,这就是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朝人非常迷信,商王的日常生活和国家大事都要向鬼神问卜。
卜辞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的预测天气,有的祈求丰年,有的记载农业生产和渔猎,更多的是记载政治和军事的重大事件。
这些记载都很简单,最长的也不过上百字,但已按照一定的文法规则组织起来,能够清楚准确地交代一件事情。
《秦文化论丛》第一辑目录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林剑鸣)论秦的社会与秦文化(斯维至)从考古资料看秦文化的发展和主要成就(袁仲一)秦文化的考古工作和与研究(巩启明呼林贵)秦文化概说(黄留珠)秦代都城和陵墓的建制及其相关的历史意义(石兴邦)秦代政治文化断想(刘宝才)嬴秦族西迁考(何清谷)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属问题(段连勤)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韩伟)早期嬴秦西迁史迹的考察(尚志儒)秦始皇六大统一政策的考古资料(陈直)秦始皇帝的性格(张文立)征服与反抗──略论秦王朝的区域文化冲突(刘文瑞)秦国用人的得失与秦文化(赵世超)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日书》研读班)读秦惠文王四年瓦书(袁仲一)秦咸阳宫位置推测及其他问题(王丕忠)亭里陶文的解读与秦都咸阳的行政区划(王学理)秦汉时期匈奴与西羌的关系(王宗维)秦置相邦丞相考异(聂新民刘云辉)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史念海)论秦的厩苑制度──从秦陵马厩坑处的刻辞谈起(袁仲一)秦汉时期的畜牧业(余华青张廷皓)秦代的苑囿(徐卫民)秦汉车制杂议(武伯伦)辒辌车刍议(王关成)关于周、秦帝王陵(李健超)论秦郡及其分布(曹尔琴)“秦缶”考(周天游)秦印探述(王辉)边家庄春秋墓地与汧邑地望(张天恩)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吴镇锋)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林剑鸣)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之风(张文立)主题•意志•逆反心理(吴晓丛张文立)秦兵马俑与秦的统治思想(高景明)铜车马修复中的几点认识(吴永琪)秦陵铜车车舆结构与车舆衣蔽再探(张仲立党士学)秦文化论著目录索引(张文立徐卫民田静王关成李淑萍)《秦文化论丛》第二辑目录关于女脩吞玄鸟卵生大业的讨论(刘宝才)关于李兵的几个问题(周九香)秦惠文王行年问题与先秦先秦冠礼年龄的演变(王晖)朱雀楼劄记(林剑鸣)法家政治与秦的兴衰——兼论战争环境是法家适合的政治土壤(张仲立)秦文化的南播(黄留珠)秦代人口迁徙及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彭文米黔林)秦始皇帝崇神论(张文立)儒法并用移风易俗──论秦始皇礼俗改革(李福泉)试论秦统一后法律制度的变化(谭前学)关于秦宫位置考察(何清谷)关中以外秦离宫别馆述论(徐卫民)秦汉园林特点琐议(徐卫民)秦代江西开发及其县置之蠹测(肖华忠)秦直道走向考辨(姬乃军)关于陈胜出身问题的探讨(孟明汉)秦统一后的六国诸侯(田静)汉代人的始皇观(张文立)《秦简》所见之“非公室告”与“家罪” (金烨)睡虎地秦简《日书》秦楚行忌比较(王子金)秦人的尚武精神与秦统一(郭淑珍)《尉缭子》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研究(林剑鸣)二十年秦俑研究述评(李淑萍)论秦俑主题的多义性(王关成)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图像与饮酒(党士学)韦弁服考(李秀珍郭宝发)试论秦始皇陵排水工程(孟剑明)秦俑新彩绘碎片的前期观察与研究(吴永琪张志军周铁等)秦俑彩绘颜料调和剂的初步研究(吴永琪周铁张志军等)汇秦文于一炉谱秦书之新章──读《秦文字类编》(李铨)书史揭善恶援笔演性情──《秦使人物论》评介(苏文)《秦文化论丛》第三辑目录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闭幕词(袁仲一)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开幕词(吴永琪)秦政──百代之模式(刘泽华)秦汉文化的衔接与发展(刘修明)论秦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龙显昭)共同的历史道路不同的发展进程──秦国社会结构与秦文化散论(臧知非)移民与秦文化(葛剑雄)近二十年“秦文字”之出土与纂研(马先醒)对《秦始皇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的一点商讨意见(袁仲一)从秦俑看秦文化──兼评秦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黄留珠)从秦始皇谈兵马俑研究(刘士莪)秦政治思想概论(贺润坤)秦行郡县利弊论(李鼎铉)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秦文化(张铭洽)秦代的道家思潮(熊铁基)秦始皇帝的文化思想与文化政策(张文立)秦代思想言论罪考述(谭前学)求长生而致短命──秦始皇帝死因考(林剑鸣张文立)儒与秦文化(王辉)孔子西行不到秦──试论秦文化传统中的排儒倾向(李淑萍)秦人崇尚水德之源与不利黑帝畤之谜(王晖)秦始皇陵修筑的年代──战国•统一•内乱•外争(鹤间和幸)先秦都邑陈仓城及秦文公、宁公葬地刍论(高次若)论秦代神权(吴小强)试析《守法》、《守令》等篇的归属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徐勇)秦统一中国的邦交政策(徐卫民)秦国早期的逐渐强盛和对戎狄的战争(田亚岐)赢秦西迁问题新探(郭向东)关于秦人族源和秦文化渊源的几点认识(汪勃尹夏青)从文化结构看秦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陈春慧)秦二世元年东巡史事考略(王子今)李斯的性格与秦代社会(田静)吕不韦悲剧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教训──始皇帝焚书坑儒思想文化渊源(王关成)秦兵器制度及其发展、及其变迁新考(提要) (黄盛璋)再论秦式短剑(张天恩)秦军法述论(郭淑珍)由考古资料看青铜器到铁器的过渡(朱君孝朱思红)壹家堡类型文化与早期秦文化(刘军社)试论东周屈肢葬(段清波)秦汉瓦当的鉴定(戴南海)秦汉骑兵若干问题刍议(张涛)春秋时期秦国的手工业(刘景纯)试论巴蜀水利农业及其对秦的影响(彭文)秦币三等说(赵沛)论周天子三贺秦(党焕英)偶像的喻义(申娟)《咏秦诗》续(张文立)学术空气浓郁学者新论迭出──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纪要(李铨)《秦文化论丛》第四辑目录关于评价秦始皇帝的几个问题(张文立)一孔之见,借以续貂(林剑鸣)《史记》秦币记载考释(何清谷)秦始皇帝的政治思想(张文立)秦代法制文化琐谈(齐万良)简论秦王政亲政前后的宫廷斗争(王关成)临潼上焦村秦墓发微(李淑萍)《史记•秦本纪》的史料性质(藤田胜久著张新科译)秦俑一号坑沉降与关中秦代气候分布(张仲立)《史记•秦本纪》的史料性质秦俑一《吕氏春秋》的科技思想史地位(霍有光)尉缭与《尉缭子》评述(徐卫民)秦军事训练刍论(郭淑珍)秦与匈奴的关系(郭向东)略论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的洞室墓(张卫星)秦统一后的农民阶层(田静)关于秦末“发闾左谪戌”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孟明汉)秦十二金人考(王裕民)从考古资料看周秦礼制之关系(由更新史党社)秦始皇为何不焚“卜筮”之书?(谭前学)东观刻石位置考(李鼎铉)秦人灵魂观与秦始皇帝陵(陈春慧)秦始皇陵丛考(党士学)秦汉瓦当鉴定(朱思红)读史随笔──从秦刻石看秦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何宏)电子表格软件Excel5.0在秦俑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初步应用(何帆)《秦建筑文化》的评介(王健)从关中地区的髹漆业看关中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彭文)秦文化论著目录(苏文)《秦文化论丛》第五辑目录秦陵一、二号铜车马综论(袁仲一)略论秦直道(史念海吴宏岐)秦帝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张文立)秦俑坑发现兵器在兵器史上的意义(张仲立)《秦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王子今)释“东南有天子气” ──秦汉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冷鹏飞)郡国并行制是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王关成)秦汉对粤战争与岭南开发(黄留珠)试论秦献公、孝公、惠文王时期东伐诸侯国的战争(刘景纯)论秦汉中央政权经营岭南的战略措施(余华青)秦平岭南诸问题辨析(李龙章)秦平岭南述考(王健)新体制下的旧操作──试论秦亡之历史原因(李淑萍)秦行郡县与二世速亡(刘敏)秦隋速亡原因探析(徐卫民)秦宫廷娱乐考述(田静)浅析秦的廷议制(袁红蕾)对战国秦汉晓农耕织结合程度的估计(李根蟠)秦汉城市的地位及其遗址的开发利用(叶骁军)“下具地理”与秦汉地图(郭宝发)秦人齐人尚武精神(彭文党焕英)“以狗御蛊”解(史党社)秦陵铜车马关于几个器名的考释(袁仲一)秦器秦文字研读二题(党士学)秦俑艺术之溯源(王鹰)秦御官俑所佩玉环与我国古代的佩绶制度(李秀珍)秦望夷宫始建年代蠡测(郭向东)秦砖试探(张敏闫红霞)计算机技术在秦俑管理中的应用(吴永琪郭宝发赵昆)关于秦墓中用泥现象的一点看法(蒋文孝)“阿房宫”含义别说(辛玉璞)《睡虎地秦简论考》评介(陈文豪)秦始皇帝研究集大成的新著──《秦始皇帝评传》评介(吴福助)陕西发现成批秦代封泥(苏文)秦文化研究论著要目(苏文)《秦文化论丛》第六辑目录秦陵铜车马的制造工艺概述(袁仲一)秦陵铜车马才智的分析及工艺研究(吴永琪郭宝发程德润)汉初关于秦亡的治乱探讨思潮及其历史作用(张仲立)秦兵马俑坑与区域文化(张文立)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徐卫民)秦的赀刑(梁自玉)秦人早期历史的相关问题(史党社)试论秦人的信仰(张卫星)秦军事集团与秦文化(薛瑞泽)略论秦齐两国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彭文)文化矛盾与秦的灭亡(任建库)邹衍与秦政(李铨)吕不韦、《吕氏春秋》与秦朝政治(臧知非)秦俑雕塑艺术与秦人习尚(郭淑珍)秦汉雕塑概述(党焕英)秦代民间简字举例(王子今)新出秦封泥选释(二十则)(王辉)新发现秦封泥丛考(史党社田静)从考古资料看秦代建筑文化(刘占成)从考古资料看秦代币制改革及其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彭文袁红蕾)考古资料所见秦生产工具的类型及相关问题(王志友)秦中小型墓葬葬牲现象浅议(张颖岚)小论秦俑坑建筑用席(徐卫红)青铜器的保护研究与秦兵马俑青铜兵器的保护处理(张志军)摄像技术在秦俑二号坑发掘和研究中的应用(蒋文孝)战国时秦的领域形成和交通路线(藤田胜久著李淑萍译)始皇帝和秦王朝的兴亡──《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观(藤田胜久著黄雪美译)与秦始皇有关的各传说的形成和史实(鹤间和幸著苏文译)樗里疾考(徐卫民)“阿房”余论(党士学)秦之军功封爵“未尽行”小议(秦疆)《秦文化论丛》第七辑目录•纪念开馆二十周年•奠基•创业•希望──纪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0年(杨正卿)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袁仲一)迎接文物保护的新世纪──写在秦俑博物馆开馆20周年(吴永琪)扬改革开放之风帆建现代文明博物馆(雷玉平)秦俑发现25年断想(刘修明)从秦俑馆说到秦史研究──秦俑博物馆20周年馆庆寄语(黄留珠)秦俑随想(王鹰)•论文•从炎黄文化到秦文化——简论中国传统文化整合历程(张文立)试论秦政治文化中的帆贪思想及实践(赵沛)秦代的博士与博士制度(田静)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徐卫民)地域名“秦”说略(祝中熹)《墨子》城守诸篇研究述评(史党社)长平之战的历史记录与历史评价(王子今)材士材官考论(张仲立)秦始皇统一战争的实态(鹤间和幸)秦晋(魏)河西争战述论(王关成)试论春秋时期秦国的外交政策(郭淑珍)再论秦帝国的廷议制──兼与袁红蕾同志商榷(秦丕栋)秦国“是县入之”粮仓社会公用述论(蔡万进)筑陵筑墓皆筑怨──秦陵厚葬与秦短祚(李淑萍孟剑明)简牍所见秦代刑徒的生活及服役范围(张荣芳高荣)从出土秦兵马俑看战国时期战争之规模(刘占成)秦大型工程与秦生产工具发展之关系(王志友)从漆器铭文看秦汉漆器手工业性质的变化及其原因(朱学文)秦代士兵的衣饰、戎服及相关问题(李秀珍)秦汉之前我国妇女发式及相关问题简述(许卫红王锐)秦墓出土陶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张颖岚)秦陵出土文物与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成就(郭宝发)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中国古代制汞技术(郭宝发李秀珍)从秦陵文物看秦代青铜技术成就(何宏)秦公镈钟铭文的考释与研究(聂新民)新发现“商”字瓦当的时代浅议(呼林贵刘合心)《秦文字集证》序(李学勤)《秦文字集证》序二(韩伟)放马滩《墓主记》的文学价值(张宁)《黄石公三略》考辨(何清谷)赵高之人及其亡秦六步(刘敏)无意助秦有心兴汉的秦博士──四皓(张敏兰德省)秦人与生态环境(蒋文孝)秦俑坑青灰泥成分及其来源的测试研究(魏京武李秀珍)秦俑二号坑棚木腐朽问题初探(张卫星)秦始皇陵一号铜车出土铜弩研究(朱思红)秦兵马俑修复中资料工作的研究(刘江卫)秦公大墓的磬(姜彩凡)以小见大──秦俑指甲的启示(李淑萍)秦始皇帝及诸公子(节译)(藤田胜久著黄雪美译)1997~1998年秦文化研究论著要目(苏文)《秦文化论丛》第八辑目录秦始皇陵与西汉帝陵异同的比较分析袁仲一秦国富强卒并诸侯之地理环境条件探析朱士光关于秦始皇帝权力威势的思考张仲立中国西部与秦的统一张文立论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关系徐卫民秦建国前活动考察(续) 徐日辉试论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张文祥秦国君远行史迹考述王子今秦汉对西部的开发张敏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王关成论宣太后与魏冉的专权刘景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其对秦的影响何清谷秦始皇执着求仙的原因探析王绍东秦人的“受命”意识与秦国的发展——秦公钟铭文探微臧知非论韩非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崔向东韩非的法治教育思想与秦代教育花艳芳《墨子》城守诸篇军事思想试探郭淑珍关于《墨子》兵技巧诸篇的研究〔日〕大伴鹿著秦仙梅译读《史记•扁鹊列传》札记田静《吕氏春秋》中的军事思想试析郭睿姬郭淑珍凤翔黄家庄秦墓发掘的一点收获王志友秦国早期墓葬中周文化因素的观察刘明科秦始皇陵陪葬坑形制的再认识张卫星秦鼎石甲二论王学理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海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刘春华王志友甘宁地区秦相关文物考察报告史党社秦盾初探蒋文孝对一件俑甲形态的认识张卫星马宇古代佩剑制初探党焕英始皇陵园陪葬坑石甲胄初探王望生秦器物上的动物、植物纹饰研究李秀珍秦俑椎髻初探任建库从汉画像石看秦汉时期骑兵的武器装备申茂盛王淑杰秦陵大鼎纹饰讨论申茂盛略论秦刺绣——兼谈我国古代刺绣的一些问题许卫红王锐试论秦俑彩绘服饰产生的历史条件朱学文秦俑二号坑“异形器”的室内清理许卫红秦兵马俑彩绘颜料的相关问题研究张志军秦俑二号坑绿面彩绘俑头的研究与保护周铁严苏梅容波秦俑陶质烧结温度的检测方法——古陶烧结温度的检测方法综述雷勇夏寅秦俑博物馆信息交换网的探索实践张颖岚赵昆计算机与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孟中元继承与创新——《秦都城研究》评述王元林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1999—2000) 田静《秦文化论丛》第九辑目录秦代的甲胄和马甲浅析(袁仲一)荀子论秦论(张文立)德礼法的嬗变与滲透──秦国政治思想杂论(刘文瑞)“秦德” 考鉴(王子今)法家事功思想初探──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王健)秦汉神学政治与阴阳五行的文化意义(张强)公元前三世纪后秦文化对山西的影响(陶正刚)秦代雕塑艺术的几个问题(张仲立)多元化的秦文化研究(孟中元)秦文学探述(张宁)小议陕北秦汉物质文化的史地特点(呼林贵)中国军事史研究评述(黄今言)秦俑的武器装备与秦军的作战方式(郭淑珍)墨家的兵技巧书(渡边卓著秦仙梅译)关于武帝之前骑兵的思考(许卫红)秦律都官新探(曹旅宁)用非其有使其非民──浅析商鞅变法建立的强制性社会控制系统(王宝萍)秦王朝的移民戌边与宁夏平原的农业初步开发(张维慎)新见秦封泥中的中央职官印(周晓陆陈晓捷)秦代的官德──读《为吏之道》(张敏)战国晚期秦国的封君铸钱(何清谷)秦代的“隐官”、“隐宫”考(刘瑞)论秦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王关成)猃狁、乌氏的地域及文化散论(田静史党社)再论西周金文中的“秦夷”及相关问题(辛怡华)秦人早期历史的几个地理问题──以钱穆说为中心(史党社)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及前瞻(秦汉)“骊山”与秦(芦建华)秦始皇尊奖乌氏和巴寡妇清动因探析(崔向东)秦宗室人物论(赵沛)试析秦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蒋文孝)秦公帝王陵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徐卫民)秦始皇陵西侧建筑性质初探(刘占成)秦始皇陵和汉阳陵布局结构之比较(何宏)秦俑二号坑的破坏过程初步分析(王志友)秦“工师文罍”考辨(申茂盛)秦陵出土百戏陶俑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张颖岚)考辩铜车马内的铜壶和铜折页(郭兴文)《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一)(王辉)从秦彩绘看秦代军服颜色的规律(任建库)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鼎之我见(朱思红)秦陵新出铜鼎纹饰的图像学初步分析(张卫星)“铺首衔环”探源(党焕英)秦俑甲衣编缀方式新探(武丽娜)秦俑坑建筑遗址木材的树种鉴定(张志军)秦俑二号坑一件彩绘跪射俑的保护修复报告(兰德省容波)秦俑彩绘加固的方法──电子束照射加固法(容波张志军周铁等)秦文化论著目录(2001年)(田静)《秦文化论丛》第十辑目录周秦风俗的认同与冲突──秦始皇“匡饬异俗”探论(臧知非)试论秦王朝的法律思想(贺润坤)秦法律思想新论(徐卫民杨念田)秦汉时期的诉讼审判制度(阎晓军)试论秦的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张海云)秦帝国灭亡的历史反思(刘占成)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晋文)关于商鞅变法中改革家庭结构的分析(申茂盛)先秦两汉妇女婚恋生活状况发覆(王关成)秦学术探赜(张文立)秦史学及其研究(张敏)秦民谣探述(张宁)西周时期关中西部的“秦夷”及相关问题(辛怡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病》篇释读(王子今)释秦封泥中的三个地名(王辉)新蔡东周城址发现“秦式”封泥(周晓陆)1997──2002年间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研究综述(刘瑞)秦农业地域拓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演替(朱宏斌朱学文)论秦汉时期宁夏畜牧业的发展(张维慎)秦简《日书》与战国秦地农业经济生活(吴小强)秦生漆产地之研究(朱学文)陕西渭南地区的秦魏长城与城址考察(史党社)秦汉五畤地望新探(后晓荣)早期秦文化形成的初步观察(张天恩)中国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腰坑浅议(王志友)雍城秦公陵园围沟的发现及其意义(田亚岐)秦代攻防武器发展概论(郭淑珍)秦代大型陶器制作与窑址若干问题探索(张仲立)秦半两钱陶范母的发现与相关问题(姜宝莲袁林秦建明)黄山宫瓦当分期研究之管见(孙铁山)秦文字瓦当述略(姜彩凡)试论秦都咸阳建筑装饰及特点(蒋文孝)秦陵地区出土秦代文物上的纹样及特点(文笑德省江卫)凤翔邓家崖遗址秦瓦内壁纹样(许卫红)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主要特征及其渊源关系试探(袁仲一)秦始皇陵封土形式意义试探(王志友刘春华)对始皇陵地宫“天文、地理”的再讨论(许卫红王锐)秦陵陪葬坑出土木材试论(武丽娜)湘水女神及巴山寡妇(王绍东)中国历史上书法第一人──论李斯的书法贡献及其影响(周晓陆朱思红)秦俑彩绘颜料及其偏光显微分析法略论(夏寅)浅议秦陵K9901陪葬坑百戏俑夹纻工艺(刘江卫)2002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田静)秦文化论著目录(2002年) (田静)《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目录论周秦“治道”及历史影响闫晓君秦与三晋学术的关系——以《尉缭子》、《韩非子》为例…………史党社田静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新议……………王爱清《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霍有光《吕氏春秋》中的墨家………………… (日)沼尻正隆著秦仙梅译论商鞅变法与我国古代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王绍东秦代养客之风新论……………沈刚秦始皇赐公子扶苏书考………………孙文礼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看秦代社会矛盾…………………………兰德省秦王子婴其人——兼论秦的公族与宗室……………聂新民刘云辉秦孝公新评…………………芦建华秦始皇纪功刻石的文字学价值………………韩祖伦秦俑艺术散论……………党焕英秦早期经济考略……………徐日辉秦汉漆器手工业管理状况之研究………朱学文再论秦代士兵的服装供应问题…………………王关成秦始皇《会稽刻石》与吴地社会新论——林剑鸣先生《秦始皇会稽刻石辨析》补正…………臧知非、宋仁桃关于秦始皇二十九年“过恒山”——兼说秦时“北岳”的地理定位…………王子今秦灭蜀战争“石牛计”故事的形成………任建库秦献公堑洛及相关的历史地理问题…………聂新民遗著聂莉整理《史记•秦本纪》“崤之战”史实考辨…………贾俊侠从里耶秦简看秦的法律制度——读里耶秦简札记…………曹旅宁试析秦简医籍中的“堇”…………………张维慎秦简赀甲考……………张卫星宝鸡市陈仓区宁王村遗址调查简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秦墓地围沟探源…………王志友秦始皇陵附近新丰秦井发掘的收获和意义………蒋文孝对秦始皇陵园门阙遗址的初步认识…………………袁仲一秦始皇陵阻排水工程若干问题探讨………………张仲立秦陵“六号坑”性质商榷……………………刘占成秦始皇陵园内城城垣建筑结构的初步探讨……………………张颖岚秦始皇陵大型陪葬坑焚毁情况的探讨…………………申茂盛“园寺吏舍”考论…………………………张文立从秦始皇陵出土铜车看“绥”的部位与形制………汪少华秦兵马俑坑土遗址危块加固方法综述……………………张志军T21G18-08彩俑的修复与保护…………张尚欣王伟锋夏寅常磊毛小芬秦史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黄留珠学术作品贵在出新——《秦学术史探赜》发复……………………张铭洽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天——读陈平《燕秦文化研究》……王辉2003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昭惠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3年)………………田静征稿启示………………………………。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10年)田静一、著作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陈苏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古都西安·秦都咸阳/李令福//西安出版社2010年3月中国大一统:秦皇汉武的奋斗/李勇强著//中华书局2010年7月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晏昌贵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秦汉研究(四)/梁安和、徐卫民主编//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渭水之滨秦陇一脉——先秦文化巡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秦考古学文献叙录/张卫星、陈治国、王煊编//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秦始皇陵出土青铜器/何宏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始皇物语/秦仙梅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青泥遗珍——新出战国秦汉封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西泠印社2010年10月徐苹芳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秦汉时期的“夜作”/徐畅//历史研究2010-1;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10-6东江在岭南古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史前至秦汉时期为例/刘向明//惠州学院学报2010-1“重农抑商”:一个儒法相融的历史案例:以战国秦汉作为分析范本/胡克森//邵阳学院学报2010-1秦汉的“土崩”与“瓦解”:从社会危机到农民战争/龚留柱//国学学刊2010-1秦汉王朝对乌江流域的经略与治政/曾超//铜仁学院学报2010-1秦汉时期方术、方士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王静、梁勇//河北大学学报2010-1秦汉奴婢盗窃罪释例/文霞//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朱圣钟//重庆社会科学2010-1秦汉国家对于老幼人群的优养政策/赵宠亮//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社会地位下降之原因探析/贾艳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先秦两汉时期司命神的文化考察/焦海燕//温州大学学报2010-1徭、戍为秦汉正卒基本义务说:更卒之役不是“徭”/杨振红//中华文史论丛2010-1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刘太祥//南都学坛2010-1;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10-3略论秦汉匈奴服装材料的选用与来源/曹洪勇、赵斌//吐鲁番研究2010-1说秦汉“婴儿”称谓/王子今//南都学坛2010-2秦汉假人傀儡戏述论/黎国韬//学术研究2010-2论秦汉政治和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韩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先秦秦汉的年龄分层与年龄称谓/赵宠亮//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从檄文看政治观念的变迁:以先秦、两汉为阈/黄建跃、任劲辉//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先秦两汉“河东”地域称谓演变考/崔建华//晋阳学刊2010-2关于战国秦汉历史转型中几个问题的新思考/刘敏//天津社会科学2010-2吕不韦剿灭嫪毐叛乱之探析:兼与郭守信先生商榷/雷智勇//唐都学刊2010-2爵本位下的资源配置体系:秦汉帝国初期的土地制度/吕利//兰州学刊2010-2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王子今//史学集刊2010-2秦汉时期私人藏书考论/陈德弟//北华大学学报2010-2再论秦汉以来我国乡村基层行政的专制性/王昌华//泰山学院学报2010-2从秦汉封禅文看古人封禅心理/肖虹//现代语文2010-2先秦秦汉时期的“夏”“荑”观念/孟祥才//南都学坛2010-2秦汉礼制中渗透的神学观念:以河北地区为例/王静、梁勇//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田啬夫、田典考释:对秦及汉初设置两套基层管理机构的一点思考/王彦辉//东北师大学报2010-2亡诸考:以秦汉之际环庐山——彭蠡泽地区为中心/吴侪//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秦汉假人傀儡戏述论/黎国韬//学术研究2010-2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道德形象/曹志平//职大学报2010-2秦、西汉时期关中与汉中民众经济观念的差异/徐志斌//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2从《史记·河渠书》看战国秦汉水利工程及其效用/赵艺蓬//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2项羽乎?刘邦乎?:论秦汉之际历史舞台及历史纪年的主角/李殿元、柯俊华//成都大学学报2010-2项羽死于乌江辨/张柏青、余恕诚//历史研究2010-2从《史记》对汉武帝的批评看司马迁对秦文化率直求真精神的继承/尹冬梅//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信仰与意志:秦汉以前的“自杀”/张喆//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3信仰与意志:秦汉以前的“自杀”:以《史记》为中心的考察/孙乐、梁工谦//贵州社会科学2010-3析秦汉奴婢的财产权/贾丽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张卫星//中原文物2010-3“二重证据”看秦汉下层民思想的两个特色/刘敏//历史档案2010-3论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韩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秦汉时期女性对男性的封建依附/崔锐//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封建”亡魂:秦楚汉之间的“六国”体制复辟问题新探/唐国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3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李秋香//天中学刊2010-3川东南地区在秦汉“华夷”交流史上的影响/周翔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3秦汉时期方术、方士与政治文化之关系/梁勇、王静//河北大学学报2010-3秦汉时期汉语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冯雪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0-3秦汉逮捕制度考/刘庆//河北学刊2010-3;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10-6先秦秦汉文献有关周穆王西巡之事辨析/李凯//史学史研究2010-3浅议秦汉仪礼承前启后的地位:以郊祀礼为例/陈万葵、张紫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论汉朝文化对秦朝文化的继承、革新与提升/黄栋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一统化”与“多元性”:观察秦汉魏晋巴蜀史的重要线索/杨民//四川大学学报2010-4浅议秦汉帝王巡游的影响/王秀琴//沧桑2010-4先秦两汉的阳成氏及其历史表现/崔建华//寻根2010-4汉代前的中国玻璃工艺/李会//四川文物·艺术考古2010-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体育思想演变/陈碧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试论战国秦汉时期儒、道互补文艺观的演变/潘俊杰//浙江社会科学2010-5战国秦汉时期建除术讨论/孙占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5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周秦之变”背景下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代云//南都学坛2010-5项羽定都彭城的原因及利弊/徐卫民、方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秦汉时期中原人士移居越南析论/徐芳亚//前沿2010-6盛世秦汉唐——关于西安古文化遗迹考察/吴丹波//大舞台2010-7义帝揭秘/谢武经、刘专可//中国文物报2010-7-2冲突与制衡:秦汉民间力量与乡里政权的关系/温乐平、艾刚//江汉论坛2010-8“载纵载横”与无远弗近——秦汉时期燕蓟地区交通地理研究/陈业新//社会科学2010-8北斗崇祀之谜——《史记》《汉书》中的星辰崇拜/唐群//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关东贵族迁徙关中之特点与影响/贾俊侠//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戍卒赴边问题初探/赵宠亮//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三国乡吏与乡政府研究述评/孙闻博//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析陈胜刘邦敢做帝王梦的原因/刘敏//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时期深圳香港的属地关系/尚杰、李浪林//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勃、碣之间一都会也”——秦汉时期燕蓟地区的交通地理/陈业新//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道制新考/刘瑞//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试析秦汉时期求仙方式的改变与丹砂的开采利用/申茂盛//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时期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朱宏斌、杨岗//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汉代鸟虫书构形浅说——秦汉美术字个案研究/王艳军//文艺生活2010-9秦汉时期西县故城治所考略/刘劲//丝绸之路2010-182、考古文物研究浅说秦汉瓦当真伪鉴别/薛建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秦汉瓦当趣谈/金鉴//寻根2010-2秦汉楼船考/孙占民、程林//昆明学院学报2010-2岭南战国秦汉墓的“柱洞”/郑君雷//四川文物2010-2从秦汉竹简看中国古代循实断案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王长江//中原文物2010-2秦都咸阳与汉都长安地位的消长/王学理//三秦文史2010-2秦汉时期的马车形制研究/赵海洲//中原文物2010-4陕西凤翔西白村秦汉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博2010-4秦汉时期徐州地区的日用青铜器/尹钊、刁海军、张继超//收藏2010-4秦汉陶仓上的动物造型及审美意蕴/周俊玲//四川文物·艺术考古2010-5秦汉时期器物设计的文化考量/范松华//文艺争鸣2010-5古代东方和西方的铠甲系统——参观“秦汉—罗马文明展” 札记/杨泓//文物2010-5陕西千阳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千阳县文化馆//考古与文物2010-6 陕西千阳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初识/田亚岐//考古与文物2010-6秦汉简牍中的作刑/安忠义//鲁东大学学报2010-6陕西千阳尚家岭发现秦汉建筑遗址/田亚岐//中国文物报2010-6-4秦汉帝陵祭祀制度研究/徐卫民//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汉唐考古学几个问题的思考/冉万里//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通过秦封泥和汉瓦当文字的对比窥探秦小篆研究传承的当代意义/庞仁隆//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张家山汉简《奏讞书》所见秦律令探析/陈治国//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汉铭刻丛考/陈晓捷、穆兴平//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从秦官印和封泥看浙江、江东在秦代的隶属关系/孙慰祖//中国文物报2010-9-17从出土数量的变化看我国秦汉时期铁兵器的发展状况/于敏、潜伟//丝绸之路2010-182009秦汉田野考古新发现综述/焦南峰//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增刊: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09(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卫民//唐都学刊2010-1;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10-4秦俑雕塑与秦人的务实作风/田静//唐都学刊2010-1“宿卫京城,于史无证”证谬:兼记秦二世皇帝钦定的一次救世善举/张虎安//唐都学刊2010-1对秦先祖“鸟身人言” 的文化考察/田延峰//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1论秦巴郡政区的形成/朱圣钟//铜仁学院学报2010-1“孝公欲傅商君”说释疑/仝卫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论秦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汪茉莉、陈金凤//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失落的秦人国史:《秦记》探赜/倪晋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秦代“初为赋”质疑/陈英//社科纵横2010-1从秦始皇的为政观看秦帝国的速亡/李瑞红//潍坊学院学报2010-1“‘宿卫’京城,于史无证”证谬——兼记秦二世皇帝钦定的一次救世善举/张虎安//唐都学刊2010-1秦朝对广西三派驻军的性质分析/吴俊//学习月刊2010-1从睡虎地秦简看秦国的控制制度/李国兰//重庆工学院学报2010-1秦代手工业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蔡锋//山西师大学报2010-2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儒生保卫文化的斗争/臧嵘//邯郸学院学报2010-2“焚书坑儒”辩/马执斌//中华读书报2010-2-24秦庶长考/刘芮方//古代文明2010-3简论秦对关中的经营和开发/刘景纯//唐都学刊2010-3虎狼之国——秦国/刘德增//文史知识2010-3秦国及秦朝开发西部的基本模式/高士荣//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3秦始皇焚书与战国诸侯国史的留存/陈春霞//兰州学刊2010-4里耶秦简" 赀赎文书" 的书手探析/林进忠//湖南大学学报2010-4秦二世胡亥童年故事及相关问题/王子今//人文杂志2010-4“走马”为秦爵小考/王勇、唐俐//湖南大学学报2010-4从秦统一后的政策导向看秦的速忘/史建刚//湖南大学学报2010-4试论秦朝文化专制制度的历史渊源/韩一敏//宁夏社会科学2010-4秦二世胡亥童年故事及相关问题/王子今//人文杂志2010-4秦昭王灭义渠与秦统一的关系/王冉//中国民族报2010-4-23独轮车至晚在秦代已经发明/赵宠亮//中国文物报2010-7-23周秦礼制的关系以及秦人的渊源/史党社、田静//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商鞅变法成功原因的再探析/王绍东//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代“赀刑”小议/李超//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春秋战国时期秦晋(魏)对河西地区的争夺研究——兼论战国时期秦“堑洛”长城/陈探戈//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回中道考/毕雅静//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统一郡县制与社会矛盾的集中——秦朝速亡的制度史分析/高海云//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族源、秦文化与秦文字的时空界限/王辉//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始皇创水德制度与阴阳五行学说/杨岗//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始皇巡守与封建政治文化析论/何平立、沈瑞英//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楚秦时期云梦的游猎活动/薛瑞泽//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李斯的历史意识与秦皇朝的政治命运/靳宝//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燔诗书而明法令”解疑/臧知非、束江涛//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论《商君书》的政治价值观/夏增民//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代技术思想初探/刘克明//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赵高——巨奸大憝与心理学大师的合一/孟祥才//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始皇巡守留在广宗的轶闻地名诗赋——兼论其口头文化遗产价值/李云豪//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商韩的文学主张与文学实践/张宁//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吕不韦对秦文学的贡献/张敏//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统一与灭亡的政治原因思考/王勇、叶晔//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统治集团主要的政治阶层/王煊//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从考古发现谈战国时期秦楚关系/高崇文//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早期对关中东部经营试析/张天恩//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早期秦文化多元因素逐步形成及其特征/田亚岐//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陇西郡置县、道考/后晓荣、齐美亚//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赵阏与之战实地考/张润泽//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代封禅文献研究/田景丽//大家2010-92、考古文物研究对《兵马俑证谬》一文的问谬/秦勇//唐都学刊2010-1洛阳地区秦墓探析/刘建安//华夏考古2010-1秦墓出土陶困模型研究/武丽娜//农业考古2010-1秦始皇陵基础文献的梳理与比较/张卫星//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试论秦墓出土遣册量少的原因/杨志飞//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0-1天水放马滩秦简/解民//书品2010-1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出土人骨中C和N的同位素分析/陈靓、田亚岐//人类学报2010-1秦孝文王寿陵位置蠡测/刘卫鹏//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1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年代述考/丁岩//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1雍城秦公陵园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田亚岐等//中国文物报2010-1-22西安尤家庄秦墓出土铜镜的初步研究/马利清、宋远茹//考古与文物2010-2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性质蠡测/曹旅宁//史学月刊2010-2秦陵铜立车车舆结构及衣蔽解析/党士学//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2秦陵二号车形制所引起的思考/申茂盛//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2秦俑冠饰的新发现/党焕英、刘群//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2西汉水上游地区秦早期都邑考/郭军涛、刘文科//四川文物2010-3秦俑问题访谈录——王学理答《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问/王学理//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营建年代述考/刘占成、杨欢//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3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破坏现象解析/陈治国//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3小型秦墓棺的尺寸与葬式的关系——以凤翔西村、凤翔西沟道、咸阳塔尔坡墓地为例/陈洪//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2 释里耶秦简“端行”/王子今//中国文物报2010-3-52009年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许卫红//中国文物报2010-3-5山西夏县师冯汉代窑址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大学历史系、夏县博物馆//考古2010-4秦始皇陵鱼池遗址的考察与再认识/张卫星等//文博2010-4也谈秦俑二号坑出土的绿面俑/朱学文//文博2010-4由秦俑二号坑形制所引起的思考/申茂盛//文博2010-4秦俑彩绘相关问题研究/张益等//文博2010-4睡虎地秦简“关市律”辩证/陈松长//史学集刊2010-4五行与梦占:岳麓书院藏秦简《占梦书》的占梦术/王勇//史学集刊2010-4“走马”为秦爵小考/王勇、唐俐//湖南大学学报2010-4并非“无坑不阵”而“军事生活缩影”才是表现的本意——关于秦俑坑属性与作用争论的话题/王学理//长安大学学报2010-4秦赀、赎之罚的清偿与结算问题:里耶秦简J1(9)1-12简小记/张金光//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陶俑巡礼/孙伟刚//收藏2010-4秦俑坑铜剑考论/刘占成、张立莹//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4中型秦墓的葬式及其相关问题讨论/陈洪、武丽娜//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10-2里耶秦简中所见“县啬夫”新证/崔殿尧//学理论2010-5放马滩秦简乙360-366 号"墓主记"说商榷/孙占宇//西北师大学报2010-52009年度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勘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与文物2010-5岳麓书院藏秦简所见秦郡名称补正/王伟//考古与文物2010-5从秦俑坑出土箭镞看镞的发展演变/何宏//文博2010-5秦始皇陵K0006陪葬坑性质蠡测/王勇等//文博2010-5秦兵器虎符选介/王辉//收藏2010-5秦始皇陵园北门勘探简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文物2010-6“骊山之作未成”的考古学观察/张卫星//文物2010-6试论秦始皇陵园选址的有关问题/朱学文//考古与文物2010-6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张仲立、孙伟刚//中国文物报2010-6-7燕王臧荼与汉初政局/靳宝//文史知识2010-7“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之“启”为昌平君熊启说/李开元//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河西之争与秦都栎阳/陈正奇//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郑国渠修建背景之我见/金迪//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磨儿原古城址与秦汧邑关系新考/冯瑞//秦汉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兵马俑的人文思想体系/赵士禛//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墓屈肢葬含义的检讨与蠡测/刘建安//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礼县大堡子山大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辛怡华//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始皇陵封土研究/刘占成、杨欢、张立莹//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孝文王寿陵位置蠡测/刘卫鹏//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对秦俑矩阵(一号坑)编成的诠释/王学理//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四号坑与“三军”制/李铨//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二号坑出土一件彩绘陶俑刻文浅析/兰德省//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陵铜车马中关于登车的两组附件解析/党士学//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代窝棚遗址复探简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铜缕石甲胄再研究/王望生//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公簋作年考/倪晋波//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风格与功能——以秦俑为例对古代工匠制作的思考/吴立行//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彩绘技法的渊源/张志军、张益//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艺术与秦人的务实作风/田静//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动物纹样瓦当/芦建华//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与古埃及圆雕肖像写实研究/吕劲松//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孟中元//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和氏璧”磨制“传国玺”考辨/李银德//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新见秦印资料录识/韩祖伦//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玺印封泥研究五题/王伟//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秦郡县封泥的文化价值/庞任隆//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里耶秦简与秦代政府之运作/藤田胜久//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里耶秦简中所反映的秦对南方的统治/金庆浩//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从里耶秦简看秦代官府买卖徒隶问题/王健//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三十年/吴永琪//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俑彩绘紫色颜料的再研究/夏寅等//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秦错金银龙纹带钩/王亚庆//中国文物报2010-9-8从秦官印和封泥看浙江、江东在秦代的隶属关系/孙蔚祖//中国文物报2010-9-17秦封泥等出土文字所见内史及其属官/王辉//青泥遗珍——新出战国秦汉封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10年10月秦直道考古调查方法探索///中国文物报2010-10-22。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1999年)田静一、著作秦汉间江南经济述略/黄今言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秦汉广东三大考古发现/广州文物局编著//广州出版社1999年1月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彭年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林甘泉主编//重庆出版社1999年1月吕不韦传(宰相列传丛书)/臧知非著//重庆出版社1999年3月商鞅传(宰相列传丛书)/丁毅华著//重庆出版社1999年3月李斯传(宰相列传丛书)/杨建宏著//重庆出版社1999年3月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骈宇骞、段书安著//台湾万卷楼1999年4月秦文字通假集释(秦俑秦文化丛书)/袁仲一、刘钰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秦俑学(秦俑秦文化丛书)/张文立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秦文化论丛(第七辑)/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湖北通史·秦汉卷/丁毅华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6月秦文字集证/王辉、程学华著//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6月秦史研究论著目录(秦俑秦文化丛书)/田静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秦汉经济史论考/黄今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咸阳帝都记/王学理著//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周秦汉唐文明/黄留珠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秦都城研究(秦俑秦文化丛书)/徐卫民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秦汉雄风——雄风振采的历史画卷(中国博物馆漫步丛书)/周天游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二、论文1、总论、综述(1)史论秦汉时期陈夏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色/王子今//许昌师专学报1999-1论商周秦汉时期上帝的原形及其演变/王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1秦至汉初时战国策文的流传/郑杰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1先秦至隋唐河洛商人研究/薛瑞泽//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1秦汉时期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丁毅华//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1秦汉思想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彭年//中华文化论坛1999-2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王福昌//社会科学1999-2秦汉风俗文化的演变趋势/万建中//南昌大学学报1999-2秦汉时期的文法吏/于振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2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段渝//中国史研究1999-2秦汉象郡位置新释/钱宗范//广西社会科学1999-2略论秦汉时期河北城市与商业的发展/吕苏生//文物春秋1999-2论秦汉时期的养马技术/禹平//史学集刊1999-2论秦汉女织/管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2论秦汉南方民族汉文化教育/杨旗//孝感师专学报1999-2秦汉西北汉族族群之历史观照/彭清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2西北汉族秦州之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彭措//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2论楚汉鸿沟分界/施丁//军事历史研究1999-2东周秦汉时期的工商政策与豪民兼并:兼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王彦昌//东北师大学报1999-3 秦汉时期监察体制形成及思想探源/马作武//政法论坛1999-3试论秦汉时期的林木种植与社会经济/张弘//济南大学学报1999-3秦汉时期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王子今//重庆师院学报1999-3秦和西晋迅速灭亡的共因初探/张崇刚//新疆师大学报1999-4论秦汉时期越族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林琳//贵州民族研究1999-4秦汉时期张家界市历史考略/戴楚洲/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4秦汉时期市籍制度初探/陆建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4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制体制/仝晰纲//东岳论丛1999-4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交通工具与交通道路管理/肖华忠//江西师大学报1999-4继承秦衣钵的西汉法治/萧平汉//衡阳师院学报1999-4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仝晰纲//东岳论丛1999-4秦汉政权和匈奴的关系/黄云//福州师专学报1999-5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海上交通的发展/肖华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5秦汉史学和秦汉政治/陈其泰//学习与探索1999-5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海上交通的发展/肖华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5秦汉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范学辉//文史哲1999-5秦汉卫尉六百石以下属官考论/孙福喜//商丘师专学报1999-5秦汉律学考/何勤华//法学研究1999-5秦汉王朝的区域文化政策/王子今//光明日报1999-5-28秦汉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研究/刘太祥//史学月刊1999-6秦汉时期个体小农家庭的分化述论/张仁玺//山东师大学报1999-6秦汉统一岭南和桂林建城年代研究/钱宗范//社会科学家1999-6谈秦汉之际的文化整合/张铭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简论秦汉以前宝鸡渭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霍彦儒//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秦汉豪民的呼声——读桓宽《盐铁论》/施丁//学术月刊1999-11战国秦汉社会的长者慕尚/丁毅华//文史知识1999-11秦汉祠寺通考/李零//九州,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2)考古文物研究论秦汉时期的陶灶/梁云//考古与文物1999-1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韩国河//考古与文物1999-2秦汉都城和陵墓建制的继承与变异/梁云//陕西师大学报1999-3从漆器铭文看秦汉漆器手工业性质的变化及其原因/朱学文//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关沮秦汉墓清理简报/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文物1999-6出土简帛经典异文研究/吴辛丑//中山人文学术论从(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秦汉考古学五十年/刘庆柱//考古1999-9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杨泓//文物1999-10战国秦汉时代关中平原的都市与水利/鹤间和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2、秦史(1)史论韩非与专制主义/孟昭燕//西北大学学报1999-1秦人吸收周文化问题的探讨/刘军社//文博1999-1秦始皇的重大政治决策与史学/范红军、安昌龄//河北师大学报1999-1秦宫廷文化概说/田静//唐都学刊1999-1秦始皇人格心理探微/王陈//盐城师专学报1999-1秦朝蒙氏家族的悲剧述评/杨爱民//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秦始皇史事辨疑/奚椿年//江海学刊1999-1李斯的悲剧及其认识价值/魏宏灿、张宜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古今之争与焚书坑儒/许凌云//孔子研究1999-1秦代的方士和博士/张华松//孔子研究1999-1《山海经》与秦人早期历史探索/杨华、田静//华夏文化1999-2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夏增民//南都学坛1999-2从《君王论》看暴政亡秦/张发林、唐德荣//唐都学刊1999-2商鞅法制思想与秦亡的关系/李婷、田沐臣//华夏文化1999-2商鞅变法是失败的吗?/刘静//石家庄大学学报1999-2韩非用人思想初探/陈耀林//理论月刊1999-2秦穆公述论/王雷生//敦煌学辑刊1999-2恶人的悲剧——谈李斯其人/孔令升//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2项羽个性与项羽的成败/张明凤//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3漫谈秦的土地所有制/刘汉//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3试论客家先民首批南迁始于秦代/赖雨桐//岭南文史1999-3秦国由弱变强与财政改革的关系/赵云旗//齐鲁学刊1999-3论秦始皇的知识分子政策/李元//求是学刊1999-3秦始皇未曾破坏母系遗存:与张岩先生“破坏”说商榷/晋文//南京师大学报1999-3秦朝速亡原因新论/吴毅//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9-3李斯上《谏逐客书》时间蠡测/王建成//南京师大学报1999-3简论商鞅的“法制思想”/覃碧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3秦末农民大起义原因新探/江连山//北方论丛1999-3漫谈秦的土地所有制/刘汉//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3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马植杰//宁夏大学学报1999-3《吕氏春秋·察今》训诂一则/任怀国//江海学刊1999-3秦“属邦”、“臣邦”、与“典属国”/刘瑞//民族研究1999-4简论秦国的人才开发/刘礼堂//武汉大学学报1999-4李斯治国方略简论/李森//郑州大学学报1999-4商鞅变法中的粮食经济思想/汤标中//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5秦称“虎狼”考/何晋//文博1999-5从炎黄文化到秦文化——简论中国传统文化整合历程/张文立//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试论秦政治文化中的反贪思想及实践/赵沛//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代的博士与博士制度/田静//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徐卫民//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地域名秦说略/祝中熹//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墨子》城守诸篇研究述评/史党社//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长平之战的历史记录与历史评价/王子今//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始皇统一战争的实态/鹤间和幸//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晋(魏)河西争战述论/王关成//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试论春秋时期秦国的外交策略/郭淑珍//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再论秦帝国的廷议制——兼与袁红蕾同志商榷/秦呸栋//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国“是县入之”粮仓社会功用述论/蔡万进//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代士兵的衣饰、戎服及相关问题/李秀珍//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赵高之人及其亡秦六步/刘敏//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无意助秦有心兴汉的秦博士——四皓/张敏、兰德省//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始皇帝和诸公子/藤田胜久著、黄雪美译//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商鞅变法与秦兵制/杨华//文博1999-6楚秦审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刘金华//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6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江南运河的开凿/张承宗、李家钊//浙江学刊1999-6秦史三题/王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秦代婚姻初探/郭玉峰//历史教学1999-7“亡秦者胡也”的历史迷思/谢明勋//[台]历史月刊1999-7秦代婚姻初探/郭玉峰//历史教学1999-7商鞅为谁变法:对一个历史定位的反思/叶文宪//探索与争鸣1999-8《尉缭子》里的兵学文化意识/张文儒//江汉论坛1999-11(2)考古文物研究秦公帝王陵园考论/徐卫民//文博1999-1石鼓山和石鼓文/李仲操//文博1999-1秦俑霉菌区系调查及其危害/张志军//文博1999-1秦俑制作及俑坑建筑中的失误/文笑、德省//文博1999-1先秦时期墓上建筑类型及其演变/王志友//陇右文博1999-1秦都城概论/徐卫民//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1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略论/陈文杰//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秦印与秦陶文/张冬煜//西北大学学报1999-2“五种忌”研究——以云梦秦简《日书》为中心/金良年//史林1999-2秦始皇陵地宫探秘/张占民//文博1999-2此处何来扶苏墓/张文立//文博1999-2十二金人形象辨析/辛玉璞//唐都学刊1999-2云梦《日书》星宿记日探讨/尚民杰//文博1999-2关于“阿房宫”之名/黄怀信//文博1999-2秦印与秦陶文/张冬煜//西北大学学报1999-2对四号坑调查钻探情况的补充说明/程学华、王育龙//文博1999-2《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魏德胜//语言研究1999-2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兼谈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复音词/石锓//湖北师院学报1999-3秦始皇棺椁葬具考/刘占成//文博1999-3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管理/徐卫民//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试论客家先民首批南迁始于秦代/赖雨桐//岭南文史1999-3云梦秦简中所见秦的粮仓管理制度/蔡万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4秦代刑事责任能力身高衡量标准之质疑:兼论秦律中身高规定的法律意义/方潇//江苏社会科学1999-4 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秦国简牍文字的出土与纂研/郝茂//新疆师大学报1999-4睡虎地《日书·玄戈篇》探源/王志平//文博1999-5新见秦公墓文物及相关问题探识/李永平//故宫文物月刊1999-5洛阳秦墓的探讨/张剑//考古与文物1999-5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徐卫民//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5秦咸阳相关问题浅议/时瑞宝//人文杂志1999-5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及其研究/张涛//丝绸之路1999-5扶苏墓再探/李鼎铉//文博1999-5洛阳秦墓的探讨/张剑//考古与文物1999-5秦俑发现25年断想/刘修明//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筑陵筑墓皆筑怨——秦陵厚葬与秦短祚/李淑萍、孟剑明//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简牍所见秦代刑徒的生活及服役范围/张荣芳、高荣//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从出土秦兵马俑看战国时期战争之规模/刘占成//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大型工程与秦生产工具发展之关系/王志友//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墓出土的陶困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张颖岚//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陵出土文物与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成就/郭宝发//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公钟博铭文的考释与研究/聂新民//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新发现“商”字瓦当的时代浅议/呼林贵、刘合心//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从秦陵文物看秦代青铜铸造技术/何宏//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放马滩《墓主记》的文学价值/张宁//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俑坑青灰泥成分及其来源的测试研究/魏京武、李秀珍//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俑二号坑棚木腐朽问题初探/张卫星//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始皇陵一号铜车出土铜弩研究/朱思红//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兵马俑修复中资料工作的研究/刘江卫//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公大墓的磬/姜彩凡//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以小见大——秦俑指甲的启示/李淑萍//秦文化论丛(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秦都城研究琐议/徐卫民//浙江学刊1999-6秦始皇陵园青石铠甲坑的考古发掘/王望生//文博1999-6放马滩《日书》小考/胡文辉//文博1999-6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释文与考释/彭锦华//文物1999-6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徐卫民//光明日报1999-8-6秦咽祷病玉版的研究/李零//国学研究(第六卷),1999年秦都城研究中的几点心得/徐卫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秦简中的系词“是”/石峰/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古汉语研究2000-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连词/魏德胜//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第三辑),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12月三、綜述、书评、简讯1、综述、会议讯息二十年来李斯研究述评/白芳//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280年代以来秦汉吏治研究综述/葛晓舒//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3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综述/徐卫民//陕西社科信息1999-3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杨兆荣//思想战线1999-5近年来秦汉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王福昌//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6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高荣//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61998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孙家洲、邬文玲//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9秦俑秦文化(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综述)/崔波//中国文物报1999-9-1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杨兆荣//光明日报1999-9-17二十年来的秦俑研究/徐卫民//各界导报1999-9-28秦兵马俑研究综述/田静//光明日报1999-10-11998年简牍整理与研究述评/李凭//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10考古发现与秦汉史研究/孙家洲//中国教育报1999-12-282、书评、书讯解读秦俑的佳作——《秦俑专题研究》评介/向平//陕西日报1999-3-9《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评介/徐卫民//中国史研究1999-4《秦文字集证》评介/史党社//中国文物报1999-9-83、简讯、短论秦俑坑出土的兵器/张涛//丝绸之路1999-1我国首次揭露出大型宫殿群遗址/光明日报1999-3-20秦兵马俑发现的意义/袁仲一//各界导报1999-3-29河北发现东汉中期手工业作坊遗址/光明日报//1999-4-5秦俑二号坑边发掘边展出好处多多/蒋文笑//陕西日报1999-4-20秦始皇陵究竟有多高/刘占成//华商报1999-4-22甲胄藏千年,一出天地惊——秦始皇陵园发现大型铠甲坑/文博1999-5秦陵铠甲发现记/张占民//文博1999-5一秦俑美男子出土//解放日报1999-6-7彩绘跪射俑是怎样出土的/朱学文//中国文物报1999-7-13秦兵马俑彩绘保护/周铁、朱学文//中国文物报1999-7-20彩绘秦俑的艺术魅力/秦俑考古队/中国文物报1999-7-31秦俑二号坑出土精美彩绘俑/刘占成、朱学文//中国文物报1999-8-1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徐卫民//光明日报1999-8-6秦俑研究的新阶段/田静//陕西日报1999-8-10秦都城的发展演变/徐卫民//陕西日报1999-8-24兵马俑发掘始末/萧苑//光明日报2000-8-27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捐赠兵马俑复制品//光明日报2000-9-9小型医械在秦俑二号坑发掘中的应用/朱学文//中国文物报1999-9-15边发掘边展览的秦俑二号坑/张仲立//陕西日报1999-9-21秦兵马俑是怎样修复的/刘江卫//香港文汇报1999-9-28卓越的秦俑雕塑艺术/田静//香港文汇报1999-9-28气势磅礴的军阵排列/徐卫民//香港文汇报1999-9-28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秦始皇帝陵/张文立//光明日报1999-10-1认识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张仲立//光明日报1999-10-1秦兵马俑发现的意义/袁仲一//光明日报1999-10-1秦兵马俑的发现与发掘/徐卫民//光明日报1999-10-1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彩绘俑群/袁仲一//三秦都市报1999-10-1成果卓著的秦俑研究/田静//三秦都市报1999-10-1古今罕见的石质甲胄:记秦始皇陵园新出土的大批石甲胄/马明志//中国文物报1999-10-3科技之光闪耀在秦兵马俑/靳晓燕//光明日报2000-11-15厚重恢弘的秦陵大鼎/申茂盛//中国文物报1999-11-10汉阳陵园内发现大批丛葬坑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焦南峰、王保平、马永赢//中国文物报1999-11-28 精美的汉代动物雕塑/王保平//中国文物报1999-11-30秦代百戏与百戏俑/张文立//陕西日报1999-12-14中国最重的秦鼎/宋振刚//光明日报2000-12-15。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7年)田静一、著作秦汉研究(一)/雷依群、徐卫民主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柏杨品秦隋/柏杨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话说秦代帝王/李翰文主编//黄山书社2007年3月大秦王朝(千秋兴亡——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葛剑雄主编,杨志刚著//长春出版社2007年3月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李开元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秦俑密码——一位西方作家最具想象力的惊人发现/摩利斯·科特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岳南著//海南出版社2007年5月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华文史新刊)/王文涛著//中华书局2007年6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秦代古玩鉴定(中国古玩鉴定丛书)/姚江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五)/黄留珠、魏全瑞主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秦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周均平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秦始皇/王清智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李小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秦汉统一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黄朴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王子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以《史记》《汉书》《方言》为中心/雷虹霁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秦陵地宫猜想/郭志坤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秦文化论丛(十四)/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汉研究(二)/雷依群、徐卫民主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周秦汉唐吴地社会发展研究/臧知非、高婷婷、沈华著//群言出版社2007年12月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再论“秦汉新道家”/熊铁基//哲学研究2007-1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杨际平//中华文史论丛2007-1秦汉磔刑考/曹旅宁//湖南大学学报2007-1秦汉时期的侵权行为民事法律责任析论/田振洪//延安大学学报2007-1秦汉之际楚政权封君赐爵制度初探/方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1由“焚书坑儒”到“崇尚黄老”再到“独尊儒术”——秦汉之际的学术思想与帝国文明/江林昌//浙江社会科学2007-1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不在中原——兼谈传世先秦秦汉文献的某些观念偏见/江林昌//东岳论丛2007-1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陈业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1简论秦汉会计发展的主要特征/朱卫华//贵阳学院学报2007-1神仙观念的由来、变迁和在秦汉的传播/赵雷//青海社会科学2007-1秦汉之际楚政权封君赐爵制度初探/方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1论东周秦汉岭南的对外交往与商业意识/赵善德//肇庆学院学报2007-1秦汉会计文书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朱德贵//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王浩//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秦汉以来城固县名及县治所考析:兼论汉安阳县治地望/刘志玲//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1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及其赋颂辨析——兼谈文体功能研究的重要意义/郗文倩//中国韵文学刊2007-1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余来明(整理)//湖北社会科学2007-1再论竹简秦汉律中的“三环”——简牍中所反映的秦汉司法程序研究之一/朱红林//当代法学2007-1秦汉时期的几次货币改制/王效萱//集团经济研究2007-1秦汉社会的“宜子孙”意识/王子今//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论秦汉养牛业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温乐平//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秦汉时期郡县属吏辟除问题研究/孙鸿燕//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论秦汉时期江南舟船业的发展/周琍//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试论秦汉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阶段/上官绪智//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秦汉时期“尚主”婚姻初探/方原//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简牍反映的秦汉告诉限制/明慧//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论战国秦汉时期上计的性质及上计文书的特点/吉家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论秦汉时期牛的类型与产地分布/温乐平//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也评韩信请封齐假王——与董平均、宋彩霞同志商榷/叶永新//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2从秦汉奴婢奸罪窥探其法律地位/文霞//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赵凯//古代文明2007-2秦汉时代东夷之道德生活/高恒天//东疆学刊2007-2秦汉儿童健康问题/王子今//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2耐刑、徒刑关系考/韩树峰//史学月刊2007-2社会情境中的历史个体——以战国到汉初为例反思“士人精神”/王传武//南都学坛2007-2对等主体间农业科技文化的互动交流——浅谈秦汉时期中印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聂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2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冯其庸//中华文史论丛2007-2先秦秦汉时期的伐木时间问题/刘希庆//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2秦汉时期的司法职务犯罪/田振洪//池州师专学报2007-2秦汉大鸿胪官职考略/高叶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2先秦秦汉漕运史研究概观/张晓东//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秦汉商法实质浅析/谢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先秦秦汉时期的伐木时间问题/刘希庆//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2"歌"与"诵"、"造篇"与"诵古"——秦汉赋诗形态的演化/刘昆庸//学术探索2007-2秦汉三国时期钱塘江流域的城镇发展研究/孙燕、陈修颖//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秦汉时代东夷之道德生活/高恒天//东疆学刊2007-2秦汉刍槀税征收方式再探/李恒全、季鹏//财贸研究2007-2秦汉大鸿胪官职考略/高叶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2先秦及秦汉时期户籍档案研究/胡古月//兰台世界2007-3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易宁//求是学刊2007-3简牍所见秦汉县属吏设置及演变/邹水杰//中国史研究2007-3秦与汉初里民生活略论/王爱清//唐都学刊2007-3禁忌与战国秦汉社会/王光华//求索2007-3易学与秦汉思想的发展/张涛、蒿风//青岛师范大学学报2007-3秦汉魏晋时期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研究/吴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3从《十三经》看秦汉时期"衣"的谓词用法/李林浩//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部与微部/谢荣娥//长江大学学报2007-3秦汉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刘俊霞、王宁军//安徽农业科学2007-3秦汉时期人的身高初探/朱金婵、袁延胜//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3秦汉魏晋时期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研究/吴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3秦汉园林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黄宛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陈文华//农业考古2007-4秦汉时期工农业产品比价和差价分析/温乐平//农业考古2007-4秦汉“小儿医”略议/王子今//西北大学学报2007-4论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王学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秦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策问题研究/陈庆云//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4秦始皇经略“河南地”/胡学祥//共产党人2007-4战国至汉初神仙观念的演变/赵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4论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多元文化/王绍东//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4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以《属邦律》和《蛮夷律》为中心/陈庆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4从出土文献再探秦汉守官释义/陈治国、农茜//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4秦汉时期岭南和广西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探讨——兼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等的商榷/钱宗范//广西文史2007-4秦汉马图形审美意象的流变/周天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试论法家思想对秦代及后代文书档案立法的影响——以睡虎地秦简为中心/何庄//档案学通讯2007-4略论秦汉婚俗的自由开放性/徐丽君//文教资料2007-4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张培瑜//中原文物2007-5再论秦汉律中的"三环"问题/刘洋//社会科学2007-5从秦政和王莽“新政”看统治模式转型的重要性/陈忠锋//社会科学2007-5秦汉时代之匈奴道德生活/高恒天//伦理学研究2007-5儒、道、法显学思想的碰撞——试论我国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嬗替现象/高小泉//科技信息2007-5秦汉时期的“石”/于凌//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5秦汉市场商品来源与商业形式/高维刚//四川大学学报2007-5试论河洛受命仪式及其意义——兼论中国古代文化在秦汉时代的定位/葛志毅//学习与探索2007-5秦汉时期的云南西部疆域变迁/冯建勇//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浅议秦汉时期的关中水利与农业发展/魏新民//安徽农业科学2007-5秦汉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成因初探/卜风贤、朱磊//安徽农业科学2007-5秦汉时期的"石"/于凌//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5秦汉时期的养生思想研究/刘小华、刘亚云、粟芩苓//河西学院学报2007-5从秦政和王莽"新政"看统治模式转型的重要性从秦政和王莽"新政"看统治模式转型的重要性//王忠锋//社会科学2007-5秦汉时期易学与脏腑辨证/ 杨雪梅、李德杏、王玉兴、李巧芬//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5秦风汉韵总关情——析秦汉雕塑的情感因素与审美走向/李冬梅//长春大学学报2007-6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方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义利观影响下的朋友关系——以秦汉时期为例/孙键//宁夏社会科学2007-6秦汉时期的法制教育刍议/高宗留//池州学院学报2007-6浅析秦汉时期的姓氏发展/王英卫//安徽文学2007-6秦汉颂的突破与流变/孙宝//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6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张传玺//文史知识2007-6秦汉户籍中的"宗室属籍"/刘敏//河北学刊2007-6从简帛看秦汉乡里的文书问题/卜宪群//文史哲2007-6;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2秦汉神秘主义信仰体系中的“童男女”/王子今//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五),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浅析秦汉时期的姓氏发展/王英卫//安徽文学2007-6秦汉时期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卜风贤、冯利兵//中国减灾2007-7秦汉“生子不举”现象和弃婴故事/王子今//史学月刊2007-8;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7-6秦汉三国时期武术研究/姚海波、俞林//体育世界2007-8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的确立/冯建勇//大理学院学报2007-9乐舞一体话六代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宋恩伟//安徽文学2007-9秦汉时期家产继承方式/张振兴//宜宾学院学报2007-10秦汉时期主导思想的变化与发展/陈珺瑾//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10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简述/刘陶玉//历史学习2007-10秦汉时期瓯骆社会经济发展述略/陈桂芬//百越研究(第一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秦汉旅游文化略论/赵亮//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汉的财产刑——罚金与赎刑研究/高叶青、田小娟//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汉时期的东亚海域/鹤间和幸//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秦汉社会势力及其官僚化问题研究之三——以游士宾客为中心的探讨/卜先群//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秦汉时期的东亚海域/鹤间和幸//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秦至西汉初期的礼法思想研究——以李斯、陆贾、贾谊为对象的考察/刘志平 //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简牍材料所见二十等爵与秦汉刑罚的减免/董平均//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秦汉时期识字教育教材浅说/高宗留//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略论先秦、秦汉时期经济对巫的影响/李娟//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周秦商品经济初潮中官款生息规制的发端与首道轮回/张建辉//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与北方民族交融/王海//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秦汉地图的应用与传承/卢良志//国土资源2007-12“马上”体制与“历史周期率”——以秦汉王朝为中心/邵金凯//理论学刊2007-122、考古文物研究长杨、五柞宫考辨/王李娜//考古与文物2007-1商周的“烛”秦汉的“镫”/穆海亭//文博2007-1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保护研究/赵海英//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1论西南汉魏摇钱树的格套与商品化及其背景——兼谈巴蜀秦汉经商崇富传统/何志国//西华大学学报2007-1对秦汉出土文献"是是……"句讨论的再思考/肖瑜姜永琢//广西大学学报2007-2辽北境内燕秦汉长城及相关遗迹遗物的发现和研究/许志国//博物馆研究2007-2河南淅川和尚岭所出镇墓兽铭文和秦汉简中的“宛奇”/赵平安//中国历史文物2007-2秦汉简帛中不定数的表示形式及发展/张静静//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由大美而优美的发轫——秦汉墓葬明器的审美意趣之流变/孙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3秦汉法律简牍中的“庶人”身份及法律地位问题/曹旅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秦简所见秦汉县属吏设置及演变/邹水杰//中国史研究2007-3简帛学的研究对象/魏德胜//中国文化研究2007-3新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先秦秦汉考古的新发现/孙尧奎//山东社会科学2007-4里耶秦简赀赎文书所见阳陵地望考/王伟//考古与文物2007-4关中西部周秦铜镈研究/陈亮//中原文物2007-4试论战国秦汉黄金衡制的演变/石俊志//中国钱币2007-4简牍发现百年与科学史研究/斯琴毕力格、关守义、罗见今//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简牍档案的出土分布及其特点探析/张会超//档案学通讯2007-4夏商周秦汉时期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特征/王嫚//艺术探索2007-4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的比较研究之一/张金光//历史研究2007-5;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1竹简秦汉律中的“赎罪”与“赎刑”/朱红林//史学月刊2007-5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张培瑜//中原文物2007-5中卫境内长城烽燧考辨/冯万和//宁夏史志2007-5浅议鹿纹瓦当/戴少婷//文博2007-5几件有铭秦汉铜器的考释/韩建武//考古与文物2007-6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高荣//中国历史文物2007-6新乡凤凰山战国两汉墓地研究/刘习祥//中原文物2007-6简论先秦到汉代玉蝉形制的流变及汉代琀蝉的文化含义/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6从简帛看秦汉乡里的文书问题/卜宪群//文史哲2007-6;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2从秦咸阳到汉长安的城制重叠/王学理//文博2007-5(上)、2007-6(下)秦、西汉帝陵的内、中、外三重陵园制度初探/刘瑞//中国文物报2007-5-18里耶秦简和孔家坡汉简中的职官省称/刘乐贤//文物2007-9陕西甘泉县出土瓦当试析/申云艳//文物2007-9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细线刻铜器比较研究/申茂盛、何娟//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唐县北放水先秦及汉代遗址/徐海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雍城秦汉瓦当概述/田亚岐、景宏伟//西部考古(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氵丹”与有关的秦汉漆器工艺问题/陆锡兴//湖南省博物馆馆刊(四),岳麓书社2007年12月出土秦汉法律简牍篇目与秦汉律篇二级分类说/曹旅宁//湖南省博物馆馆刊(四),岳麓书社2007年12月黑龙江青铜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黑龙江地区的考古发掘/李岗//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简牍图像文字切分算法研究/刘瑛、王绪本//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21(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论秦移民的变迁历程/汪涛、梁萧//船山学刊2007-1坚守中的变动——《高渐离》中的秦始皇形象分析/李畅//郭沫若学刊2007-1秦工室考述/陈治国、张卫星//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秦朝灭亡/李锋敏//河西学院学报2007-1秦简所见官吏的岗位责任制度/赵理平//温州大学学报2007-1吕不韦与《吕氏春秋》/庞慧//河北大学学报2007-1;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7-3试论秦迅速崛起的原因/吴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法家独尊”何以可能:试析韩非为确立大一统帝国统治思想所做的理论努力/许家鹏//社会科学家2007-1论非子/祝中熹//陇右文博2007-1论周秦两种伦理类型的特征/王兴尚//人文杂志2007-1试论商鞅变法对秦礼制演变的影响/陆青松//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逼士入农:对“焚书坑儒”的另一解读及现代之思/杨天保//百色学院学报2007-1卑劣人格下的悲剧人生:浅析李斯功过是非、人生悲喜的主要原因/王秀彦//邢台学院学报2007-1秦兴观阐微——从政治文化史角度进行的探讨/陈涛//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1从《秦誓》所见秦穆公人才思想看秦国兴盛之因——兼论《书·秦誓》的成文年代及主旨/王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秦简语言性质初探/朱湘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7-1“新秦”与“新秦中”名称形成考/王绍东、袁怡//秦汉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秦始皇的容人之道/庾晋//文史天地2007-2秦始皇移民政策的政治功能/杨洪贵//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2秦人西迁“西垂”的动因/王志友//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2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陈治国//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2都江堰再认识/朱思红//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2秦始皇帝与吕不韦、嫪毐——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之三/张文立//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2秦朝行政制度文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黄栋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吕不韦在秦王政八年的斗争策略/于艳华//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从秦文化的转型看考古学文化的突变现象/梁云//华夏考古2007-3秦史学与法家思想/屈冠军//殷都学刊2007-3秦始皇帝和他的父亲母亲——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之二/张文立//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3秦人尚武精神探源/李宇//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3秦工室小考/陈治国、张卫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3;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略谈秦代书法艺术沿革/李芸//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3秦筝源流三证——质疑筝源于越地及西渐之说/魏军//中国音乐2007-3扶苏、项燕作为大泽乡起义旗帜的历史启示/赵中男//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汉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王绍东//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里耶秦简所见秦代县廷官吏设置/邹水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秦射远兵器有关问题综论/郭淑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迅速瓦解之原因探析/李岭梅//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3秦始皇政治心态的嬗变/杜洪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3论《秦风》产生的时代、地域/李子伟、丁国栋//贵州文史丛刊2007-3孟姜女其人源流考/郭传联、陈同英//管子学刊2007-3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黄栋法//华夏文化2007-3范雎的战略策略思想及其对秦统一的推动作用/吉家友//军事历史研究2007-3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从其集锦特色谈起/俞志慧//浙江社会科学2007-3;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2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辉煌——秦统一论纲(一)/艾荫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迅速瓦解之原因探析/李岭梅//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3秦始皇泰山封禅与身份认同的诉求/刘兴顺//鲁东大学学报2007-3重利观念与秦统一/刘高远//焦作大学学报2007-3秦"大梓牛神"传说及其巫文化气质/阳清//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3;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徐福的传说与秦民东渡/汪逸//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雍际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试论统一进程中秦的第二条路线/吕劲松//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7-4徐福的传说与秦民东渡/汪逸//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秦统一六国的地理因素分析/李香莲//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论秦朝“以法治国”的尝试/梁宁森//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秦简牍书与西周文字的传承关系/孙鹤、曾广开//中国文化研究2007-4岩画·鹿石·赢秦民族寻根/孙新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4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的民族立法/赵英//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4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辉煌——秦统一论纲(二)/艾荫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5秦薛郡置县考/后晓荣//中国历史文物2007-5秦代人口比例与人口下降问题——以刑徒墓的发现为例/高凯//文史哲2007-5从秦水利工程看秦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张铭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5秦文化重要特征探析/黄栋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5简析春秋时期秦国官制的特点/江连山//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秦国连横外交的演变及其作用/苗润莲//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对统一后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宋立恒//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李斯行政管理思想简论/刘中建//沧桑2007-5秦帝国的崛起与治水/徐旭//中国三峡建设2007-5“巴寡妇清”史迹之易学观/聂树平//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秦国崛起与盟誓制度研究/田兆元、龙敏//国际观察2007-5秦人族源之人类学信息/周婧峰、周春茂//考古与文物2007-6《吕氏春秋》与《商君书》重农思想比较研究/李亚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6关于“焚书坑儒”研究的几个问题/李殿元//文史杂志2007-6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田文棠、杜乃俭//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6吕不韦与《吕氏春秋》及其农业科学价值/陈正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6关于墨学在秦的讨论/史党社、田静//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五),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湖北秦文化综论/陈振裕//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五),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读《吕氏春秋》有关车制的札记三则/袁仲一//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五),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秦人崇拜熊吗?/叶舒宪//光明日报2007-6-7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秦前后期统治的影响/吴波//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秦朝文化的特征与秦的速亡/耿华玲//华章2007-7说赵高不是宦阉——补《史记·赵高列传》/李开元//史学月刊2007-820万秦军消失之谜/王杰//老年健康2007-9论法家思想对秦国发展的影响/杨春晔//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秦项橐”故事考议/王子今//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始皇帝和他的先祖—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之一/张文立//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李开元//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青川木牍秦《为田律》新探/韩祖伦//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谈秦代对上郡的经略/张铭洽//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亡年月辨疑/党超、张红杰//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从陈胜称王与以扶苏、项燕相倡率的关系看秦汉之际封建与大一统之争/肖应召//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试论体育文化在秦军事中的作用/朱学文//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始皇帝东巡刻石的文学价值/张敏//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之寓言/张宁//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石鼓文千年之谜破解论”当休矣——由20世纪40年代唐兰、童书业关于石鼓文年代问题的论战谈起/倪晋波//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三)/王辉、杨宗兵//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史、秦俑研究五题辨析/王关成//秦文化论丛(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始皇帝及其父母——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之二/张文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秦果用强,魏果用弱”的商鞅/孙斌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四),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对秦“收兵”“禁武弱民”之说的质疑和辨正/柳方祥//体育科学2007-11关于法家学说与秦代法制关系探讨/郑颖慧//河北法学2007-11秦代石刻文:“主道利周”的悲哀/焦俊霞//求索2007-11秦二世胡亥夺位说质疑/徐志斌//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秦“严刑峻法论”辨/李超//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论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间谍战/郑玲童//秦汉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焚书坑儒”是非说/董强//百科知识2007-12秦始皇密葬河北之说/陈景元//知识就是力量2007-12秦内史置县新证/后晓荣、田小娟//西部考古(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西犬丘地望考/田有前//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先秦考古浅谈商君命运与法家兴亡/张磊//科技信息2007-33。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田静一、著作中华秦文化辞典/袁仲一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经济史论考/黄今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思想史/周桂钿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张显成著//巴蜀书社2000年4月睡虎地秦简初探/高敏著//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秦陵文物精华/张占民、程学华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秦封泥集/周晓陆、路东之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中国社会史文库)/李小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罗二虎//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6月秦简日书集释/吴小强著//岳麓书社2000年7月秦汉简史/林剑明、赵宏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秦俑博物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绘画史/顾森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8月秦出土文献编年/王辉著/台北新文风出版公司2000年9月秦公司兴亡史:以经营观点剖析帝国七百年兴衰/陈文德著//岳麓书社2000年9月汉魏洛阳城故址研究/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国演义/李西堂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俑兵马博物馆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乱世英雄吕不韦/李健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检阅秦俑/张涛//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著/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11月秦史/王遽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秦汉士史(国学研究丛书)/于迎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秦军事史(秦俑秦文化丛书)/郭淑珍、王关成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周代职官制度与秦汉官僚制度的形成/卜宪群//南都学坛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秦汉二十等赐爵制与官僚制/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论秦汉移民政策/庞慧//韩山师院学报2000-1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卜宪群//聊城师院学报2000-1关于先秦汉初袍服的定名问题/刘彬徽//江汉考古2000-1秦汉治道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依据/徐俊祥//盐城师院学报2000-1秦汉至突厥崛起之前的乌古斯历史考辨: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二/李树辉//喀什师院学报2000-1先秦两汉羁縻考/陈友冰//安徽史学2000-1关于秦汉时期楚文化的探讨/魏航空//南方文物2000-1论周秦之际工商格局的巨大变革/黄椒成//扬州大学学报2000-1试论秦汉之际的思想特色/陈斯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之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秦汉时期避讳的发展与特点/王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汉时期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丁毅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秦汉县政府机构设置与行政职能/袁刚//南都学坛2000-2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阎步克//学术界2000-2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万建中//上饶师专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段塔丽//陕西师大学报2000-2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院学报2000-2秦皇汉武异同论/孟祥才//泰安师专学报2000-2秦汉时期青海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青海师专学报2000-2略论秦汉时期的历史循环思想/庞天佑//郑州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军//江西师大学报2000-3文明·中国古文明·周秦汉唐文明/黄留珠//文博2000-3论秦汉时期西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西藏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秦汉生态职官考述/陈业新//文献2000-4“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龚留柱//南都学坛2000-4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的行业类型考述/张仁玺//山东师大学报2000-4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崔吉学//聊城师院学报2000-4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贾贵荣//齐鲁学刊2000-4《史记·秦本纪》标点纠误两则/朱永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版式组合与地图复原新探/雍际春、党安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秦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消费状况之比较/周金华//湘潭大学学报2000-4秦汉后宫属吏考/李春艳、李怡//人文杂志2000-4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发式述论/赵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陕西古代文化与“秦学”漫议/佘树声//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取向问题/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论秦汉时期广东与港澳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嘉应大学学报2000-5秦汉时期的环渤海地区文化/王子今/社会科学辑刊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秦汉后宫制度述论/朱子彦//学术月刊2000-6论秦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杨建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秦汉时期市场的多层级性/朱德贵//安庆师院学报2000-6秦汉的诸生与政治/梁锡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关中地名考易/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道家在秦汉哲学史上的地位/陈鼓应//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2期,2000年6月秦汉隋唐现象论略/许兆昌//社会科学战线2000-6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薛瑞泽//洛阳师院学报2000-6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张弘//济南大学学报2000-6秦汉历史教学/金克木//读书2000-8宗祖文化背景与大一统理念实践的早期轨迹——兼论周秦汉在华夏一统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张仲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丁毅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服饰礼仪的变化和发展/李秀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象郡辨析/李龙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反贪的启示/孟祥才、范学辉、宋艳萍//中国人事报2000-9-15秦汉国家行政中枢的演变/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0秦汉时期儿童生活试探/彭卫//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生态与民俗/陈业新//江汉论坛2000-11秦汉时期西北的开发史鉴/陈业新//光明日报2000-12-82、考古文物研究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赵平安//历史研究2000-1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魏得胜//中国文化研究2000-1汉晋时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罗二虎//四川大学学报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1秦汉瓦当浅说/田亚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1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丙篇——秦汉至元明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光明日报2000-1-21汉唐墓葬中的鬼怪形象及其他/赵超//文物天地2000-2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李小波//北京大学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怎样辨识秦官印与汉初官印/滕瑞丰//中国文物报2000-2-20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萧景全//北方文物2000-3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漕运与仓储/薛瑞泽//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3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开发/薛瑞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3江陵岳山秦汉墓/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荆州地区博物馆//考古学报2000-4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黄倩茜//西北大学学报2000-4;长安学丛书·艺术卷,陕西师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简帛异文的类型及其价值/吴辛丑//华南师大学报2000-4秦汉时代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相承,帝王同制:略论秦汉皇帝和汉诸侯王陵园制度的继承与演变/王学理//考古与文物2000-6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张忠培//中国文物报2000-6-18广州秦代造船遗址考辨:兼评杨鸿勋《南越王宫殿辨》/冯永驱、陈伟汉、全洪/中国文物报2000-7-26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木材防腐措施——从秦俑二号坑的一根棚木谈起/王志友、刘春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坑附近剖面全新世气候记录及春秋——秦汉历史时期气候环境/李秀珍、魏京武、吕厚远、吴乃琴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用银雀山汉简兵法解读秦陵兵马俑/芦建华、杨玲//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封建传统抑商思想的滥觞:商鞅韩非的抑商思想/刘甲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上古秦楚两族同源考/龚维英//人文杂志2000-1白起与荆柯:兼论儒、法二家的历史功过/谭平//成都大学学报2000-1论神仙学说对秦始皇及其统治政策的影响/王绍东//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1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0-1吕不韦自杀心理透视/丁海燕//集宁师专学报2000-1凝聚力的缺乏与秦的速亡/徐俊祥//徐州师大学报2000-1试论项羽兵法/陈业新//浙江学刊2000-1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陈怀健//学海2000-1蒙恬祖籍考/李大晋、李明//临沂师院学报2000-1论赵高是葬送秦朝的祸首/周兴春、李宝中//德州师专学报2000-1关于李斯研究的几个问题/杨建宏//长沙大学学报2000-1秦人为什么选择法家/王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1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雷依群//咸阳师专学报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国的沉寂/宣兆琦//聊城师院学报2000-1论韩非“法术势”哲学的逻辑结构/李更平//齐鲁学刊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宣兆琦//聊城大学学报2000-1秦惠文王祷词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浅议秦度量衡制度与相关性商诏/祝中熹//陇右文博2000-1韩非对传统观念文化的批判:兼论其政治实用主义本质/蒋重跃//辽宁大学学报2000-2秦朝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认识/朱筱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2略谈秦的“以法治吏”/黑广菊//聊城师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的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避讳不始于秦”说/郑慧生//人文杂志2000-2徐福其人及其东渡的几个问题/韩玉德//陕西师大学报2000-2秦襄公将兵救周发微/刘蓉//延安大学学报2000-2秦始皇暴政原因探析/唐德荣、盘娟梅//株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吕氏春秋》的执一统众之术/李祥俊//管子学刊2000-2《吕氏春秋》与道家析论/修建军//管子学刊2000-3略论《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王启才//文献2000-3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张晓生//管子学刊2000-3子婴是秦始皇的什么人/张志丽//北京师大学报2000-3自豪与困惑:秦朝统治者矛盾的政治心理:附论初创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张雪荣、黄永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3卢生其人及其秦王朝的速亡/白音查干//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3三神山及徐福东渡传说新探/李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3徐福东渡再探/李小红、袁玲儿/宁波大学学报2000-3论李斯入秦与李斯之死:与奚椿年先生商榷/张震英//天中学刊2000-3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苏兴遗作、苏铁戈整理//史学集刊2000-3陕甘地区商代秦文化及相关问题/史党社、田静//文博2000-4从秦统一谈选贤任能问题/丁善科//洛阳师院学报2000-4论项羽的多重性格及对其成败的影响/陈业新、王明德//台州师专学报2000-4秦客卿制述论/袁礼华//南昌大学学报2000-4秦王子婴身世蠡测/张金铣//史学集刊2000-4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李元//北方论丛2000-4秦行政制度的特点/汪玉川//中国行政管理2000-4秦始皇个性心理试析/张汉东//安徽师大学报2000-4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4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一种解读:小议“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吴雄//龙岩师专学报2000-4秦始皇身世考辨/张汉东、陈实//山东师大学报2000-5《吕氏春秋》的社会治理观/李匡夫、王巧林//东岳论丛2000-5秦相吕不韦功过论/朱绍侯//河南大学学报2000-5郡县制起源的历史考察/万昌华//齐鲁学刊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论李斯之过/王孝春//前沿2000-6论秦代赋税结构及其沿革/黄天华//广东社会科学2000-6试论秦的社会与宗室/赵沛//山东大学学报2000-6再谈陈下之战/施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6商鞅法哲学研究/曾振宇//史学月刊2000-6先秦法家思想对秦政治及后世的影响/高波、张东轩//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铸十二金人/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阴阳五行学说与秦始皇创水德制度/杨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礼治文化述论/黄留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西周春秋周秦礼制文化比较简论/王晖//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儒学在秦的兴衰/李淑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悉召文学方士甚众”到“焚书坑儒”:秦朝文化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再探/臧知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杨谨//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战国时期关东诸国各派思想对秦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贺润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事功精神脞谈/王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田静//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代装饰图案源流述略/王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风》与秦社会/张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李斯的心理分析/陈文豪//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司马迁的取材与秦国人物/藤田胜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简析秦昭王时代/王关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胡亥简评/张敏、兰德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汪红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代思想言论罪的特点/张铭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周秦职官异同论/王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统一六国中相的作用述论/郭睿姬//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君书》军事思想试探/郭淑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张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嬴政的自卑情结与秦王朝的灭亡/康少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可以避免而不去避免的历史错误——关于秦始皇及秦亡问题的再思考/刘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义/薛瑞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统一前的文化教育思想及对秦国的影响/吴海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吕氏春秋》教育理论的深透/唐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与水利/杨正卿//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史的灾异记录/王子今//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谈秦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朱学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鞅与秦国的农业政策/何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辛怡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建国前活动考察/徐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古陈仓秦人“饲鸡”热渊源初探/高次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新宫归来话徐福/黄雪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李斯与秦小篆/吕劲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商鞅变法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刘秀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0-9秦人的崛起与统一六国/济深//中国文物世界2000-9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滕铭予//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事功精神:秦文化之魂/王健//陕西日报2000-10-17韩非《韩非子》与秦代政治新探/臧知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夷、秦人、秦胡/弓建中、谭晓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对秦“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徐日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俑的史学价值/田静、史党社//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生受制于人的秦始皇/史式//今日中国2000-10商鞅的文化肖像/王子今//学习时报2000-11-20论项羽悲剧性格的文化因素/杨波//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四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论商鞅的一元化法律思想/吴昊//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论史学对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影响/王绍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S12、考古文物资料研究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0-1内蒙古阴山小佘山秦长城/王大方//文物天地2000-1日书“男女日”与“生子”/尚民杰//文博2000-1考古资料为史学添翼——撰写《湖北通史·秦汉卷》的一点体会/丁毅华//江汉考古2000-1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王宁//考古与文物2000-1西安临潼新丰南杜秦遗址陶文/王望生//考古与文物2000-1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秦简中的传承字与新出字/郝茂/新疆大学学报2000-1关于春秋时期秦国铜器墓的葬式问题/刘军社//文博2000-2秦玉牍索隐/李学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秦俑二号坑发现两层棚木/王志友//文博2000-2秦俑鞋印的思考/兰德省//文博2000-2海岱区所见秦帝国的烙印/高广仁//文博2000-2秦代“磁石门”小考:世界最古老的“国门”安全检查站/胡小炜//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赎刑制度/严国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秦简动词研究与大型工具书/石峰/云南电大学报2000-2商州孝义发现秦代陶文/王昌富//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0-2秦东陵刍议/赵化成//考古与文物2000-3秦封泥文字的书法价值/任隆//书法2000-3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焦南峰、王保平、周晓陆、路东之//考古与文物2000-3云梦秦简中秦律的经济观探微/汤凌慧//辽宁师大学报2000-3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文博2000-4秦简中吏治思想的考察/方利平//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4秦陵马厩坑与兵马俑坑之比较/兰德省//文博2000-4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雍际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4从天水放马滩秦简看秦代的弃市/曹旅宁//广东社会科学2000-5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相关问题/戴春阳//文物2000-5秦当辅村遗址/姚小平//文博2000-5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刘军社//考古与文物2000-5《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魏德胜/辞书研究2000-5秦俑坑出土的青灰泥的成分及其来源的测试研究/魏京武、李秀珍、吕厚远、吴乃琴//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秦陵铜车马残件剖析/程德润、郭宝发、程波//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计算机技术在秦俑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兼论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性重组/张仲立、张颖岚//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刘庆柱、李毓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帝王葬地试探/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出土的“半两”铜钱及其相关问题//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塔尔坡秦人墓地发掘收获及意义/中槐、屏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任家嘴秦人墓地发掘的主要收获/曹发展//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考古资料看《塔尔坡秦墓》的价值与意义/张大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变革前后咸阳墓葬的变化/赵旭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故城形制/孙德润//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城及宫殿遗址研究中争论的几个问题综述/岳起//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瑞宝//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黄家沟秦人墓地的形成及相关问题探讨/谢高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涤纶纤维厂战国秦墓清理简报/杨新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兵马俑与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王锐、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出土器物文饰看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彭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秦与山东诸国玉文化之比较/王昱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新出土“半裸俑”试探/李铨、苏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地区出土的马看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展/王淑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任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洛南所见秦漆鼎与秦国制造业发展/呼林贵//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考古资料看秦代皮革制品/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春秋战国时期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徐卫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早期频繁徙都问题的思考/刘明科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都邑迁徙的几个问题/李自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法天意识在秦都咸阳建设中的规划与实施/王学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咸阳城与成都城的比较研究——兼谈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彭文、花艳芳//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祝中熹//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墓车马殉葬制度的初步研究/张颖岚//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店子秦墓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田亚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宝鸡益门二号墓的文化归属问题/刘军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直道石门琐议/王子今、焦南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咸阳“水神骑凤”空心砖纹内容浅析/梁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始皇陵园石质文物综合研究/王望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兵马俑坑建筑的形制与传承关系/张卫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彩绘颜色/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研究三题/刘占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驱鬼”本义/吴小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陵武士铠甲塑造的革/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冠式再探讨/党焕英//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青铜矛/阎红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一号铜车马上的П型箭/陈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车减震试探/朱思红、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中国青铜器铸接和焊接及其在秦陵铜车马中的发展运用/申茂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秦俑考古资料管理谈计算机在考古技术中的应用/孟中元//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彩绘兵马俑的研究与保护回顾/张志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周铁、容波、严素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二号坑几个出土彩绘俑的现场保护/张志军、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遗址霉害调查及防霉剂对比研究/严苏梅、周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朽木及炭化遗迹的加固/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王陵中的防护措施/蒋文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兵马俑的仿制工艺/刘江卫//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复原秦始皇东巡刻石文/鹤间和幸//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式封泥的断代与辨伪/斯路//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半两钱/水出弘泰著、秦仙梅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始皇陵考古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代采矿及冶炼铸造技术的探讨/李文秀、玛丽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2004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2004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学术专著10部,论文近百篇;有关秦文化的学术会议是7月在兵马俑的故乡临潼召开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和12月在上海召开的“周秦汉唐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秦文化联合调查成果显著,二是凤翔发掘大型周秦墓葬,三是阿房宫考古工作依然受到各方关注。
一、论著出版专著有台湾兰台出版社出版何清谷先生的《秦史探索》,该书由37篇论文合集而成,分三编。
第一编收论文4篇,讨论秦人的起源问题。
第二编收论文21篇,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史的断面。
第三编收论文12篇,论述秦王朝十五年的人与事。
专著类还有三联书店重印钱穆作品系列之《秦汉史》,中华书局出版田余庆先生之修订本《秦汉魏晋史探微》,巴蜀书社出版吉仕梅先生的《秦汉简帛语言研究》。
考古报告有科学出版社的《秦都咸阳考古报告》,这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部考古报告,总结了1959〜1999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故城阶段性的勘探和考古发掘的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调查、勘探与试掘部分,介绍秦都咸阳的城市建设、宫殿布局、手工业作坊及其生产情况;下篇为一、二、三、四号宫殿遗址的发掘和中、小型秦墓的清理部分,较全面地公布了秦宫中出土的方砖、瓦当、壁画、空心砖、陶文等资料。
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西安南郊秦墓》,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的汇集该所近年来发掘的三座秦墓的发掘资料。
文物出版社的《秦西垂陵区》,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高陵张卜秦汉唐墓》;论文集有三秦出版社《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秦文化论丛选辑》和《秦汉史论丛》(第九辑)。
前两本书是秦俑博物馆编著的有关秦文化的学术性文集。
后者是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编的文集,本辑收录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的论文42篇。
通俗类著作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秦兵马俑》,该书以考古发掘者的身份讲述了发掘和保护秦陵兵马俑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中华文史论丛总目(第1-42期)《中华文史论丛》目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华文史论丛》简介是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62年,甫一问世便以刊发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为海内外学术界所瞩目,至2005年共出版了八十辑,声誉历久不衰,1989年后改为丛刊。
近年来,各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了一股持续高涨的研究热潮,2006年也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50周年,《中华文史论丛》正式恢复刊号出版。
第一辑卜辭金文中所見社會經濟史實考釋平心(1) “冠禮”新探楊寬 (21)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蒙文通(43) 經傳小辨(三題) 任銘善(71)《楚辭新注》導論蔣天樞(81)楚辭解故朱季海(137)招魂試解陳子展 (153)“采詩”和“賦《詩》” 夏承燾(171)黄鐘管長考陳奇猷(183)漢大曲管窺丘瓊蓀(189)章學誠“六經皆史說”初探周予同湯志鈞(211) 康有為公羊三世說的歷史進化觀點研究——康有為史學研究之一吳澤(229)關於歸義軍節度的幾種資料跋唐長孺(275) 影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十六回後記俞平伯(299)王亥即伐鬼方之震平心(20)奭字略釋平心(136)釋好平心(l70)好之同族字平心(210)朱之臣《水經注刪》元陀(228)讀清史隨筆——清代歷朝《實錄》的錯字錢實甫(340)第二辑論錢舜舉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李亞農遺著(1)論“王安省變法” 楊向奎(31)土地問題檢論陳守實(57)楚辭解故識遺(上) 朱季海(77)蕭衍、李白“上雲樂”的體和用任半塘(105) 李白兩入長安辨稗山(125) 論高密詩派汪辟疆(137)論魏良輔新腔創立和他的《南詞引正》黄芝岡(149)鄂君啟節銘文釋地譚其驤(169)讀呂紀隨筆沈瓞民(191)《論衡》篇數考蔣祖怡(221)十二律管之長考陳奇猷(235)述現存永樂大典中的醫書范行準(245) 古書句讀數例述辨章秋農(267) 馮夢龍墨憨齋詞譜輯佚錢南揚(281)讀《四時纂要》剳記胡道靜(104) 激廬讀老札記張心澂(124)艾、又、宥、賄等字義訓考釋(《補白集乙:南周文字雜釋》 ) 平心(148)清順治初年黃河並未自復故道趙世暹(220)第三辑春秋戰國是封建割據時代唐蘭(1) 論漢宋間佃農的身份束世澂(33)西周『舀』器銘文綜合研究譚戒甫(65) 《〈者汈鐘銘〉考釋》讀後記平心(91) 談耦耕何茲全(101)釋菽篇胡道靜(111)《詩經》中『止』字的辨釋于省吾(121) 《杜臆》前言顧廷龍(133)金聖歎的文學批評劉大杰章培恆(145) 四聲五音及其在漠魏六朝文學中之應用詹锳(163) 談吳江派錢南揚(193)《神思篇》虚静說柬釋王元化(219)黄庭堅的政治態度及其論詩主張朱東潤(225) 讀倪雲林傳札記黃苗子(247) 記馬平泉的學說嵇文甫(273)樂書訂誤兩則丘瓊蓀(285)治河史札杜省物(295)補《全唐詩》王重民(301)“逐鹿”與“逐兔” 高振鐸(110)徐光啟的農學著作問題胡道靜 (120) 顧亭林佚文兩篇王重九(144)康熙十年李自成餘部活動記載的糾誤方福仁(224) 《影印脂評石頭記十六回後記》的補充說明俞平伯 (294)第四辑『鄉敛酒禮』與餐禮』新探楊寬(1) 墨子的科學——力學與光學陳奇猷(33) 公羊春秋“三世”說探源段熙仲(67)周頌考釋(上) 高亨(77)楚辭解故識遗(下) 朱季海(109)跋晉人書曹娥碑墨蹟楊仁愷(139)再論永明聲病說郭紹虞(157)玉谿詩箋舉例汪辟疆(183)明代初、中期此雜劇的盛行和衰落黄芝岡(197) 南卓考卞孝萱(133)據《白氏長慶集》考唐代長安曲江池夏承燾(245)太平天国的官級于立夫(251)乾惕居讀四子書札迻徐仁甫(289)渤澥一勺王仲犖(305)《保卣》銘略釋平心(32)曙樓學記四則平心(66)殷人疾病補考陳世辉(138)元代虎符考丁彥博(196)虎頭金牌與獅頭金牌蘇繼廎(232)鄭板橋《劉柳邨冊子》墨蹟殘本陳子良(288)第五辑“贄見禮”新探楊寬(1)《詩經》新解平心(35)周頌考釋《中》高亨(71)保卣銘考釋蔣大沂(93)關於鄂君啟節交通路棧的復原問題黃盛璋(143) 再論鄂君啟節地理答黄盛璋同志譚其驤(169)梁代文論三派述要周勛初(195)四聲舉說夏承燾(223)法曲丘瓊蓀(237)韓昌黎詩拾詁徐復(299)《詞品》補正唐圭璋(315)《白居易詩選》編年注釋質疑朱金城(321)論八旗制度李旭(345)《揚州十日記》辨誤張德芳(365)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書兩種跋唐長孺(377) 談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俞平伯(395)《大盂鼎銘》『女妹辰又大服』解平心(194) 《詩經》『牆有茨』與《周易》『剝牀』合解平心(232) 古代地圖測繪技術上的『七法』問題: 胡道靜(236) 《瓠子歌》原為一章辨徐仁甫(320)讀《世說新語》札記陳直(364)唐人誤記唐詩陰法魯(446)第六辑論墨子與楊朱學派關鋒(1)《管子?五行篇》音律思想研究李純一(57)周頌考釋《下》高亨(83)詩『履帝武敏散』解于省吾(111)古漢語自動詞和使動詞的配對王力(121) 談鄂君啟節銘文中幾個文字和幾個地名等問題商承祚(143) 戰國初年魯國公室的集權與季氏的獨立統書業(159) 鄭樵年代考索二题楊國楨(167)元代的探馬赤軍楊志玖(181)論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七十八回本)的構成、年代和評語吳世昌(215)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話二則賀昌羣(285) 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醫方簡錄范行準(295)《鄂君啟節》兩個地名簡說殷滌非(82) 北河(上) 禾子(180)北河《下》禾子(214)释“界身” 李詩(348)第七辑(复刊号),1978年7月堅持“雙百”方針繁榮學術研究——上海文史研究工作者在《中華文史論叢》座談會上的發言李俊民朱東润周谷城郭紹虞顧廷龍徐崙吳文祺吳澤張世祿徐中玉蔡尚思王運熙陳旭麓譚其驤李培南陳子展徐震堮章巽魏建猷 (以發言先後為序)(1)徹底批判“幫史學”,努力作出新貢獻顧頡剛(49) 奴隸主與經古今周谷城(59)商文化起源于我國北方說金景芳(65)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谷霽光(71)龔自珍思想筆談王元化(107)《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袁珂(147) 《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譚其驤(173) 記舊抄本古航海圖章巽(193)六義說考辨郭紹虞(207)論《卜居》、《漁父》為屈原所作陳子展(239) 梅堯臣詩的評價朱東潤(255) 曹雪芹佚著辨偽陳毓羆劉世德(281)讀《天雨花》舊抄二十六回本札記阿英遺稿(337) 論再生緣《上》陳寅恪遺稿(343)記《花鏡》作者陳淏子誠堂(146)陰山(上) 禾子(172)陰山(下) 禾子(206)王紹蘭未刊稿《禮堂集義》沈文倬(254)《全唐詩》未取材於《永樂大典》說李詩(336)王韜《蘅華館日記稿》陳左高(392)第八辑,1978年10月紀念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郭沬若同志周谷城商承祚胡厚宣沈之瑜(1) 《水浒》叢談徐中玉簡茂森商韜葉玉華樊樹志張于(35)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真相吳澤(93)《百篇書序》的流傳蔣善國(113)《唐律》歷史淵源略論稿楊廷福(141)豐台唐墓玉册初探段熙仲(183)論定陶的興衰與古代中原水運交通的變遷鄒逸麟(191)惠施“歷物之意”及相關諸問題楊向奎(209)一本荒謬的中國文學史吳文祺(229)可怜無醭費精神唐振常(243)讀温飛卿詞札記施蛰存(273)談辛棄疾《永漫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陸成侯(283) 論再生緣(下) 陳寅恪遺稿(297)劉長卿事迹考辨傅璇琮(345)李益年譜稿卞孝萱(371)徐霞客贈妙行七律二首墨迹跋史樹青(415) 顧炎武與驚隱詩社謝國楨(423) 最早的《詩經》白話註本吳德鐸(112) 曹寅及其詩文集一丁(228)李賀《秦宮詩》補注段熙仲(140) “朋友”考(上、下) 錢宗范(272、282) 《明史》不諱龍鳳正朔辛雨(190) “土伯九約”新解汪冬青(296) 書《明史?詹鼎傳》後辛雨(190) 劉銓福和趙之謙莊葳(414)方克勤之死辛雨(208)《蕙風宦遺印》小識莊葳(422)第九辑,1979年第1辑孔子哲学思想分析冯契(1)关于孔子的几个问题周予同贺卓君(5) 孔子和历代孔子崇拜者的关系问题蔡尚思(19) 孔丘思想评析孙叔平(25)真假批孔论严北溟(33)《保卣铭》新释平心遗稿(49)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形态韩连琪(81) 论唐代封建经济的变化朱伯康(103) 明代的官田和民田伍丹戈(119)梁书刘勰传笺注杨明照(165)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王元化(189) 《文心雕龙?史传篇》疏证金毓黻遗稿(209) 《文心雕龙?体性篇》札记蒋祖怡(269)史可法的评价问题李廷先(275)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荣孟源(291) 在拜上帝会与天地会关系问题的背后魏建猷(315)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朱金城(327) 苏轼卜居宜兴考宗典(377)曹寅与朱彝尊王利器(387)评章学诚七《志》书后黄苇(393)记龚自珍佚文《学隶图跋》与魏源佚诗三首樊克政(413) 关于《废艺斋集稿》的消息吴恩裕(429)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18、24、32、48)云烟过眼新录黄裳(80、164、188、208)“容斋逸史”补证吴企明(268)《青溪寇轨》非曹溶改题吴企明(290)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一丁(326)记洪昇佚曲一套枚坤(376)关于《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的通信裴汝诚谷霁光(432)补唐书黄君汉传林烨卿(434)首批留美学生名单枕书(436)第十辑,1979年第2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论坛) 罗竹风戎笙田昌五关文发彭大雍孙祚民冉光荣高敏李天佑孙达人(1)《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顾颉刚(31)略论《山海经》的神话袁珂(59)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锺敬文(75) 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周士琦(99)释旅彝黄盛璋(105)丁卯斧辨伪郭若愚(121)读《经法》郭元兴(125)《指物论》诠释王煦华(137)《水经注》校本的研究胡適遗稿(145)《〈楚辞新注〉导论》质疑谭优学(221) 《〈楚辞新注〉导论》二蒋天枢(233)《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赵俪生(287) 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魏嵩山王文楚(303)左思《三都赋》写作年代质疑傅璇琮(319) 萨都辩生平仕履考辨张旭光(331)论吴江派和汤沈之争邵曾祺(353)释“幹” 程应谬(373)尚让叛降考陆枫(381)宋江招安资料辨正裴汝诚许沛藻(391) 定宗征拔都杨志玖(401)海宁陈家孟森遗稿(411)关于太平玉玺上“八位万岁”的考释董蔡时(443) 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汤志钧(457)从《新修本草》看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吴德铎(471)宋代俗语“踏逐” 陈奇猷(58)毛笔始于战国说张道贵(103)陆游卒年小议于北山(104)《李益年谱稿》补记卞孝萱(136)云烟过眼新录黄裳(30l、371)陆游“老学菴”命名年代子文(302)涵芬楼影印《文心雕龙》非嘉靖本弢甫(330)《沈吟楼诗选》和《广阳诗集》赵昌(372)康南海推崇沈寐叟郑逸梅(390)《石湖擢歌百首》手稿郑逸梅(400)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4l0)马叙伦《石屋续溶》补正钱剑夫(442) 释“王相” 祁龙威(456)《登鹳雀楼》诗为畅诸作吴企明(470)第十一辑,1979年第3辑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银鸟虫书铜壶(甲)释文张政娘(1) 《山海经》初探袁行霈(7)唐五代瓜沙张曹两世家考姜亮夫(37) 高适何时入河西幕陈铁民(59)铁公鸡考罗尔纲(67)《李秀成自述》中的马塘桥考董迟(71) 谥法探源吴静渊(79)“史德”“史识”辨仓修良(95)中国古代金丹术的医药化学特征及其方术的西传 [英国]李约瑟(99)《梦溪笔谈》补证胡道静(111)我国早期的二十八宿观测及其时代考潘鼐(137) 晚翠园科学技术史札记陈奇猷(183)论《水经注》的版本陈桥驿(191)沈钦韩《水经注疏证》稿本概述段熙仲(205) 唐代“条支”地望质疑朱方(215)读古诗札迻徐仁甫(219)论“枚乘诗” 郑文(225)读昌谷诗札记钱仲联(241)《三国演义》看校札记周邨(255)《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鹗续作陶剑平(271)南画研究童书业遗稿(283)南唐艺文志唐圭璋(337)江浙访书小识谢国桢(357)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王欣夫遗稿(389)关于毛人的早期记载金园(36)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58)我国古代引种国外植物苜蓿顾吉辰(66)沈括的《灵苑方》吴佐忻(78)唐末王氏墓志与泗州城址王少华(136)《黄生才供词》不可信茅家琦(190)《聊斋志异》的稿本荣孟源(204)读陆放翁题跋札记沈宗威(214)记《行水金鉴》辑录者郑元庆一令(282) 源远流长的中日医药交流傅维康(386)第十二辑,1979年第4辑《楚辞?九歌》之全面观察及其篇义分析陈子展(1) 帛书《五行篇》校注庞朴(47)《世说新语》简论(附《世说新语》词语简释) 徐震堮(73)弘法大师与《文镜秘府论》王利器(129) 《徐霞客游记》原始抄本的发现和探讨周宁霞吴应寿褚绍唐(155)太平军与反帝队伍的关系谢兴尧(190) 记新本《石达开自述》方诗铭(196) 论洪秀全张寄谦(202)石达开评价的几个问题陈周棠郭群一(221) 韦昌辉与“天京事变” 张道贵周衍发(233)续《渤澥一勺》杨向奎(243)唐诗札丛马茂元(253)读韩偓词札记施蛰存(273)读《桂之华轩诗集》朱东润(283)(《天雨花》作者为明末奇女子刘淑英考熊德基(295) 论《废艺斋集稿》的真伪吴恩裕(329)庋橡偶识王伯祥遗稿清嘉录 (70)孪史 (70)十国春秋 (71)书目答问 (152)历代讳字谱 (153),历代名人家书 (242)司空诗品注释 (242)李秘园辑字学七种 (282)元人小令集(又一部) (381)易义阐 (381)汉学师承记 (382)旧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 (382)梦厂杂著 (383)觚賸正续集 (383)闺秀艳迹录 (383)水道提纲 (383)六十种曲叙录 (384)剧说 (384)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384)第十三辑,1980年第1辑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1)论秦汉的分封制杨宽(23)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与方腊起义李祖德(39) 清初内地人民抗清斗争的性质问题商鸿逵(53) 龚魏之历史哲学与变法思想香港中文大学许冠三(69) 西周莽京新考陈云鸾(105)从《梁书》佚文考盘盘国的方位王仲荦(113) 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青龙镇邹逸麟(119)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杨廷福(133) 再论宣南诗社与林则徐杨国桢(149)《诗序》作者考辨陈允吉(159)论韩愈诗的几个问题江辛眉(187)刘禹锡与令狐楚卞孝萱(211)金圣叹与《水浒》林文山(241)论徐士范本《西厢记》蒋星煜(259) 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序冯其庸(285) 《波斯人》作者非蒲松龄美国芝加哥大学马泰来(295) 乐书订误二则丘琼荪遗稿(297)互卦说冒鹤亭遗稿(22)汉文帝置三经博士罗义俊(38)关于高超的一条史料李迪(1l0)灭国真非蔑古真龚方震(111)李白诗中的丹阳马里千(130)杜诗“乌鬼”、“黄鱼”考锺来茵(131)刘长卿别李白事迹小辨郁贤皓(146)记宋本《杜荀鹤文集》沈津(148) “官奴”非王献之小字周本淳(240) 《织云楼诗合刻》小记施舍(292)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茅家琦(294)有正本《原本聊斋志异》述略杨震方(306)第十四辑,1980年第2辑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何兹全(1)辽后期迁都中京考实谭其骧(43)元置澎湖巡检司考孔立(55)滇越考汶江(61)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裘锡圭(67) 居延汉简考略陈邦怀(83)《明史》校勘札记汤纲王鸿江傅贵九(95) 《稽古录》浅探王敬之(121) 思托撰鉴真和尚原传述略汪向荣(133) 沈括文物二三事胡道静(151)董其昌论伍蠡甫(171)清世祖董鄂妃生死特殊典礼孟森遗稿(195)附:赘言商鸿逵(200)读《顾亭林文集》札记华忱之(203) 魏源信札考释(三篇) 李瑚(219) 关于魏源佚诗《题尺五庄饯春图》樊克政(23a)论《水浒》的繁本和简本聂绀弩(237) 论《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王根林(295) 袁无涯刊本《水浒》李贽评辨伪崔文印(311)左诂补正陆澹安遗稿(40)“绪”、“思”非人名辨闻乐(41)刘禹锡的医学著作吴佐忻(54)《天问》“帝乃降觏”系“降祸”考萧兵(82)补《唐书?胡曾传》王重民遗稿(168)读陶随笔吴鹭山(230)随园遗事罗继祖(236)敦煌藏卷劫余小记罗继祖(294)储光羲贯润州延陵考黄进德(310)冯云山的家庭出身邢凤麟邢凤梧(318)来函摘登(二篇) (132)第十五辑,1980年第3辑说《尚书?金滕》篇赵光贤(1)郭沫若《释五十》补说陈炜湛(13) 满城汉墓铜壶(甲)释文商榷范祥雍(19) 《文心雕龙》板本叙录詹锳(23) 《世说新语》原名考略周本淳(43) 庾信《哀江南赋》四解曹道衡(49) 评刘知幾对《三国志》的评论张孟伦(55) 南唐二主词叙论施蛰存(61)读《容斋随笔》札记曹融南(79) 读《沧浪诗话》诗札吴调公(87)《镜花缘》作者的疑案孙佳讯(101)唐代的衣冠户和形势户张泽咸(155) 《唐两京城坊考》东都部分质疑高敏075) 《旧五代史?党项传》族姓考苏乾英(187) 薛史《王仁裕传》辑补胡文楷(197) 论清朝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权的关系冯尔康(205) 《虏在目中》小考张守常(219) 珲春铜柱铭考董万仑(223)姜太公考戴乐志(231)卞著《李益年谱稿》之商榷谭优学(247) 初读龚贤《草香堂集》白坚(267) 李方膺叙传管劲丞遗稿(277)读常见书斋小记汪辟疆遗稿(289)《诗经》疑义解析徐仁甫(48)妾俑与妾字殷涤非(86)鄢地存疑贺江(100)《山海经》“荣草”释尚志钧(186)我国古代海上计程单位“更”的长度考证朱鉴秋(202)关于马可波罗的中文史料吴德铎(204)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补正周夷(228)“君莫舞”试释金文明(244)龚自珍与中日文化交流竺柏松(303)龚自珍集外文一篇洪克夷(304)第十六辑,1980年4辑虚白斋金文考释田宜超(1)金文字典述评马国权(27)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王运熙杨明(47) 唐初白话诗人王梵志考略张锡厚(61) 访蜀读杜札记金涛声(77)苏轼词注释疑张公弛(91)中菲友好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利器王贞平潘以红(99)关于崔浩国史之狱周一良(113)读明清史考微王春瑜(121)《铁公鸡考》补证罗尔纲(127)语源丛考闻宥(133)《侈靡篇》断代质疑胡家聪(149)《荀子》零笺金德建(161)《荀子》校释补刘如瑛(177)韩非论稿王元化(191)《棋经十三篇》作者考李毓珍(219)附:《棋经十三篇》校注 (252)施耐庵生平探考刘冬(283)谢肇淛的《金瓶梅跋》马泰来(299) 《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金性尧(307)《诗经》疑义解析徐仁甫(60)《钱农部请师本末》补缺钱涛(76)《诗比兴笺》作者佳话刘埜(96)《郭沫若〈释五十〉补说》再补陈炜湛(98)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130、190、216)吴梅村“绝笔”词小考李学颖(131)“冀州”小议郝毓楠(158)《新校正梦溪笔谈》标点商榷张良皋(174)沈括生年记误倪文木(175)吴门质疑录吴企明(217)魏源《老子本义》成书年代质疑黄丽镛(281)薛涛与蜀帅陈文华(306)《猪嘴道人》《张牧》作者亦非蒲松龄 [英国]白亚仁(318)第十七辑,1981年1辑《民报》“封禁”事件诸问题唐振常(1) 光绪帝与戊戌变法武克金潘君祥(35)《离骚经》解题陈子展(49)《离骚》著作时期考严晓青(91)记故宫博物院新收的两片甲骨卜辞胡厚宣(107)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韩连琪(127) 跋敦煌抄本唐人作品两种岑仲勉遗稿(149) 唐敦煌“书仪”写本中所见的沙州玉关驿户起义姜伯勤(157)《汉军法》辑补吴忠匡(171)静安寺始建年代辨譌吴贵芳(181)读杜随笔二则邓绍基(189)郑大鹤校梦窗词手稿笺记任铭善遗稿(197) 关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黄清士(207) 谈辛弃疾《永遇乐》词刘初棠(213)有关《庄子》历史资料续考江世荣(219) 评《淮南子》的无为思想谢天佑王家范(231) 从“意”到“言” [美国]杜维明(255)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马泰来(263) 杨万里交游考略于北山(269)中国本草学发展史略宋大仁(301)范睢疑年考谢巍(33)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48)《诗比兴笺》作者辨申君(88)《教坊记》作者崔令钦的时代张旭光(104)唐人看甘露之变董乃斌(105)读唐诗随笔富寿荪(126、186)《能改斋漫录》读记张公弛(178)左诂补正陆澹安遗稿(196)李翱卒年订误陈尚君(212)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218、262、300)第十八辑,1981年2辑明清史国际掌术讨论会论文选载明清道教音乐考稿(I) 陈国符(1)机构选择和社会改革:明王朝初期(1350一1425)的政体发展 [美国]法默尔(29) 均徭法、九等法和均徭事例 [日本]岩见宏(55) 明代两畿鲁豫的民养官马制度南炳文(69)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陈生玺(99) 乾隆十七年马朝柱的反清运动 [日本]铃木中正(125)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141) 略论明代的编民养马刘重日(163) 李自成史实三考方福仁(181)清代皇商介休范家商鸿逵(195)敦煌变文研究王重民遗稿(203)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陈尚君(245) 论苏轼的“技道两进”说徐中玉(271) 萨都剌登第年龄质疑张迎胜丁生俊(2s5)元杂剧人物的出场和“冲末” 杨鹤年(293) 菊花新曲破之发现及其意义胡忌(303)陶集札迻郭在贻(68、98)《能改斋漫录》读记张公弛(140、291) 顾炎武诗中之韵目代字富寿荪(161)江西出土碑志选考陈柏泉(180、194、270) 苏东坡“阳关三迭说”小议徐仁甫(244) 蚕豆与豌豆马里千(268)小品二则郑逸梅(28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小札马泰来(292) 谈明铜活字本唐人诗集徐小蛮(316) 第十九辑,1981年第3辑中古文学丛考沈玉成傅璇琮(1) 李义山诗偶评黄侃遗稿(23)论《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刘梦溪(31)论《魏风?伐檀》陈智贤袁宝泉(61) 《豳风?七月》历法考辨聂鸿音(71)关于《九辩》、《离骚》、《哀郢》中的一些问题张家英(83)与郭沫若、于省吾论学书平心遗稿(99) 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陈奇猷(111) “左徒”与“登徒” 汤炳正(119)几阁考沈文倬(127)监门考吴荣曾(131)云梦秦简官私奴隶问题试探唐赞功(143) 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徐扬杰(167)僮幹释疑彭神保(195)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幹李春润(215) 《大赦菴记》真伪考方积六(229)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周良霄(243) 方志渊源考辨黄苇(259)《清史稿?儒林?文苑传》校记汪宗衍(277) 吴虞与青木正儿唐振常(289) 《诗经》疑义解析徐仁甫(22)“官道”一解刘彭(118)汉魏司马门杂考(一) 杨鸿年(140)《文心雕龙》校注辨正陈书良(142、166、316)温飞卿《湖阴词序》辨林邦钧(194)唐大顺元年历荣孟源(214)《梦溪笔谈》札记二则马泰来(25s、276)洪全福假尸案罗尔纲(317)来函照登邹逸麟(320)第二十辑,1981年第4辑《红楼梦》讨论通信顾颉刚遗稿(1) 牛津大学所藏明代简本《水浒》残叶书后马幼垣(47)关于《九歌》的问题李延陵(67)《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项楚(89) 《宋诗话辑佚?古今诗话》按语补吴企明(115) 韩偓生平及其诗作简论陈伯海(125) 高明史料辨侯百朋(143) 剩和尚之狱及其它杨积庆(153)《补全唐诗》拾遗王重民辑录刘修业整理(159)关于金文中的“?京(?)、蒿、丰、邦”问题辨正黄盛璋(1s3)《西周?京新考》质疑宗德生(199) 镐京新考张懋镕(209)读《水经注》溱水篇札记祝鹏(213) 碣石新辨王育民(237)马尔蒂尼(卫匡国)在华活动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徐明德(249)璧流离和印度宝石贸易沈福伟(275)西汉献费考周振鹤周翔鹤(287)银雀山简本《孙子》校读举例李零(299) 读《清人别集丛刊》二则周采泉(317)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46、114、124)汉魏司马门杂考(二) 杨鸿年(140)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206、248)《文心雕龙》校注辨正陈书良(314)《金薯传习录》纪要晓今(320)第二十一辑,1982年第1辑《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缘起、进展与现状 [英国]李约瑟(1)李长吉歌诗研究林同济遗稿(17)记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黄永年(99) 麻城刘家和《金瓶梅》马泰来(111) 记《河东君柳夫人墓碣》瞿凤起(121) 读《李方膺叙传》质疑胡艺(125) 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附:被毁残存及未收书目提要沈津(133)“明保”与“保”考辨赵光贤(181)华不注考晁福林(197)人与夷王献唐遗稿(203)略论西突厥史中的若干问题林幹(229) 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及其在财政岁赋中的比率郭正忠(255)宋金榷场贸易考略陈新权(271)金田起义时太平军的来源问题李微(291)评《<指物论>诠释》杨俊光(299)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举正弢甫(313) 菿闇述礼沈文倬(124、202、270、298)潘景郑寄沤填词图序谢国桢(132)寄沤题跋潘景郑(178)神瑛侍者与通灵宝玉是一是二? 周煦良(227)任堇叔遗稿跋郑逸梅(254)蒋毓英修《台湾府志》潘君祥(311)第二十二辑,1982年第2辑元人散曲概论隋树森(1)《西厢记》徐本屠本评释蒋星煜(37) 白仁甫二三事李修生(53)《双仙会》传奇作者考刘世德(57)汉诗管窥郑文(79)王粲《七哀诗》考 [日本]伊藤正文(113) 《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续编朱金城(129)楚官考吴永章(157)秦汉的上计和上计吏葛剑雄(181)刘知幾实录史学探源许冠三(201) 认《隋志》看汉隋之际史学的发展施丁(239) 《三国志集解》辨证赵幼文(263)关于伊尹的姓氏名号及其他王维堤(283) 秦观陆游名字解诂陈冠明(295) 《民报》的续刊及其争论杨天石(301)菿闇述礼沈文倬(36、52、282)高適《塞下曲》辨伪佟培基(77)《楚辞》待问录萧兵(112、198、238) 刘歆作《左传》一证徐仁甫(156) 《施耐庵生平探考》质疑徐朔方(180) 黄周星与《西游证道书》官桂铨(200) 海外译名知见录马泰来(262)《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家世考丁志安(299)。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6年)田静一、著作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魏全瑞、黄留珠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掌控权谋/森林、郭智永//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4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专刊)/雷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雷玉平主编//西安出版社2006年5月秦王扫六合(画说汉唐文明丛书)/徐卫民//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图说天下·秦汉(中国历史系列)/龚书铎、刘德麟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中国文化小通史·秦汉三国/王春瑜主编、张涛、袁法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中国古代瓦当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申云艳//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早期秦文化研究/徐卫民、雍际春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西安北郊秦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文化论丛(十三)/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汉刑罚制度研究/富谷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华县东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千秋功过谁与评说——漫谈秦始皇与汉武帝/安作璋//文史知识2006-1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杨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1战国秦汉之际的小农与国家/于凯//社会科学战线2006-1秦汉时期的地域官脉及其成因:“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谈起/李传军//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1秦汉时期“悍罪”论说/贾丽英//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1上郡阳周县初考/张泊//文博2006-1略论秦文化的军事性及其成因/刘美、郝梅梅//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6-1从秦汉家庭论及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李根蟠//中国史研究2006-1秦汉时期的地域官脉及其成因——从“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谈起/李传军//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东南天子气”之演生与江南区域政治格局的形成/张灿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秦汉户籍制度的管理机制与功能/涂明凤//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秦汉汉中郡变迁/雷震//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1论广西秦汉时期的交通和商贸经济/梁旭达//广西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王子今//宁夏社会科学2006-2《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研讨提纲/张传玺//南都学坛2006-2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社会转型的动因分析/梁宁森//学术交流2006-2怀王之约与汉承秦制/王勇//史学集刊2006-2秦汉时期生活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温乐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秦汉县丞尉设置考/邹水杰//南都学坛2006-2《奏讞书》与秦汉法律实际应用/蔡万进//南都学坛2006-2简论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文霞//学术论坛2006-2论秦汉时期的宰相/甄鹏//理论学刊2006-3从杂税透视秦汉历史/韩帅//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七年弹指一挥间:奏秦汉史料之强音/谭洁//中国图书评论2006-3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朱宏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王子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秦汉时西南地区外来移民的迁徙特点及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古永继//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王子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秦汉时代之南越道德生活/高恒天//广西民族研究2006-3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建设问题//马晓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3秦汉时代之羌族道德生活/高恒天//青海民族研究2006-4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刘跃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4秦汉时代之西南夷道德生活/高恒天//贵州民族研究2006-4走出蛮荒——交通与秦汉时期的岭南越族社会浅析/何海龙//贵州民族研究2006-4试析秦汉以来浙东文化之特色/蔡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4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赵沛//学习与探索2006-4秦汉时期的汉越民族关系/王文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秦汉建置乌江流域郡县考/张定福//贵州文史丛刊2006-4赀刑变迁与秦汉政治转折/臧知非//文史哲2006-4关于秦汉里与里吏的几个问题/王爱清//社会科学辑刊2006-4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高崇文//考古学报2006-4“县官”与秦汉皇帝财政/刘德增、李珩//文史哲2006-5秦汉社会势力及其官僚化问题:以商人为中心的探讨/卜宪群//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项羽“避仇于吴中”考/董惠民//浙江社会科学2006-5“县官”与秦汉皇帝财政/刘德增、李珩//文史哲2006-5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对封禅礼形成的学术思想探源/葛志毅//学习与探索2006-5 秦汉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学思想的变异/韩星//孔子研究2006-5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宋仁桃//史学月刊2006-5秦汉四大“铁王”/王贤辉//产权导刊2006-5“县官”与秦汉皇帝财政/刘德增//文史哲2006-5血雨腥风“促进”民族大融合——春秋战国及其秦汉时期的东北/王禹浪//东北之窗2006-5浅论秦汉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项羽/卢国朝//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从出土简牍看秦汉“隐官”的主要来源/刘向明//嘉应学院学报2006-5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易宁//求是学刊2006-6秦汉“重农抑商”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谢瑞东//农业考古2006-6秦汉贫民法律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于振波//南都学坛2006-6古巴比伦法典与秦汉法典比较:私有奴隶制和国家公有奴隶制/吴宇虹//东北师大学报2006-6小议秦汉惩治官吏的立法/王凯旋//史学月刊2006-6秦汉唐的骑兵与马/王世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先秦两汉非优漫谈/洪之渊//文史知识2006-7试析王夫之秦汉史论中的伦理价值倾向/朱志先//理论月刊2006-7论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张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8秦汉时期“属国”涵义浅议/安梅梅//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汉“刀笔吏”考/张俊//怀化学院学报2006-9略论秦汉时期的禁锢/吕红梅//求索2006-9秦汉时期的司法职务犯罪/田振洪//兰州学刊2006-9秦汉官制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问题再剖析/吴旺宗//理论月刊2006-9张耳陈余反目成仇/孙晓春//现代交际2006-10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李庆新//史学月刊2006-10试论秦汉徙豪政策与其王朝兴亡关系/明慧//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汉的髡、耐、完刑/杨晓莉//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邱立波//社会科学2006-11先秦秦汉时期监狱制度叙论/张兆凯//文史博览2006-11浅议秦汉官吏法的几个特点/王彦辉、于凌//史学月刊2006-12秦汉时期的中印交通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朱宏斌//安徽农业科学2006-14秦汉时期的形法相地相宅术/金身佳//怀化学院学报2006-S1略论秦汉财政状况的发展演变/朱卫华//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2、考古文物研究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辛德勇//历史研究2006-1秦汉萯阳宫地望考/程义、王亚涛//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辛德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秦汉时期贵州黔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开发/邱洪//贵州文史丛刊2006-1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郝诚之//阴山学刊2006-1秦汉之际乡里吏员杂考:以里耶秦简为中心的探讨/卜宪群//南都学坛2006-1阿房宫西边界确定——阿房宫考古队2005年新进展/李毓方、娄建勇//文史知识2006-3古咸阳城考/张沛//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秦始皇陵与汉阳陵陶俑的比较研究——探讨秦汉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党小娟//文博2006-3关中东部帝王陵墓考证/张始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眉县成山宫秦汉瓦当之研究/王力军//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李庆新//史学月刊2006-10成山宫秦汉瓦当研究/王力军//西部考古(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为荆轲送别的白衣冠不是丧服/王书辉//[台]历史月刊2006-1秦统一初年置三十六郡考/后晓荣//殷都学刊2006-1秦始皇时期的北方边政经略/郑承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里耶秦简九九表初探/王焕林//吉首大学学报2006-1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郝诚之//阴山学刊2006-1秦统一初年置三十六郡考/后晓荣//殷都学刊2006-1秦代的告诉制度/程政举//殷都学刊2006-1秦兵马俑游客体验的ASEB分析/张宏、赵荣、李绍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试说秦始皇打算用禅让方式传王位/杨皑//文史杂志2006-1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徐卫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1试论秦都文化及其发展/王朝晖//规划师2006-1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陈蓉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从沙丘遗诏看秦始皇的社会建设思想/卜宪群//光明日报2006-1-24秦代县行政主官称谓考/邹水杰//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权利规范学术的思想史实践:从“焚书令”看意识形态对知识形态的区分与控制/雷戈//南京师大学报2006-2秦末谋士范增劝项梁立楚后之评议/吴大康、张维慎//唐都学刊2006-2秦朝“以吏为师”及其相关问题考辨/杨东晨、杨建国//阴山学刊2006-2《商君书》“以奸民治善民”论探析/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2权力规范学术的思想史实践——从“焚书令”看意识形态对知识形态的区分与控制/雷戈//南京师大学报2006-2论秦二世不是赵高的傀儡/陈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看军功爵制对秦人社会生活的影响/董平均//人文杂志2006-3商鞅的法律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启示/祁家能、吕中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秦代的公文记录/高荣//鲁东大学学报2006-3浅析秦代灵活的商业政策/刘素娜//五邑大学学报2006-3“礼”与秦人丧葬习俗/冯莉//文博2006-3战国时期秦国统一策略的演变/王保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4秦王朝的政策取向与认同危机/王勇//社会科学辑刊2006-4东西两犬丘与秦人入陇/王学理//考古与文物2006-4长平之战赵降卒被秦坑杀数新探/张箭//齐鲁学刊2006-4重新定位“县啬夫”的思考/苏卫国//史学月刊2006-4战国时期秦国统一策略的演变/王保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4秦王朝的政策取向与认同危机/王勇//社会科学辑刊2006-4论秦朝灭亡标志/章曰春//船山学刊2006-4论李斯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帝国发展的影响/高旭//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从秦的兴亡看秦文化的特质/王客西//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5谈秦朝妇女地位的提高/白冬//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论秦始皇与齐文化/邱文山//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6楚秦选择术的异同及影响——以出土文献为中心/刘乐贤//历史研究2006-6《商君书》对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构思想/王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6“千古一相”李斯之死/朱成文//中学历史教学2006-6李斯的教训/孙晓春//现代交际2006-6秦“沙丘之变”探析/李云豪//人民政协报2006-6-5秦始皇“书同文字”新探/臧知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商君书·徕民》与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孙斌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读秦三札/张文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周秦农业文化的对接与变异/樊志民//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论《秦誓》为秦穆公人才思想“倡议书”/王晖//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岑仲勉先生有关秦史的部分论述/任建库//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国陇西县郡二题解析/刘雁翔//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王政时期秦国的经济形势/张琳、贾小军//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论周秦“治道”及其影响/阎晓君//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秦“文公获若石”之神灵观与商周天帝崇拜之比较/刘明科//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雍秦文化研究现状及宝鸡地区的多种古文化/刘亮//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秦始皇遗诏真伪辨析/张占民//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秦隋现象简论/张文立//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试论秦人崛起的历史因素/朱学文//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对匈奴的战略措施/张宁、张敏//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释“闾左”/袁仲一//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代列卿问题发微/沈刚//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早期经济中畜牧业的再认识/任建库//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使黔首自实田”新解/赵理平//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军军服供给及其相关问题讨论/郭向东//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代兵器的生产和保管/张军、陈治国//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周秦文化的交汇带/王学理//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火未殃及兵书谈/田旭东//西部考古(一)257-262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司马迁与秦人从死葬俗/张仲立//西部考古(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隋速亡原因的逻辑分析/李玉梅//宜宾学院学报2006-10秦文化的尚武倾向/徐卫民//光明日报2006-11-27秦朝速亡的教训及其启示/井琪//理论学刊2006-11秦国嫪毐为匈奴人之推测/葛承雍//历史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2、考古文物研究蒙恬所筑长城位置考/贾衣肯//中国史研究2006-1郑国渠的设计思想浅谈/孙亚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湖北襄樊市区附近的秦移民遗存探讨/黄尚明//考古与文物2006-1西安市上林苑遗址一号、二号建筑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考古工作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考古2006-2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杨东宇、段清波//考古与文物2006-2关于阿房宫的几个问题/朱思红//文博2006-2四川青川出土秦“为田律”木牍的重要价值/黄家祥//四川文物2006-2秦都雍城都城形态与规划/潘明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2“南岈北岈”与西垂地望/祝中熹//陇右文博2006-2秦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化学组成初步研究/容波、李华、王亮、曹军骥、董俊刚//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版)2006-2,秦刻石的文化信息/赵嘉朱、胡一雅//炎黄文化研究(第三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2月秦代祭祀玉人/师小群、王蔚华//文博2006-3旬邑县秦直道遗址考察报告/国家文物局秦直道研究课题组、旬邑县博物馆//文博2006-3秦俑坑新出土铜戈、戟研究/蒋文孝、刘占成//文物2006-3陕西丹凤县秦商邑遗址/商鞅封邑考古队//考古2006-3石鼓文及其时代研究评述/杨宗兵//考古与文物2006-3秦始皇陵园范围新探索/朱思红//考古与文物2006-3咸阳塔尔坡秦墓墓主身份考/谢高文//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浅析秦朝“半两”币形的哲学内涵/张安礼//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咸阳任家嘴秦墓的主要收获/岳起、秦鸣//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论四川盆地的秦人墓/李明斌//南方文物2006-3“禁中”不独为“宫中”考——龙岗秦简“禁中”新史料的启示/马彪//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阿房宫”、“阿房前殿”与“前殿阿房”的考古学解读/王学理//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史记·六国年表》秦王纪年九问/关守义、罗见今//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再现秦始皇的地下王国//科学世界2006-4陕西泾阳县秦郑国渠首拦河坝工程遗址调查/秦建明、杨政、赵荣//考古2006-4关中秦墓葬分析/赵士禛//文博2006-4西北农林科大战国秦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与文物2006-5秦人木椁墓浅论/张海云、孙铁山//考古与文物2006-5秦始皇陵封土建筑探讨——简释“中成观游”/段清波//考古2006-5西北农林科大战国秦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与文物2006-5秦陵兵马俑·铜车马研究脞谈/王关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睡虎地秦墓竹简》词语札记十则/朱湘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5寻找阿房宫/宫一宁//百科知识2006-6“绿面俑应为军中傩人”质疑/王锐//文博2006-6秦始皇陵新出土的青铜鹤/武丽娜//文博2006-6谈秦始皇陵园的规模/徐卫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试论秦文化中的围沟墓及其相关问题/田有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秦陵陶俑”名实考/李吕婷//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7补论不其簋的器主和年代/李学勤//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释“王负剑”/袁仲一//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人的三处白帝之祠/王子今//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礼县圆顶山秦墓铜器琐谈/张懋镕、田旭东//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东周时期殉人秦墓再探讨/田亚岐//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汧邑非秦都考/雍际春//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人历史新探——从西汉水流域新近的考古调查说起/史党社//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上郡置县考——兼谈秦上郡的东界/后晓荣、田小娟//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中国古代围沟墓相关问题研究/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试说甘肃省博物馆藏春秋秦鼎/祝中熹//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宝鸡市陈仓区宁王村遗址两次调查之心得/许卫红//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初探秦都雍城兴起的历史地理原因/丁晓雯//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秦筝溯源/李子伟//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西犬丘”“秦”二国并立说/魏春元//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屈肢葬浅析/李翠香//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秦置都邑于“汧渭之会”地点再探讨/焦南峰、田亚岐//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礼县秦公墓之盗掘与秦国早期历史研究/秦明智、林健//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考古资料所见先秦时期秦人交通陕甘的几条路线/田静、史党社//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说古道“金”——浅议益门二号墓出土的金器/郝明科//周秦文明论丛(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试析秦简《日书》辰、戌、丑、未四季土/王光华、李秀茹//求索2006-9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路线考略/张天恩//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都邑”问题讨论/史党社//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关于秦都咸阳的地下水位/王子今//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从秦代夯土建筑看中国古代夯土版筑技术的发展/李秀珍//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中国古代单辕车系驾关系新探/党士学//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射远兵器有关问题综论/郭淑珍//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置郑县的考古学观察-华县东阳墓地秦墓的发掘/王志友//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宝鸡市陈仓区宁王村遗址调查简报(二)武丽娜//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蒙恬再评议/宋超//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公王陵墓制管窥/胡进驻、张卫星//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兵马俑“四号坑”质疑/刘占成//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陵石马甲与秦汉骑兵装具研究/王关成//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俑坑出土铜箭镞初步研究/蒋文孝、邵文斌//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从秦陵出土文物所见相关彩绘纹饰他探讨秦纺织品类的发展/党焕英//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二)/王辉、王伟//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睡虎地秦简《日书·玄戈篇》新探/刘次沅、马莉萍//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俑正名理应重视/王学理//西部考古(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秦始皇陵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占成//西部考古(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古代阙制研究——以秦始皇帝陵三出阙为基础/段清波//西部考古(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三、綜述、书评、简讯1、综述、会议讯息2005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王万盈//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2004年中国大陆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综述/黄留珠//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2004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仲山茂//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6早期秦文化研究综述/徐卫民//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晓雯//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昭惠//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2005年秦汉史研究综述/李焕青//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112、书评、书讯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的范例——序《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刘庆柱//中国文物报2006-2-1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臧知非//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2七年弹指一挥间:奏秦汉史料之强音/谭洁//中国图书评论2006-3《西安南郊秦墓》出版发行/柳原//考古2006-4《石鼓文通考》序/王辉//文博2006-4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专制皇权关系的思考——读《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卜宪群//中国文物报2006-5-4《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2000)》出版发行/萧汶//考古2006-8张金光《秦制研究》介评 /黄留珠//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再现辉煌——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 /臧知非//秦文化论丛(十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3、简讯、短论阿房宫遗址附近发现战国排水管//新京报2006-1-3战国排水管道惊现西安//南京日报2006-1-3陈景元:兵马俑跟秦始皇无关/王彬//文摘报2006-1-8秦俑军阵之谜待揭/赵争耀、任浩东//三秦都市报2006-1-8秦代排水管道惊现阿房宫/王乐文//人民日报2006-1-9阿房宫遗址出土秦代排水管规模大保存整实属罕见//北京娱乐信报2006-1-8神禾原发现战国秦陵园可能是秦始皇祖母陵寝//西安晚报2006-1-10西安发现大型秦陵园遗址疑为秦始皇祖母墓//北京娱乐信报2006-1-12西安发现秦始皇祖母陵园/冯国//汕头特区晚报2006-1-12疑发现秦始皇祖母墓/冯国//广州日报2006-1-12墓主疑为秦始皇祖母/冯国//劳动报2006-1-12西安发现秦始皇祖母陵园/冯国//南方日报2006-1-12西安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战国秦时期陵园建筑遗址——墓主疑为秦始皇祖母//大河报2006-1-14 兵马俑:奇迹背后是感动/杨利娜//中国旅游报2006-1-20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陈景元//中国科学探险2006-2江苏宿迁发现秦汉下相城遗址/张萍萍等//中国文物报2006年2月8日拯救阿房宫//法制周报2006-2-20文物管理体制缺陷造成阿房宫遗址保护不力/陈安庆//法制周报2006-2-27阿房宫遗址范围大小成悬疑/赵争耀//三秦都市报2006-3-12陕西阿房宫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深圳商报2006-3-13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时期秦陵园遗址/郭青//陕西日报2006-3-18秦俑附近一具秦代遗骸为“洋劳工”/北京晚报2006-6-29始皇陵首现白人遗骨证明2200年前中西已有交流/李宁源//新闻晚报2006-29修建秦陵时曾有洋劳工/赵争耀//三秦都市报2006-6-29DNA鉴定证实“老外”曾修秦陵//法制日报2006-6-29秦兵马俑坑旁葬有“洋劳工”//新闻午报2006-6-29考古专家惊人发现:秦兵马俑坑旁葬有“洋劳工”//楚天都市报2006-6-29欧洲人曾参与建设"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新华社//羊城晚报2006-6-29兵马俑坑旁埋“洋劳工”/新华社//南洋商报2006-6-29秦始皇兵马俑挖出“洋劳工”遗骸(图)/新京报2006-6-30;石家庄日报2006-6-30始皇陵现白人遗骨证明2200年前中西已有交流/浙江工人日报2006-6-30DNA鉴定:秦兵马俑坑旁葬2200年前“洋劳工”/联合早报2006-7-2修建秦始皇陵曾使用“洋劳工”/张立中//西部时报2006-7-2阿房宫考古获重大进展//北京晨报2006-8-2阿房宫遗址西边界确定/赵争耀//三秦都市报2006-8-2凤翔豆腐村遗址确认为秦都雍城制陶作坊区(图)/原建军、梁靖//西安日报2006-8-14秦始皇祖母墓:文字无人能识棺椁曾被火烧//西安日报2006-8-15秦国作坊挖出秦俑“祖先”/新华社//竞报2006-8-17;西部商报2006-8-17秦都发现制陶作坊出土最早“秦砖”“秦俑”/丁静、都红刚//新华网2006-8-17“秦砖汉瓦”可能张冠李戴/王乐文//人民日报2006-8-18这三十年来我一直是批驳秦俑馆的挑战者/高明勇//江南时报2006-11-18“千古第一道”将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白瀛//云南日报2006-12-24秦直道将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新华社//三秦都市报2006-12-25让秦始皇好端端躺在地宫里/郭志坤//光明日报2006-12-26专家考证: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陈怡//东方早报2006-11-30。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5年)田静一、著作:秦始皇帝大传/安作璋、孟祥才著//中华书局2005年1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张涛编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韩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中国史话》编写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秦汉历史地理研究/徐卫民著//三秦出版社2005年2月秦汉商品经济研究/黄今言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秦始皇(古都西安丛书)/张文立、张敏著//西安出版社2005年3月秦汉易学思想研究/张涛著//中华书局2005年3月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胡克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秦西垂文化论集/礼县秦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礼县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刘士毅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年4月秦皇骊山园——神秘的地下王宫/张占民编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4月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白云翔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西垂文化研究/陈泽著//五洲文明出版社2005年5月半两钱研究与发现/王雪农、刘建民著//中华书局2005年5月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陈公柔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张荣芳著//中华书局2005年6月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秦汉思想文化研究/熊铁基、赵国华主编//希望出版社2005年7月秦汉时期的女性观//崔锐著//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工作队、襄阳地区文物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任家嘴秦墓/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梦幻的军团/孟剑明编著//西安出版社2005年9月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王世荣著//三秦出版社2005年9月秦汉故事(读史有故事系列)/朱鹰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9月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两汉时期/《中国通史教程》编写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二、论文(一)秦汉史通论1、史论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王双怀//西北大学学报2005-1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臧知非//人文杂志2005-1,112-118页秦汉芦山郡县建制与文化发展之关系/胡开祥//四川文物2005-1论秦汉时期江南纺织业的发展/周琍//南方文物2005-1秦汉时期传播控制模式分析——政治控制与思想文化传播自由关系初探/龙小农//宜春学院学报2005-1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抄袭问题/史言//社会科学论坛2005-2关于儒生—文吏研究的说明/阎步克//社会科学论坛2005-2略论秦汉时期的云阳/王雪岩//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论秦汉文字瓦当的形式艺术/欧阳摩一//东南文化2005-2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温乐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从“平价”一词的词义看秦汉时期的平价制度——对《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初期的平价制度》的几点辨正/安忠义//敦煌学辑刊2005-2秦汉假官、守官问题考辨/王刚//史林2005-2从收支项目看秦汉二元财政的源流/史卫//南都学坛2005-2略论秦汉时期的云阳/王雪岩//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孟彦弘//历史研究2005-3秦汉徒刑散论/韩树峰//历史研究2005-3先秦两汉“女乐”考/翟麦玲//史学月刊2005-3秦汉时期地图档案工作的方法与制度/李琪//秘书之友2005-3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管理问题/马晓峰//社会科学家2005-3秦汉的礼制与法制初探/刘志平、谭宝刚//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战国秦汉时期云南的收纳果品经济与货币形态发展/陈征平//学术探索2005-3儒法融合统一的社会历史原因探析/肖顺昌//船山学刊2005-3论战国末秦汉之际巴蜀文化转型的机制/段渝//中华文化论坛2005-3吏与秦汉基层社会/赵光怀//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4从“刑德二柄”到“霸王道杂之”——秦汉统治思想的嬗变/张仁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4秦汉六朝江南经济略论/官士刚//聊城大学学报2005-4从家族公社私有制到个体家庭私有制的嬗变:先秦秦汉土地私有制变化的轨迹/李恒全//学海2005-4五德终始学说中的水德与秦汉政治/王绍东、张玉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吏与秦汉基层社会/赵光怀//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4从“刑德二柄”到“霸王道杂之”:秦汉统治思想的嬗变/张仁玺、邹颖//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4秦汉赘婿谪戍制度刍议/方心棣//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4秦汉时期家族犯罪研究述评/贾丽英、鲍晓文//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4秦汉法律的性别特征/翟麦玲//南都学坛2005-4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关系新论/徐卫民//西北大学学报2005-4五德终始学说中的水德与秦汉政治/王绍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动力问题/李恒全//江海学刊2005-4秦汉政治文明建设/刘太祥//南都学坛2005-5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肖瑞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5试论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余琦//南方文物2005-4郡县制与咸阳/张鸿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秦汉政治文明建设/刘太祥//南都学坛2005-5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肖瑞玲、于志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5秦汉之际治政方略的变革与调适辨析:从历史观和道德观的双重透视中考察/李军靖//郑州大学学报2005-5 关于秦汉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安作璋//文史知识2005-5秦汉商法法律构成与发展演变/谢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5西周至秦汉关税收入增长原因分析/夏金梅//延安大学学报2005-5试析秦汉时期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温乐平//新疆社科论坛2005-5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亲亲相隐制度/张松//南都学坛2005-6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上官绪智//南都学坛2005-6秦汉时期中原移民对岭南的开发及影响/张龙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论秦汉雍地诸畤中的炎帝之祠/王子今//文博2005-6秦国—秦汉社会的户口管理和相关税收/林岩//文史杂志2005-6论秦代文字制度/陈一梅//西北大学学报2005-6;新华文摘2006-4秦汉律篇二级分类说——论《二年律令》二十七种律均属九章/杨振红//历史研究2005-6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臧知非//东岳论丛2005-6秦汉时期幕府制度的形成/方建春//宁夏社会科学2005-6《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龚留柱//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希望出版社2005年7月阴阳五行与秦汉学术概论/臧知非//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希望出版社2005年7月先秦至汉初史官学术考察/韩松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朱绍侯先生与军功爵制研究/张荣芳//史学月刊2005-10秦汉道制问题新探/刘志玲//求索2005-12浅析秦汉经济政策对国家进步的影响/陈磊//西华大学学报2005-S12、考古文物研究秦汉徒刑散论/韩树峰//历史研究2005-3成都市郫县外南战国秦汉墓地分析/颜劲松//四川文物2005-1再葬画像石墓的发现与再研究/钱国光、刘照建//东南文化2005-1从考古资料看战国秦汉时期的陕北地区及经济开发/杜林渊//延安大学学报2005-2河西古酒考论/汪受宽//敦煌学辑刊2005-2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孟彦弘//历史研究2005-3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与管理/洪石//考古学报2005-4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亲亲相隐制度/张松//南都学坛2005-6(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雷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早期秦与西戎关系考/徐日辉//宁夏社会科学2005-1秦早期军事力量考略/徐日辉//学术月刊2005-1秦始皇并未焚烧科技书籍/李迪//寻根2005-1秦朝林政初探/余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1秦都郡县关系考论/张功//南都学坛2005-2秦代人权思想考量/钟家莲、叶新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秦始皇帝的称号/郭静云//(台)历史文物月刊2005-2秦朝统一与吴地社会的变迁/高婷婷//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2秦令的演化及其在法律形式中的地位/南玉泉//考古与文物2005-2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问题:兼评《朱蒙之死新探》/耿铁华//北方文物2005-2秦洞庭郡略论/赵炳清//江汉考古2005-2从国有养马业看秦制源于《周礼》/陈宁//邢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3对李斯功过的评述/朱绍侯//河南大学学报2005-3秦始皇筑怀清台的另一种解读/周晏//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3秦朝的礼制与法制初探/刘志平、谭宝刚//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试论秦都文化及其发展/王朝晖//咸阳城市科学2005-3秦将军李信考论/黄觉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4,30-33页秦襄公东进关中线路考/徐日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4秦朝禁儒运动质疑/王中华//云南社会科学2005-4论商鞅的人性自利说及其对法律思想的影响/廖明//贵州社会科学2005-4试论《尚君书》关于选任官吏的思想/王丹、王国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从出土秦汉简牍看秦代稟衣的范围/刘向明//嘉应学院学报2005-4浅析商鞅依法治吏的思想/程海礁、邓球柏//长沙大学学报2005-4论秦文化对东方六国文化的两次整合/孟祥才//烟台大学学报2005-4李斯扮演的文化角色探析/付志红//东疆学刊2005-4,32-35页论秦王朝人才强国谋略实施与否的历史启迪/张秋炯//龙岩学院学报2005-5秦郊祀的演进及对后世的影响/李梅//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秦王朝与宗教神学思想/刘丽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秦朝甘肃世家大姓志/徐亮//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5“自尔秦书有八体”献疑/陈一梅//文博2005-6飞廉考/白国红//学术月刊2005-6法制社会的构建:论商鞅的社会理想/隋淑芬//贵州社会科学2005-6论秦畤祭天/李梅//唐都学刊2005-6秦、齐、鲁文化比较研究/张景芬//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秦三十六郡”和西汉增置郡国考证/何介钧//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秦家店”的奠基者商鞅/尹振环//炎黄春秋2005-7刍议秦代人权思想的表现及其特征/叶新源、钟家莲//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齐鲁文化与秦朝政治/孟祥才//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希望出版社2005年7月法家思想与秦朝灭亡关系新论/徐卫民//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希望出版社2005年7月试论商鞅的法律实施理论及作用/胡兴东//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仓公狱事解析:《史记·仓公传》研读札记/苏卫国//理论界2005-8廷议程序与君臣程序:后战国时代的一种思想史分析/雷戈//福建论坛2005-10秦朝社会控制失效的理论分析/赵昆生//重庆社会科学2005-102、考古文物研究睡虎地秦简魏户律的再研究/张继海//中国史研究2005-1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段清波//西北大学学报2005-1 秦简《寡》、《天》、《螣》诸卦解诂:兼论《归藏易》的若干问题/蔡运章//中原文物2005-1漫话和氏璧与传国玺/祝中熹//陇右文博2005-1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阿房宫考古工作队//考古学报2005-2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文物2005-2睡虎地秦简魏户律的再研究/张继海//中国史研究2005-2秦祷病玉简、望祭与道教投龙仪/刘昭瑞//四川文物2005-2战国秦上林苑遗址发现流水景观——阿房宫考古队新发现/李毓芳//文史知识2005-2试论秦始皇兵马俑的工艺技术渊源/朱君孝、宋远茹//考古与文物2005-2珍秦斋藏王八年内史操戈考/王辉、萧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秦简《天官书》的中星和古度/钟守华//文物2005-3用环十二烷提取秦陵陪葬坑中的铠甲及相关问题探讨/杨忙忙等//考古与文物2005-3河南南阳市拆迁办秦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夏考古2005-3秦始皇陵铜车马纹饰的初步考察/张卫星//中原文物2005-3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宁王遗址新发现的“郁夷”瓦当的意义/史党社、田静//人文杂志2005-4陕西宝鸡陈仓区南阳村春秋秦墓清理简报/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考古与文物2005-4于京所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周晓陆、陈晓捷等//西北大学学报2005-4宝鸡益门出土玉器分析研究/白崇斌、范宾宾//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4南越国铁器与秦国铁器之比较/梁云、赵曼妮//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干栏建筑基础说”商榷——妄谈广州秦造船遗址的性质/区家发//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秦始皇兵马俑的环境保护问题/黄克忠//中国文物报2005-4-29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王子今//人文杂志2005-5秦直道研究综论/张多勇//甘肃社会科学2005-5在京新见秦封泥中的中央职官内容:纪念相家巷秦封泥发现十周年/周晓陆、刘瑞等//考古与文物2005-5,3-15页秦俑二号坑紫袍跪射俑的保护与修复/容波、兰德省等//考古与文物2005-5黄山宫出土罕见的踏步砖/张海云//考古与文物2005-5与日月同辉——陕西出土秦金银器鉴赏/朱学文//(台)历史文物月刊2005-5秦都咸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徐卫民//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秦半两钱/杨式昭//(台)历史文物月刊2005-5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文物2005-6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邹大海//考古2005-6始皇陵以帝国作陪葬/段清波//中国国家地理2005-6平阳秦公钟铭文考释/李仲操//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石鼓文年代再讨论/王辉//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洛阳宜阳发现秦铜蝥及其相关问题/赵晓军、刁淑琴//文物2005-8论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性质/刘钊//中国文物报2005-8-5湖北荆州市沙市区肖家山一号秦墓/荆州博物馆//考古2005-9《秦律十八种·徭律》应析出一条《兴律》说/王伟//文物2005-10甘肃镇原县富坪出土秦二十六年铜诏版/王博文//文物2005-12左弋外池——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性质蠡测/焦南峰//文物2005-12三、綜述、书评、简讯:1、综述近20年秦汉妇女史研究综述/岳玲、张爱华//南都学坛2005-1先秦两汉医官制度综述/高伟//兰州大学学报2005-12004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昭惠//秦文化论丛(十二),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2004年先秦史研究概览/苏辉//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102004年秦汉史研究述评/黄留珠//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11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七十年/张广志//文史知识2005-122、会议讯息:近20年来国内秦汉里社问题研究综述/王爱清//绥化学院学报2005-12003 年日本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村松弘一著、李冬君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5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田静//中国文物报2005-8-19知名专家聚天水共研陇右秦文化/万咏刚、丁永斌//天水晚报2005-10-153、书评、书讯:评张弘博士《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高汝东、宗静//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3秦史研究新篇章:读徐日辉先生《秦早期发展史》/彭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3探索秦陵源脉——读《秦公帝王陵》/王子今//书海2005-4研究秦甲胄的拓荒之作——评张卫星、马宇著《秦甲胄研究》/丁毅华//中国文物报2005-5-4我读《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彭卫//光明日报2005-5-4我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的力作——《先秦两汉铁器考古学研究》序/刘庆柱//中国文物报2005-5-25《任家嘴秦墓》简介/罗佳//考古2005-6秦墓葬研究的又一部新著—《任家嘴秦墓》出版/谢高文//中国文物报2005-6-15《高陵张卜秦汉唐墓》简介/木易//考古2005-7《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简介/西林//考古2005-94、简讯、短论秦陵探秘四十年/田静//文物天地2005-1秦始皇的地下园林:幽雅灵动的秦陵七号坑/段清波//文物天地2005-1漫话和氏璧与传国玺/祝中熹//陇右文博2005-1秦兵长沙遇“敌”/陈琳//潇湘晨报2005-1-6静下心来看始皇/林欣//扬子晚报2005-1-6秦始皇陪葬坑出土青铜鹤/思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6“观秦俑风采颂华夏文明”有奖征文大赛公告//三湘都市报2005-1-6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战马将接受DNA检测/郭欣//西安晚报2005-1-9100多公里秦直道遗迹被发现/晓阳//陕西日报2005-1-9兵马俑引发“学生潮”/王路//三湘都市报2005-1-9阴湿天气带来麻烦兵马俑长沙遇“天敌”/新华社//江南晚报2005-1-10长沙阴湿天气“入侵”来访兵马俑/新华社//北京日报2005-1-10观秦俑风采颂华夏文明/王路//三湘都市报2005-1-10秦鼎不服长沙“水土” /王路// 三湘都市报2005-1-11湖南省博物馆爱心如潮,兵马俑爱心票今日捐赠/红网//三湘都市报2005-1-13秦俑展倾情赠票/王路//三湘都市报2005-1-13丰都新城下汉墓万座/李晟、许华安//重庆晨报2005-1-13秦俑情系海啸灾区/王路//三湘都市报2005-1-20秦俑断想/柴福善/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22兵马俑义展募万余善款/王路//三湘都市报2005-1-23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将建成地宫五大悬念困扰今人/赵毅//新闻晚报2005-1-26秦始皇陵将建成遗址公园并建成石铠甲坑博物馆/雷彦伟、李卫//新华网2005-1-26 始皇陵遗址公园年底建成五大悬念困扰今人//新华网2005-1-26陕西秦俑发现人杨新满泪别职业签名生涯/赵福生、卢南//三秦都市报2005-1-26 大连营城子汉墓惊动中国社科院/张轶//大连日报2005-1-26秦始皇陵建设国内最大遗址公园资金考验保护/李静//东方早报2005-1-27秦俑“发现者”黯然搁笔/赵毅//新闻晚报2005-1-27河北威县出土汉唐文物/李军//中国文物报2005-1-28与兵马俑合个影/金定根//解放日报2005-1-28本报邀你三月福州看兵马俑/廖伟//东南快报2005-2-1兵马俑展迎来第8万名观众/王路//三湘都市报2005-2-3兵马俑聚岛城/何毅、张伟//半岛都市报2005-2-16兵马俑门票寄情怀/黄亚平等//西安晚报2005-2-17国之瑰宝秦兵马俑真品下月来榕展出/陈鸿星//福州晚报2005-2-22“秦俑”最早报道者:秦俑价值是赵康民最早认识/杜琛//中国新闻网2005-2-23 兵马俑的发现应该是创造性的劳动///新闻晨报2005-2-23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起纷争打井农民讨名分/杜琛//新闻晨报2005-2-23“我才是兵马俑的发现人”///北京晨报2005-2-24我才是秦俑发现人!//新文化报2005-2-24西安“兵马俑发现者”又起波澜///华夏时报2005-2-24数百市民争当兵马俑展志愿者/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2-24打井农民讨秦兵俑“发现权”/杜琛//半岛都市报2005-2-24秦俑发现权应该属谁/今晚报2005-2-24“兵马俑展”征文大赛揭晓周南中学13人获奖/汤红辉//红网2005-2-25兵马俑来榕展已投保2亿元/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2-26本报记者西安探访兵马俑/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2-28说不尽的秦皇汉武/中华遗产2005-3破译兵马俑的历史密码/金铁木//中华遗产2005-3给兵马俑吹口气/红柯//中华遗产2005-3地下王国的考古之旅/段清波//中华遗产2005-3千秋功过秦始皇/孟祥才//中华遗产2005-3长平之战遗址/张邦邦、慈爱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3-1兵马俑“家里”测空气质量/苏北、王智//华商报2005-3-4科学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兵马俑受大气污染情况/苏北、王智//中国新闻网2005-3-4 兵马俑保护有新招/关荣//三秦都市报2005-3-4中外专家首次联手研究大气污染对兵马俑腐蚀影响/冽玮//中国新闻网2005-3-5兵马俑今日凌晨发兵///东南快报2005-3-5中外专家首次联手研究秦俑“室内小气候”/新华社//生活报2005-3-5兵马俑“兵临”榕城/李坚游庆辉//海峡都市报2005-3-7兵马俑来榕警车开道///东南快报2005-3-7秦兵马俑昨在省博开箱布展/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8秦大将军昨露真容/李坚//海峡都市报2005-3-9将军俑身首合一屹立榕城//东南快报2005-3-9专家联手研究兵马俑“室内小气候”///中国环境报2005-3-9秦俑展中的将军俑身首合一屹立榕城/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0两千年前中原文化随秦军入闽/李坚//海峡都市报2005-3-10秦时兵马俑榕城露真容/康云、赖劲松//东南早报2005-3-10今起我们一起领略秦俑风采/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1福州市民争看国宝珍品秦始皇兵马俑/黄翔//中国新闻网2005-3-12秦兵马俑昨日“亮相”福州/康云、赖劲松//东南早报2005-3-12去省博物馆观兵马俑///东南早报2005-3-12秦始皇兵马俑在榕展出/王东明//中国新闻网2005-3-12秦俑榕城巡展"发型"受到年轻人追捧/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4化学镀铬技术应用兵马俑/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5凭兵马俑门票可参观其他展览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6空气污染严重侵蚀秦俑中美专家已赶赴现场联手救援//北京娱乐信报2005-3-17空气污染严重侵蚀秦俑//生活报2005-3-17听专家细述兵马俑看点/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7专家细述兵马俑:探秦王朝强盛一时的根源/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7福建省博物院:兵马俑‘热’背后的冷处境/ 蔡雪萍、邵景圳//海峡摄影时报2005-3-17 兵马俑身上为何有小圆孔?/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8兵马俑为何手势不同?/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19秦始皇为何用兵马俑陪葬?/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20兵马俑为何手势不同?/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20古朴典雅的画像砖与画像石/子冰//西安晚报2005-3-20陕北东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杜文//西安晚报2005-3-20汉画像砖的识辨/文远//西安晚报2005-3-20《戏车图》汉画像砖欣赏/封林//西安晚报2005-3-20汉画拓本偶得记/陈根远//西安晚报2005-3-20兵马俑为何比土隔墙高/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21项羽放火兵马俑坑?/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22500现代官兵“会师”秦军/吴海虹、吴爱兰//2005-3-23我省将立法保护秦始皇陵/靳曼//华商报2005-3-24我给“老兵”敬个礼/张天柱//华商报2005-3-24飞虎队老兵:敬礼,兵马俑/母家亮//三秦都市报2005-3-24里耶秦简发现上千枚无字简惊世发现堪比兵马俑//江南时报2005-3-24秦俑为何脚踩踏板/吴海虹、吴爱兰//东南快报2005-3-24“秦始皇兵马俑”下月来温巡展前期工作人员已入驻/常玉璋//温州晚报2005-3-25兵马俑成为历史课活教材/吴海虹、吴爱兰//2005-3-26让兵马俑走出车马坑/雷县鸿//西安晚报2005-3-26300块残片重造秦俑/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3-27兵马俑体现秦各民族大融合/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3-28建议临潼区改兵马俑市/靳曼//华商报2005-3-28兵马俑将不再灰头土脸/木闻//华商报2005-3-29彩俑神奇故事多,研究工作艰辛更多/木闻//华商报2005-3-29秦俑下月“兵发”世纪坛/丁肇文//北京晚报2005-3-29秦始皇陵内水银为河/东南快报2005-3-29秦始皇陵墓115.5米为何要建那么高?/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3-30秦始皇陵揭秘之四大存疑/新京报2005-3-31秦始皇陵初定保护范围/靳曼//华商报2005-5-31秦兵马俑接受大气污染监测/王乐文//人民日报2005-4-1福建博物院今天有免费秦俑知识讲座/东南快报2005-4-1秦始皇陵揭秘之开掘争议/新京报2005-4-1秦始皇陵布局之谜破解以封土为中心分四层//北京娱乐信报2005-4-1为何三号坑是兵马俑的指挥部?/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4-3兵马俑指挥部为何无指挥官?/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4-4千兵百态八种脸型/吴海虹//东南快报2005-4-5。
先秦“论”体文之演进及其成就侯文华【摘要】先秦时期,“论”体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定型、成熟的完整发展过程.《墨子》“论”体文代表了先秦“论”体文的初期形态,虽有其不完足之处,但已能够紧紧围绕同一主题集中论述.《墨子》对名实概念的强调,提出的诸多逻辑学原理,为后人论事说理提供了坚实的思维基础.《荀子》“论”体文体现了先秦“论”体文体制的定型和成熟.《韩非子》以政论文著称,其结构之明晰、论证方法之犀利、文风之峻峭、行文之流利,为后世政论文提供了可供追慕的典范.【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先秦;“论”体;《墨子》;《荀子》;《韩非子》【作者】侯文华【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先秦时期,“论”体走完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定型和成熟的完整过程。
这里之所以用“论”体,而不用“论说体”或“论辩体”,是因为在先秦时期,“论”“说”“辩”是三种不同的文体样式,各有不同的所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乃至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对三者都分别有不同的论述。
本文所论对象为“论”,为避免混淆,拟用先秦“论”体这一称谓。
先秦时期,“论”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释“论”体曰: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
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
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
《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
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论秦中晚期文学蒲向明【摘要】在诸多“秦”含义中,只有秦族、战国秦人、诸侯秦国、秦王朝和文学有直接关系,文学意义最大.伯益始赢、非子始秦、秦仲始强、襄公始国、穆公称霸、赢政始皇——既是“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可以看成是与文学直接关联的重要连接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秦文学”的中期,即秦中期文学,此期文学呈现一种不平衡现象,文公以后的春秋时期文学作品比较多,且以四言为主.“秦文学”的晚期,由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的诸种原因,文学成就式微,李斯文和刻石文成为代表,而出土文献,因行政和实用等因素而文学价值多有不济,但随着考古新发现和新材料研究的进展,此期“秦文学”有细致检视的必要,以刷新我们的认识.【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3【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秦文学";秦中期文学;秦晚期文学【作者】蒲向明【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关于“秦”,先贤和当今学人诠释甚多,无需铺陈,但在诸多“秦”含义中,只有秦族、战国秦人、诸侯秦国、秦王朝和文学有直接关系,文学意义最大。
秦文公以前(含文公时期),可归为秦早期文学时期。
文公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学,我们认为是“秦文学”的中期,即秦中期文学。
襄公始国,故秦国文学肇始于此间至秦王朝建立,是一个重要的秦文学发展进程。
此期文学呈现一种不平衡现象,文公以后的春秋时期文学作品比较多,且以四言为主,其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倪晋波《秦国文学研究》[1]作了有意义的梳理和探讨,功不可没。
“秦文学”的晚期(秦晚期文学),伴随着秦王朝始终,由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的诸种原因,文学成就式微,李斯文和刻石文成为代表,而出土文献,因行政和实用等因素而文学价值多有不济,但此期文学研究比以前各段秦文学研究深入很多,这和人们关注秦王朝对中国大一统的巨大历史影响有直接关系。
《秦文化论丛》第一辑目录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林剑鸣)论秦的社会与秦文化(斯维至)从考古资料看秦文化的发展和主要成就(袁仲一)秦文化的考古工作和与研究(巩启明呼林贵)秦文化概说(黄留珠)秦代都城和陵墓的建制及其相关的历史意义(石兴邦)秦代政治文化断想(刘宝才)嬴秦族西迁考(何清谷)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属问题(段连勤)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韩伟)早期嬴秦西迁史迹的考察(尚志儒)秦始皇六大统一政策的考古资料(陈直)秦始皇帝的性格(张文立)征服与反抗──略论秦王朝的区域文化冲突(刘文瑞)秦国用人的得失与秦文化(赵世超)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日书》研读班)读秦惠文王四年瓦书(袁仲一)秦咸阳宫位置推测及其他问题(王丕忠)亭里陶文的解读与秦都咸阳的行政区划(王学理)秦汉时期匈奴与西羌的关系(王宗维)秦置相邦丞相考异(聂新民刘云辉)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史念海)论秦的厩苑制度──从秦陵马厩坑处的刻辞谈起(袁仲一)秦汉时期的畜牧业(余华青张廷皓)秦代的苑囿(徐卫民)秦汉车制杂议(武伯伦)辒辌车刍议(王关成)关于周、秦帝王陵(李健超)论秦郡及其分布(曹尔琴)“秦缶”考(周天游)秦印探述(王辉)边家庄春秋墓地与汧邑地望(张天恩)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吴镇锋)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林剑鸣)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之风(张文立)主题•意志•逆反心理(吴晓丛张文立)秦兵马俑与秦的统治思想(高景明)铜车马修复中的几点认识(吴永琪)秦陵铜车车舆结构与车舆衣蔽再探(张仲立党士学)秦文化论著目录索引(张文立徐卫民田静王关成李淑萍)《秦文化论丛》第二辑目录关于女脩吞玄鸟卵生大业的讨论(刘宝才)关于李兵的几个问题(周九香)秦惠文王行年问题与先秦先秦冠礼年龄的演变(王晖)朱雀楼劄记(林剑鸣)法家政治与秦的兴衰——兼论战争环境是法家适合的政治土壤(张仲立)秦文化的南播(黄留珠)秦代人口迁徙及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彭文米黔林)秦始皇帝崇神论(张文立)儒法并用移风易俗──论秦始皇礼俗改革(李福泉)试论秦统一后法律制度的变化(谭前学)关于秦宫位置考察(何清谷)关中以外秦离宫别馆述论(徐卫民)秦汉园林特点琐议(徐卫民)秦代江西开发及其县置之蠹测(肖华忠)秦直道走向考辨(姬乃军)关于陈胜出身问题的探讨(孟明汉)秦统一后的六国诸侯(田静)汉代人的始皇观(张文立)《秦简》所见之“非公室告”与“家罪” (金烨)睡虎地秦简《日书》秦楚行忌比较(王子金)秦人的尚武精神与秦统一(郭淑珍)《尉缭子》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研究(林剑鸣)二十年秦俑研究述评(李淑萍)论秦俑主题的多义性(王关成)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图像与饮酒(党士学)韦弁服考(李秀珍郭宝发)试论秦始皇陵排水工程(孟剑明)秦俑新彩绘碎片的前期观察与研究(吴永琪张志军周铁等)秦俑彩绘颜料调和剂的初步研究(吴永琪周铁张志军等)汇秦文于一炉谱秦书之新章──读《秦文字类编》(李铨)书史揭善恶援笔演性情──《秦使人物论》评介(苏文)《秦文化论丛》第三辑目录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闭幕词(袁仲一)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开幕词(吴永琪)秦政──百代之模式(刘泽华)秦汉文化的衔接与发展(刘修明)论秦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龙显昭)共同的历史道路不同的发展进程──秦国社会结构与秦文化散论(臧知非)移民与秦文化(葛剑雄)近二十年“秦文字”之出土与纂研(马先醒)对《秦始皇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的一点商讨意见(袁仲一)从秦俑看秦文化──兼评秦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黄留珠)从秦始皇谈兵马俑研究(刘士莪)秦政治思想概论(贺润坤)秦行郡县利弊论(李鼎铉)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秦文化(张铭洽)秦代的道家思潮(熊铁基)秦始皇帝的文化思想与文化政策(张文立)秦代思想言论罪考述(谭前学)求长生而致短命──秦始皇帝死因考(林剑鸣张文立)儒与秦文化(王辉)孔子西行不到秦──试论秦文化传统中的排儒倾向(李淑萍)秦人崇尚水德之源与不利黑帝畤之谜(王晖)秦始皇陵修筑的年代──战国•统一•内乱•外争(鹤间和幸)先秦都邑陈仓城及秦文公、宁公葬地刍论(高次若)论秦代神权(吴小强)试析《守法》、《守令》等篇的归属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徐勇)秦统一中国的邦交政策(徐卫民)秦国早期的逐渐强盛和对戎狄的战争(田亚岐)赢秦西迁问题新探(郭向东)关于秦人族源和秦文化渊源的几点认识(汪勃尹夏青)从文化结构看秦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陈春慧)秦二世元年东巡史事考略(王子今)李斯的性格与秦代社会(田静)吕不韦悲剧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教训──始皇帝焚书坑儒思想文化渊源(王关成)秦兵器制度及其发展、及其变迁新考(提要) (黄盛璋)再论秦式短剑(张天恩)秦军法述论(郭淑珍)由考古资料看青铜器到铁器的过渡(朱君孝朱思红)壹家堡类型文化与早期秦文化(刘军社)试论东周屈肢葬(段清波)秦汉瓦当的鉴定(戴南海)秦汉骑兵若干问题刍议(张涛)春秋时期秦国的手工业(刘景纯)试论巴蜀水利农业及其对秦的影响(彭文)秦币三等说(赵沛)论周天子三贺秦(党焕英)偶像的喻义(申娟)《咏秦诗》续(张文立)学术空气浓郁学者新论迭出──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纪要(李铨)《秦文化论丛》第四辑目录关于评价秦始皇帝的几个问题(张文立)一孔之见,借以续貂(林剑鸣)《史记》秦币记载考释(何清谷)秦始皇帝的政治思想(张文立)秦代法制文化琐谈(齐万良)简论秦王政亲政前后的宫廷斗争(王关成)临潼上焦村秦墓发微(李淑萍)《史记•秦本纪》的史料性质(藤田胜久著张新科译)秦俑一号坑沉降与关中秦代气候分布(张仲立)《史记•秦本纪》的史料性质秦俑一《吕氏春秋》的科技思想史地位(霍有光)尉缭与《尉缭子》评述(徐卫民)秦军事训练刍论(郭淑珍)秦与匈奴的关系(郭向东)略论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的洞室墓(张卫星)秦统一后的农民阶层(田静)关于秦末“发闾左谪戌”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孟明汉)秦十二金人考(王裕民)从考古资料看周秦礼制之关系(由更新史党社)秦始皇为何不焚“卜筮”之书?(谭前学)东观刻石位置考(李鼎铉)秦人灵魂观与秦始皇帝陵(陈春慧)秦始皇陵丛考(党士学)秦汉瓦当鉴定(朱思红)读史随笔──从秦刻石看秦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何宏)电子表格软件Excel5.0在秦俑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初步应用(何帆)《秦建筑文化》的评介(王健)从关中地区的髹漆业看关中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彭文)秦文化论著目录(苏文)《秦文化论丛》第五辑目录秦陵一、二号铜车马综论(袁仲一)略论秦直道(史念海吴宏岐)秦帝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张文立)秦俑坑发现兵器在兵器史上的意义(张仲立)《秦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王子今)释“东南有天子气” ──秦汉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冷鹏飞)郡国并行制是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王关成)秦汉对粤战争与岭南开发(黄留珠)试论秦献公、孝公、惠文王时期东伐诸侯国的战争(刘景纯)论秦汉中央政权经营岭南的战略措施(余华青)秦平岭南诸问题辨析(李龙章)秦平岭南述考(王健)新体制下的旧操作──试论秦亡之历史原因(李淑萍)秦行郡县与二世速亡(刘敏)秦隋速亡原因探析(徐卫民)秦宫廷娱乐考述(田静)浅析秦的廷议制(袁红蕾)对战国秦汉晓农耕织结合程度的估计(李根蟠)秦汉城市的地位及其遗址的开发利用(叶骁军)“下具地理”与秦汉地图(郭宝发)秦人齐人尚武精神(彭文党焕英)“以狗御蛊”解(史党社)秦陵铜车马关于几个器名的考释(袁仲一)秦器秦文字研读二题(党士学)秦俑艺术之溯源(王鹰)秦御官俑所佩玉环与我国古代的佩绶制度(李秀珍)秦望夷宫始建年代蠡测(郭向东)秦砖试探(张敏闫红霞)计算机技术在秦俑管理中的应用(吴永琪郭宝发赵昆)关于秦墓中用泥现象的一点看法(蒋文孝)“阿房宫”含义别说(辛玉璞)《睡虎地秦简论考》评介(陈文豪)秦始皇帝研究集大成的新著──《秦始皇帝评传》评介(吴福助)陕西发现成批秦代封泥(苏文)秦文化研究论著要目(苏文)《秦文化论丛》第六辑目录秦陵铜车马的制造工艺概述(袁仲一)秦陵铜车马才智的分析及工艺研究(吴永琪郭宝发程德润)汉初关于秦亡的治乱探讨思潮及其历史作用(张仲立)秦兵马俑坑与区域文化(张文立)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徐卫民)秦的赀刑(梁自玉)秦人早期历史的相关问题(史党社)试论秦人的信仰(张卫星)秦军事集团与秦文化(薛瑞泽)略论秦齐两国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彭文)文化矛盾与秦的灭亡(任建库)邹衍与秦政(李铨)吕不韦、《吕氏春秋》与秦朝政治(臧知非)秦俑雕塑艺术与秦人习尚(郭淑珍)秦汉雕塑概述(党焕英)秦代民间简字举例(王子今)新出秦封泥选释(二十则)(王辉)新发现秦封泥丛考(史党社田静)从考古资料看秦代建筑文化(刘占成)从考古资料看秦代币制改革及其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彭文袁红蕾)考古资料所见秦生产工具的类型及相关问题(王志友)秦中小型墓葬葬牲现象浅议(张颖岚)小论秦俑坑建筑用席(徐卫红)青铜器的保护研究与秦兵马俑青铜兵器的保护处理(张志军)摄像技术在秦俑二号坑发掘和研究中的应用(蒋文孝)战国时秦的领域形成和交通路线(藤田胜久著李淑萍译)始皇帝和秦王朝的兴亡──《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观(藤田胜久著黄雪美译)与秦始皇有关的各传说的形成和史实(鹤间和幸著苏文译)樗里疾考(徐卫民)“阿房”余论(党士学)秦之军功封爵“未尽行”小议(秦疆)《秦文化论丛》第七辑目录•纪念开馆二十周年•奠基•创业•希望──纪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0年(杨正卿)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袁仲一)迎接文物保护的新世纪──写在秦俑博物馆开馆20周年(吴永琪)扬改革开放之风帆建现代文明博物馆(雷玉平)秦俑发现25年断想(刘修明)从秦俑馆说到秦史研究──秦俑博物馆20周年馆庆寄语(黄留珠)秦俑随想(王鹰)•论文•从炎黄文化到秦文化——简论中国传统文化整合历程(张文立)试论秦政治文化中的帆贪思想及实践(赵沛)秦代的博士与博士制度(田静)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徐卫民)地域名“秦”说略(祝中熹)《墨子》城守诸篇研究述评(史党社)长平之战的历史记录与历史评价(王子今)材士材官考论(张仲立)秦始皇统一战争的实态(鹤间和幸)秦晋(魏)河西争战述论(王关成)试论春秋时期秦国的外交政策(郭淑珍)再论秦帝国的廷议制──兼与袁红蕾同志商榷(秦丕栋)秦国“是县入之”粮仓社会公用述论(蔡万进)筑陵筑墓皆筑怨──秦陵厚葬与秦短祚(李淑萍孟剑明)简牍所见秦代刑徒的生活及服役范围(张荣芳高荣)从出土秦兵马俑看战国时期战争之规模(刘占成)秦大型工程与秦生产工具发展之关系(王志友)从漆器铭文看秦汉漆器手工业性质的变化及其原因(朱学文)秦代士兵的衣饰、戎服及相关问题(李秀珍)秦汉之前我国妇女发式及相关问题简述(许卫红王锐)秦墓出土陶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张颖岚)秦陵出土文物与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成就(郭宝发)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中国古代制汞技术(郭宝发李秀珍)从秦陵文物看秦代青铜技术成就(何宏)秦公镈钟铭文的考释与研究(聂新民)新发现“商”字瓦当的时代浅议(呼林贵刘合心)《秦文字集证》序(李学勤)《秦文字集证》序二(韩伟)放马滩《墓主记》的文学价值(张宁)《黄石公三略》考辨(何清谷)赵高之人及其亡秦六步(刘敏)无意助秦有心兴汉的秦博士──四皓(张敏兰德省)秦人与生态环境(蒋文孝)秦俑坑青灰泥成分及其来源的测试研究(魏京武李秀珍)秦俑二号坑棚木腐朽问题初探(张卫星)秦始皇陵一号铜车出土铜弩研究(朱思红)秦兵马俑修复中资料工作的研究(刘江卫)秦公大墓的磬(姜彩凡)以小见大──秦俑指甲的启示(李淑萍)秦始皇帝及诸公子(节译)(藤田胜久著黄雪美译)1997~1998年秦文化研究论著要目(苏文)《秦文化论丛》第八辑目录秦始皇陵与西汉帝陵异同的比较分析袁仲一秦国富强卒并诸侯之地理环境条件探析朱士光关于秦始皇帝权力威势的思考张仲立中国西部与秦的统一张文立论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关系徐卫民秦建国前活动考察(续) 徐日辉试论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张文祥秦国君远行史迹考述王子今秦汉对西部的开发张敏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王关成论宣太后与魏冉的专权刘景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其对秦的影响何清谷秦始皇执着求仙的原因探析王绍东秦人的“受命”意识与秦国的发展——秦公钟铭文探微臧知非论韩非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崔向东韩非的法治教育思想与秦代教育花艳芳《墨子》城守诸篇军事思想试探郭淑珍关于《墨子》兵技巧诸篇的研究〔日〕大伴鹿著秦仙梅译读《史记•扁鹊列传》札记田静《吕氏春秋》中的军事思想试析郭睿姬郭淑珍凤翔黄家庄秦墓发掘的一点收获王志友秦国早期墓葬中周文化因素的观察刘明科秦始皇陵陪葬坑形制的再认识张卫星秦鼎石甲二论王学理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海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刘春华王志友甘宁地区秦相关文物考察报告史党社秦盾初探蒋文孝对一件俑甲形态的认识张卫星马宇古代佩剑制初探党焕英始皇陵园陪葬坑石甲胄初探王望生秦器物上的动物、植物纹饰研究李秀珍秦俑椎髻初探任建库从汉画像石看秦汉时期骑兵的武器装备申茂盛王淑杰秦陵大鼎纹饰讨论申茂盛略论秦刺绣——兼谈我国古代刺绣的一些问题许卫红王锐试论秦俑彩绘服饰产生的历史条件朱学文秦俑二号坑“异形器”的室内清理许卫红秦兵马俑彩绘颜料的相关问题研究张志军秦俑二号坑绿面彩绘俑头的研究与保护周铁严苏梅容波秦俑陶质烧结温度的检测方法——古陶烧结温度的检测方法综述雷勇夏寅秦俑博物馆信息交换网的探索实践张颖岚赵昆计算机与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孟中元继承与创新——《秦都城研究》评述王元林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1999—2000) 田静《秦文化论丛》第九辑目录秦代的甲胄和马甲浅析(袁仲一)荀子论秦论(张文立)德礼法的嬗变与滲透──秦国政治思想杂论(刘文瑞)“秦德” 考鉴(王子今)法家事功思想初探──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王健)秦汉神学政治与阴阳五行的文化意义(张强)公元前三世纪后秦文化对山西的影响(陶正刚)秦代雕塑艺术的几个问题(张仲立)多元化的秦文化研究(孟中元)秦文学探述(张宁)小议陕北秦汉物质文化的史地特点(呼林贵)中国军事史研究评述(黄今言)秦俑的武器装备与秦军的作战方式(郭淑珍)墨家的兵技巧书(渡边卓著秦仙梅译)关于武帝之前骑兵的思考(许卫红)秦律都官新探(曹旅宁)用非其有使其非民──浅析商鞅变法建立的强制性社会控制系统(王宝萍)秦王朝的移民戌边与宁夏平原的农业初步开发(张维慎)新见秦封泥中的中央职官印(周晓陆陈晓捷)秦代的官德──读《为吏之道》(张敏)战国晚期秦国的封君铸钱(何清谷)秦代的“隐官”、“隐宫”考(刘瑞)论秦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王关成)猃狁、乌氏的地域及文化散论(田静史党社)再论西周金文中的“秦夷”及相关问题(辛怡华)秦人早期历史的几个地理问题──以钱穆说为中心(史党社)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及前瞻(秦汉)“骊山”与秦(芦建华)秦始皇尊奖乌氏和巴寡妇清动因探析(崔向东)秦宗室人物论(赵沛)试析秦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蒋文孝)秦公帝王陵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徐卫民)秦始皇陵西侧建筑性质初探(刘占成)秦始皇陵和汉阳陵布局结构之比较(何宏)秦俑二号坑的破坏过程初步分析(王志友)秦“工师文罍”考辨(申茂盛)秦陵出土百戏陶俑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张颖岚)考辩铜车马内的铜壶和铜折页(郭兴文)《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一)(王辉)从秦彩绘看秦代军服颜色的规律(任建库)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鼎之我见(朱思红)秦陵新出铜鼎纹饰的图像学初步分析(张卫星)“铺首衔环”探源(党焕英)秦俑甲衣编缀方式新探(武丽娜)秦俑坑建筑遗址木材的树种鉴定(张志军)秦俑二号坑一件彩绘跪射俑的保护修复报告(兰德省容波)秦俑彩绘加固的方法──电子束照射加固法(容波张志军周铁等)秦文化论著目录(2001年)(田静)《秦文化论丛》第十辑目录周秦风俗的认同与冲突──秦始皇“匡饬异俗”探论(臧知非)试论秦王朝的法律思想(贺润坤)秦法律思想新论(徐卫民杨念田)秦汉时期的诉讼审判制度(阎晓军)试论秦的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张海云)秦帝国灭亡的历史反思(刘占成)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晋文)关于商鞅变法中改革家庭结构的分析(申茂盛)先秦两汉妇女婚恋生活状况发覆(王关成)秦学术探赜(张文立)秦史学及其研究(张敏)秦民谣探述(张宁)西周时期关中西部的“秦夷”及相关问题(辛怡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病》篇释读(王子今)释秦封泥中的三个地名(王辉)新蔡东周城址发现“秦式”封泥(周晓陆)1997──2002年间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研究综述(刘瑞)秦农业地域拓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演替(朱宏斌朱学文)论秦汉时期宁夏畜牧业的发展(张维慎)秦简《日书》与战国秦地农业经济生活(吴小强)秦生漆产地之研究(朱学文)陕西渭南地区的秦魏长城与城址考察(史党社)秦汉五畤地望新探(后晓荣)早期秦文化形成的初步观察(张天恩)中国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腰坑浅议(王志友)雍城秦公陵园围沟的发现及其意义(田亚岐)秦代攻防武器发展概论(郭淑珍)秦代大型陶器制作与窑址若干问题探索(张仲立)秦半两钱陶范母的发现与相关问题(姜宝莲袁林秦建明)黄山宫瓦当分期研究之管见(孙铁山)秦文字瓦当述略(姜彩凡)试论秦都咸阳建筑装饰及特点(蒋文孝)秦陵地区出土秦代文物上的纹样及特点(文笑德省江卫)凤翔邓家崖遗址秦瓦内壁纹样(许卫红)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主要特征及其渊源关系试探(袁仲一)秦始皇陵封土形式意义试探(王志友刘春华)对始皇陵地宫“天文、地理”的再讨论(许卫红王锐)秦陵陪葬坑出土木材试论(武丽娜)湘水女神及巴山寡妇(王绍东)中国历史上书法第一人──论李斯的书法贡献及其影响(周晓陆朱思红)秦俑彩绘颜料及其偏光显微分析法略论(夏寅)浅议秦陵K9901陪葬坑百戏俑夹纻工艺(刘江卫)2002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田静)秦文化论著目录(2002年) (田静)《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目录论周秦“治道”及历史影响闫晓君秦与三晋学术的关系——以《尉缭子》、《韩非子》为例…………史党社田静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新议……………王爱清《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霍有光《吕氏春秋》中的墨家………………… (日)沼尻正隆著秦仙梅译论商鞅变法与我国古代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王绍东秦代养客之风新论……………沈刚秦始皇赐公子扶苏书考………………孙文礼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看秦代社会矛盾…………………………兰德省秦王子婴其人——兼论秦的公族与宗室……………聂新民刘云辉秦孝公新评…………………芦建华秦始皇纪功刻石的文字学价值………………韩祖伦秦俑艺术散论……………党焕英秦早期经济考略……………徐日辉秦汉漆器手工业管理状况之研究………朱学文再论秦代士兵的服装供应问题…………………王关成秦始皇《会稽刻石》与吴地社会新论——林剑鸣先生《秦始皇会稽刻石辨析》补正…………臧知非、宋仁桃关于秦始皇二十九年“过恒山”——兼说秦时“北岳”的地理定位…………王子今秦灭蜀战争“石牛计”故事的形成………任建库秦献公堑洛及相关的历史地理问题…………聂新民遗著聂莉整理《史记•秦本纪》“崤之战”史实考辨…………贾俊侠从里耶秦简看秦的法律制度——读里耶秦简札记…………曹旅宁试析秦简医籍中的“堇”…………………张维慎秦简赀甲考……………张卫星宝鸡市陈仓区宁王村遗址调查简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秦墓地围沟探源…………王志友秦始皇陵附近新丰秦井发掘的收获和意义………蒋文孝对秦始皇陵园门阙遗址的初步认识…………………袁仲一秦始皇陵阻排水工程若干问题探讨………………张仲立秦陵“六号坑”性质商榷……………………刘占成秦始皇陵园内城城垣建筑结构的初步探讨……………………张颖岚秦始皇陵大型陪葬坑焚毁情况的探讨…………………申茂盛“园寺吏舍”考论…………………………张文立从秦始皇陵出土铜车看“绥”的部位与形制………汪少华秦兵马俑坑土遗址危块加固方法综述……………………张志军T21G18-08彩俑的修复与保护…………张尚欣王伟锋夏寅常磊毛小芬秦史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黄留珠学术作品贵在出新——《秦学术史探赜》发复……………………张铭洽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天——读陈平《燕秦文化研究》……王辉2003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昭惠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3年)………………田静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