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_刘海伟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5
XX届高三政治复习哲学学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XX届高三政治复习哲学学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习要求:.按考点要求自主、全面复习知识点内容,特别注意巩固基础知识记忆;2.自主、独立、认真完成巩固练习,对照参考答案订正练习中的错误,补充解答残缺部分,及时记录练习失误中的知识残缺与思维缺失,并进行必要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3.答案一律填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按要求及时上交备查。
考点要求:.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2.,,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
a.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清朝2.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温故知新】1.辩证的否定原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1)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2)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3.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是什么?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是什么?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一、互动探究: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
(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议一议:如何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来看,一切社会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
《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节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2)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学习过程探究1:材料一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为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来的,在其指导下,顺利实现了港、澳的回归。
材料二“春都进万家,宾朋满天下”,是家喻户晓的洛阳春都集团广告,可如今上百条生产线全部告停。
春都进入窘境的重要原因是其领导者十分迷信“大师算命”,导致决策频繁失误。
思考讨论:上述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探究2:根据课本的论述,图示两大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探究3: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三、反思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检测课堂检测1: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课堂检测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学习要求:1.按照复习要求自主、全面复习知识点内容,特别注意巩固基础知识;2.自主、独立、认真完成练习,对照参考答案订正练习中的错误,补充解答残缺部分,及时记录练习失误中的知识残缺与思维缺失,并进行必要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复习目标:★1.熟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运用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分析、解决问题;▲3.明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6.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地位及意义检查提问:1、第十一课的主要知识结构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础导学】(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是。
其基本观点是。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什么?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误区辨析: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3、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4、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怎样的?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怎样的?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5、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误区辨析: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的、的,发展的过程是的。
2、实现方式有哪些?3、改革的内涵及根本目的是什么?误区辨析: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
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88(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89(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迟早回变化≠ 同步变化)(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p90(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90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①社会发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可见,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在社会主义是不相同。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p93(2)、原理的内容:p94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人民群众地位作用2、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课前预习案【自主梳理】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_________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课堂练习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 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1)地位:(2)作用:①②③◆◆补充: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杰出人物一般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对历史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依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课堂练习2: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n①②③④◇课堂练习3: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忆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理解目标(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目标(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
《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2节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解释人民群众的含义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3)说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并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探究1:小组讨论:“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这样说对不对?探究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三、反思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检测◇课堂检测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课堂检测2: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课堂检测3: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课堂检测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课堂检测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JL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董点和难煮i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孑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过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请聶们阅读屛8?页虚框,分析其屮的和关问题2、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小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出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岀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通过了《屮共屮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FI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吋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屮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肖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第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第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一、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考情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浙江文综,31,4分山东文综,23,4分广东单科,26,2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安徽文综,11,4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福建文综,34,4分江苏单科,33,2分广东单科,40(2),8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主要矛盾天津文综,13(1),2分三、知识梳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是它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的本质和意义;2.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二、学习内容1.社会的定义和特征–社会的定义:社会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人类群体,通过相互交往和合作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特征: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现象或情况。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3.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观察法:通过观察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数据和信息,深入了解问题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比较法:将社会问题与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统计法:通过对社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理论研究法:通过研究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
三、学习过程1.寻觅社会的真谛–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社会的定义和特征,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班级一起讨论并互相补充和讨论。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和点评学生们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们思考社会的真谛和意义。
2.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再次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准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利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主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1.辨证否定的基本内涵?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及其要求?3.如何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如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5.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6.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在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由8∶1修改为4∶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1.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2.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能熟练说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分析说明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3,会运用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④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根据预习提示:在课本上找出并标志以下内容: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重点和难点)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4,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矛盾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各是什么?(难点)5,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什么?(重点,难点)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7,在阶级社会里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分别是如何实现的?8,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怎样的奥秘?二,小组合作探究,分别展示答案探究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情景一: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⑴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矛盾运动的两大规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课前预习案【自主梳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2)社会意识是指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的。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 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其中形成的__________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辩证关系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 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_____。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各方面的总和。
(2)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___________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_________。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 _________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_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3、总结(1)________________ _的矛盾、_______________ 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
(2)的规律、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 、________ ,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
(2)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向发展。
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_____________实现的。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加以解决。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适应的发展,使适应的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原理及方法论归纳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2. 两大基本规律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①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适用于经济体制改革)②方法论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适用于政治体制改革)②方法论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原理(1)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2)方法论要求: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坚定改革信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探究1:易混易错: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注意: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注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注意: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探究2: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解法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要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
答题时应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
第二步:联系答。
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
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近年来 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 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 规范取水许可管理 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 深化水价改革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解析 设问限定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 可首先回顾原理内容 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两个基本角度 阐述材料中科学发展的问题。
课后延伸案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正迈向汽车社会。
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
从唯物史观看“汽车道德”的出现A.物质决定意识B.联系影响发展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2.任何一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都根源于期生产方式,而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它的文化特征和性质就具有延续性。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3.(2010·浙江文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下列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认识,错误的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5.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这表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6.从“同票不同权”到“同票同权”,选举制度的完善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这体现了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B.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变化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发展7.(09安徽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