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佛教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0
搜神记读后感《搜神记》读后感《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是唐代作家干宝创作的一部神怪小说。
它以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为背景,通过描述玄奘与各种神怪的斗争和人性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触动。
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其中的惊险刺激,更能从中思考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纷扰。
在《搜神记》中,玄奘和他的三位徒弟分别代表着人性的不同面向。
玄奘具有虔诚、正直的品性,他的追求是佛法的真理和普度众生,代表了高尚的人性。
然而,三位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则各自代表着人性中的狡诈、贪婪和痴愚。
他们对玄奘的服从和保护,也是探讨人性中善恶两面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各种神怪的斗争,玄奘和他的徒弟们经历了各种世间的纷争和诱惑,同时也思考着如何与之相处。
这其中包括与妖魔鬼怪的搏斗,以及对佛陀的求教。
这种斗争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人性宿命的思考。
在《搜神记》中,不仅有各种神怪的形象栩栩如生,更有着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者通过描绘玄奘和他的徒弟们的冒险之旅,展示了社会众生的善恶本质。
作品中的神怪形象和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既揭示了神怪的矛盾性格,也暗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纠葛。
这种细腻的塑造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作品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搜神记》中,作家干宝运用细腻的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使整个故事生动有趣,读者仿佛也置身其中。
同时,作品给人以启示,让人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搜神记》通过揭示神怪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社会众生的善恶之间的纠葛,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神怪小说,更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典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并对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感到敬佩。
通过阅读《搜神记》,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在今天这个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挑战。
《搜神记》读后感伍蓉《搜神记》里面有天上玉女、韩凭夫妇、秦巨伯、李寄、干将莫邪、吴王小女、卢充等篇。
这种小说句式长短相间,给人抑扬顿挫的感觉,读之朗朗上口。
通篇用词干净,言简意赅。
写人状态有写得特别好的,几千年后读来,仍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可见从古到今人的衣着变了,但一些神态依然如故。
如天上玉女篇里写主人公“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寥寥数语便把此人睡醒后由于相思梦中神女而如醉如痴的神态尽数雕刻出来了。
再比如韩凭夫妇篇里写那对情人化作鸳鸯后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多么缠绵,多么悲怆啊。
再比如吴王小女篇里写女主人公死后跟她情人相见时是“左顾宛颈而歌曰”,多么凄婉而又柔美的一个姿态啊,虽然没用其它字眼去描摹脸上的表情,但我们早见她泪如雨下了。
这样的好句子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多记了。
再来略微谈谈它们的故事情节,因为《搜神记》搜集的是一些神祗灵异、人物变化的事迹,所以奇异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我姑妄认为小说刚开始做的时候,纯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而愉悦人的精神。
干将莫邪篇大家非常熟悉,它是一个惊奇接着一个惊奇,令人不忍卒读。
韩凭夫妇篇、干将莫邪篇、故事情节都比较悲凉,但结局总有那么点喜剧色彩,后来的梁山泊祝英台跟韩凭夫妇的命运相差无几,都是爱情遭到阻力,然后双双殉情,虽然生不能如愿,死后却终于相依在了一块,不过一个化作蝴蝶双双飞,一个化作雌雄鸳鸯。
而干将莫邪篇里让别人拿自己的人头去报仇的情节与燕丹子篇里荆轲拿着将军的人头去刺杀秦王的情节又几相同也,只是一个报仇成功,而另一个刺杀未遂。
而天上玉女篇和卢充篇里的情节我想男人都是喜欢的,当然大家更喜欢天上掉下一个玉女而不是与女鬼作亲。
而秦巨伯的故事却是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套路,我姑且把它说成否定之否定的套路,先是故事中的老头把路上两个装扮成他的孙子打他的鬼当作孙子,回家后两个孙子好说歹说总算让老人相信刚才遇到的并不是他们俩而是鬼,最后老头喝醉酒在路上遇到出来找他的两个孙子时,他便确信不疑地认为那是鬼装扮成的,便把他们杀死了。
说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是世界三大宗教最古老的,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1.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
以后丰富的译文,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
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开始写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到唐代中后期,这种志怪小说发展为“传奇小说”。
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
唐宋人的传奇小说常说因果报应,入冥转世。
南柯黄粱、幻化谈奇,这些多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
掺杂着不少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观念,因此古典文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它来源于随佛教一起传入的梵呗唱导,将佛教故事经典改编成散文.韵文结合的讲唱形式,大多是演唱佛经故事。
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如《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等。
唐
后期及此后的中国古典的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影响。
2.佛教的传入与诗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如王维,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他的诗深含佛理禅趣。
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都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佛教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影响。
搜神记名词解释
《搜神记》又译作《搜神传》,是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汉
族文化的象征。
故事记录了一个叫施耐庵的人传播佛教宗教,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叫神州讲
述神话故事,在那里探究环境和神秘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记录了古代神话文学中神的神态
以及故事的发展过程。
《搜神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宋朝,历史学家从宋代记录的历史中,得以证明施耐庵存在,他是宋代传教士中的一位,他把来自印度的佛教知识传播到神州当地,也自娱自乐地故弄
玄虚,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搜神记》记录了神话中神的神态,因为它以神话作为对神象征性态度的实证。
例如,有
关易拉罐神像之类的故事,让神秘谜团得到了解释,神话故事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
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此外,《搜神记》还介绍了汉族传统信仰的文化象征。
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围绕着某种祝福,这是汉族的文化传统,也让天地元素得以释放。
以礼崇敬的方式态度对待神,不仅能受到
祝福,而且能得到神的庇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神是一个维护应有秩序的存在。
《搜神记》还记录了神界与凡间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看到神灵与凡人之间看不见的连接,以及鬼神之间的关系。
它给人们提供了有关神秘世界及其规则的理解,使人们对神奇及神
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而言之,《搜神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人的信仰
和想象,而且从神话中看到了关于神秘世界的印象,也给了人们一个中国古文化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黄金时代,在《山海经》、《括地图》、《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内传》的基础上,产生了《博物志》、《拾遗记》等名作,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搜神记》也产生于这个时代,并且出现了《搜神后记》、《幽明录》、《异苑》等重要作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兴盛的原因首先,这主要是由于佛道观念的流行。
神仙家在班固《汉书·艺文志》里还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到了东汉时期,神仙家开始模仿佛教,依附老子,创立了道教。
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就更加活跃,南方的葛洪、陶弘景,北方的寇谦之等,都是道教的重要人物。
其中,葛洪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他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在自叙中,他说,“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佛教传入中国,西汉末才见记载。
其迅速流传,是在东汉、魏晋时期人,至东晋南北朝,更一直盛行,未曾衰歇。
这从佛寺的数目变化可以看得出来。
以建康一地而言,东晋时约有佛寺37所,梁武帝时增加到700所。
也就是说,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增加了20多倍,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因为文化的接受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大家想想,基督教从明代就进入中国了,有许多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但直到现在为止,已经差不多过了六七百年的时间了,基督教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没有太大。
从这样一个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在当时传播之迅速,影响之广泛。
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以灵异、鬼神为吸引人的要素,道教自称能羽化升天,长生不死,这些当然对有些人不具诱惑力,因为有好多现实的事他们都不能解决,他们同时也并不想靠离开这个尘世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对那些流连尘世,但又面对着许多问题的人来说,道教怎么来吸引他们呢?道教自称能画符诵咒,消灾灭祸。
这些都带有很多神秘的、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成分。
佛教的内容和形式更为新颖和奇异,可以说,佛教进入中国,激发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
六朝小说之白眉搜神记晋干宝【作者简介】《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人干宝。
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
少年时便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以才气闻名,被朝廷征召为著作郎。
曾著《晋记》,记事忠直而文笔婉转,被誉为“良史”。
又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等书。
干宝喜好阴阳术数。
传说,他家中曾发生两件怪事:他父亲的妾随父陪葬十余年,后来开墓,竟然生还,并说“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某年,干宝的兄长气绝身亡,尸体却未冷,很多天后复苏,叙说自己碰见鬼神的种种事情。
这些事情触发干宝“集古今神奇灵异人物变化为《搜神记》”。
【背景介绍】魏晋时期,我国陷入长期的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之间矛盾尖锐,民众的生活痛苦不堪。
痛苦的生活容易催生人幻想,晋人笃信天地鬼神的存在,鬼怪故事很流行。
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东汉后期以至魏晋南北朝,老庄哲学渐渐兴起。
对汉代的儒学感到厌倦的士人,借用老庄哲学标榜的“自然”和“无为而治”,摆脱传统力量的束缚。
这一社会思潮的根本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
在“任自然”这个名目下,他们所要得到的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是个人选择其生活方式的权利。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迅猛发展起来。
无论北方南方,无论上层下层,佛教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寺庙建筑遍布各地。
南朝梁武帝虔诚信奉佛教,甚至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奴。
道教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末年正式形成。
它讲求仙、讲炼丹,不但不否定现世生活,相反以各种法术来帮助享乐,也很受民众的欢迎。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说。
”一语道破《搜神记》产生的背景。
【名著概要】《搜神记》主要内容是记载鬼神怪魅,作者著此书的主旨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该书是较早集中记述神话传说、俗闻逸事的专书,共搜集故事464篇。
浅谈《搜神记·李娥》的志怪观念【摘要】《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记录民间传说中有关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其很多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如《搜神记·李娥》蕴含了魏晋时期志怪小说中的死而复生、灵魂不灭、鬼神官职化等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佛教、道教、人情和想象力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搜神记;李娥;志怪观念干宝编写的《搜神记》现共二十卷,《李娥》是第十五卷中的一篇,其故事情节较为完善,篇幅虽不算太长,却折射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一些特点:一、死而复生死而复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题材,从上古时期至元明清的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众多的死而复生故事的记载。
如《左传》中记载:“晋人获秦谋,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再如《汉书·五行志》载:“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阳方与女子田无音生子。
先未生二月,儿啼腹中。
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日,人过闻啼声,母掘收养。
”《李娥》篇中的主人公李娥是误死还阳的,即阳寿未尽,被阴间误收发现后又将其遣回阳间,书中是这样写的:“闻谬为司命所召,到时,得遣出……”《搜神记》中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死而复生故事,《贾文合》、《王道平》、《河间郡男女》等。
《李娥》篇中出现死而复生题材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积极矛盾和社会矛盾都非常尖锐,君主之间相互残杀,官员之间巧媚欺诈,再加上当时玄学和清谈兴盛,于是文人们便借清谈玄学来反映社会的黑暗,并表达理想,寄托闲情。
在这些环境的孕育下,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鬼神怪异的记载,志怪小说中出现死而复生题材是人们对“生”的渴望的反映。
其次,道教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题材。
长生不老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争频发,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生命极其脆弱,所以对生命尤为珍视。
长生是道教的一大理论基础。
浅论《搜神记》中的神仙观_道教论文导读::搜神记》是六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
这一概念有着很强烈的道教色彩。
从而管窥六朝时期的道教神仙观。
论文关键词:搜神记,道教,神仙观神仙,这一概念有着很强烈的道教色彩。
何为神仙?闻一多先生认为“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
”在过去,神和仙,是两个不同的人们向往的精神化身。
神,在《说文解字》中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
说明最初的神是存在于天上超越于自然人类的一种力量。
道教中的神仙侧重的是仙,且通过“神”的功能显示出来,它反映的是先民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观念。
道教中的“神仙”就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外部力量,是自然和社会力量的神化。
《搜神记》是六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其编撰的目的是“以发明神道之不巫”。
小说中展现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鬼怪故事,当然对道教的神仙世界也进行了描述,颇具特色。
故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说中进行阐释,从而管窥六朝时期的道教神仙观。
一《搜神记》的首卷便是讲述神仙的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彼岸世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神仙世界。
卷一描绘了从远古至魏晋时期的神仙生活。
首卷第一篇是神农鞭百草,神农是炎帝神农氏,神话传说中南方的天帝。
大家都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粮食和医药的祖先。
为什么《搜神记》在开篇便写神农呢?这点是值得深思的。
我想比较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点明作者的神仙观;神仙,是为人民“播百谷”,解决生存问题;为人们除苦去难的精神化身。
这里面有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毫无疑问,这就为后面一系列神仙的上场营造了广阔的舞台。
接着有雨师赤松子,赤将子舆,宁封子等古传说中的神仙。
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他“服冰玉散”道教,冰玉散乃长生不老之药;且“能入火不烧”,跳进火中不会被焚烧。
雨师是掌管雨水的神仙。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雨水是其必需的自然条件。
搜神记的名词解释纪录人类历史的史书中,有着无数的经典名著,其中之一就是《搜神记》。
起初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它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搜神记》是晋代文学家干宝所著的一部神怪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瑰宝之一。
那么,什么是《搜神记》呢?简单来说,《搜神记》就是通过叙述神怪故事及相关传说,揭示出人类信仰和对神怪的追溯研究。
全书共12卷,叙述了数十个不同的神怪传说,以及相关的神怪图像和文物发现,酷似一本神秘的中国神怪百科全书。
首先,《搜神记》关注的是神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怪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被人们普遍崇拜或畏惧。
神怪可以是神明、仙人、妖魔鬼怪等,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外形,还具备各种神奇的能力和智慧。
神怪的形象第一次被记录于纸上,为后世人研究神怪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对于人们来说,神怪的存在也是一种信仰,他们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保佑人们平安,甚至有的神怪还可以赐予人们智慧和文化。
其次,《搜神记》通过神怪传说来揭示人类的信仰观念。
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困境时,总是希望能够通过祈祷和信仰来寻求帮助和保护。
神怪传说正是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解释。
从《搜神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创造、神怪的由来、灾难的原因等问题,通过神怪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话体系和信仰观念。
这些信仰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搜神记》的重要性在于它记录了大量的神怪图像和文物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物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绘了一些古代文物的形制、用途和传说故事。
这些文物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技艺,对于后世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再加上书中对于一些奇特事物的描绘和解释,更是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启示。
最后,《搜神记》还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这些故事描述了人与神怪之间的互动,既有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和敬畏,又有人们与神怪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干宝《搜神记》思想探究作者:刘伟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7期摘要:《搜神记》作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和巅峰,不光是干宝对志怪故事的辑佚,更多的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在其中,主要有:原始鬼神崇拜思想,儒家、佛家思想以及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和道教长生的渴望思想三个方面。
关键词:干宝;搜神记;思想干宝,字令升,为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小说家。
宝少勤学,博览群书,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后撰《晋纪》三十卷,直而能婉,咸称良史。
而他更以其小说家的身份为人熟知,那就是撰写了代表志怪小说巅峰的《搜神记》,人称“鬼之董狐”。
《搜神记》的材料来源大约有三个:一是直录他书;二是利用他书加工重述;三是记述本人的“耳目所受”。
之前许多学者认为《搜神记》只是干宝的搜集整理,其实魏晋志怪小说都是受到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思潮影响的,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在内,《搜神记》也不例外。
《搜神记》中所体现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原始鬼神崇拜思想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中国原始社会即有“万物有灵”思想,认为人死后也会化成鬼魂而具有一定的超能力,从而产生对鬼魂的崇拜,时至魏晋也延续了上古鬼魂崇拜的遗风。
与此对应的是,魏晋时人对于神灵的崇拜也不必鬼魂少,“性好阴阳术数,尝感于其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自言见天神事,乃撰《搜神记》二十卷。
”可见,对于父亲侍婢和哥哥的死而复生,干宝将其归因为神灵的帮助,加上当时社会对神灵的崇拜,干宝对神灵深信不疑。
鬼神思想在《搜神记》中时常出现。
如《胡母班》篇言胡母班入阴间为明府传递信件,见父亲的亡灵后,胡母班之子却随之死亡,原来阴间的父亲酒食充足,念及子孙“召而食之”,可见人死后在阴间也能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只是阴阳间还是有界限的。
此为人入阴间的故事,还有鬼上阳间之例,如《赵公明参佐》篇言鬼将军赵公明参佐率鬼兵入阳间取人,感王祐清廉重孝道,不仅没有带走他,还治好了他的重病,并赠予赤笔,让其帮助了更多的人。
陶潜《搜神后记》探究作者:刘伟来源:《大观》2015年第01期摘要:陶渊明的《搜神后记》曾有人怀疑并非其所作,其实陶潜好古之异谈,《搜神后记》十之八九出自于其手。
《后记》内容详实,包括神仙道法故事、鬼怪故事、复生故事等多种类型,其中佛教故事和“桃花源式”故事是其书最大特色。
《后记》也因其中的佛教思想而被佛徒所重视。
关键词:陶潜;搜神后记;探究相比魏晋时期,宋、齐、梁、陈四朝共一百六十九年,虽短了三十一年,却志怪作品超过其一半以上,足以见南朝志怪之兴盛,志怪小说的创作已经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其中之一的名作即是陶渊明的《搜神后记》。
一、《搜神后记》之作者《搜神后记》实为干宝《搜神记》的续书,书成于宋初,因书中有永初、元嘉之事。
《隋书·经籍志》以下史志数目皆题为陶潜所撰。
陶潜,字元亮,又字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尚著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官八十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自去。
可国学大师鲁迅则有不同意见:“续干宝书者,有《搜神后记》十卷。
题陶潜撰。
其书今具存,亦记灵异变化之是如前记,陶潜旷达,未必拳拳于鬼神,盖伪托也。
”[1]其实也未必完全如此。
自有别的观点不一样,如李建国先生曾言:“陶潜未必没有拳拳于鬼神的时候,把古人的思想性格理解成为永远是凝固的、静态的,总是一副面孔、一个声音,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方法。
”[2]陶渊明纵然旷达,也十分喜欢读古怪之书,亦是颜延之《陶徵士诔》所谓“心好异书”也。
所以,《搜神后记》出于陶渊明的可能性极大。
二、《搜神后记》之内容它的故事大多取材于当时流行的传说。
而《搜神后记》的内容也是十分广博的。
大致有:神仙道法故事。
如“丁令威”条,言仙人丁令威化鹤归去,十分有名。
又如卷五“阿香”最有特色。
阿香推雷车表达了关于雷的奇妙幻想,在历代数多的雷神中,阿香是颇有特色的一个。
鬼怪故事。
这在《搜神后记》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王伯阳”条写王伯阳平鲁肃冢葬其妇,鲁肃鬼魂率众击杀王伯阳,鲁肃生前为一个谦恭君子,死后竟成暴力之鬼,也十分有趣;精怪种类繁多,有狐妖、蛇精、狗精、虎精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虹精”故事了,古人认为彩虹是阴阳二气相交的产物,故多男女私情,《后记》中的“虹丈夫”条就是这样一篇出彩的志怪故事。
试论《搜神记》中的佛教神话摘要:《搜神记》保留了丰富的中国神话,其中有很多佛教神话。
佛教传入中土后,采用中国远古神话的模式,利用自身故事及改编整合中国远古神话与传说来宣传推广其教义,为此诞生了中国佛教神话。
佛教神话在中土经过艰难漫长的抗争与努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神话的一部分。
佛教神话是时代造就的新神话,它与远古神话、道教神话、民间神话共同发展着繁荣着中国神话。
关键词:搜神记;佛教神话;兴起;发展中国远古神话大约在西周末年已遭改造与调整,此时新的远古神话也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历经春秋战国,至西汉时以图腾与始祖及英雄神祇为核心的远古神话改造定型为以五帝系统为核心的神话,这标志着远古神话的终结。
但远古神话的终结并没有终止中国神话的发展,随着道教神话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另一类神话也异军而起,这就是佛教神话。
佛教神话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其为了生存与发展,改编原有的佛教故事、融合整合中国远古神话与传说,为其教义作注释与宣传,从而创造出来的同中国远古神话有着相同模式与特性的鬼话。
坚持广义神话学的袁珂先生认为:“神话不是僵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发生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神话。
”①佛教神话即是中国汉魏晋时期兴起及后世发展的以宣扬推广佛教教义为主旨的本土化的新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变化的时代产物,是中国神话的一部分。
本文拟就《搜神记》②中的佛教神话作一探讨,并对中国佛教神话的兴起与发展作一简论。
一、《搜神记》与佛教关系简说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于公元前3世纪开始对外传播。
东汉明帝时佛教正式传入我国。
当时佛教并不流行,少数信徒也局限于帝王贵族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故鲁迅先生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③干宝的《搜神记》即为其中一种志鬼神灵异的代表作,干宝在书中记录了不少鬼魂故事,其中不乏佛教神话。
25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18.28.25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妖怪特征和时代内涵①陈江敬(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摘 要: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寄希望于鬼怪妖神,因此南朝志怪小说得以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当时南朝小说数量众多,其成就超过了东晋,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北朝。
所谓的志怪小说一般是以记载诡异事件和妖鬼故事为主的文体,所以在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许多作者都构建了大量的妖怪形象,这些妖怪和人相似,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
不同的是,作者给予他们一定的法术,这在当时鬼神信仰盛行的社会风气下大受欢迎,使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
本文讲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起的原因和妖怪的特征及其反映出来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妖怪特征 时代内涵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252-02①作者简介:陈江敬(197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庞杂,在当时的背景下,志怪小说的创作也一定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志怪小说中妖怪鬼神的出现一般都是群体性的状态出现。
这和人类的生活习性是一样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他们的出现使得志怪小说既不脱离现实背景又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这些志怪小说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要求,但也直接或者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所以梳理志怪小说中妖怪的特征,有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理解其时代内涵,对后代文学的创作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1 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起源1.1 巫术思想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志怪小说起源于神话,其实上古的神话就是原始宗教的产生,他们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对自然或者其他实物进行宗教式崇拜以求得生存发展,而我们主要讲鬼神的崇拜,人们对于鬼魂崇拜则是原始先民对人死后“魂归何处”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