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经与临床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365.00 KB
- 文档页数:52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张珺,沈津湛,吴元洁,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230001)摘要: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
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43(2014)02-0069-02*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16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367);201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0901)。
作者简介:张珺(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当然是其核心思想和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
何谓“审证求因”?其意首见《伤寒论》。
张仲景在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证“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要审的是“太阳坏病”的脉证,寻求的是此坏病的病因(机),然后随证治之即辨证施治[1]。
这一类表述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实质,临证首抓主证,然后围绕主证展开思维。
1病机的中医内涵何谓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机要、机转,机为机要,指重要和机密的,从临证的角度说,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是用审证求因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归纳出的,病机从分析临床证候群开始,是高度概括的临证抽象,它规范了相应治则、治法和方药,是理法方药的依据。
病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所在。
它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诸要素。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啊,中医可太讲究这个了!就像看一幅画,不能只盯着一个局部,得看整体的布局和色彩搭配。
比如说,一个人头疼,中医不会只盯着脑袋治,还会考虑身体其他方面的情况呢,这多全面呀!2. 辨证论治,这可是中医的拿手好戏呀!不像西医那样统一用药,中医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表现来制定独特的方案。
就好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曲子,中医得“听”出独特的旋律来下药,是不是很神奇?3. 恒动观念也是很重要的哟!人体可不是静止不变的呀,是动态发展的。
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时刻都在变化着。
比如病情,它可能今天这样,明天就又不一样了呢!4. 中医特别注重因人而异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一样呀!同样是感冒,有人可能适合用这种药,另一个人就不一定了。
就如同选衣服,每个人适合的款式都不一样嘛!5. 司外揣内,这就像从一个人的表情能猜出他的心情一样。
中医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表现来推测内在的问题。
好比看到脸上长痘,可能就知道身体内部哪里失调了,多厉害呀!6. 注重功能联系,就好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相互关联。
中医会考虑到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呢。
比如说心脏出问题了,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这多精妙呀!7. 中医还强调以常衡变呢!知道正常是什么样,才能发现异常呀!比如脉象,正常的脉象什么样心里有数,一旦有变化就能马上察觉,这就像熟悉了平静的湖面,稍有风浪就能发现呢!8. 中医的防治结合也很棒呀!不但要治病,还要预防。
就跟下雨前要准备好伞一样,提前做好准备。
平时注重养生,就不容易生病啦,多好!9. 中医临床思维的这些基本特点呀,真的是中医的瑰宝呢!它们相互结合,让中医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小瞧呀!。
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现代医学的启示《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其医学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尽管现代的医学技术和知识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因时制宜”、“一病三治”思想启示《黄帝内经》中有“因时制宜”、“一病三治”等重要医学思想。
这些思想给我们启示,认为医治疾病不应该只是针对疾病本身,还应该考虑病人的体质、环境、季节等多种因素,从整体上进行治疗。
在现代医学中,医生也应该在防治疾病时,结合病人的身体状况,合理制定诊疗方案。
二、“防病于未犯”思想启示《黄帝内经》中有“防病于未犯”的重要医学思想,这一思想让我们明白,预防和及早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在现代医学中,医生提倡人们从饮食、运动、心理压力等方面入手,积极锻炼身体和提高抗病能力,促进身体健康。
三、“平衡”思想启示《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思想体现出了对“平衡”概念的重视,并形成了许多阴阳平衡和五行平衡的医学理论。
在现代医学中,平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血糖、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平衡对人体健康十分关键。
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应该从保持身体平衡的角度出发,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为完整的服务。
四、“综合治疗”思想启示《黄帝内经》中还有“综合治疗”等重要医学思想。
这一思想明确指出,医生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
在现代医学中,很多疾病也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因此,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整体观念”思想启示《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关系,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现代医学领域也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影响。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出发,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在治疗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的效率和效果。
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基石,对于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入的阐述。
本次讲稿将结合《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探讨其与现代临床的应用与意义。
一、《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里明确指出了经络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针灸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的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黄帝内经》,人体有十二条正经,与五脏六腑相连。
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相应的经络也会出现异常。
针灸师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确定病患所在,然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二、针灸在现代临床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针灸逐渐被全球接受和认可。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承认针灸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如偏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1.偏头痛:针灸能够通过刺激头部的穴位,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头痛。
2.颈椎病:针刺颈部相关穴位,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对神经的压迫,达到缓解疼痛、麻木的目的。
3.腰椎间盘突出:通过刺激腰部和下肢的穴位,针灸能够调整腰椎的力学平衡,减轻疼痛,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三、结合《黄帝内经》的针灸临床实践在现代临床中,结合《黄帝内经》的理论进行针灸实践,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时,除了常规的针刺腰部和下肢的穴位外,还可以根据《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配合调理肾脏的穴位。
因为中医认为,肾主骨,腰椎的问题与肾脏也有关联。
通过这样的综合治疗,患者往往能更快地恢复健康。
再比如,面对一位情绪焦虑、失眠的患者,针灸治疗时不仅可以选择心包经、三焦经等经络上的穴位,还可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与脏腑关系的理论,配合调理肝脏的穴位。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调和肝经,有助于平复情绪,改善睡眠。
四、结语《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XXX。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XXX,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大成之作,也是现代中医理论的源头与基础。
在当时科学与技术手段比较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阐释生命现象和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阴阳概念引入其理论体系,赋予浓厚的医学特色,建构了独具传统意象性特色的阴阳理论。
《内经》阴阳理论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解说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的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探析阴阳理论的哲学本质和逻辑特征,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不仅可以为把握《内经》医学理论找到一把钥匙,而且对于系统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内经》阴阳理论的基本内涵《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作为一种观念,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观察,而作为哲学范畴,则是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的取象思维的思辨成果。
阴阳概念从一开始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内经》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体系中,成为其建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模式之一。
《内经》的成书不仅标志着阴阳学说医学化的完成,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内经》指出:何谓日醒?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灵枢病传》)一语道破阴阳问题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可以说,阴阳是《内经》最高的立论基础和思维法则。
(一)《内经》将阴阳之气看作人体生命的根本《内经》所论阴阳,其实就是人体阴阳二气的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的形成,是以阴阳与气范畴结合,形成元气阴阳学说为标志《内经》不仅承认并接受了古代哲学所谓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思想,认为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也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由此对人体之阴阳划分进行了具体描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黄帝内经》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黄帝内经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以实践为起点,对于安全有效的治疗来说尤其重要。
黄帝内经强调了客观实践的价值,从实践出发,反思形而上的学术理论和古典医学的认识论,以实践为准则,以治疗疾病为核心,把实践融入认识论,并且发展出针对具体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根据实践结果来反思理论,从而不断完善医学理论。
此外,黄帝内经的辩证法思想也被广泛研究。
辩证法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以及构建学术理论的重要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辩证法是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强调通过理解对立矛盾,解决矛盾,达到自然和谐的目的,也强调通过分析对立矛盾,把握普遍规律,以解决疾病问题。
辩证法思想还强调要注意实践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现和把握普遍的规律,而不是一味的模式化,因为每个病人的病情都有其独特性。
在治疗阶段,要根据病情的不同,结合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反思了古代认识论和医学理论,主张从实践出发,加以完善,强调辩证法思维,把握普遍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为治疗疾病提供了实用的思路。
这些思想可以为现代医学理论建设提供借鉴,做出重要贡献。
解析黄帝内经中的6种中医思维⽅式导语本⽂从中医思维⽅式的⾓度⼊⼿,分析六种主要的中医思维⽅式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体现。
正如作者所说,现代中医思维⽅式的萌芽,早已在《黄帝内经》中以朴素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这⾥“清晰的理论分析”的形成有赖于符合规律的思维⽅式的指导。
中医思维⽅式依存于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不仅为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且成功的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法学指导,同时还决定了中医未来发展⽅向的基调。
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路程中,中医学逐渐具有了独特的思维特征,形成了特⾊的思维⽅式。
这些思维⽅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顺势思维。
追本溯源,探究这些思维⽅式在中医学的开⼭之作《黄帝内经》中的具体体现,从思维⽅式的⾓度⼊⼿认识《黄帝内经》,是本⽂阐释的主要内容。
1、象数思维所谓象数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象与数进⾏思维,取象⽐类,触类旁通,象以定数,数以证象,以发展理性思维的⼀种思维模式。
象数思维包括象思维和数思维。
⼤家熟知的五⾏—五脏配属说是《黄帝内经》最具典型意义的象数模型。
如果说“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模型多是从象思维上来探讨中医理论,那么在《素问·⾦匮真⾔论》中所⾔:“东⽅青⾊,⼊通于肝……其数⼋。
”则体现了黄帝内经在运数思维上的具体应⽤。
2、整体思维整体思维也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体⾃⾝的完整性及⼈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认识。
在宏观上,《黄帝内经》对⼈与⾃然的关系有深刻⽽系统的表述,如《灵枢·岁露论》说:“⼈与天地相参也,与⽇⽉相应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黄帝内经》不仅将⼈与⾃然看成⼀个统⼀的整体,也把⼈的⽣命本⾝看做⼀个整体。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为之主,⽿为之听,⽬为之侯,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