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概论(题库)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5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序言: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1.1填空题: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1.1填空题: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不同?(环境不同)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1.1填空题: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Chapter 1.章测试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1.波的性质简述:1.1填空题: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第一章概论1、防震减灾的内涵?防御与减轻地震及其他灾害2、国家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5月12日3、地震致灾的途径?通常需要通过土木工程设施、地质体、海洋湖泊等载体,造成地震土木工程、地质、海啸等灾害,危及人类安全,损毁社会财富。
4、地震土木工程损失按照抗震设防准则实施了抗震措施的土木工程设施,在地震中遭到的损毁和破坏。
5、地震土木工程灾害由于人们缺乏知识、知识运用不当、选址不当、设计不当、施工不当、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当,所建造的土木工程设施不能抵御突发的地震载荷,导致土木工程设施失效、破坏、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防御和减轻地震土木工程损失和灾害的工程途径要对土木工程设施、地质体、海洋、琥珀等载体实施防震减灾工程措施。
通过国力的增强,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降低地震土木工程损失;通过技术进步和严格管理,避免地震土木工程灾害。
7、防震减灾对策人类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探索和制定的一系列应对地震的战略战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8、防震减灾对策的主要内容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心理辅导。
9、我国防震减灾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10、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四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检测预报体系、震害防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灾后重建11、按照所学专业或志向,试述你应该承担的防震减灾的社会责任。
第二章中国的地震12、地震活动性是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期的地震活动特性,包括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地震频度、地震强度的变化。
13、我国强烈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高度不均匀;大多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其它区域也不是绝对不发生,但相对少很多14、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D)A、地震活动周期性和复杂性B、地震活动普遍性和重复性C、地震活动普遍性和复杂性D、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15、我国地震灾害特点?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16、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自然灾害概论》前言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 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如何防灾1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1.1地球系统1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 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 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 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L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夕卜部圈层结构 内部 圈层 结构 地壳 地幔地核如何减灾(案例、灾害的成因、成灾机制、灾害特点)目标:培养防灾或灾.在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4、火山灾害 防灾减灾的体系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防灾减灾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防灾减灾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是:A. 减少灾害发生频率B. 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C. 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速度D. 完全避免自然灾害2.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灾害的特点?A. 不可预测性B. 突发性C. 可控制性D. 破坏性3. 灾害风险评估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 灾害发生的概率B. 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C. 灾害应对措施D. 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4. 在防灾减灾中,社区的作用是:A. 提供资金支持B. 组织应急演练C. 制定灾害政策D. 进行灾害预测5. 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 收集灾害信息B. 分析灾害风险C.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D. 评估灾害损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2. 描述灾害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
3. 阐述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2. 分析当前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阅读以下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背景:202X年,某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和农田被淹。
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但仍有部分居民未能及时疏散。
问题:1. 分析该地区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该地区未来的防灾减灾能力。
注意:请考生在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B2. C3. D4. B5. C### 二、简答题1. 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科学规划、综合管理、公众参与等。
2. 灾害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 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包括组织居民参与防灾减灾活动,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在灾害发生时组织疏散和救援。
名词解释:1、地震:是复杂的地质现象,根据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离、3、地震波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所需的时间4、地震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成果综合地震前兆监测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现代减灾科学。
故称其为地震综合预测。
5、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7、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8、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构造应力作用使地壳地质构造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地下岩石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震。
9、断层:地壳岩石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控或拉剪程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或强线性流变带称为断层。
10、弹性回跳理论:由里德提出,此学说认为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发生的,来源于断层面。
11、零级地震: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
论述题1、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一、选择题1、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下列哪一项确定:[C]A. 多于地震烈度B.罕遇地震烈度C. 基本地震烈度D. 震级2、下列哪些为抗震概念设计的范畴?[ABCE]A.房屋的高宽比限制;B.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C.保证女儿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D.构件截面尺寸的确疋;E.选择有利场地。
3、下列设防烈度的说法中,哪条是不正确的?[D]A.设防烈度并非是基本烈度;B.设防烈度大都是基本烈度;C. 设防烈度是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遭受的最大的地震产生的烈度;D. 设防烈度不能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随意提高。
4、通常生命线系统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信、交通、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建筑,在抗震规范中列为下列何种?[B]A.甲类建筑B. 乙类建筑C. 丙类建筑D. 丁类建筑5、延性结构的设计原则为[B]A. 小震不坏,大震不倒;B.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C. 进行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承载力不足时,修改截面配筋;D. 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薄弱层、薄弱构件时进行设计。
二、填空题1、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2、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这些类别是甲、乙、丙、丁。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范围是6、7、8、9度。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体波的形式传播,它又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7、对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值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8、地震动的三要素为最大加速度、频谱成分和持续时间。
、名词解释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log A ,式中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 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地震烈度:度量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Pluto是矮行星绪论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自然灾害学概论复习题1、地球约99.99997%大气圈的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km的大气圈之中,有人这个位置看作地球和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线。
2、地震发生原因最基本的假说是假说。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4、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
5、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6、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啸,也叫做本地海啸,另一类是海啸。
7、我国是崩塌和滑坡比较的的国家,其造成的危害有、、、等。
8、气象学中把沙尘暴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和。
9、提供了火山和地震的能量,来自的能量导致了台风(飓风)灾害的产生,而是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10、根据板块学说,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在板块边界上,按照两个板块沿边界发生的相对运动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发散边界、、三类。
11、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12、灾害是指那些由于、或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13、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中北非、、、。
14、海啸有海啸波的、、等特点。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一般有地形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完整的泥石流的流域包括形成区、和。
16、震源深度是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一般情况下,震源越,造成的破坏越大。
17、地震波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18、标度地震大小最基本物理量主要有和两种。
1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而对于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另一是中国东部山区、低山丘陵和平原过渡带上。
20、以下哪个不都是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A、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B、灾害保险与基金修建大坝C、灾害立法灾害教育D、灾害规划灾害风险管理对策21、()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称为__________。
A、洪峰流量B、洪水总量C、洪水历时D、洪水过程线22、()台风属于下列哪一种天气系统?A、热带气团B、热带气旋C、热带反气旋D、温带气旋2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生成年代越新的部分应当位于下列哪个边界?A、转换边界B、汇聚边界C、发散边界D、活动边界24、()下面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吗?一般地下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波形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波形是一样的25、()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哪个?A、地震B、气象.洪水C、火山D、冰雹26、()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应急管理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区域应急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设计为动态联动组织,并遵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完备性与协调性”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
2,。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合理合理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
世界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
一)人力资源(为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促进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
)1.应急管理人员的构成2.应急人员的配备规划3.应急人员的培训4.应急人员的协调(二)物资资源保障1.应急物资的筹备2.应急物资的储备3.应急物资的分配和配置4.应急物资的调度和运输(三)资金保障费用浩大—应急资金的筹措需要广开财路应急资金管理-应急资金财政预算、应急资金费用估算四、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一)应急信息平台纵向: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横向: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四类应用、重点信息工程和两大保证体系。
五大平台: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四个中心:身份认证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四类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社会公众应用、经济运行应用和城市运营应用重点信息工程:交通安全、活在消防、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救灾、化学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反恐等两大保证体系:安全、组织、人才保证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证体系(二)应急救援技术危险性、技术性,分为应急救援一般技术、事故处置技术、事故现场清理技术。
五、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一)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1.编制目的规范救灾工作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的合力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2.编制依据主要是与灾害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等规章制度。
灾害防控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一、多选题1. 灾害预警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多选)- [ ] A. 灾害类型- [x] B. 灾害发生时间- [x] C. 灾害发生地点- [ ] D. 灾害原因2. 下面哪项属于常见的自然灾害?(多选)- [x] A. 地震- [ ] B. 交通事故- [x] C. 龙卷风- [ ] D. 火灾3. 对于地震的防护措施,以下哪项是正确的?(多选)- [x] A. 室内避震,躲避在桌子下或坚固的家具旁边- [x] B. 迅速逃离高楼和大型建筑物- [ ] C. 靠近玻璃窗户以便观察外面情况- [ ] D. 在地震停止后立即返回建筑物内二、判断题1. 自然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 )- [ ] 正确- [x] 错误2. 预防灾害是灾害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 ) - [x] 正确- [ ] 错误3. 飓风和台风是同一种自然灾害。
( )- [ ] 正确- [x]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灾害应急预案的作用及其编制要点。
- 灾害应急预案是指为了预防和应对灾害事件而制定的一套组织、指导和协调各种救援和恢复工作的措施和步骤。
它的作用包括:- 提前预判灾害风险,减少损失;- 快速组织和调度救援力量,提高灾害应对效率;- 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促进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 编制灾害应急预案的要点包括:- 确定预案编制的范围和对象;- 分析灾害类型、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确定灾害应对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制定应急预警和疏散方案;- 制定救援和恢复工作的具体措施;- 定期演练和修订预案以提高应对能力。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灾害防控措施,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 防洪措施:包括修建堤坝和水库,疏浚河道等,通过控制水流,降低洪水威力和扩散范围,减少洪灾损失。
- 防震措施:包括建筑物加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等,通过减少建筑物的倒塌、滑坡等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
154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157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155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
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251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
210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197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
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
210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
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
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164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
14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50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51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
56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
67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
68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9519、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105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
113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
151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
154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
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o 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o 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26、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
20827、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
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728、河流的上游,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而在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
263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
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
268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
272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
26932、中国是一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
31033、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
31234、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327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406二、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
)1、磁场是星球的脉搏。
脉搏停止,从演化角度来说,星球就接近死亡了。
(√×)2、地球内部的能量,是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源。
(√)3、自然灾害在地球上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4、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普通灾害的区别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会出现大范围的冻雨和冰冻。
(√)5、雪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和橙色表示。
(×)6、洪水总量是指一次洪水工程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
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通过河道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洪水历时是指河道某断面的洪水过程线从起涨到落平所经历的时间。
(×)7、地震裂度小于Ⅲ度时,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8、对于特别大的地震,里氏震级比矩震级描述要好。
(×)9、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是李善邦先生等1930年在北京建的鹫峰地震台。
(×)10、全世界发生地震的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中国。
(×)11、地震时,地震断层的一盘向上逆冲到另一盘之上,这叫做正断层。
(×)12、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km ,这正是越洋波音747飞机的速度。
(√)13、地面下面熔化的岩石叫做岩浆,当岩浆喷出地面后叫做熔岩。
(√)14、气候是指发生在较短时间(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的大气圈的运动和状态的变化。
(×)15、按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规定,热带气旋共分5级,中心最大风力达到8-9级的热带风旋称为强热带风暴。
(×)16、雷电灾害是指因雷雨云中的电能释放、直接击中或间接影响到物体而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17、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切坡建房、采石采矿、修路、开挖水渠和乱垦乱伐等。
(√)18、夏季暴雨是泥石流最主要的水源。
其次的水源来自冰雪融化和水库溃坝等。
(√)19、滑坡和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20、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社会财产价值不断增长,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越来越不严重。
(×)21、人口的城市化,使的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城市,当城市在遭受灾害袭击时,则变得越来越脆弱。
(√)22、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整个社会面临着紧急状态,采取非常措施,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是灾害应急反应的最重要环节。
(√)三、选择题(每空题2分,共10分。
)1、火山爆发后往往通过哪些方式致灾(ABCD )A、地面运动B、有毒气体散逸C、熔岩流灾害D、水汽爆炸2、下列哪些属于气象灾害(AB )A、台风B、寒潮C、地震D、泥石流3、下列选项属于减轻洪水灾害的非工程措施的有(BD )A、河道堤防B、退耕还湖C、水库D、天气系统监测4、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ABCD )A、冰山消退B、海平面上升C、荒漠化D、影响生态系统5、按照洪水发生的流域范围,将洪水分为(CD )A、上游洪水B、下游洪水C、区域性洪水D、流域性洪水6、下列选项属于减轻洪水灾害的非工程措施的有(BD )A、河道堤防B、退耕还湖C、水库D、天气系统监测7、地球内部的结构分为:(ACD )。
A、地壳B、水圈C、地核D、地幔8、板块汇聚边界,又称消亡边界,是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
地表特征为海沟、年轻造山带。
可进一步分2类:(AC )。
A、碰撞边界B、转换边界C、俯冲边界D、发散边界9、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包括:(ABC )。
A、地球内部由增生作用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所留下的原始能量B、太阳的能量C、重力能量D、风的能量10、从时间尺度来看,地球上发生的过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快速过程,另一种是缓慢的过程。
属于快速过程的有:(AD )。
A、地震B、全球变暖C、风化D、火山喷发11、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
面波传播的速度都比体波慢。
最重要的面波有(BC )。
A、纵波B、瑞利波C、勒夫波D、横波12、1906年发生的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断层两盘发生了3-4米的右旋错动,垂直于断层的农场的篱笆明显被错开了3-4米距离,因此,判断该断裂属于:(CD )。
A、正断层B、逆断层C、平移断层D、活断层13、地震波的多种应用包括:(ABD )。
A、解释地球分层结构B、地震勘探C、导航D、监测核试验14、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D )。
A、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B、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C、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高D、中国没有使用12级烈度表15、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其原因为:(ACD )。
A、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B、监测手段落后C、建筑物质量差D、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16、海啸产生的原因包括:(ABC )。
A、海底地震B、火山喷发C、海底滑坡D、台风17、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的条件:(ACD )。
A、深海B、风浪C、大地震D、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18、海啸与海浪和风暴潮的不同之处有(ABCD )A、成因不同B、波长不同C、传播速度不同D、激发难易程度不同19、岩浆是由地下的岩石熔化而形成的,岩体熔化可以通过以下条件实现:(ACD )A、减少压力B、降低温度C、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岩石,降低了岩石熔点D、增加温度20、火山喷发通道有:(A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