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避免小麦死苗、发黄,播种时要小心这6点!
- 格式:docx
- 大小:80.70 KB
- 文档页数:3
小麦种植手册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
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种植小麦,我们编写了这本小麦种植手册。
本手册将为您介绍小麦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让您轻松掌握小麦种植的要点。
一、种植技术1. 选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的小麦品种,确保品种的适应性。
同时,要选择品质优良、产量稳定、抗逆性强的品种。
2. 整地在种植前,要进行深耕细作,将土壤中的杂草和病虫害消灭。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3. 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播种时,要控制播种深度和密度,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在田地中。
4. 施肥在整地时,要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
生长期间,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进行追肥,以满足其养分需求。
二、管理方法1. 除草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除草,防止杂草与小麦争抢养分。
可以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的方式,确保田地无杂草。
2. 灌溉根据气候和土壤情况,及时进行灌溉。
在干旱季节,要增加灌溉次数,保证小麦的水分需求。
同时,也要注意排涝,防止水分过多影响小麦生长。
3.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4. 收割在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收割时要选择晴朗天气,避免雨水影响小麦品质。
同时,要合理安排收割时间,确保小麦充分干燥,便于储存和运输。
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病虫害问题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
如果病虫害严重,可以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或农技人员,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2. 倒伏问题倒伏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要采取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如果发生倒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扶起或采用相关药剂进行防治。
3. 缺水问题水分是小麦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选种育种要严格,气候条件要适宜。
冬性品种宜晚播,半冬性种早春播。
优质强筋先选用,抗逆品种更可靠。
二、播种前备好种,种子处理很重要。
发芽试验要达标,芽率需达八五九。
晒种催芽促生长,拌种包衣防病虫害。
三、耕整土地要精细,土壤墒情要适宜。
提前浇水造墒情,确保播种全苗齐。
深耕旋耕要彻底,秸秆还田碎撒匀。
四、施肥管理要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好。
氮磷钾肥要配合,微肥补施不能少。
底肥磷钾要深施,追肥氮肥适时施。
五、田间管理要跟上,苗期管理要精心。
出苗后及时钩田,水涝防治要跟上。
疏苗移植要得当,杂草防治要适时。
病虫害防治要及时,观察病情早喷药。
六、分蘖期管理要重点,追肥促蘖增产量。
越冬前促生长,增蘖育苗要重视。
冬至小寒追一遍,观察冻害保苗好。
七、拔节期管理要跟上,水肥管理要适度。
施肥促拔防倒伏,防治病虫害不能少。
追肥后注意水分,保持土壤湿润度。
八、抽穗期管理要重视,水肥管理要跟上。
施肥促穗增粒重,防治病虫害要及时。
喷施农药防病害,保持麦田清洁度。
九、成熟期管理要跟上,收获前准备要充足。
及时收割保质量,晾晒储存要妥善。
关注市场信息,确保收益最大化。
十、总结经验要不断,种植技术要创新。
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种植水平。
关注气候变化,调整种植策略。
持续改进技术,实现高产高效。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小麦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必须要对小麦的栽培管理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在本文中,将介绍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土壤肥力不足问题描述: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无法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产量低下。
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施肥来改善土壤肥力,包括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可以针对土壤中缺乏的养分进行补充,比如氮、磷、钾等。
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科学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
二、病虫害防治不当问题描述:小麦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受损。
解决措施: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可以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使用农药,以防治小麦的病虫害。
也要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三、灌溉管理不当问题描述:灌溉不足或过量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灌溉不足会导致小麦缺水而生长缓慢,产量降低;而灌溉过量则容易引起小麦发生根部窒息,导致减产。
解决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含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
在小麦吐丝期和灌浆期,要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而在小麦开花期和抽穗期,要适度减少灌溉量,避免小麦水分过多而引发病害。
问题描述: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药不规范或过量使用农药,造成小麦中农药残留超标,对小麦产生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小麦的生长状态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合理使用农药。
河南农业2016年第1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若遇暖冬年份,有利于小麦红蜘蛛、蚜虫、灰飞虱等害虫的发生。
如果防治不及时,叶片受害后形成黄色斑点,同时受病毒侵害,导致小麦丛矮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形成黄苗、弱苗,生长发育缓慢。
(六)僵苗发黄主要发生在土质黏重、低洼地块。
整地播种时,土壤湿度大,播种后土壤板结,通透性不良,小麦根系发育不良,麦苗瘦弱,叶片变黄或发白。
(七)干旱如果小麦播种时墒情不足,播后未浇出苗水,造成小麦生长缓慢,叶片灰绿,基部叶片发黄。
(八)冻害或拔节后脱肥2015年暖冬气候使小麦发育进程相结合,667m²于改善其余每667m²产量600kg 的高产田,每667m²用量氮肥(N )15~16kg 、磷肥(P 2O 5)3~4kg 、钾肥(K 2O )5~6kg ;每667m²产量500kg 的中产田,每667m²用量氮肥(N )13~14kg 、磷肥 (P 2O 5)4~5kg 、钾肥(K 2O )4~5kg ; 每667m²产量400kg 的低产田,每667m²用量氮肥(N )12~13kg 、磷肥(P 2O 5)5~6kg 、钾肥(K 2O )4~5kg 。
(三)适期适量匀播小麦适期播种有利于培育壮苗。
宛城区地处南阳盆地,半冬性品种适宜10月10—15日播种, 春性品种适宜10月20—25日播种。
播深3~4cm 。
在适播期内,整地质量好、墒情足的地块每667m²播量9~11kg ;中晚茬或秸秆还田的地块,每667m²播量10~12.5kg 。
另外,因延误播期或整地差的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
每晚播2天应增加0.5kg 种子,最多每667m²播量不超过15kg 。
(四)加强播期病虫害防治1.搞好种子检疫,防止含有检疫对象的病虫害传播扩散。
2.搞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小麦死穗什么原因?防治措施介绍近年来,很多的农民发现在小麦生长后期常常发生死穗现象,导致小麦的品种和产量降低,严重时减产50%以上,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小麦死穗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防治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死穗原因1、纹枯病。
发病是茎基部1-3节叶鞘上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病菌侵入茎杆后,会形成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造成茎杆是谁坏死,最后导致植株肥水供应不足而亡。
2、全蚀病。
主要症状是黑脚白穗,发病是根会变褐或变黑,植株矮小、稀疏,叶片逐渐变黄,杨花后麦芒变白,整个麦穗会逐渐变为白穗,根部肥料,直至植株死亡。
3、根腐病。
主要症状是根系肥料,麦穗白枯,在小麦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病菌侵入根系和幼苗,借助风雨传播,在小麦杨花后受害最严重,最后到根系腐烂,叶片枯黄而死。
4、赤霉病。
前期表现为苗腐、茎腐,后期发表现为穗腐,发病初期小穗上颖壳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散后会产生粉红色霉层。
5、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将根茎咬坏导致死株,很多农户在种植时没有及时药剂土壤处理,只是地下害虫数量逐渐上升,尤其是金针虫有所加重,往往会造成死苗、缺苗发生。
6、机械损伤。
在进行中耕除草、追肥、灌溉操作时不小心,都会引起茎杆折断,导致传输组织破坏,引起小麦死苗或死穗,另外大风雨、冰雹等自然因素也会引起小麦机械损伤,造成死穗。
二、防治措施1、纹枯病引起的死穗,可在播种时用药剂拌种,能有效的推迟纹枯病发病时间100天以上,同时减轻后期发病程度;二是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喷施禾果利或三唑酮,能有效的控制发病程度,减少后期死亡数量。
2、全蚀病引起的死穗,在采收后及时处理麦秸麦茬,减少田间菌量,在播种时不要用带有全蚀病的种子,或者播种时药剂拌种,都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减轻病害程度。
3、根腐病造成的死穗,一是轮作倒茬,二是土壤处理,用多菌灵拌土,在耕地前撒施,三是药剂拌种,或者在发病时喷洒禾果利和粉锈灵喷雾防治。
4、赤霉病。
要提前喷药防治,可用多菌灵或禾果力兑水450公斤,对小麦穗不均匀喷雾,雨后要补喷一次,确保效果良好。
小麦弱苗与死苗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研究了小麦弱苗与死苗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田间管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本结果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麦弱苗;死苗;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对解决我县人民吃饭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小麦弱苗与死苗现象比较严重。
为此,笔者对小麦弱苗与死苗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试验与实践,现总结如下:1、小麦弱苗原因与补救措施每年因种种原因造成部分麦田弱苗。
小麦弱苗形成的原因及补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氮弱苗。
根据中蘖同伸的关系,小麦第四片叶应该和第一分蘖同时出现。
若第四蘖很长,而第一叶分蘖长度只有第四叶的一半,即为缺氮弱苗。
若叶、蘖不能同伸,主要是氮素营养不良所致,每亩应补施碳铵15-20kg或补施尿素5-7.5kg。
(2)缺磷弱苗。
主要从叶片色泽和根系发育情况辨别。
症状之一是叶尖呈紫红色,整个叶片无光泽;症状之二是次生根少而短。
补救办法是667m2 施过磷酸钙30kg或磷铵硼6kg.(3)缺钾弱苗。
主要看叶片的柔软程度。
页软而卷、叶色发暗,沿叶脉有白色条纹为缺钾症状。
补救办法是667 m2 施硫酸钾6kg或667m2喷施0.3%-0.4%的磷酸二氢钾稀释液50kg.(4)缺水弱苗。
底墒不足或土壤漏水肥容易造成缺水弱苗。
补救方法是及时灌水,并且每667m2追施碳铵15kg或尿素5kg. (5)深播弱苗。
其表现为小麦幼苗叶片细而长,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少。
对这类苗可667 m2施碳铵15kg,结合灌水,促壮增蘖。
2、小麦死苗的原因2.1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
主要有黄色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
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在小麦苗期,麦田经常出现黄苗、死苗,导致小麦缺苗断垄,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笔者总结了小麦苗期黄苗、死苗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1小麦苗期黄苗、死苗的原因分析1.1整地质量差。
没能把地整好就进行小麦播种,秸秆粉碎不均匀,还田量过大,不及时掌控还田时间,且秸秆还田后没有压实;或者整地粗糙,没能掌握好墒情,造成某些地块有过多的坷垃,导致麦苗根系不能深扎于土壤,使小麦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受到影响,进而造成麦苗瘦弱,出现黄苗和死苗。
1.2播种质量差。
①未能良好把控播种深度。
播种过深,致使出土后小麦生长不良,分蘖少,根系发育不正常,出现麦苗发黄;播种过浅,则根系不能深扎,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不能被吸收,造成麦苗发黄,同时播种浅使得分蘖节外露,以致小麦无法安全越冬而出现死苗;②播种量大,小麦出苗繁密,个体间会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导致苗弱变黄;③播种后镇压不实,容易漏气、跑风,导致麦田失墒,降低了小麦抗旱和抗寒能力,出现死苗。
1.3肥料使用不当。
施入底肥时,所使用的农家肥没有充分腐熟,由此所产生的热量会造成小麦发黄甚至苗死;或者化肥质量较差,诸如肥料中缩二脲含量超标,导致黄苗、死苗;此外,在秸秆还田时没有补施氮肥,亦可导致苗黄;若地块施用了秸秆腐熟剂,则极易发生麦苗、秸秆争氮的情况,造成苗黄;麦苗缺氮,其下部叶片由叶尖不断向上部叶片变黄、干枯;施用大量的种肥容易导致烧苗,造成叶片(尖)变黄。
1.4病虫害所致。
①病害主要包括茎基腐病、纹枯病以及根腐病等。
由病害造成的苗黄通常呈点片状发生。
纹枯病在叶鞘处有云纹状病斑;根腐病引起的黄苗,当拔起植株后,可见根部发褐腐烂;②小麦于秋季播种后,鉴于地温偏高,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地下虫害依然进行为害活动,会啃食麦种,导致小麦不出苗,或者出苗后苗弱、枯死。
在小麦生产中,红蜘蛛作为为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能够汲取小麦汁液,散失麦苗体内水分,导致叶片变黄;小麦苗期,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液,致使小麦叶片黄化。
小麦死苗主要原因及其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09年第10期l死苗原因及其鉴别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如病害、地下害虫、药害等等。
应仔细分析死苗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使小麦得以恢复生长,把损失降到最低。
1.1病害小麦苗期造成死苗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
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
所以重茬小麦可能发病重。
当播后温度达lOOC~ 20C时,病菌孢子迅速萌发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
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氮肥过量及播种过早或过深等都使该病加重。
小麦根腐病主要症状为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病斑不断扩大变褐,病组织逐渐坏死,产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腐烂,麦苗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死。
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
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1.2土壤残留药害前茬种植非小麦作物,使用化学除草剂,未分解掉的除草剂残留在土壤,如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二氯喹啉酸、烟嘧隆磺、氟磺胺草醚、异噁草松等达到一定剂量会对小麦造成药害。
小麦受土壤残留药害症状一般比较规则,边界明确,常常随播种行形成条状间隔枯死带,且在地头受害严重。
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品种不同,小麦受害症状也不尽相同。
如异恶草松使小麦叶片变白或变黄,叶尖略带紫色;咪唑乙烟酸使小麦叶片变黑,新叶发生严重,甚至腐烂。
1.3地下虫害小麦死苗的另一个原因是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
近年来小麦地下害虫为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小麦的为害不容忽视。
地下害虫对麦苗造成的为害往往是沿着麦行一段一段死苗,有时一段麦苗的一半死亡一半生长良好。
小麦苗期叶片发黄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小麦苗期常因缺素、病虫危害、药害、肥害、毒害、遭遇恶劣气象条件或栽培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严重受阻而出现黄苗,现就几种主要原因介绍如下:一、缺素引起发黄缺氮: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叶片发黄、叶尖枯萎,下部老叶发黄枯落。
防治方法:麦苗见黄时,用2%尿素液叶面喷肥2次,每次间隔1周。
若基肥N素不足,苗期可亩追尿素10Kg。
年后缺N发黄,可于返青期亩追尿素5Kg,拔节期再亩追尿素15Kg。
连续2-3次喷施美洲星、优同素等叶肥对叶色恢复有良好效果缺磷: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发黄;新叶蓝绿,叶尖紫红。
防治方法:亩沟施过磷酸钙50Kg或二铵15Kg,也可用3%过磷酸钙水溶液60Kg进行叶面喷施,每次间隔1周,共喷3次。
缺钾:发黄先从老叶的尖端开始,然后沿叶脉向下延伸,黄斑明显,呈镶嵌状发黄。
黄叶下披,后期贴地,病苗茎秆细小瘦弱,易早衰。
防治方法:亩喷富万钾50ml,共2—3次,每次间隔1周。
二、虫害引起的发黄蝼蛄:咬食麦苗根茎,使叶片发黄,受害重的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毒饵法诱杀蝼蛄。
麦圆蜘蛛:吸食小麦叶肉组织营养,致使叶片发黄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好效果、好克螨、螨虫宁、扫螨净、螨即死等防治。
蚜虫:蚜虫危害可导致麦苗发黄。
防治方法:用金好年、比丹、刺蚜、锐杀、莫比朗、吡虫啉等防治。
三、病害引起的发黄根腐病:症状为根部腐烂,叶片出现病斑,茎秆枯死等。
小麦返青后发病,表现为苗色发黄,株高参差不齐。
防治方法:用20%粉锈宁40—50g+美洲星50-70ml兑水50—60kg 喷雾。
纹枯病:纹枯病危害导致下部叶片发黄。
防治方法:用爱苗、素清、井岗霉素等+美洲星喷雾。
四、肥害引起的发黄使用缩二脲含量超标的劣质尿素或游离酸含量超过5%的劣质磷肥,重者烧芽不出苗,轻者麦苗枯黄;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可导致麦苗发黄。
防治方法:若土壤墒情差,应立即浇水。
叶面喷施碧护、美洲星等叶肥症状既能消除五、渍害引起的发黄地势低洼或排水不畅田遇连阴雨,麦苗根部受渍害影响,地上部发僵,苗弱苗瘦,铁锈色,叶片发黄。
麦田冬季死苗原因及防止措施小麦越冬期间,正值低温干旱季节,常因越冬死苗而造成减产。
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仅自然因素而言,主要是低温冷冻和干旱失墒,或者是旱寒交加,“旱助寒威”而加重死苗。
1、冻害死苗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温度过低,受到超出麦苗所能忍受的最低温度界限,因而把麦苗冻死。
另一种是由于温度忽高忽低,变化剧烈,使麦苗细胞里骤然结冰,破坏了细胞的正常结构,或者结冰后骤然熔化,细胞来不及将熔化的水分吸收而被蒸发或渗出体外,因而造成死苗。
2、干旱死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土壤墒情不足,在越冬过程中地面不断蒸发失水,造成干旱缺墒,麦苗吸收不到水分而干死。
另一种是土壤虽不缺墒,但冬季大部分小麦的根系冻结在冻土层里,不能吸收或吸收能力很弱。
而初冬或早春的白天,气温常常高于0℃以上,地上部分不断蒸腾,加上冬季风多雪少,空气干燥,麦苗根系吸收的水分补偿不了地上部分蒸腾散失的水分,植株不能维持体内正常的水分平衡,形成入少支多,造成生理干旱,使地上部分逐渐脱水干枯,如果土壤表层过干,干到分蘖节以下,那么分蘖节便会脱水,因而造成全株死亡,小麦越冬死苗除了自然因素以外,还由于播种了抗寒性差的半冬性品种,或种植粗放和苗期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实践证明,只要做到精种细管,无论冻害死苗,还是干旱死苗,都是可以避免或者可以减轻的。
那么,怎样防止冬季死苗、保证麦苗安全越冬?1、要选用抗寒、抗旱、抗盐碱性较强的品种:不要种春性或半冬性品种,旱地麦田不要选种喜水喜肥的品种;盐碱地选用耐盐碱品种。
2、注意提高播种质量:特别要注意抓好施足底肥、适期播种、和足墒下种这三个关键环节。
播种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以一寸半深为好,还要注意覆土深浅一致,麦苗才能整齐、健壮。
3、加强苗期管理: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麦苗全、齐、匀、仕,达到壮苗越冬,提高麦苗抗寒性和抗旱性。
还要采取促弱控旺措施,防止出现晚弱苗和过旺苗、徒长苗。
刚出的小麦苗发黄怎么回事?小麦弱苗、发黄,这个原因要注意!如今在北方夏玉米的收割工作已结束数日,冬小麦的种植也基本完成。
有农户反映刚出的小麦发黄了!今天就小麦出苗后的重要问题及后续管理,做一个最全的归纳,也提醒种植户提高警惕。
小麦苗弱、苗黄问题集中爆发!什么原因?如何补救?仔细看一下,可以发现这片麦子出现了发黄,麦子中间有一道一道发黄的。
针对问题,这很有可能是由“播种过深”引起的。
怎么判断:麦子,是因为播种过深了?就拿下边这块地来举例吧。
正常情况下,整片地应该都是绿油油的,而且绿色的嫩叶下边的茎应该都是白色的,但是看这张图,圈起来的地方,明显可以看到都是发黄的,这就是播种得太深了。
一般,健壮的苗子,绿色部分的下边应该是白色的,但是这个就是因为播种得太深,地下部分养分消耗太多,没法输送足够的养分给茎正常生长、进行正常的养分合成,所以标注的这块就变黄了,而且它的茎也会长得比较长,就容易形成地中茎。
如果出现地中茎,会大大影响冬前小麦养分的积累,影响到小麦分蘖(分蘖能力比较差,可能只能分一个,最多两个蘖),如果再加上冬季雨水较少,土壤干旱比较严重的话,麦苗吸收不了水分,就很容易出现死棵烂苗。
(一般,正常生长的小麦是没有地中茎的,但是如果播种过深,就会出现地中茎,播种深度越深,地中茎长得越长)很多地方播种得都比较深,但一定要记住,最佳的播种深度在3厘米。
播种深了,不光不抗冻,苗子死得还快。
(那么,3厘米大约是多少呢?从我们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到中间的位置,刚好就是播种深度3-4厘米。
)我们在播种的时候,一定要给机播手协商好,在播种20米左右的时候要停下机械,查看播种深度,如果深了,要提篓,如果过浅了,我们是能看出来的。
那么,除了发黄,“干尖”是不是也因为播种过深造成的呢?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播种后浇水,根部缺氧导致的,虽然看着它的播种深度也不浅,也有点影响,但主要还是因为浇水的原因。
所以,除了播种深度,在这里也要重点提醒大家,播种之后不能立即浇水,最好等到麦苗长到3叶1心的时候再浇。
越冬是北方冬麦区小麦整个生育期中克服严酷生长环境和积聚自身抗逆能力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小麦通过春化开花结实的必经历程,这一时期麦田是否苗全、苗齐、苗壮是保障翌年小麦丰收的基本条件。
但近几年来,冬春小麦叶片枯黄、甚至死苗现象十分严重,个别年份严重地块麦苗死苗率高达45%以上,给小麦生产及广大农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
根据笔者多年调查、总结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1整地不合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旋耕机械开始进入农田作业,伴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
由于长期连年旋耕秸秆还田,造成土壤耕层过浅,一般不超过20cm [1]。
土壤下面有一层越来越厚且坚硬的犁底层,导致小麦扎根困难,养分供应不足;由于秸秆量过大,土层暄软,水分极易散失,而且秸秆的腐烂也与麦苗争夺水分,麦苗极易出现缺水症状,形成弱苗及黄化,甚至干枯死亡。
因此,建议每隔2~3年深耕1次,而且秸秆还田一定要精细、打碎,播前采取镇压保墒措施,防止出现中空,提高出苗效果。
2播种质量差在田间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机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播种机械行走速度过快,加之土层暄软、作物秸秆过多过长等原因,造成壅土、疙瘩苗、播种行间深浅不一等。
播种过深的行麦苗整齐度差,麦叶黄化,甚至死苗。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为3~5cm 。
如果播深超过5cm ,小麦就会出现长势弱、叶片黄、分蘖率低等问题。
但播种过浅也会造成冬春死苗。
小麦播种要相对较深,但过深过浅都会不利于麦苗安全越冬。
3特殊气候条件有的年份小麦播种期间遇雨,田间墒情好,而且近几年冬季气温持续偏高,造成冬前麦苗旺长。
俗话说:“麦无二旺”,即冬前旺长的麦苗,其营养消耗过大,翌年春天势必脱肥脱水而表现为叶片发黄、次生根生长缓慢、返青起身受到影响;若遇上倒春寒天气,则会出现明显的冻害。
另外,播种量多、群体过大、生长过旺、土层过暄架空的吊根苗以及播种过浅露籽露根干旱失水的麦苗都易遭受冻害。
小麦播种学会这8招,出苗快、出苗齐、苗势健壮不用愁!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时间过得真快!过了秋分,也就到了咱们各地农民朋友集中种植冬小麦的时间了!对于冬小麦的种植,每年总有一些农民朋友遇到播种后出苗不齐、苗黄苗弱、冬前旺长、越冬冻害死苗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小麦前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后期高产丰收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其实,小麦生长期之所以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就出在大家没有注意和把握好小麦播种管理的具体细节,甚至在小麦播种管理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说品种选择不合理、整地施肥过粗、播种量过大或过小、种植过早或过晚、种植过深或过浅、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播种后镇压不当等,这些都是诱发小麦黄苗、弱苗、倒苗、旺长、冻害等问题的原因。
小麦在冬前形成5叶1心的适龄壮苗且田间形成良好的群体和个体结构,是确保小麦健壮和高产的基础。
那么,咱们农民朋友在秋季小麦播种时需要注意哪些具体管理细节呢?如何才能实现一播全苗、培育出健壮高产的麦苗呢?为了更好的帮助广大农民朋友种植好冬小麦,提前给大家准备了有关冬小麦播种管理技术要点的文章,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又能所收获。
一、如何选择冬小麦的最佳品种?小麦根据品种特性,可以分为冬性、弱冬性、弱春性、春性四大品种类型,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品种,都要以预防越冬冻害为根本。
一方面,一般来说,春性品种比较适合适期晚播,冬性品种比较适合适期早播;春性和弱春性品种的小麦在冬前长势快、分蘖多、后期产量大,这一点要比冬性和弱冬性品种的小麦具有更好的优势,但在抗寒防冻害能力上,冬性品种强于弱冬性品种,弱冬性品种强于弱春性品种、弱春性又强于春性品种。
所以,大家在选择小麦品种时,首先要结合当地的冬季气候温冷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品种,以目前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冬小麦以种植弱冬性或弱春性品种的比较多,冬季温度高、降水多的地区建议选择春性品种,冬季气候冷或海拔比较高的麦区建议选择冬性品种。
小麦播前种子处理九法小麦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繁多,生长条件也各异。
但无论哪种品种的小麦,在种植前的处理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种子处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小麦播前种子处理的九种常用方法,帮助农民朋友们在小麦种植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晾晒法晾晒法是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晒种子时,人们可以将种子摊在柔软、平整的草坪或可通风的室内,将种子晾晒一定的时间后,使其达到足够的干燥程度。
在晾晒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晒干而损伤种子。
晾晒过程中可选择适当调整晒晾的时间和强度,以达到最佳的种子处理效果。
二、漂粉法漂粉法是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漂粉的原理是通过机械作用将种子表层的不良因素去除,例如种皮、疣、气孔等。
漂粉可以使种子表面变得光滑,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漂粉的方法很简单,将种子与碱性物质(如石灰粉)混合均匀,轻轻搓揉数次,然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即可。
三、浸泡法浸泡法是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一种方法。
浸泡可以使种子变得柔软湿润,有利于其萌发和生长。
浸泡的时间一般在12-24小时之间,最好在不同时间段里适当变换水温,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若种子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应将其放置在温暖、干燥的地方晾晒,以防霉变。
四、硫磺熏蒸法硫磺熏蒸法是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一种方法。
硫磺熏蒸能够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和害虫,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少种子的病害发生率。
硫磺熏蒸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种子、硫磺混合放入密闭的容器内,然后用火炬点燃硫磺,使其产生气体浸透种子表面即可。
五、低温处理法低温处理法是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一种简单方法。
低温处理的方法是将种子放置在温度为-20度的环境下3-7天左右,减缓种子的新陈代谢过程,然后再将其取出,在常温下晾晒即可。
低温处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种子的耐寒性和抗病性,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六、盐基浸泡法盐基浸泡法是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一种方法。
盐基浸泡能够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病毒等,保证种子的健康萌发和生长。
现在即将到了播种小麦的季节,在种植小麦前我们都想来年有一个高产的丰收,所以在种植小麦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播种质量、施肥和种子处理。
在种植小麦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 选种与晒种(1)小麦10月上旬一般播种完毕,第二年的6月份才收获,全程8个
月的时间,几乎经历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所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选用品种,选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不能种植偏春性品种,这类品种由于冬前发育过快,常常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死苗。
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而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2)小麦选好种子以后一定要在播前晒种,这是我们大家忽略最多的问题。
一般要求晒两次,最少晒一次。
第一次是在播种前一个月左右,在晴好的天气晒种,一般晒两天(注意在晒种时不要直接摊在水泥地上,以免把种子晒伤)。
第二次晒种是在播前三到五天进行。
通过播前晒种的麦子播下以后出苗势强,苗壮,根系发达,抗病性,抗旱性以及分蘖率都要比不晒种的高很多,一般会提高30%左右。
2. 拌种小麦种子包衣能有效预防小麦多种土传和种传病害的发生,也可有效地控制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对小麦苗期的危害。
小麦种子包衣后,还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促进幼苗早发和根系生长。
但是,包衣种子缺点是新种子和陈种子难以区分。
未包衣种子可以用肉眼分辨,包衣的小麦种子和其它野麦子、杂草种子很难区别,有些包衣种子只是添加了一些颜料,没有杀菌剂、杀虫剂等成分。
如果是买包衣种子建议买正规厂家的种子,正规厂家质量相对较好,如果是买未包衣的种子,也可自行买一些拌种剂进行拌种。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地方的零售商会直接现场给你拌种) 拌种时期一般在小麦播种前的10-20天,根据往年地块发病情况选择适合的拌种剂,一般为预防小麦土传病害为主,结合小麦地下害虫和蚜虫(传播病毒病)。
市场流行的拌种剂:
(1)杀菌类: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嘧菌酯,精甲霜灵,福美双,烯唑醇,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
(2)防虫类:吡虫啉,噻虫嗪,氟虫腈,甲基异柳磷等。
注意:拌种剂的效果关键看成膜剂,拌种时,要注意自身和家禽安全。
其中: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必须通过拌种预防,后期防治效果不好。
A.小麦纹枯病
B小麦全蚀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C根腐病
推荐拌种药剂: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硅噻菌胺,烯唑醇、福美双、三唑酮、代森锰锌。
3.合理施肥
有的农户为了省事,在播种时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不能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进行合理的施肥,造成肥料损失多,利用率低。
正确的施肥方法是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根据苗情和地力适时追施返青肥、拔节肥和灌浆肥等。
下面我们就讲讲氮肥施肥存在的一些问题: A.氮肥多了如果氮肥施的多了,小麦的节间就会长的比较长,茎秆比较细,反而给后期造成了小麦不抗倒伏的危险。
B.氮肥少了如果氮肥施的少了,会导致小麦叶片发黄。
4.精细整地首先要进行土地深翻,深度最好在25-30公分。
其次要打破犁底层,使土壤上下通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小麦的抗旱性、耐寒性。
最后在翻过土壤以后把地面耙平耙碎,力争做到上虚下实。
5.适时播种、适墒播种
A. 根据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冬小麦适时晚播,有利于冬前稳健生长,安全越冬。
俗话
说:“麦无两旺”,“小麦就怕‘大耳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适当的晚播小麦,不仅可以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还能减少小麦冻害。
晚播的小麦冬天积温比较少,茎叶数量少,分蘖也少,所以,冬天对养分的消耗就少,等到春天温度升高的同时,更有利于小麦返青和分蘖。
最近几年冬季温度普遍偏高,晚播也同样会推迟红蜘蛛、蚜虫以及杂草的发生危害。
小麦播期,对年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否有直接影响,晚播麦田发生几率远远低于早播麦田。
B. “地适无晚麦”,意思是土壤墒情好了,晚播几天无大碍,但是晚播要稍微加大播量。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70%-80%,播种早,旺长,极易产生冻害。
6.掌握深度、适量播种 A. 小麦播种最合适的深度为3-5厘米,如果超过5厘米即为播种过深。
过深造成后果:
应对措施:
要及时进行扒土清棵,用竹耙或铁耙从畦面中央开始,顺垄横搂,当清到最后一行时,把余土全部拖到畦背上就行了。
B. 适量播种播种量过大,种子就会比较拥挤,发芽后拥挤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出芽后,主要表现为植株个体发育不良,分蘖少。
所以要适量播种,播种量不要超过20斤。
在种植小麦前如果做好了上面这几点,小麦死苗,发黄,冻害等等问题会少很多,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