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9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理解:发展的普
遍性,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运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2重点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3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启发思考、自主探究、课堂练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
课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识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3)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结合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难点】发展的实质,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教学方法】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自主探究、课堂练习【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包括哪些知识原理?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PPT图片展示:以社会生活变迁和不同时代问候语的变化引出发展主题。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
提问:从这几组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课前(多媒体播放):《走进新时代》导入新课:课前大家欣赏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走进新时代》,回忆:歌曲中提到了几个重要时间点?能否用动词概括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不仅中国在发展,而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检查预习导航(小组抢答)教师:让我们通过探究活动来来进一步理解这两个重难点。
课堂探究一:4 个问题,先用2 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② 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总结:自然界是发展的。
2、回顾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说明了什么?总结: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图片三代人赶集、祖孙三“带”,中国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社会处于不断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中。
3、认真听一段音频,思考对雷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1 分钟讨论)雷为天怒——雷电为自然现象——1752 年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雷电是放电现象——后来科学家发现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放电现象。
在第六课我们学习了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
总结: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有人对大学生四年生活心态的总结: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怎样理解这段话?(2 分钟小组讨论)自我认知过程(迷茫——适应——学知——学成)同学们经过努力拼搏考上大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了。
考上大学生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4、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收集的关于“发展”的名言名句,学生代表展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精选5篇)《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2、难点:发展的实质【教学方法】归纳法、探究法、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mtv。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颂歌,歌颂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万象更新,歌颂改革开放展开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画卷。
这从哲学上看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3、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4、有人说:“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三)合作探究1、发展的普遍性合作探究内容:发展的普遍性教师提问:哲学把世界分为哪三大领域?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的三组图片分别属于哪一领域?多媒体逐步展示三组图片。
师生共同探究出三个结论:(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教师设问:同学们是怎样理解发展的普遍性的呢?由学生对发展的普遍性进行归纳。
学生回答:略自然界是发展的多媒体展示:发展的普遍性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教师总结:教师设问:我们这个时代是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同学们也享受到了发展为我们所带来的实惠,那么同学们能否从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吗?学生举列:2、发展的实质合作探究内容:(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二框《世界是永
恒发展的》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主要讲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要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明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理解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
探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永恒发展的分析理解,懂得发展具有普遍性;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准确把握发展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发展的普遍性现代奥运会兴起早期,对百米赛跑的起跑姿势不作要求。
于是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千姿百态,有的紧攥双拳,目瞪前方;有的双腿一直一曲,双手叉腰;更有甚者,一个叫伯克的美国选手,居然用铲子在跑道上挖了两个凹处,用两个脚尖分别顶住,双手按在地上,臀部向上撅起,如此滑稽的姿势让观众爆笑不止,在场的美国人也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认为它哗众取宠的做法实在有伤国格。
没想到枪响之后,伯克居然像出膛的子弹一样蹿了出去,猛冲到最前方,并一直将优势保持到终点,从那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不雅的起跑姿势的优越性所在,逐步接受了这种起跑方式,并在各种短跑比赛中广泛使用,这便是我们所熟悉的蹲踞式起跑。
蹲踞式起跑方式由被人们认为有伤国格到短跑比赛中广泛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蹲踞式起跑姿势有其优越性,是新事物。
人们对于这一新事物在一开始难以接受,在发现了蹲踞式起跑的优势后人们逐渐接受并普遍使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的特征。
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大约30亿年前,地球还是宇宙中一个没有生命的死寂的天体,只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水蒸气、氨等原始大气,它们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糖等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又经过演化,形成了蛋白质、核糖核酸,正是它们合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原始生命。
约在6000万年前,低等生物进化到高等生物。
只是到了300万年前,才从高等生物的古猿的一支进化到了人类。
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