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共41页共4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41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应用题1、假设这些糖果最少有x个,那么x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10整除,因此x是8和10的最小公倍数,即x=40.2、假设这包糖最少有y块,那么y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10整除,因此y是8和10的最小公倍数,即y=40.3、这个数是4的倍数,因为4除以4余数是0,所以这个数必须被4整除。
这个数是6的倍数,因为6除以6余数是0,所以这个数必须被6整除。
这个数比6的倍数多1,因此这个数必须是6的倍数加1.因此这个数是24+1=25.4、这个人数是30~50的倍数,且是3、4、6、8的公倍数。
这个人数是120的倍数,且小于等于50,因此这个人数是120.5、每个正方形由6块瓷砖组成,因此正方形的面积等于6的倍数。
正方形的边长等于瓷砖的公因数,因此正方形的面积最小是6×6=36.6、假设这堆苹果最少有x千克,那么x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9整除,又能被10整除,因此x是8、9、10的最小公倍数加3,即x=89.7、假设合唱队至少有x人,那么x既能被7整除,又能被8整除,因此x是7和8的最小公倍数加2,即x=54.8、假设最多有x个研究成绩优秀的同学,那么x既能被37和38整除,又要满足钢笔多出一支,书缺2本,因此x是37和38的最小公倍数加1,即x=703.9、这些水果的最大公因数是8,因此每个盘子里的水果数是8的倍数。
苹果和梨的总数是24+32=56,因此每个盘子里的水果数最多是56/2=28.每个盘子里苹果和梨的个数相同,因此每个盘子里苹果和梨各有14个。
10、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是它们发车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即3×5=15分钟后。
11、这个年级的人数是6、8和9的公倍数,因此这个年级的人数是216.12、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3除以3余数是0,所以这个数必须被3整除。
这个数是4的倍数,因为4除以4余数是0,所以这个数必须被4整除。
这个数比4的倍数多2,因此这个数必须是4的倍数加2.这个数是5的倍数,因为5除以5余数是0,所以这个数必须被5整除。
第 13 讲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要点】1.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数a和数b的最大公因数记作(a,b)。
2.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数a和数b的最小公倍数记作[a,b]。
3.若a是b的倍数,则(a,b)=b,[a,b]=a;若a与b为互质数,则(a,b)=1,[a,b]=ab。
4.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乘以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即(a、b)×[a、b]=a×b【例题剖析】例1.求60和75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2.求72、84和1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思路点拨:用短除法分别求这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若a=2×2×3, b=2×3×5,则(a, b)=?[a, b]=?思路点拔:找出a和b公有的质因数,便知其最大公因数;除了a和b公有的质因数2和3之外,还要找出a和b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便知其最小公倍数。
例4.用一个数去除53余5,去除41也余5,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思路点拨:如果用53-5=48,41-5=36,则所得到的48和36一定能被这个数整除,即这个数就是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例5.一个两位数,被9除余7,被8除余6,被4除余2,这个两位数最小是多少?思路点拨:若这个两位数加上2,则能同时被9、8、4整除,所以只要求出9、8、4的最小公倍数后减去2即可。
【分层训练】★1. 20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2. 15、25和45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3. (8、9)=[8、9]=(11、77)=[11、77]=4. (4、5、7)=[4、5、7]=(5、15、30)=[5、15、30]=5.已知a=2×2×5, b=2×3×5,则(a, b)=( )[a, b]=( )6.已知甲数=2×3×a,乙数=3×5×a,当a=( )时,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21;当a=( )时,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0。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关基础知识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性质(1)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商一定是互质数。
(2)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都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3)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关系是:(a,b)×[a,b]=a×b。
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记作(12,18)=6。
36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记作[12,18]=36。
这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可转化成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再用最大公因数除两个数的积,其结果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A,B,①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B,最小公倍数是A;②如果AB互质,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是A*B;欧几里得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九章算术》更相减损术找最大公因数65-26=3939-26=1326-13=13所以,260与104的最大公因数等于13乘以第一步中约掉的两个2,即13*2*2=52。
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短除符号就是除号倒过来。
短除就是在除法中写除数的地方写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然后落下两个数被公有质因数整除的商,之后再除,以此类推,直到结果互质为止(两个数互质,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8和9)。
而在用短除计算多个数时,对其中任意两个数存在的因数都要算出,其它没有这个因数的数则原样落下。
直到剩下每两个都是互质关系。
求最大公因数便乘一边,求最小公倍数便乘一圈。
(公因数:如果一个整数同时是几个整数的因数,称这个整数为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称为最大公因数。
)实际应用例:有一个长方体的木头,长3.25米,宽1.75米,厚0.75米。
(完整版)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应用题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应用题1、有一些糖果,分给8个人或分给10个人,正好分完,这些糖果最少有多少粒?解:【8,10】=402、有一包糖,不论分给8个人,还是分给10个人,都能正好分完。
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解:【8,10】=40(人)3、一个数被2除余1,被3除余2,被4除余4,被6除余5,此数最小是几?解:【2,3,4,6】=1212-1=114、五年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人数在30~50之间。
如果分成3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或者8人一组,都恰好分完。
五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的学生有多少人?解:【3,4,6,8】=24(人)24×2=48(人)5、利用每一小块长6公分,宽4公分的长方形彩色瓷砖在墙壁上贴成正方形的图案。
问: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小是多少?解:【6,4】=12(公分)12×12=144(CM2)6、有一堆苹果,每8千克一份,9千克一份,或10千克一份,都会多出3千克,这堆苹果至少有多少千克?解:【8,9,10】=360360+3=363kg7、学校合唱队排练时,如果7人一排就差2人,8人一排也差2人,合唱队至少有多少人?解:【7,8】=56(人)56-2=54(人)8、把37支钢笔和38本书,平均奖给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结果钢笔多出一支,书还缺2本,最多有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解:37-1=36(本) 38+2=40(本)(36,40)=4(人)9、有24个苹果,32个梨,要分装在盘子里,每盘的苹果和梨的个数相同,最多可以装多少盘?每个盘子里苹果和梨各多少?解:(24,32)=8(盘)24÷8=3(个)32÷8=4(个)10、阜沙市场是20路和21路汽车的起点站。
20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21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
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发车?解:【3,5】=15(分钟)11、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8人一组或9人一组排队做早操,都刚好分完。
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题《我和数学的那些事儿: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数学里超级有趣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两个概念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一对神秘小魔法,可神奇啦!我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6和8。
然后老师就问我们,谁能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呢?我当时就有点懵圈,心里想:“这可咋找呀?”旁边的小明可积极了,他一下子就站起来说:“我觉得是2呢。
”老师就笑着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呀?”小明就特别得意地说:“6可以分成2乘以3,8可以分成2乘以4,这个2是它们都有的,所以最大公因数就是2呗。
”我听了,心里就像突然打开了一盏小灯,哦,原来是这样啊。
那最小公倍数又是啥呢?老师又接着给我们讲。
还是拿6和8来说事儿吧。
老师说:“你们想想啊,什么样的数是6和8的倍数呢?”我就在本子上乱写乱画,想着6的倍数有6、12、18、24啥的,8的倍数有8、16、24啥的。
我突然发现,24这个数很特别呀,它既是6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而且是最小的这样的数呢。
我赶紧举手说:“老师,我觉得24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老师就给我竖了个大拇指,说我真聪明。
我心里可美了,就像吃了一大盒冰淇淋一样甜滋滋的。
我就想啊,这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就像两个好朋友,它们有着不同的任务。
最大公因数就像是一个大管家,专门管着两个数共同的、最大的那部分因数。
比如说,12和18,12可以分成2乘以6,18可以分成3乘以6,这个6就是它们的大管家,也就是最大公因数。
那最小公倍数呢?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容纳盒,能把这两个数的倍数都装进去,而且找到最小的那个能装下的盒子。
就像12和18,12的倍数有12、24、36啥的,18的倍数有18、36啥的,36就是那个最小的容纳盒,也就是最小公倍数。
再给你们说个好玩的事儿。
有一回,我和爸爸妈妈玩数学游戏。
我出了一道题,我说:“爸爸妈妈,你们找找20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听起来像是数学课上那些让人头疼的概念,不过别担心,咱们轻松点儿聊聊。
最小公倍数,简称最小公倍数,其实就是找到几个数共同的倍数,越小越好。
就像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时间,约个饭局,大家都好安排。
比如,咱们找 4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4 的倍数有 4、8、12、16,6 的倍数有 6、12、18,嘿,12 是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选择,最小公倍数就定了。
说到最大公因数,咱们就像在找一群人里能一起干活的那几个,大家干得最起劲儿。
最大公因数,就是能同时整除几个数的最大数。
比如说,8 和 12,这俩数的公因数有 1、2、4,4 就是最大的一个。
想象一下,四个人一起去旅行,大家都能住的地方,就是最大公因数,能同时容得下所有人的那个地方。
找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数列写出来,然后找出最小的那个。
不过,咱们也可以用一种更聪明的方法,叫做“分解质因数”。
这就像拆家,把数拆成最基本的元素。
比如,4 可以拆成2 × 2,6 拆成2 × 3,然后把所有质因数取个最大次数,比如这里的 2 最大出现 2 次,3 最大出现 1 次,最后把它们乘在一起,结果就是 12,哎,这方法简单又高效。
说到最大公因数,咱们同样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办法,先把每个数拆解成质因数,然后找出相同的部分。
就像寻找团队里最能干的那几个人,留住最牛的,最终把他们的力量汇聚起来。
比如 8 拆成2 × 2 × 2,12 拆成2 × 2 × 3,嘿,能一起干活的就是2 × 2,最后最大公因数就是 4,找个合适的地方,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
当你在生活中碰到这些数学问题时,别觉得这难上加难。
找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其实就像在生活中寻求平衡。
像朋友间的关系,偶尔得妥协,找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折中点,才能继续走得更远。
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些公因数和倍数在潜藏,只是我们未必注意到罢了。
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典型的应用题汇总一、解题技巧:最大公因数解题技巧:通常从问题入手,所求的数量处于小数(即处于除数、商、因数)的地位时,因为小数(即处于除数、商、因数)是大数(即处于被除数、被除数、积)的因数,此时,所求的数量就处于因数的地位。
如果出现相同的(公有的)/最长的所求数量,即求他们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题。
最小公倍数解题技巧:通常从问题入手,所求的数量处于大数(即处于被除数、被除数、积)的地位时,因为大数(即处于被除数、被除数、积)是小数(即处于除数、商、因数)的倍数,此时,所求的数量应处于倍数的地位。
如果出现相同的(公有的)/最小的所求数量,即求他们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
补充部分公式小长方形个数=(大正方形边长÷小长方形长)×(大正方形边长÷小长方形的宽)小正方形个数=(大长方形的长÷小正方形边长)×(大长方形的宽÷小正方形边长)小长方体个数=(大正方体边长÷小长方体长)×(大正方体边长÷小长方体的宽)×(大正方体边长÷小长方体高)小正方体个数=(大长方体边长÷小正方体边长)×(大长方体的宽÷小正方体边长)×(大长方体的高÷小正方体边长)剩余定理余数相同时,总数(被除数)=最小公倍数+余数缺数相同时,总数(被除数)=最小公倍数-缺数植树问题公式不封闭型:2、只有一端都栽1、两端都栽间隔个数=株数间隔个数=株数-1株数=间隔个数+1 株数=间隔个数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3、两端都不栽间隔个数=株数+1株数=间隔个数-1封闭型:间隔个数=株数株数=间隔个数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封闭型再正方形边上栽,并且4个顶点都栽:株数=(每边株数-1)×4备注:上下多少层楼以及锯段数及敲钟问题等实际运用实质上是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这类题通常先求一层/一段需要多少时间,再乘以段数即可二、经典题目1、一个大长方形长24厘米,宽18厘米,把它裁成若干个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如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边长是多少厘米?最多能裁成多少个小正方形?2、一个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至少要多少个这样的小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此时,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3、一个大长方体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12厘米,把它裁成若干个小正方体而没有剩余,如小正方体的边长最长,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最多能裁成多少个小正方体?4、一个长方体的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听起来好像是数学课上的老掉牙问题,实际上,它们可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伙伴哦。
你有没有注意到,家里的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看似无关的数字,比如,四个苹果,六个橘子。
嗯,算一算,发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二,那可真是个奇妙的发现。
你说,这俩水果凑到一起,不是更有意思吗?最大公因数,就像是你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一块大蛋糕,最后切得整整齐齐,大家都能分到份儿,这可真让人开心。
说到最小公倍数,哎呀,那可就像是我们一群人约好一起去看电影的时间。
你看,朋友甲习惯六点半下班,朋友乙七点钟才到,结果呢,咱们得找一个能让两个人都能准时到达的时间。
这就得考虑到六和七的最小公倍数了,得赶在四十二分钟之后一起出发。
这真是数学在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时刻,想想就觉得特别有趣。
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数学也一样,让你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现乐趣。
我们再说说这两个概念背后的故事。
最大公因数,有点像老一辈人教我们,要有共同点,才能更好地相处。
比如说,家里有两种不同的清洁剂,你想要把它们混合,却发现不能随便来。
嘿嘿,找到它们共同的成分,就是最大公因数,让你的清洁工作事半功倍。
这就好比朋友们总是说,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一起笑,一起哭,这才是最重要的嘛。
而最小公倍数,哇,这个概念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节奏。
你总是想跟上节拍,结果发现每个人的步伐都不一样。
这时候,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频率,就是最小公倍数。
想想看,聚会的时候,大家的到达时间各有千秋,最后找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时间,这绝对是一门艺术。
简直就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嘿嘿,谁能想到数学居然能解决这些小烦恼呢?我们用这些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冒险。
就好比,家里的洗衣机,有不同的程序选择,洗衣机的速度也各有不同。
你希望洗的衣服都能干净又省时,找到最合适的洗涤方案,就像找最大公因数一样。
数学教育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为了让大家明白数学里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概念,我先用下面一个图片给大家科普一下。
左侧这个是求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右侧这个是求12,30,50的最小公倍数,有了这个图片解释,我就不用再详细解读了,只就要点说明一下。
看不懂,你就多看几遍,对于只有小学数学知识就可以明白的东西,为了明白教育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费这点心应该是最小的应该。
我的解读是:
最大公因数:两个事物中,最大的共同点。
最小公倍数:两个事物中,融合了所有不同点和共同点,但是,共同点只被融合一次,不叠加。
很显然,高一要学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交集和并集,本质上,就是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只不过,更加抽象和具象化了。
下面谈谈数学教育里的最大公因数:
先说说解题过程中的最大公因数。
要得到解题的最大公因数,最好的方式,是把同类型题放一起。
所谓同类型题,就是条件或者结论类似。
条件类似,思考和解题过程是完全可以类比进行的。
结论类似,虽然解题过程不一定能够类比,但是,思考过程,却是可以类比的。
条件类似的题目,其最大公约数,就是条件了。
如果我们学会了分析条件,并且学会了分析条件的一般规律,那这种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结论类似的题目,其最大公约数,就是寻找其得到结论的需要。
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
题。
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引言
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最大公因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中最大的能够整除所有给定数的数。
利用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解决一些与分数运算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子1:比例和分数化简
假设我们要将一个比例化简为最简形式,可以利用最大公因数来实现。
首先,我们找到比例的所有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将分子和分母都除以最大公因数,即可得到最简形式的比例。
例子2:分数加减运算
在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时,我们需要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通
过求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将多个分数的分母统一,从而方便进行
加减运算。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最小公倍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中最小的能够被给定数整除的数。
利用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时间、周期等概念相关的实
际问题。
例子3:两辆车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
假设有两辆车A和车B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车A每隔10分
钟发一次车,车B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
我们希望知道,多长时
间后两辆车再次同时发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求出车A
和车B发车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即为两辆车再次同时发车的时间间隔。
例子4:周期性事件的规律性
有些事件具有周期性,比如月相变化、潮汐变化等。
通过求最
小公倍数,我们可以确定这些事件的周期,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规划。
结论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我们可以简化问题、统一数据,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