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PPT
- 格式:pptx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13
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 2<送元二使安西>》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
渭城的清晨,一场细雨刚刚停歇,打湿了路上的尘土,让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旅舍周围的柳树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嫩绿。
这样的景色,本应让人心情愉悦,可对于即将分别的诗人和友人来说,却徒增了几分离愁别绪。
渭城,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了无数的迎来送往。
而此刻的朝雨,仿佛也在为即将的离别而落泪。
那轻轻扬起的尘土,在雨水的浸润下,安静地落定,就如同诗人和友人此刻纷乱的心,在离别的现实面前,渐渐归于平静。
客舍的青与柳色的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新绿的柳色,既是春天的生机,也是离别的象征。
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音“留”,寓意着挽留。
然而,友人终究还是要踏上征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句则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诗人深情地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一旦走出了阳关,就再也难以遇到熟悉的故人了。
这里的“更尽”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不舍。
那一杯酒,不仅仅是酒,更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牵挂。
阳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关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出了阳关,便是茫茫的西域,那里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群。
友人将要独自面对未知的旅途和艰难的挑战,怎能不让诗人担忧?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千言万语都汇聚在了这杯酒中。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需要一些引导。
他们或许还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离别,但可以通过想象和老师的讲解,去感受诗人的心情。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即将远行的元二,或者是在一旁送行的王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课文知识点知识点:教材分析: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又因为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故又称王维为“诗佛”。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以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著称。
他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具诗情画意。
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作品:《相思》《鹿柴》《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诗歌理解: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润,沾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主题:《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赏析: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朝雨浥尘,客舍青青,柳色如洗,环境越美,越让人不忍离别,也就更衬出依依惜别的情绪。
三、四两句剪取了饯行宴席上一刹那间的情景,这“一杯酒”代表了自己珍贵的感情,是友谊的象征,同时多饮一杯,就是多挽留对方一刻。
诗人把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感情——友谊,表现得极其饱满深挚,自然朴素,使这首诗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成为送别曲、友谊曲,更成为离筵别宴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