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启示录光影色彩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8
关于电影中色彩的描述和分析自彩色电影的来临之后,各国导演争相在电影中的色彩上下功夫,色彩到底在电影中的作用有多大,以至于受到导演们的如此垂青,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浅出的分析一下各种色彩在电影中的独到之处,揭开色彩神秘的面纱。
一:红色红色在电影中经常用到,而且它的出现常常是引人注目的,红色常常带有主观意识,代表了导演对事物的特殊看法。
红色也是某些事物的客观表现,在这里暂不讨论,红色的象征意义在哪呢?1: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活跃、热烈、奔放、张扬。
代表作品:《红高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电影中刻意运用了红色,浓浓的红色布满荧幕,红高粱,火烧云,高粱酒,红盖头,红轿子,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红色的。
在这部电影中,从无处不在在红色中,我们感觉到了当年人们的热烈,奔放,张扬,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的追求,这是生命力的象征。
影片营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也正是运用这红色表现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如这红色般鲜明的性格:顽强、坚忍、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
2:红色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让人无法抗拒突如其来的欢迎,气氛,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有一个这样经典的桥段。
屋子的红色要向他扑来。
红色的墙壁,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楼梯,就连家具都是红色的,一股热情的感觉自然流露出来,让人联想到接下来发生的将是一个热闹非凡的party。
3: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辟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例如:结婚,春节,手上戴的红绳……。
电影《花腰新娘》阿龙和凤美结婚的一段,红色显得最耀眼最瞩目,在这里红色是吉祥,是喜庆,是对两对新人大喜之日的庆贺。
4:红色代表着革命,红军,红旗等等。
5:红色刺激了人的神经中枢,表现色情和性关系。
在电影《发条橙》中的一段,亚历山大和自己的同伴闯进作家的房子里,色胆包头的强奸了他的妻子,这是他的妻子正好穿一身红色的衣服,性感无比,这也对她接下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二:橙色橙色兼有红色与黄色的成分,既有光辉火热的色感又兼有明朗、活泼的品性。
[摘要] 光线在影视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影视艺术制造影像的重要造型手段,更是摄影师表达个人思想的核心因素。
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光线运用是摄影师非常主观化的自由创造,除了对现有事物完成正常的造型还原之外,它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场面,生动地刻画了角色的情绪特质,独特地表现了重要段落的情绪意蕴,唯美的画面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
[关键词] 电影;《现代启示录》;光线表现光线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于电影艺术,它更是不能忽略的先决条件。
没有光线就没有物体立体形态的突出,没有光线就没有物体光滑、粗糙、光泽等表面的表现,没有光线就没有景物空间结构的体现,没有光线就没有时间概念的认识,没有光线所有的感光材料也就不可能再现影像。
因此,对于一部影片、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光线是基础,光线是根本。
在一部影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影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在一部影片中价值的体现更侧重于光线的控制与处理。
国际著名电影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曾经以《现代启示录》《赤色分子》《末代皇帝》等三部影片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他曾经说道:“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
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
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①《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反映两种文明社会矛盾的影片,表现了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影片故事相对简单,越南战争中离队的美军上校可滋率领他的士兵在越南湄南河下游森林地带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和美国军方断绝联系,随意执行自己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方派伟拉德上尉前往追杀,一路上伟拉德上尉和自己的4名部下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在高棉地带见到了可滋并将其处决。
影片通过上尉伟拉德的视点给观众展示了越南战争中的残酷场面,同时也表现了可滋上校的身心遭遇和艰辛历程。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第一次写观感,文字很散漫,如果有人看得到,实属不幸。
电影的结尾带有很强的寓言感,这让我很开心,因为有了过度解读的空间。
在我看来,这个寓言有三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开飞机的军官和冲浪板的故事、法国庄园以及最后进入丛林神庙。
从头至尾,都是现代性对人的异化。
开飞机的军官和披头士们如出一辙,都是未来主义政治的体现。
军官将越南视为游乐场,士兵们则盲目跟从,发泄着激情,而后在迷乱中死去,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无政府状态。
披头士也是一样,年轻人们居住在吉普赛式的社群中,美国社会给予他们绝对自由的实验空间。
这预示着无限关照自我的极端方式,政治将走向分散式主权。
在现代扁平的社会结构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分散式主权有了实现的可能。
人们在无数被精细划分的部落中,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发展出独特的自我发泄激情的方式,然后在迷幻中走向死亡。
作为“民族”的公共性被彻底取缔,人们的全部生活都融入了名为“社群”的大家庭。
法国庄园的存在对整个越南战争的体系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它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或者说是旧有秩序的记忆碎片。
理性的系统、秩序和传统规范都属于现代之前的事物,自一战前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摧毁了一切常识,只留下表面的现象。
二战作为一战的延续,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分离。
在这个时期,原有的世界政治等级秩序(殖民帝国、普通民族国家和殖民地国家)消失了,其背后的殖民经济结构也被破坏殆尽,政治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三种思潮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决战,而这场决战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法国庄园作为在业已崩溃的大系统边缘上的一小点,不断提醒着主人公和观众,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然,这一段的细节也非常有趣。
当房屋主人说这里的家将家人凝聚在一起时,镜头却切换到了空无一人的餐桌,这在“辱法”段子中居于上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喜欢打嘴炮的特点,实在是令人捧腹。
最后进入丛林神庙是最具寓言色彩的部分。
由于我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理解其中很多的文本内容,因此只能将它们视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电影《花样年华》中色彩赏析色彩作为电影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不仅烘托了电影的意境,而且渲染了电影的张力和视觉效果。
色彩设计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动力,而电影剧本创作为色彩设计指明了方向。
电影设计中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艺术的水准,决定着电影画面的整体质量。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视觉型影视作品越来越得到观众的青睐。
在以后的影视创作中,美术师优先考虑的将是色彩和色调的选择问题,他需要从影片的整体效果岀发去调和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不仅是烘托故事主题的重要元素, 而且还是全片情节推进的主要线索。
影视作品往往会借助于色彩语言的发挥来烘托角色的内心世界, 对于不同的角色往往对应有不同的颜色。
、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灰暗基调电影《花样年华》将那个年代的故事在舒缓的节奏中展开,故事围绕婚外恋推进,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一段欲罢不能的苦涩爱情故事。
王家卫导演的这部电影独具特色,在拍摄过程中,他很少用明亮色彩来进行铺陈,而以暗灰色为主色调展开拍摄,视觉差别不是很突岀。
从一定意义上讲,色彩铺陈通常会借助于色彩基调来烘托角色内心的感情,可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电影经常选择大色块景来布置场景,进而烘托全片的主旋律。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微弱的灯光照耀下的楼梯,在色彩的烘托下笼罩着一层若隐若现的朦胧感,渲染了影片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同时也流露了男女主人公似有似无的感情。
再者,电影花样年华》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选择同色系进行色彩铺陈,弱化了那种复杂难以捉摸的感情。
电影《花样年华》比较强调暗色系的运用。
影片整体色调之间的明暗对比,为女主角的服饰色彩及周围环境的色彩暗示主体提供了很多帮助。
影片借助于主体的暗示,将片中的场景多设置为明暗过渡的色调,无形之中渲染了全片的感情色彩,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如在不同的场所,男女主人公在同一时间听着同一首曲子,而这首曲子恰恰是女主人公丈夫在她生日的时候为她点的歌。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持续时间很长:女主人公的脸缓慢转向男主人公,却又突然扭了回来,久久未动。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刻画,展现了越战期间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影片通过讲述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除掉库尔兹上校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对人性的摧残。
导演科巴拉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他没有直接展现肛肠与炮弹齐飞、血肉与脑浆共舞的场面,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人性。
电影中,烟雾和光影的变化巧妙地营造出战场的险恶和人性的冷暖,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光的运用。
通过光的明暗变化,导演展示了战场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男主从水中出来的镜头中,水面的冷与大自然的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场的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扭曲。
此外,在刻画人物对话和独白时,导演运用了诗扩光和侧面打光,使人物处于朦胧之中,尤其是对马龙·白兰度的形象塑造,通过黑暗中的一束光突出了人物的神秘,仿佛是一种内心的陈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
另外,影片大量使用烟雾来表达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感,着重突出了人物所处的险恶环境。
这些鲜明的烟雾颜色,如黄色和紫色,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从影片的结构来看,它分为三个层次,逐步展现了主人公执行任务的梯度。
通过细致的镜头语言,电影讲述了一行人在湄公河上执行任务时所经历的一系列离奇事件,包括疯狂好战的指挥官、失去灵魂的兔女郎、被杀害的无辜越南人以及苦苦坚守殖民地的法国人。
这些人物在战争的影响下变得狰狞扭曲,而疯狂的上校则处于人性扭曲的中心。
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影片反映了战争的荒谬,进而达到了反战的主题。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反战争电影,通过人物反复独白的台词,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美军打着假仁假义的旗号,在越南土地上肆意烧杀抢掠。
战争不仅对人的身体造成摧残,更扭曲和变态了人的内心和最纯真的人性。
正如影片中所说,美军常用机枪扫射后给人贴上创可贴,因此战争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扭曲和变态了人的内心世界。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高水平电影作品,色彩是该电影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视听语言中,色彩在影片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一、颜色的意象特点在《影》中,颜色的意象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整部电影的色调偏暗,黑、灰、蓝等色调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这种暗淡的色调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相呼应,使得电影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和压抑。
在有些时候,导演会通过配色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当阴阳师张良在朝臣议论阵前死时,场景被演绎成红光满眼的景象,增加了整个场景的悲情氛围,突出年轻女子临终前一刻的心酸和无奈。
二、色彩的象征作用在《影》中,色彩的象征作用非常突出。
比如,红色象征权势、血腥和欲望,而黑色则代表恐惧、死亡和秘密。
在电影中,当涉及到权力斗争,导演会运用红色来突出权力的高度和残酷,如在电影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秦朝的宫廷和王室中有大量的红色,并提醒观众红色暗示了张世平的死因。
而当演绎到阴阳师张良景-表演包括红白二色的棋局、皇帝的玉玺等等,还会将红色和白色结合起来,使图像变得更加醒目和有力。
三、颜色的烘托作用在《影》中,颜色的烘托作用也非常明显。
黑色是电影中的一个基础色,但黑色在电影中并不单调,经常和其他明亮色彩搭配使用。
在黑暗的背景下,明亮的色彩会更加突出。
比如,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配有金色和红色的元素,这些色彩都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
总之,《影》中的色彩应用非常器重,无论是色彩的意象特点、象征作用还是烘托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片段色彩分析八百到一千字歌德曾说过:“色彩是太阳神头顶的光环,大自然脸上的红晕,人类心灵的震栗。
”电影从黑白变成彩色之后,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色彩从此在电影中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元素。
影片中,不同的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蓝色象征着忧伤、宁静等,色彩增强了电影画面的感染力,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体验色彩带给他们的心理感受。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色彩的运用可谓独到,让人印象深刻。
整部片子以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开场画面,橙红温暖的烛光在犹太人家庭的祷告歌声中慢慢燃尽,电影画面也从彩色转变成了完全的黑白两色。
因为《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片子,记录的是二战那个时期的故事,所以导演别出心裁地使用了这种彩色向黑白色转变的方法,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体现了历史的凝重感,带有客观叙事意味,也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
同时,黑白两色也还有各自的象征义。
二战时期,毫无人性的屠杀使得犹太人内心一片痛苦绝望的黑白,被泯灭人性的纳粹党同样也是麻木的黑白。
影片里,屠杀中逃亡的街头穿红衣的小女孩是整段黑白叙事里的唯一亮色,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黑白画面里的那一抹红色,代表着那个残酷世界里仅存的一线希望,然而最终这个女孩儿还是出现在了尸体堆里,将人们心中的希望抹杀了。
影片的最后,画面由黑白重又转变为彩色,战争结束,世界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所有的情感,所以在许多电影中,导演都会选择用颜色起到隐喻、表达主题的作用。
法国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经典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中,色彩的隐喻和主题的表达都达到了极致。
《红》中,红色的樱桃是情感出现危险的预示,红色吉普是热情的象征,红色的救生衣则是人性的博爱;影片《蓝》中,每当女人陷入痛苦、迷茫、挣扎,她会跳进蓝色的水池里游泳,让水淹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在这里,蓝色象征着自由、宁静,可以给人宽慰,给人力量。
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许多优秀作品中,色彩也发挥重要作用,蕴含丰富的民族性色彩。
表现主义影像的形式美解析——以《影》为例史梦莹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摘要:光影的组合,一方面给影片增加虚实实践的背景因素,另一方面给观众潜意识里带来影片基调和色彩,同时根据不同层次观众对于生活的不同经验、阅历、审美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对影片呈现不同的见解。
本文主要以张艺谋新片《影》为例,阐述光影在电影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对于影片在表意、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利用光影效果构建影片形式美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光影;表现主义;形式美一、光影在电影中的作用(一)光影表现画面景深,烘托环境常规电影中大环境的表现形式通常采用大全景,摇拍的方式展现,而用影子展现环境却很少见。
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对色彩运用最娴熟的导演,以超高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以极具中国味道的视觉风格在国际影坛获奖无数。
《影》中张艺谋放弃使用自己的熟悉的红、黄、青等鲜艳的颜色,而是大量使用黑白灰色调,却也区别和突破传统的黑白电影模式,采用黑白灰同种颜色不同色值和不同饱和度,从而形成犹如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色彩搭配,使电影同样独具中国绘画元素魅力。
这种颜色的表现手法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光影元素的存在,影子呈现出黑色并没有被画面主色调淹没。
《影》中台词“沛国大英雄就快要回来了”后,三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同两名身着便衣的人打斗起来。
此时打斗的现场场景不是导演给演员设定专程用来打斗的空场地,而是在室内。
室内也不是空旷的房间,而是有序的摆满了白色屏风,屏风符合电影拍摄的时代元素,以上是从布景上说。
再从拍摄角度说,画面仅拍摄了一对打斗的人,但由于场景内全是屏风的缘故,每一面屏风上都投射出的打斗的影子使得画面显得丰富,更表现出了打斗时的慌乱局面。
完美利用光影与屏风的合作,仅凭两个人的走位就可以突显局势的紧张感,同时屏风上影子的存在可以表现画面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人物关系。
(二)光影制造恐怖气氛,设置悬念光影在电影中得到运用是从1920年德国表现主义流派开始,这类流派电影中的演员、道具、布景设计都可以用来传达影片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改变原来的物象意义,加重情感。
电影光线赏析案例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光线的运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线可以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画面,更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电影光线赏析案例,来探讨光线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光线运用。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线,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温来表达电影中的情感和氛围。
影片中的监狱场景大部分都是阴暗的,光线昏暗,表现出囚犯们的绝望和苦难。
而当主人公安迪成功逃脱后,他站在雨中,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给人一种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这种对比的光线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画面,更是帮助观众理解电影情感和主题。
第二个案例是《霸王别姬》中的光线运用。
这部电影由导演陈凯歌执导,是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非常精致和细腻,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通过光线的变化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比如在舞台表演的场景中,灯光的变化和人物的表演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氛围。
而在悲剧性的结局中,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感到心碎和痛苦。
这种精致的光线运用,让电影更加深刻和感人。
第三个案例是《阿甘正传》中的光线运用。
这部电影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讲述了一个智障青年阿甘的传奇故事。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非常细腻和感人,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调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阿甘的成长和奋斗过程中,光线的运用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阿甘奔跑的场景中,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而在悲剧性的结局中,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感到心碎和痛苦。
这种细腻的光线运用,让电影更加感人和震撼。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电影光线赏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启示录电影观后感《启示录》是由法国导演路易斯·布劳涅尔执导的一部文艺片。
该片于1962年上映,讲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中,人们为了寻求自由和救赎而进行的内心探索和斗争的故事。
观后感而言,该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该片的无声表达令人震撼。
整个电影没有任何对话和音乐,只有一些自然的声音和氛围音。
这样的表达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的传递。
尤其是在一些激烈的情节中,无声的画面给人一种悬疑和压抑的感觉,让我不禁想要探究其中的真相和意义。
其次,片中的意象与象征性的表达给人以思考。
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鸟群、镜子、上升的梯子等等,这些意象不仅仅是为了美学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对生命、自由、存在等基本问题的深思。
例如,镜子被用来反射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而鸟群的出现则象征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象征性的表达使得电影更具有思考性和哲理性。
再次,电影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探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通过寻找一种认识自己和寻求救赎的方式,逐渐揭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激情、恐惧和欲望。
这种复杂的内心纠结在电影中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主人公在追寻自由的同时,也不断陷入无尽的循环和思考,最终,他通过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和接受自己的本性,找到了一种解脱和救赎。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转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电影中的镜头运用和音效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局部镜头,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
同时,音效设计也非常出色,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效和音乐,使得电影更具有张力和冲击力。
这些技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启示录》是一部令人瞩目的电影作品。
它以独特的无声表达、象征性的意象和思考性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存在、自由和救赎等重要的主题。
关于电影中色彩的描述和分析自彩色电影的来临之后,各国导演争相在电影中的色彩上下功夫,色彩到底在电影中的作用有多大,以至于受到导演们的如此垂青,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浅出的分析一下各种色彩在电影中的独到之处,揭开色彩神秘的面纱。
一:红色红色在电影中经常用到,而且它的出现常常是引人注目的,红色常常带有主观意识,代表了导演对事物的特殊看法。
红色也是某些事物的客观表现,在这里暂不讨论,红色的象征意义在哪呢?1: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活跃、热烈、奔放、张扬。
代表作品:《红高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电影中刻意运用了红色,浓浓的红色布满荧幕,红高粱,火烧云,高粱酒,红盖头,红轿子,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红色的。
在这部电影中,从无处不在在红色中,我们感觉到了当年人们的热烈,奔放,张扬,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的追求,这是生命力的象征。
影片营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也正是运用这红色表现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如这红色般鲜明的性格:顽强、坚忍、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
2:红色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让人无法抗拒突如其来的欢迎,气氛,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有一个这样经典的桥段。
尼克跟随布坎南前往凯瑟琳家做客,尼克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仿佛整间屋子的红色要向他扑来。
红色的墙壁,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楼梯,就连家具都是红色的,一股热情的感觉自然流露出来,让人联想到接下来发生的将是一个热闹非凡的party。
3: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辟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例如:结婚,春节,手上戴的红绳……。
电影《花腰新娘》阿龙和凤美结婚的一段,红色显得最耀眼最瞩目,在这里红色是吉祥,是喜庆,是对两对新人大喜之日的庆贺。
4:红色代表着革命,红军,红旗等等。
5:红色刺激了人的神经中枢,表现色情和性关系。
在电影《发条橙》中的一段,亚历山大和自己的同伴闯进作家的房子里,色胆包头的强奸了他的妻子,这是他的妻子正好穿一身红色的衣服,性感无比,这也对她接下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下)就《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斯托拉罗说:“核心就是色谱。
”我们今天就讲讲这个核心问题。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ASCAIC 1940 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
他18 岁考进意大利国立电影学院,21 岁成为意大利最年轻的掌机员。
斯托拉罗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大师,善于运用色光营造冲突,表达情感和哲思,他的艺术观念启发了众多后辈,堪称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摄影师。
主要作品《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70)《巴黎最后的探戈》(The Last Tango in Paris,1972)《一九零零》(Novecento,1976)《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赤色分子》(Reds,1981)《心上人》(One from the Heart,1982)《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至尊神探》(Dick Tracy,1990)《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90)《小活佛》(Little Buddaha,1993)《弗拉门戈》(Flamenco,1995)《探戈》(Tango,1998)《卡拉瓦乔》(Caravaggio,2007)凭借为《现代启示录》《赤色分子》和《末代皇帝》创造的非凡的影像,斯托拉罗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此外还曾凭借《至尊神探》获得过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这位意大利电影摄影师的作品还包括了《同流者》《巴黎最后的探戈》《心上人》《小活佛》和《弗拉门戈》等视觉上的杰作。
斯托拉罗因《同流者》崭露头角,该片成为了彩色电影摄影的里程碑式作品。
事实上,斯托拉罗广受其他摄影师的尊敬,因为他拥有独特的艺术手法,能够将娴熟的技术和真挚而富有诗意的感受力合而为一。
就像他的同行艾伦·达维奥有次提到的:“斯托拉罗是电影摄影师中的电影摄影师。
”2000 年,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热情地呼应了这番评价,授予斯托拉罗终身成就奖。
影视艺术中的光与色------ 光影雕铸的魔幻人生(浅析《现代启示录》与《蓝》的光与色)一绪论自然界如果没有光,人们的一切都将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正因为有了阳光、灯光、火光,人们才能看清世界,认识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光,电影才能通过镜头和胶片去构筑一个五光十色的银幕世界。
利用光影不仅可以确立影片情调、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描绘环境气氛、构造精美的画面,光影在表现社会环境和政治行含意也起着重要因素,同时,它还是一部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所以,有人说,电影是光的交响乐,摄影机是光制的雕刻刀。
在影视艺术中没有光是不行的,但是艺术更离不开色彩,当人们举目四望,就会发现,在人们四周都是彩色的。
丰富的光谱为人们展现出一个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的艺术世界。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的挑选美丽场景,准确的布置光线和色彩,拍出许多具有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画面。
艺术家们还把彩色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使影片更加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彩色电影成为一种具有新明美学特色的电影样式。
在电影中,彩色成为电影艺术造型、抒情、叙事、和象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色彩不仅使电影更加逼真的再现现实,也加强了戏剧性效果。
不同的色彩还可以引起人们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不同联想,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色彩既有共同的特性又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同一部影片中利用不同色彩和性质的胶片,可以生动的表现幻觉,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是不同时空的情节形成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对比。
电影艺术创作中,光影和色彩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影视的两大重要语言元素,光使得电影存在,色彩是电影的意义进一步提高。
二光与色在电影中的运用(一)梦幻手法雕铸的人性疯狂(光在《现代启示录》的运用)1979年上映的《现代启示录》根据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改编,获197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金像奖。
它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战影片。
启示录电影观后感《启示录》是一部由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于1998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以独特而复杂的方式探讨了宗教、哲学、人类本质以及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情概述影片的剧情发生在近未来的美国,人类被黑客活动摧毁了互联网,电力系统崩溃,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导致了大规模的暴力和社会动荡。
在这个废墟之中,一个黑市商人直到失去声音,也没有成功售卖一盘军事光盘。
而在这个时候,一个特殊的线人出现了,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技能,能够躲避监控系统的识别。
他的目标是找到能够重新拯救互联网的军事柜子。
异色的故事叙事《启示录》以非线性的故事叙事方式著称,跳跃的时间线和抽象的叙述技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思维的迷离和错觉的存在。
这种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安全(丹尼尔·欧本)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奇幻感和解谜的欲望。
与此同时,影片还融入了大量的图像和符号,这些符号有着深刻的宗教和哲学内涵,让观众加深了对影片深层次含义的思考。
例如,蝴蝶的图像在整部电影中频繁出现,这既可以代表自由和转变,也可以被看作电影中一种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象征。
引人深思的主题《启示录》以废墟之中的世界为背景,探讨了人类的本性、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腐败等主题。
首先,影片通过主人公安全的人物形象,反思了人类的本性。
安全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矛盾的人物,他既能用技术手段反抗强权,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底层的黑市交易。
这使得观众对个体在遭受无法逆转的变故后究竟会如何面对社会的思考。
其次,影片对科技的反思让观众深思。
互联网的崩溃和电力系统的瘫痪使得社会秩序崩溃,人类暴露出贪婪、自私和暴力的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让人们思考科技是否真正使我们进步。
这种科技的反思让观众认识到,科技并非永恒,我们需要审视其优劣。
最后,影片对现代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贪婪提出了严肃的警醒。
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底层黑市的交易、政府和军方的黑暗操作,以及社会被腐败侵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