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帕金森病毁损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
苍白球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于40岁之后,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僵直和行动迟缓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以左旋多巴为核心的药物,在治疗若干年之后逐渐失去其功效,并引发严重副作用。
有报道指出,纹状体多巴胺能传入的减少,导致丘脑底核到内苍白球(Gpi)的谷氨酸能输出的极度活跃,过度活跃的Gpi传出将过度抑制运动性丘脑和脑干的活动。
因此,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ostervoventral pallidotomy, PVP)可以使PD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有效地消除左旋多巴诱导的副作用,极大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由于其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和脑干等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很近,毁坏部位稍微的偏差,则可引起偏瘫、偏盲等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手术定位要非常精确。
微电极导向的电生理定向技术,除了依靠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进行解剖学定位外,还应用电生理技术进行功能定位,可准确找到手术靶点,同时避开视束和内囊。
功能定位的过程需要病人意识清醒,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因此,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术前护理:1 心理护理PD病人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很重,相当一部分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非常高。
同时因对手术过程的不了解而产生一种恐惧感,怕疼痛、怕留后遗症、怕手术效果不理想,愈临近手术心理负担愈重。
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我们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同情关心病人,与病人及家属作充分的交谈,详细介绍手术目的、手术过程及如何配合手术。
这些措施,有效地解除了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战胜疾病的勇气,使病人感到被关心和被理解,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2 指导病人术中配合与其他手术显著不同的特点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
术中要求病人配合手术医生,要及时告诉医生自己的体验和变化,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
术中重要的配合是看视觉刺激和视野监测,与手术的成功与否及避免偏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疗法。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激动剂(如左旋多巴)、抗胆碱药物(如艾科考宁)、深脑刺激剂(如泛唑嗪)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运动障碍和其他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选择。
深脑刺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法,通过植入电极并通过外部刺激来改善症状。
其他一些手术方法包括脑成像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和毁损术。
3.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一些辅助疗法可以帮助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
例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控制和日常生活技能。
运动疗法和音乐疗法也被认为对改善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
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和认知问题。
总的来说,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指导和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的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也非常重要。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操作规程一丘脑切开术【适应证】1以震颤和僵直为主要表现,已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单侧或双侧病变。
2病程在一年以上,长期服药无效或不能继续接受药物治疗,疾病进行性缓慢发展者。
3年龄<70岁;但并非决定因素,如果全身状况好,高龄者亦可手术。
4希望通过手术改善症状者。
5无认知功能障碍及严重全身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精神、智能障碍,严重自主神经障碍及假性球麻痹。
2脑CT或MRI提示有明显脑萎缩。
3出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出血倾向。
4严重动脉硬化,心、肝、肾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全身情况很差者。
5仅有中线症状以及单纯的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者。
6症状轻微,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影响者。
7高龄(70岁以上)和一般情况较差为相对禁忌。
【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智能和精神症状和PD药物服用反应情况。
2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3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量表评估,包括UPDRS评分、Schwab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Hoehn 和Yahr分期、Webster 10项评分和各症状成分评分等。
4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压测定、心电图、胸片、头部MRI或CT、凝血功能、免疫4项和肝肾功能等。
5在严格执行医疗保护制度前提下,向患者做必要的关于病情和手术方面的介绍.以便打消其恐惧和疑虑,做好配合工作。
6术前用药,为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可于术前晚上服用镇静药物。
7术前一天患者剃发,对于女性患者可以反复清洗头发,进入手术室后用灭菌王清洗头发。
8手术前6~8小时开始禁食水。
【操作方法及程序】1安装头架:一般患者可在手术室内坐位局麻下施术,对于危重患者或体位受限的患者可以在卧位下安装头架。
框架尽量平行于AC-PC平面(通常与眦耳线呈10~15°的平面),左右高低一致。
2确定入颅点:通常选择眉间后11cm,中线旁开2.5cm处为入颅点。
3影像扫描:① CT定位先进行层厚2mm无间隙断位扫描图像矢状位重建,获得正中矢状位像,找到AC点和PC点,再平行AC-PC线、层厚2mm无间隙扫描,获得所需层面。
帕金森病人手术健康宣教内容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震颤、肌肉僵硬和姿势不稳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限制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
虽然目前尚无法治愈帕金森病,但手术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刺激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来控制症状并减轻运动障碍。
深脑刺激术(DBS)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它通过在患者的大脑内植入电极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善运动功能和减轻症状。
这种手术通常是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情况下考虑的,对于某些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手术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然而,帕金森病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患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筛选才能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手术。
在决定是否接受手术之前,患者和家属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可能风险和效果,以及术后的康复和护理措施。
因此,健康宣教在帕金森病手术中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做出明智的决定,同时增强他们对手术过程和术后管理的信心。
首先,健康宣教应该包括对帕金森病的基本认识,包括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帕金森病是一种逐渐进展的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来控制症状。
在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患者和家属还需要了解手术治疗的原理和可能的效果,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其次,健康宣教还应该介绍帕金森病手术的常见风险和并发症。
虽然大多数手术都是安全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感染、出血、脑穿孔等。
患者和家属应该充分了解这些风险,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以减少手术风险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此外,术后的康复和护理同样重要,健康宣教也应包括术后的康复计划和注意事项。
除了手术本身的风险,患者和家属还需要了解手术后的可能效果和改善程度。
帕金森病手术并非百分之百有效,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手术可能只能部分控制症状或延缓病情的进展。
因此,在决定接受手术之前,患者和家属应该明确他们的期望和目标,并与医疗团队进行充分沟通,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帕金森DBS手术(单侧毁损单侧DBS手术实录)帕金森病患者首次病程记录患者张某某,男,61岁,患者因“肢体僵硬、活动不便5年,加重1月。
”于2011-11-03日入院。
病例特点:1.老年男性,61岁;2.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僵硬,活动不便,休息后无缓解,与活动无关,于当地医院按“脑梗塞”给予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3年前于西安某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2片/天,效果佳。
2年前患者右侧肢体出现僵硬,头昏,于唐都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3片/天、息宁l片/天,柯丹2片/天。
1月前,上述症状加重,现患者为进一步求治,入我院。
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糖尿病6年。
初步诊断:1.帕金森病;2.糖尿病诊断依据: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2.肢体僵硬、活动不便5年,加重1月。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僵硬.活动不便,休息后无缓解,与活动无关,口服美多巴有效,2年前患者右侧肢体出现僵硬。
3.反应稍迟钝。
帕金森步态,行走困难,步幅小,行走前冲,走路双上肢无前后摆动,双侧肢体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双侧肢体肌张力较高,左侧显著。
双侧指鼻、轮替实验慢,左侧明显。
4.既往糖尿病史。
鉴别诊断: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有明确的病因,如脑梗塞、脑出血、吩噻嗪类药物中毒等,出现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震颤少见,症状多对称,该患者无明确病因,头颅MRI检查无特异性异常,不支持帕金森综合征。
诊疗计划:入科后尽快完善血尿便常规、凝血系列、生化、心电图、胸片等各项检查。
拟行立体定向及DBS手术治疗。
2011-11-04 11:32:08 患者术前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记录1患者诉肢体僵直,剂末现象明显,睡眠差。
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可,大小便未诉异常。
反应稍迟钝。
帕金森步态,行走困难,步幅小,行走前冲,走路双上肢无前后摆动,双侧肢体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双侧肢体肌张力较高,左侧显著。
一、要点1.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疗效减退或异动症,经药物调整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对肢体震颤和肌强直的效果较好,而对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吞咽困难等功能无明显改善。
3.手术与药物治疗一样,仅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也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
术后仍需服用药物,但可减少剂量。
4.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无效。
5.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不适宜过早手术。
6.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
在疾病早期即出现突出的语言和步态障碍,姿势不稳,中轴肌张力明显高于四肢,无静止性震颤,突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无反应或疗效不持续均提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可能。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此综合征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的病因所致。
二、历史进程[1]PD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经历了开放性功能神经外科和闭合性功能神经外科两个阶段1.开放手术中,由于还没有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通过开放性手术切除覆盖在目标脑结构表面的神经组织。
虽然手术可以改善部分PD症状,但是由于损伤大,患者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2.脑立体定向手术是通过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在导向系统引导下将探针或其他更精细、复杂的外科器件引入脑内,对病灶点进行操作的一项外科技术。
特点是定位精确和创伤性小,现今在治疗神经外科疾病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
3.闭合性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经历了两个时代,即左旋多巴胺出现前和出现后。
1968年左旋多巴被研发出来,其显著的效果使其至今仍是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PD外科治疗变得“过时”并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1970年代中期,随着对左旋多巴长期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和时效性的认识,立体定向手术又开始快速复兴,大量患者接受了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
三、闭合性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在PD的发病机制中,苍白球和丘脑底核是两个重要环节,阻断丘脑底核苍白球通路或纹状体苍白球通路,可阻断与PD发病相关的异常神经冲动。
帕金森DBS手术(单侧毁损单侧DBS手术实录)帕金森病患者首次病程记录患者张某某,男,61岁,患者因“肢体僵硬、活动不便5年,加重1月。
”于2011-11-03日入院。
病例特点:1.老年男性,61岁;2.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僵硬,活动不便,休息后无缓解,与活动无关,于当地医院按“脑梗塞”给予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3年前于西安某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2片/天,效果佳。
2年前患者右侧肢体出现僵硬,头昏,于唐都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3片/天、息宁l片/天,柯丹2片/天。
1月前,上述症状加重,现患者为进一步求治,入我院。
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糖尿病6年。
初步诊断:1.帕金森病;2.糖尿病诊断依据: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2.肢体僵硬、活动不便5年,加重1月。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僵硬.活动不便,休息后无缓解,与活动无关,口服美多巴有效,2年前患者右侧肢体出现僵硬。
3.反应稍迟钝。
帕金森步态,行走困难,步幅小,行走前冲,走路双上肢无前后摆动,双侧肢体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双侧肢体肌张力较高,左侧显著。
双侧指鼻、轮替实验慢,左侧明显。
4.既往糖尿病史。
鉴别诊断: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有明确的病因,如脑梗塞、脑出血、吩噻嗪类药物中毒等,出现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震颤少见,症状多对称,该患者无明确病因,头颅MRI检查无特异性异常,不支持帕金森综合征。
诊疗计划:入科后尽快完善血尿便常规、凝血系列、生化、心电图、胸片等各项检查。
拟行立体定向及DBS手术治疗。
2011-11-04 11:32:08 患者术前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记录1患者诉肢体僵直,剂末现象明显,睡眠差。
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可,大小便未诉异常。
反应稍迟钝。
帕金森步态,行走困难,步幅小,行走前冲,走路双上肢无前后摆动,双侧肢体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双侧肢体肌张力较高,左侧显著。
帕金森病患者的麻醉处理叶军明;郭锐【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3页(P963-964,968)【关键词】帕金森病;麻醉【作者】叶军明;郭锐【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麻醉系,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麻醉系,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以老年患者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据医学资料显示,我国帕金森病的总人数高达200万以上(2010年)。
随着我国人口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不少并发PD,今后将会更多的PD患者面临临床手术麻醉。
有效合理的麻醉管理对于PD患者围术期安全非常关键。
目前国内外文献较少关于PD患者麻醉的研究报道,本文回顾新近国内外文献,总结性阐述PD患者的麻醉处理特点,为临床上PD患者的麻醉处理提供参考。
1 概述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和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
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故又称帕金森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疾病晚期常出现痴呆[1]。
PD患者临床突出的三个表现是:运动障碍、震颤和强直。
关于P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普遍认为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
中脑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导致纹状体多巴胺(DA)合成减少,乙酰胆碱作用相对增强,DA为纹状体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乙酰胆碱的作用则相反,即属纹状体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正常情况二者在纹状体中起主导作用并处于动态平衡,但帕金森氏病时这对神经递质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乙酰胆碱兴奋性相对增强从而导致了“震颤麻痹”。
PD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帕金森病人手术健康宣教内容如下:
•宣传帕金森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
•心理指导: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要求患者按时服药,注意服药效果及副作用,不得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
•饮食指导:给予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适量优质蛋白、高纤维、易消化的饮食。
•安全指导: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应指导其家属加强陪护,避免患者单独外出,防止发生意外跌倒等不良事件。
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发表时间:2013-09-13T09:13:22.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马雪峰[导读]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6%。
马雪峰(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021008)【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15-02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本病以黑质和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0.8‰~1‰。
1 临床表现1.1 静止性震颤震颤在肢体静止时出现,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
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
震颤多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以后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
早期随意运动时震颤减轻,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手部可出现搓丸样动作。
1.2 运动障碍平衡反射、姿势反射和翻正反射等障碍以及肌强直导致的一系列运动障碍。
运动缓慢和减少,精细动作困难,出现“写字过小征”。
步态表现为起步困难,一旦迈步则向前冲,且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
1.3 特殊姿势因静止时屈肌张力较伸肌高,故患者出现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膝关节轻度弯曲的特殊姿势。
2 外科治疗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主要有神经核团细胞毁损术与电刺激术两种方式,原理都是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活动,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前者是在异常活跃的神经核团上制造一个直径约3 mm的毁损灶,后者则是植入刺激器通过高频电刺激达到类似毁损的效果。
两者均是将电极放在脑内特定的细胞核团靶点上,之后进行毁损或刺激。
2.1 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1)手术适应证①以震颤为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尤其是单侧症状伴有姿势性、动作性震颤或对左旋多巴无反应的静止性震颤,或者合并有原发性震颤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者。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㊃临床医学研究㊃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何康1,耿杰峰2,刘志军11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开封475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52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㊂方法:选取某医院44例老年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2例㊂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6个月后评估治疗结果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 P D R S)㊁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 C O P A-A U T)及B e r g平衡量表(B B S)评分㊁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因子水平和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U P D R SⅠ㊁Ⅱ㊁Ⅲ部分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S C O P A-A U T评分均下降,B B S评分均增加,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B D N F水平均增加,S-100β㊁N S E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㊂研究组术后出现构音障碍或语言含糊1例,谵妄1例,经相应的康复后患者均顺利出院㊂结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可以改善高龄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效果好,安全性高,可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中推广使用㊂关键词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高龄;帕金森病;有效性;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42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 s a f e t y o f s t e r e o t a c t i c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n u c l e u s l e s i o n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e l d e r l y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H EK a n g1G E N G J i e f e n g2L I U Z h i j u n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o r o s u r g e r y H u a i h e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475000C HN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o r o s u r g e r y 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H o s p i t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g z h o u450052C HN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a n ds a f e t y o fs t e r e o t a c t i c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n u c l e u sl e s i o n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 e l d e r l y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 M e t h o d s44e l d e r l y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r i m a r y P a r 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 i no n eh o s p i t a lw e r e s e l e c t e d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u b j e c t s t h e y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u s i n g r a n d o mn u m b e r t a b l em e t h o d22c a s e s i n e a c h g r o u p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a s t r e a t e dw i t hd o p a m i n e h y d r a z i n e t a b l e t s w h i l e t h e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s t e r e o t a c t i c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n u c l e u s l e s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r e s u l t s w e r ee v a l u a t e d6m o n t h sl a t e r T h e s c o r e s o ft h e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a t i n g S c a l e U P D R SA u t o n o m o u sN e u r o l o g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c a l e S C O P A A U TB e r g B a l a n c eS c a l e B B S a n dt h e l e v e l so fn e u r o l o g i c a lf u n c t i o n r e l a t e d i n d i c a t o r s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c l i n i c a l e f f i c a c y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w e r e c o m p a r e d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g r o u p s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w a s r e c o r d e d R e s u l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b e f o r et r e a t m e n t t h e s c o r e s o fU P D R SⅠ Ⅱa n dⅢa f t e r6m o n t h so f t r e a t m e n t d e c r e a s e d i nb o t h g r o u p s a n d t h e r e s e a r c hg r o u p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005T h e t o t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w a s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005C o m p a r e dw i t hb e f o r e t r e a t m e n t t h eS C O P A-A U Ts c o r e sd e c r e a s e da n d t h eB B Ss c o r e s i n c r e a s e da f t e r6m o n t h so f t r e a t m e n t i nb o t h g r o u p s a n dt h er e s e a rc h g r o u p w a sb e t t e r t h a nt h e收稿日期:2022-10-10作者简介:何康(1989-),男,硕士,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神经外科㊂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005C o m p a r ed w i t hbef o r et r e a t m e n t t h es e r u ml e v e l o fB D N Fi n c r e a s e d a n dt h e l e v e l so fS-100βN S Ed e c r e a s e da f t e r6m o n t h so f t r e a t m e n t i nb o t hg r o u p s a n dth e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w a sb e t t e r t h a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005T h e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e x p e ri e n c e d1c a s e so f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d y s a r t h r i ao r l a n g u a g ea m b i g u i t y1c a s eo f d e l i r i u m a l l p a t i e n t sw e r ed i s c h a r g e ds m o o t h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S t e r e o t a c t i c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n u c l e u s l e s i o nc a n i m p r o v e t h e n e u r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o fe l d e r l y P a r 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 e n h a n c et h e i rd a i l y l i v i n g a b i l i t y a n d m o t o r f u n c t i o na f t e r s u r g e r y w i t h g o o d r e s u l t s a n dh i g hs a f e t y i t i sw o r t h p r o m o t i n g a n du s i n g i ne l d e r l y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K e y w o r d s s t e r e o t a c t i cb r a i nn u c l e u s l e s i o n s u r g e r y e l d e r l y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s a f e t y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性疾病,运动迟缓,肢体或头部㊁下颌震颤,肌僵直是其主要临床症状,该病发生的具体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其发生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或死亡有关㊂多项研究[1]证实,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蜕变,纹状体区域递质多巴胺含量下降,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衡是其主要病理变化㊂近些年,帕金森病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2-3]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发病率约为1%,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帕金森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㊂左旋多巴类药物虽可缓解帕金森病患者部分临床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病程的进展,该药产生耐受性,疗效下降,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日趋明显[4]㊂近些年,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㊁立体定向外科技术等的发展,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5],然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在高龄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㊂本研究以65~75岁的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高龄帕金森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㊂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44例高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2例㊂对照组,男10例㊁女12例㊂年龄65~75岁,平均(70.55ʃ5.84)岁;病程5~14a,平均(8.57ʃ3.29) a;H o e h n-Y a h r分级:2期3例,2.5期6例,3期10例,4期3例;震颤型15例,强直型4例,混合型3例,伴异动症8例㊂研究组,男12例,女10例㊂年龄65~75岁,平均(69.78ʃ5.66)岁;病程5~13a,平均(8.45ʃ3.11)a;H o e h n-Y a h r分级:2期2例, 2.5期7例,3期10例,4期3例;震颤型13例,强直型5例,混合型3例,伴异动症7例㊂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经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㊂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6]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者;②年龄65 ~75岁;③病程ȡ5a;④H o e h n-Y a h r分级2期及以上者;⑤患者依从性良好,随访时间ȡ3个月者㊂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帕金森病者;②伴有严重的智能减退者;③术前M R I检查提示伴有脑肿瘤㊁脑积水㊁脑梗死者;④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㊁焦虑症者;⑤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㊂1.3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多巴丝肼片:国药准字H10930198,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左旋多巴200m g与苄丝肼50m g,相当于盐酸苄丝肼57m g),口服,维持剂量为3片/d,分3次服用,连续服用6个月;若患者在疗效上开始出现显著的 开-关 现象,可降低剂量至0.25片/次,4次/d,并维持该剂量,连续服用至6个月㊂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㊂手术操作如下: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系统进行靶点定位,确定靶点坐标㊂对于强直型患者行对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 p i)摧毁术(靶点坐标值:A C-P C线中点前2~3 mm,中线旁开19~22mm,A C-P C平面下4~6 mm);震颤型患者行丘脑腹中间核(V i m)摧毁术(核坐标值:大脑P C前5~7mm,旁开14~15 mm,平A C-P C线平面);混合型患者行G p i㊁V i m联合摧毁术;对于双侧症状均较重者可根据患者症状轻重主次及生活功能需要选择靶点进行毁损㊂取眉间后10~12c m,中线旁开2.5~3c m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并逐层切开硬脑膜,安装立体定向导向弓,确保靶点坐标无误后置入射频电极,电极尖端裸露3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mm左右㊂采用温控热凝射频仪分别以2H z和100H z进行刺激,观察患者手指㊁口角肌肉等情况,并根据刺激结果适当调整靶点㊂无误后先以50ħ60s行可逆性毁损实验,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运动等情况,症状有改善且在安全范围内再以70~75ħ90s毁损靶点,最后将电极向上拔出2~3mm,重复毁损病灶㊂术后6h查头部C T,观察靶点位置,排除继发出血㊂两组均于6个月后评估治疗结果㊂1.4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 P D R S)评分[7]㊂包括U P D R SⅠ㊁Ⅱ㊁Ⅲ部分,分别计分16㊁52㊁56分,分值越高,患者精神活动和情感障碍越严重㊁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越差㊂2)依据治疗前后U P D R S评分的最大改善率评估两组临床疗效㊂U P D R S评分最大改善率= (治疗前基线评分-治疗6个月后最低评分)/治疗前基线评分 ˑ100%㊂治愈,U P D R S评分最大改善率>80%;显效,U P D R S评分最大改善率50%~79%;有效,U P D R S评分最大改善率20%~49%;无效,U P-D R S评分最大改善率<20%㊂计算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ˑ100%㊂3)采用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 C O P A-A U T)[8]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自主神经功能㊂总分24~99分,分值越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恢复越好㊂4)采用B e r g平衡量表(B B S)[9]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平衡功能㊂该量表共14个项目,总分14~56分,分值越高,患者的平衡功能越好㊂5)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的静脉血约5m L,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 L I S A)检测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因子的水平㊂包括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D N F)㊁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S E)3项㊂6)记录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㊂1.5统计学分析采用S P S S25.0做数据统计与分析㊂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㊂计量资料以 xʃ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两组治疗前后U P D R 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U P-D R SⅠ㊁Ⅱ㊁Ⅲ部分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㊂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㊂2.3两组治疗前后S C O P A-A U T和B B 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S C O P A-A U T评分均下降,B B S评分均增加,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㊂2.4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B D N F水平均增加,S-100β㊁N S E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㊂表1两组治疗前后U P D R S评分比较(x-ʃs)组别时间U P D R SⅠ评分U P D R SⅡ评分U P D R SⅢ评分对照组(n=44)治疗前11.66ʃ2.2439.93ʃ5.9441.11ʃ5.84治疗6个月9.01ʃ2.11a29.59ʃ5.47a31.18ʃ5.61a研究组(n=44)治疗前12.01ʃ2.6040.66ʃ6.3142.27ʃ5.06治疗6个月6.77ʃ2.23a b25.94ʃ5.22a b24.44ʃ5.70a b 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5㊂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临床疗效统计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n=44)3(11.36)10(45.45)4(20.45)5(22.73)17(77.27)研究组(n=44)8(36.36)8(38.64)4(18.18)2(6.82)20(93.18)aa与对照组比较,P<0.05㊂表3两组治疗前后S C O P A-A U T和B B 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S C O P A-A U T评分B B S评分对照组(n=44)治疗前64.49ʃ6.5827.48ʃ4.94治疗6个月45.44ʃ5.47a36.19ʃ4.27a研究组(n=44)治疗前65.04ʃ6.8027.17ʃ4.66治疗6个月36.68ʃ5.75a b45.57ʃ4.32a b 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5㊂表4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组别时间B D N F/(μg㊃L-1)S-100β/(n g㊃L-1)N S E/(n g㊃L-1)对照组(n=44)治疗前16.68ʃ5.3991.19ʃ5.9724.48ʃ5.50治疗6个月23.22ʃ5.36a80.02ʃ6.66a17.05ʃ4.27a研究组(n=44)治疗前16.57ʃ4.9590.86ʃ6.3724.11ʃ5.02治疗6个月26.69ʃ6.01a b71.33ʃ5.59a b13.37ʃ3.88a b 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5㊂2.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研究组22例高龄帕金森病患者行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出现构音障碍或语言含糊1例,谵妄1例,经相应的康复后患者均顺利出院㊂3讨论目前,外科手术是临床对药物控制不佳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脑深部电刺激术[10]和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11]均是其主要手术方式,然而前者需要植入高频脉冲发生器,手术费用昂贵,且需要后续维护,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12]㊂相较之下,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不涉及后期仪器维护,费用相对较低,对于迫切需要改善帕金森病肌肉震颤㊁强直等症状,又无力承担高昂医疗费用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重要价值㊂20世纪40年代,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便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因无法准确定位靶点位置导致摧毁灶大小控制不佳而使其应用受限㊂近些年,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㊁立体定向外科技术等的发展,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靶点定位的精确度越来越高,术后并发症也大大减少,成为了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微创外科手术,但其在高龄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考究㊂目前,V i m㊁G P i等均是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主要选择的靶点,V i m核团毁损主要改善帕金森病震颤为主,G P i核团毁损则主要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及肌强直等症状,而对震颤症状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13]㊂然而一次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仅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一侧症状,对于双侧症状均较重者可根据患者症状轻重主次及生活功能需要选择靶点进行毁损或者分期进行手术,达到缓解双侧症状的目的㊂有学者[14]研究显示,将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U P D R S量表评分,尤其是U P D R SⅢ部分评分,所以认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U P D R SⅠ㊁Ⅱ㊁Ⅲ部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可以改善高龄帕金森病患者精神活动和情感障碍,并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㊂S-100β㊁N S E均是可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的灵敏标志物,脑组织受损后其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快速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外周血S-100β㊁N S E水平越高,提示患者脑组织损伤越严重[15];B D N F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表达,其中海马和皮质的含量最高,对5-羟色胺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分化与生长再生具有维持和促进作用[1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血清B D N F水平高于对照组, S-100β㊁N S E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可以减轻高龄帕金森病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推测是因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利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射频消融针准确送达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或传导通路,有选择性地准确毁损部分神经病变组织,重建了神经递质和各系统的平衡,所以,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改善[17]㊂并发症方面,高龄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㊂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的关键在于靶点的准确定位,术中脑脊液的流失㊁空气进入颅内致脑组织移位㊁分辨率低等均会影响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靶点的准确定位,若靶点定位不准确可影响病灶周围组织而出现严重并发症,高龄患者尤是如此[18]㊂而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神经核团细胞放电的特异性,实现靶点的精确定位,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9-20]㊂本研究中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出现构音障碍或语言含糊1例,谵妄1例,经相应的康复后患者均顺利出院,说明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应用于高龄帕金森病患者的安全性是可控的㊂综上,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可以改善高龄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效果好,安全性高㊂参考文献1R E I C H S G S A V I T TJ M P a r 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 JM e dC l i nN o r t hA m 20191032337-3502G O N Z A L E Z-L A T A P IP B A Y R AM E L I T V A NI e ta l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i nP a r 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 e p i d e-m i o l o g y c l i n i c a l P r o f i l e p r o t e c t i v e a n d r i s k f a c t o r sJ B e h a vS c i B a s e l202111574-783T Y S N E S O B S T O R S T E I N A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P a r 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 J J N e u r a lT r a n s m V i e n n a20171248901-9054A R M S T R O N G MJ O K U N M S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m e n t o f 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 a r e v i e w J J AMA 20203236548-5605陈瑞郭婷婷何承帕金森病患者D B S治疗的围手术期个性化护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04287-289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4268-2717李志强牛小媛高瑾帕金森氏病抑郁与综合评分量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1293-12948R O D R I G U E Z-B L A Z Q U E Z C F O R J A Z M JF R A D E S-P A Y OB e t a l I n d e p e n d e n t v a l i d a t i o no f t h es c a l e sf o r o u t c o m e si n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a u t o n o m i cS C O P A-A U T J E u rJN e u r o l2010172194-2019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B e r 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25-2710王宽詹彦蒋理等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伴有异动的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242426-243211王斌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治疗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712I O R I O-MO R I N C F OM E N K O A K A L I A S KD e e p-b r a i n S t i m u l a t i o nf o re s s e n t i a lt r e m o ra n d o t h e rt r e m o r s y n d r o m e s a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o f c u r r e n t t a r g e t sa n d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J B r a i nS c i20201012925-92913王焕明胡飞熊玉波等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分析附79例报道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305257-26014谷智明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4350-35215P O L Y A K O V A M MU E L L E RK A R E L I N K e t a lI n c r e a s e ds e r u m N S Ea n dS100Bi n d i c a t en e u r o n a la n dg l i a la l t e r a t i o n si ns u b j e c t su n d e r71y e a r s w i t h m i l dn e u r o c o g n i t i v e d i s o r d e r m i l d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JF r o n tC e l lN e u r o s c i2022165788-79516K O R O L E V A E S B R A Z O V S K A Y A N G L E V-C HU KL A e t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t h e l e v e l so f n e u r o n-s p e c i f i c e n o l a s e a n dB D N Fa t t h e s t a g e s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i n t h e a c u t e a n d e a r l y r e c o v e r y p e r i o d s o f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 Z hN e v r o lP s i k h i a t r I m SSK o r s a k o v a2020120830-3617尹春宇宗睿潘隆盛等立体定向脑损毁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1469946-95318时冲冯胜利王昆鹏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2333-3619姜建凯逄涛冯红霞微电极在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2215-1720吴文凯丁宛海牛朝诗等帕金森病术中微电极记录结果指导术后程控的临床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203315-9责任编辑: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