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知识规范及限差-BingY
- 格式:pdf
- 大小:450.21 KB
- 文档页数:23
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规定、要求汇总一、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1.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1.1 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或城市坐标系。
1.2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GPS网、三角网和边角结合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说明:⑴.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⑵.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⑶.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⑷.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1.6 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0d1.7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注:n为测站数。
⑴.凡超出以上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
重测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并对成果综合分析后再进行。
⑵.2C较差或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因测回较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⑶.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
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
⑷.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每站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不应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否则整站重测。
⑸.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应载入记簿。
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⑹.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角条件自由项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
1.10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的限值2. (a+b·D)为仪器标称精度。
2.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2.1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2.2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方法与等级: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勘测师行业中的测绘资料规范与格式要求在勘测师行业中,测绘资料的规范和格式要求对于保障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勘测师行业中常见的测绘资料规范和格式要求,以帮助勘测师们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一、测绘资料规范要求1. 数据准确性要求:测绘资料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实际地理和地貌特征。
测绘师应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测绘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完整性要求:测绘资料必须包含完整的地理信息和属性数据,以满足相关应用的要求。
所有重要的地理要素和属性必须得到全面采集和记录,不得有遗漏。
3. 数据一致性要求:测绘资料的所有地理要素、属性和关系必须在整个数据集中保持一致性。
当多个测绘师参与同一项目时,应严格遵守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一致性要求,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4. 数据更新及时性要求:测绘资料中的地理信息应及时更新,以反映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的变化。
勘测师应定期对已有数据进行更新,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二、测绘资料格式要求1. 地图格式要求:测绘师在制作地图时,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选择合适的地图比例尺、图幅大小和投影方式。
地图上的要素符号、标注和图例应清晰易读,色彩搭配协调。
同时,地图应具备较高的分辨率,以保证细节的清晰度。
2. 数据格式要求:测绘师在记录和存储数据时,应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如shapefile、GeoJSON等。
数据表结构和字段名应符合规范,并进行规范命名,便于数据的管理和查询。
3. 报告格式要求:测绘师在编写测绘报告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表达的清晰性。
报告应包含测绘项目的背景介绍、目的和方法、数据处理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同时,报告中的图片、图表和表格应有良好的排版,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
4. 数据交换格式要求:当需要与其他系统或软件进行数据交换时,测绘师应选择合适的数据交换格式,如DXF、KML等。
同时,应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交换过程中不应有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发生。
测绘技术中的测绘标准与规范解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土地测绘到城市规划,从海洋调查到航天导航,测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实现工程和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测绘技术中,测绘标准与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规定了测绘项目的流程、方法和要求,保障了测绘结果的合法性和可比性。
本文将以测绘标准与规范为主线,深入探讨测绘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测绘标准与规范。
测绘标准是测绘行业制定的技术规定,包括测量过程中的计量、仪器、方法等。
而测绘规范则是对具体项目的要求和流程的规范。
测绘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有助于统一测绘行为,提高测绘质量,保证测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其次,测绘标准与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非常严格。
以土地测绘为例,国家测绘局出台了《土地调查和测量规范》,明确了土地测绘工作的实施要求和技术标准。
按照规范进行土地测绘,可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在城市规划领域,测绘标准与规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依赖准确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
如果规划过程中的数据来源不可靠或者标准不统一,就会导致规划结果的不准确和不可靠。
因此,制定城市规划中的测绘标准与规范,对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测绘标准与规范也在航天导航、海洋调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航天导航系统中,测绘标准与规范确定了定位精度、时间同步等技术要求,为导航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在海洋调查中,测绘标准与规范规定了海洋测量的要求和方法,确保海洋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测绘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执行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标准与规范的更新换代较快。
要保持标准与技术的同步,需要测绘行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其次,标准与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
因此,制定标准与规范需要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需求。
测绘精度评定方法及误差控制技巧在各个领域中,测绘精度评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评估测量数据准确性的方法,用于判断测绘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精确的测绘数据对于土地规划、工程建设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发出有效的测绘精度评定方法和误差控制技巧,是确保测绘数据可靠性的关键。
1. 测绘精度评定方法在测绘领域中,有多种方法可用于评估测绘精度。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误差传播法。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测量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误差传播来评估整个测绘过程中的误差。
基于误差传播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估出测绘结果的精度,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误差。
另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是精度指标法。
它通过给出一个或多个精度指标来量化测绘数据的精确度。
其中,经常使用的指标包括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测绘结果的准确程度,并与所需的精度要求进行比较。
通过合理地选择和计算精度指标,可以有效评估测绘数据的质量。
2. 误差控制技巧除了评估测绘精度,误差控制技巧对于确保测绘数据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差控制技巧:2.1 仪器校准在进行测绘之前,必须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
仪器校准是一种常见的误差控制技巧,可以通过将仪器与已知准确度的参考测量仪器进行对比来实现。
通过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可以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2.2 数据处理方法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小误差。
例如,在进行数据平差时,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来降低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此外,采用适当的滤波算法和数值模型,有助于去除由噪声和系统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2.3 重复测量和数据融合通过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减小由于随机误差而引起的不确定性。
数据融合是一种将多个数据来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精度的技巧。
通过融合多个测绘方法和不同的观测数据,可以改善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4 人工质量控制在测绘过程中,人工质量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误差控制技巧。
【干货】各种测量限差规范,值得收藏导读为促进大家更全面更深刻学习了解测绘方面知识,本期推出各种测量限差规范,供大家参考学习;一、建筑变形测量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特级≤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二级≤0.50≤3.0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2、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0.5≥0.5一级≤30≤0.7≤1.0≥0.3二级≤50≤2.0≤3.0≥0.2三级≤75≤5.0≤8.0三丝能读数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 0.5 ≤0.3≤0.2≤0.45二级0.5 0.7 ≤1.0≤0.7≤1.5三级光学测微法1.0 1.5≤3.0≤2.0≤4.5中丝读数法2.03.0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1 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城测导线长度(km)城测平均边长(km)工测导线长度(km)工测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城测导线相对闭合差工测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J1 J2 DJ6四等10.0 1.6 9.0 1.5 ≤±2.5±≤18≤1/40000≤1/35000 4 6 ±5一级3.6 0.304.0 0.5 ≤±5±≤15≤1/14000≤1/15000 2 4 ±10二级2.4 0.20 2.4 0.25 ≤±8±≤15≤1/10000≤1/10000 1 3 ±16三级1.5 0.12 1.2 0.1 ≤±12±≤15≤1/6000≤1/5000 1 2 ±24n测站数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等级测距仪测回数往返总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测回间数较差mm备注四等ⅠⅡ1 1 24Ⅰ 5Ⅱ10Ⅰ 7Ⅱ15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4一级Ⅱ 1 2 Ⅱ10 Ⅱ15二、三级Ⅱ11Ⅱ10 Ⅱ15次读数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仪器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归内2c较差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 6 9 6 DJ2 8 13 9 DJ6 18 -- 242、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等级1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1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两次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观测次数(工测)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形三等≤±3≤±6 1.0/2.0 1.5/3.0平原、丘陵±12山区±15工测4≤±20往、返各一次铟瓦尺往一次双面尺往返各一次四等≤±5≤±10 3.0 5.0平原、丘陵±20、山区±25工测64.0 ≤±30双面尺往、返各一次双面尺往一次五等≤±1530单面尺往、返各一次单面尺往一次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了解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导语: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指在国际上普遍认可和采用的测绘工作的标准和规范。
了解这些标准和规范对于测绘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他们准确、高效地开展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背景、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标准和规范。
一、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背景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各个文明时期,人们就开始运用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来解决土地分配和建筑工程等问题。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为了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测绘工作能够互通有无,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个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始制定和推广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
二、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重要性1. 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遵循,可以确保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测量方法可以帮助测绘工作者避免误差和偏差,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这对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2. 实现国际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统一,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测绘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通过使用相同的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测绘数据可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融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3. 推动测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推广,为测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标准。
通过遵循和应用这些标准与规范,测绘工作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同时,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也鼓励测绘科技的研究和进步。
三、常用的国际测绘技术标准与规范1. ISO 191XX系列标准ISO 191XX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理数据的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了地理数据模型、地理信息查询和地理数据交换等方面的规范,为全球范围内的GIS应用提供了基础。
建筑施工测量方案示例\一、校核起始依据,建立建筑物控制网1.校核起始依据定位测量前,应由甲方提供三个衣刷相互关联的坐标控制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作为场区控制依据点。
以坐标控制点为起始点。
作二级导线测量,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以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作等外附合水准测量,将高程引测至场区内。
平面控制网导线精度不低于1/10000,高程控制测量闭合差不大于±30√L mm(L为附合路线长度以km计)。
在测设建筑物控制网时,首先要对起始依据进行校核。
根据红线桩及图纸上的建筑物角点坐标,反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并进行角度、距离校测。
校测允许误差:角度为±12〃;距离相对精度不低于为1/15000.对起始高程点应用附合水准测量进行校核,高程校测闭合差不大于±10mm√n(n为测站数)。
2.建立建筑物控制网以导线点为依据,测设出距建筑物外边7米的矩形平面控制网ⅠⅡⅢⅣ(见附图)。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点必须妥善保护。
二、主轴线的测设1.主轴线的选择该工程的结构主体分为裙房和主楼两部分,裙房为3层,主楼为26层,中间留有后浇带。
因此,定主轴线时,按流水段的划分将该工程分三部分进行主轴线的控制。
选择3轴、5轴、6轴、11轴、12轴、14轴作为X方向的主轴线;B轴、G轴作为Y方向的主轴线。
2.主轴线的测设根据图纸尺寸在Ⅰ点上架设经纬仪,后视Ⅱ点,在此方向上量测出3轴、5轴、6轴、11轴、12轴、14轴桩点,再后视Ⅳ点并量测出B轴、G轴桩点。
同样在Ⅲ点架设经纬仪,分别测设出东侧、北侧的主轴线桩,并分别测设出引桩。
测设完的主轴线桩及引桩应用围栏妥善保护,长期保存。
3.高程控制利用高程点进行附合测法在场区内布设不少于八个点的水准路线abcdefgh,这些水准点作为结构施工高程传递的依据。
三、±0.000米以下及基础施工测量该工程的基础标高为-15.80米。
标高传递采用钢尺配合水准仪进行,并控制挖土深度。
高差闭合差及其限差高差闭合差和限差是测量和工程领域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差闭合差指的是在进行高程测量时,所得到的所有高差的代数和,而限差则是规定的高差闭合差的最大允许值。
在工程测量中,准确的高差闭合差和限差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指标。
高差闭合差是指在进行高程测量时,通过测量一系列点的高程差,最终回到起始点后,所得到的高程差的代数和。
高差闭合差的大小可以反映测量过程中的误差累积情况。
如果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或者测量仪器的精度不高,那么高差闭合差就会较大。
而在高程测量中,准确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高程测量结果直接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
限差是指在进行高程测量时,规定的高差闭合差的最大允许值。
限差的设置是为了控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测量结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果高差闭合差超过了限差,就说明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重新检查和修正。
限差的大小通常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和工程标准来确定,不同的测量任务和工程项目可能有不同的限差要求。
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高差闭合差和限差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改善测量精度。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设备,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
其次,需要进行仔细的测量计划和布点设计,合理安排测量点的位置和顺序,以减小误差的累积。
此外,还需要进行精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测量误差。
高差闭合差和限差是测量和工程领域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控制高差闭合差和限差,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
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改善测量精度,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严格控制高差闭合差和限差,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如何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关于地理信息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测绘技术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确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测绘数据之间经常存在着差异和偏差,这不仅影响了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如何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首先,要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就需要加强测绘数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质量管理是现代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发布等各个环节。
要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并加强对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把质量问题纳入到数据发布和使用的评估指标中去,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差异和偏差问题。
其次,要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就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数据融合和校正。
在测绘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测绘方法和设备所得到的数据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差。
为了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可以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统一,以减少差异和偏差。
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测绘数据进行校正和修正,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再次,要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就需要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往往与空间参考系统、坐标系统、测量方法等相关,涉及到多个学科和行业的知识和技术。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地理信息、测量和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推动测绘数据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最后,要解决测绘数据的差异和偏差问题,需要加强对于测绘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测绘技术中的测量标准与误差控制要点测绘技术是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以测量为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测绘过程中,测量标准与误差控制是确保测绘成果质量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就测绘技术中的测量标准与误差控制要点进行探讨。
测量标准是指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它是测量数据的比较依据,也是测绘成果可以得以使用的重要前提。
测量标准的制定与选择应综合考虑测量目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手段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测量标准应与测量目的相适应。
不同的测量目的对测量精度和测量精度等方面要求是不一样的。
例如,对于地形测量而言,要求测量精度较高,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地形图;而对于导航测量而言,要求测量精度较低,只需提供较为粗略的导航信息即可。
其次,测量标准应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
测量对象的特点包括形状、大小、材质、运动状态等,不同的特点对测量标准产生不同的要求。
例如,对于刚性的测量对象,如建筑物、道路等,可以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而对于柔性的测量对象,如大地表面、水面等,则需要考虑形变和变形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三,测量标准应综合考虑测量手段的限制条件。
测量手段包括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人员等方面的要素。
在制定测量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些要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限制和控制,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差控制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保证测量结果符合要求的关键手段。
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测量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的变化、人为误差等。
误差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减小和控制误差,并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差控制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具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保证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测绘规范及限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
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全站仪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2C变动、I角变动)的测定(高、低两点间水平角的测定)仪器:GTS-701 观测者:马宝峰记录者:黄祥雄检查者:日期:2004-6-3 天气:晴成象:清晰全站仪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2C变动、I角变动)的测定(高、低点垂直角的测定)仪器:GTS-701 观测者:马宝峰记录者:黄祥雄检查者:日期:2004-6-3 天气:晴成象:清晰最后计算结果: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i=[(c高-c低)·ctgɑ]/2=-2.3′视准轴误差C=[(c高-c低)·cosɑ]/2=3.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
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GPS接收机的选用表1-3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53x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3≤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σ∆2dV X ≤,σ∆2dV Y ≤,σ∆2dV Z ≤))((22bd a+=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1控制网测量中误差m ≤σ ⎥⎦⎤⎢⎣⎡=n WW N 31m ,N 为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 为异步环边数,W 为异步环全长闭合差。
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表2-2各项限差规定σ ())((22bd a+=σ采用表2-1加乘常数)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5n x ≤, σω5n y ≤, σω5n z ≤, σω5n 3≤n —同步环的边数,))((22bd a+=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控制网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一、建筑变形测量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1 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不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测绘规范及限差测绘规范及限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
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全站仪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2C变动、I角变动)的测定(高、低两点间水平角的测定)仪器:GTS-701 观测者:马宝峰记录者:黄祥雄检查者:日期:2004-6-3 天气:晴成象:清晰度盘位置照准点读数2C (L-R±180°)-1/2[L+(R±180°)]角度盘左(L)盘右(R)0°(顺)1高点0° 00′00 ′′00′′00180°00 ′06′′07′′06′′-6°′′′0 00 03°′′′1 2低点359 59 595959180°00 ′05′′06′′06-7 0 00 0430°1高点29 59 595959210°00 ′06′′07′′07-8 0 00 040 2低点30 00 010101210°00 ′08′′07′′08-7 0 00 0460°1高点60 00 0000240°00 ′08′′07′′08-8 0 00 040 2低点60 00 010101240°00 ′07′′08′′08-7 0 00 0490°(逆)1高点90 00 01011270°00 ′06′′07′′08-7 0 00 04-1 2低点90 00 020101270°00 ′06′′07′′08-6 0 00 03120°1高点120 00 0000300°00 ′06′′05′′06-6 0 00 030 2低点120 00 010101300°00 ′07′′06′′07-6 0 00 03150°1高点150 000001330° 00 ′07′′07′′07-7 0 00 04-1 2低点150 00010101330° 00 ′07′′07′′07-6 0 00 03C高=(∑(L-R)高)/2n=(-6-8-8-7-6-7)/2*6=-3.5C低=(∑(L-R)低)/2n=(-7-7-7-6-6-6)/2*6=-3.25全站仪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2C变动、I角变动)的测定(高、低点垂直角的测定)仪器:GTS-701 观测者:马宝峰记录者:黄祥雄检查者:日期:2004-6-3 天气:晴成象:清晰照准点测回读数指标差垂直角盘左盘右186°48′10′′11′′10273°12′07′′06′′06′′8°′′′3 11 58高点286 48 101010273 12 080708 9 3 11 59 386 48 121112273 12 091010 11 3 11 59中数 3 11 59低点193 14 3939 39266 45 3231 32 6 -3 14 33293 14 393939266 45 303130 4 -3 14 35393 14 403940266 45 293030 5 -3 14 35中数-3 14 34α=3°11′59′′+|-3°14′34′′|=3°13′16.5′′最后计算结果: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i=[(c高-c低)·ctgɑ]/2=-2.3′视准轴误差C=[(c高-c低)·cosɑ]/2=3.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等级附合(闭合)导线总长(k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 〞)测距要求测距仪等级测回数三3.23.55.04006008001.85521:550001:600001:70000±3.6√n221222四1.83.03.53005007002.57551:350001:450001:50000±5√n322222五2.02.43.02003005005101071:180001:200001:25000±10√n3~43~43222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52条)井下各级经纬仪导线网,其闭合差不应超过下表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61条)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仪器及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75条)井下经纬仪导线的水平角闭合差限差(允许值)如下:n—闭(附)合导线的总站数;n1、n2—分别为支导线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总站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8-01实施)1.表中n为测站数;2.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M为每Km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W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a<3˙丘陵地:3˙≤a<10˙山地:10˙≤a<25˙高山地: a≥25˙表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