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云安全技术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15.63 MB
- 文档页数:36
吉林省政务云技术规范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8月5日目录前言 (1)1 引言 (2)1.1 引用依据 (2)1.2 适用范围 (3)1.3 术语和定义 (3)2 政务云总体设计 (5)2.1 政务云概述 (5)2.2 政务云设计原则 (5)2.3 政务云总体架构 (6)2.3.1 政务云架构设计 (6)2.3.2 政务云运行监管平台设计 (11)2.4 政务云灾备平台设计 (13)2.4.1 灾备等级划分 (13)2.4.2 云灾备平台设计 (15)2.4.3 同城双活灾备平台设计 (15)2.5 政务云安全体系设计 (16)2.5.1 安全区域划分 (17)2.5.2 区域连接与隔离原则 (18)2.5.3 政务云安全体系架构 (19)2.6 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设计 (20)2.6.1 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原则 (20)2.6.2 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架构设计 (22)2.6.3 数据共享交换流程及方式 (24)3 运维管理体系设计 (25)3.1 业务系统迁云要求 (25)3.1.1 迁移环境 (25)3.1.2 迁移要求及流程 (25)3.1.3 迁移原则及方式 (27)3.2 政务云运维要求 (28)3.2.1 云服务商服务标准 (28)3.2.2 故障处理要求 (29)3.2.3 政务云管理要求 (30)前言《吉林省政务云技术规范》是根据《吉林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工作方案》和《吉林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实施指南》的相关要求,基于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我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的实际需要编制完成的。
各地要严格按照《吉林省政务云技术规范》要求推进本级政务云平台建设,省级政府部门在用或在建的部门级政务云分平台也要按照本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改造,确保吉林省政务云建设规范有序,实现全省各级各类政务云平台的协调联动、集中监控、资源统筹和数据共享。
1引言1.1引用依据1、《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2、《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3、《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4、《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5、《政务信息交换体系》(GB/T 21062-2007);6、《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7、《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8、《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9、《信息技术云计算虚拟机管理通用要求》;10、《信息技术弹性计算应用接口》;11、《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12、《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13、《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框架—第2部分云计算安全扩展技术要求》;14、《吉林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工作方案》15、《吉林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实施指南》16、《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17、《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跨网数据安全交换技术要求与实施指南》(GW0205-2014)18、《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 21063-2007)19、《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GB/T21052-2007)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省、市(州)两级政务云平台以及省级政府部门在用或在建政务云分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XX政务云安全风险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目录第1章概述 (4)1.1项目背景 (4)1.2安全工作目标及范围 (4)1.3云安全方案特点 (5)1.4方案导读 (5)第2章XX政务云安全需求总结 (6)第3章XX政务云安全风险分析 (8)3.1XX政务云安全风险分析目的和内容 (8)3.2XX政务云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 (8)3.3XX政务云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11)3.3.1政务业务系统可用性安全保障 (11)3.3.2政务客户信息保密性安全保障 (12)3.3.3政务客户服务器入侵安全防范 (12)3.3.4政务云平台安全保障 (13)第4章XX政务云云安全体系设计 (17)4.1XX政务云安全体系总体设计 (18)4.2物理安全 (18)4.3网络安全 (20)4.4云平台安全 (21)4.5主机安全 (22)4.6应用安全 (22)4.7数据安全 (23)第5章XX政务云云安全解决方案 (25)5.1云安全服务 (25)5.1.1系统部署 (26)5.1.2DDoS防护 (26)5.1.3网络入侵防护 (27)5.1.4Web应用防火墙 (27)5.1.5主机入侵防护 (27)5.1.6数据库防火墙...............................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7安全体检 (27)5.1.8大数据分析 (28)5.1.9总结 (28)5.2云产品安全 (31)5.2.1网络安全隔离 (31)5.2.2ECS服务安全防护 (31)5.2.3VPC服务安全防护 (33)5.2.4RDS服务安全防护 (34)5.2.5OSS服务安全防护 (35)5.2.6云产品可配置安全特性 (36)5.3云端应用安全 (38)5.3.1云端应用开发 (38)5.3.2云端应用部署 (38)5.3.3云端应用运维 (39)5.4XX政务云对内和对外业务安全隔离 (40)5.4.1安全隔离方案 (40)5.4.2不同安全域数据安全交换方案 (41)5.5XX政务云与电子政务外网互联安全 (43)5.5.1安全原则 (43)5.5.2网络访问控制 (44)5.6XX政务云安全运维 (44)5.6.1XX政务云运维框架 (44)5.6.2阿里云安全运维 (46)5.6.3运维专线安全方案 (49)第6章附录 (52)6.1等级保护三级合规对照 (52)6.2阿里云VPC安全隔离有效性说明 (61)6.2.1概述 (61)6.2.2VPC安全隔离原理 (62)6.2.3安全测试 (65)6.2.4结论 (66)第1章概述1.1项目背景信息安全是保护XX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XX政府非常重视政务云信息安全的建设。
论云平台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技术要求云平台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与防护、应急响应与事件管理、审计与合规性。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是云平台安全中首要的一环,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云资源。
基本技术要求包括:强密码政策、双因素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统一身份管理等。
同时,需要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各种云资源只能被授权的用户或系统所访问。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云平台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涉及用户的隐私和商业敏感信息,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是重中之重。
基本技术要求包括:数据加密、数据分类与分级保护、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数据泄露检测与防范等。
此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确保只有具备合法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数据。
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络安全是保障云平台安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的网络架构设计、数据传输加密、入侵检测与防范、防火墙和安全网关等。
此外,还需要配备实时监控与告警系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应急响应与事件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安全事件是云平台保护的关键。
基本技术要求包括:安全事件监测与分析、漏洞管理与修复、异常行为检测与响应等。
必要时,还需要建立应急响应与恢复机制,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云平台正常运行。
审计与合规性云平台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法规、行业标准和合规性要求。
基本技术要求包括: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合规性检测与报告等。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策略与规范,对云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与测试,确保其能够满足用户的合规性需求。
综上所述,云平台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技术要求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实施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与防护、应急响应与事件管理、审计与合规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云平台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并满足各种合规性要求。
因此,云平台提供商和用户都应高度重视云平台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技术要求,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云平台的安全性。
政务云平台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信息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逐渐加快,在当前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网络安全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
云平台作为政务工作的重要部分,保障好云平台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云平台为政务部门提供好云服务的必要前提。
以下将论述云平台在为政务部门提供服务时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子政务;云平台;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一直将信息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国家也曾提出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此句话的提出,意味着网络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
政务云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它在资源的节约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提升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也不可否认云平台在信息安全方面具有一些弊端。
因此,政务云平台在被推广的时候,需要将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并且在技术以及法律法规方面都需要提升管控措施,这样才可以保证云平台的正常运行。
一、政务云平台安全简介政务云平台,就是由县级以上的主管信息化部门结合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机构,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将已有的资源比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及网络信息等资源结合利用起来,并且进行统一建设成为政务部门的基础设施。
政务云平台中的信息安全服务,是通过统一建设成为安全并且可控的,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并且,通过运用安全技术等手段,来制定出能够全方位保障安全的制度和标准,给政务部门提供安全保障的服务当公共平台开展业务的时候。
但是,大部分的数据信息被储存在云平台的时候,用户们会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并且云计算服务自从被创设以来,曾出现过不少的安全问题,比如信息丢失泄露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服务中断的情况出现。
其实早在《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中显示,供应商对于云计算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过分析,提出云计算存在某些特权用户可以审查,数据位置,数据隔离等行为存在安全风险。
并且在云计算服务的以下三个层面可以看出,云计算不同的层级应用服务都各自面临着安全问题:在基础设施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是云计算在使用时的可靠性,物理安全,网络传输安全以及系统安全方面的问题;平台服务则是数据的可用性,应用程序被攻击等问题,软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应用的权限和数据安全。
政务云管理制度集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政务云管理,提高政府数据安全和运行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政务云是政府机关及部门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放的云服务平台。
第三条政务云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政务云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
第四条政务云管理应坚持服务为本、安全第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政务云管理应坚持依法合规,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注重保障信息安全。
第六条政务云管理应强化数据保护,制定合理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措施。
第七条政务云管理应遵循用户隐私保护原则,不得擅自泄露用户信息。
第八条政务云服务提供商应加强自身管理,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第九条政务云管理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第十条政务云管理应不断完善和改进,使其成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支撑。
第二章政务云服务范围第十一条政务云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存储、应用运行、数据分析等。
第十二条政务云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等。
第十三条政务云服务应根据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十四条政务云服务应充分考虑用户体验,提供用户友好的服务界面。
第十五条政务云服务应遵循合同约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第十六条政务云服务应保障服务质量,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性。
第十七条政务云服务提供商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第十八条政务云服务应注重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提高行政效率。
第十九条政务云服务应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提高服务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十条政务云服务应遵循用户需求导向,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第三章政务云安全管理第二十一条政务云安全管理应做好系统安全防护,确保信息安全性。
第二十二条政务云安全管理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控。
第二十三条政务云安全管理应强化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保护系统安全。
第二十四条政务云安全管理应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
行业政务云平台搭建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1 政务云平台建设背景 (3)1.2 政务云平台需求分析 (4)1.3 政务云平台建设目标 (4)第2章政务云平台总体设计 (4)2.1 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5)2.2 总体架构设计 (5)2.3 技术路线选择 (5)第3章政务云基础设施搭建 (6)3.1 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 (6)3.1.1 设计原则 (6)3.1.2 架构设计 (6)3.1.3 设备选型与布局 (6)3.1.4 管理与运维 (6)3.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6)3.2.1 网络架构设计 (6)3.2.2 网络设备选型 (6)3.2.3 网络安全设计 (7)3.2.4 IP地址规划 (7)3.3 服务器及存储设备选型 (7)3.3.1 服务器选型 (7)3.3.2 存储设备选型 (7)3.3.3 虚拟化技术 (7)3.3.4 容灾备份 (7)第4章政务云平台核心模块设计 (7)4.1 云计算资源管理 (7)4.1.1 资源规划与调度 (7)4.1.2 虚拟化技术 (8)4.2 数据资源管理 (8)4.2.1 数据整合与共享 (8)4.2.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8)4.3 应用支撑平台 (8)4.3.1 中间件服务 (8)4.3.2 开发与运行环境 (8)第5章政务云平台安全体系设计 (9)5.1 安全需求分析 (9)5.1.1 数据安全需求 (9)5.1.2 系统安全需求 (9)5.1.3 网络安全需求 (9)5.1.4 应用安全需求 (9)5.2 安全体系架构 (9)5.2.2 网络安全 (9)5.2.3 系统安全 (10)5.2.4 应用安全 (10)5.2.5 数据安全 (10)5.3 安全防护措施 (10)5.3.1 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10)5.3.2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10)5.3.3 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10)5.3.4 应用安全防护措施 (10)5.3.5 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11)第6章政务云平台运维管理体系 (11)6.1 运维管理组织架构 (11)6.1.1 运维管理部门设置 (11)6.1.2 运维管理人员配置 (11)6.2 运维管理制度与流程 (11)6.2.1 运维管理制度 (11)6.2.2 运维流程 (12)6.3 监控与故障处理 (12)6.3.1 监控体系 (12)6.3.2 故障处理流程 (12)第7章政务云平台数据迁移与整合 (13)7.1 数据迁移策略与方案 (13)7.1.1 迁移目标 (13)7.1.2 迁移原则 (13)7.1.3 迁移方案 (13)7.2 数据整合方法与技术 (13)7.2.1 数据整合目标 (13)7.2.2 数据整合方法 (13)7.2.3 数据整合技术 (14)7.3 数据迁移与整合实施 (14)7.3.1 迁移实施步骤 (14)7.3.2 整合实施步骤 (14)7.3.3 质量保障与风险控制 (14)第8章政务云平台应用系统部署 (14)8.1 应用系统选型与规划 (15)8.1.1 选型原则 (15)8.1.2 选型流程 (15)8.1.3 应用系统规划 (15)8.2 应用系统部署与调试 (15)8.2.1 部署策略 (15)8.2.2 部署流程 (16)8.2.3 调试与优化 (16)8.3 应用系统集成与优化 (16)8.3.2 集成流程 (16)8.3.3 优化措施 (17)第9章政务云平台项目实施与验收 (17)9.1 项目实施计划与组织 (17)9.1.1 实施目标 (17)9.1.2 实施原则 (17)9.1.3 实施组织架构 (17)9.1.4 实施计划 (17)9.2 项目实施进度控制 (17)9.2.1 进度监控 (17)9.2.2 变更管理 (18)9.2.3 风险管理 (18)9.3 项目验收与交付 (18)9.3.1 验收标准 (18)9.3.2 验收流程 (18)9.3.3 交付内容 (18)9.3.4 售后服务 (18)第10章政务云平台后期运维与优化 (19)10.1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19)10.1.1 运维组织架构 (19)10.1.2 运维管理制度 (19)10.1.3 运维技术手段 (19)10.1.4 运维服务质量保障 (19)10.2 运维成本控制与优化 (19)10.2.1 成本分析 (19)10.2.2 成本控制策略 (19)10.2.3 成本优化措施 (19)10.3 政务云平台持续优化与发展建议 (19)10.3.1 技术升级与迭代 (19)10.3.2 业务协同与整合 (20)10.3.3 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20)10.3.4 创新与摸索 (20)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 政务云平台建设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国家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一、预案概述为确保政务云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预防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对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造成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政务云平台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平台数据安全、系统稳定运行。
2.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
3. 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预案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政务云平台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存储、计算、网络通信等环节。
四、组织架构及职责1. 成立政务云网络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响应组:负责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现、报告、处置和恢复。
(2)技术支持组:负责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分析和应急处置。
(3)宣传报道组:负责网络安全事件的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
(4)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保障。
五、网络安全事件分级1. 一级事件:整个系统瘫痪,完全恢复所需时间很长,费用高昂。
2. 二级事件:部分系统瘫痪,影响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费用较高。
3. 三级事件:部分系统受到影响,恢复时间较短,费用较低。
六、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流程1. 事件发现:发现网络安全事件后,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事件确认: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进行确认,明确事件等级和影响范围。
3. 事件处置:根据事件等级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4. 事件恢复:根据事件恢复计划,逐步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5. 事件总结:对事件原因、处置过程、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事件报告。
七、预案实施与演练1. 本预案由政务云平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政务云平台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