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37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油藏评价与分析:负责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包括油藏储量、储层特征、石油流动性等方面的分析,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 油藏模拟与预测:利用油藏模拟软件对油田进行模拟,预测油水气分布、产能和产量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储层改造与提高采收率:根据油藏特性和开发阶段,制定储层改造方案,以提高采收率。
例如,通过注水、聚合物驱替、热采等方法,改善油藏的流动性和驱替效果。
4. 油藏监测与优化: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油田开发动态,了解油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通过生产数据分析,优化开发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 油藏数据管理与分析:负责油气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油藏评价和预测。
6. 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关注油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参与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油藏评价和开发水平。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岗位职责是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分析和预
测,制定改造方案并进行优化,负责油藏数据管理和分析,推动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
一 名词解释1.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 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 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6.胶结率 胶结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 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8. 储能参数 储能参数(h e 、φ、S o )1.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Reservoir 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储层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有效厚度夹层 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流体单元模型 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随机建模 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藏描述第一部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它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油藏描述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及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特征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由于研究任务不同,资料信息类别及占有程度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及最终成果也各有所异。
一、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技术: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探明储量过程中所进行的综合性油藏勘探和评价。
具体可包括勘探早期阶段及油藏勘探评价阶段。
进行下列内容的描述与表征:(1)地层格架(模型)。
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系。
(2)构造格架(模型)。
确定圈闭类型及高点、主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及性质、圈闭面积及闭合高度。
(3)储层格架(模型)。
储集体类型及分布、储集岩岩性及厚度、储集物性参数变化趋势及规律。
(4)地化格架(模型)。
烃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流体分布及含油气面积。
最终建立研究区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
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该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准确确定油藏概念模型,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内容为:(1)圈闭描述:层位标定,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圈闭特征描述与圈闭发育史分析,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根据地震、地质、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圈闭和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油藏描述资料(2010-03-28 15:59:54)转载标签:油藏储层地质模型地层层序杂谈分类:专业领域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DescriptionService),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其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及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描述是在七十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优化全油田多学科相关信息来研究与定量表征、评价油气藏的新技术。
国内外最早提出油藏描述的是斯伦贝谢公司,当时,他们认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或油藏研究)以测井为主,并把油藏描述分为:(1)油田地质构造与储集体几何形态的研究;(2)关键井研究;(3)油田测井资料标准化;(4)测井相分析;(5)油田参数转换与渗透率的研究;(6)井与井间的地层对比;(7)单井综合测井地层评价;(8)储集层参数的汇总与作图;(9)计算油田的油气地质储量;(10)单井动态模拟;(11)测井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等11个研究内容,核心是测井油藏描述,至1985年斯论贝谢公司才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的研究中,但它所强调的仍是以测井为主体模式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M.Sneider(1990)所指的油藏描述是有关油层和水层系统(包括遮挡流体流动)的岩石、孔隙和流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及其连续性的一种综合概念,其目的是在一系列开发方案下确定原油采收率和开采速度,以便选择最佳方案,从概念上讲,“Reservoir”所指的应是油藏,而不仅仅是储层,是油藏工程中的一种综合概念,完整的油藏描述系统应该是涉及构成油藏的全部条件。
我国开始引进油藏描述这一术语是在80年代中期,并从多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攻关工作,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工作在我国各大油田得到了全面开展,通过各油田,石油院校、研究单位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于我国陆相储层和多断块特点的油藏描述的方法,并在生产实际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以至石油总公司对下属机构规定:凡上报储量的油田必须进行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概论1、油藏描述概念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2、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史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他的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行、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
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格值与作图、单井动态模拟及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强调研究测井与地质资料在深度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②综合常规测井、地层倾角与地震、地质资料,准确的描述油藏构造及其储集层的几何形态;③全油藏测井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将各种非地层因素和误差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④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地质特征的大量有效信息,对非井剖面做测井相分析,用岩心资料鉴别测井相的岩相类型;⑤选择合适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和解释参数,用岩心资料检验测井数字处理的储层参数的有效性;⑥用测井、岩心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油田转换关系,计算渗透率和评价测井项目不全的井,用生产测试资料检验单井动态模拟的效果;⑦用最新的计算机绘图技术,绘制各种等值图、栅栏图,详细描述油气藏,广泛采用数据库技术。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
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1.油藏描述定义、目的、特色
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
A.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及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藏特征及属性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B.油藏描述的目的及任务:建立油田开发所需的油藏地质模型,最后计算储量,优化开发
方案和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钻井成功率
C.油藏描述的特色:以综合性、定量化、可视化为特色,广泛使用计算机,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展示油藏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
2.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生物、层序、切片、等高 ),断层的判断
A、岩石地层学方法
a.岩性法
b.沉积旋回法
c.标志层法
d.重矿物法
2、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3.构造研究(断层在同向轴的反应,构造图的绘制)
4.储层研究(1.连通性影响因素;沉积环境《浊流、河流下切、成岩、蚀流》)
判断连通方法;井间干扰法、油气性质、注水分析、示踪剂、地球化学信息
2.储层分布描述:厚度变化,连续性及它的分布,判别有利储层区域
5裂缝描述
6.裂缝预测方法( 构造曲率预测地震方法“蚂蚁追踪”测井方法: 双侧向岩心描述:梅花图)。
概念题地层划分:把一个地区的地层整理出新老顺序、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确定其时代,就是地层的划分。
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称为地质年代表。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平面非均质性:指同一储层在不同位置的储层岩性,物性,流体性质的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程度。
水敏:指当与储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层后,引起黏土矿物膨胀,分散,迁移,堵塞,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盐敏:指外来流体小于某一含盐浓度时,发生黏土矿物膨胀,堵塞孔隙,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夹层密度:指剖面中夹层总厚度占所统计的砂岩剖面(包括夹层))总厚度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分层系数:指被描述层系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表示。
有效厚度系数:为有效厚度与砂层厚度的比值。
成岩系数:反映岩石受成岩作用改造后,对储层性能的影响程度。
其与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
天然热释光:当岩石或矿物加热,其温度未达到400℃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天然热释光。
人工热释光:经γ射线照射激活后再度出现加热发光现象,称为人工热释光。
相序:指从一相逐渐过渡到另外一种相的一系列相的关系或相的有序组合。
地层层序律:沉积岩是按先后顺序一层层的依次沉积下来的,因此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
随机函数:(略)变异函数:以向量h相隔的两点X,X+h处的两个区域化变量Z(x)和Z(x+h)两点之差的方差之半定义为Z(x)的变异函数。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杂基含量,分选性和磨圆度。
沉积相: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总和。
压力系统:指在油气田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流体压力能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范围,又称水动力系统。
勘探开发【关健词】油藏描述;油田;剩余油;饱和度众所周知,大量的剩余油存在于地层之中,面对这部分原油,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但是针对它的开采,本来就是一个很具有挑战的问题。
只有了解到剩余油如何在地层中分布、存在以及储层的构造,我们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而目前使用的地震监测方式却只能在宏观上对地层给出认识,精细描述远远达不到。
因此,我们只有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建立地质知识和储层预测规律,才能很大程度提高储层的认识。
1 我们一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油藏进行描述1.1 勘探阶段油藏描述建立含油气地质模型,描述油气藏形态,揭示油气藏内部构造和油气分布,指导勘探部署。
那么在这一部分,我们所要收集的主要资料有:区域地层、构造特征、区域沉积背景、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和油气藏形成条件。
岩心、岩屑、气测、泥浆等录井资料。
岩石物理分析、岩石学分析、岩石力学分析和岩石化学性质分析。
我们主要的描述有:(1)圈闭描述。
层位标定、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圈闭特征描述与圈闭发育史、圈闭构造发育史、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2)沉积相研究。
主要确定目标区目的层段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时空展布。
层序划分与对比、单井项研究(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和单井划相)、地震相分析、沉积相综合研究、沉积相对储盖层发育的控制(沉积相与储层岩性、储集物性、盖层岩性发育和分布的控制规律)。
(3)储盖层描述。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储层储集特征研究、测井储层解释、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储层综合评价、盖层描述与评价。
(4)油气藏特征描述。
油气解释及油气水系统划分(层间和井间对比分析,确定流体性质和变化规律)、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边界的确定、油气水性质及其分布、油气层压力和温度特征(油气层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特征)、油气井产能(日产量、采油强度和采油指数)。
(5)油藏地质模型和油藏综合评价。
油气储量计算(控制储量、探明储量和预测可采储量)、油藏地质模型、油气藏综合评价(油气富集高产部位和分布情况)、经济评价和开发可行性评价(油气储量丰度、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