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观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德蕾莎修女》电影观后感范文《德蕾莎修女》电影观后感范文雪玉兰冰终于更多地了解了这个令我仰慕已久的大善人,虽然很遗憾看电影也晚去了,没有能完整地看完整部影片,大半部影片的观赏,已是足够的震憾!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我感觉是自己的灵魂被洗涤的一个过程,那种被德蕾莎修女无私的大爱以及她的大爱所带来巨大的感染力,一遍遍地把观者的灵魂置于蒸馏水里洗涤和过滤,过后是全然的纯净和清爽的感觉!她说,她们的工作,是要把希望重新还给那些失去了它的人,这些人是病困街头、无家可归的乞丐、遭人遗弃的麻风病人和濒死的无人照料的穷苦人,她和她的`同伴们为这些人力所能及的照料以及让那些濒死的人能死在一个有屋顶的房子里,用一个老乞丐的话说"一辈子都像一条狗一样活着,却能够死得像一个人"。
诚如德蕾莎修女所说,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有尊严地死去。
"希望和尊严",这也正是很多人活得不快乐的最大的困扰和症结所在!这或许也正是慈善和助人的真正意义所在---帮那些苦难或迷惑的人们重新找回他们的希望和尊严,让他们能够满怀希望地活出自己本该有的尊严人生!这或许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帮得上别人的!她还说,这个地球上一切生命平等,穷人和富人,都是同样的尊贵!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在因为贫穷倍受折磨,那么富人就没有权利自由支配自认为属于自己的财富,这个地球上的所有财富和资源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是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敬畏的!要在那些贫病交加的人身上,在那些濒死的人脸上,认出主的面目!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狂妄自大,目无他人地活着,才是最可怕的!再次那句话:仁者无敌!原以为当个老好人是很好当的,一个全然不为自己的大善人,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么多的威胁和阻挠都是我们全然想不到的,很多时候甚至是生命危险!但纯净和善良的力量终是强大的,但德蕾莎修女每次面临危险时所表现出的无限爱心和赤诚,让那些拿出刀阻止她的人只能把刀再悄悄地收起,让那些认为她的想法太过疯狂抱持绝对反对意见的人,在见她一面后却坚决地留下来与她一起共营慈善圣会。
怀大爱心做小事特蕾莎读后感特蕾莎修女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慈善家和人道主义者,她一生致力于帮助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们。
她的善行和爱心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她总是伸出援手。
读完特蕾莎修女的传记后,我对她的故事感到非常震撼和受启发。
特蕾莎修女出生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普通家庭,但她从小就展现出了对于贫困人民的关心。
她希望能够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使他们得到温暖和关爱。
因此,她选择了在修女的行列中度过她的一生。
她的善举不仅仅局限于印度,她的爱心传遍全球,影响了数百万人。
在读完特蕾莎修女的传记后,我被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她没有追求个人利益或者名利,而是将她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帮助他人的事业中。
她以最简单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例如提供食物、庇护所和医疗保健。
她的工作和她的坚持激励了我,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小事来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还提醒了我关于爱和同情的重要性。
她不分国界、种族或宗教信仰,接受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的力量,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们。
在这个忙碌和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的内心深处的需求,但特蕾莎修女用她的善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满足和快乐。
总之,读完特蕾莎修女的传记后,我对她的勇气、奉献和无私的爱心充满了钦佩之情。
她通过小事做起,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她教会了我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慈善和人道主义事业的渴望。
跟随特蕾莎修女的脚步,以大爱心做小事,成为一个善良、宽容和富有同情心的人,这是我从她的故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特蕾莎修女电影观后感作为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特蕾莎修女》引发了我对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这部由瓜达尼尼兄弟执导的影片以特蕾莎修女的真实事迹为基础,讲述了她在印度加尔各答的慈善事业和内心的挣扎。
影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呈现给观众,让我感受到了特蕾莎修女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灵魂的洗礼。
影片展现了特蕾莎修女身上的坚毅和奉献。
她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去印度的贫民窟帮助那些缺少基本生活条件的人们。
在那个贫困、饥荒和疾病肆虐的环境中,特蕾莎修女用她无私的爱心和关怀来帮助那些没有希望的人们。
电影中的一幕令人难忘,那就是特蕾莎修女无私地与一个被遗弃的婴儿相处,像妈妈一样对待它,给予它温暖和关爱。
她的无私奉献令人钦佩,更让我对人性的力量产生了巨大的信心。
然而,影片并不仅仅描绘了特蕾莎修女的善行,还展现了她内心挣扎的一面。
在影片的一部分中,特蕾莎修女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和神的存在。
她感到自己与神越来越远,无法感受到他的存在。
这一幕让我深思,一个被誉为“天使”的人也会经历信仰的疑惑和困惑。
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挣扎。
我看到了特蕾莎修女脆弱的一面,这使她更加人性化和接近我们。
在电影中体现的不仅是特蕾莎修女的个人成长,也反映了印度这个国家的社会现实。
影片所展现的印度贫民窟的景象令人震撼,也引发了我对全球贫困问题的思考。
特蕾莎修女在印度的慈善活动是为了解决当地人因贫穷而带来的问题。
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困扰,更是对人的自尊和尊严的剥夺。
通过电影,我深深地明白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电影《特蕾莎修女》还让我反思了信仰的意义。
特蕾莎修女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将她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上帝和他人。
她的信仰是她不断前行和面对挑战的力量。
虽然特蕾莎修女曾经怀疑过自己的信仰,但最终她找到了回归的路径,恢复了对信仰的信心。
她的信仰不仅给了她自己力量,也成为她慈善事业的动力。
这令我想起自己对信仰的思考,也启示我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特蕾莎修女,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和弱者奉献着,她的善良和慈爱感染了无数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特蕾莎修女传》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伟大和她对世界的贡献,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她却从未放弃过。
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她却选择了放弃一切,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她在印度的贫民窟中建立了修女会,为孤儿和病人提供帮助。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和慈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她的一生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证明。
在读完《特蕾莎修女传》之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的善良和慈爱也让我明白,只有关爱他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特蕾莎修女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善良和慈爱是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向她学习,做一个善良和慈爱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善良和慈爱对待他人,就一定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之,特蕾莎修女是一个伟大的人,她的一生充满了慈爱和善良,她的善良和慈爱感染了无数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特蕾莎修女传》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伟大和她对世界的贡献,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善良和慈爱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也让我明白,只有关爱他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我会努力向她学习,做一个善良和慈爱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善良和慈爱对待他人,就一定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无论如何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特蕾莎修女,一个在世界上闪闪发光的名字。
读完关于她的事迹后,我就像被雷劈中了一样,整个人都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你说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她就像个超级英雄,但又没有超能力,她有的只是一颗大得能装下全世界穷人的心。
她整天在那些最脏、最乱、最苦的地方晃悠,去照顾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那些没人要的人。
在我们都嫌弃流浪汉脏臭的时候,她却像看到宝贝一样把他们搂在怀里,给他们爱和温暖。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我可做不到。
我看到路边有个小虫子可能都要尖叫着跳开,更别说去那些传染病到处飞的地方照顾病人了。
她就这么不管不顾地去做了,而且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她把那些快死的人当作是自己最亲的家人,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这就像是在黑暗的世界里,她拿着个小火把,虽然微弱,但却能给那些处在绝境中的人带来巨大的希望。
她那些“无论如何”的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
比如说,无论如何也要爱你的敌人。
我的天呐,敌人啊,我没想着去揍他就不错了,还爱?可是特蕾莎修女就是这么做的,她把爱洒向每一个角落,不管对方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这就像她有一个魔法口袋,里面装的全是爱,永远也掏不完。
我觉得她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渺小和自私。
读她的故事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很惭愧,一会儿又觉得很振奋。
惭愧是因为自己和她比起来,简直就像个小坏蛋;振奋是因为她让我看到了人性可以达到的高度。
她让我明白,这个世界虽然有很多黑暗和丑恶的东西,但只要有像她这样的人在,就总有希望。
而且她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圣人,她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
她就像一颗种子,在这个世界上种下了无数爱的种子,然后这些种子又长成大树,荫庇着更多的人。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就像一阵龙卷风,把我之前那些自私自利的想法卷得乱七八糟,然后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要变得更好的种子。
我知道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她那样伟大的人,但我想我可以试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对那个总是凶巴巴的邻居笑一笑,或者给路边的乞丐买个面包。
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篇1最近刚看完一本传记,关于一个曾经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在得奖的时候说过:我是代替所有的穷人来领取和平奖。
没错,这个人物就是德蕾莎嬷嬷。
在近代的杰出人物中,我喜欢德鲍思高、德蕾莎修女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他们是我钦佩的对象。
也许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化的时代,更有真实感,我对于他们的喜爱远远胜过其他的圣人。
这本传记中我看到了德蕾莎的初生时代和大致经历。
她是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叫史克比亚的城市。
他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她十二岁,妈妈送给她一本—亚西西的圣方济各。
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在她幼小的心灵有一个渴望就是希望能为主做些什么奉献。
经过六年的光景,神父到她家的募捐却让她选择在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地方、离家又遥远的异乡—印度的加尔各答去福传。
那年她是十八岁,跟随船只达到了目的地,他进入了修会生活。
经过十五年的时光,她在一次祈祷中听到了主的声音,希望她去印度的贫民区服务人,当她听到主的呼唤,她就像圣母妈妈一样,没有怀疑和不安,只有听命,因为她相信这一切有主的安排。
她经过申请得到教宗的批准,她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刻去医院学会照顾各类病人的技能,就回到贫民区。
在服务的过程中,诚如德蕾莎嬷嬷所说的,一切都有主的安排,从她进入工作时,主没有忘记这个工人,不断的安排人员l来帮忙,在德蕾莎修女的带领下,不仅仅成立了一个属于教宗直属管辖的修会,而且还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修会—男修会和女修会。
在这本传记中,我被感动的是1971年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战争,导致了霍乱的发生。
印度加尔各答的市公所所长和保健科长为了防止霍乱传染,打算弃绝难民进入城市。
但是德蕾莎修女却是带领了三十个健壮的修女去难民营服务他们,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她们的努力把霍乱给控制住,使他们的努力拯救了五千多个难民。
其实令我钦佩的是他们的勇气,霍乱是一种极易感染的传染病,但是她们却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是想到这种病一旦传染那么死亡的贫民就更多,到时候的危害就更大,他们心中装着大爱。
特蕾莎修女故事的读后感读完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我就像被一阵超级温暖又强大的风吹过了心灵。
特蕾莎修女,那可是个传奇人物啊。
她就像黑暗里的一盏超级亮的灯,而且这灯还带着无尽的热量。
她生活在那些最穷苦、最悲惨的人中间,可她没有皱着眉头嫌弃或者远远躲开。
她看到那些病人、那些在街头流浪等死的人,就像看到了宝贝一样,眼睛里闪着爱的光。
你想啊,在那个满是脏乱和绝望的环境里,她就像个天使降临。
她用她那瘦小的身体抱起那些浑身脏兮兮、长满脓疮的病人,就像抱着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这要是换做我,我可能一开始都得犹豫半天,心里还得斗争斗争,可她没有丝毫犹豫。
她把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都带回自己的地方,给他们照顾,给他们爱。
她做这些事儿,可不像我们有时候做个好事儿还盼着别人表扬,她就默默做着。
她的那种爱,就像涓涓细流,看起来小小的,但是最后汇聚成了改变世界的大河。
她让人们看到,原来每一个生命,不管多么卑微,多么被人看不起,都是值得被尊重、被爱的。
我觉得她就像一个魔法大师,不过她的魔法是爱。
她用爱把那些看起来已经破碎的灵魂一个个修补起来,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而且她的这种爱还特别有感染力,就像一个小火苗点燃了周围的干柴,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她的影响,也加入到这个爱的大队伍里。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也让我觉得有点惭愧呢。
我平时还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抱怨,比如饭菜不合口味啦,公交车有点挤啦。
跟她面对的那些苦难比起来,我这些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她的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告诉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更有爱心,要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一生,就像一首特别伟大的爱的赞歌,我读着她的故事,就仿佛听到了那悠扬的旋律在心中回荡。
我想,以后我也要努力像她一样,哪怕只能散发一点点小光芒,也要照亮身边的小角落。
特蕾莎修女,让高墙倒下吧特蕾莎修女,让高墙倒下吧一、走出高墙五十年前,一群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女们,住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她们住在一所宏伟的修道院内;虽然生活得很有规律,可是一般说来,她们的生活是相当安定而且舒适的,修道院建筑以外还有整理得非常漂亮的花园,花园里的草地更是绿草如茵。
整个修道院四面都有高墙,修女们是不能随意走出高墙的;有时为了看病,才会出去。
可是她们都会乘汽车去。
而且也会立刻回来。
高墙内,生活舒适而安定;围墙外,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粮食运输因为军队的运输而受了极大的影响;物价大涨,大批农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储蓄,现在这些储蓄更因为通货膨胀而化为乌有。
因此加尔各答城里涌入成千上万的穷人;据说大约有二万人因此而饿死。
没有饿死的人也只有住在街上;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住在街上的人,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亲眼看到一个小孩子,用一只杯子在阴沟里盛水洗脸、漱口,最后索性盛了一大杯,痛痛快快地将水喝了下去。
就在我住的旅馆门口,两个小男孩每天晚上会躺下睡觉,他们合盖一块布,哥哥大概只有四岁大,弟弟当然更小;两人永远占据同一个地方,也永远几乎相拥在一起;他们十一点准时睡觉,早上六时以后就不见踪影了。
这些孩子,很多终其一生没有能够走进任何一个房子。
也可能终身没有尝过自来水的滋味。
住在修道院的修女们知道外面的悲惨世界吗?这永远是个谜。
可是对这些来自欧洲的修女们,印度是个落后的国家,这种悲惨情景不算什么特别。
她们的任务只是办好一所贵族化的女子学校,教好一批有钱家庭的子女们。
特蕾莎修女就住在这座高墙之内。
她出身于一个有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进了这所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
虽然她已来到了印度,她的生活仍然是很欧洲式的。
可是有一次到大吉岭隐休的途中。
特蕾莎修女感到天主给她一道命令,她应该为世上最穷的人服务。
1948年,特蕾莎修女离开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特蕾莎修女》是一部由威廉·温德勒·鲍尔夫撰写的传记类作品,它详细地描述了这位印度教徒出身的修女特蕾莎的一生。
这本书让我对特蕾莎修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她的善行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特蕾莎修女在书中被描述为一个充满爱心和善行的人。
她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建立了一所医院,为那些没有家的孩子们提供了庇护所,并且倡导了世界各地的慈善活动。
她的善行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为他人奉献。
她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特蕾莎修女的坚韧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和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行和奉献。
她不是为了名利或者自己的利益,而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她的善行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特蕾莎修女》,我对特蕾莎修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她的善行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她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为他人奉献。
她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特蕾莎修女的坚韧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和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特蕾莎修女》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特蕾莎修女的善行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她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为他人奉献。
她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特蕾莎修女的坚韧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和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我相信,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会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特雷莎修女》观后感电影《德兰修女》已经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触动。
德兰修女身上体现出的博爱、怜悯、执着、慈悲的精神始终震撼着我的内心。
影片是对天主教修女德兰一生行善事迹的一个整体展现,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社会十分混乱,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不断,德兰修女却出于善心不顾穆斯林的反对救了一名印度教徒,主教不得已只能让她暂时离开教堂,而离开教堂后在加尔各答街上所见的情形让德兰修女的人生发生了关键性的改变,目睹穷人的生活惨景后,她决定自己必须留在穷人中间,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影片内容也由此展开,下面谈谈我观看影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德兰修女的身上首先体现了一种博爱与慈悲的精神。
这一精神在影片开头就展现出来,在武力冲突中,一名印度教徒受伤严重,其他人敲天主教堂的门求助,但教堂的人们担心穆斯林以为天主教站在印度教一边而不敢开门,而德兰修女相信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挽救,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
所以她打开了教堂大门,将伤者抬进了医护室。
在影片之后的情节中,还有许多场景体现了她的对于穷人、伤病患者、临终老人的深切关心之情。
另外,德兰修女的另一个精神是执着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首先救那位印度教徒时她就说“如果有下次,我还会这么做的”,可见她对于自己信仰的上帝,对于天主教教义的理解正确而且在行为上认真做到,对于她应该做的,她会十分执着,决不放弃。
又如在目睹穷人的情况后,她决定留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在一起,帮助他们。
她向教会提出申请时,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加尔各答的街头太混乱,太危险,而此前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主教首先的答复是,要么留在教堂,继续做修女;要么离开,不再是修女。
但德兰修女说:“我答应过主要一辈子做修女,但不是在教堂,而是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中最穷的人在一起”。
由于她的执着,主教只能由罗马总教来决定,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又去到医院学习基本的医护技能,因为在街头工作,会有许多的病人需要救治。
特蕾莎修女传读后感《特蕾莎修女传》是一部关于特蕾莎修女生平和事迹的传记,她被公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和宗教领袖。
这本传记让我对特蕾莎修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她的信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特蕾莎修女出生在马其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信仰和慈善的热爱。
她在年轻的时候就决定成为一名修女,为穷人和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一生。
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创立了“仁爱之家”,为无家可归的人和患病的人提供帮助和关爱。
她的慈善事业影响了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贫困和疾病所带来的苦难。
读完《特蕾莎修女传》,我对特蕾莎修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她在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时候,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慈善之心,不断地为他人奉献。
她的善行和慈爱感染了无数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告诉我们,慈善和爱心是弥足珍贵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除了特蕾莎修女的慈善事业,她的信仰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她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对信仰充满了热爱和敬畏。
她的一生都在为上帝和他的子民服务,她的信仰给了她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特蕾莎修女的信仰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相信上帝的慈爱和力量,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
通过读《特蕾莎修女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慈善和信仰的力量。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就是对慈善和信仰的最好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爱和希望。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力量有多小,只要我们愿意去帮助他人,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她的信仰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守信仰,就能找到力量和希望。
总之,读完《特蕾莎修女传》让我对特蕾莎修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的慈善事业和信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她的一生就是对慈善和信仰的最好诠释,她的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会让更多的人找到信仰的力量和希望。
不管怎样,做好自己——读特蕾莎修女著名文章《不管怎样》有感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她一生从事为穷苦人服务的工作,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
她留下的作为自己终生信条的《不管怎样》一文,读来令人感受颇深。
笔者曾读过此文,今再读之,仍感触良多,故抒此感。
特蕾莎修女在其著名的《不管怎样》一文中,奉献给人们八个“不管怎样,你要……”。
即“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不管怎样,你要友善对待他们;不管怎样,你要成功;不管怎样,你要诚实和率直;不管怎样,你要创造(营造);不管怎样,你要快乐;不管怎样,你要做善事;不管怎样,你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细细品读、思悟这八个“不管怎样,你要……”,倍感其中充满“真、善、美”的大爱精神,饱含着暖暖的“真情意”!不禁深被触动,深受所感,引起深深思索:现实生活中,人们(或一些人)习惯于把“对等式”引入为社会、为单位、为团队作些贡献和为他人服务中,并以此作为“该不该”、“值不值”、“吃亏不吃亏”的考量尺度,导致出现即使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作出了奉献,也或在心里或在言行上表现出等待在物质上或名誉上获得回报的现象。
读了特蕾莎的“不管怎样”,深深感到“有大美而不言”、“施大爱、作大奉献而不图报”才是真正品格高尚,才是真、善、美、爱的真谛所在!深深觉得,人生在世,不管“身外”怎样,“身内”该怎样还得怎样。
不管别人怎样,做好自己是责任,是对自己和自己生存生活环境(人文和自然)的负责,是为人之常道、正道。
“身外”对自己怎样,那是他人的事,客观的事,由他好了。
不该被“不好的他人”影响该做好的自己,影响自己的好坏优劣。
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自主之事,不应过多在身外找原因和理由。
只要人人都有“不管怎样,做好自己”的意识和自觉,只要人人都“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我们共同的家园,必将回馈我们一个美好的家园,我们也必将能愉快地生活在美好的人间......附:《不管怎样》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特蕾莎修女故事的读后感
嘿,朋友!我刚读完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心里那叫一个感动啊!
你知道吗,特蕾莎修女简直就是人间的天使。
她不管遇到多穷苦、多可怜的人,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股子坚定和善良,真的太让人佩服啦!她不怕脏,不怕累,就一心想着怎么能让那些受苦的人过得好一点。
我就在想啊,咱们平常遇到点小麻烦可能就抱怨个不停,可特蕾莎修女面对的是那么艰难的环境和那么多的苦难,她却从来没退缩过。
她的勇气和坚持,让我觉得自己有时候真的太脆弱、太娇气了。
还有啊,她对每一个人的那种尊重和关爱,真的太温暖了。
不管是生病的,还是被人嫌弃的,在她眼里都是宝贝。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爱是没有条件的,是平等的。
这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对身边的人有时候还不够耐心,不够有爱。
特蕾莎修女也不是什么超级英雄,有着超能力。
她就是凭着一颗真心,一股执着的劲儿,去做那些看似小小的,却又无比伟大的事情。
她让我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温暖和改变。
读完她的故事,我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也要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多做点好事。
哪怕只是一点点小小的帮助,说不定对别人来说就是大大的希望呢!
哎呀,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真的太打动我啦,我觉得自己好像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想要变得更好,更有爱!朋友,你要是还没读,真的快去读一读,保证也会让你收获满满的!。
特蕾莎修女作文你知道特蕾莎修女吗?她呀,就像黑暗世界里一束超级明亮的光。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整天穿梭在印度那些最贫穷、最脏乱差的地方,就像一个无畏的勇士闯进了别人都不敢涉足的“战场”。
那些地方到处是疾病、饥饿和绝望。
可她呢,眼睛里没有丝毫嫌弃,反而充满了无尽的爱。
你能想象吗?她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穷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她会毫不犹豫地抱起那些浑身脏兮兮、长满疮的病人。
要是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捂着鼻子跑得远远的了。
她呢,却把那些病人带回自己的小地方,悉心照料。
她就像一个万能的妈妈,不管是谁,只要在她身边,就好像被一个温暖的大毯子包裹着。
她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啊,就像一个爱的小宇宙。
那些修女们在她的带领下,到处去帮助别人。
她们给那些没饭吃的人送食物,给没衣服穿的人送衣服。
特蕾莎修女就像一个爱心小超人,用自己的力量召集了一群同样充满爱心的小伙伴,把爱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她不在乎自己的生活有多艰苦。
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她却觉得特别满足。
她心里想的全是怎么让那些受苦的人过得好一点。
她就像一个小火炉,虽然自己小小的,但是散发出的热量却能温暖一大片寒冷的心灵。
有一次啊,我读到一个关于她的故事。
在一个战乱的地方,到处都是哭喊声和枪炮声。
特蕾莎修女就像一个和平的使者,走进了这片混乱之中。
她抱着那些受伤的孩子,轻声安慰着。
她的出现就像一阵春风,让那些被战争吓傻了的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也不会消失。
特蕾莎修女的这种爱,不是那种嘴巴上说说的爱,而是实实在在的、能摸得着的爱。
她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耐心,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践行爱的意义。
她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高高地挂在人类道德的天空,让我们所有人抬头仰望的时候,都能感受到那种爱的力量。
她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不是拥有多少财富,不是有多大的权力,而是能够真心实意地去爱那些需要爱的人。
特雷莎修女影片观后感《特雷莎修女》影片观后感自动化0931班黄启明1、请分享特蕾莎嬷嬷让你最受触动的一句话,谈谈她带给你怎样的震撼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
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特蕾莎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校训:爱众亲人。
一集体存在于社会中,我们的言言取别人皆有着或多或多的果果关系,我们的身份也许很低微,我们的工作也许很平常,我们的气力兴许很强劲,然而,我们不缺乏爱,我们盼望被别人观赏,渴看成替他人的需要,如斯,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地位,从而不寂寞,我们同样可以披发人道的毫光,在这力不从心的光芒范畴,我们不身份,只有平常的农作与平常的报酬,往辅助最须要尔们的我,我们幽微的力气共样也可认为他人带往一片安定,咱们朴素的举措固然没有被别人亮表观赏功却天天都在产生。
身为一般人的我们,我们爱也许没有那么巨大,但我们也有爱,假如我们感到自人不被观赏、不被需要,在喜好自己的条件下,应该试着往爱本人以外的人,给他们一点信念,给他们一点能源,让我们成为别人的须要的人,让别人成为欣赏我们的人,如此,寂寞可以少良多......应然,我们首先必需让大家教有所成,德有所用,让从彼破脚于社会之上,才干谈话干事可以井井有条、潇洒脱撒,这样,我们性命可以是为别人而活,确信活得更添有价值!不要批判当今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要总抱怨我们是信仰缺失的一代,如果人人都能像特蕾莎那样伟大而无私地爱和给予,世界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她不是用自己的身体堵枪眼,不是为了反战游行示威,而是为那些身体溃烂生蛆的人服侍,对即将离世的人给予临终关怀。
2、在影片中,当他们的救助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开始成立组织,组织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由于当他们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已有成千上万个志愿者,没有一个组织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可以让不同国家的志愿者相互联系,使他们更加和谐给那些无家可归,精神贫乏的人给予帮助。
特蕾莎修女传读后感《特蕾莎修女传》是一部讲述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传记,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天主教修女,也是一位慈善事业的倡导者。
这本书让我对特蕾莎修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她的生活和信仰有了更深的感悟。
特蕾莎修女出生在马其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就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年轻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修女,献身于神圣的事业中。
在书中,我了解到特蕾莎修女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信仰者,她对上帝的虔诚和对人类的慈爱是非常深厚的。
她不仅在印度建立了修女会,还在世界各地开展了慈善事业,帮助了无数贫困的人们。
特蕾莎修女的生活和事业都是以爱和奉献为核心,她的一生都在为他人着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特蕾莎修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她的一生都是在为他人着想,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传递爱和关怀。
她的慈善事业不仅帮助了很多人,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爱与奉献的力量。
她的生活故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但只有选择了爱和奉献的道路,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向前奋进。
她的生活告诉我,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能够改变世界,就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努力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总的来说,《特蕾莎修女传》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通过这本书,我对特蕾莎修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她的生活和信仰有了更深的感悟。
她的一生充满了爱和奉献,她的事业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爱的力量。
这本书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只有选择了爱和奉献的道路,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特雷莎修女》观后感电影《德兰修女》已经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触动。
德兰修女身上体现出的博爱、怜悯、执着、慈悲的精神始终震撼着我的内心。
影片是对天主教修女德兰一生行善事迹的一个整体展现,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社会十分混乱,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不断,德兰修女却出于善心不顾穆斯林的反对救了一名印度教徒,主教不得已只能让她暂时离开教堂,而离开教堂后在加尔各答街上所见的情形让德兰修女的人生发生了关键性的改变,目睹穷人的生活惨景后,她决定自己必须留在穷人中间,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
影片内容也由此展开,下面谈谈我观看影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德兰修女的身上首先体现了一种博爱与慈悲的精神。
这一精神在影片开头就展现出来,在武力冲突中,一名印度教徒受伤严重,其他人敲天主教堂的门求助,但教堂的人们担心穆斯林以为天主教站在印度教一边而不敢开门,而德兰修女相信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挽救,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
所以她打开了教堂大门,将伤者抬进了医护室。
在影片之后的情节中,还有许多场景体现了她的对于穷人、伤病患者、临终老人的深切关心之情。
另外,德兰修女的另一个精神是执着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首先救那位印度教徒时她就说“如果有下次,我还会这么做的”,可见她对于自己信仰的上帝,对于天主教教义的理解正确而且在行为上认真做到,对于她应该做的,她会十分执着,决不放弃。
又如在目睹穷人的情况后,她决定留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在一起,帮助他们。
她向教会提出申请时,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加尔各答的街头太混乱,太危险,而此前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主教首先的答复是,要么留在教堂,继续做修女;要么离开,不再是修女。
但德兰修女说:“我答应过主要一辈子做修女,但不是在教堂,而是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中最穷的人在一起”。
由于她的执着,主教只能由罗马总教来决定,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又去到医院学习基本的医护技能,因为在街头工作,会有许多的病人需要救治。
这便是德兰修女执着精神的一个体现。
关于她的执着,其实是与她对于穷苦人的关爱分不开的。
在得到允许在加尔各答街头工作时,她每天都要为许多个孤儿到集市上向商贩讨要食物、水果。
这一举动让修道院觉得有失体面,于是院长请求主教让她回到修道院。
而德兰修女的回答是,“我们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我们要做得更多,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圣会,‘慈善传教士圣会’”,于是在很多人看来,她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要求,但她坚持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她们就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资金,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罗马派来了神父,在见到德兰修女之前,他认为建立一个新的圣会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见到加尔各答街头的情景,并与德兰修女交谈之后,他决定同意建立新的“慈善传教士圣会”,并且要留在加尔各答,帮助德兰修女工作。
从以上事例中,我看到以为充满无私爱心的修女用执着的信念与对上帝的高尚信仰感动了许多的人,得到了肯定。
在爱心的支持下,德兰修女是十分勇敢的,她相信只要真正去关心需要关心的人,就能感动每一个人,包括曾经的仇视者。
这里讲一个关于德兰修女的小故事,在影片中也有这一情节。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
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
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
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
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
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
”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
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
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
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可见,德兰修女相信主的指示,对于主的坚定信念让她很勇敢,因为她在做的事情都是主的意志。
但是,在加尔各答,慈善传教士圣会的工作始终都面临许多阻力。
因为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穷人,于是遭到了许多政治力量的刁难。
首先是没有房屋使用权和合法性,随后在新闻媒体上有许多不好的言论在针对他们。
但这些困难都一一解决了,在相关报道在世界各地播出后,许许多多的个人汇票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有了许多资金。
但一番分配之后,原来计划的专为穷人而建造的“和平之城”就没有资金了,但德兰修女很从容,她说“主显然并不是很着急”,这句话与之前德兰修女说的话很相似:如果什么事发生了,说明主希望它发生;如果没有发生,说明主不希望,就这么简单……这句话很直接地反映出了德兰修女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
困难总是存在,但也会被克服,电影会结束,但德兰修女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关于爱与帮助的记忆将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难忘的教育。
下面,让我再回顾一下德兰修女的人生经历吧。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
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
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
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
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
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
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1971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肯尼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
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
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
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罗马拜访教皇保罗二世时,心脏病第特蕾莎修女与戴安娜王妃一次发作。
1989年心脏病第二次发作时,她接受了人工心脏的安装,1991年从墨西哥拜访回来之后,得了肺炎,健康状况日趋恶化。
于是她向博济会提出辞职,理由是她已无法像其他修女一样全天照顾病患,在修会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济会领导她们。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
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
同年9月,87岁时逝世。
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
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
最后,以德兰修女的一句名言结尾: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向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帮助贫苦人事业的伟大修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