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天气和天气预报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39
第5章天气预报与气象服务1 天气预报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自治区气象台是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的正处级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月,1989年气象台、通信台、气候资料室合并成立新疆气象业务中心,2000年新疆气象业务中心更名为新疆环境气象中心,对外发布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其他气象信息产品时,仍沿用自治区气象台的名称。
气象台内设四个科室:天气预报科,环境预报科,决策服务科,预报技术开发科。
天气预报科主要负责全疆及首府乌鲁木齐的中短期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发布;环境预报科主要负责制作与发布乌鲁木齐的环境气象预报;决策服务科主要负责制作和提供为自治区人民政府防灾减灾、指挥生产等所需要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预报技术开发科主要负责开发、研制、引进各种新的预报方法、预报工具等。
2004年自治区气象台的业务技术人员有28人,其中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7人。
自治区气象台是全疆天气预报、环境气象预报、决策气象服务、气象灾情收集分发服务的预报业务中心,主要任务包括:负责制作并向公众发布全疆和乌鲁木齐的中短期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森林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负责制作并向公众发布乌鲁木齐的环境气象预报;负责加工制作全疆区域基本气象预报指导产品;负责对下级台站的预报业务技术指导;负责提供基本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承担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后效跟踪评估;承担与预报相关的业务技术开发、研制、引进、升级、推广等工作。
(任宜勇、肖开提)1.2 天气预报时效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状况做出的分析和预测,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
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预报时效定义如下:①短期天气预报是指0~72h内的天气预报。
其中0~3h预报称为现时或临近预报;3~12h预报称为超短期或甚短期预报;②中期天气预报是指72h以上至10d的天气预报;③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d以上的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4.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和基本要素,理解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参与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学习。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部分。
教材先阐述天气的基本概念和要素,使学生对天气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理解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天气预报相关内容做铺垫。
教材中的图片、图表等素材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信息,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1.学生能深刻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人类应适应和保护天气环境的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天气与人类活动关系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综合思维1.深入理解天气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天气变化的多种因素,能综合分析天气变化情况。
2.通过对天气图和实际案例的分析,锻炼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区域认知1.准确描述不同区域(包括邳州及周边地区)的天气特征,并能分析其差异原因。
2.理解区域天气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对家乡及不同区域的认知。
(四)地理实践力1.熟练掌握基本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能进行持续的天气观测和数据记录。
2.能够解读和应用天气预报资料,对本地天气变化进行简单预测,并能根据天气合理安排生活。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天气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