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民族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11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满族人的生理特征,包括他们的外貌、身体特征和健康状况。
首先,满族人的外貌特征是非常显著的。
一般来说,满族人的面部轮廓比较立体,鼻梁较高,眼睛稍微微斜,眉毛稀疏而浓密。
这些外貌特征是满族人与其他民族的明显区别之一。
此外,满族人的头发一般比较黑且直,卷曲的情况较少。
在体型上,满族人一般较高大,体态匀称,肌肉发达。
这些外观特征使得满族人在人群中更易于被识别出来。
除了外貌特征,满族人的身体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据研究发现,满族人的体温一般比较高,身体略微微暖。
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寒冷地区有关,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身体的温暖。
此外,满族人的呼吸系统发育较好,肺活量较大,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有关。
另外,在遗传方面,满族人普遍具有黑色素较多的特点,皮肤较为白皙,不易晒黑。
这也是满族人在外貌上更具有光滑细腻的皮肤的原因之一。
此外,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会对其身体特征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满族人偏爱食用肉类和鱼类,这使得他们的体质偏向阳刚,肌肉发达。
此外,满族人一般喜欢饮食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油脂等,这也会对其体形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健康方面,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也值得关注。
满族人一般具有较好的体魄和抗病能力。
由于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满族人的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对抵抗寒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满族人的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好,较少患有传染性疾病。
总的来说,满族人的生理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遗传以及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
通过深入研究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群体,也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为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满族人手部特征(一)
满族人手部特征
引言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满族人的手部特征是其独特的身体特征之一,本文将介绍满族人手部特征
的一些主要特点。
指甲形状
•满族人的手指一般较为纤长修长,指甲呈现自然优美的半月形状,整体非常匀称。
•指甲床的颜色一般呈现淡粉色或微微透明,指甲板也比较薄而坚韧。
纹路纹理
•满族人手掌和手背上的皮肤纹路明显,纹理清晰可见。
•手掌上的主纹以横纹和长纹居多,整体线条比较直而均匀。
手背上的主纹多是纵向的,有时还有交错排列的纹理。
手指关节
•满族人的手指关节通常较为细小,关节精细而灵活。
•手指关节的骨骼结构明显,指节分明,使得手部线条更加流畅。
皮肤色泽
•满族人的手部皮肤一般呈现白皙、细腻的特点,肤色较浅。
•手背上有些许细小的血管可以透过皮肤看到,整体给人一种健康而有生气的感觉。
手掌温度
•满族人的手掌温度一般较为温暖,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情的感觉。
•这可能与满族人生活在寒冷气候下形成的独特适应能力有关。
结论
满族人的手部特征集合了纤长修长的手指、半月形的指甲、清晰的纹路纹理、细小的手指关节、白皙而细腻的皮肤色泽以及温暖的手掌温度。
这一系列特点展现了满族人的优雅和健康,也是满族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
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特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满族文化的魅力。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情况下的满族人手部特征,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其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满族人
特征一、鼻梁直廷。
如有人说自己是满族人,但没有这一特征,最起码他、她不是纯满族人。
特征二、不同于汉族人乌黑乌黑的小眼睛。
特征三、颧骨。
腮骨突出,但有别于韩国人。
特征四、耳朵。
从相片看清朝的各皇帝到东北纯满族人都是大耳朵。
特征五、脚的小指指甲几乎没有。
特征六、直率,北方民族的共同特征。
特征七、坏脾气(满族女人更突出,并是关内满族人)。
特征八、上进要强心极重。
特征九、讲义气,重感情。
特征十、重礼节(从前礼节之多,之繁,令人称叹)。
特征十一、饶勇好战(汉人对此体会应最深.同三百年前比,退化太多,简直判若二人)。
特征十二、同汉人比,不会作生意(是历史造成的)。
特征十三、爱吃肉食。
特征十四、好动。
特征十五、气质。
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耳濡目染,彼此习俗融合,是满是汉确实不太容易分辨了。
于是,有人说:“满族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点了”。
其实不然,我认为满族的民族特征还是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与汉族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阿城市满族人口近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他们虽然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长期杂居生活在一起,也有的本来是满族人,但是由于历史的其他种种原因却申报了汉族族籍,可是他们的长辈或本人在许多方面的还保留着满族人的民族特征,下面就满族与汉族十几个方面区别看看满族的民族特征。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
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
一部谱书就是一部家族简史,查阅谱书自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家谱书已失,可以找其家族中最年长者询问,一般都可以追查到家谱。
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
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
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
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
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
可以问其长辈人,在建国前对“他(她)”的我、父母怎样称谓。
三、问其祖籍便可知其民族阿城或阿城周边的满族,无论是拉林一带南八旗、杨树一带西八旗,料甸满族乡一带东八旗,蜚克图和新乡接壤一带北八旗,还是城中的满族人,或是从外地迁入调入的满族人,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这前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她)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
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
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
满族的基本特点和习俗预科114班战美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有哪些特点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满族在穿着方面有哪些明天的特征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满族的传统服饰特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满族的传统服饰特点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
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的民居住宅特点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
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
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
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
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
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
满族介绍满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满族人口约为10.6 million,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省,同时也有一部分满族人口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
满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最初,满族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国的地区,是游牧民族,并与中国其他民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和往来。
然而,在公元9世纪中期,满族开始形成一个国家,即后来的金朝。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之一,也是唯一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满族的文化和传统深受其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传统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饰以华丽的颜色和纹饰为特征,通常由丝绸、缎子和金线制成。
男士穿长袍和马褂,女士则穿旗袍和长袍。
满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和样式反映了满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
满族的语言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语属于通古斯语系,与汉语和其他东北亚地区的一些语言有些相似之处。
满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拥有丰富多样的语法和词汇。
满族人民通过满语来传承和交流他们的文化和历史。
满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方面。
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清明节,满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和扫墓,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
这些节日通常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如祭奠祖先、放鞭炮、吃传统美食等等。
满族人民的传统艺术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传统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满族传统音乐主要以弦乐和管乐为主,以及一些特殊的乐器如锣、鼓等等。
满族人还擅长舞蹈,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
除了传统文化,满族人民还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满族美食丰富多样,以肉类和谷物为主要食材,如炖猪头肉、炒猪肝、鱼片汤等等。
满族美食往往具有浓郁的味道,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调料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
满族的介绍短文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是该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肃慎族,后来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但如今大部分满族人使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
满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和手工艺等。
满族的服饰也独具特色,男子通常穿着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都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满族的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总之,满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独特的语言、服饰、文化和传统习俗都为中国的多元化增添了光彩。
满族人手部特征满族人手部特征引言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人手部特征也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列点的方式介绍一些满族人手部特征。
手掌形状•满族人手掌一般呈长方形或横长方形状,整体感觉较为方正。
•手掌肌肉丰满,富有力量感。
手指外形•满族人的指骨相对较长,手指显得修长。
•手指关节分明,灵活性较高。
手指纹路•满族人手指纹路清晰,纹路较深。
•手指纹路呈现出独特的曲线和形状,整体美观。
指甲形状•满族人指甲常呈现自然修长的形状。
•甲面光滑,一般无明显的瑕疵或凹凸。
手部肌肤颜色•满族人手部肌肤一般呈现出健康的红润色泽。
•皮肤质地柔软细腻,有一定的弹性。
手部动作特征•满族人手势大方得体,注重礼仪。
•手部动作流畅,协调性较高。
结论满族人手部特征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通过手掌形状、手指外形、手指纹路、指甲形状、手部肌肤颜色以及手部动作特征等方面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满族文化。
(本文仅为描述满族人手部特征,不涉及任何个人隐私)补充内容手部节日习俗•在满族文化中,手部的节日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满族人喜欢在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等时,进行手部彩绘或刺绣等装饰。
•手部彩绘通常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幸福。
手部艺术表演•满族人手部艺术表演是他们重要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手指的舞蹈、手心的变化以及手指间的默契配合,展示了满族人的优雅和技巧。
手部保养•满族人注重手部保养,保持手部的柔软和光滑。
•定期使用护手霜,修剪指甲,保持手指和指甲的健康。
手部祈福•在满族宗教仪式中,手部起着重要的象征作用。
•满族人相信手部具有祈福的力量,通过手势和手部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总结满族人的手部特征不仅是他们的身体特征,更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手掌形状、手指外形、手指纹路、指甲形状、手部肌肤颜色以及手部动作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满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此外,满族人在手部节日习俗、手部艺术表演、手部保养以及手部祈福等方面也有着丰富而古老的传统。
10.2 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 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满族人相貌的特点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现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他们也保持着地域上的独特作风。
满族人的相貌也反映出他们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介绍满族人的外貌特征。
一般来说,满族人以黑发、瘦高、高鼻、淡白、极大的眼睛等特点具有一致性。
他们的头发普遍厚重浓密,额头较宽,头骨较高,眼睛圆而宽大,而眉毛普遍细长。
另外,满族人的鼻梁通常高而长,下巴较尖,脸型通常较圆。
他们的皮肤普遍白皙清澈,整体看起来比较有神韵。
此外,满族人还有一种“炎日血性”的特点,即天气变冷了他们的面色会变得红润,而且皮肤非常的耐寒。
这种能力是满族人古老文化的体现,也说明他们的体质很强壮、充满活力。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他们的外貌特征也显示出这一点。
很多历史上的满族人有着不同的外貌,有的面孔横框,有的面孔圆圆的,有的宽大,有的纤细,但整体上他们都具有满族特有的特征,包括黑发、瘦高、高鼻、淡白等特点,这种外貌特征也被认为是满族人可贵的文化记忆。
最后,满族人的外表特征实际上是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民族外表特征这方面,满族人的外表特征是相当独特的,他们的姿态和神态也是由此而来。
他们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外表特征也是这一身份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满族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他们在外貌方面也具有
一致性,包括黑发、瘦高、高鼻、淡白等特点,他们有一种“炎日血性”的特点。
他们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的外表特征也是这一身份的一部分。
满族人的相貌是一个有关他们文化记忆的可贵的部分。
满族人长相特点一、满族人长相特点1、满族人是由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构成的一个统一民族族群,他们的物种归属于汉族。
2、满族人额头较高,多呈圆形;双眼黑亮亮的,宽阔着容;鼻子小而通,声音有力而圆润;他们的脸蛋型十分漂亮;特别是牙齿白里透红,一个个正端正直的字形,就像珠穆朗玛峰。
3、满族人的面色较淡,有的偏黄,有的偏红,有的偏白,但都有一股淡然的爱国热情;更有几分浪漫的神色,激发出不少的民族文化元素;这也是满族人非凡的气质和魅力所在。
4、满族人的肤色淨白,头髮星空般繁多,常常自然弯曲;和衣衫搭配精致合理,健壮苗条,整个人看起来显得精致而文雅;而且由于满族人自古以来常年生活在冷冽的寒境下,身上也着满一身厚重、柔软的衣衫,从外表来区分早已风格化了。
二、满族人气质特点1、满族人历史上随水承渡,家中务农。
心性恭顺温和,有着带着磊落的精神;满族人有一条永恒的信仰——倡导以和平为主要学说,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扬睦邻友好的传统圣人教诲,并坚遵主宰国家家国的宪法。
2、满族人有勤劳奋进、勇于担当、胸怀天下责任感的文明素质,知止性正勤孝爱护的聪明能干;在行为上满足于分文不取的敬意,对待他人冷淡以待的高洁态度,还有倡导公正、敬老爱幼的心绪;而遵守睦邻友善的宗族传统,也是满族人永恒不变的典范。
3、满族人的思想活动大多朴实淳朴,古韵洋溢;他们清醒而保守;认真而敦厚;从容而诚恳;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语言使用上多闪烁其辉;而民族创作上,也有着满族人的淳朴精神,涌动着时而婉约优雅的民族印记,助长着满族艺术的根基。
4、满洲族的努力不仅是今天的壮举,更是未来不变的信念:教化自然、创造艺术、追求美好、传承系谱,这大概是满洲族执着追求千年乡情的保护、繁衍生息的动机。
形容满族人的长相的句子
摘要:
1.满族人的长相特点
2.满族人面部特征的具体描述
3.满族人长相与历史和地理背景的关系
4.满族人长相的传承与演变
正文:
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其独特的长相特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满族人的长相以面部轮廓分明、五官立体著称。
他们的眼睛大而深邃,双眼皮明显,鼻梁挺直,嘴唇略显丰满。
此外,满族人的皮肤较为白皙,毛发浓密。
这些长相特点与满族人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密切相关。
满族人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阿尔泰语系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满族人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与迁徙,这也使得他们的长相特点更加丰富多样。
满族人长相的传承与演变也反映了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随着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满族人的长相特点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如今,满族人的长相已经与其他民族产生了更多的相似之处,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独特性。
总的来说,满族人的长相特点鲜明,与他们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紧密相连。
满族的民族特征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了。
那么今天的满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呢?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
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B 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40%左右,而汉族人中B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20%多一点。
其次,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
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
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
殊不知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
我们看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象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汉族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
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
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的。
(如完颜氏改成汉姓是王,富察氏为富、傅、或付,李佳氏为李,何叶勒氏为何或贺、顾尔佳氏为顾、关尔佳氏为关等等)所以,满族不管现在的汉姓是什么,只要去看一看《满族的冠姓》这本书,都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出自己原来的姓氏的。
第五,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
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的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
如数十年前在文化革命中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满族人的自尊的老舍先生,当时的情况是,老舍先生在人格人身受到侮辱的时候,深知自己的力量无法来维护作为人的尊严而又不愿屈服,所以做出了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抗争。
事后有很多的汉族人嘲笑老舍先生的决定很不圆滑,不能“当忍则忍”,其实这正是他们无法理解满族人不屈服倔强的性格的表现。
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耳濡目染,彼此习俗融合,是满是汉确实不太容易分辨了。
于是,有人说:“满族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点了”。
其实不然,我认为满族的民族特征还是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与汉族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阿城市满族人口近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他们虽然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长期杂居生活在一起,也有的本来是满族人,但是由于历史的其他种种原因却申报了汉族族籍,可是他们的长辈或本人在许多方面的还保留着满族人的民族特征,下面就满族与汉族十几个方面区别看看满族的民族特征。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
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
一部谱书就是一部家族简史,查阅谱书自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家谱书已失,可以找其家族中最年长者询问,一般都可以追查到家谱。
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
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
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
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
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
可以问其长辈人,在建国前对“他(她)”的我、父母怎样称谓。
三、问其祖籍便可知其民族阿城或阿城周边的满族,无论是拉林一带南八旗、杨树一带西八旗,料甸满族乡一带东八旗,蜚克图和新乡接壤一带北八旗,还是城中的满族人,或是从外地迁入调入的满族人,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这前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她)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
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
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
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
凡汉族皆称祖籍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因为当东北汉族,其祖先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闯关东迁移而来的。
四、问其旗籍便知是“旗”、还是“民”八旗是满族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
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
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
“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问其祖先姓氏便能认定是满是汉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
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
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
关即瓜尔佳氏。
马即马佳氏。
索即索绰络氏。
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
富即富察氏。
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
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
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
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
舒姓即舒穆禄氏。
祖姓即萨克达氏。
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
南姓即纳拉氏。
董即董鄂氏。
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
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
何即赫居里氏。
纪即锡玛喇氏。
唐即他塔拉氏。
汪或王即完颜氏。
杜即都善氏。
苏即苏尔佳复氏。
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
张即张佳氏。
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
曹即索绰罗氏。
杨即易穆查氏。
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
伊即衣察氏等。
汉族所姓均为百家姓,而没有满族复音老姓。
2006-12-14 19:51 回复61.49.204.* 3楼六、看其供奉祖先位置,满汉各不相同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
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
七、问其祖先业绩,满汉回答各异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
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
汉族并非八旗,也无此种历史。
八、问其祖先迁移史,满汉也不一样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
汉族祖辈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一担挑(子女及全部家挡)”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
九、问其祖先传说,满汉回答不一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汉族则把这些传说和口碑文学看作是满族的故事。
十、看其老年妇女的穿着打扮,满汉也有很多不同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
满族妇女过去都佩戴头饰,辛亥革命后,虽然不配戴头式了,但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
汉族老太太,过去讲究秀女三寸金莲,多数都是裹脚,头发“疙瘩鬏”梳在后脑勺的下侧。
十一、问其都禁忌什么,更能看出满汉不同的风俗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
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
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
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
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
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在为不敬。
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边说话。
汉族人家没有以上那些忌禁。
十二、听其谈话方言、口语、满汉也有差别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实际上是嗯呐的嗯的变音,发音时,舌尖舔上牙里根,嘴唇微张,然后鼻子发出:“嗯”音形成的音,这个音后加呐。
到目前为止,这个字从的有字典上都查不到,也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
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
”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
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
管抹布叫“搌布”。
满族人管人参叫“棒槌”,管上山采人参的人称“放山人”。
管打猎称“打围”。
管大衣叫“大氅”。
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 san),管打扮称“扎咕”。
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
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
管什么时间说成“多咱”。
管蜻蜓叫“玛螂”。
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
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
汉族人一般没有以上那些口语方言。
十三、看其平时饮食习惯满汉也有好多不同东北的满族人与汉族人,在饮食习惯上融合较大,但也有好多差别。
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
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