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的石狗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0
广东雷州半岛石狗造型艺术探析作者:陈友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8年第09期广东雷州半岛石狗雕塑是广东雷州半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的一部分。
其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态代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群的本源审美观,更是雷州人的民族精神和气质感情的体现。
至今在广东雷州半岛保留了上千年的石雕艺术,它是雷州半岛地区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
它倾注了雷州半岛各民族的情感和智慧,体现了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向往,是雷州民众宗教信仰的载体。
它承载着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民俗文化,雕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雷州半岛石狗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功能“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有人类在居住。
”雷州先民以南越土著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文化、福建文化、荆楚文化为主导,与各种外来文化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雷州半岛文化,石狗雕塑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雕塑始于南蛮族的石狗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志’,是原始社会最普遍的宗教崇拜形式之一。
图腾信仰者坚信人类群体与作为图腾象征的某种自然物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超自然的血缘关系。
他们常常把图腾作为本民族或氏族的标志,敬奉该图腾物类为自己的先祖,而且相信其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会对本氏族成员起保护作用。
”春秋时期,楚灭越,越人迁徙雷州,与俚、僚人杂居,为雷州古百越族,古属“百越之地”,俗曰南蛮。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隋唐时期是“俚僚”之称谓,“南蛮杂、与华人错居、日蜓……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古百越族以农耕为主,辅之以狩猎,狗既忠实又具灵性,能看家捕猎,保护农稼和人类,因而逐渐形成共同对狗的崇拜。
古部族“狸、獠、猺、獞”均以“犬”为部首,正是狗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
这个奇特的地方,将石狗视为图腾,却爱吃狗肉!在这里,供奉石狗,可以求平安、求雨,也可以祈生育,甚至又可以成为惩罚的对象。
却一直都是不入流的动物。
但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狗却是当地人民数千年来的图腾,石狗成为雷州半岛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文化代表,但在这个十分崇尚石狗文化的地方,雷州白切狗、雷州羊狗煲又是当地名菜,这是怎样一种矛盾?雷州石狗到底又是怎样一种文化?随我去雷州三元塔景区石狗陈列馆看看,也许会略知一二。
雷州石狗陈列馆是全国独一无二石狗文化博物馆,石狗在雷州不仅仅只是雕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也是岭南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雷州的石狗文化源自先民部族的图腾,古代的雷州,是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体魄健壮的狗逐渐受到人们的崇拜,人们雕刻出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刻石狗、拜石狗、游石狗逐渐成为雷州半岛独特的文化。
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但即使这样,不完全统计,雷州半岛遗留的石狗仍有近万只。
目前,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到的石狗已有近500只,绝大部分石狗散落在乡野荒郊、村头巷尾,掩埋地下,或由村民自行保管。
湛江博物馆、徐闻博物馆都能看到石狗的踪影,但石狗最集中的,恐怕还是雷州三元塔景区内的石狗陈列馆,这里陈列着被称作“雷州兵马俑”雷州石狗200多只,只只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俚人以狸(野猫),僮、苗人以猫为图腾,傜人先以盘瓠为图腾,后又以犬为图腾。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百越人杂居相处,各部族的图腾也逐渐融合,狗图腾崇拜成为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三元塔景区还是不应错过的,这里不仅能够登塔俯瞰雷州,更能参观全国惟一的石狗陈列馆。
三元塔景区入口左边就是石狗陈列馆,这里陈列着收集自雷州半岛各地的200多只石狗。
2011年期末论文人类文明与发展任课老师:XXX学院:教育学院上课时间:周二,1、2节学生:XXX学号:XXXXXXX班级:应用心理二班雷州石狗摘要雷州石狗享誉一方,素有“南方兵马俑”之称。
它的数量之多与形态之异让雷州人民为之傲。
它不但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宗教信仰色彩,而且是雷州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艺术创作的的历史见证。
关键字雷州石狗数量形态想象力艺术引言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有个叫雷州的地方,在雷州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的地方雕刻着昂首咧嘴、含笑露善的石狗,它们如司仪迎宾,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它们是雷州人的图腾,雷州有古老的传说,雷神爱惜万物,怕太阳把万物晒枯,常派遣天狗去食太阳,有“日蚀”现象就说是“天狗食日”。
各自图腾文化的融会贯通,对雷神的崇敬,对狗图腾的崇拜,成为俚僚僮人的共同信仰,因而逐步形成并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
石狗的起源关于石狗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据说约在殷周年代,从黄河中下游南迁的俚、僚、瑶、僮等少数民族聚居在雷州较早的先民生活十分落后,因为上古雷州是个蛮荒之地。
人们一般在疾苦生活中会寻找一些东西作为精神的寄托,比如图腾就是其中一种。
当时的瑶族信奉“狗”当始祖,“石狗”成为图腾标志,直至后来瑶汉同化,也一直沿袭下来。
经过历史的变迁,石狗文化就不断发展形成今天雷州民俗文化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观。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落后,上古雷州人气不旺。
为传宗接代,雷州人开始崇拜体格健壮的石狗,还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
【1】若生得男儿则认为是石狗显灵,常来祭拜感谢石狗,有的甚至把孩子唤为“狗儿”。
不灵验的则认为是自己祭拜不够、不够虔诚,无法感动狗神。
石狗还被人们用作求雨之神,雷州两面临海,气候非常独特,降雨量较少,所以旱情常见。
有旱情时,石狗就被抬游坡求雨。
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谓对于石狗的来源真是五花八门啊。
你知道1400年前的雷州半岛发生了什么吗?【影像湛江】神奇的雷州半岛石狗,1400年前发生了什么?雷州石狗↑在雷州这片广袤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动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蹲坐在大街小巷里的守护神“石狗”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石狮是随处可见的传统建筑装饰物它守护在庙堂大宅前是高调尊贵的瞪着圆眼睥睨众生(宫殿前的石狮)▼然而当天下都以雕刻狮子守护时唯有雷州供奉石狗石狗皈依百姓,善良、忠诚在千村万落间为乡民看更守夜忠诚地守望着这块土地……雷州境内的石狗大约两万只距今已有1400多年它们遍布在各镇2500多个村庄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石狗造型奇拙古朴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石狗形象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图腾崇拜的石狗融入先民对自然物感生感应的“天人合一”的原始思维理念具有百物之形的符号呈祥报喜的石狗既保留着图腾的底蕴又纳入生育繁衍的呈祥内涵显著特征是雕刻有生殖器是生殖崇拜的载体守护神灵的石狗,融纳了宗教信仰刻有“泰山”“石敢当”“镇山”等驱邪镇魔的符号咒法有的还会刻上“八卦”↓↓↓司仪宠物石狗雕刻从石拙典雅变为笑脸相迎的司仪形神接近现代矮胖的变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融合,雷州石狗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涵。
源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九耳神狗”的传说,将雷神或雷祖陈文玉的诞降与狗耳呈祥报喜紧密相连,这为雷州石狗文化的广泛性奠定了基础。
雷祖传说传说南朝陈太建年间,雷州一名叫陈的猎户,养有一条有九个耳朵的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卜其犬耳,一耳动则获一兽,获兽多寡与犬耳动之数相应。
一天,犬的九耳齐动,陈随犬上山,收获一个大石蛋,第二天早上,天上打雷把石蛋劈开,一个小孩从中走出来,左手有个雷字,右手有个州字,先人们以为是雷种,神之。
陈氏将其取名为陈文玉,后陈文玉为雷州刺史,去世后被雷州百姓奉祀为雷神或雷祖。
▼石狗起着什么作用?雷州石狗摆放位置不同,功能不同雷州之所以这样信仰石狗也是因为它是多功能神灵古代雷州蛮烟瘴地,人口稀少《旧唐书》载雷州“旧领县四,户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口二万五百七十。
雷州石狗:洒落在人间的“兵马俑”作者:黄英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5期【摘要】雷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依然屹立着一个有别于中原文化的雷神像——石狗。
雷州石狗堪称世界一绝,石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素有“南方兵马俑”之称。
【关键词】雷州石狗的诞生;雷州石狗的雕刻演变;雷州吃狗习俗【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一、雷州石狗的诞生富有传奇般的色彩现存的雷州石狗数量上虽然没有陕西兵马俑之多,目前被发现的只有四五百只,但是,据文物专家考证,雷州石狗产生于远古时代,比西安兵马俑还要早,那雷州石狗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根据史书记载,在远古时代,当时雷州半岛聚集有“黎族、瑶族、狸族、獞族、壮族”等少数名族,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对自然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他们只能把这些诡异的现象寄托在百物中以求得心灵的安慰,这样图腾的崇拜就在人类原始部落中产生。
图腾就是记载神的灵魂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
而位于雷州半岛的百越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图腾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各少数民族的多次融合,雷州半岛的共同图腾——石狗,终于在隋唐时期随着陈文玉神话般的诞生而最终确定下来,而陈文玉也成为雷州半岛的雷祖。
在唐朝时,雷祖陈文玉,历史记载说他的父亲陈洪公,在家里面养了一只九耳犬,陈洪公每次打猎都会带上这只九耳犬。
每次出门打猎前,九耳犬都会动动自己的耳朵,而陈洪公也会看那只九耳犬耳朵动的数目,如果打猎当天九耳犬的耳朵动了一只的话,那他当天进山打猎的话就会收获一只猎物。
有一天,据说是农历九月初一,那只九耳犬的耳朵都动了,陈洪公非常高兴,他就邀请伙伴们进山打猎。
他们找啊找啊,找了大半天,一只猎物也没有打到,甚至连猎物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在这时,陈洪公他们发现九耳犬在树林里面挖土地,他们看到九耳犬在地上挖到一个石卵(也有传说是石蛋),陈洪公就把石卵抱回家里。
雷州石狗文化目录1、雷州石狗文化的历史1.1 起源1.2 石狗的历史传说2、石狗艺术2.1造型2.1.1 各种类型的石狗及其缘由2.1.2人们如何创造石狗2.2 象征意义2.2.1 石狗的古代象征意义2.2.2 石狗在当代的意义3、石狗在今天3.1 当今人们对石狗的看法3.2 石狗的保护现状3.3 石狗的未来1、雷州石狗文化的历史1.1 起源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
于是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1.2 石狗的历史传说传说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五里白院村的陈鉷,以打猎为生,养有九耳异狗。
一日,这只狗九耳齐动,陈氏便邀其邻十多人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
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
由于德才兼备,唐贞观时,被任为雷州首任刺史。
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
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而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2、石狗艺术2.1造型2.1.1各种类型的石狗及其缘由在雷州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石狗。
例如,有的形似青蛙,众所周知,青蛙是繁殖生命力最强的物类。
因此,当地人相信供奉青蛙能让自己的子孙绵延不绝。
另外,青蛙也是丰富的雨水的象征,人们相信它能让自己的庄稼得到大收获。
这便是人们很尊敬青蛙并把石狗雕刻成它的样子的原因。
还有一些长得像猕猴的石狗。
这是人们欢羡猕猴活泼机敏的体现。
这也是当地人对自己的孩子的一种美好的期盼。
此外,还有一些狮子形状的石狗。
狮子文化是伴随佛教文化从西方传到雷州才被石狗文化接纳的。
它在当时也很受当地人欢迎。
2.1.2 雕刻的方式顾名思义,“石狗”是由石头雕刻而成。
也就是我们说的石雕艺术。
雷州石狗陕西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四川有神奇的九寨沟;广西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而我们湛江有什么呢?我们有“南方的兵马俑”、“天下第一绝”----雷州石狗。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自然条件下的产物,是狸狗合壁的结合体。
从古到今,石狗的名字千变万化,从“回腾”、“呈祥灵物”、“守护神”到“司仪神”都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
雷州境内现存着2万左右只石狗,在城门、村口、古道、巷口、水口和古墓处都随处可见。
这些石狗都是用本地的玄武石材精心雕刻而成的,形制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座式,少为立式或卧式。
它们的造型直观,刻工精致,体形千姿百态,有的面目狰狞,有的笑容满面,有的肥头大耳,有的憨态可掬……它们或蹲或坐,或伏或立。
最大的石狗连座约高2﹒5米,重达800公斤,高大威猛地屹立在城门北,兢兢业业地保护雷州城内的人民。
最小的石狗高约10厘米,重1市斤,小巧玲珑地躲在门梁上守护民宅。
雷州石狗不仅美观,而且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在南北朝时古合州(现在的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的“石狗坡”就出现了石狗。
由于长久受风雨的剥蚀,石狗或呈灰暗色,或呈青黛色。
雷州市的每个村口都有两名卫士---石狗。
它们昂首挺胸,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它们在等待去田耕种的农民;它们在期待外出打工的青年;它们在盼望求学在外的学子。
当人们身心疲惫地回到村口时,靠着它们喘口气,呼吸新鲜的空气,看着它们神采奕奕的样子,闻着它们散发出的气味,感受着它们无言的关怀,人们又生龙活虎地回家去了。
它们洋溢着雷州农民辛勤劳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政府门前两边各排着文石狗和武石狗。
文石狗彬彬有礼,庄端高雅地立着。
武石狗顶天立地,威风凛凛地站着,它们时刻提醒着政府要公正廉明,体恤民情,爱民如子。
雷州石狗不仅多姿多彩,还蕴藏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据说唐贞观时期,有一个人养有一只九耳异狗。
有一次他上山打猎,九耳异狗引他见了一名婴儿,他就把那名婴儿抚养成人,取名陈文玉。
怪!雷州敬狗又食狗众所周知,印度将“牛”敬奉如神灵般,牛过马路时人车都得让其三分,可见牛在印度的待遇甚至比人的还要好!然而,雷州却不同!且看雷州三怪中的两怪:怪一,不用狮子不用神,石狗镇宅把大门:怪二,一边敬狗为神仙一边狗肉吃得欢!印度的牛,雷州的狗,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雷州敬狗,奉祀的是石狗,石狗被视为神灵,而家犬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待遇,如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连狗的忠诚也被屈辱地丑化为狗腿子、走狗等。
雷州人敬狗却毫不忌讳地大啖其肉,两者背道而驰,算不算是亵渎神灵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为了解开这一怪谜,这还得追溯到石狗的相关文化和雷州民族的变迁。
石狗在雷州一带是家喻户晓的,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境内现存有1.5万至2.5万只石狗,数量多且星罗棋布,这些石狗形态各异,给与人不同的美感:多数是蹲坐式,咧嘴仰首,立耳前视,刻工粗犷,有的形象似人,有的却如同狮子;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大威武;笑容可掬者憨态怡人,面怒狰狞者不怒而威,被人们称为散布民间的“南方兵马俑”,已经成为雷州传统文化特色之一了!可是,石狗的摆放位置不像其他被奉祀的神灵那样正规,一般多见于城门古道、巷口、村口、井口、墓前、田间、桥头上、房屋前、乡野荒郊,有的还有修建石狗屋,或是将石狗放置在高高的石柱上。
到了某些节日,还有村民到石狗面前烧香奉祀,敬酒敬肉的,供如神灵般!当有小孩将石狗当马骑时,必遭到大人的责骂,最后大人还得带着小孩向石狗赔罪呢!现为了保护石狗文化,雷州市建立了专为石狗设计的博物馆!为何敬狗?到底石狗是不是雷州先民的图腾象征?这尚未定论,上古时代,人们的思维发展处于原始状态,面对自然界发生的现象迷惑不解,而臆造某一物象或籍以某一物象作为图腾,而又因当时的雷州是蛮荒要地,且地处多雷,弱小的先民们无法抵抗又深感恐惧,于是,便有“九耳呈祥,雷祖诞降”传说出现:据《雷祖志》记载:州西南起立,有村曰白皖,其居民陈氏……捕猎,养有九耳异尤,耳有灵机。
匕麹址丨ART PANORAMA②专攵利艺术广角雷州石狗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研究刘世军,林欣欣(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摘要:雷州石狗是在原始部落时期盛行的动物崇拜的基础上,依托当地雷祖神话,集佛教、道教两家文化之大成的时代产物O雷州石狗造型工艺绝佳,艺术形态多样,是罕见的灵石崇拜的代表。
石狗艺术造型的不断衍变中,留下了古越族迁徙及交融的印迹。
本文主要就雷州石狗的起源、石狗艺术形态的演变、以及其所具要的文化行,雷州石狗的参考。
关键词:雷州石狗;动物崇拜;图腾;雷祖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1)07-0147-02《礼记•王制沖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巴雷州古时属交趾,处于大陆最南端,古时长期为百越族聚居之地,古称南蛮徼服。
《雷祖志》有一段这样记载雷州:“州旧有皤、'、恫猿……。
”古代雷州先民都加“犬”旁命名其部族,正是因为犬是他们图腾崇拜文化的标志。
他们借助犬当作,,这个部族的民族图腾石狗在雷州半岛的村、庙宇、古、是。
这的艺称为雷州石狗,是地区民,更称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屈指可数的瑰宝。
1传奇色彩下雷州石狗的源雷州石狗长的,地方部族样的文化,有较强的地。
在寸雷州石狗时,可以发现这一的民俗文化的是禺然的,而是因作的。
1.1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自北美阿尔贡金人方言的音译,表示他们与图腾所代表的神灵同宗同族,。
石狗崇拜的大程度上依赖于原始部族根植的图腾崇拜思想。
雷州半岛原始部族崇拜划一经历了复杂长的过程;最终,狗图腾崇拜在残酷的文化角逐中留存了下来耳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伏羲考沖说:“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
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雷州石狗是图腾崇拜的,雷州们正是趋吉避凶,尽防卫之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信仰也日益淡薄,然而时至今日,唯石狗崇拜传统尚存。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粤西雷州石狗南方的“兵马俑”在广东雷州半岛,石狗是最有灵性的东西,当地先民的灵犬崇拜,随处可闻,它已成为雷州文化的根系,众多的节庆,都闪烁着石狗的影子。
有这样一首雷州民歌:“力大拿你作比试,乞雨罢了还抽它,扶正祛邪有份量,巷中河沿年过年。
”它唱的就是石狗。
雷州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二万只左右,年代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时期古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的“石狗坡”的石狗,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
目前,仅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到的石狗已有一千多只。
它们大小不等,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鼻大耳肥,或坐、或蹲、或伏,形态各异,年代久远,世界绝无仅有,堪称南方“兵马俑”。
据史料记载,雷州石狗起源于殷周年代。
当时从黄河中下游南迁的俚、僚、瑶、僮等少数民族聚居雷州半岛,由于文明程度与生产力的落后,需要依托某物种作为图腾祈求庇护,而其时的瑶族信奉“狗”当始祖,“石狗”便成为图腾标志。
自汉末至五代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大量福建人迁入雷州,瑶、汉融合,对狗的图腾崇拜愈演愈烈。
他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狗能够“看家守门”的特点,而把“石狗”神化为“守护神”,安放在村口、门口,用以“镇邪避灾”,并一直沿袭下来。
此外,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直到现在,当地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捧三碗番薯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偷偷地向石狗烧香求拜。
雷州石狗是古代多民族民俗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时至今日,已形成、发展为独具地方民俗的石狗文化,具有厚重的民俗信仰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古代土著文化,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相汇共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雷州文化,其中最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当属于石狗文化。
石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石狗崇拜,它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石狗的崇拜。
在古代,人们用当地最常见的花岗岩雕刻出简陋的狗模型,并且在石狗面前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祈祷石狗能够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
一直到今天,人们对石狗的崇拜仍然是有增无减,形状和功能各异的石狗雕像遍布整个雷州半岛,其数量庞大而不可数;每逢初一十五,人们都会举行石狗祭拜仪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不少人给新生儿取“狗儿”、“狗仔”、“狗娃”等小名,给小孩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等,寄希望于石狗神灵能够保佑自己的小孩健康成长。
这些现象都体现了石狗崇拜意识已经成为当地一种文化基因,它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探明雷州半岛石狗崇拜现象的起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雷州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百越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们对雷州文化的理解,充分领略雷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地理环境产生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不同的气候类型会塑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1]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靠海吃海,世代以海为生,因此妈祖庙和龙王庙的数量众多,常年都是香火旺盛。
这些都体现了客观物质世界对人思想意识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样,外在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古代雷州半岛土著居民石狗崇拜观念产生的重要催化剂。
雷州半岛背靠大陆,三面临海,纬度低,常年湿热多雨,森林湖泊密布,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羮饭稻鱼,或火雷州半岛石狗崇拜现象起源研究郭伟精(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2X(2019)02-0062-05雷州半岛石狗崇拜现象是当地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文章在综合考察古代雷州半岛自然地理环境、历代史书、地方志和文人文献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雷州半岛石狗崇拜现象主要有四种起源:地理环境产生论;图腾崇拜产生论;槃瓠起源说;雷祖诞生说。
雷州石狗的文创设计研究作者:***来源:《中华手工》2022年第03期“在雷州半岛上,放眼古城门、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前,定会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用玄武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狗”。
[1]那便是雷州石狗,是骆越族“盘瓠”崇拜与汉族“石敢当”习俗的结合物,是在雷州的社会历史与自然条件下,多民族文化融合且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产物。
雷州石狗素有“南方兵马俑”之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4年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
一、雷州石狗的艺术特征分析雷州石狗造型一直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并非源自单一犬属的写实。
[2]所以雷州石狗并非如其名那般是大家印象中的狗的模样,而是带有各式文化融合的痕迹,似狗非狗、似狮非狮的形象。
因为安放的地方不同,故而雷州石狗的功能也就不同。
雷州石狗形态多样且历时久远,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打制工具的愈发精细与人们技艺的加强,雷州石狗也在每个不同时期进行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大约春秋至秦汉时期,中期——隋唐至宋元时期和晚期——明清时期。
按照雕刻表现风格来讲,大体上雷州石狗分为具象型与抽象型。
如果按照石狗的社会等级区分,雷州石狗分为文相、武相和文武相。
从造型动态来区分,雷州石狗分为蹲式、站式、坐式和伏式。
因为社会功能的不同,雷州石狗分为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和司仪宠物。
最常用的是按照造型外貌特征来分,可分为百物混沌型、人格化型和狮象型。
除了造型上的变化,雷州石狗身上的雕刻纹饰也值得品味。
纹饰的出现,来自原始的图腾崇拜,或是其时代的生活风气,抑或是文化的融合与宗教信仰等。
[4]春秋时期,雷州石狗普遍出现铜鼓的太阳纹与云雷纹。
战国时期因受楚越文化的影响,雷州石狗融合了四灵之一的凤鸟图案,出现了凤尾纹。
秦汉时期,开通丝绸之路,随着狮子传入我国,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了狮子的特征,不少石狗身上出现了颔须、祥云纹、风火纹等。
雷州纪事《名冠天下的石狗》在村口在河边在窗台在门前在墓地大石狗小石狗唐石狗清石狗西洋狗本地狗文石狗武石狗在二00一年的十一月成群结队走进雷州城这古老的雷州因狗而出名因狗而罪名每天夜里有一只狗王带着红花的那只它的阳具最粗如一断手臂在抓着性感的目光从荒地回来的母狗有的是守寡了八百年在新的家庭我们很容易找到它的色相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造访它们谈一些壮阳的事一些不孕症谈得心里发了痒有了感应石狗就成了朋友石狗也会得到一点钱财涂脂抹粉的女人淫荡的女人应该看石狗看了石狗好比吃了安眠药夜里睡得香漂亮的女人不能靠近石狗好奇一眼也无所谓若看了石狗心就不安漂亮的女人哟不能学坏那买一本梁山剑客的诗集煮一碗蕃薯汤送到石狗的面前就没事了雷州石狗的野性与诗情是相通的听说雷州要召一位管理石狗的人不要让石狗给女人的目光牵走条件不高能懂得狗性就行我认为那些会行贿的人都可以报名工资待遇很高跟文物一样工作不忙跟狗聊天最好能学会辨别主人与公仆贫穷与尊贵雷州石狗一直以来都是百姓的平安保护神我建议公检法的同志在石狗馆开全现场会一些好的传统好的精神还是应该发扬石狗进城就是好好在我们有了好榜样象狗一样忠厚耿直一样明辨事理所以在雷州满街都有白吃狗挂着不让你暗地里卖羊肉这饶人的风味小食连偶像都嘴馋吃吧吃吧雷州石狗《祈雨》雷州赤地千里十年九旱雷神与雨神是他们的两个太阳太阳经常给天狗吃了雷州人便纠聚一大群小孩子满脸涂着乌泥裸着身子手拿着棍子排成纵队扛着石狗子一边抽石狗一边叫喊——“天公下雨喽~~”一路的童真让上苍感激涕零一路的辛酸让石狗累累伤痕从东村到西寨乌泥的脸裂成了旱地焦燥着祖祖辈辈的神经从南园到北圃幼稚的声音是带血的杜鹃啼叫地不灵而天该应雨不下而人劳碌雷州多雷雷声大雨点小劳碌的人越过雷池半步就是等待这石狗的狂吠我想念祈雨的叫喊人与自然的默契在晴天霹雳中完成祈雨的影迹已贴在民俗史册而我仍然是一位祈雨的小孩希望有一天诗歌的旱地让雷雨淋一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民间故事⼤全:⽯狗闷雷州》,希望⼤家喜欢!⼀、⽯狗会咬⼈ 清嘉庆年秋,新科探花李⽂韬微服前往雷州赴任。
⾛在雷州街头,李⽂韬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这⾥的⼈们似乎特别钟爱⽯狗,门前、井边、路⼝和屋顶,到处都摆放着形态万千、表情丰富的⽯狗。
近⼏年,这⾥海盗很多,可能⼤家祈求⽯狗保护吧。
因为不知道县衙的具体⽅位,李⽂韬就站在⼀个⼗字街⼝四下张望,想找个⼈问问道。
这时,从西⾯⾛来⼀位美貌⼥⼦,⼿上牵着⼀个⽬光呆滞的⼩男孩,孩⼦驼背歪脸斜眼,⼀瞧便是傻⼦。
李⽂韬迎上前去,先施⼀礼,才问去县衙怎么⾛。
⼥⼦看了他⼀眼,并未说话,只是抬⼿⼀指,⼜低着头匆匆⾛去了。
李⽂韬只好顺着⼥⼦⼿指的⽅向⾛去。
拐过⼀个路⼝,李⽂韬眼前⼀亮,不仅看到了县衙的⼤门,还看到很多⼈围在那⾥。
李⽂韬分开众⼈,⾛上前去,只见⼀矮胖男⼈正瘸着条腿坐在地上,脸露痛苦之⾊。
李⽂韬点点头,抬腿往⾥⾛,边⾛边说: “升堂!”⼤家这才知道,这位就是新来的⼤⽼爷啊。
案情很简单,告状⼈叫张⼭,说被妖妇陈婉⼉家的⽯狗咬伤,已花去⼗⼏两银⼦,⾄今伤⼝未愈。
“⽯狗?”李⽂韬哑然失笑,虽然天下之⼤,⽆奇不有,但⽯头怎么会咬⼈呢? 张⼭见县令不相信⾃⼰的话,⼀时急得满脸通红,⼤声说: “⼤⼈有所不知,咱雷州的⽯狗可不⼀般,灵着呢。
⽽且我这伤⼝⼤夫也验过了,确实是狗咬的。
⼩的有半句谎话,天打雷劈。
我这伤⼝上还留着红⾊的⽯粉印,请⼤⼈明察!” 李⽂韬⽰意仵作验伤,果然有⽯粉印。
张⼭接着说,有天晚上他路过陈婉⼉家门⼝,那只⽯狗突然向他冲来,张嘴就咬,可怜腿上⼀块⾁就这样⽣⽣给咬掉了。
李⽂韬沉吟半晌,传陈婉⼉上堂。
待那妇⼈上得堂来,抬起头,李⽂韬不禁吃了⼀惊,居然是刚才给他指路的⼥⼦。
他尚未问话,陈婉⼉已经泪光盈盈,满脸惊恐之⾊。
李⽂韬不禁⼼⽣恻隐,和颜悦⾊地问道: “你且不必惊慌,本官⾃会主持公道。
你家是否养了恶狗?如果真是你家的狗咬伤了⼈家,于情于理都是要赔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