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科学中小学一年级上册4. 学会运用工具 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5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时学会运用工具》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第4课时学会运用工具》。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借助工具观察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使用工具的好处,并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到的信息。
此外,学生还将围绕一个观察物体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观察,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借助工具有助于观察和认识事物。
2. 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到的信息。
4. 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观察物体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观察。
5. 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到的信息。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使用工具观察事物可能还不够熟悉。
他们对于放大镜的使用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引导。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门有趣的科学课程,主题是《认识大自然》。
在这门课里,我们将学习如何借助工具来观察和认识大自然中的事物。
请你们想一想,借助工具观察事物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很棒!借助工具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仔细地观察事物的细节,让我们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方式,体验一下借助工具观察的不同。
2. 引入放大镜教师:请你们每个人都拿起一把放大镜,仔细观察你们周围的物体。
你们能否发现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与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举个例子来说明。
粤教粤科版科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第4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身边的物品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一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探究过程: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围绕一个观察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观察。
4.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的意义。
2.增强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可以运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重点学会使用放大镜,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区别。
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十二生肖邮票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追问:每一张邮票上的字太小了,我想看清楚,你有什么办法吗?观察邮票,说一说自己对邮票的认识学生回答:使用放大镜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工具讲授新课一.用放大镜观察1.介绍放大镜的科学概念: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2.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纠正并特别强调放大镜的机构:透镜好镜柄两大部分3.深入科学了解放大镜透镜:一整块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
1.从科学的角度定义放大镜的概念。
2.观察放大镜,并说出这种仪器有哪些部分组成3.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和镜柄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疑惑先从科学的角度介绍放大镜,让学生从意识上知道这是一种科学仪器。
内容的学习让学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是一个球面一个平面。
摸上去非常平滑,不会凹凸不平。
通常周围有物料围绕着。
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
镜柄:连着透镜。
样子并没有局限,最普遍的是柱状。
4.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非洲菊——用肉眼观察(1)我们用眼睛直接观察非洲菊,你发现了什么?(2)引导展示交流观察结果承接:有些同学说还有一些没有观察到,看不清楚。
4 学会运用工具一、教学目标1.知道借助工具有助于观察和认识事物。
2.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4.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观察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观察。
5.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会使用放大镜,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三、教学用具每人一份:放大镜1个、花朵一支、较小物体一个、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材料:课件、花朵一支、放大镜一个。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放大镜的组成、【知识解析】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一)、【知识解析】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二)、【科学博览】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在校道边,彬彬手持放大镜观察小蜗牛,波波对彬彬的行为感到好奇。
【提问】彬彬拿着放大镜做什么呢?【过渡】放大镜是一种观察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它。
【新知讲解】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过渡】老师这里有一朵花(非洲菊)。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朵花是什么样的?【组织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相互交流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讲述】花里面的一些细小部分怎样看得更清楚?是的,我们这时就要借助工具——放大镜。
【展示】展示放大镜。
【讲述】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怎样使用放大镜?【讲述】因为有的东西太小了我们肉眼无法看到,我们又需要研究它,所以我们要用放大镜。
【提问】那放大镜由哪几部分组成呢?我们如何使用放大镜呢?【组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放大镜进行观察。
说一说放大镜由哪几部分组成。
【讲述】放大镜由透镜、镜柄两部分构造。
【展示】展示放大镜的组成插入【知识解析】放大镜的组成【讲述】1.透镜一整块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
摸上去非常平滑,不会凹凸不平。
学会运用工具一、教材剖析“学会运用工具”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单元中的4课。
经过第3课的学习,教科书指引学生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并试试用各样感觉器官感觉身旁的各样物体,而后再综合利用各个感觉器官进行察看,认识事物更多的外面形态特点。
在这节课中,教科书利用情境创建提示学生借助工具察看物体,这样能够察看得更仔细,再让学生试试利用放大镜察看物体,并学会记录自己的发现,丰富学生的察看技术和方法。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构成。
活动1是用放大镜察看。
本活动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以模拟的方式跟教师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试试使用放大镜察看物体。
活动2边察看边记录,是指导学生经过使用放大镜察看一种物体,比较使用放大镜察看与肉眼察看的差别,并记录察看结果,培育学生察看、描绘和记录的能力。
察看是本单元的主要科学研究目标。
学生经过学会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察看和记录,这为后续科学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二、学情剖析持续上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活动主要的科学研究技术仍是察看,有所区其他是本课是运用工具(放大镜)进行察看。
关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听闻过放大镜,但使用放大镜的经验比较少,本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察看工具。
教师能够经过视频、演示等直观的方式展现放大镜的使用规范。
同时,学生刚才开始接触放大镜时会有比较浓重的兴趣,教师要注意重申“爱惜放大镜”以及“严禁用放大镜看太阳”等教育。
关于放大镜的作用,关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以体验活动为主,经过不停的使用意会到放大镜能够放大细节,察看物体更清楚等就能够了。
三、教课目的(1)知道借助工拥有助于察看和认识事物。
(2)经过对照察看,感觉肉眼察看与使用简单仪器察看的不一样。
(3)学会使用放大镜察看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绘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1(4)在教师指导下,能环绕一个察看主题试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察看。
(5)在察看的过程中,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习惯。
四、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学会使用放大镜,经过对照察看,感觉肉眼察看与使用简单仪器察看的不一样。
《学会运用工具》教课方案一、设计理念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学生已经习惯使用眼睛去察看物体,在教课中我密切联系生活实质,从他们自己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课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到使用放大镜的利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低年级学生对好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研究的欲念,他们精力充足,富于想象,此时正是培育创建性思想的优秀机遇,也是展开科学教育的最正确期间。
所以,我我设计了用肉眼察看花朵和用放大镜察看花朵这个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3、增强学生合作沟通和着手实践从学生熟习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供给察看和操作机遇。
小组议论沟通,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不只好充足表达每个学生察看到的内容,并且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获取不一样程度的提升。
学生经过使用放大镜察看物体,在这一过程中既提升了自己的着手能力,又学会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也能从中体验到放大镜察看和用肉眼察看的不一样。
二、教材剖析“学会运用工具”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单元中的4课,经过第3课的学习,教科书指引学生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并试试用各样感觉器官感觉身旁的各样物体,而后再综合利用各个感觉器官进行察看,认识事物更多的外面形态特色。
在这节课中,教科书利用情形创建提示学生借助工具察看物体,这样能够察看得更仔细,再让学生试试利用放大镜察看物体,并学会记录自己的发现,丰富学生的察看技术和方法。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是用放大镜察看,本活动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以模拟的方式跟教师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试试使用放大镜察看物体。
活动2边察看边记录,是指导学生经过使用放大镜察看一种物体,比较使用放大镜察看与肉眼察看得差别,并记录察看结果,培育学生察看、描绘和记录能力。
察看是本单元的主要科学研究目标,学生经过学会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察看和记录,这为后续学习科学的方法打下基础。
三、学情剖析持续上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活动主要的科学研究技术仍是察看,有所区其他是本课是运用工具(放大镜)进行察看。
学会运用工具-粤教粤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选用原则粤教粤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是广东省教育厅编写的面向广东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教材。
该教材立足于生活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选用该教材,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会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得到更加细致的指导和更加实在的应用。
1.2 教材内容分析在粤教粤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中,第七课《学会运用工具》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工具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到标尺、卷尺、量杯、天平以及显微镜等工具。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这些工具的使用场合和使用注意事项。
本课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具的作用和特点,对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非常有益。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标尺、卷尺、量杯、天平以及显微镜等常用工具的作用和特点。
2.掌握标尺、卷尺、量杯等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3.能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容量和质量。
4.能简单分析一些物体的特性。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3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2.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标尺、卷尺、量杯、天平以及显微镜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让学生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容量和质量。
3.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并遵守使用规范。
2.让学生学会用工具测量不同类型物体的长度、容量和质量。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和策略4.1 教学手段1.课堂讲解2.案例研究3.观察实验4.班级讨论5.互动评价4.2 教学策略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手来测量一、教学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拃”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用手测量的步骤、方法。
2.教学难点:讨论分析不同小组间结果的差异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PPT。
小组(4人一组):长纸条,记号笔,软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根据比较大树的粗细来引出利用身体来测量物体。
(ppt展示大树图片),在平常我们去公园玩的时候,一定会看到有很多的大树,这时候如果你想比较一下几棵大树的大小,你会怎么办呢?(请学生来边说边演)2.引出用身体来测量,测量能使比较更准确直观。
刚才老师提问的几位同学,大部分的同学都选用了一个非常科学,非常棒的方法,就是用尺子测量。
那如果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同学们会利用什么方法去测量比较这些大树呢?(学生七嘴八舌说道)刚刚那位同学说得真好,他是使用了一个很厉害的方法,也就是用他的身体当工具来测出大树的粗细然后进行比较。
看样子用身体来测量的时候大家能更好地知道树有多粗。
那我们的身体到底有哪些部位可以用来充当测量的工具呢?(ppt展示身体其他部位)(二)、用手来测量1.介绍用手测量的单位拃是的,我们还可以用脚迈步,手拃的方法来测量物体(一拃就是我们手掌展开,大拇指到中指或小拇指的距离)。
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测量呢?——因为它们的长度是大致保持不变的。
2.试着用手来测量身边的物体那我们就试试用手来测量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吧,看它们都有多长。
(学生测量书本长度)3.利用纸条协助测量不平整物体刚才同学们测了不少东西,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测测看?(通过学生测量来规范测量动作,每拃之间要相连)那如果是这张凳子呢?你们觉得它的高会有几拃?哪位同学能上来挑战一下吗?看样子,不够平整,不是很好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比较方便地知道它的高度到底是几拃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纸条来比较获得凳子的高度,再来测量纸条的长度,那就是凳子的高度)4.测量桌子的高度同学们真会思考,能想到用纸带来帮忙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