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标准体系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2
EMC基础知识及要求一、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电磁兼容性(包括两个方面) EMC = EMI + EMS电磁兼容定义: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a)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电磁干扰系统产生的电磁扰动的程度低于一定的标准要求,不致妨碍其他电器装置的正常工作。
b)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电磁敏感度(抗扰性)系统具有一定的抗电磁扰动的能力,在电磁扰动的环境下能正常工作。
二、国际、国内电磁兼容标准体系1. 国际标准——IEC/CISPR标准国际电信联盟、国际大电网工作会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等单位从事电磁兼容的协调、管理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IEC下属的TC77组织主要负责制订电磁环境标准、电磁兼容基础标准、较低频率范围和电磁脉冲的电磁兼容标准.而CISPR主要负责制订有关电磁兼容的产品标准及较高频率范围的电磁兼容标准。
2. 欧盟标准——EN标准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制定EN标准。
它与IEC/CISPR关系密切,其过去颁布的标准经常是引用IEC/CISPR标准。
但现在其新制订或修订的EN标准反过来影响IEC/CISPR标准。
CE认证需采用EN标准。
3. 美国FCC法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订的法规FCC Rules(即联邦法典第47卷)涉及电磁兼容。
FCC主要是电磁发射方面的限制要求。
4. 中国国家标准——GB、GB/T及GB/Z标准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正在积极与国际接轨,包括标准接轨、规范程序协调、承担国际义务和国际互认。
近些年我国制订或修订的电磁兼容标准一般都等同或等效于IEC/CISPR标准。
现已发布实施的EMC国家标准有三类:字头为GB的强制性标准,GB/T推荐性标准,GB/Z 专业指导性标准。
EMC基础知识分享目录1、 EMC基本概念2、EMC标准化组织3、 EMC标准介绍4、EMI测试项目介绍E M C基本概念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的定义是指:设备或系统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其中EMC包含EMI(电磁干扰度)和EMS(电磁抗干扰度)两个部分,EMI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EMS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因此,根据定义。
E M C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成立于1906年,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负责>9KHz所有类型电器的EMI无线电信号保护测试标准规范的编写。
TC77:第77技术委员会,整个频率范围内的抗扰度,低频范围内(<9KHz)的发射,以及CISPR不涉及的骚扰现象;负责制定基本文件即IEC61000系列标准。
其中IEC61000-4系列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抗扰度基础标准。
CENELEL: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统一的欧洲电工标准(EN标准),实行电工产品的合格认证制度。
SAC: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我国的标准化制度E M C标准介绍电磁兼容标准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产品类标准。
1、基础标准:描述了EMC现象、规定了EMC测试方法、设备,定义了等级和性能判据。
基础标准不涉及具体产品。
2、产品类标准:针对某种产品系列的EMC测试标准。
往往引用基础标准,但根据产品的特殊性提出更详细的规定。
3、通用标准:按照设备使用环境划分的,当产品没有特定的产品类标准可以遵循时,使用通用标准来进行EMC测试。
EM C 常用标准对照表E M I测试项目介绍1、EMI测试设备的分组和分类2、传导骚扰(CE)①测试简介:传导干扰是用来衡量电子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电网发送电子干扰信号大小的一个概念。
emc测试项目和判定标准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电磁兼容性,也叫电磁相容性,是指设备、系统、设施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以正常工作而不对环境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EMC测试项目和判定标准主要用于评估产品的电磁兼容性,以确保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且不干扰正常的电磁环境。
一、EMC测试项目1. 辐射测试辐射测试是测量产品辐射出的电磁场强度,包括电磁波辐射和电磁辐射干扰测试。
电磁波辐射测试主要是测量电子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发射的无线电频率和功率。
电磁辐射干扰测试则是测量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可能对其他设备造成的干扰。
2. 抗干扰测试抗干扰测试是测量产品在外部电磁场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模拟不同的干扰源,如电磁场干扰、电源线干扰等,测试产品在这些干扰下的正常工作能力。
3. 静电放电测试静电放电测试主要是测试产品对于静电放电的抵抗能力。
通过模拟人体静电带来的放电,测试产品是否会因此受损或失效。
4. 涌流测试涌流测试是测试产品在电源电压瞬时发生变化时对其的影响。
通过模拟供电网络中可能发生的瞬间电压变化,测试产品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5. 敏感性测试敏感性测试是测试产品对外部电磁场的敏感程度。
通过模拟不同强度和频率的电磁场,测试产品对于这些场强的反应,以确定产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干扰或损坏。
二、EMC判定标准EMC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欧洲标准和国内标准。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EMC判定标准:1. 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多个关于EMC的标准,如IEC 61000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覆盖了辐射测试、抗干扰测试、静电放电测试等多个方面,并详细规定了测试方法和测试参数。
2. 欧洲标准欧洲联盟(EU)制定了EMC标准,如EN 61000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与IEC标准基本一致,但可能有一些地区性的差异。
3. 国内标准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EMC的标准,如GB 9254国家标准。
信息技术类设备的EMC标准解析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我们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设备。
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它们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和用户的安全,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标准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设备行业的关注焦点。
一、EMC标准的概念EMC标准是衡量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能的国际性标准,是为了规范电子产品在电磁环境下的电磁辐射和抗干扰能力而制定的。
EMC标准不仅仅是简单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更是对产品电磁兼容性能要求的统一规范,它涉及到产品设计、制造、测试等全过程,包括产品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抗干扰能力。
二、EMC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 电磁辐射:EMC标准对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了规定,要求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其辐射电磁场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以免对周围的电子设备或人员造成干扰或危害。
2. 电磁抗干扰:EMC标准还规定了设备在外部电磁干扰情况下的抗干扰能力,要求设备能够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不受外部干扰的影响。
3. 测试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EMC标准还规定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包括辐射测试、抗干扰测试、引入干扰测试等,以确保设备符合标准要求。
三、信息技术类设备的EMC标准解析在信息技术类设备中,如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讯设备等,EMC标准更是至关重要。
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传输和通讯,电磁辐射和抗干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类设备的EMC 标准也有着独特的解析和要求。
1. 设备辐射控制:对于计算机等设备,其内部电子元件和电路往往会产生辐射,因此需采取措施,如屏蔽、滤波等,来控制辐射水平,以满足EMC标准的要求。
2. 抗干扰设计:信息技术设备通常需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工作,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进行抗干扰设计,采取措施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如使用滤波器、增强地线设计等。
中国emc测试标准
中国的EMC测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GB/T 17626.x系列标准,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
一系列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其中GB/T 17626.2是最基础的标准,
规定了电磁兼容性测试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其他的标准如GB/T 17626.3、GB/T 17626.4等则针对特定的产品或系统进行了详细的
测试要求和方法规定。
2. GB 9254标准,这是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电子信息产品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规定了电子信
息产品在电磁兼容性方面的限值要求和测量方法。
该标准适用于计
算机、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等广泛的电子信息产品。
3. GB 13837标准,这是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的《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标准,适用于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测试。
该标准规定了设备的辐射和抗
扰度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和评估准则。
4. GB/T 18655标准,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电动
工具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适用于电动工具的电磁兼容性测试。
该标准规定了电动工具的辐射和抗扰度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和评估准则。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标准外,还有一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也涉及到EMC测试,例如电力行业的DL/T 614-2007标准、航空航天行业的GJB 151A-1997标准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EMC测试标准体系相对完善,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产品和设备。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障产品和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减少对周围设备和系统的干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设计标准是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的其他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一系列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EMC 设计标准:
IEC 61000 系列标准: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一系列EMC 标准,包括IEC 61000-3-2、IEC 61000-3-3 等,涵盖了电磁辐射、抗扰度等方面的要求。
CISPR 系列标准:这是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制定的标准,如CISPR 22、CISPR 32 等,主要关注电磁兼容的发射和抗扰度要求。
EN 55022/55032 标准:这是欧洲的EMC 标准,与IEC 61000 系列标准类似,适用于各类电子设备。
FCC 标准:这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的标准,主要针对在美国销售的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
GB/T 17626 系列标准:这是中国国家标准,与IEC 61000 系列标准相对应。
在进行EMC 设计时,需要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标准。
同时,还需要注意产品的电路设计、屏蔽、接地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以确保产品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emc电磁辐射标准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
为了确保电磁环境中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国际上对电磁辐射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根据不同的频率范围,电磁辐射的影响是不同的。
通常,低频率的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是热效应,而高频电磁辐射则主要产生非热效应。
因此,对于电磁辐射的标准,需要考虑其对公众健康和设备安全的影响。
EMC电磁辐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射标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频率和功率,电磁辐射的限制标准是不同的。
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为了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正常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频率分配方案,并对设备的发射功率进行限制。
2.抗扰度标准:设备在受到外部电磁辐射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抗扰度标准规定了设备在受到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时,不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
3.限值标准:限值标准规定了电磁辐射的最大允许值。
这些标准通常是根据人体对电磁辐射的安全阈值来制定的。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手机、微波炉等设备的电磁辐射量需要控制在安全阈值以内。
4.测试方法标准:为了保证电磁辐射标准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法标准。
这些标准规定了测试设备、测试环境、测试程序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在测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时,需要使用合适的测试仪器,选择合适的测试场地,按照规定的测试程序进行测试。
总之,EMC电磁辐射标准是为了保证公众健康和设备安全而制定的。
这些标准需要考虑不同频率和功率的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设备的发射和抗扰能力,以及测试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实施这些标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设备安全的影响。
浅显易懂,整体地讲清楚,什么是电磁兼容(EMC)EMC概述(1)什么是电磁兼容性(EMC)?“电磁兼容性(EMC)”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备本身的电磁噪声对其他设备或人体带来的影响(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ssion),另一种是设备是否会因来自外部的电磁干扰而发生误动作(电磁敏感性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mmunity),之所称为“电磁兼容性”,是由于为了避免发生故障,这两方面都要兼顾。
以文字的形式写成“定义”是这样的,理解起来有点难是吧。
下面我将浅显易懂地、直观地解释一下。
我将以大家熟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LSI、IC)为主角进行解说。
首先是电磁干扰(EMI或电磁发射)。
如今,已经开发出并且在售的LSI和IC种类繁多。
为了便于说明,大致分类如下:①老式三端电源(7805和7905等)和低饱和电源(LDO)等直流电源相关产品。
这些产品要处理的信号是直流(DC)的。
②差分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比较器)、语音信号处理等相关的产品。
要处理的信号是基于正弦波的模拟信号和线性信号。
③微控制器、存储器、逻辑等相关的产品。
要处理的信号是数字信号。
④最近常用的开关电源和电荷泵电源等电源相关的产品;LED驱动器、LCD驱动器等显示相关的产品;PWM电机驱动器等驱动相关的产品。
这些LSI和IC是涉及到开关技术的产品。
其中①和②不产生电磁干扰(EMI),③和④产生电磁干扰(EMI)。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模拟LSI和线性LSI不会产生电磁噪声,而数字LSI和开关LSI会产生电磁噪声,这样说可能更直观更易懂。
由于直流电压本身没有基波和谐波分量,正弦波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基波的N倍频分量)很少,因此不易产生电磁噪声。
而数字LSI 和开关LSI是处理矩形波(脉冲波)的产品,因此会产生比如在1GHz (千兆赫兹)左右的高次谐波分量(主要是奇次谐波)。
emc常用标准电磁兼容性(EMC)是电子产品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相关标准是电子产品进入市场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依据。
本篇文档将介绍EMC 常用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以及区域标准等。
一、国际标准1. 电磁兼容第一部分:通用要求(EN55014-1)这是EMC的基础标准,用于评估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是否会干扰或影响其他设备的工作。
2. 电磁兼容第二部分:测量方法(EN55024)该标准提供了测量电磁干扰(EMI)的详细方法和标准,用于评估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3. 低电压指令(LVD)LVD是欧洲联盟针对低电压电器制定的标准,适用于工作电压低于50V或电流小于50mA的电器设备,如手机充电器、蓝牙耳机等。
4. 无线电设备指令(RED)RED是欧洲针对无线电设备制定的EMC标准,适用于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和接收设备。
二、国内标准1. GB/T 24070-2009《信息技术产品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方法》该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产品(如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的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方法,是国内EMC的主要标准之一。
2. CISPR 22《无线电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和限值》CISPR 22是国际上通用的无线电骚扰测试标准,我国在制定国内标准时参考了该标准,并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修改。
3. CCC认证CCC是中国政府对电器产品实施的一种安全认证制度,电磁兼容是CCC认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区域标准欧洲、美国、日本等地都有自己的EMC标准,适用于当地市场。
除此之外,一些新兴市场,如非洲、拉美等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EMC 标准。
企业在进入这些新兴市场时,需要了解当地的EMC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当地法规要求。
四、标准间的协调与兼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器设备日益普及,电磁环境日益复杂。
因此,在设计和生产电子产品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设备间的电磁干扰等。
这就要求企业在遵守相关EMC 标准的同时,对产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确保产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
emc的标准EMC的标准。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电磁兼容性,它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对周围的其他设备造成干扰,也不受周围其他设备的干扰。
EMC的标准是为了保证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和相互兼容,是电子设备设计和生产的重要指导。
EMC的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欧洲标准和国内标准。
国际上常用的EMC标准有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的CISPR(国际电工委员会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等。
欧洲地区采用的EMC标准主要有EN(欧洲标准)标准。
国内EMC标准主要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国家标准)标准。
EMC的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电磁干扰和抗干扰两个方面。
电磁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时可能产生的电磁辐射或传导干扰,可能对周围其他设备造成影响。
抗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抵御外部电磁干扰,保持正常工作而不受影响。
在EMC标准中,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有详细的限制要求。
这些限制包括电磁辐射的频率范围、辐射功率、辐射电场强度等,以及传导干扰的传导路径、传导耦合等。
同时,对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也有相应的测试要求,包括抗干扰性能测试、抗干扰能力等。
在实际的电子设备设计和生产中,必须严格遵守EMC的标准要求。
首先,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采取合理的电磁屏蔽、接地设计、线路布局等措施,以降低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EMC测试,确保产品符合EMC标准的要求。
最后,在产品上市后,要进行EMC认证,取得相应的EMC认证证书,以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合法销售和使用。
总之,EMC的标准是保证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和相互兼容的重要指导,对于电子设备的设计、生产和销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EMC的标准要求,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电子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我国的EMC标准体系介绍EMC标准是产品进行EMC设计的指导性文件,是实现系统效能的重要保证。
尤其当产品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时,只有遵守有关的EMC标准,才可能被外界接受,并把握市场机遇,具备竞争力。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文件《关于强制性标准实行条文强制的若干规定》中明文规定电磁兼容标准为强制标准,强制性要求遵守。
我国电磁兼容标准化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随后的8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我国在1983年发布了第一个关于电磁兼容的标准(即GB 3907-1983),到2000年已经发布了80多项有关电磁兼容的标准。
我国电磁兼容标准和国际上类似,可分为4大类:即基础标准(Basic Standards)、通用标准(Generic Standards)、产品类标准(Product Family Standards)和系统间电磁兼容标准(Standards of Intersystem Compatibility)。
基础标准主要涉及EMC术语、电磁环境EMC测量设备规范和EMC测量方法等,如GB/T4365-95《电磁兼容术语》;通用标准主要涉及在强磁场环境下对人体的保护要求,以及无线电业务要求的信号/干扰保护比;产品类标准比较多,达38个;系统间电磁兼容标准主要规定了经过协调的不同系统间的EMC要求,这些标准大多是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构规定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保护距离。
我国电磁兼容标准绝大多数引自国际标准,其来源包括: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出版物,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建议等。
正是由于我国国家标准大多数引自国际标准,因此做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为我国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奠定了电磁兼容方面的基础。
EMC标准的要求及构EMC标准的要求及构1引言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电磁兼容,一般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EMC方面的出版物根据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程序,具有很多种形式。
通常包括标准、建议、技术规范、技术报告等等。
标准(Standard)和建议(Recommendation)是为了重复和连续的使用,由认可的标准化组织批准的一套技术规范,其符合性只是推荐性的,并不带强制成分。
而技术规范则是未达成一致意见或还不成熟的内容,通常未通过批准程序。
技术规范规定了产品要求的特性,如性能、安全或尺寸等,并包括可用于产品的要求,如术语、符号、试验方案等。
技术报告除了未达成一致意见外,其所涉及的内容通常处于技术发展阶段,不适于作为国际标准出版。
2EMC标准结构和分类大多数组织的标准体系框架采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分类方法,所有标准分成基础标准/出版物、通用标准/出版物、产品标准/出版物,其中产品标准又可分为系列产品标准和专用产品标准。
每类标准都包括发射和抗扰度两方面的标准。
2.1 基础EMC标准基础EMC标准规定达到电磁兼容的一般和基本条件或规则,它们与涉及EMC问题的所有系列产品、系统或设施有关,并可适用于这些产品,但不规定产品的发射限制或抗扰度判定准则。
它们是制定其他EMC 标准(如通用标准或产品标准)的基础或引用的文件。
基础标准涉及的内容包括:术语、电磁现象的描述、兼容性电平的规范、骚扰发射限制的总要求、测量、试验技术和方法、试验等级、环境的描述和分类等等。
2.2 通用EMC标准通用EMC标准是关于特定环境下的电磁兼容标准。
它规定一组最低的基本要求和测量/试验程序,可应用于该特定环境下工作的所有产品或系统。
如某种产品没有系列产品标准或专用产品标准,可使用通用EMC标准。
通用EMC标准将特定环境分为两大类:(1)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