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6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消渴目病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本病多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病因病机:1、病久伤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上,火性炎上,灼伤目中血络,血溢络外。
2、气阴两亏,目失所养,或因虚致瘀,血络不畅而成内障。
3、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情志伤肝,肝郁犯脾,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
4.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劳伤过度,伤耗肾精,脾肾两虚,目失濡养。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1)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
(2)有明确的消渴病史。
(3)眼底出现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视网膜新生血管等。
(4)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有糖尿病病史并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等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DR临床分期(采用2002年悉尼国际眼科学会议等制定的新标准。
)(二)症候诊断1.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渗出水肿、出血、有棉絮斑形成;形体偏瘦,身体某单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少,脉涩。
2. 阴虚燥热证:眼底可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淡薄白,脉细数。
3. 气阴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4. 脾肾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棉絮斑出视网膜渗出出血等;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萎、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严重者尿少而面色晄白,舌体胖,脉沉弱。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1.阴虚燥热证:眼底查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3.肝肾亏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舌淡胖,脉沉弱。
4.气虚血瘀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殖膜;兼见胸闷,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脾虚痰湿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网膜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殖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视网膜增殖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四)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青盲:目系病变为主,色淡、苍白,边界清晰,部分可见筛孔,脉管变细,视衣色淡。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1. 病情概述消渴病是指糖尿病的一种病理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消渴病的病理机制和症状进行全面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本文将总结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关键内容。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原则是“祛邪、疗病、调养、保健”。
主要目标是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实现整体的身心健康。
3. 中医护理方案3.1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方案强调合理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控制糖分摄入:限制摄入高糖食物,尤其是含有蔗糖、果糖的食物。
•均衡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少食多餐:分多次进食,避免单次摄入过多食物。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保持适量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避免大餐和暴饮暴食。
•限制烹调方法:减少煎炸、油炒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采用清蒸、煮、烩等低脂烹调方法。
3.2 中药治疗中医护理方案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清热、滋阴、健脾、补气等作用的中药来辅助治疗消渴病。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清热燥湿,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牡丹皮:滋阴清热,可减少多饮多尿的症状。
•五味子:健脾益胃,有助于调理消渴病的消化功能。
•人参:补气养血,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调理情志消渴病患者的情志状况对病情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医护理方案强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4 足部护理消渴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护理方案强调细致护理足部,包括:•定期洗脚:每天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清洗双脚,保持足部清洁卫生。
•按摩足部:按摩脚背和足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坚持运动:适量的步行、舞蹈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足部血液循环。
3.5 定期复查消渴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糖和相关生化指标,以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消渴疾病中医护理策略
概述
消渴疾病,也称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
医在治疗消渴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策
略的简要介绍。
中医护理策略
1. 饮食调理
中医注重饮食对消渴疾病的影响。
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体情况制
定具体方案,以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功能为目标。
建议食用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并分为多餐少食,避免过度饱食和垃圾
食品摄入。
2. 中药调理
中药在治疗消渴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精、山药、苦瓜等,这些药物具有降糖、调节胰岛功能等功效。
中药的
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诊断配伍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
3. 调理养生
中医注重平衡人体阴阳,通过调理养生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消
渴病患者应注意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
情绪波动。
中医还强调注意保暖以防寒凉侵袭,并保持良好的睡眠
质量。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消渴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
穴位,调整人体气血,改善胰岛功能和代谢状况。
针灸治疗需要由
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论
中医护理策略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调理养生和针灸疗法。
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消渴病患者控制血糖、调节胰岛功能,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应用中医护理策略时,应根据患者
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侯要点(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一)视物模糊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1)距离:3~5cm。
(2)温度:37~40℃。
(3)时间: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的一种并发症。
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采取专业的中医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 饮食护理消渴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适当的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
一般来说,消渴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和淀粉类的食物的摄入量。
饮食应以蔬菜和粗粮为主,少量的水果和蛋白质。
饮食还应该分几次进食,每次进食量适中,以降低血糖峰值。
此外,食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低糖饮食、黄芪糖浆等。
黄芪糖浆是利用黄芪、山药、橘皮等多种草药材料热煮而成,具有清热解渴、益气养阴、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元素和营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质、增强代谢功能的目的。
2. 合理锻炼合理的锻炼有助于消渴病的改善和治疗。
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身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降低患者的身心负担。
对于消渴病患者而言,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有效手段。
根据中医的理论,消渴病多因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所致。
中药的治疗目的就是调整患者的体质,恢复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金银花煎剂、黄芪糖浆、苦瓜薏米汤等。
金银花煎剂是用金银花、野菊花、甘草等草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毒、降低血糖等作用。
苦瓜薏米汤也是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其中苦瓜有减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薏米是一种优秀的抑制血糖的草药。
4. 精神护理消渴病患者常因为疾病的不适、治疗的煎熬以及生活的压力而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心理症状。
精神护理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可以尝试通过气功、瑜伽等方法进行放松心情,让患者在放松中缓解紧张的情绪。
另外,也可以使用自身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消渴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特征是尿频、多饮、多食、疲乏无力等,严重时还会导致体重减轻、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气虚、阴虚、热盛等导致的。
因此,中医对于消渴的护理方案主要有调理气血、滋养阴血、清热解毒等措施。
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消渴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建议患者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为主。
可以多食用糙米、杂粮、蔬菜等高纤维食物来控制血糖的升高。
同时,还要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糕点、饼干、油炸食品等。
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避免喝过多的水,以免加重尿频症状。
2.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消渴主要与气虚有关。
因此,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增强气血的流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调理气血,增强气血的循环,以达到消除消渴症状的目的。
3.滋养阴血消渴患者常常伴有阴虚的症状,因此中医推荐患者多食用一些滋养阴血的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桑椹、鸽蛋等。
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可以滋养阴血,增强体质。
4.清热解毒消渴患者常常伴有热盛的症状,中医认为消渴主要是热毒引起的。
因此,对于热毒的清除非常重要。
中医推荐消渴患者多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栀子、山药、薏苡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解毒,调节体内的热量,改善症状。
5.心理护理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因此,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建议,患者应该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休闲、运动、读书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的平稳。
6.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消渴患者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心态。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
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
(1)距离:3~5cm。
(2)温度:37~40℃。
(3)时间: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
(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
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室内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努责,戒烟酒。
3.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食品,如莲子、百合、山药等。
食疗方:山药排骨汤。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宜食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的食品,如黑芝麻、枸杞等。
食疗方:枸杞蒸鸡。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宜食阴阳双补,化痰祛瘀的食品,如牛肉、羊肉、枸杞等。
食疗方:清炖枸杞鸽。
(三)情志调理
1.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
2.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鼓励病友间交流治疗体会,增强治疗信心。
4.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情志调理:
①清静养神法:对视物模糊或视物不见的患者,通过闭目静坐、静卧,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顺畅。
②顺意从欲法:对于暴盲、精神压力大的患者,鼓励并引导其倾诉,以疏泄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对于视力逐渐减弱或暴盲的患者,易出现忧虑情绪,根据五行制约法则——喜胜忧,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声或听欢快、喜气的乐曲,减轻忧虑。
五、护理难点
消渴目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特殊体位耐受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取得家属的支持。
2.对术中采用C
3F
8
气体注入或硅油充填的患者,术后患者每日俯卧位18小
时以上。
给予患者额下垫一自制软枕,或以额颏胸垫辅助体位,变换体位时面部必须严格保持朝下。
(1)俯卧位:保持面部与地面平行的体位,应加强巡视,及时纠正体位。
(2)半卧位:患者头部纵轴线于地平线的夹角≥75°,也可头向一侧倾斜。
3.加强随访工作。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其他:
5 / 6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