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静荷载)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9
目录1 工程概况 (2)2 检测工作的目的及要求 (2)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2)4载荷试验检测 (2)4.1试验设备 (4)4.2设备的安装 (4)4.3试验方法 (4)4.4地基静载荷试验情况及结果 (5)5结论 (6)附图表:检测点平面示意图载荷试验成果图楼地基检测报告1 工程概况拟建的xx位于xx。
由于天然地基性质及强度、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地基采用3:7灰土换填垫层法处理,分层回填压实处理,回填面积约1124.80m2,厚度1000mm;设计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80kPa。
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我公司于2018年6月28日对该3:7灰土垫层地基进行了承载力检测。
本次检测完成平板静载荷试验4组。
2 检测工作的目的及要求2.1采用平板静载荷试验,检测3:7灰土垫层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2本次检测工作依据的规范:甲方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及图纸;《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述根据《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层,现依层序分述如下:第①层:杂填土(Q42ml)灰褐色,主要由粉土及砂类土组成,含砖块、煤屑、植物根、垃圾等,杂质含量大于20%,粒径5-20cm。
稍湿,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填龄3年以上。
主要分布在场地东南部分区域。
第②层:黄土状粉土(Q41+al)黄褐色,土质不均,上部含植物根,下部含混粉砂较多,或与粉砂互层,具中等孔隙。
稍湿-湿,稍密-中密。
无光泽,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
局部相变为粉砂。
第②1层:粗砂(Q41+al)黄褐色,稍湿,中密状态,分选性较好,粒度较均,颗粒级配差。
矿物成分主要为云母、长石、石英等。
第③层:粗砂(Q3al+pl)黄褐色,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分选性较好,粒度基本均匀,颗粒级配一般,偶含零星卵石颗粒。
****工程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报告编号:报告页数:**检测****年**月**日****工程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校核:审核:批准:声明:1.报告无计量认证章、资质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报告人、审核人、批批准人签章无效;3.报告涂改、换页、错页无效,无骑缝章无效;4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因抽样方法不当或检测数量不足等非检测方原因导致检测结果不满足相应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检测方不承担相应责任;5.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可在报告发出后15 日向本检测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本单位将于5日给予答复。
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目录一、工程概况 (2)1、概述 (2)2、设计要求 (2)3、工程地质简况 (2)4、试桩简况 (2)二、现场检测 (2)1、检测目的 (2)2、检测依据 (2)3、检测设备 (2)4、检测方法 (2)5、数据判定 (2)三、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2)四、结论 (2)一、工程概况1、概述由XXXX委托,对XXXXX项目工程的静压预应力管桩进行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以确定该桩型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工程信息见下表。
2、设计要求本工程桩基设计信息如下表1:表1 基桩设计参数3、工程地质简况该工程桩端位于第⑤层细砂层中,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详见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表1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表注:本资料引自《***********总部基地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试桩简况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及施工资料,各检测桩(点)水平承载力设计值和有关成桩参数见表3,桩(点)位平面图见附图。
表3 试桩参数表二、现场检测1、检测目的根据有关规及设计要求,采用接近于水平受力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
2、检测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 106-2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 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JGJ 94-2008)。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报告附录一、工程地质概况1.杂填土: 松散-稍密, 稍湿, 层厚1.60~6.40m;2.淤泥: 流塑, 饱和, 层厚8.20~15.30m;3.粉质粘土: 饱和, 可塑—硬塑, 含少量粉细砂, 层厚4.0~13.30m;3.1淤泥质土层: 饱和, 流塑—软塑, 平均厚度4.75 m;4.中砂层: 中密, 局部密实, 饱和, 厚度0.0~5.60m;5.淤泥质土层: 饱和, 流塑, 局部地段相变为淤泥, 层厚1.40~11.30m;6、卵石: 饱和, 一般为中密, 局部稍密, 密实, 层厚1.0~5.80m;7、残积砂质粘性土:饱和, 可塑-硬塑, 为中粒花岗岩的风化产物, 层厚0.00~7.40m;7-1.辉长岩残积粘性土: 层厚0.00~4.60m;8、全风化花岗岩: 中粒结构, 散体状结构, 层厚0.0~11.10m;9、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 中粒结构, 散体状结构, 层厚0.80~14.30m;9、1砂土状强风化辉长岩: 坚硬, 辉长结构, 层厚0.0~7.40m;10、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 中粒结构, 碎块状构造, 该层揭露厚度0.80~18.80m;10、1碎块状强风化辉长岩:。
辉长结构, 碎块状构造, 该层揭露厚度0.00~9.35m;11.中风化花岗岩: 揭露厚度0.99~4.55m;11、1中风化辉长岩: 揭露厚度3.84~5.50m。
试桩位置附近参考地质剖面图和平面位置图见附图, 试桩有关参数见表1。
二、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静载试验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2003)的有关规定进行, 试验静荷载由安装在桩顶的油压千斤顶进行逐级加荷, 千斤顶所需的反力由混凝土预制块压重平台承担。
千斤顶编号为: 0809925 和0809926 ,数字压力计编号为: 080515, 检定日期匀为: 2008年10月09日;桩顶沉降由对称方向安装的位移传感器测读, 位移传感器编号为: 2180和2186, 检定日期均为: 2008年10月09日。
SJJC3E0601报告编号:SJ-FD0600001第1页共7页质监登记号:/监督方案编号:/复合地基检测报告(静荷载)工程名称: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工程地址:甬江工业园区12#地块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2006年11月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2页共7页检测类别:委托检测委托单位:宁波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宁波市义和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宁波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勘察单位:宁波工程勘察院设计单位: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宁波市公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检测:编写:审核:审批:报告日期:检测单位:检测资质号:检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3页共7页目录1 概述2 地质及工程概况2.1 地质概况2.2 工程概况3方法技术及仪器设备3.1检测依据3.2 检测方法3.3资料整理3.4 检测仪器设备4 检测结果分析5 结论与建议附图:复合地基检测桩位平面示意图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4页共7页1 概述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工程位于宁波甬江工业园区12#地块,受宁波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委托书编号:0000007),我公司于2006年11月14日至2006年11月20日,对其进行了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以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
确定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并判定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本次检测抽检3点试验点,占总工程桩数的2.9%,检测时休止时间大于28天,检测现场环境正常。
2地质及工程概况2.1 地质概况根据建设单位委托宁波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编号:2006-010034)场地内土层分布见表1。
2.2 工程概况本工程基础形式为复合地基,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建筑层数为四层,总建筑面积为m2,工程复合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桩径为φ500mm,设计有效桩长为15.0m,桩端持力层为4-1层粘土,设计桩身强度为15MPa,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本工程共有水泥搅拌桩105根,本工程要求检测的复合地基由水泥搅拌桩处理,其成桩施工日期及桩周休止时间见表2。
地基检测报告(振冲复合地基)工程名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迁建工程(一期)主教学楼A建设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检测单位:四川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日期:2012年05月14日~05月26日检测性质:委托检测报告日期:2012年06月12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迁建工程(一期)主教学楼A振冲复合地基检测报告执行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若干规定》(修订本)检测负责:廖中原证书编号【川】建检资字(11)4242检测人员: 张正勇证书编号【川】建检资字(07)2372李加育证书编号【川】建检资字(07)2371报告编写:校核:审批:声明:1.报告无计量认证章、资质专用章以及委托检验专用章或业务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计量认证章、资质专用章以及委托检验专用章或业务专用章无效。
3.报告无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换页无效,无骑缝章无效。
5.对送样委托检测, 检测报告仅对来样负责。
6.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
四川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2012年06月12日工程概况表1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迁建工程(一期)主教学楼A振冲复合地基检测报告一、前言受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托,四川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于2012年05月14日~05月26日对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迁建工程主教A振冲复合地基进行静载及动力触探试验,共进行了12台静载试验及71个孔的动力触探试验。
检测时,该工程地基振冲加固全部施工完毕,检测工程概况见表1,检测点位平面示意图见附图1。
现根据试验结果及委托方提供的资料提出本报告书。
二、岩土工程概况让他依据勘察单位核工业德阳金阳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1月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地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高楼村,成青快速通道旁,地貌单元为川西平原沱江水系毗河一级阶地,该场地土层自上而下概况参见下表2。
地基承载力(静载试验法)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目的使测试人员在进行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时有章可循,并使其操作合乎规范。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应于港口工程地基载荷试验的准备、现场实施和分析计算。
修造船和通航建筑物可参照执行。
引用文件《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133-1-2010;《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147-1-20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试验全过程应明确所依据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
2、拟测点周围场地平整情况、道路是否通畅等;3、根据地质资料,持力层的岩土力学性质与设计、监理确定承压板面积、形状。
4、了解委托方对工期的要求、检测数量、堆载所用堆重物准备情况等。
当试验所需工期与委托方要求工期不一致时,应向其解释,争取委托方的谅解.5、试坑开挖:地基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不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
拟测点的承压板底面高程应与基底设计高程相同,如该高程上覆土层厚度超过50cm,应要求委托方在测试前1天挖除,但须保留20cm保护层待试验安装时再挖去,如测点为低洼处且拟测高程上履保护土层小于20cm,应要求做好防雨水浸泡措施(如挖排水沟等)。
工作程序4.1最大加载量的确定最大加载量应根据检测性质(验收检测、为设计提供依据)、承压板面积和预估极限承载力计算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的预估值由委托方提供,如委托方未提供,则可根据场地的地质资料确定。
4.2现场准备测试前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检测工程师前往现场踏勘,了解下述现场及试验基本情况:1、进入工地检测前,应收集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及有关基础的设计资料,确定检测点位、数量,取得委托方对各拟测点的最大加载值的要求(应为书面材料,由委托方、监理、设计三者之一出具或签字认可)。
填写《检测项目概况表》。
试验装置、设备、材料、工具的准备1)、反力装置主、副梁的工字钢型号和长度应根据结构计算确定,并应满足规范要求。
一般情况下,主副梁可采用以下型号:主梁:用I36工字钢,每根可受40吨。
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1. 引言地基承载力试验是对土壤和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基承载力试验的步骤和相关数据分析。
2. 试验步骤2.1 试验前准备在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确定试验地点和目标地基 - 确定试验的荷载形式和大小 - 检查试验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2.2 试验设备设置在试验地点,按照设计要求设置试验设备,包括: - 安装试验桩或者加载板 - 连接测量设备,如应变计、位移计等2.3 荷载施加根据试验要求和设计要求,施加预定大小的荷载,可以采用静载法、动载法或者其他方法。
2.4 数据记录在进行荷载施加过程中,需要记录以下数据: - 荷载大小和施加速度 - 土壤位移数据 - 土壤应变数据3. 数据分析3.1 载荷-位移曲线根据记录的位移数据,绘制载荷-位移曲线。
该曲线反映了土壤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情况,可以用于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
3.2 载荷-应变曲线根据记录的应变数据,绘制载荷-应变曲线。
该曲线可以反映土壤的应力变化情况,进一步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
3.3 土壤特性参数计算根据试验数据和相关理论,可以计算出土壤的一些特性参数,如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地基设计和分析。
4. 结论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的步骤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地基在给定荷载下的位移和应变符合设计要求 - 土壤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 土壤的特性参数为XX5. 建议基于试验结果和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在地基设计中,考虑土壤的特性参数,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特性和行为,为地基工程提供更精确的参数和模型6. 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中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以上是对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的详细介绍,包括试验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建议。
地基承载力试验对于地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试验,并结合数据分析来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
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方案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1、试验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2、检测目的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否满足设计要求。
3、主要试验设备①试验桩的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根据加载要求选择油压千斤顶。
②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承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铆反力装置(一般设备安装示意图如图一、二,其它方案同),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③沉降量测量可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4、现场检测(1)、现场处理要求①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
②桩顶部应高于试坑底面,为保持承压板和基桩良好接触,桩顶可铺设10-20mm的中粗砂。
③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
固定位移计的夹具及基准梁避免振动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备安装示意图二:(2)、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也可用快速维持荷载法)①试验加载量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载荷一般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取可取分级载荷的2倍。
②每加一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⑶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施加下一级荷载。
相对稳定标准:从分级载荷施加后第30min开始,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⑷卸载按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分级加载量的2倍,每卸一级,维持一小时,测读桩顶沉降量。
卸载至零后,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3小时。
⑸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载荷维持时间不少于1h,根据桩顶沉降收敛情况确定延长维持荷载时间。
****工程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报告编号:报告页数:**检测有限公司****年**月**日****工程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校核:审核:批准:声明:1.报告无计量认证章、资质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报告人、审核人、批批准人签章无效;3.报告涂改、换页、错页无效,无骑缝章无效;4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因抽样方法不当或检测数量不足等非检测方原因导致检测结果不满足相应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检测方不承担相应责任;5.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可在报告发出后15 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目录一、工程概况 (4)1、概述 (4)2、设计要求 (4)3、工程地质简况 (5)4、试桩简况 (5)二、现场检测 (5)1、检测目的 (5)2、检测依据 (5)3、检测设备 (6)4、检测方法 (7)5、数据判定 (7)三、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8)四、结论 (11)一、工程概况1、概述由XXXX委托,对XXXXX项目工程的静压预应力管桩进行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以确定该桩型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工程信息见下表。
2、设计要求本工程桩基设计信息如下表1:表1 基桩设计参数3、工程地质简况该工程桩端位于第⑤层细砂层中,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详见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表1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表注:本资料引自《***********有限公司总部基地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试桩简况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及施工资料,各检测桩(点)水平承载力设计值和有关成桩参数见表3,桩(点)位平面图见附图。
表3 试桩参数表二、现场检测1、检测目的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采用接近于水平受力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
2、检测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 106-2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QB020301一般·长期湖南XX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浅层平板载荷法)编号:BG-2019-DJJ-013工程名称:XX工程委托单位:湖南省资质认定评审组检验类别:委托检测检测单位:湖南XX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报告日期:2019 年05月18 日●第1 页共15 页,本报告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复印。
地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电话:XXXXXXXXXXXX声明1、检测报告无“CMA计量认证章”、“检测资质章”、“试验检测专用章”无效,本报告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2、复制的检测报告未重新加盖“试验检测专用章”无效。
3、检测报告无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检测报告涂改无效。
4、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检测报告发出15日内向检测机构提出异议,逾期不予受理,并视为对报告认可。
5、对于委托检测,样品的代表性、准确性、真实性由委托单位负责,试验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目录一、项目概况 (6)二、工程地质及试验点概况 (7)1.工程地质概况 (7)2.试验点概况 (8)三、检测方法与原理 (8)1. 试验系统 (8)2. 试验设备 (9)3. 加载及沉降测读 (9)4. 终止加载条件 (10)5. 卸载及卸载观测规定 (10)6.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承载力确定 (10)7. 单位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11)四、试验结果 (11)五、检测结论 (11)六、附录 (11)XX工程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报告一、项目概况XX工程XX市XX路。
我公司受湖南省资质认定评审组的委托,对该工程K72+144.7右13.5米(标高47.828m)、K72+142.5右9.5米(标高47.849m)、K72+136.1左3.1米(标高47.849m)试验点的持力层(粉质黏土)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试验点号由我公司检测人员会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现场确定,于2019年05月14日至2019年05月18日完成了现场检测工作。
动力触探仪检测地基承载力试验方法
1、静力触探试验:
指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将某种规格的金属触探头用静力压、静力触探试验入土层中,同时用传感器或直接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触探头的贯入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主要用于划分土层,估算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估算单桩承载力及判定砂土地基的液化等级等。
(多为设计单位采用)。
2、动力触探试验:
对
R-
的穿
y-
3
标准贯入仪试验是动力触探类型之一,其利用质量为63.5kg的标准贯入试验:穿心锤,以76cm 的恒定高度上自由落下,将一定规格的触探头打入土中15cm,然后开始记录锤击数目,接着将标准贯入器再打入土中30cm,用此30cm的锤击数(N)作为标准贯入试验指标,标准贯入试验是国内广泛应用的一种现场原位测试手段,它不仅可用于砂土的测试,也可用于粘性土的测试。
锤击数(N)的结果不仅可用于判断砂土的密实度,粘性土的稠度,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砂土的振动液化,桩基承载力,同时也是地基处理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轻型动力触探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是利用一定的锤击能量(锤重10kg),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土中,根据贯入锤击数判别土层的类别,确定土的工程性质,对地基土做出综合评价。
目录
长沙市某楼盘,位于浏阳河畔,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大部分是耕地和农田,耕地和农田的土质为耕植土和淤泥层(耕地0-30cm为耕植土,农田0-80cm为淤泥层,饱和、软塑-流塑,颜色为黑色-灰色),底层土质为粉质粘土,颜色为灰色、硬塑。
****工程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报告编号:报告页数:**检测有限公司****年**月**日****工程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校核:审核:批准:声明:1、报告无计量认证章、资质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报告人、审核人、批批准人签章无效;3、报告涂改、换页、错页无效,无骑缝章无效;4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她用;因抽样方法不当或检测数量不足等非检测方原因导致检测结果不满足相应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及由此产生得后果,检测方不承担相应责任;5、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可在报告发出后15 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 联系人:目录一、工程概况ﻩ11、概述 (1)2、设计要求 (1)3、工程地质简况ﻩ24、试桩简况 (2)二、现场检测 (2)1、检测目得ﻩ22、检测依据ﻩ23、检测设备 (3)4、检测方法 (4)5、数据判定 (4)三、试验结果得分析与判断 (5)四、结论 (8)一、工程概况1、概述由XXXX委托,对XXXXX项目工程得静压预应力管桩进行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以确定该桩型得水平极限承载力,工程信息见下表。
2、设计要求本工程桩基设计信息如下表1:表1基桩设计参数3、工程地质简况该工程桩端位于第⑤层细砂层中,地基土得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详见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表1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表注:本资料引自《***********有限公司总部基地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试桩简况根据委托单位提供得设计及施工资料,各检测桩(点)水平承载力设计值与有关成桩参数见表3,桩(点)位平面图见附图。
表3 试桩参数表二、现场检测1、检测目得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采用接近于水平受力桩得实际工作条件得试验方法确定单桩得水平承载力。
2、检测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 106—2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桩基检测报告范文一、检测背景和目的桩基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其负责承受房屋或结构物的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下土层中。
为了确保桩基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我们进行了桩基检测。
本次检测的目的是评估桩基的稳定性、荷载传递能力以及桩身的质量情况,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检测方法和过程本次桩基检测采用了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声波检测、静载试验和动力触探。
1.声波检测:通过发送地震波,观察波传播的速度和反射情况,以确定桩基的质量状况和桩顶混凝土的完整性。
2.静载试验:在选择的几根桩基上施加逐渐增加的静荷载,并测量桩身的沉降情况,以评估桩基的承载力。
3.动力触探:通过向桩基施加冲击波,观察桩身的反应和回弹情况,以确定桩体的连续性和桩端的阻力。
在实施检测时,我们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桩基进行检测,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三、检测结果和分析根据声波检测的结果,通过分析不同波速反射情况和波形特征,发现桩顶混凝土的质量良好,无明显缺陷或裂缝。
这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静载试验显示,各根桩基在不同静荷载下的沉降情况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经过计算和分析,桩基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保证了工程的安全性。
动力触探结果显示,桩身的连续性良好,整根桩体没有明显的异常情况。
桩端阻力逐渐增大,表明桩基与土壤的黏聚力较好,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桩顶混凝土质量良好,无明显缺陷。
2.桩基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3.桩身的连续性良好,桩端具备良好的阻力。
综上所述,本次桩基检测结果良好,符合设计要求。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建议保持桩基的质量,并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六、附录1.桩基声波检测数据表2.桩基静载试验记录表。
报告编号第页共页受控号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检测内容: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承载力(例)检测机构名称委托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说明:1、报告及骑缝未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2、报告复印件未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3、报告无检测人、编写、审核、批准签名无效;4、报告涂改无效;5、本报告复议期为十五天。
检测单位地址: XXXX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编号: XX XX XX XX邮政编码:XX 电话:XX目录1 工程概况 (3)2 检测概述 (3)3 现场检测 (6)4 检测结果与分析 (7)5 结论 (8)附表1:X1#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10)附表2:X2#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12)附表3:X3#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12)附图1:X1#工程桩的荷载-沉降、沉降-时间对数曲线 (12)附图2:X2#工程桩的荷载-沉降、沉降-时间对数曲线 (16)附图3:X3#工程桩的荷载-沉降、沉降-时间对数曲线 (16)附图4:试桩平面位置示意图 (13)附图5:X1#桩现场试验照片 (13)附图6:X2#桩现场试验照片 (12)附图7:X3#桩现场试验照片 (12)附件:桩基工程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略) (13)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见表1。
表1 工程概况表2.1检测目的该基桩工程已施工完毕,应委托方要求,采用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以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2检测依据1 设计图纸;2 经批准备案的检测方案;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4 国家和地区有关法规及标准。
2.3试验仪器设备试验所用仪器设备见表2.3。
仪器设备均在正常使用有效期内。
2.4抽检数量2.4.1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第3.3.4条: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检测报告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工程地址:检测日期检测性质:XX交大工程项目管理XX报告日期:20XX年XX月XX日XXX静载试验检测报告主要检测人: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声明1、检测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检测报告专用章与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检测报告无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复制检测报告未重新签章无效。
4、检测报告涂改、换页、无骑缝章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
6、本检测报告共XX页。
检测单位:XX交大工程项目管理XX单位地址:XX市金牛区交大路203号千佳大厦6楼〔〕:028-xxxxxxxx〔xxxxxxxx〕邮政编码:610031目录一、工程概况二、执行标准与依据三、工程地质概况四、现场检测4.1、试验点位4.2、检测方法4.3、设备列表五、试验资料整理与分析六、检测结论七、附录图表一、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表表1我公司受XXXX的委托,于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对XXX工程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
检测目的: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二、执行标准与依据执行标准: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X》〔JGJ 106-2014〕;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X》〔GB 50202-2002〕;3、《XX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DBJ51/T014-2013〕。
试验依据:1、《X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委托方提供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料。
三、工程地质概况四、现场检测4.1、试验点位根据相关规X并应委托方要求:抽取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
本工程总桩数共XXX根,抽取X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试验点位由甲方、设计与监理等单位共同选定,检测点位平面布置示意图详见附录二。
4.2、检测方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4.2.1仪器设备与其安装本次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配重采用2.5T/个标准砼荷载块;反力横梁由主梁和副梁组成,均采用工字形钢梁;荷载由油压千斤顶施加,荷载大小由准确度为0.4级的油压表 (或压力传感器〕量测;试验点的沉降量由安装在离桩顶平面200mm下的2只精度为0.01mm 的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量测。
※※市※※区※※住宅楼地基土载荷试验报告委托单位:※※※※※※工程名称:※※报告编号: 2008TCOR003报告日期:※※※※检测有限公司共 12 页地基土承载力静载试验报告批准: 审核: 校核: 检验:一、概况(一)工程概况拟建的※※※※省※※市※※小区位于※※市※※区,南为工业路,西邻六一路,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首次开工的※※小区3#、7#、8#、9#楼位于小区的西南部,为地上六层住宅楼,局部6.5层建筑。
3#、7#楼长※※米,宽※※米,8#楼长※※米,宽※※米,9#楼长※※米,宽※※米。
本次地基土共做3组静载荷试验。
(二)检测目的与任务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及设计要求,检测目的为:通过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检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规程,随时与业主和设计院进行沟通,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检测工作执行规程、规范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四)任务完成情况我单位于※※※※年※※月※※日~※※月※※日进行了地基土静载荷试验3组。
※※月※※日完成全部资料的分析整理,提交该成果报告。
二、工程地质条件拟建的※※市※※小区场地土以第四系沉积物为主。
岩性以粉土、粉质粘土、粉砂、中砂为主,夹有少量粗砂、卵砾石。
按照不同的岩土类型并结合现场原位测试结果(标准贯入、静探测试)将场地土划分为11层,工程特性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杂填土:干-稍湿,松散,层厚0.30~2.10m;1-1、人工填砂:干-稍湿,松散,局部饱和,层厚0.50~1.20m2、粘土:湿,可塑、软塑,粘性较强,层厚0.30~2.00m;3、淤泥:软塑,饱和,层厚1.40~9.40m;4、粉质粘土:湿,可塑,软可塑为主,层厚0.90~11.00m;5、含泥中砂:饱和,稍密~中密,层厚0.40~17.50m;5-1、淤泥夹砂:饱和,流塑,层厚0.40~9.10m;6、淤泥质粘土:软塑,饱和,层厚0.40~14.70m;6-1、淤泥夹砂:湿,软塑、软可塑为主,饱和,层厚1.30~4.00m;6-2、粉质粘土:湿,可塑、软可塑为主,层厚1.60~9.00m;7、粉质粘土:湿,可塑、软可塑为主,层厚0.60~13.10m;7-1、含泥中砂:饱和,稍密~中密,层厚1.50~18.00m;8、残积砂质粘性土:湿,可塑,层厚0.40~2.00m;9、全风化片麻岩:湿,可塑,层厚0.40~7.20m;10、强风化细粒黑云母片麻岩:湿,硬,层厚0.00~10.80m;11、中风化细粒黑云母片麻岩:湿,较硬,该层最大揭示厚度4.50m。
SJJC3E0601
报告编号:SJ-FD0600001
第1页共7页
质监登记号:/
监督方案编号:/
复合地基检测报告
(静荷载)
工程名称: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
工程地址:甬江工业园区12#地块
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
2006年11月
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2页共7页
检测类别:委托检测
委托单位:宁波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宁波市义和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宁波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宁波工程勘察院
设计单位: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宁波市公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检测:
编写:
审核:
审批:
报告日期:
检测单位:
检测资质号:
检测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3页共7页
目录
1 概述
2 地质及工程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工程概况
3方法技术及仪器设备
3.1检测依据
3.2 检测方法
3.3资料整理
3.4 检测仪器设备
4 检测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附图:复合地基检测桩位平面示意图
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4页共7页
1 概述
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工程位于宁波甬江工业园区12#地块,受宁波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委托书编号:0000007),我公司于2006年11月14日至2006年11月20日,对其进行了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以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
确定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并判定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本次检测抽检3点试验点,占总工程桩数的2.9%,检测时休止时间大于28天,检测现场环境正常。
2地质及工程概况
2.1 地质概况
根据建设单位委托宁波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编号:2006-010034)场地内土层分布见表1。
2.2 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础形式为复合地基,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建筑层数为四层,总建筑面积为m2,工程复合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桩径为φ500mm,设计有效桩长为15.0m,桩端持力层为4-1层粘土,设计桩身强度为15MPa,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本工程共有水泥搅拌桩105根,本工程要求检测的复合地基由水泥搅拌桩处理,其成桩施工日期及桩周休止时间见表2。
表2 复合地基施工日期及休止时间表
3方法技术及仪器设备
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5页共7页3.1 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2检测方法
3.2.1 荷载分级
本次检测拟定试验最大加载量为240kPa,具体加载荷载分级见表3。
3.2.2 沉降测读时间
本次检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测读时间如下:
(1)每次加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当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进行下一级加载。
(2)卸载时,每卸一级荷载,间隔半小时,测读回弹量;卸载至零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取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
3.2.3 终止加载条件
(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3.3资料整理
3.3.1确定承载力方法
(1)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2)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a)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
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
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
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b)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2所
对应的压力。
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
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6页共7页(c)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
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粘性土、粉土为主
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d)对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
(e)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
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
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
(3)当各试验点的极限承载力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3.2原始资料整理及图表绘制结果具体见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汇总表及P-s曲线和s-lgt 曲线。
3.4 检测仪器设备
3.4.1 反力系统:本次检测采用堆载法,载荷检测反力由钢梁与砂袋组成的载平台提供。
荷载等级值由精密压力表显示 (加载由砂袋堆积实施,荷载等级由秤量显示仪显示) 。
3.4.2 沉降量测读:试点沉降量用两只大量程机械式百分表对称布置测读。
为量程φ0~50mm的百分表,编号分别为LS0710、LS0711。
检定有效期至2008年1月8日。
图1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示意图
报告编号:FD0600001 第7页共7页
4 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对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工程复合地基16#、25#、80#试验点进行了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检测,检测成果详见表4。
16#试点加载至最大检测荷载240kPa,其对应最大沉降量为10.10mm,P-s曲线和s-lgt 曲线均正常,沉降速率稳定,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取120kPa为16#试点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5#试点加载至最大检测荷载240kPa,其对应最大沉降量为10.68mm,P-s曲线和s-lgt 曲线均正常,沉降速率稳定,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取120kPa为16#试点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80#试点加载至最大检测荷载240kPa,其对应最大沉降量为10.18mm,P-s曲线和s-lgt 曲线均正常,沉降速率稳定,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取120kPa为16#试点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 结论及建议
本次对宁波市清泉花园2#楼工程复合地基16#、25#、80#试验点进行了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 kPa,满足设计要求。
声明: 1、报告无批准人、审核、检测人签字无效, 无“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发生任何改动或复制后未加盖“报告专用章”无效。
3、报告结论仅对受检部位及本次检测有效。
4、如对检测结果有异议,请在报告之日起20天内向本公司书面提出。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