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四大谱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56
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姓名:***学号:***********班级:12化教(5)班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吴舜华(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摘要:目前,有机四大谱已成为研究有机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文简单介绍了如今广泛采用的有机四大谱——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简称UV)、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IR)、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称NMR)、质谱(mass spectroscopy,简称M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了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一些应用及应用实例。
关键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有机化合物、应用有机化合物,不论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还是经化学反应合成的,都需要测定它的分子结构。
过去,用化学方法确定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一项非常繁琐、费时,甚至是很难完成的工作。
这是因为要鉴定的“未知物”需要通过多种化学反应使它变成已知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才能推导出它的可能结构。
例如,对胆固醇结构式的确定,经近40年(1889-1927)的工作所获得的结构式(此项工作获得了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后经X射线衍射法证明还存在某些错误。
而近三、四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物理方法,如X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已成为常规的工作手段。
近代物理方法弥补了化学方法的不足,大大丰富了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手段,明显地提高了确定结构的水平。
特别是有机四大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的广泛应用为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有机分析基本上以仪器分析为主,化学反应只是作为辅助手段。
所需测定的样品量降低到以毫克记,研究周期也大为缩短,可以月记,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也今非昔比。
四大光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摘要:有机化学领域内无论研究何种有机化合物在分析或合成时都会遇到结构测定的问题。
近三四十年来各种波谱测量技术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使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法得到了普遍应用。
现在这四种谱已成为鉴定有机化合物以及测定其结构的常用手段。
关键词:波谱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应用前言:有机波谱分析是分析化学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波谱分析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的应用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石油化工等诸领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学中,波谱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机波谱分析主要从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四大领域来分析及应用。
以美国为倒,近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提供的基金与实验室改造资金中,核磁共振谱仪居第一位,色谱与质谱联用项目次之。
充分考虑在各研究领域中各种波谱方法的特点和应用,除了对基本理论和仪器进行描述外,还应掌握波谱数据与分子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
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波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与光相互作用为条件,建立物质分子结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物质分子几何异构、立体异构、构象异构和分子结构的分析和鉴定。
由于它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等特点,使之成为有机物结构分析和鉴定的常用分析工具和重要分析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单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波谱方法联合解析,相互说明,互为佐证。
一、红外光谱概述红外光谱具有测定方法简便、迅速、所需试样量少,得到的信息量大的优点,而且仪器价格比核磁共振谱和质谱便宜,因此红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红外光谱主要用于有机和无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石油化工、高聚物(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纺织、农药、医药、环境监测、矿物甚至司法鉴定等。
近二十年来精细化工发展很快,红外光谱是分析鉴定精细化工产品的有力工具。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班级药学一班姓名学号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摘要]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技术是重要的检测手段。
本文主要综述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药学;应用;进展光谱法主要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这四种波谱简称为有机四大谱.四大谱是集现代电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光谱技术。
主要用于化合物尤其一些复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鉴定。
光谱法与其他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联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在一次测定中完成二三百个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并使微量结构分析成为可能。
波谱技术在生物医药、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肿瘤诊断、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和科研生产工作中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分光系统的日益完善和化学计量学软件的功能不断强大, 有机四大波谱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紫外光谱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定量方面的应用在遵循朗伯-比尔定律的基础上,紫外分光光度法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双波长、导数、显色及层析-紫外联用等方法,对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中的相关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1、单波长法此方法在药物分析方面应用较广。
比如: 丁青龙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复方苦参素胶囊中苦参碱的含量。
线性范围为1.512~7.560μg/ml,加样回收率为97.286%,RSD为2.838%。
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复方苦参素胶囊中苦参碱的含量测定[1]。
2、双波长法此方法在饮片质量控制中应用较少,一般用于成药制剂的检测。
比如: 陈新梅等对利咽颗粒剂中的绿原酸进行了定量分析。
以324nm及277.5nm 作为测定波长。
绿原酸在0.46~46.00μg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7.33%,RSD=1.49% 。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重庆医科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本课程学习的四大谱主要是哪四类?参考答案:质谱 (Mass Spectra, 简称MS);核磁共振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简称NMR);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简称UV);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 简称IR )2.凡是合成、半合成药物或者是由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单体或组分中的主要组分,都必须确证其化学结构。
参考答案:对3.确证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可以采用经典的理化分析和元素分析方法;第二,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红外、紫外、核磁和质谱四大谱解析,必要时还应增加其他方法,如圆二色散、X光衍射、热分析等。
参考答案:对4.红外光谱特别适用于分子中功能基的鉴定。
参考答案:对5.核磁共振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解析非常有用,应用在四大谱中最为广泛。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在关于紫外光谱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紫外光谱属于电子光谱2.丙酮的紫外-可见光区中,对于吸收波长最大的那个吸收峰,在下列四种溶剂中吸收波长最短的是哪一个()。
参考答案:水3.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4.在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在近紫外光区产生两个吸收带()。
参考答案:丙烯醛5.在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K带是指()。
参考答案:共轭非封闭体系π→π*的跃迁6.紫外光谱一般都用样品的溶液测定,溶剂在所测定的紫外光谱区必须透明,以下溶剂可适用于210 nm的是()参考答案:环己烷7.某化合物在正己烷中测得λmax = 305 nm,在乙醇中测得λmax = 307 nm,请指出该吸收是由下述哪一类跃迁类型所引起的?()参考答案:π→π*8.在环状体系中,分子中非共轭的两个发色团因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 发生轨道间的交盖作用, 使得吸收带长移, 同时吸光强度增强。
有机四大谱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有机四大谱有机四大谱,指的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这四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技术。
它们通过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可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表征。
2. 质谱质谱是一种通过测量分子或原子在电离后的质荷比,从而获得样品中化合物的信息的技术。
其原理是将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并根据其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质荷比进行分析。
质谱可用于确定分子的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化合物的结构等。
在有机化学中,质谱常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分析有机反应的机理。
通过质谱,可以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并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各种官能团和基团。
此外,质谱还可用于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组分和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在质谱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电子轰击质谱(EI质谱)和化学电离质谱(CI质谱)等。
3.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是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与红外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的一种技术。
红外光谱的原理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各种化学键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吸收。
通过比较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频率和强度与标准库中的数据,可以确定化合物中含有的官能团和基团。
红外光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研究中,可用于鉴定和确认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以及含氢基团的位置。
此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分析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以及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
4. 紫外光谱紫外光谱是一种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得有关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信息的技术。
紫外光谱的原理是有机化合物中的π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通过分析吸收的波长和强度,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键合特性以及共轭体系的存在。
在有机化学中,紫外光谱可用于确定有机分子的电荷转移性质、键合长度以及溶剂和温度对电子特性的影响。
此外,紫外光谱还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环境分析等领域,可用于定量分析、药物研发和环境监测等。
5. 核磁共振谱核磁共振谱是通过测量有机分子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共振吸收信号来获得分子结构和官能团信息的一种技术。
一、有机波谱分析简介1.常见有机波谱 2.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3.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二、红外吸收光谱2.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 3.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光谱 4.红外谱图解析三、核谱共振谱1.核磁共振产生的基本原理 3.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5.13C 谱简介 2.化学位移 4.谱图解析1.常见有机波谱 常 见 有 机 波 谱2、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有机四大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 、 核磁共振谱、质谱 ⎧ UV 0.01-5mg(与天平精度有关) ⎪ IR 0.1-1mg ⎪ ⎧样品用量少 ⎨ 优点⎨ ⎪ NMR 1-5mg ⎩ 准确快速 ⎪ MS 0.001-0.1mg ⎩⎧ UV ⎪ IR ⎪ ⎨ ⎪ NMR ⎪ MS ⎩⎧ 仪器昂贵 ⎪ 缺点⎨ ⎪仪器操作复杂、维护费用高 ⎩2-10万 5-50万 100-1000万 50-500万3.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λ/nm λ/cm-1二、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成键原子振动 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只有引起分 子偶极距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红外吸收。
2.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振动方程式:1 v振 = 2πm1 + m2 k m1m2k:力常数,与化学键的强度有关(键长越短,键能 越小,k越大) m1和m2分别为化学键所连的两个原子的质量,单 位为克即: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红外吸收峰的频 率)与键强度成正比,与成键原子质量成 反比。
亚甲基的振动模式:3.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区段 (Ⅰ) N-H 和 O-H 伸 缩振动 区 (Ⅱ) 不饱和 特 C-H 伸 征 缩振动 频 区 率 区 (Ⅲ) 饱和 C-H 伸 缩振动 区 波数范围/cm-1 振动类型 O-H 伸缩 3750~3000 N-H 伸缩 相关有机化合物中基团的特征频率/cm-1 醇酚单体3650-3590(s);缔合3400-3200(s,b) 酸 单体 3560-3500(m) ;缔合 3000-2500(s,b) 胺 1。
;3500(m)和 3400(m);2。
3500-3300(m) 亚胺 3400-3300(m) 酰胺 3350(m)和 3160(m);一取代酰胺 33203060(m) 炔 3300 (s) 烯 3090-3010(m) 芳烃 -3030 说明 无论单体 还 是 缔 合 , ν N-H 吸收都比 ν O-H 吸 收 尖而弱 醛基的 ν=C-H 吸收 于 2820cm-1 和 2720cm-1 处 3000cm-1 处 为区分饱 合与不饱 合 ν C-H 的 分界线 (? -H 的 ν C-H 吸 收 在 3050cm-1 处≡C-H伸缩 3300~3010 =C-H 伸缩3000~2800C-H 伸缩烷烃 CH3:2962+10(s)和 2872+10(s) CH2:2926+10(s)和 2853+10(s)区段 (Ⅳ) 三键和 累积双 键伸缩 振动区波数范围/cm-1振动类型 C≡C 伸缩2400~2100C≡N 伸缩 -N=C=O 伸缩 -C=C=O 伸缩相关有机化合物中基团的特征频率/cm-1 炔 RC≡CH 2140-2100(S) RC≡CR’2260-2190(v,w) 腈 2260~2240(m) 异氰酸酯 2275~2240(s) 烯酮 ~2150 酸酐 1850~1800(s);1790~1740(s) 酰卤 1815~1770(s) 酯 1750~1735(s) 醛 1740~1720(s) 酮 1725~1705(s) 酸 1725~1700(s) 酰胺 1690~1630(s) 烯 1680~1620(v) 芳环 1600(v);1580(m);1500(v);1450(v) 亚胺、肟 1690~1640(v) 偶氮 1630~1575(v) 烷烃 CH3: 1470~1430(m);1380~1370(s) CH2: 1485~1445(m) CH: 1340(w)说明(Ⅴ) 特 羰基伸 征 缩振动 频 区 率 区 (Ⅵ) 两键伸 缩振动 区 (Ⅶ) 饱合 C-H 面 内弯曲 振动区1900~1630C=O 伸缩酸酐两峰相距 60cm-1C=C 伸缩 1675~1500 1475~1300 C=N 伸缩 N=N 伸缩 C-H 面 内 弯曲有 >C(CH3)2 和-C(CH3)3 基 团 时 , 13801370cm-1 处峰 裂分为两峰。
4.红外谱图解析A.红外谱图解析基础知识(1) 特征频率区:红外光谱中4000-1~300cm-1的高频 区称为特征频率区。
主要是X-H、三键( C N ) 及双 键(C=C,C=O,C=C)的伸缩振动。
(2) 指纹区:红外光谱的1000cm-1 ~ 650cm-1的低 频区称为指纹区。
主要是各种单键(C-N,C-O,C-C) 的伸缩振动及各种弯曲振动的吸收峰。
(3) 相关峰:习惯上把同一官能团的不同振动方式 而产生的红外吸收峰称为相关峰。
如甲 基(-CH3) 2960cm-1(νas),2870cm-1(νs), 1470cm-1 、 1380cm-1 ( δC-H剪式及面内摇摆)。
(4)已知物的鉴定:若被测物的IR与已知物的谱 峰位置和相对强度完全一致,则可确认为一种物 质(注意仪器的灵敏度及H2O的干扰)。
(5)未知物的鉴定:可推断简单化合物的结构 。
对复杂的化合物,需要UV、NMR、MS的数据5、红外光谱图(IR)官能团区:4000∼1400cm-1,伸缩振动引起,谱带比较简单, 特征性强。
3700-2500cm-1 2500-1900 cm-1 1900-1400 cm-1 C=C C=OC=NC-H N-H O-H S-H-C≡C-C≡N -C=C=O -N=C=O指纹区:1400∼600cm-1,由C-C, C-O, C-X伸缩振动及力 常数小的弯曲振动引起,光谱复杂。
1)红外谱带的影响因素: 成键原子杂化方式CCHCCHCC H 3300O3000-2850电子效应O3100-3000O H3C C OCH3 1740 O H3C C CH 1680 CH2 1620H3C C CH3 1720 O H3C C CH3 1720H3C C Cl 1780CH2 CHCH2CH3 1650氢键作用:一般使谱带移向低波数,且变宽。
2)、红外谱图中的基团特征(吸收)谱带 烷烃:C—H伸缩振动2940cm-1和2860 cm-1 C—H面内弯曲1460(不对称)和1380(对称) -(CH2)n- (n>=4)一般在720 cm-1处有特征峰(弱)烯烃:=C—H伸缩振动3100-3000cm-1 C=C伸缩振动1650cm-1(强度与分子对称性有关) =C—H面外弯折1000-600 cm-1(强,位置与分子对称性有 关)炔烃: ≡C—H伸缩振动∼3300cm-1 (尖锐峰) C≡C伸缩振动2300-2100cm-1(强度与分子对称性有关) ≡C—H面外弯曲振动700-600 cm-1芳香结构: C—H伸缩振动3100-3000cm-1 单 核 芳 环 骨 架 C=C 伸 缩 振 动 1600 、 1580 、 1500 、 1450cm-1(强度与分子对称性有关) C—H面外弯折900-690cm-1及起其倍频峰(形状、位置 与取代基位置有关)醇、醚O—H伸缩振动:固态、液膜3300-3400cm-1, 宽带。
非极性溶剂 稀溶液:∼3600cm-1,有时伴随缔合峰。
醚类C—O—C伸缩:1100-1250cm-1, 不易辨识。
胺、铵盐:胺的N—H伸缩振动:3300-3500cm-1,一般呈双峰(as和s),芳胺 吸收强度较大。
其它振动(C-N伸缩,N-H弯折)不易判别。
羰基化合物:C=O伸缩振动1620-1850cm-1,强度大。
6、红外光谱解析举例:A.正辛烷B、2-甲基庚烷2,2-二甲基己烷(E)-2-己烯1-己烯(Z)-3-己烯2-甲基-1-丙烯1-己炔2-己炔三、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1、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自旋量子数I原子序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0 整数 1/2, 3/2, 5/2… I NMR信号 无 有 有核磁共振现象核自旋磁矩 μ = γ•P = γ•hI / 2π(其中,P为自旋角动量,γ是磁 旋比,h为普朗克常数) 自旋核进动角速度ω0 = 2πν0 = γ•H0(式中,H0为外磁场强度,ν0为进动频率) 自旋磁量子数m = I, I-1, I-2...(代表不同的取向或能级,只能有2I +1个能级)1H的核磁共振在磁场中,核的能量E = -(m/I)μ H0 对于1H核,I = 1/2, m = ±1/2,在磁场H0中有两个不同能级 ,其能量差 ΔE = 2μ H0 = hν0 1H核发生共振的条件 ν = ν = γH / 2π 射 0 0 (ν射为外加电磁波的频率)其它I = 1/2的自旋核的共振核1H天然丰度(%) 99.98 1.108 0.365 100 100在同一磁场中的相对灵敏度 1.00 0.016 0.00104 0.834 0.06613C15N19F31P核磁共振波谱仪:连续波扫描NMR和FT-NMR二、质子的化学位移1、 化学位移的起因 化学位移源于核外电子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感应磁场的屏蔽 或去屏蔽效应。
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的真正条件应为: ν射 = γ H有效/ 2π 其中:H有效= H0(1-σ) = H0 - H感应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相对数值(δ/ppm)H样 - H标 δ/ppm = H仪ν样 - ν 标 x 106 x 10 = ν仪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 诱导效应: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吸电子能力强,使邻近 1H的质子峰移向低场(左侧),反之移向高场(右侧)。
各向异性效应:烯、炔、芳香化合物。
氢键、:去屏蔽作用,醇、酸、β-二酮、酰胺等。
活泼质子交换:一般导致峰加宽、活泼质子化学位移不定温度及溶剂3、积分强度:用于确定分子中各种不同质子的数目 4、自旋裂分及自旋偶合 化学等价:分子中两个相同的质子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时 ,两者被称为化学等价。
化学等价的质子具有相同的化学 位移。
CH CO CH CH 3 2 2 3a b cH3Ca b cCH CH Br 2 2d e与不对称碳相连的CH2的两个质子化学不等价;有些质子等价 与否受条件限制。
H3C CH3CHCH2CH3 Cl 不等价 ClH C C HO CH3C NHa Hb不等价低温下不等价相邻质子间在外磁场存在下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