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海陆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12.51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知识点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海陆变迁是其中最显著的两种。
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七年级地理涉及海陆变迁知识点的学习,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海洋水深变迁随着地球的演化,海洋深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地球形成初期,洋底岩浆喷发不断,形成了很多海底火山,海洋深度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块运动导致海底大地构造不断变化,海洋深度逐渐加深。
今天的太平洋深度最深处达到了10,911米,而印度洋和大西洋最深处约为 7,900 米。
同时,海平面的变化也导致海洋面积的变化。
二、陆地形态变迁陆地的形态和地貌随着地球的变化,也在不断演化。
在地球的早期,陆地处于岩浆喷发、构造变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
经过亿万年的沉积、侵蚀、抬升、变质等作用,陆地逐渐形成了各种地形,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
筛选影响景观变迁的因素,人类活动对陆地变迁的影响应不容忽视。
人类开发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也在不断影响着全球陆地的形态。
三、海陆变迁的影响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南海、东海等海域的争端,表面是资源争夺,但实质上也反映了海域地位、资源变迁等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海岸带的变迁,往往也带来着自然灾害的风险,如海啸、海岸侵蚀、泥石流等。
陆地的变化也会对人类造成问题,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退化等也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困扰。
四、预测海陆变迁趋势从目前地球自然环境的运动趋势来看,未来地球海陆变迁趋势仍将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尤其是在人类活动全球化、气候变化等背景下,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冲击也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预测未来海陆变迁趋势,没有一个简单的方程式,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板块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让地球迅速转变甚至崩解,人类需要正视此类问题并积极面对。
结语地球上的海陆变迁由于多种不可预测的因素会不断出现,任何地理知识点的学习,都需要学生正视生态环境变迁的趋势,综合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专题06海陆的变迁重点难点1、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是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
世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国”。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后来大陆漂移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证据是非洲西岸凹处与南美洲东岸凸处可重合。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
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的地带,有的张烈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重难点训练一、选择题小柳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证据:①在上海市的西部自北向南可以找到一条断断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③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④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说明桑田可以变成沧海的实例是A.①B.②C.③D.④2.因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迁的实例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C2.D【分析】地球上是由海洋和陆地两部分组成,其中百分之七十一是被海洋覆盖,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覆盖,海陆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
1.以上四个例证中,“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可以证明桑田变成了海洋,其他三个例子是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故选C。
2.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和人类的活动,以上四个例子中,澳门的填海造陆属于人类活动影响海陆变迁,故选D。
3.下列不属于“沧海桑田”的例子是A.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B.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石油C.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及水井遗址D.荷兰的围海大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石油”说明这里曾经是茂密的森林;“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及水井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荷兰的围海大坝是因为荷兰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是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①古人凭借直觉和臆想提出“天圆地方”。
②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最早提出了地球是球形。
(不能通过日食来判断,日食是月球的影子)③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体。
④地球卫星图片使人们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
2.能证明地球形状的事实有:①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②月食现象;③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舰船,先见船帆,后见船身;④登高望远;⑤地球卫星照片等。
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半径长于极半径)。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概念:人们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作用: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面貌,查看地球表面的多种地理事物,还可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二、经纬线和经纬度1.经线和纬线第1页共14页第 2 页 共 142.经度和纬度3.纬度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30°、60°属于分界线。
三、经纬网第三节 地球的自传一、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二、昼夜更替1.昼与夜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所决定。
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半即昼半球,另一半背向太阳则是夜半球,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
2.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因地球自转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第 3 页 共 14 页3.昼夜更替的原因: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②地球的自转。
三、时间的差异第四节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概况及地理意义二、四季的变化第 4 页 共 14三、地球上的五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区别★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 地图基本要素一、方向1.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单元总结要点图解知识清单一.海陆分布1. 大洲和大洋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1%)(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练习:填出图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2、重要的大州分界线:大洲州界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二.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建造围海大坝等)。
2、大陆漂移假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会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如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4.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及相对位置: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例如:(1)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断升高(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板块不断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在不断扩张。
2.4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变化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短期、瞬间、激烈:火山、地震漫长:沧海桑田指的是陆地变成海洋或者海洋变成陆地①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生物化石(地壳抬升)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地壳下沉)③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地壳分离)④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地壳挤压)⑤云南石林(地壳抬升)⑥黄河入海口陆地面积不断增长(黄河中沙子沉淀)人为:荷兰国土面积不断增加(填海造陆)注意:南沙群岛珊瑚礁涨潮淹没、退潮露出不属于海陆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德国人魏格纳)1.大陆漂移过程:南美洲东岸凸出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出部分相对应。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两块大陆上生物化石的相似性③古老底层分布相似性④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和鸵鸟)⑤南极丰富的煤炭三.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1.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①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②亚洲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③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2.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交界地带板块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高(山脉、岛弧、地震、火山)多地震多火山板块张裂拉伸:地表发生断裂(海洋、裂谷)3.具体表现和原因地区变化相关板块板块活动红海变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东非大裂谷变大板块内部张裂拉伸地中海变小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抬升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落基山脉抬升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阿特拉斯抬升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三.火山与地震1.板块张裂或者碰撞积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向东延伸到马来群岛南缘)注意: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火山国)多地震: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日本(地震国):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英国少地震:位于欧亚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2.当发生地震时①在楼上禁止乘坐电梯逃离,不能每个人都立即向屋外冲②在教室迅速用书包包住头部、寻找生命三角区躲避③在野外不要躲在山脚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不要往山下方向跑④不要用坚硬物体保护头部。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图片知识点地理学是讲述地球表面居住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等的一门学科。
在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海陆变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海陆变迁的重要性和其中涉及的一些图片知识点。
一、海陆变迁的重要性海陆变迁是指在地球历史上,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运动和变更。
数百万年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不断的相互干涉和相互作用,使得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地改变。
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陆变迁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海床的运动和海流的变化影响着海洋的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岛屿、海山和海底峡谷。
同时,大陆板块的碰撞和漂移,以及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导致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峡谷、河流等地形地貌的形成。
其次,海陆变迁对地球平衡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陆地上的植被和动物分布受到大气环流、水文循环和海陆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海洋中的物种也因水流、温度和氧气等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通过了解海陆变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
最后,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演化也有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大陆的漂移和碰撞引起了许多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大陆、资源和文明。
巨型物种的消失,也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地球上涉及的海陆变迁图片知识点1.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是指地球上的陆地主体,包括欧亚大陆板块、非洲大陆板块、南美洲大陆板块、北美洲大陆板块、澳大利亚大陆板块、南极洲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等。
2. 洋底扩张洋底扩张是指海底下的地质过程,也是海洋演变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是指新的海底地壳形成于中洋山脉的裂谷中,引起了地壳板块的漂移,从而导致了海域的扩张。
3. 火山口火山口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通道,其中的岩浆和蒸汽会随时喷发到地表上。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岛屿是面积较小的陆地;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3.世界轮廓几何图:(在图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与四大洋均按面积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5.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黑海和里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6.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7.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8.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10.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专题09 海陆变迁知识梳理一、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假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三、板块的运动1、A是北美板块、B是南美板块、C是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里面)、D是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在印度洋板块里面)、E是欧亚板块、F是非洲板块、G是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1、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红海在不断扩张(板块张裂),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板块挤压)。
(重点中的重点)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这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
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地球运动C.人类活动D.气候变化【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这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故选:A。
2.下列现象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A.“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抬升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和古河道C.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D.在长沙花鸟市场欣赏热带鹦鹉【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抬升,说明由海洋慢慢变成陆地,并且这片陆地还在不断抬升,反映海陆变迁的过程,A错误。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和古河道,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海洋的一部分了,反映海陆的变迁,B错误。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1一.沧海桑田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2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3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知识点详解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海陆变迁的原因,配上实例(课本37、38页活动题)1.自然因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二、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依据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依据:大洲轮廓线的相似性(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重点,以下内容要完全掌握)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四、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①红海不断扩张、②地中海不断缩小、③阿尔卑斯山④喜马拉雅山、⑤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⑥日本、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形成的原因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亚洲):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组成,落基山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撞击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撞击形成的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海陆变迁
1魏格纳(德国科学家)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5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5%以上,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油田”,“盐类故乡”,“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重要基地。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
课后练习
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主要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海陆变迁影响极小,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只是外力作用,全球变暖可能使海平面上升,但不是主要的,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关,对海陆变迁影响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
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由于地壳抬升造成的.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是由于断裂下沉形成的.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是板块断裂形成的.地中海将会不断缩小成为新的陆地.
故选:D.
3.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