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管理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3.80 KB
- 文档页数: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软盘育秧、水田耕整、机械插秧和大田管理四个关键环节。
采用该技术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高产稳产。
一、软盘育秧机插秧所用秧苗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毯状秧苗.秧块的标准尺寸为长58厘米,宽28厘米,土厚2—2。
5厘米。
在秧块的三种尺寸中,宽度和厚度最关键.与常规育秧不同,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
生产中最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是软盘育秧,它是在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简化并发展起来的,投资成本低,操作相对简便,育秧成功率较高,深受农民欢迎.软盘育秧作业流程:(一)育秧准备根据机插秧计划面积,及早落实育秧田,备足育秧材料,确保大田、秧田及所需材料及时到位。
1.床土准备⑴床土选择选用土壤肥沃、无残茬、砾石、杂草、无污染的壤土。
适宜做床土的有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田土(不宜在荒草地及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麦田取土)或经秋耕、冬翻、春耕的稻田土。
⑵床土用量每亩大田常规稻一般需备营养细土100公斤作床土,另备未培肥的过筛细土25公斤作盖土。
⑶床土培肥肥沃疏松的菜园土过筛后可直接用作床土。
其它适宜土壤提倡在冬季完成取土,取土前一般要对取土地块进行施肥,每亩匀施腐熟人畜粪2000公斤(禁用草木灰),以及25﹪氮、磷、钾复合肥60-70公斤。
提倡使用适合当地土壤性状的壮秧剂代替无机肥,在床土加工过筛时每100公斤细土匀拌0。
5—0。
8公斤旱秧壮秧剂。
取土地PH值偏高的可酌情增施过磷酸钙以降低PH值(适宜做床土的PH值为5.5—7。
0).施后连续机械旋耕2—3遍,取表土堆制并覆农膜至床土熟化.⑷床土加工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堆水分适宜时(含水率10-15﹪,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进行过筛,要求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其中2-4毫米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过筛后继续堆制并用农膜覆盖,集中堆闷,促使肥土充分熟化.需要注意的是,冬前未能提前培肥的,宁可不培肥而直接使用过筛细土,在秧苗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
水稻育秧盘育秧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秧是水稻种植中极为关键的环节。
盘育秧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育秧方法,下面是关于水稻盘育秧技术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育秧基地选择:育秧基地首先要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方。
同时,应该避免育秧基地附近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或者周围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
此外,育秧基地还要尽可能靠近水源,这样便于浇灌水稻。
二、土壤整地:盘育秧的土壤整地要求较为细腻,不宜过砂、过硬,土层较深,淹水条件好。
育秧前需将地面铲平,清除地表的碎屑,并翻松整地,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三、秧田工程:1. 预备田:选择地理位置较高的地块进行预备田的整地,使土壤排水良好,并便于灌溉。
2. 盘育秧水田:选好满足条件的地块后,将田面整平,田埂修整利于水稻有一定的蓄水条件。
3. 田地选择:选择育秧良好的农田进行盘育,尽可能选择丰水多的稻田。
四、品种选择:在育秧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好的水稻品种。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育秧条件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有一定的研究和评估。
五、施肥管理:盘育秧过程中要适时施肥。
一般采取底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水稻苗期和幼苗期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六、灌溉管理:水稻是水生植物,育秧过程中要确保水分的充足供应。
要根据土壤湿度情况和水稻生长的需要合理灌溉,避免秧田有干燥和水浸情况出现。
七、病虫害防治:育秧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要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总之,水稻盘育秧技术是水稻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选择适合的育秧地点、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害防治,能够确保水稻苗期健康生长,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盘育秧技术。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民收益和市场供应稳定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些技术措施。
一、田间管理技术1. 施肥:种植水稻之前,要先对土壤进行调查,并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法。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适时施肥,控制施肥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同时,要注意避免肥料积累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 土壤耕作:在收割水稻之后,清理过去一季度的残留物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适当的松土和耕作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有利于水稻生长。
3. 水分管理:水分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进行灌溉。
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要增加水分的供应,保持土壤湿润,并避免水分暴涨、蒸发和淤积等问题。
4. 防止秧苗倒伏:在水稻返青期和拔节期间,要注意聚散实力,及时剪去杂草和病麻籽,避免秧苗倒伏。
同时,要注意合理密度,掌握水肥管理法,保持优良生态系统。
5. 安全收割技术:对于成熟的水稻进行收割时,需要注意确保割棍的锋利度和收割机的正常运行。
保证角度的正确和精确,避免割损和芽的磨损。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1. 水稻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生长期间最为严重的病虫害之一。
针对此类病虫害,可以适当的采用生化方法,例如农药光谱的筛选,筛选适合的百虫清,药剂的控制,以及增强稻飞虱天敌的数量等措施。
2. 二化螟:二化螟是水稻返青期间减产的致命因素之一。
针对此类病虫害,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头条适合的田间技术措施,例如农药层次和农药防治的选择。
口腔亲和性制剂的硫代硫酸盐等在灰化螟的有效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病害之一,会对水稻的生长和收成造成极高的危害。
想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瘟病的滋生,我们需要采用综合措施,例如种子浸种、农田修剪、农田消毒、磷酸盐施加、钙素等药剂的合理应用等,以及及早发现和及早处理感染病毒的农田。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要点1.土壤管理水稻对土壤要求较为严格,需选择疏松、湿润度好、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
对于干旱地区,应采取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度;对于湿润地区,应采取排水措施,防止土壤积水导致水稻根部窒息。
2.施肥管理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可通过合理施肥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
在肥料选择上,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搭配,确保全面均衡的养分供应。
同时,施肥时要注意合理分配施肥量和时间,避免过量施肥引发病虫害。
3.水田灌溉管理水稻是水生作物,所以稳定的水分供应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
在灌溉管理上,应注意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水量调控。
初期种植时,需要湿润的条件,后期则适度干燥,以促进水稻充实。
同时,要定期检查田间水位,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稻生长遭受不良影响。
4.定植管理水稻定植时要注意合理密植,并进行适当的追肥措施,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和扎实生长。
定植后要及时整地,保持田间土壤松散度。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田间湿润度,减少根系受挤压和高温的影响。
5.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侵袭,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要进行及时的病虫害防治。
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6.除草管理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受到野草的竞争,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要加强除草管理,确保水稻田间的良好生长环境。
除草方法包括机械除草、化学除草和手工除草等,要根据田间草情和水稻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施肥管理、灌溉管理、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除草管理等措施,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助力农民实现丰收。
因干旱造成长龄秧田间管理及当前病虫害防治意见由于长期干旱少雨,我镇不少塘坝基本干涸,大片农田无水栽插秧苗,水稻秧苗普遍处于秧龄偏长现象。
针对长秧龄秧苗以及移栽后大田管理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水稻秧龄过长容易出现早抽穗现象,对秧苗适当增施尿素等氮素化肥,可以减轻早抽穗现象发生。
一般每亩用尿素3公斤均匀撒施,(或用尿素0.6公斤加磷酸二氢钾0.2公斤兑水45公斤喷施),保证秧苗生长健壮。
二、秧龄超过35天,视秧苗长势情况,在三叶一心期喷一次300 mg/kg的多效唑,可降低苗高。
三、长秧龄水稻大苗栽插宜稀,有利于增加单株分蘖数,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总数,从而提高产量。
适宜栽插密度为1.6—1.8.万穴。
四、长秧龄秧苗由于苗生长弱,移栽到大田后要加强水肥管理,以延长大田营养生长期。
基肥每亩用45%复合肥25—30公斤。
分蘖肥要早施重施,在移栽后3~5天追施尿素每亩7—10公斤。
晒田应轻晒,多次晒,避免重晒,以免损伤稻株。
五、水稻在大田后期出现主茎提早抽穗现象,对这些田块,可以适当增施肥料,每亩追施尿素4公斤左右,促进分蘖生长成穗。
六、病虫害防治。
稻水象甲和稻蓟马是当前水稻秧田和大田主要害虫,防治药剂可以选用丙溴磷、毒死蜱以及辛·唑磷加吡虫啉(吡蚜酮)兑水喷雾。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当前要求各村发动群众,集中人力,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
要对稻田秧苗、秧田及周边杂草一起喷药,杀灭成虫,起到杀一灭千的作用。
施药时先排干田水再喷药,喷药时间宜在下午5点钟以后。
利用成虫具趋光性的特点,可以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杀。
(农技站2011.05.08)。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一、置床标准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摆盘前置床要达到高、深、干、平、直、净、齐、碎、实九字标准,即:高:置床高出地面20~30厘米,确保旱育秧;深:置床化冻深度30厘米以上;干:置床干爽达到旱田干土标准;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置床中间及四周砖道要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净:床面干净,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石块,无长度大于5厘米的草根等杂物;齐:砖道摆放整齐、砖面平整,及秧盘之间高度在2厘米左右。
碎:床面土壤细碎,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土块;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人踩无脚窝。
二、置床调酸、施肥、消毒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pH值,尤其是新建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pH值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不使用壮秧剂代替),具体方法是:1、调酸。
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以有机固体调酸剂秀地为例,置床pH值7.0以下时,360平方米标准棚用量15公斤,pH值7.0以上时用量20公斤),拌适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
2、施肥。
及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后拌适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
3、消毒。
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三、营养土配制技术标准1、以机插盘育苗盘土厚度2厘米,每盘土重3公斤为标准,每平方米6盘,需营养土18公斤。
2、按照每袋壮秧剂的育秧面积,确定每袋壮秧剂需要混拌过筛细土量。
如某壮秧剂“机插盘育苗:每袋15公斤用于50平方米苗床”,则此壮秧剂每袋15公斤需混拌过筛细土50平方米×18公斤/平方米=900公斤。
3、配备准确的称量过筛细土的器具,先将一袋壮秧剂及需要混拌过筛细土总量的四分之一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及剩余四分之三过筛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水稻抛秧与秧田管理技术作者:李兵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02期1.抛秧技术1.1 整地抛秧田要求地平,泥浆软,秧苗能均匀地扎入泥浆中。
达不到整地要求,稻池子高处秧苗扎不进泥浆中,易倒苗。
低洼处水深又易造成漂苗,保证不了抛秧质量。
因此,整地要旱整后再水整,力争“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
抛秧是将秧苗抛向空中,秧苗借助营养块的重力作用落人泥浆中,因此,抛秧一定要在花达水状态下进行。
土壤粘重的老稻田一般应在水整地时,边搅拌泥浆边抛秧;如果旱田改水田,泥浆较松软,为防止秧块入泥过深可在水整地后0.5天或1天,待泥浆沉落适宜时再抛秧。
大风、大雨天不宜抛秧,以防倒苗和漂苗。
抛秧之后1天再稳灌浅水。
抛后的秧苗倒伏属正常现象,凡秧苗根部未脱离营养块的,倒伏的秧苗4~5天后都能扎根直立。
1.2 抛秧期在我省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3℃时,一般为插秧始期(5月15日前后)。
由于抛秧根系入土浅,一部分秧苗又可能在抛秧时倒伏,只有气温较高时才能迅速发生新根,促进生长。
因此,抛秧适期可选在比插秧稍晚的气温回暖时进行。
1.3 抛秧密度就我省抛秧密度而言,南部稻区以每平方米25穴,北部稻区30穴比较适宜。
根据多年试验表明,抛秧密度较插秧密度稀一些为好,因为抛秧较插秧早分蘖6~7天,分蘖多30%~40%,且有效分蘖多。
1.4 抛秧方法(1)人工抛秧用手大把抓起秧块,向空中抛出2~5米高,使秧苗块均匀分散落到田内。
秧块入泥深度一般以0.7~1厘米为宜。
为使稻田的秧苗分布均匀,一块地可分两次抛栽,即先抛本块地应抛秧苗的60%~70%,然后再抛余下的30%~40%。
抛完后,可根据稻田落苗情况,再进行一次人工间苗或补苗。
(2)机械抛秧优点是高效、均匀、入土浅、立苗好。
一般1台机器1小时可抛栽0.8~1公顷,是人工抛秧的35倍。
2.抛秧田管理2.1 施肥技术(1)育苗田施肥摆抛秧盘的苗床要在整平后施肥,一般每平方米应施腐熟的猪粪10千克,硫酸铵、磷酸二铵各2克,硫酸钾25克,均匀地撒在床面上,拌入5厘米土层中。
旱育保姆秧田管理及栽培技术旱育保姆,田管理及栽培技术旱育保姆在水稻旱育秧上应用,播种后能很快吸收苗床底部墒水,在种子周围及秧苗根部形成集“小水库”“小肥库”“小药库”于一体。
形成直径约2.5—3cm的蓄水球囊,为种子出苗和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充分发挥旱育保姆在水稻旱育秧上的优势及作用,特提出旱育秧的管理及栽培技术要点:一、水分管理。
旱育保姆育秧要适当控制水分。
当揭去覆盖物后要一次性浇足水,待苗床干透后再浇透水,在拔秧前一天下午待苗床干透后浇透一次水,以便拔秧和带土球抛秧。
切忌经常浇水,以免造成拔秧困难。
二、注意防治害虫。
旱育秧改变了水育秧的土壤环境,地老虎,蝼蛄,蚯蚓、稻象甲等对旱育秧造成危害。
因此要加强对旱地害虫的防治,可于早晚用杀虫剂兑水喷雾于苗床。
三、加强病害防治。
由于包衣过程中易造成包衣不彻底,引发立枯病等叶片发黄症状。
因此要注意:①盖土不严或因雨水冲刷使谷粒外露的要及时补盖细土②注意补充水分③是用多菌灵等药剂喷雾保苗。
四、注意施肥。
旱育秧因土壤肥力差异,易引起叶片发黄等脱肥症状。
一是要注意三叶后结合浇水补施1%尿素。
二是结合浇水兑施清水粪。
五、栽培时注意事项:1、拔秧苗时要一株一株分开,以便抛栽。
2、秧龄以30天左右为宜,及时抛栽。
3、因干旱或无水插秧造成秧龄过长或秧苗过高等原因,可将抛秧改为插秧。
4、抛秧时应选择阴天或晴朗无风的天气,或风力不大时顺风抛秧,避开大风或大雨天抛秧,一般向上直抛3米左右为宜。
力求抛高、抛匀。
5、抛秧时,选抛70%,留30%补抛。
一般每亩1.6—1.7万株,每平方米抛30蔸左右。
(湖北当阳市农业110服务中心)第1页共1页。
秧田管理秧田管理要抓住四个关键时期:第一个关键时期——种子根发育期:播种后到第一完全叶露尖,时间为7-9 天。
管理重点是促进种子根长粗、伸长、须根多、根毛多,能吸收更多养分,为壮苗打好基础。
此期不使床土过湿过干,一般不浇水,过湿处散墒,过干处喷补,昼揭夜盖促进出苗整齐。
温度以保温为主,棚内温度如达33 ℃以上,开口降温,使棚内温度保持32 ℃以下。
最适温度25 -28 ℃,最低温度不低于10 ℃。
第二个关键时期——第一完全叶伸展期:从第一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5-7 天。
管理重点是:60% 的苗一叶露尖及时撤出地膜,顶盖处敲落,露籽处覆土,在新覆土处要补水。
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不超过 3 厘米,地下促发鞘叶节5 条根系生长。
此期温度最高不超过28 ℃,适宜温度22 -25 ℃,最低不低于10 ℃。
水分管理上坚持“见干土再浇水”原则,床土过干处,适量喷浇补水,一般保持旱田状态。
第三个关键时期——离乳期:从2 叶露尖到3 叶展开,经两个叶龄期,历时约10-14 天。
胚乳营养耗尽,故称离乳期。
此期 2 叶生长略快,3 叶生长略慢。
管理重点是:地上部控制1-2 叶叶耳间距和2-3 叶叶耳间距各 1 厘米左右;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根8 条健壮生长。
要进一步做好灭草可用千金和排草丹来防除苗床出土的杂草。
防止后期温度突然升高导致青枯病的发生。
以肥调匀秧苗长势等管理工作。
温度管理,2-3 叶期最高不超过25 ℃,适宜温度2叶期20 -22 ℃,3 叶期为18-20 ℃,最低温度均不低于10 ℃。
特别是在2.5 叶期,温度不超过25 ℃,防止出现早穗现象。
最高温度定为22℃。
水分管理,要三看浇水。
一看早晚叶尖有无露珠;二看午间高温时新展开叶片是否卷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发白。
如果早、晚不吐水,午间新展开叶片卷曲,床土表面发白,应在早8时前进行浇水,一次浇足。
1.5 叶期和2.5 叶期各浇一次酸水(PH 值:4-4.5 ), 特别是土壤PH 值偏高的地方更要注意。
水稻插秧前田间管理制度一、土壤准备在水稻插秧前,首先要进行土壤准备工作。
土壤的准备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土壤准备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土壤翻耕,将土壤中的积水和杂草进行清理。
其次,要进行施肥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的肥料搭配和施用方法,进行基肥施入。
一般来说,每亩地施入有机肥5000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10-15公斤。
在施肥之后,进行翻耕,使施肥均匀深入土壤中。
最后,进行水稻圃田整平,以便于后续的插秧工作。
二、水质管理在水稻插秧前,要合理管理田间水源,保证水质的卫生和充足。
首先,要根据农田灌溉条件,合理规划水田用水计划,尽可能保证田间水资源的充足。
其次,要对灌溉水进行检测,保证水质的卫生,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污染。
同时,在插秧前期要保持好田间的排水系统通畅,以便于及时排除雨水和灌溉水,避免积水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
三、病虫害防治水稻插秧前,在田间管理中要重点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危害。
在插秧田间管理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首先,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其次,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同时,可以在插秧前进行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防治。
另外,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四、插秧前的田间施肥在水稻插秧前,合理的施肥工作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至关重要。
插秧前的田间施肥主要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是指在插秧前对土壤进行施肥,追肥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按时进行补充施肥。
1.基肥施肥基肥施肥是在插秧前进行的一次主要施肥工作。
在进行基肥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肥力、水稻品种和地块周围环境来进行科学合理施肥。
一般来说,每亩地可以施入有机肥5000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10-15公斤。
需要注意的是,施肥后要及时进行翻耕,使肥料均匀深入土壤中。
2.追肥施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插秧后要按时进行追肥施肥,以补充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水稻秧苗管理一、引言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秧苗阶段是关键的生长阶段,对后期产量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科学有效地进行水稻秧苗管理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稻秧苗管理的重要性水稻种子在育秧过程中发芽生长,形成秧苗,这是水稻生长的初步阶段。
良好的秧苗管理有助于水稻生长的健康发展,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耐逆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1 促进生长发育水稻秧苗管理中,科学施肥是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叶片的数量和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光合作用强度,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控制病虫害水稻秧苗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对秧苗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在水稻秧苗管理中,必须要进行病虫害防治。
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施用防治病虫害的药剂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2.3 提高耐逆性在水稻秧苗管理中,为了提高水稻的耐逆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适当遮荫,减小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在高温天气下,可以适时浇水降温,减轻水稻的热害;在低温天气下,可以提前蓄水,提高水稻的抗寒性;在贫瘠土壤中,可以添加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
三、水稻秧苗管理的关键技术3.1 种子处理水稻种子作为水稻生长的基础,种子的处理是水稻秧苗管理的首要步骤。
种子处理包括杀菌处理、浸种处理和添加生长调节剂。
杀菌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种子传播的病菌感染秧苗,浸种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添加生长调节剂可以促使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强壮生长。
3.2 施肥管理施肥是水稻秧苗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需要,合理施肥可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秧苗的生长发育。
施肥需要根据水田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3.3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水稻秧苗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秧苗健康生长的关键措施。
秧田管理技术
秧田管理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运用的一系列管理方法,旨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秧田管理技术:
1. 土壤准备:保证田地的排水良好,除去杂草和杂物,改善土壤质量,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浸种:将稻谷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水膨胀,便于发芽和生长。
3. 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4. 施肥: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水稻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和无机肥料,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5. 水稻插秧:将水稻幼苗按照一定的间距插入田地中,保持整齐和适当密度,提高产量。
6. 灌溉管理: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合理进行灌溉,保持适宜的水分状态,防止水稻旱涝。
7.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田,发现有害生物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使用农药或生物防治。
8. 杂草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避免杂草对水稻生长的竞争影响。
9. 调控秧苗生长:通过控制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10. 秧苗培育:合理安排苗床管理,提供适当的养分和水分,保证幼苗质量。
这些秧田管理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以实现高产、高效和环保的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巧一、注重插秧质量在插秧时,要注意插秧质量,拉线插秧,行直穴匀,不缺穴不漂苗,插秧深度为2厘米。
稻田地1厘米至2厘米浅水时插秧,插秧后稻田立即进水护苗。
日平均气温稳定13℃时为插秧适宜期,插秧规格是行距30厘米,株距12~13厘米,每穴3~4株。
株高穗大、分蘖力强的品种、杂交稻等可插2~3株。
机械插秧是,建议控制每天插秧亩数。
插秧机需控制插秧速度,以免造成缺苗断空。
要合理安排插秧时间,将天气、插秧机损坏维修等因素考虑在内,天气不好,延迟1-2天也可以。
二、查田补苗插秧时同步补苗,补苗到位,不留死角,插秧结束,补苗结束,提高补苗效率还能提高补苗质量,绝对节本增效,别说这时候补苗人工贵,想想后期几个人在地里转悠一天也不见得补了多少苗,也别怕苗没扎根,后期补苗全田乱走,扎根了也被你踩歪了。
另外,补完苗后剩余的苗及时从田间清除。
三、插秧后水层管理插秧后一定要及时上护苗水,这时期秧苗在移栽时根系受伤,吸收能力降低,对水分非常敏感,插秧后如果缺水,秧苗返青缓慢甚至会造成秧苗死亡,水过深也会影响正常返青,还给潜叶蝇提供了滋生条件。
返青期水层管理:插秧后深水护苗,水深苗2/3,以不淹苗心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快速返青。
分蘖期水层管理:返青后浅水灌溉,3-5公分水层,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
阳光可直照茎部,增水温地温,增加*壤含氧量,促根发育,促水稻分蘖早发生。
分蘖末期,当田间分蘖数达到计划80%时,可晾田5-7天,控制无效分蘖。
晒到田间地面呈湿润状况或有鸡爪裂纹,水稻叶片退绿,基部变圆变硬为止。
晒田过后又进行浅水管理,干湿交替。
晒田使大气直接进入*壤中,增强*壤通透性,改善*壤结构,增加了*壤中氧气含量。
另外,晒田后秧苗新根数目增多,促进根系下伸,扩大了根系活动范围,增强了吸收能力,可促进秧苗对氮的吸收,增强了茎的纤维合成,控制伸长节伸长,提高了抗倒性,为穗大粒多打下了基础。
水稻各生育期的田间管理水稻各生育期的田间管理1、秧田期田间管理(1)芽期的管理。
从播种到第一片完全叶展开之前为芽期。
芽期的管理主要是促使芽谷迅速扎根立针,防止倒芽、烂芽。
采取抢晴天播种,排水晒田等方法。
(2)幼苗期管理。
自一叶展开至3叶期为幼苗期。
秧苗生长到3叶期种子贮存的养分以全部耗尽,转为独立营养,称为断奶期。
水稻秧苗到三叶期,谷粒内的营养物质全部耗尽,营养来源转为全部需要自己吸收和制造,此前应施速效肥供应养分。
要分别在1叶1心和2叶一心期分两次提早施好“断奶肥”,可每次亩施3到4公斤尿素;在2.5至3叶期施好促蘖肥,亩施4至5公斤尿素;只有提前施才能及时利用,到三叶期施就晚了,已经是促蘖肥了,起不到补充断乳肥的作用。
“断奶肥”是指水稻秧苗离乳期的追肥。
它直接关系到秧苗能否正常地从土壤中吸取养分。
通常水稻种子胚乳中贮藏的淀粉要到三叶期才能耗尽,因而有些人认为“断奶肥”就应该在兰叶期施用二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研究证明厂断奶肥”应提早到一叶一心期施用,而不是三叶期。
原因有三:①水稻种子发芽生根后就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不是到三叶期“断奶,,后才吸收。
一叶一心期,秧根一般已生长到2一3厘米,虽很细弱,但已能够吸收养分;②稻种的胚乳中所贮藏的养分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只占10%左右。
这些蛋白质大约在种子发芽后的7一8天就已经或接近水解完毕,如果不及时补给氮素澳吐会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③一叶一心视施甩“断奶肥”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当时氮素的亏缺,而且可以增加秧苗的光合作用,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进而增强秧苗的杭逆能力,使秧苗顺利渡过‘断奶期。
” “断奶期勺恿常施用速效化肥{麟坛袭{量,以免发生烧苗现象。
“送嫁肥”是指水稻拔秧移栽前施用的肥料,也叫“起身肥”。
有些农户缺乏对施用送嫁肥作用的了解,随意提早或推迟施用,结果影响插后早发(3)成苗期管理。
自三叶至移栽前,称为成苗期。
在稀播的情况下,分蘖开始,对养分吸收增多。
秧苗管理技术
秧苗管理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针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特殊需求,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秧苗的质量和产量。
秧苗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优品种: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及市场需求等情况,选用适合的高产、抗逆、优质品种。
2.控制播期:合理控制播期,使秧苗在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等条件下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和质量。
3.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秧苗生长需要,科学合理施肥,提高秧苗的营养水平和抗逆能力。
4.精细管理:包括松土、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秧苗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5.保护环境:秧苗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保持土壤湿度和通气性,避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秧苗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秧苗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户的收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1 -。
秧田管理技术
秧田管理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合理的秧田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秧田管理技术。
首先是种子处理。
在水稻种植前,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种子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促进秧苗生长。
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干燥、喷雾等。
浸种是将种子放入适当浓度的药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药液渗透到种子内部,起到杀菌、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干燥是将浸过药液的种子晾干,以防止种子过湿引起发芽不良。
喷雾则是将稀释后的药液喷洒在种子表面,起到杀菌、促进萌发的作用。
其次是田面整理。
在水稻育秧期,田面整理是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和通气,为秧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田面整理一般包括深翻、中耕、平整等步骤。
深翻是将土壤翻松,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中耕是翻松浅层土壤,松松土壤,破坏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平整是将土壤表面平整,以便水稻的正常生长和管理。
再次是水田灌溉。
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因此灌溉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水田灌溉一般分为浸水灌溉和干地灌溉两种方式。
浸水灌溉是在播种后,将水淹没在田地上,使土壤充分吸水,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干地灌溉则是控制水位,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水稻生长过度生长。
还需要注意水稻的施肥。
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供应,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施肥一般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是在秧苗移栽前施用,为水稻的初期生长提供养分。
追肥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适时施用肥料,补充养分。
施肥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土壤条件和水稻品种的需求来确定,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最后是病虫害的防治。
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秧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如良好的灌溉、施肥、杂草清除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秧田管理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种子处理、田面整理、水田灌溉、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措施,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合理的秧田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因此,在水稻种植中,必须重视秧田管理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