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民俗工匠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6.06 MB
- 文档页数:160
邢莉版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商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工匠民俗是指在商业领域中,工匠们传承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生产方式和商业文化。
它代表了特定行业的专业技艺、传统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准则,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工匠技艺的追求与推崇。
本文将从工匠精神、技艺传承以及商业民俗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商业民俗工匠民俗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工匠精神的体现商业民俗工匠民俗的核心在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体现。
工匠精神强调专业技艺、匠心独运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对工作责任的承担。
工匠们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传递着精细工艺、严格标准和完美品质的价值观念。
他们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控制和独特设计的融入,为产品带来了无限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商业民俗工匠民俗承载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工匠们凭借多年的专业技术研究和经验积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产品和生产流程。
这种传承不仅帮助工匠们守护了传统文化遗产,也推动了商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保持了行业的标准化和品质稳定,同时为商业提供了更多的多样性和选择。
三、商业民俗的应用商业民俗工匠民俗的应用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中。
在手工艺品行业,工匠们通过对原材料的筛选和加工工艺的精细控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在餐饮业中,高级厨师们通过独特的烹饪技巧和菜品创新,为顾客带来精致的味蕾盛宴。
在服装行业,设计师们通过精湛的剪裁和手工缝制,为消费者带来独特风格和高品质的服饰。
商业民俗工匠民俗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也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总之,商业民俗工匠民俗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现代商业的创新和推动力。
工匠们以他们的专业技艺和奉献精神,为商业行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商业民俗工匠民俗凭借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设计和完美的品质,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和推崇。
保持和传承商业民俗工匠民俗,鼓励工匠们继续努力创新,不仅有利于保护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也为商业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竞争优势。
第三章物质生产民俗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文化事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言⏹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是指与各种物质生产方式相关的民俗事项。
它大体可分为农业生产民俗、牧业生产民俗、渔业生产民俗、狩猎生产民俗及以工匠为主要群体的行业生产民俗等五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出于有序生产的需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甚至与之相关的生产仪式,这一切便是我们所说的生产民俗。
而这种生产民俗一旦定型,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他们的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民俗事项都是在物质生产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换言之,物质生产民俗是人类社会各种民俗事项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而以往的民俗学研究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正如英国民俗学家班妮女士所说的那样,传统的民俗学研究只注重“农夫把锄头插入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却不关心那些传统的生产技术、方法以及古老农具与这些仪式的密切关系。
他们只关心出海渔夫所遵守的禁忌,却不注重捕捞作业的生产与这些迷信活动的关系。
班妮女士所言,基本上反映了19世纪民俗学产生之初的研究取向。
⏹物质生产民俗是各类民俗产生的基础,失去了对它的研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其他民俗。
如狩猎民族与农业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是迥然不同的。
这个不同,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衣食住行,同时也合影响到他们的岁时民俗、人生仪礼,甚至宗教信仰。
⏹鄂伦春是个典型的狩猎民族,因狩猎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他们在创造各种独特的狩猎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出一整套与狩猎活动有关的生活民俗、信仰民俗和岁时民俗。
⏹服饰民俗方面,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的传统服饰绝大部分用兽皮制成,这一方面是狩猎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出狩猎活动对服饰质地、样式的特殊需求——鹿头帽有利于吸引鹿群,皮衣裤有利于躲避北方的严寒。
中国民间文化分类:一、生产贸易民俗1.农业民俗农具制造民俗农事生产管理民俗农耕礼仪农耕节气民俗农作技法民俗2.狩猎民俗狩猎组织民俗狩猎技术、器械民俗狩猎规约猎物处置民俗3.畜牧民俗游牧民俗放牧民俗动物养殖民俗4.渔业民俗捕捞民俗渔业作业民俗5.矿业民俗五金采矿民俗采石挖煤民俗6.林业民俗采伐民俗搬运民俗护林民俗7.采集民俗采山野菜野果民俗采中草药民俗8.工匠民俗工匠业民俗技艺传承民俗9.贸易民俗集市民俗行商贩卖民俗坐商店铺民俗水陆商旅民俗叫卖吆喝幌子招牌老字号及其影响民间消费习俗10.信贷民俗钱庄行业民俗典当行业民俗民间借贷习俗二、衣食住行民俗1.服饰民俗:衣着类别民俗修饰装束民俗服饰礼仪民俗2.饮食民俗:日常食制民俗节日祭日食俗调制烹饪食俗特色风味食俗3. 居住民俗房屋建造民俗宅院格局与居住民俗室内陈设民俗4. 交通民俗道路桥梁民俗运载工具民俗驿站码头民俗旅店货栈民俗三、社会家庭民俗1.家庭民俗长幼尊卑民俗家庭起居民俗2.家族民俗家族亲族民俗宗族群体民俗亲属称谓亲邻关系民俗3. 两性民俗性别民俗孤寡民俗两性交往民俗性教育民俗4.社团民俗同业行会民俗结义结社民俗5.乡规民约民俗社交礼俗寨组织俗制村民协力俗制习惯法规四、人生仪礼民俗1.生育民俗诞生礼俗养育民俗教育民俗成年礼仪人生礼俗2.婚嫁民俗.恋爱民俗定婚民俗媒妁民俗婚姻俗制结婚礼仪3.敬老民俗祝寿民俗尊老民俗养老民俗4.丧葬民俗报丧民俗祭奠民俗出殡民俗服丧民俗五、生态、科技民俗1.生态民俗气象生态民俗山川生态民俗动物生态民俗植物生态民俗2.民间科技天文历法气象谚语生产经验技艺技术发明民间算术民间测试民间制造3.民间医药民间医疗习俗民间用药习俗民间清洁习俗民间验方六、信仰民俗1.图腾禁忌图腾民俗占卜民俗巫俗禁忌民俗2.民间宗教巫术巫师巫教民间神俗民间宗教民间鬼狐民间迷信3.神灵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儒道佛崇拜民间庙会其他宗教七、岁时节令民俗1.岁时民俗生产时令民俗生活时令民俗2.节庆民俗春节过年民俗四季节日村落庆典家族典礼家庭与个人喜庆八、语言文学民俗1.语言民俗民间俗语谚语语言崇拜民俗语言民俗语言禁忌2.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史诗长诗谜语九、民间游乐民俗1.民间游戏民间玩具民间游戏2.民间竞技民间角力摔跤民间棋艺斗牛赛马叨羊十、民间艺术1.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民间美术2.民间音乐民歌民调民间器乐3.民间舞蹈民间歌舞民间乐舞民间高跷、旱船、龙灯、舞狮、舞龙4.民间说唱民间说书民间弹唱民间曲艺5.民间戏曲民间小戏地方戏傩戏木偶戏皮影戏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第一章绪论, 绪论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
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
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中自然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七章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
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几乎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全部信仰的思维观念和相当数量的形式。
第一节:信仰对象
一、灵魂
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
第八章 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
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
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
第九章民间艺术
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
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民俗田野作业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