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改进)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8
苏教版四年级上找规律练习拓展在数学的学习中,找规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对于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掌握找规律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为今后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些找规律的练习拓展。
一、数字规律1、递增规律比如:2,4,6,8,(),12,14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 2,所以括号里应该填 10 。
再看:5,10,15,20,(),30 。
这里的规律是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 5,那么括号里就是 25 。
2、递减规律像:20,18,16,14,(),10 。
明显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小 2,括号里应是 12 。
又如:30,27,24,21,(),15 。
规律是每个数字依次减少3,所以括号里是 18 。
3、倍数规律例如:2,4,8,16,(),64 。
不难看出,后一个数字是前一个数字的 2 倍,因此括号里是 32 。
还有:3,6,12,24,(),96 。
这里每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的 2 倍,括号里应填 48 。
4、混合规律比如:1,3,2,6,3,9,(),()。
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奇数项依次为 1,2,3……,偶数项依次为 3 的倍数 3,6,9……,所以括号里依次是 4 和 12 。
再如:2,5,4,10,6,15,(),()。
奇数项 2,4,6……依次增加 2,偶数项 5,10,15……依次增加 5,那么括号里应该是 8 和 20 。
二、图形规律1、形状规律观察一组图形:□△○□△○□()()。
可以发现是以“□△○”为一个循环组依次重复出现的,所以括号里依次是△和○ 。
再看:☆★★☆★★☆()()。
这里是以“☆★★”为一个循环组,括号里应是★和★。
2、数量规律比如:●●●● ●●●●● ●●●●●● ()()。
每个图形中的黑点数量依次增加 1 个,所以括号里依次是●●●●●●● 和●●●●●●●● 。
又如:■■ ■■■ ■■■■ ()()。
找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这三行排列中都蕴含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1)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2)像这样每两个同样的物体间夹一个不同的物体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3)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什么?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每组的两种物体,它们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数一数这些物体的个数,板书个数比一比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师:在这组间隔排列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叫做“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叫做“中间的物体”。
还有哪些物体是两端物体?每一排的两端物体相同吗?还有哪些物体是中间物体?你能再根据这个提示来说一说吗?(小)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
4.通过刚才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个。
反过来怎么说?(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师:刚才大家发现的很好。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
课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找规律”的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数字的顺序和变化的规律找出规律,给出下一组数字。
3. 能够应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数字的规律与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其中有四个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给出下一组数字。
二、新授
1. 仍旧以上述的数字为例,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发现其中的规律的。
2. 让学生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引出找规律的概念,即通过观察数字的变化来找出规律。
3. 老师出示若干组数字,要求学生找出它们的规律,并给出下一组数字。
4. 学生分组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上台展示自己找到的规律和下一组数字,其他组员可以加以补充和修正。
三、巩固练习
1. 老师出示一些实用的问题,如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10小时,它可
以行驶多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找规律来推算答案。
2. 老师出示一些数字的图形,如线条、图形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自主编写一些数字序列,让同学彼此交换,进行找规律的活动。
2. 让学生发现有哪些应用需要找规律的思维方法,如网络攻击、密码破译等。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数学的重要思维工具之一,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思考,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说课稿_说课稿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目标是:(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soft/。
教法与学法是: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
然后追问:同学们学得都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
(师板书:规律)然后顺势说明: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双手中,也存在着规律呢。
不信?就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在这里,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1第五单元找规律一、知识点:1、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2、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目标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使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典型训练题:一、按规律在括号理画出每组第32个图形。
二、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排列,红花、黄花、绿花各有多少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知识点:1、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列举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会不同的列举。
二、目标要求:1、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掌握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有多种的可能性结果。
2、学生能结合经验对具体情境中的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行和结论的确定性。
三、典型训练题:李红的书桌上有一本故事书、一本杂志,一本漫画。
她想把这三本书顺次放在书架上,她有多少种不同放法?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2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找规律》怎么写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开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3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有规律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规律。
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找到这些规律。
”2. 新课讲授(1) 观察规律:教师出示一组数字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其排列规律。
(2) 分析规律: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并解释规律的形成原因。
(3) 推理规律:出示新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或图形。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题目可以包括数字规律、图形规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规律。
4.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寻找规律的方法和步骤。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找规律的习题,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能否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找规律;2.学会不同情境下找规律的方法;3.能够应用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找规律的概念;2.能够发现不同情境下的规律;3.能够将找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1.对复杂题目的找规律;2.找到规律后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3.教师准备数学问题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1、2、3、4、5,让学生继续写下去,直到十几个数字之后,问学生如何能够更快地写出这些数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规律。
2. 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三个人同时开始跑步,A的速度比B快10米每分钟,B的速度比C快20米每分钟,如果他们每个人跑20分钟后,三人的距离加起来是多少米?」引导学生通过找规律解决问题。
3.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若干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解决。
例如:(1)10, 9, 8, 7, 6, 5, 4, 3, 2, ?(2)2, 4, 6, 8, 10, 12, ?(3)5, 10, 15, 20, ?, ?, ?4. 复习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找规律?2.找规律有哪些方法?3.如何将找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拓展练习;2.认真做好课本上的作业;3.挑战更多数学问题,发现更多规律。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找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需要在实际中多加训练。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无法自己找到规律,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课题:找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并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认识一一间隔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生猜测)师:(拉出1朵红花)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朵黄花)现在呢?(又拉出一朵红花)再看,(再拉出一朵黄花)再看看。
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花呢?为什么?生:红花,因为一朵红花后面就是一朵黄花,这样排下去的。
生:红花,因为它们是有规律的。
师:那是什么规律呢?(一个红花,一个黄花这样排列的)(师拉出下一朵红花,并且一端固定,使花平直展现在学生面前)师:其实,老师这份礼物就是一串花,而且是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依次排列着,像这样的排列你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排列好?(生:规律排列,黄白排列,一一排列,一一间隔排列)师:这名字起的好,就叫一一间隔排列。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师:你们觉得红花和黄花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很美,很舒服)师:这样的排列使物体看起来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观察挂图,初步感知(1)谈话:同学们,喜欢可爱的小白兔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到兔子乐园里去看一看,(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看到的,数到的,在组内轻声说一说。
(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在这个画面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生汇报时,师板书: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到底有什么共同点?接着在引导学生观察另外几组图,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兔子8只夹子10个木桩13根大树2棵蘑菇7个手帕9块篱笆12块绳子1根2.观察排列,发现规律(1)同学们看过数过了图中的事物,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竹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