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次课
- 格式:ppt
- 大小:504.50 KB
- 文档页数:48
第四章 数字特征前面我们介绍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对于一个随机变量,只要知道了它的分布(分布函数或分布律、分布密度),它取值的概率规律就全部掌握了。
但在实际问题中,一个随机变量的分布往往不易得到,且常常只需知道随机变量的某几个特征就够了。
例如检查棉花的质量时,我们关心的是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和纤维长度与平均长度的偏差大小,这些数字反映了随机变量的一些特性,我们称能够反映随机变量特征的数字为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本章将介绍几个最常用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第一节 数学期望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数学期望反映的是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的特征,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自然是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那么这个平均取值如何得到呢?怎样定义,我们先看一个例题例1:全班40名同学,其年龄与人数统计如下:该班同学的平均年龄为:4092115201519118⨯+⨯+⨯+⨯=a8.194092140152040151940118=⨯+⨯+⨯+⨯=若令X 表示从该班同学中任选一同学的年龄,则X 的分布律为于是,X 取值的平均值,即该班同学年龄的平均值为4092140152040151940118)(⨯+⨯+⨯+⨯==a X E8.19==∑ii i p x定义1:设X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其分布律为i i p x X P ==}{, ,2,1=i如果级数 绝对收敛,则此级数为X 的数学期望(或均值),记为 E(X),即 ∑=ii i p x X E )(意义:E(X)表示X 取值的(加权)平均值。
如果级数 不绝对收敛,则称数学期望不存在。
例2:甲、乙射手进行射击比赛,设甲中的环数为X1,乙中的环数为X2,已知 X1和X2的分布律分别为:问谁的平均击中环数高?解:甲的平均击中环数为 E(X1)=8 0.3+9 0.1+10 0.6=9.3 乙的平均击中环数为 E(X2)=8 0.2+9 0.5+10 0.3=9.1 可见E(X1)> E(X2),即甲的平均击中环数高于乙的平均击中环数。
第4次课蛙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一)、掌握蛙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的制备方法。
(二)、掌握引导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和测定其传导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相关知识(一)、兴奋及兴奋性的概念(二)、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动作电位时程和幅值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可以在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这种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刺激伪迹:刺激伪迹是在电刺激的同时,记录电极所记录到的一个电位变化。
它在动作电位之前出现,而且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伪迹是由于刺激电流沿神经干表面的电解质液体传导到记录电极下而被引导、放大出来的电信号。
由于电流的传导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刺激伪迹也几乎与刺激信号同时出现。
伪迹可以作为刺激开始的时间标记,用来观察潜伏期的长短。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的形式三本次实验的特点(一)、细胞外记录(二)、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神经干是由许多粗细不等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故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它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合成的一种复合电位。
其传导速度与组成该神经干的主要神经纤维有关,蛙类坐骨神经干中以Aα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大约为35~40 m/s,它并不能代表组成该神经干的每一单个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是主要代表了Aα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多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
对于每根神经纤维其兴奋性都不同,在一定范围内,较小的刺激能引起兴奋较高的少数神经纤维兴奋,所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较小;随着强度增加,能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也增加,所以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增加,当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
四本实验的原理(一)、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引导及其传导1、记录出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的原理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与电极所接触的两点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两电极之间也无电位差存在,扫描线为一水平基线。
七年级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设计水平四(初一年级)(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课的设计学校:梅列区第一实验学校姓名: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2.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3.教材特点: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篮球的教学以及各种游戏的开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4.教材功能与作用:本教材在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回归自然,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突出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促进身心健康之目的。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男女7:3比例,年龄多数在13岁-14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力量、速度及协调性上以及具备学习篮球的身体条件,在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认知、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他们可以带着疑问去听取老师的技术讲解,然后自己或者小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琢磨体会动作的技术要点。
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错,通过了解普遍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有进行篮球的基本功练习,一些基本的技术、技能掌握的情况比较好,对篮球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本次课是篮球单元教学的第四次课(本教材共1.5节课),本节课选用的教学内容,全班80%以上的学生可以熟练掌握。
三、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30%的学生知道,70%的学生在提示下能说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要领及练习方法。
(二)通过练习:让80%的学生能够掌握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并在练习中提高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
(三)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自身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练,在提高篮球技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对篮球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