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03 KB
- 文档页数:28
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教案(全册)目标本文档旨在为小学三年级的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教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惯。
教学内容第一课:身体清洁与卫生- 研究正确洗手的方法- 讲解身体清洁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第二课:健康饮食- 研究各种食物对身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饮食- 探讨饮食均衡的重要性第三课:适度运动- 讲解适度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运动的惯- 介绍一些简单的室内和室外运动方式第四课:心理健康- 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研究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 提供一些简单的放松和减压技巧第五课:安全与急救知识- 讲解个人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研究常见急救知识与技能- 提供一些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方法教学方法- 倡导以讲解、示范和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展示等辅助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定期进行复和测验,以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设立简单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定期与学生或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教学资源- 准备相关PPT和教学图片- 使用主题相关的绘本、故事书和视频资源- 提供一些互动游戏和教具,增加研究的趣味性教学安排- 每周一节健康教育课,每节课45分钟- 按照教案依次进行教学,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程进度- 安排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教学反馈与调整- 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与喜好-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进行教学调整和优化教学效果评估- 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综合测评,以评估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合学生的研究情况,总结改进教学方案的经验和方法以上为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教案,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和意识。
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精选9篇)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篇1一、设计背景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
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
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
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
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三、教学重点: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四、教学难点: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五、教学方式:1、讲述与讨论2、角色扮演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案例(投影画外音)凌是某中学初中学生。
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緣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
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初三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
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
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
2、学生发表意见: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位同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对比自己:你也有过这种考试焦虑吗?具体表现怎样?结果如何?(让学生讨论,现身说法。
)4、小结: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一)考试焦虑:因考试带来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和焦虑,这就是考试焦虑。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考试焦虑所笼罩、支配就会失去自信,影响自身潜在的才能和智慧的自我发挥,难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常处于忧郁之中,并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三下健康成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健康教育》三年级下册,主要包括第三章“生活习惯”的第一节“健康成长”。
详细内容涉及:1. 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卫生习惯;3. 了解合理膳食对健康成长的作用;4. 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培养学生合理膳食的观念,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2. 合理膳食的搭配。
重点:1. 基本卫生习惯的掌握;2. 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卫生习惯图卡、健康饮食搭配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健康生活方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健康成长。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a. 讲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b. 介绍基本的卫生习惯。
c. 指导合理膳食的搭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分析其对身体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卫生习惯为例,讲解如何正确刷牙、洗手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卫生习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演示正确的卫生习惯,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7. 课堂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健康成长2. 内容:a. 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b. 基本卫生习惯c. 合理膳食搭配d. 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自己在生活中养成的好习惯和需要改进的不良习惯。
b. 设计一份合理的膳食搭配,并说明理由。
c. 结合所学,向家人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 答案:a.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c. 学生可从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还需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一课《养成良好的习惯》活动课题:《好习惯伴我成长》一一心理健康课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文明好学生。
2、通过现实当中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从小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深入挖掘剖析目前学生当中存在的不文明、不和谐的言行,并能自觉改正活动准备:课件、师生搜集有关习惯方面的资料。
再现给同学们看看吗?3、表演过后,及时习惯、坏习惯?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大心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同事学生可以互相监督,教育学生发现自己家提醒同学有什么坏帮助改正。
有哪些坏习惯,在小习惯,帮助他怎样改组内说一说你怎样改正。
正,自由说。
七、习惯质大屏幕出示问题1、疑提问:每次都要人提两次质疑让学生醒才做的是不是好明白好习惯的养习惯呢?学生根据问题在小组成不是一朝一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展开讨论,然后回的事情,要能够归纳板书:自我约束报,并说出原因,能简自我约束,持之2、提问:今天我做练归纳成条的最好。
以恒去做,才能到睡前看半个小时真正把习惯带在书了,是不是就有好习惯了呢?教师板书:贵在坚持身上。
八、成长树教师课前准备一棵有了决心还不树板,上面画上叶子听音乐,学生把好习惯够,学生还要能的线条,让学生每人写在叶子上,然后在大看到自己的决准备几个剪好的绿树上板贴树叶。
完成快心,成长树以后叶子,上课时把自己的同学看屏幕的有关就挂在教室里,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名人名言。
每天提醒学生写在上面,同时播放“好习惯,益终音乐。
生”做到课堂外九、教师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师生共同齐读“好习的延伸,而不是结播卜一个仃为,你惯,早养成,益终生”要上完一节课而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卜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然后结束课程。
已。
板书设计:第二课《迷恋电子游戏害处多》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迷恋电子游戏的害处,从而能够正确对好习惯伴我成长自我约束贵在坚持待电子游戏和上网,能有节制地玩电子游戏,健康地上网,坚决不到网吧和游戏机房去玩。
小学三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朋友圈》教案教案名称:《我们的朋友圈》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时:1课时教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朋友圈的概念,认识到朋友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树立良好的交友观念。
4. 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1. 朋友圈的概念与重要性2. 与人交流、分享的方法与技巧3. 尊重他人的原则与表现4. 良好交友观念的树立5. 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圈吗?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2. 学生分享朋友圈的经历,教师总结朋友圈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与人交流、分享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尊重他人的原则与表现。
3. 教师举例说明良好交友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际沟通场景。
2.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建立良好朋友圈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家长评价4. 学生人际关系改善情况。
三年级下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2. 教会学生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倾诉等。
3.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行为。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5.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情绪相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今天的主题——情绪管理。
2. 新课展开(15分钟)- 分享情绪分类图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并讨论每种情绪的特点。
-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不同情绪的表现,增进对情绪表达的认识。
3. 情绪调节技巧介绍(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包括深呼吸、倒数放松法、倾诉等,并引导学生实践。
4. 分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情绪,并设计一张海报来表达这种情绪的处理方法。
- 各组轮流展示海报,并向全班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
5. 同理心培养(15分钟)- 教师出示几个情景故事,要求学生站在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可能的感受。
-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反馈(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学到的情绪知识和调节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 学生填写课后反思表,记录今天的学习体会和未来应用的计划。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结合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过程。
四、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小组讨论中的互动情况以及课后反思表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具准备情绪分类图表、角色扮演道具、情绪调节技巧卡片、情景故事卡片、海报材料等。
六、注意事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开放表达,同时保持课堂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小学三年级下册营养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惯;2. 认识不同营养物质对身体的作用;3. 掌握正确的饮食构成和均衡饮食的概念;4. 培养对健康饮食的自主选择和合理搭配能力;5. 培养爱护食物、节约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介绍健康饮食对身体的影响;- 分析不良饮食惯的危害。
2. 营养物质与身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分析各种营养物质在身体中的作用,如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蛋白质修复组织等。
3. 饮食构成和均衡饮食- 介绍饮食构成的概念,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食物和奶类食品等;- 分析均衡饮食的重要性,推荐三餐合理搭配。
4. 自主选择和合理搭配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食物;- 研究进行食物搭配,如主食和蔬菜的搭配。
5. 爱护食物、节约粮食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食物的珍惜与爱护意识;- 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惯。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不同食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营养饮食的兴趣。
2. 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加深对营养物质和饮食构成的理解。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营养饮食的实际操作,如进行食物搭配练或合理饮食的确认。
4. 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或故事,向学生展示不良饮食惯的危害,引发思考并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等。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进行食物搭配和合理饮食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实践操作以及课后作业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饮食构成图表;2. 食物图片或实物;3. 饮食案例;4. 互动游戏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健康饮食的重要性;2. 第二课时:营养物质与身体的作用;3. 第三课时:饮食构成和均衡饮食;4. 第四课时:自主选择和合理搭配能力;5. 第五课时:爱护食物、节约粮食的意识。
第一课我们的胃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人体胃的形态、构造及功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教学教时:一教时教学重点:1、知道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胃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胃的位置、形态及基本构造。
教学教具: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讲解:人体的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场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在消化系统经过消化、吸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
2、知道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挂图)学生观察,讨论3、胃的位置、形态及基本构造。
(出示挂图)(教师讲解:胃部位于人体的左上腹部,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
)4、胃的主要功能。
(教师讲解: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
并且利用胃的蠕动进行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进行消化。
)5哪些因素能引起胃病?(学生交流讨论)6怎样保养胃?(学生交流讨论)教学总结:我们知道了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胃的主要功能。
我们要好好保护胃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第二课我们的肾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体肾脏的形态、构造及功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教学教时:一教时教学重点:知道肾就是泌尿系统产生尿的主要场所,是泌尿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肾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教具: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1、复习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胃,知道了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体的肾脏。
2、学习什么肾脏是泌尿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示挂图,了解什么肾脏结构。
3、使学生对人体肾脏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肾脏的功能5、肾脏的生理意义:看挂图,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6、那么,身体健康与肾脏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并交流,)7、那么,如何预防肾盂肾炎呢?(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知道了肾脏是人体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课什么是血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血压的形成原因以及血压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教学教时:一教时教学重点:知道血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能根据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采取一定的措施。
三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
《三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的分类和重要性。
2.学习如何保持个人卫生。
3.认识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
1.食物的分类和重要性:通过课堂讨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食物分为蔬菜水果、谷物、蛋白质食品和奶类食品,并讲解每种食物的重要作用。
2.个人卫生: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刷牙、洗手、洗澡等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卫生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身体结构和功能:通过生动的模型和动画,呈现身体的组成和各个部位的功能,让学生对身体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活动:
1.食物的分类游戏:组织学生玩食物分类游戏,让他们根据食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并说出每种食物的重要作用。
2.个人卫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刷牙、洗手等日常卫生实践操作,纠正不正确的行为。
3.身体组织和功能展示:准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人体结构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引导学生对身体的关注和保护。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食物分类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其对食物分类和重
要性的理解。
2.观察学生在个人卫生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其对个人卫生常识
的掌握情况。
3.观察学生对身体结构和功能展示的反应,评价其对身体的认
识和关注程度。
五、拓展延伸:
1.邀请营养师或医生给学生讲解更深入的营养知识和健康常识。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健康运动,增强体能和促进身心健康。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卫生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通过《三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更全面地了解健康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贵州三年级下健康教育教案
《追寻健康之路》-贵州三年级下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理解身体健康对人的重要性。
2. 能够描述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和运动。
二、教学内容
1. 身体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2. 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3. 身体锻炼和运动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身体健康对个人的重要性。
2. 学习内容:通过讲解、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拓展: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锻炼和运动,通过游戏、体操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运动的乐趣和益处。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明白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与方法。
四、课后作业
1. 家庭讨论:让学生回家与家人讨论身体健康的意义与方法,
鼓励他们在家里实践良好的生活习惯。
2. 运动日记: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课、放学后的活动等,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的方式,增强了对健康生活的实践意识。
通过《追寻健康之路》这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身体健康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为他们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奠定了基础。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健康教育教案张转利汝州市向阳小学三年级2016.6.8第一课食物的旅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识记食物在人体中的运转顺序,知道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胃.小肠.大肠组成。
2.使学生了解掌握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道被人体消化和逐步吸收其营养物质的。
其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功用。
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激趣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保护消化器官的健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思品)2.感受人体消化系统的运动功能的协调美。
(美育)教学重难点: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消化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象车站的旅客一样,按时进入人体这列“火车”,并不断发生变化,经过四个车站后,该下车的“旅客”都下车,没下车的被人体吸收了。
那么食物的旅行要经过哪几个车站呢?(板书:食物的旅行)(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消化道的名称并回答上面的问题。
2.这些车站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并随着学生的回答标出各消化道的名称)。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食物在每个“车站”是怎么样变化的?(1).第一站,食物是怎样变化的?找出书上的句子来说一说。
A .食物变成什么样?B.这种变化是谁的作用?C.(录像: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吸收)我们就来看看牙齿是怎样使食物磨碎的?D.概括口腔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板书:切细磨碎)(2).食物中的淀粉在第一站下车后,食物又来到了?是直接到的吗?食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功用呢?(板书:输送)A.胃是什么形状?食物到胃变成了什么样?主要是谁的作用?我们去看录像后再逐一回答。
(录像:食物在胃中的消化吸收)B.书上怎么说的?概括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板书:碾磨搅拌)(3).(同上学习)讨论食物在小肠.大肠中的变化及小肠.大肠的功用。
(4).食物在旅行中不断被消化.吸收,到最后,这群“旅客”已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一齐回顾一下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全过程吧!演示录相:完整的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
(5).你能一边看板书,一边回忆,用自己的话说说:食物在人体中旅行。
经过了哪几个车站?是怎样变化的?(6).为什么食物在人体这辆“火车”中会改变模样呢?(三).学生完整叙述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感受消化道的功能美。
(四).检查学习情况:1.填空:(!).按照食物进入人体的顺序,人体的消化道是由组成。
(2).食物的营养成份主要是在里被吸收。
2.判断下面小朋友的作法对吗?为什么?(1).小明最喜欢用牙齿咬核桃壳。
(2).兰兰特别喜欢吃麻辣烫,一吃总要吃个够。
(3).军军玩了半天球,又累又脏,可他一停下来就用脏手拿馒头吃。
(五).结合实际情况学习消化器官的保护。
板书设计:食物的旅行消化道功用口腔切细磨碎食管输送胃碾磨搅拌小肠吸收养料大肠吸收水份第二课口腔卫生ABC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牙齿的结构。
2.了解引起牙周疾病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3.明白发生龋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很好地保护牙齿。
过程与方法:激趣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知道牙齿的结构,了解引起牙周疾病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发生龋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很好地保护牙齿。
教学重点.难点:发生龋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认识牙齿的结构什么是虫牙(学名龋齿,也称虫蚀牙.蛀牙)?龋齿(虫牙)是细菌与口腔内碳水化合物和糖起作用,发酵产酸使牙齿表面脱钙.溶解.破坏而形成龋洞的结果。
食物的种类对龋齿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软而粘.在口腔中滞留时间长的甜食易引发龋病。
食用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蔬菜.瘦肉等对牙面有机械性摩擦和清洗作用,减少牙面菌斑的粘附,在某种程度上有阻抑龋齿发生的作用。
牙齿咬合面的点隙窝沟,两牙相接的邻接面,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重叠,义齿卡环接触处,接触不良的套冠边缘处,最容易集聚菌斑,不易清洁,也是龋齿好发部位。
怎样预防龋齿?1.每天至少彻底刷牙两次,最好是在早晨和睡前各一次。
2.使用含氟牙膏刷牙,能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
3.每天用牙线清洁牙缝,把牙刷不易刷到的邻面牙菌斑清除干净。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奶糖.巧克力.甜点心和冰激凌等甜而粘的食物,少喝甜饮料,并尽量在正餐前后进食,吃完后一定要刷牙或漱口。
5.定期(半年左右)到医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维护。
什么是牙周疾病?牙周疾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在我国,成年人发病率高达70%以上,是丧失咀嚼器官功能的主要原因。
牙周疾病的自我察觉⑴近来刷牙时刷毛上有血迹,咬物时食物上有血迹,说明开始有牙龈炎。
⑵牙齿不松动,但牙龈红肿,一碰就出血,说明有牙龈炎。
⑶牙齿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咬物无力.牙根暴露,说明已发展到牙周炎。
这些症状若不能很好的治疗和控制,则会造成牙齿松动脱落,直接影响咀嚼.发音和美观。
怎样预防牙周病?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应用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行有效地刷牙,提倡应用牙线去除牙间隙的菌斑。
2.定期作口腔保健检查。
最好每半年一次。
3.定期进行洁治,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口腔洁治(俗称洗牙),保持健康的牙龈和稳固的牙齿,有效预防牙周炎。
4.合理饮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正确的刷牙方法要从小养成刷牙的习惯,一般在小孩两岁时就要教会他刷牙,而且最好每天刷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临睡前一次。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要尽可能刷净食物残渣,软垢及牙菌斑(口腔内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同时不伤害牙颈部和牙龈。
刷牙时应将牙刷横放在口内,刷毛轻压牙龈,刷上牙时毛束向上,刷下牙时毛束向下,然后轻压牙龈,再转动牙刷使刷毛向牙冠方向刷,以后再转牙刷使刷毛向牙龈,如此反复。
可先刷后牙和前牙的外侧面,再刷后牙内侧面。
刷前牙内侧面时,牙刷则应立放在前牙的舌面,刷毛由牙龈向牙冠方向刷动。
最后应刷牙的咬合面。
如使用含氟化钠.洗必钛或氯化锶的牙膏,还可预防龋齿.牙周病或牙齿过敏。
第三课饮食卫生天天讲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懂得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与营养。
2.发育和预防“病从口入”有密切关系,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牙齿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激趣法.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懂得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与营养,发育和预防“病从口入”有密切关系,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与营养,发育和预防“病从口入”有密切关系,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
2.让学生养成并坚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同学已学了不少卫生知识,今天老师准备和你们一起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即时出示课题)。
二.学生表演小品(音乐)这位同学表演的精彩吗?大家回想一下,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会肚子疼?拿出一只塑料小熊举例什么叫做暴饮暴食。
如果同学们也暴饮暴食,小小的胃一下子装得满满的,肠和胃负担过重,引起消化不良就意味着要吃药打针。
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好象花花核桃水果等可以增加营养的摄入,就可以吃一点。
但买食品时要注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过了期的食物就不要吃了,否则就象刚才那位同学那样。
三.看图(出示幻灯片)1.问: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什么时候吃早餐,午餐,晚餐?师:这就是要求同学们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
2.问答题(小黑板)1)“早上时间太紧张,可以不吃早餐。
”对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经过一夜的消化,早上起来肚子已空空的,如果不吃早餐,挨饿上学,上午课时多,活动多,体力消耗大,热量一下子供应不上,就会头晕眼花。
长期如此会引起贫血等疾病,所以早餐不但要吃,还要吃得好,要吃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好象牛奶加面包或者鸡蛋更好。
2)“一日三餐那一餐最主要?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师:上午体内的热量消耗大,需要得到补充,而且还要为下午的学习活动做准备,所以午餐要吃饱。
而晚餐吃得太多,会影响睡眠。
所以不要吃得太饱。
但如果晚上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帮妈妈洗碗扫地,还要学习,那晚餐要吃得较好。
四.看图(出示图片)1.学生一边看老师一边讲解。
这位小朋友拿着饭碗睁大眼睛,正在收看“叮当”这个节目,这时大雄被肥仔捉住打,圆头圆脑的叮当正跑过去球大雄。
那小朋友顾不上吃饭喊:“叮当跑快点”。
2.“吃饭时看电视,对吗?”学生分组讨论。
师:吃饭时情绪要稳定专一,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会引起情绪变化。
看到高兴时哈哈大笑,看到悲伤时擦眼流泪。
这样会影响食欲和营养的吸收,这样是不卫生的,你们是这样吃饭吗?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判断题(看图)六.儿歌:饮食卫生要做到:早餐吃得好,暴饮暴食最不好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午餐吃得饱,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晚餐吃得少。
身体健康又强壮。
七.猜字游戏。
分别请两位同学表演,让其他同学猜少年儿童饮食“十”忌。
忌零食,忌走食,忌偏食,忌笑食,忌甜食,忌哭食,忌咸食,忌玩食,忌暴食,忌蹲食。
八.阅读课文。
(小黑板出思考题)1.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哪些内容?2.为什么早餐一定要吃好?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四课预防流脑和乙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流脑。
2.了解流脑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过程与方法:激趣法.讨论交流法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流脑,了解流脑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流脑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流脑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解课文1.什么是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2.流脑的特征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
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流脑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
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二.提问:流脑的传播途径小组讨论,交流(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如何预防流脑?儿歌:开窗换气常晒衣,盐水漱口练身体,流行季节少外出,生吃大蒜药喷喉四.小常识“流脑”和“乙脑:的区别“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
两者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但它们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后果等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