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殿前说马仙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马天仙传说马天仙,又称马孝仙、马佛、马夫人。
以孝道成仙,以精忠护国受封,以庇佑黎民赢得大众的崇拜。
千余年来,广为流传浙闽赣沪一带,尤以浙江景宁、庆元、泰顺等地为甚。
据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护国夫人庙碑记》载:......鸬鹚人。
世传马氏家贫,辟轳机杼以事姑。
家距鹤溪百余里,晨往夕返,至食以羹,如出釜甑。
途逢洪水泛滥,倒持其伞以自渡。
乡人戍边多得其佑而立功生还,闻于朝廷,被封为“护国夫人”。
据传马天仙为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叛乱有功,被敕封为四大女神(马天仙、太姥娘娘、妈祖和临水夫人)之首。
天禧二年闽寇骚扰百姓,马天仙又以神兵驱之,被加封为“懿正广惠马氏真人”。
又有一说马天仙被封为“护国马氏天仙”是因为她救过到大均私访的皇帝。
现存鸬鹚乡鸬鹚村横山西麓的鸬鹚殿,又称马孝仙殿和马夫人殿,是景宁境内供奉马天仙的众多庙宇中最为显赫的大殿。
原为马孝仙屋,唐时改建为马仙祠,后经多次改建成为马仙殿。
正殿有井,称“龙庭水”,水色如羹,中有鱼,祈嗣者视鱼出游之色为兆。
出青鱼则为子,若为红鲤则生女。
山顶小庙称“上天殿”。
横岭之巅,矗然若狮头。
相传建隆三年七夕,七娘独登其巅,昂啸蹑足,飞升而去。
后人旁构小阁,肖腾云像于壁上,昭灵躅也。
大均村“浮伞祠”,又名“马仙宫”,建于嘉靖年间(1512—1566),清、民国四度修缮。
“浮伞仙迹”四个隶书大字镌刻在渡口二十米高处的石崖上。
在离岸数丈远的潭边石突上,有一只两寸深的足印,相传为马天仙浮伞自渡之迹,故名“浮伞仙迹”。
今尚存有浮伞渡、浮伞祠、浮伞仙迹等,美传甚广,普为崇祀。
“迎神”是纪念马天仙诞辰的盛大活动,是定期必举的隆重典礼。
相传分大迎年、小迎年。
大迎年祭品丰盛,并以食品仿制器具、动物、花卉以供神玩。
迎神仪仗周游村落四邻,沿途受纳百姓香火,膜拜,飨用斋筵。
迎神前后连日演戏,四邻观众云集。
以鸬鹚、沙湾、大均等地为盛。
另还有民众自发集合请求神佑五谷丰登,不定时的活动“祈雨”膜拜形式等。
【走向高考】(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专题12鉴赏诗歌的形象【走向高考】(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专题12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宿云门寺阁(唐)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①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①五湖:太湖的别名。
“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门寺〞的特点是“古〞与“高〞。
颈联上句写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剥落,只剩下大雁,足见“云门寺〞之“古〞;颈联下句写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足见“云门寺〞之“高〞。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荆溪即事①乔吉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庙不灵狐狸漾瓦②,官无事乌鼠③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注:①这首小令是作者由杭州西湖来游宜兴荆溪途中所见,有感而作.②狐狸漾瓦:狐狸摔瓦罐,指做事胡来。
③乌鼠:乌鸦和老鼠。
“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围成了篱笆。
赞美人文奇观,动物神兽的诗句1、《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2、《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3、《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4、《越鸟》
唐·郑谷
背霜南雁不到处,倚棹北人初听时。
梅雨满江春草歇,一声声在荔枝枝。
5、《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角宿造作主雷鸣,一阵狂风锣鼓声,此时便有官人至,百人随唱百人行。
亢宿主有贵人来,马到坟前正及时,更有高声人说话,飞禽僧道有相培。
氏宿拂拂动雨云,喜鹊双双报好音,更有小儿呼叫道,应期定是此方真。
房宿鸟鸦过坟前,天迷露起白云边,此时更有甘露雨,青衣客到定其真。
心宿野兽走纷纷,人骑马到马骑人,铁笠钢锅真铁帽,双鱼树上又返生。
尾宿相逢牛马来,贵人叫声如雷鸣,黑云天时雨急下,儿孙发福进田来。
箕宿天地振强风,细雨纷纷云盖防,鸡啼鸟叫牛马到,发福绵绵自兴旺。
斗宿锣声笛撩乱,牛马相逢走如飞,女人携物小儿过,更有工人并客行。
牛宿僧道鼓钟声,担柴骂马唱歌声,挑刀带**来舞弄,小儿妇女担衣行。
女宿造葬最为奇,定主僧道及妖尼,牛马飞禽女人走,更有祥云应此时。
虚宿定然见蛇行,或有蜈蚣及蚊虫,四方更有祥云至,吩咐师人定此时。
危宿定是遇群风,野火烧山锦色红,小儿叫声妇人到,大雨来时发福人。
室宿定有人吹笛,饮酒之时人又归,更有僧道伴客到,飞禽儿童犬吠声。
壁宿定主有大风,远边马到羊立逢,小人相贺贵人到,鸡鸣鸟唱犬吠同。
奎宿野兽走纷纷,更有工人上到坟,兼有异形人看日,飞禽飞过有风云。
娄宿造葬有人来,桃**刀剑黑风雪,捕鱼打猎相到贺,更有小儿运物来。
胃宿飞鱼在空中,猛雨行人及大风,道人和尚担物到,安然暂时实看功。
昂宿锣声及鼓声,女人相到孩儿集,又有飞禽天上过,声声说道好坟营。
毕宿有阵轻风到,鸟声人来亦吉昌,造了黄金云雨下,天然吉地出才郎。
嘴宿造作旅客至,和尚师人担捧来,担柴人过马叫声,牛马过了小儿来。
参星就有人抱过,小童嘈闹说是非,鹊噪禽吟人来至,认真斯时不差移。
井宿乌鸦飞上过,云起狂风发福多,更有携童持铁到,孜童对面呼唱歌。
鬼宿原来有马嘶,大雨纷纷在此时,贵人骑马经此过,发福绵绵折桂枝。
柳宿老人携酒至,红云天上定此时,四边更有禽声至。
吩咐工人动手施。
星宿妇人哭声来,正好佳时定发财,不觉蛇虫并鼠过,他日儿孙上九台。
景宁马仙文化故事一、马仙故里——鸬鹚道教圣地——鸬鹚,宗教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据丽水县志记载盛唐时期就已有村落民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马天仙道教文化就起源于这里,故有“马仙故里”之美誉。
马天仙以“孝道”成仙,以“精忠”受封“护国夫人”,马天仙的传说故事在浙闽湘等地区民间已流传了上千年,庙宇广布,香客虔诚膜拜,香火久盛不衰,是地道的乡土民俗道教文化,“忠孝”成为其核心文化内涵更是被后人传承发展至今。
马仙道教信俗是鸬鹚乡的文化瑰宝之一,已被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保护和发扬“马仙文化”已成为景宁鸬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之一。
政府已成功举办了七届“马仙文化旅游节”。
丽水(处州)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唯一的浙江省少数民族“畲族之乡”,鸬鹚坐落在景宁西部,离县城45公里,这里地处山区,与龙泉、云和毗邻。
平均海拔285米,晨曦间常年云雾缭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历代仙家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
认为此山有神仙乃众仙居住之所,道家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
这里民风纯朴,有着悠久的畲族文化和民间习俗信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早在历史上,鸬鹚有位被奉为神祗中继太姥娘娘之后受帝王之封的另一位女神“马氏天仙”闻名遐迩。
唐朝浙江处州景宁鸬鹚人氏。
少时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之能,对长辈异常孝顺而感动上真,经仙人三试其心而不动后,授与修真秘诀,指点修炼之法。
历代有浮伞仙渡,百里求羹,鱼口求咽,驱瘟解困,金蟾朝圣等典故流传,其孝行感天,被古代上层社会奉为孝德典范。
曾被朱熹、刘伯温、施琅、甘国宝等历史人物赞颂。
相传马氏勤修苦炼后,于18岁得道成仙,因降雨解旱虫之灾,而受封为“护国佑民夫人”,后来成为鸬鹚一带信仰崇拜的农耕守护神,在浙闽一带影响很大。
据《景宁县志》记载:“唐马大仙处州景宁鸬鹚村女子,光化间,既嫁,家贫,养姑尤谨。
遇异人授以仙术。
往来佣织,去家百里。
食有羹,不食,即以伞浮水还家,荐于姑,羹尚热。
[东北马仙]“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一)马仙琕是东北地区的一位古代文化人物,他是扶风郿人,人称东北马仙。
他的传说与民间故事在东北地区流传甚广,有很多人都很向往他那本领高强的真人生活。
一、马仙琕的传说据传,马仙琕可以驾驭神马,飞行于天际,据说还能够内丹炼丹、符咒驱鬼、算命择偶等等,被人们称为瑰丽的仙人。
二、马仙琕的故事传说中,马仙琕曾度过一次人间长达三百多年的易容生活。
在那段时光里,他上山下海游历各地,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结交朋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魔法本领。
有一次,马仙琕遇到了一位倔强的少女,名叫朱牟儿,她为了救亲人,一直与土匪展开斗争。
马仙琕感到十分敬佩,于是开始在暗中替她出谋划策,帮助她慢慢打败了那些土匪。
随后,马仙琕开始教朱牟儿一些有用的法术,例如:咒语、符咒及炼药。
结局是马仙琕帮助朱牟儿救了亲人,而她因为这次经历也成为了一位道姑,同样掌握了一些神奇的技能。
三、马仙琕的影响马仙琕作为一个古代文化人物,虽然现在的人们没有活生生地见过他本人,但是在东北地区,他的传说却被广泛传播着,同时也激发了一些人对于大自然和魔法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欲。
在一些小说、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马仙琕这个传说人物也经常出现,例如:《东北马仙》、《马仙琕传奇》、《神咒》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魔力横溢的形象,为人们创造了更加神奇的文化世界。
这也证明了马仙琕作为一个人物,在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四、结论东北马仙马仙琕的故事,让人陷入了一个神奇、梦幻、神秘的文明世界。
他那神秘莫测、神奇不可言、用法奇异、机缘巧合、择偶讲究的形象,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望着远方,憧憬着无穷的未来和可能。
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OFLISHUIUNIVERSITY畲族女神信仰初探———以闽浙地区为考察中心邱国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畲族民间信仰中,女神信仰占有重要地位。
畲族女性始祖三公主、浙南地插花娘等,是畲族族内女神;陈靖姑、马仙和汤夫人等,是畲汉共同信仰的女神;太姥娘娘则是有待重新认识的畲族女性始祖,其文化意义或许可与三公主比肩。
对畲族女神信仰作一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将有利于畲族文化艺术的纵深研究。
关键词:畲族;女神;信仰;文化艺术;闽浙地区doi :10.3969/j.issn.2095-3801.2012.06.001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3801(2012)06-0001-08GoddessWorshipofSheEthnicGroup———AninvestigationfocusedonFujianandZhejiangProvinceQiuGuozhen(School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Zhejiang)Abstract:Goddess worship has been a significant tradition of the folk religion of She ethnic group.San Gongzhu ,the legendary female ancestor of She ethnic group and Dicha Huaniang worshipped in South Zhejiang are the goddesses worshipped only by people of She ethnic group whereas Chen Jinggu ,Ma Xian and Tangfuren are goddesses worshipped by both She and Han ethnic group;Taimu Niangniang is another female ancestor of She ethnic group needs to be rerecognized and her cultural significance is perhaps comparable to that of San Gongzhu.A systematic stuy of the goddess worhip by She ethnic group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culture of She ethnic group.Keywords:Sheethnicgroup;goddess;religiousbelief;cultureandart;FujianandZhejiangProvince收稿日期:2012-03-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11BA012)作者简介:邱国珍,女,江西鄱阳人,教授,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
第一节什么叫出马出马仙主要源自东北民间传说,也就是从事出马职业的仙家。
山马也叫看香,出堂,是继承上古萨满文化的传承,然后在我国北方地区发扬成一种巫文化。
出马:北方称为搬杆子、顶香火头、领兵带队的。
南方称为出壳、落座,放桌等。
随着地域的不同,叫法也很多。
但最终都是一个目的,有一个弟子(也称弟马)带领一个仙家的堂口,为人看事查病。
(图片源于网络)短短几年里,全国出现的出马(道)堂口,按保守的估计也得有几万家。
据了解,东北的一个小小的城市里,就有几百家堂口。
原来的出马(道)仙大多出在东北特别是吉林省比较多,而吉林省又多集中在吉林、辽源、梅河三个城市最多。
而现在迅速的发展到了全国各地,有些还发展到了国外(当然也是中国人)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了。
东北的出马仙多数年龄较大,一般35岁--45岁的居多,而在南方20岁左右的占主要部分。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出马仙,据了解每十家当中就有八家看不了事情,而且都有疾病缠身、连年破财、家庭不顺等等相伴随着。
最好的也就是花了不少冤枉钱,办完了堂口,可是一点灵感都没有,什么也做不了,这还算是幸运的。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一些心术不正、利益熏心、财迷心窍的黑心弟子,为了谋取钱财,不择手段而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名利,逞强好胜造成的后果,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害了别人,最后也害了自己,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出马弟子不能投胎做人的原因。
实际一个正常的出马弟子,如果你真心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功能去帮助别人,用一个平常心和慈悲心去对待一切,多数的结果都是修成正果了,最少也可以转世为人,继续走修行之路。
古时候人们信奉神鬼,所以有了巫师这个行业。
延续到今日就是出马。
按照传说,巫师是可以与鬼神交流和传达信息的人,是一个建立于凡人与神鬼之间互通信的一个职业,其负责的是上传下达,把神的旨意带给凡人,然后把凡人的要求传达给天神。
这种文化传承到今天,就演变成了出马的形式。
出马一般都是北方比较普遍,素有南茅北马之称。
鸬鹚殿前说马仙
作者:徐丽丽王二杰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
摘要:马天仙又称马仙、马孝仙、马夫人、马元君、马仙姑等,是浙闽一带的地方俗神。
马天仙因孝而“不凡”;因忠而扩展;因抗旱而被人们广为接受。
在马天仙神性的转变的过程中,传统道德、统治意识、民众需要等因素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天仙;传统道德、统治意识;民众需求
一、景宁马天仙概况
鸬鹚殿,本称马仙殿,因地处鸬鹚而俗名鸬鹚殿。
据清同治版《景宁县志》记载:“马孝仙屋,在三都卢山村岭后,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为茅屋,后建为祠。
”民国元年(1912)遭受水淹后几经翻修重建,至今已有“岭后祖殿”“观音堂”“上天殿”等祠庙建筑群。
马天仙信仰,是景宁畲族汤夫人信仰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女神信仰,其信仰肇始于鸬鹚一带,而盛行于沙湾、梧桐等地,进而辐射至福建闽东、闽北、闽西、闽中及台湾各地等广大地区。
马天仙又名马七娘,生于唐开运二年七月,传说她对父母无比孝顺,感动天地神仙,且为太宗太祖平定五代十国统一天下显神通出大力。
后人为纪念马天仙的忠孝业绩,在清顺治五年,由葛山村刘氏和鸬鹚村吴氏为首,筹资新建起“护国马天仙殿”和“上天殿”。
每年农历七月七,村民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礼活动,香客络绎不绝,祭礼仪式热闹非凡。
解放后被视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
1982年,葛山村和鸬鹚村群众自发重建“马氏天仙殿”,因某种原因修建未成,但祭礼活动沿袭至今。
民众对马天仙的信仰热情在每年一度的“迎神”仪式上得到集中的表现,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村民杀猪宰羊,琴箫鼓乐一路吹唱,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还有道士及信佛者,活动连续三天三夜,还请来“乱弹班”演戏,如: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关公月下斩貂蝉等。
二、马天仙因孝而成仙
在一些文献记载中的马天仙其俗名和籍贯、事迹等,闽浙各地说法不一,但其不变的是因其至孝而不凡的记述:“大仙姓马氏,衙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又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倍偿,咯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蔽水欢,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
未几,大仙亦随之以示寂矣,乡人重之,为立祠,永其祀。
” “马大仙,唐光化间马氏女,青田县人。
既嫁,家贫养姑尤谨。
遇异人授以仙术。
往来佣织,去家百里乞食。
有羹不食,即以箬笠浮还家,荐于姑,顷之复回。
人始知其不凡,呼为马大仙云。
”“马仙姑妃,在将相里,仙妃处州景宁人,唐光化间嫁而
嫠,事其姑,孝。
得仙术,乡人立庙祀之。
”“马仙者,建安将相里人,俗名马五娘适人一年而夫亡,誓不嫁"家贫姑老,纺绩以养,出入常跣足.一日,欲度溪,值暴涨,乃仰伞水面,乘以济,见者异焉。
每谓人曰:我非世人,俟姑天年,即当去矣。
”在上述的记载中,马天仙的不凡之处的核心便是侍母孝姑而感天动地,从而异于常人,能够以箬笠浮水而被乡人称之为“不凡”或是得仙术,受到群众的敬重,被奉为典范,殁后被祀为神。
三、马天仙因抗旱而广为接受
干旱在古代频繁的发生,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旱灾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干旱,作为普通的民众通过祈祷祭祀来祈求神灵庇护。
人们普遍认为降雨是属于神灵所管辖,水旱蝗等灾害是上天惩罚人类的结果,但神的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久旱不雨时,人们会祭祀相关的神明,举行祈雨的仪式,只要虔诚祈祷,当地法力强大的神灵就能保护人们免受伤害。
在马天仙的各类记载中,祈雨是马天仙的重要职能之一。
“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环然,有李阳冰所撰碑记及本朝诚意伯刘基《重修马氏大仙庙记》。
”“值天旱,乡人典迎,祈雨立应.姑死毕葬,白日飞升。
今建中名山,所在有香火,而寿宁尤盛,凡水旱无不祈焉。
”“或旱暵,乡人辇迎祈雨,立应。
后,姑以寿终。
丧事毕,遂飞升去。
’”
在农耕社会中正是其祈雨的职能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的认同,使其信仰区域逐渐的扩大,使马天仙的信仰区域逐渐的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逐渐的增强,逐渐引起了官方的注意,统治者开始将马天仙纳入自己的权威体系。
四、马天仙因官方认可而扩展
马天仙祈雨的职能使马天仙的影响越来越大,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社会统治,不得不依靠下层民众的力量,对他们文化的一种妥协,以达到稳定的统治。
国家对马天仙的追封与祭祀,是将马天仙更加的神圣化,从而赋予更大的权威。
国家正是利用這种权威,不断发布上谕敕封或旌表马天仙,使马天仙从属于一个由国家承认的权威体系。
“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师蝗,真宗皇帝躬祷郊坛,仙大雨泽,蝗泊海,夜锡祝工梦,明以状闻教封‘灵泽感应真人’。
天禧二年,闽寇骚扰,仙以神兵却之,加封‘正广惠马氏真人’。
嗣是神智广运,拓炎如焚,迎仙于鸬鹚而祝之,优涯若景德间焉"时筑坛为,未草,仙倏显迹于东山之颠,元至正二年,旱不可沮,步东山而祷之其年大有,外设台兹地,尸祝立应,犹且警楼盗,断石桥,走闽海一,以固吾困,盖数百年于之云云” 。
“肃宗上元间,连岁苦旱,郡守、太子率更令、司马公与郡属,令遍祷境内之灵湫未沾。
之间,有二老告诸司马公曰:“某之下邑,有马氏之祠与井,里人祷有所验。
”郡守遣吏与二老抵祠,所致享礼,未旋踵,合境告足。
公异之,乃复命二老至黄堂,问仙姑始终出处之迹。
……于时乡人为戍卒者,事仙益
谨,遂立边功得美官,以阴府助国。
疏神善以告诸当路者,请闻于朝,乃赐命护国夫人,并其纶诰以进之。
”司马公敬开其函以语,阳冰时为缙云令,并记之以垂不朽。
在马天仙祈雨救旱的事迹传扬中,祭祀的主体从普通的民众转变为郡守、太子、皇帝,在其灵验下,马天仙获封“灵泽感应真人” “正广惠马氏真人”“护国夫人”等封号,在她的职能之下又增加救国为民的举措。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马天仙附属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样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权力延伸到社会当中了。
国家政权是由儒家思想交织在一起的行为规范与权威象征的集合体。
从这一角度来说,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便体现在一系列“合法化”程序上:“掌握官衔与名誉的封赠,代表全民举行最高层次的祭礼仪式,将自己的文化霸权加之于通俗象征之上。
对于乡村大众来说,文化网络中的国家政权正是通过这些途径体现出来的”正是通过政府的承认与追封,对马天仙的认可,使她从一个淫祀变成为正祀之神,再加上其抗旱救灾的职能,使其在农业社会中能够迅速的扩展。
五、多功能神灵转变
在人们的信仰社会中,神灵的世界是由女神和男神共同构成的,二者之间的地位并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共同支撑起人们的神灵世界。
女神的形象总是“姿容温婉、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富有女性柔美的气质,令信众产生亲切感。
在她们面前,贫穷卑微者不会感到羞愧,罪恶的人也不必害怕被抛弃。
”她们的博爱的形象魅力,突破了地域限制,所有信众,无论居住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她们的庇护。
“历代俗民的生存愿望与生活需要是民俗得以产生、传习、保存、应用的基本动因,只要人们的生存愿望得不到实现,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不停顿地动用各种民俗形式表达这种愿望和需求”。
随着马天仙影响逐渐的扩大,其职能也逐渐的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马天仙也被奉为妇幼保育神。
“马夫人庙:在邑西五龙山麓,旧庙在十八都拓上,万历己酉寺僧募建于五龙山麓下。
有拔麟桥,祈嗣者祷无虚日。
”
随着马天仙职能的增加,马天仙的信众在逐渐的扩展,冯梦龙《寿宁待志·香火》指出:“民间佞佛者,男奉三官,女奉观音,他非所知矣。
惟马仙则不问男女,咸虔事焉。
马天仙的信仰区域也从浙江扩展到福建。
“明朝马仙信仰的发展还表现在她的地域分布上据《八闽通志》载:侯官县(闽侯县)、古田县、建安县(建颐)、欧宁县(建欧)、浦城县、崇安县(武夷山市)、政和县、寿宁县、将乐县、尤溪县、沙县、福宁州(宁德)、福安县等地均有马仙记载"马仙信仰已经遍布闽东、闽北大部分及闽中部分县。
”
结语
马天仙最初只是浙江景宁的一个村落小神,以后传播范围浙江、福建两地,成为影响两省的神灵。
马天仙信俗在唐代开始流传,宋代得到官方认可进一步扩散,元代传入福建,明代马天仙信仰达到了鼎峰,其信仰区域扩大、功能的增多、神灵体系的完善。
在马天仙信俗发展的
过程中,祈雨的职能是其流传开来最重要的因素,成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马天仙俗信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转化为地方的民俗活动。
在景宁马天仙信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迎神风俗,其目的大都为祈求诸神保佑全村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驱除瘟疫、每逢迎神、全村参与、庙宇内香烟缭绕,鼓乐齐鸣,人们顶礼膜拜,甚为隆重。
参考文献:
[1]郑峰.最草根的神仙得到了最虔诚的敬仰[J].福建人,2016,000(011):66-69.
[2]陈起兴.浅谈柘荣的马仙文化信仰[J].福建史志,2008,000(006):51-53.
[3]林静.马仙信仰与地域社会[D].上海大学,2009.
[4]廖艳侠.马仙信仰传说的在地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