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庖丁解牛》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庖丁解中》导学案一、学习H标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掌握课文屮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方法与过程: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來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棒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难点::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课吋安排:两课吋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本文屮,庄子的木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三、解题庖::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髙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四、展示预习成果1、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字词正咅及解释S奇yi (支撑,接触)騎huei(象声词)卻xi(同隙,空隙}竅kuSn(空}綮qing(结合处)輒gO (大骨)硎xing(磨刀石)怵chfi(害怕,恐惧)諜hud(象声词)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第17课 庖丁解牛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砉.然(hu ā) (2)然(hu ō) (3)然(huò) (4)批大郤.(xì) (5)导大窾.(ku ǎn) (6)肯綮.(qìn ɡ) (7)大(ɡū) (8)新发于硎.(xín ɡ) 二、成语积累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 .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1)砉然向.然通“响”,声响(2)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此指拭擦2.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是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一词多义(1)为⎩⎪⎪⎨⎪⎪⎧吾见其难为.:动词,做怵然为.戒:动词,作为视为.止:连词,因为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替为.之四顾:介词,为了恐为.操所先:介词,被何辞为.:句末语气词(2)然⎩⎪⎨⎪⎧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对(3)乎⎩⎪⎨⎪⎧技盖至此乎.: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4.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过程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三、自主学习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四、解题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
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阅读文本,积累知识1、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騞huō(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ò(象声词)2.归纳一词多义。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四单元的篇目,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体会先贤的深沉哲思,体会散文给我们带来的具体真实感受。
《庖丁解牛》采用寓言形式来阐明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得到自己的理解是本课的题中之义。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言基础和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在必修5中,学生也已经学过了庄子的《逍遥游》,对庄子思想有一定了解。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基础上读懂课文。
其次,本课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获得有益的启示,使学生通过领悟作品形象,获得个性化解读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教学准备布置预习,让学生复习逍遥游的内容,重新回味庄子及其思想,并借助资料书和工具书大致读顺文章、疏通文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和成语。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代散文和从不同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文本、老师三者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六、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中,小事情往往蕴含大道理;文章中,小故事常常也包含大文章。
有一种文学体裁,特别擅长假托故事说明道理,它是什么?寓言。
中国古代有一位作家,特别擅长通过寓言表达思想,他是谁?庄子。
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那么今天,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庖丁解牛》,再次领略庄子作品的独特魅力。
2.预习检查(1)回顾庄子其人:名周,字子休,战国蒙城人,漆园吏,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导学案第周上课时间:本周第个累计个主备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自主学习】(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
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
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
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
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文言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词句中绿色的词足之所履踩(名词作动词)乃中《经首》之会节奏依乎天理牛的天然结构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怵然为戒警惕的样子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庖丁解牛》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
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
广义上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意: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不如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2.背景解读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蒙(今河南商丘)地的漆园吏。
他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庖.丁( ) ②踦.( ) ③砉.然( ) ④騞.然( ) ⑤大窾.( )⑥肯綮.( ) ⑦大謋.( ) ⑧硎.石( ) ⑨怵.然( ) ⑩謋.然( )2.辨形组词)怵( ) 戒( ) 折( )倚( )踦( ) 沐( ) 诫( ) 拆( )3.通假字(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4.一词多义(1)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视.为止,行为迟(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2)始始.臣之解牛之时( )始.速祸焉( )始.适还家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3)因因.其固然( )相如因.持壁却立( )不如因.而善遇之( )因.河为池( )(4)而提刀而.立(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跤而.望矣( )(5)然怵然.为戒( )因其固然.( )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 )沛公然.其计( )(6)间彼节者有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7)为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 )(8)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而况大辄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5.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 )(2)良庖岁.更刀( )(3)族庖月.更刀( )(1)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重点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问题一:字音:踦____ (支撑,接触)騞____ (象声词)卻____ (同隙,空隙)窾____ (空)綮____ (结合处)軱____ (大骨)硎____ (磨刀石)怵____ (害怕,恐惧)謋____ (象声词)问题二:分析文本解题:庖,。
丁,。
解,。
问题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问题四: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始解之时——(不懂规律)三年之后——(认识规律)方今之时——(运用规律)问题五: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六: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问题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八: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问题九: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5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i)、风水、时曰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庖丁解牛》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2、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3、感受散文形象,品味展示散文形象的文辞,把握塑造形象的方法。
【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
庄子,名,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3、写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所包含的成语(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积累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庖.丁()肯綮.()怵.然()发硎.()大郤.()大窾.()砉.然()騞.然()謋.然()倚.老卖老()2、辨析多音字,给加点的字注音中.音()中.听()中.肯()中.奖()为.难()为.人处世()无为.而治()为.虎作伥()为.人作嫁()为.人所笑()改弦更.张()更.深人静()少不更.事()更.迭()更.衣()更.其()二、再读课文,通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完成梳理文言知识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砉然向然,奏刀騞然()(2)善哉!技盖至此乎?()(3)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给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加点,并解释:(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今义:)(2)依乎天理,批大卻(古义:今义:)(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今义:)(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今义:)(5)导大窾,因其固然(古义:今义:)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作解释:(1)良庖岁更刀,割也(2)族庖月更刀,折也(3)以无厚入有间4、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全句(点拔:翻译时要注意句式,根据句式来译)(1)臣之所好者,道也。
研读文木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4、合作探究: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白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牛”之道有什么联系?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粹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吋解完牛踌躇满志Z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口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5、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叫以全生,"J以养亲,口J以尽年。
养生主【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
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
顺其口然Z理以为常法,就对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町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幣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卩,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
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月•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
让精神顺其H然。
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厚尽寿命。
学生研读文本,师生互动完成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