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词和炼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篇一」《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第一课时教案铜陵县一中茆诗磊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
2、提高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选词和炼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
2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教学设想]1.立足课本注重基础。
2.请学生从选词炼句角度对自己的文章做一番修改,力求做到文字简洁而内容丰富。
[教法选择]1.讨论与质疑2.避熟就新,激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3.拓展4.写读,使学生不仅会分析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还能应用于个人文章的修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道古论今,激发兴趣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佳话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杜甫更是道出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执着,就连旷世巨著《红楼梦》也是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成古代文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选词与炼句呢?展示课件一: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展示课件二: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向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解读文本-立足文本,夯实基础<一>. 修饰语与中心语。
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
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1、阅读交流,诵读体验,理解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2、通过修改替换修饰语,体会修饰语和动词与作者表达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3、实践创作,自我体验,加深学生对选词、炼句的理解,初步建立选词、炼词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选词、炼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侧重分析课文选段中的修饰语和动词,采用替换修饰语和动词的方式,参照指导语段,体会两个选段在选词,炼句方面的精妙。
2、理解选词、炼句的实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炼过程。
教学设想:本课内容应用性强,我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其选词炼句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进来有自己的感悟,产生疑惑,才能体会选词、炼句的精妙,才能真正理解选词、炼句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而一切体会与感悟,都得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只体会名家的经典作品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由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完成。
学生自我创作、自我修改的过程既是对选词、炼词的理解,也是对选词、炼句的运用。
整个设计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依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先认识再理解,最后应用,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1、请同学在课前描写校篮球比赛的某个场面,并将自己的内容载入班级博客,不少于100字。
以便在课堂上,请同学斟酌自己文段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修饰语)和动词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2、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阅读选段,交流体会。
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语句描写出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效果均有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生命•生命》选段和《绿》中的语句,同桌间相互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环节可引导学生从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上入手,使其体会选段一中简洁朴素的文字所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流露趋势而深沉的感情,体会选段二中动词的表现力。
选词与炼句教案第一课时选词教学目标1、学生能认识选词的重要性2、学生能体会修饰词与动词在句子表达中的重要性3、能运用选词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教学重难点能运用选词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一、引入课文中的引了“一字之师”。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中国历史上的“一字之师”。
(前村深雪里,昨夜树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介绍中国古人苦吟的诗句。
介绍楼拜告诫莫泊桑的一段话二、解读文本——修饰语与中心语P98-991、解析: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
定中偏正词组,定语状中偏正词组,状语2、品味鉴赏:荷塘月色片段先由学生朗读找出修饰成分区分定语、状语选着任一修饰语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课堂活动:根据下面主干成分,添加适当的修饰语,扩展、补全句子。
我……看着老师的眼晴,……说:“……”三、解读文本——句子与动词 P1001、解析:动词在句子表达中的核心作用。
2、文本鉴赏:荷塘月色片段先由学生朗读采用替换法,找出文中动词的特殊表达效果3、课堂活动:看图写一两句话,注意动词的锤炼。
四、总结——选词:准确、生动 P101举例: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教学反思:上课的重点在于一些经典字词的鉴赏,而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处理得比较简单。
上课的思路应该是非常清晰的,课上下来感到比较满意。
之所以选择《荷塘月色》的片段来分析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二则是因为这篇散文的确经典。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炼句的基本要求2、学生能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3、学生能初步掌握变换句式的一些基木方法教学重点学生能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短句变长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教学程序一、炼句的基本要求介绍简洁、连贯二、常见句式介绍1、长句与短何A、长句与短句的特点,举例毛泽东论文中的句子,闻一多的演讲,郭沫若剧本中的句子B、长句变短句,通过例子分析得出基本方法C抓主干理枝叶C、短句变长句,通过例子分析得出基本方法-确定主干句Y将其余短句变为短语、删去不必要的成分2、肯定句与否定句A、通过例子分析得出:肯定句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则相对委婉、平和。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
2、初步掌握选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3、通过分析鉴赏语言作品,如作文,报纸,短信,微信的例子总结选词的方法与标准。
4、在作文中正确使用选词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5、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难点]1、分析鉴赏语言作品总结选词的方法与标准。
2、学生们在选词方面小组互改互评作文段落。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合作〕、分析法〔迁移拓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腐败,是老百姓们深恶痛绝的,这里有一些动物,请大家找到两个来比喻当今的腐败现象,并搭配两个动词形成动宾短语,知不知道是用哪两个短语来概括反腐败行动呢?[ppt] 明确:“打老虎〞“拍苍蝇〞。
这里,“老虎〞是指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苍蝇〞是指职位不是很高的腐败分子,他们吃拿卡要、徇私枉法,老百姓也深恶痛绝。
这里有几个小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ppt]1、老虎可以用狮子或豹子替换吗?2、苍蝇可以老鼠替换吗?3、拍和打可以用“扑、掐、踩〞“驱、赶〞“抓、捕〞替换吗?4、“拍〞和“打〞两个动词可以对换位置吗?5、两个动词都用“打〞可以吗?[板书]二、讲解思考题1、老虎可以用狮子或豹子替换吗?明确:首先,就生活地域而言,狮子和豹子是草原动物,中国没有野生的狮子,老虎是丛林动物,我们国家有华南虎,东北虎。
从这一角度说,人们对老虎更加的熟悉。
其次,狮子和豹有勇猛、充满力量的正面联想,而自古我们就有“苛政猛于虎〞“老虎屁股摸不得〞这样的说法。
所以,打“老虎〞的说法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
2、苍蝇可以老鼠替换吗?几千年前老百姓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感慨。
明确:首先,从个头上来说,苍蝇更小,与老虎形成的对比更鲜明。
其次,苍蝇比老鼠更普遍,更多见;从表面上看,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不如老鼠造成的那么明显。
更符合职位不高,吃拿卡要的腐败分子的特点。
第一节选词和炼句一、教学概述1.1教学目的(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1.2课时安排本课共2课时。
二、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
“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2.2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味。
同学们可回味一下那些幼时可诵的佳句名篇,试着咀嚼一番,看现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很多同学喜欢“诗仙”李白,总觉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
其实,这位所谓天才诗人也“常横经藉书,制作不倦”,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只是他对文字的“修炼”功夫炉火纯青,故诗风自然而不见斧凿之痕。
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男女老少张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处呢?这里单说“疑”字,这字乍看极平淡普通,细品又回味无穷。
诗人既说“疑”,就说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错觉,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还要生疑,可见是诗人自己心里“下了霜”,起了思乡的寒意而觉得孤寂了。
“诗圣”杜甫追求选词炼句的执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诗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读者目前,几乎使人忘记了这是首“戒律森严”的律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精品教学案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语言,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
有生命力的文章,往往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
为了使语言更准确、生动、有趣、鲜明,离不开修辞和语体色彩。
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是紧紧相连的。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选词炼句的基本要求,即词语的使用要符合准确、生动的原则,要言简意赅,语意连贯。
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以及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
第四节主要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节
序
题目学习目标考点链接1
语不惊人死
不休——选
词和炼句
①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
性及其要求。
②理解选词和炼句的妙
处。
③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恰当
选词和炼句。
诗歌鉴赏的炼
字和炼句。
教学设计:《语言文字应用·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人教版选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选词炼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引曾国藩在向皇上汇报“年终总结”时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的例子,从而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说明选词炼句的重要性及其妙处。
(二)回眸经典。
(引导学生鉴赏)(1)选词炼句的内涵引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的一段话:“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2)经典文段鉴赏“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找或挑)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鉴赏过程,师生互动。
突出修饰语的作用.(三)活动 1.“修饰不只是‘装饰’” (1)划出选文中的修饰语,然后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选文;(2)分析讨论:何为“修饰语”?(此内容在前节课已明确)根据示例分析,概括修饰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3)扩展演练:之一:根据下面主干成分,添加适当的修饰语,扩展、补全句子。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一、教学目标1.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
2.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 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1. 既注重课本材料的理解落实(不能丢弃了课本),又作必要的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2. 以“选词”为重点;“炼句”因为高考复习阶段有专题学习复习,故只讲清原则。
3. 适当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流程(一)引入1. 幻灯投影以下文字,以营造教学氛围。
“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2.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了解“一字师”的出典吗?你还了解哪些“炼字”的佳话?(点到即可,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赏析留待相应课堂环节进行)参考资料: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二)活动1.“修饰不只是‘装饰’”(1)划出选文中的修饰语,然后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选文;(2)分析讨论:何为“修饰语”?根据示例分析,概括修饰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3)扩展演练(选择用):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教案:选词•炼词昨天在学校里开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骨干教师示范课”,上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的内容。
现将教案呈现如下:选词·炼词教学目标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二、掌握选词的标准、对象和角度。
三、结合高考考点,了解有关的高考题型,培养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
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
课文97页为我们讲述了郭沫若“一字之师”的故事,其实早在唐朝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宋]陶岳《五代史补》其他一些古人炼字佳话:贾岛“推敲”李三瘦(李清照“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意闹”)王安石“风又绿江南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二、研习新课(一)解读“选词”《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意思是说选择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
我们只要准确地选择好词语,句子也就没有瑕疵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说“选词”。
课文97页中说: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而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几乎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
可见,选词也就是对词进行锤炼,即“炼词”。
1.炼词的标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时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安徽省颍上县第一中学高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择动词的基本方法,理解选择动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选用动词的方法去搜集和整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形容词等词语。
3.能运用选词的基本方法去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动词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文学作品中经典词语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时数:2课时(本课主要学习《生命在于动》部分)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预习教材,搜集散文、诗歌和小说中使用经典的动词。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当中有许多精妙的动词,大家能否举出几例。
(生举例并分析)预设: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同学们现代诗歌当中,有没有精妙的动词呢?比如说,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现代诗歌,你能否举出几例。
(生举例并分析)预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边评边总结。
动词的作用:(板书:生命在于动)我们知道诗歌只是四大文学体裁的一种,既然在诗歌当中有如此精妙的动词,那么大家喜闻乐见散文和小说当中有没有精妙的动词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
二、课内探究:语言的心脏——动词(一) 赏析小说中的动词(出示课件)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
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轻轻把石头(1)开,(2)着花枪,左手(3)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4)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 C ) A、踢 B、挪 C、掇 D、避2、( D ) A、搂 B、抱 C、扛 D、挺3、( D ) A、拉 B、拽 C、打 D、推4、( D ) A 、砍 B、打 C、刺 D、搠学生讨论:“掇”是用两手挪开,可以体现石头之重,也能体现林冲搬石头小心翼翼,害怕惊动了差拨等人,从中可以看到施耐庵用词之准确。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刘飞【学习目标】1.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2.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3.培养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
【学习难点】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
【学习方法】例举法、讨论法。
【课前预习】印发导学案,按要求认真预习。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我一进门,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向了我。
1.学生填入适当的词语,如:投、转、望、瞄、射、刺等。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使用不同的动词能使句子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去掉“齐刷刷”一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修饰语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3.解释“炼字”中的“炼”的含义,体会“锤炼”一词的内涵。
二、课堂活动(一)古人重锤炼师: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古人非常重视对词句的锤炼,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中国文坛上才有了数不胜数的不朽佳作。
诗词中的“炼字”已成为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课前我们已有布置,相信大家课下已经收集了不少诗词中的精华。
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唐•王维《过香积寺》“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人教版高中选修模块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张艳一、学习目标:学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步骤,掌握答题技巧。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试题演练、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四、课型模式:分析考试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体味炼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二、理解概念,初识炼字品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赏环节理解字词特定意义,借以赏析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三、题型归纳,点拨释疑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题变形:1、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2、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四、试题演练,再识炼字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五、掌握步骤,规范答题第一步释含义、明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用联想、描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第三步点情境、表感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六、真题演练,提升能力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教案第一课时选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选词的重要性。
2、学会恰当选用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选择词语[重难点突破]通过例句的揣摩,体会用词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起学生兴趣)汉语的词汇浩如烟海,我们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细察之,巧思之,则神韵成于心中而淌于笔尖。
福楼拜:“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
他性好佳句。
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
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课堂活动1.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一树柳弯腰。
解说:剩一树柳弯腰。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
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给人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2.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前峰月照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3.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风吹雨入窗。
《选词》教案(一课时)(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教学目标: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二、掌握选词的一些基本方法,能运用相关知识鉴赏语言作品。
(重点:选择最妙的一个动词;)教学过程:一、引入老杜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
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
知道相关典故吗?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选自《五代史补》)二、古人炼字佳话古代有不少诗人因工于炼字而获美称,你能举出一些吗?提供一些查找线索:贾岛“推敲”张三影(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贺梅子(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三、课堂活动读《药》中的一个片断,体会作者选词的妙处。
(了解语义,替换动词比较分析)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他们在干什么?)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发生了什么事?)“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黑——红,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生命被杀害了)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选词和炼句一、教学概述教学目的〔〕悟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分析、价能力。
〔〕系学生写作,在言表达中如何和句,激学生与写作的思考与。
安排本共。
二、字斟句酌哪般〔第一〕入:都云作者痴,解其中味学生引子后一似的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句的故事不枚。
“苦吟派〞人在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又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十,增五次〞而成的“荒唐言〞⋯⋯。
那么,什么会有么多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甚至“知音如不〞,就要“卧故山秋〞了呢?句,究竟有着怎的魅力呢?品:独具慧眼,含英咀名思,就是从丰富的中用恰当的生准确地反映客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句,就是句子的,要求我不把句子写得准确流,在句子中表出丰富的意味。
同学可回味一下那些幼可的佳句名篇,着咀嚼一番,看在有没有什么新。
很多同学喜“仙〞李白,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
其,位所天才人也“常横藉,制作不倦〞,才到达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的境界。
只是他文字的“修〞功夫炉火青,故自然而不斧之痕。
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例,男女老少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呢?里“疑〞字,字乍看极平淡普通,品又回味无。
人既“疑〞,就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要生疑,可是人自己心里“下了霜〞,起了思的寒意而得孤寂了。
“圣〞杜甫追求句的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人性僻耽佳句,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官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老杜生平第一快〞,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者目前,几乎使人忘了是首“戒律森〞的律。
两句包括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前后相承,又形成了当句,之用“即从〞、“穿〞、“便下〞、“向〞串起来形成流水,不可不巧妙。
可,千百的典名篇,往往需要我去反复咀嚼,才会不断有新的,才会到口的余香。
正如迅先生在?不那么写? 一文中所言:“但凡已有定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明着‘怎写’。
选词和炼句教案
陈爽
伏龙泉高中
选词和炼句教案
一、导语
“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王安石一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
者痴,谁解其中味。
”
二、什么是选词
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1、选词:寻找唯一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
2、选词方法:
(1)、选择准确贴切的词。
如巴金在《灯》中所写道:"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
思考:为什么用“颤抖”而不用“闪动”?
因为“闪动”客观描写,“颤抖”主观感受。
(2)、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意闹”
•思考:为什么用“破”“弄”“闹”,有什么妙处?
﹠“破”“弄”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
天上月移云飞,地上花影摇曳,这都暗示了有风,为下文的“密遮灯”“花满径”作了伏笔。
同时“破”“弄”二字将云、月、花都人格化了,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生命力。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红杏纷繁,点染出生机勃勃的天。
另一方面,运用通感,天是可见的视觉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同时又写出群鸟竞唱的情怀。
于是浓郁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化出来。
3、趣味思考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 __ 细柳淡月__梅花
参考资料: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
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三、什么是炼句?
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情味。
1、如何炼句?
炼句:千锤百炼
(1)、选择简洁精炼的句子(2)、注意句子的连贯(3)、巧妙选择句式
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炼句同样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很多文章也因为某些句子的锤炼特别成功而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
2、注意以下几种句式关系:
(一)、短句和长句
短句的特点:简练明快、色彩多样、易于上口。
如宣传口号或广告语。
包公故里科教新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长句的特点:信息量大、逻辑严谨、细致准确。
如下定义或者复杂的逻辑推理。
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做遗传。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则相对委婉平和
一般而言,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用肯定句表达比用否定句表达的语义强一些
例如“今天天气真好”/“今天天气不坏”
双重否定句会比一般肯定句的语气更强烈
例如“你必须来”/“你不能不来”
(三)、陈述句和疑问句
句式特点:陈述句一般叙述或描写一件事情,疑问句提出问题。
疑问句中有设问句,反问句。
1、我无法想像孩子们的父亲在亲手制作这只骨灰盒时会是怎样的心
情。
孩子们去了,独独扔下了孤寂的他。
究竟是死去的人不幸,还是活着的人更不幸呢?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常式句和变式句
变式句:句式的变化包括两种:成分位置的变化,即适当调整句子成分的顺序形成各种变体句式;语气色彩的变化,即句子意义不变,但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适当调整句子语气和感情色彩。
1、放着吧,祥林嫂!
2、严禁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3、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
3、小试身手
1.试比较分析下面几组句子,说明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①A.他知道非让他去不可。
B.他知道让他去。
②A.我赞成你的意见。
B.我不反对你的意见。
③A.她不是不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B.他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④A.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不许减少;货色只许更好,不许变坏;技术只许提高,不许降低。
B.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货色只许更好,技术只许提高。
参考资料:
•①中A句是双重否定,比B句语气更强烈、坚定。
•②中A句是肯定说法,B句是否定说法,后者语意轻弱,语气缓和。
•③中A句是双重否定,但比B句语气显得委婉。
四、总结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