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技术起源于检测病原微生物菌体抗原及其抗体的血清学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31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的防御机制及其调节的学科。
而抗原抗体反应则是免疫学领域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抗原抗体反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期让读者对这一免疫学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组成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细胞成分、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如药物、化学物质等)。
抗体则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可溶性免疫蛋白,能够结合特定抗原并诱导一系列效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的是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而形成不同形态的复合物或者涉及到特定效应细胞的激活。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过程通常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过程,只有抗体能够识别并与抗原相互结合。
而抗原抗体反应也就是由这种特异性的物理化学互作用而诱导的。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构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生与复杂的抗体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抗体是一类Y型的结构,具有两个相同的轻链和两个相同的重链组成。
这种基本的结构通过具有不同类别的结构域和伸长段的重构和变形而形成了不同的抗体类别和亚类别,从而使得它们在特定抗原分子结构的识别和结合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抗体还可以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更大的复合物,包括不仅是单分子的聚合体(如二聚体、六聚体等),还可能是跨分子的聚合体(如IgM天然免疫球蛋白等)。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功能抗原抗体反应在机体免疫防御中发挥了多种功能。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导致抗原被清除的作用。
在体内,免疫攻击的目标通常是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这些病原体和异物表面都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分子,这些抗原分子能够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特异结合并诱导特定的细胞和分子效应。
当抗体与病原体或异物表面的抗原结合时,抗体就会形成一个复合物,这个复合物能够承载胆固醇、细胞因子、补体成分等。
通过这些载体,抗体就能够引起运输到肝脏和脾脏的粒细胞被激活从而清除病原体和异物。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简介一、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是临床免疫学检验中的基本技术之一。
抗原是指能够与抗体结合的物质,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产生的能够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蛋白质。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复合物的过程。
这种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常用于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抗原物质。
二、免疫细胞的分离和鉴别免疫细胞的分离和鉴别是临床免疫学检验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分离和鉴别免疫细胞,可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的免疫细胞分离方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磁珠法等,而鉴别方法则包括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因子检测等。
三、免疫血清学检测免疫血清学检测是利用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可以了解机体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常用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ELISA、RIA、IFA等。
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是了解机体免疫应答情况的重要手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而受体则是细胞表面或细胞内能够识别和结合细胞因子的蛋白质。
通过测定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疾病进程。
常用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测定方法包括ELISA、Western blot、PCR等。
五、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是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的抗体,当机体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会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
通过检测这些抗体,可以了解机体的自身免疫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包括ELISA、IFA等。
六、移植免疫学检测移植免疫学检测是用于评估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的重要方法。
通过检测供体和受体的免疫状态和组织相容性,可以预测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常用的移植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HLA配型、供受体淋巴细胞交叉试验等。
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第一篇:总结微生物名词解释1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2芽孢: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3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4诱导酶:(induced enzyme)是在环境中有诱导物(通常是酶的底物)存在的情况下,由诱导物诱导而生成的酶。
5生长因素:是指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温度,辐射,氧气,水分,PH值,化学因子等。
6回复突变:突变体(mutant)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7诱导:某些环境因子的刺激使基因或操纵子进入转录状态。
8拮抗: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从而稳定身体内环境的作用。
9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体外进行的结合反应。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进行这类反应时一般都要用含有抗体的血清作为实验材料,所以把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10巴斯德效应:由于葡萄糖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能量要比在发酵中产生的多得多,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厌氧发酵而转向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11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即细胞附殖粒、又胞附殖粒)。
12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
13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
14活性污泥: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血清学诊断名词解释
血清学诊断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技术,用于发现患者血清内特殊物质的存在或水平变化,以确定患者某种疾病的存在或发展程度。
此外,血清学诊断还可以用于患者药物反应的监测,使用血清样本采集及结果评估去确定药物治疗的效果。
2.抗体:
抗体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时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并消灭外来的潜在威胁,如病毒、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
抗体的存在于血清中,可以用来识别有害物质,并有助于诊断许多疾病。
3.抗原:
抗原是一种具有异常性质的外源物质,可以被抗体识别并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例如抗体产生。
抗原由多种物质组成,包括病毒、细菌、细菌毒素和外来物质等。
4.病毒:
病毒是微小的、外来的有毒物质,它们可以入侵活细胞,改变细胞的功能和形态。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可以识别和清除潜在威胁。
通过进行血清学诊断,可以发现抗体,从而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病毒性疾病。
5.细菌:
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可以产生有害物质,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血清学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细菌。
6.细菌毒素:
细菌毒素是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它们可以损害或杀死人类细胞,导致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细菌毒素还可以损害败血症等某些疾病的治疗。
抗细菌毒素抗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诊断细菌毒素的存在以及其对患者危害的程度。
第十一章免疫学技术概论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主意。
免疫学技术包括:①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或称免疫检测技术②细胞免疫技术:用于分析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状态的免疫学技术③免疫制备技术:用于建立免疫检测主意的技术第 1 节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举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基于抗原与抗体分子结构及立体构型的互补,以及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两者在分子间引力参加下发生的可逆性免疫化学反应。
1.抗原抗体的结合力①库仑引力/静电引力:是抗原与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之间互相吸引的力。
其大小与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②范德华引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临近时分子极化作用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引力大小与分子空间构象的互补性有关。
③氢键作用: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和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④疏水作用: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互相接触,因为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拢的力。
疏水作使劲在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强。
2.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①亲和力(affinity):指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强度,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可用平衡常数K表示:K=K1/K2 (K1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②亲合力(avidity):指一个抗体分子与囫囵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第 1 页/共7 页合价直接相关。
亲合力表现为多价优势。
3.抗原抗体的胶体特性及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①胶体特性: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②亲水性改变:抗原抗体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一、单选题(A1/A2型题)1.最早将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方法应用于临床血清学诊断的学者是(A ) A.Widal B.Landsteiner C.KOhler D.ManciniE.Coons2.下列各项用于反映B细胞功能的试验是(B)A。
淋巴细胞转化B.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C.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D.移动抑制试验E.CD3检测3.对流免疫电泳的沉淀线出现在抗原抗体之间且靠近抗原孔可说明(B) A.抗原强阳性B.抗原弱阳性C.抗原阴性D.抗体弱阳性E.抗体阴性4.下列何种抗原是触发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抗原(D)A.HLA—A、B 、C B.HLA—DP C.HLA—DQ D.HLA-DR E.HLA-D5.人类MHC基因位于第几对染色体上(B )A.第1对B.第6 对C.第9对D.第12 对E.第19 对6.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杀灭或排斥突变细胞功能称为(C )A.免疫防御B。
免疫自稳C。
免疫监视D。
免疫应答 E.兔疫识别7.用异硫氰荧光色素(FITC)作标记时其激发光波长近于(D )A.365nm B.435nm C.450mn D.490nm E.500nm8.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分子是(C)A.C1 B.C2 C.C3 D.C4 E.C59.检测不完全抗体可使用的凝集反应(D )A.协同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血凝试验D.Coombs试验E.直接凝集反应10.ELISA试验时易造成空白值增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C )A.加样不准B保温时间短C洗涤不彻底D比色误差E包被不好11.GVHR的中文全称为( B)A.宿主抗移植物反应B移植物抗宿主反应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D.荧光偏振免疫分析E人类白细胞抗原12.为提取高纯度特异性IgG通常采用的方法是(C)A.区带电泳B.凝胶过滤C.亲和层析D.选择性沉淀E.超速离心13.初次应答中首先产生的抗体是(C )A.1gA B.IgG C.IgM D.IgE E.IgD14.用于前列腺癌初筛的首选肿瘤标志物是(B )A.AFP B.PSA C.CEA D.CAl9—9 E.HCG15.不完全抗原的特点是(B )A.仅具有免疫原性B仅具有反应原性C具有免疫原性及反应原性D.与抗体不产生沉淀反应E.不可能是病原微生物的产物16.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是发光物由于(D )A.在一定波长激发光照射下发光B.在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而发光C.在电子激发态时发光D在电子激发态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而发光E.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发光物而发光17.组织相容性抗原指的是(C )A.同种异型抗原B.隐蔽的自身抗原C同种移植抗原D.有核细胞表面抗原E.N曾异性抗原18.NBT还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