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中一类问题的探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数学研究课题教案一、课题名称:探究数列的本质和规律二、课题背景和意义:数列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推导数学结论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数列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数列的本质和规律,掌握数列的常见性质和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课题目标:1. 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3. 能够运用数列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5分钟)- 引入数列的概念和定义;- 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表示方法;-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
2. 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30分钟)- 讲解数列的常见性质,如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 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列的求和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数列的性质解题。
3. 数列的应用和实践(25分钟)- 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应用数列的方法解决;- 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 撰写论文或报告,总结数列的应用及发现。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教学结合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2.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数列的图像和应用实例;3.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研究活动,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六、评价方式和评分标准: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分的20%;2. 课堂测验和小组作业:占总分的30%;3. 个人论文或报告:占总分的30%;4. 学习总结和思考:占总分的20%。
七、拓展任务和延伸阅读:1. 带领学生开展数列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更多的数列性质和规律;2. 推荐相关数学书籍和期刊,引导学生扩展数学知识和视野;3. 参加数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本课题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数列中一类问题的探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类数列问题的研究,巩固等差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
2.通过猜测,分析和论证的过程,巩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3.通过解决探究性问题,培养类比和创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4.感悟数学的严谨性,体会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基本量法,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的严谨性,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请学生叙述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下标和定理,并类比到等比数列的的定义和通项公式及下标和定理。
问题1:下标和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否加一个条件让逆命题成立?(二)课题讲解原命题: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则数列}{1++n n a a 为等差数列。
问题:它的逆命题成立吗?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否加一个条件让逆命题成立?特例.已知数列{}n a 满足)(12*1N n n a a n n ∈+=++,探究“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例题:若数列}{1++n n a a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试探究“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类比:原命题:若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1{}n n a a +•为等比数列。
问题:它的逆命题成立吗?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否加一个条件让逆命题成立?例题:在正项数列}{n a 中,若数列}{1+⋅n n a 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试探究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如果例题证明不出,先做此题(备选):特例:已知正项数列{}n a 满足)(2*121N n a a n n n ∈=⋅++,试探究“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三)触类旁通 请学生们讨论,在等差等比数列里学过的命题或公式,他们的逆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有哪些逆命题不成立,但可以适当增加条件,就可以成立的?学生提出,则用学生的命题;没人提出,则用备用的命题:备用命题1: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则数列前n 项之和1(),2n n n a a S n N *+=∈。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基本概念、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数列问题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以及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列相关练习题。
3. 教学辅助工具,如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基本概念。
2. 提出问题:如何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列问题探究。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如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
2. 通过实例,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分析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人口增长、物理学中的等差数列等。
三、探究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数列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
2. 每组学生根据所给问题,运用数列的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布置与数列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数列的基本概念、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数列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探究活动:评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数列综合题和应用性问题教案章节一: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 能够识别和表示不同类型的数列。
3.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教学内容: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等。
3.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介绍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索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等。
3. 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解释。
章节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能够识别和表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3.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等。
3.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等。
3. 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解释。
章节三:数列的极限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能够求解数列极限的问题。
3. 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1. 数列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数列极限的求解方法。
3. 数列极限的运算规则。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介绍数列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学习数列极限的求解方法,如直接求解、夹逼定理等。
3. 讲解数列极限的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解释。
章节四:数列的综合题型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综合题型的概念及其解题方法。
2. 能够解决数列综合题型的问题。
3. 掌握数列综合题型的解题策略。
教学内容:1. 数列综合题型的概念及其解题方法。
2. 数列综合题型的常见类型和解题技巧。
3. 数列综合题型的解题策略。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介绍数列综合题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数列存在性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教案1.问题呈现题目:已知正项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 (1)求的值及数列的通项公式;(2)是否存在非零整数,使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分析与解答分析:第(1)问根据数列通项()12n n n a S S n -=-≥很容易求出;关键是第(2)问中根据第(1)问的结论2n a n =,可得11cos cos(1)(1)2n n a n ππ++=+=-,则可考虑分离参数λ,令(1)n nb a =⋅⋅-n b 的单调性以确定n b 的最值.最后,需要考虑n 为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讨论. 解(1)由(2)4n n n a a S +=. 当1n =时,1111(2)4a a a S +==,解得12a =或10a =(舍去). 当2n ≥时,由111(2)(2)44n n n n n n n a a a a a S S ---++=-=-22112()n n n n a a a a --⇒-=+, ∵0n a >,∴10n n a a -+≠,则12n n a a --=,∴{}n a 是首项为2,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故2n a n =.(2)由2n a n =,得11cos cos(1)(1)2n n a n ππ++=+=-,设(1)n nb a =⋅⋅-1(1)n n b λ+-<. 1n n b b +===1=>,∵0n b >,∴1n n b b +>,数列{}n b 单调递增.假设存在这样的实数λ,使得不等式1(1)n n b λ+-<对一切*n ∈N 都成立,则① 当n 为奇数时,得min 1()n b b λ<==;② 当n 为偶数时,得min 2()n b b λ-<==λ>.综上,(λ∈,由λ是非零整数,知存在1λ=±满足条件. 3.题后反思 针对这类数列的存在性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分类参数并构造数列,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可用比商法或作差法,题目中出现三角函数往往要考虑其周期性,涉及()1n-往往需要对n 为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讨论.。
初中数学教案:数列第一课教案2数列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2.理解数列中项的概念;3.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4.能够应用通项公式求出各项的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1.清楚地掌握数列的概念;2.理解数列的项的概念;3.推导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1.数列的项的概念的理解;2.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张采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的操作与发现,来逐渐理解数列的概念与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让学生回忆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列知识,并与初中所学的数列概念进行比较。
(2)提问:可以用数列的什么性质来描述一种变化规律?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解释数列的定义与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例子来认识数列。
2.概念讲解(1)解释数列中项的概念。
(2)在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由教师给大家展示数列的一些基本元素的含义:项数、公差、首项等,并引导学生逐渐熟练掌握这些概念。
3.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1)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自己发现规律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发掘出数列中各项之间隐藏的规律。
(2)在学生找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找到的规律进行提炼,并带领学生填写填好每一步的过程。
(3)在讲解完整个推导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起来,强化理解。
4.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1)让学生实现通过通项公式求出特定项的数值,并分析求解过程。
(2)我们可以为这个问题设置好若干问,这样便利于理解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五、教学方法的评估1.学生运用数列通项公式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所学数列概念与原理的理解情况。
3.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评估,以及课堂上的反馈来评估教学质量。
六、课堂体验通过探究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改变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将所学的内容对永久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针对不同题目的探究。
高中数列常规题讲解教案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列作为一个重要的章节,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点,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中数列常规题的讲解教案范本。
## 引入新课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数列的概念。
例如,假设一个篮球运动员每天训练投篮,第一天投中1个,第二天投中2个,以此类推,他每天比前一天多投中一个篮球。
这个例子中的投篮数就可以构成一个数列:1, 2, 3, 4,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引出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介绍数列的分类,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 等差数列的讲解等差数列是数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特点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公差。
### 定义和通项公式我们可以用符号an表示数列的第n项,d表示公差,a1表示第一项。
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n - 1)d### 例题讲解例题: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a1 = 1,公差d = 2,求第5项。
解析: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代入已知的数值求解:a5 = a1 + (5 - 1)d = 1 + 4 × 2 = 9所以,第5项是9。
## 等比数列的讲解等比数列是另一种常见的数列类型,它的特点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公比。
### 定义和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q^(n-1)其中,q表示公比。
### 例题讲解例题:已知数列{bn}是等比数列,b1 = 3,公比q = 2,求第4项。
解析: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代入已知的数值求解:b4 = b1 × q^(4-1) = 3 × 2^3 = 24所以,第4项是24。
## 练习题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列的知识,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数列的常见性质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定义
2. 数列的类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
4.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问题
老师出示一道简单的数列问题:“1, 4, 7, 10, ... ,请问下一个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题方法。
第二步:引入概念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列的定义,并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第三步:探究性学习
1. 学生自行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在小组讨论中总结规律。
2. 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等。
第四步:展示总结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数列的常见性质及应用。
第五步:巩固练习
老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评估方式: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在练习中的答题情况和解题思路
3. 学生对于数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Fibonacci数列及其性质
2. 学生可以尝试探究其他特殊数列的规律和性质,如素数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数列教案篇一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式教学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和要点的有效载体,是教学目标理念展现的重要途径,是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
长期以来,问题教学活动方略的实施,一直以来成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但在传统问题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片面的将问题教学看作是知识内容、解题方法传授的“工具”,在问题内容的设置和问题解答的传授中,不能精心准备,有的放矢,导致问题教学的效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注重发挥数学问题承载知识内涵的重要载体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功能特性”,“设置‘少而精’的数学问题,实现学生知识内涵有效掌握和能力品质的有效提升。
”可见,传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题海式”问题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少而精”的“典型性”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以其在反映教学内涵要义上的精准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功能性等特征,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本人就如何做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了尝试,现就如何选取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问题案例应凸显“精”字,体现精辟性,使学生在感知问题内涵中领会设计意图案例1 已知A(-2,-3),B(4,1),延长AB至点P,使AP的绝对值等于PB绝对值的三倍,求点P的坐标。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知识内容,在讲解“向量定比分点的几何运用”考察点时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该问题是考查学生向量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应用。
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方法的探索,通过对问题条件关系的分析,发现该问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利用向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考虑P为分点,应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点P的坐标。
第二种是把向量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看做是一个等量关系,通过解方程的思想处理问题。
学生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对向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运用有较为准确和深刻的掌握,并对如何运用该知识点内容做到“胸中有数”。
初中数学教案:探究数列的特征与求和公式一、引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掌握数列的特征与求和公式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关键,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通过探究数列的特征与求和公式,深入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二、探究数列的特征1. 什么是数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数列。
简单来说,数列就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数字序列。
其中,每个数字称为序号形式上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由某种规则确定。
2. 数列的有限项与无穷项根据项数的多少,我们可以分为有限项和无穷项两种情况。
有限项即数列中只有有限个元素;而无穷项则表示该数列中包含了无限多个元素。
3. 数列的公式与通项针对某些规律明显且可预测的数列,在进行进一步研究时,我们需要引入公式或通项来表示其中每一项之间的关系。
例子1:等差数列在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都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使用“首项加上公差乘以(项数-1)”来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 中的第n项aₙ,可以表示为aₙ=1+(n-1)×2。
例子2:等比数列在等比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值保持相等。
我们可以使用“首项乘以公比的(项数-1)次幂”来表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1, 2, 4, 8... 中的第n项aₙ,可以表示为aₙ=2^(n-1)。
三、探究求和公式1. 什么是数列的求和?考虑到实际问题或进一步分析时需要计算数列前n个元素之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引入求和符号Σ。
Σ后面跟着一个表达式,该表达式包含了要求和的数列。
2. 等差数列求和对于一个有限项的等差数列,在进行求和时可用以下公式:Sₙ = (a₁ + aₙ) × n / 2其中Sₙ代表了前n个元素之和,a₁代表首项,aₙ代表末项,n代表项数。
3. 等比数列求和对于一个有限项的等比数列,在进行求和时可用以下公式:Sₙ = a₁ × (1 - qⁿ) / (1 - q)其中Sₙ代表了前n个元素之和,a₁代表首项,q代表公比,n代表项数。
数列中一类问题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类数列问题的研究,巩固等差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
2.通过猜测,分析和论证的过程,巩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3.通过解决探究性问题,培养类比和创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悟数学的严谨性,体会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基本量法,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的严谨性,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学生叙述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下标和定理,并类比到等比数列的的定义和通项公式及下标和定理。
问题1:下标和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否加一个条件让逆命题成立?
(二)课题讲解
原命题: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则数列}{1++n n a a 为等差数列。
问题:它的逆命题成立吗?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否加一个条件让逆命题成立?
特例.已知数列{}n a 满足)(12*1N n n a a n n ∈+=++,探究“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
例题:若数列}{1++n n a a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试探究“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
类比:
原命题:若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1{}n n a a +∙为等比数列。
问题:它的逆命题成立吗?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否加一个条件让逆命题成立?
例题:在正项数列}{n a 中,若数列}{1+⋅n n a 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试探究数列
}{n a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
如果例题证明不出,先做此题(备选):
特例:已知正项数列{}n a 满足)(2*121N n a a n n n ∈=⋅++,试探究“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
(三)触类旁通 请学生们讨论,在等差等比数列里学过的命题或公式,他们的逆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有哪些逆命题不成立,但可以适当增加条件,就可以成立的?
学生提出,则用学生的命题;没人提出,则用备用的命题:
备用命题1: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则数列前n 项之和1()
,2
n n n a a S n N *+=∈。
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类比:已知:数列}{n a 为正项数列,若数列}{n a 等比数列, 则数列前n 项之积2
1(),n n n T a a n N *=∈。
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备用命题2:已知等差数列{}n a ,试探究“*(,)m n m n a a a m n N ++=∈”成
立的充要条件,并将结果类比到等比数列。
备用命题3: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则数列1{},n n n k a a a k N *
++++⋅⋅⋅+∈为等差数列。
逆命题:若数列1{},n n n k a a a k N *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试探究数列
}{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并类比到正项等比数列。
(三)、课堂小结
1、探究型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就是一类很好的探究性问题。
2、解决探究型问题的过程应遵循(1)由特殊到一般(2)由已知类比到未知
3、对于新问题的探究,一定要大胆猜测,全面分析,严谨论证。
(四)、回家作业
探究已学过命题和公式的逆命题产生的相关问题,至少写出并解决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