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与思考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与思考--关注细节有效指导一、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习惯培养的重要性1、习惯培养对幼儿成长的意义什么是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它对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重大意义,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之一。
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1)卫生习惯,(2)饮食习惯,(3)睡眠起居习惯,(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由于目前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过分娇惯和无原则的顺从,暴露出来的生活行为习惯问题尤为严重,幼儿无论从饮食、睡眠还是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
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也指出:“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
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
2、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着许多教育价值二期课改实施至今,教师已初步树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理念。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生活环节(来、离园、盥洗、饮水、餐点、午睡)占在园生活50-60%以上,这些生活环节比较琐碎,教师易忽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笔者认为,关注细节——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容忽视。
例如:在一日生活中,盥洗活动始终贯穿其中,使用的频率最多,一天高达7-8次,入园、入厕、喝水、吃饭等都要洗手。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常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班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大班一日活动的质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特开展此次大班一日活动常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大班一日活动常规的认识,明确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2. 探讨如何有效实施一日活动常规,提高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
3. 交流分享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四、活动地点:幼儿园会议室五、参与人员:全体大班教师六、活动流程1. 集合签到2.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及目的3. 分组讨论:大班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4. 分享交流:教师工作经验及心得体会5. 专家点评与指导6. 总结发言七、活动内容1. 集合签到全体教师按时到达会议室,签到并领取资料。
2.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及目的主持人简要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强调了大班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希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 分组讨论:大班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将全体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1)大班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有效实施一日活动常规,提高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3)针对不同环节,如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常规要求?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以下为部分讨论内容:(1)大班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①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②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2)实施一日活动常规的策略:①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一日活动常规的认识和执行能力;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常规要求,确保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遵循;③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④注重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幼儿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在一日活动的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摘要:在《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中明确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生的确具有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因为幼儿年龄小,爱模仿,模仿能力强,幼儿期是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形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好的生活习惯是一切良好习惯的开端,所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极为重要。
关键词:一日活动生活活动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引言:幼儿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三方合力,共同培养幼儿,使幼儿能够更快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如入园,进餐,盥洗,如厕,学习,午睡,离园等,从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更好地养成良好习惯。
在实践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这几方面,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
因此,我们对幼儿园周围的环境进行创设,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逐渐形成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幼儿园每月评出“健康之星”,“文明之星”和“劳动之星”,每班通过幼儿投票的方式评出三位在卫生、文明礼貌、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服务方面具有良好习惯的幼儿,每位获奖幼儿的照片会展示在宣传栏中,每月会更换一次。
这种评比的方式,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懂得了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除此以外,老师在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创设中融入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内容,例如:利用标志的作用,在玩具柜和玩具篮子上贴标志,暗示幼儿“物归原主”、“分类放好”,养成良好的收拾习惯;在茶杯门上、墙上粘贴轻拿轻放、轻声细语的图片,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作者:王春霞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10期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良好品格的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里一日活动皆课程,那么,如何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呢?一、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在入园、离园、在园生活中,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声好,敬个礼,举手投足守规矩,结合午餐、午睡等活动,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回家懂得帮家人做事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二、爱劳动、讲卫生习惯的培养开展“我是小主人,我是值日生”等活动,带领幼儿种花、种菜,回家帮助家长做事情,自己洗袜子,自己穿衣服,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懂得劳动最光荣。
三、教学活动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专注听讲,不搞小动作,培养倾听的好习惯。
老师要在讲故事、学儿歌、讲话时等,时时注意使幼儿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能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就会融洽。
在家里,家长注意培养幼儿注意倾听讲话的好习惯,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与家长交流沟通,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家里注重幼儿倾听讲话习惯的培养。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往往表现出:(1)喜欢插话,当别人还没有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就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2)自己回答完问题后就不听别人的意见了。
(3)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听同伴或老师的发言等。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幼儿能够倾听,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四、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幼儿园里,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学到老师无法教会的语言、行为、动作等。
有一次孩子们在户外玩攀爬的游戏以锻炼体能,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爬不上去,他站在那一会,找到了一把小椅子回来,先站到小椅子上,爬了上去,小男孩上去后,发现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困难,说:“我来帮你吧!”他主动下来,帮助小女孩站到小椅子上,再爬了上去,小女孩高兴地说:“谢谢你!”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这正是我们想要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好习惯,形成优良的品格。
如何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培养研究内容
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培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习惯培养:包括饮食、睡眠、卫生等,例如按时吃饭、不挑食、早睡早起、勤洗手等。
2. 社交能力培养:包括分享、合作、尊重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等,例如学会分享、懂得合作、尊重长辈和同伴、遵守集体规则等。
3. 学习习惯培养:包括注意力集中、主动学习、认真听讲等,例如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主动学习新知识、认真完成作业等。
4. 运动能力培养:包括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耐力等,例如能够熟练跳绳、能够快速反应、能够坚持长跑等。
5.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包括自我调节情绪、积极面对困难等,例如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等。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一日常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未来的竞争力。
同时,也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为幼儿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教育服务。
幼儿园习惯养成教学探索与实践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幼儿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幼儿园习惯养成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首先探讨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实际经验共享一些幼儿园教育教案,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1. 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习惯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素质。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2. 习惯对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良好的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习惯养成教学实践1. 设置榜样幼儿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榜样。
教师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2. 培养自理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生活化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会他们自己洗脸、刷牙、整理书包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3. 引导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幼儿园教育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活动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共享等,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4. 制定习惯养成计划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芳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习惯养成计划。
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孩子分别制定早睡早起、讲卫生、团队合作等习惯养成计划,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5. 家校合作幼儿园教育教案中,应该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与家长进行紧密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习惯养成情况,引导家长在家中继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一个班级的常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此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所以,一日常规的培养,教师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只要幼儿在班上,常规的培养就是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常规的培养更是极为重要的.我通过这一学期带托班的经验,将自己培养幼儿常规的一些方式方法做了一下的总结:(一)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是一日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本性是天真无邪,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教他们什么他们必然会按所教的去做,所以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培养生活常规。
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在家人细心、周到的呵护下慢慢长大,或许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旁人宠爱有加,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一些能力。
所以我们在培养生活常规时注意了以下三点:1、进餐要求:幼儿饭前洗手,吃饭时做到安静就餐,不掉饭粒,不挑食,饭后漱口,擦嘴,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2、午睡要求:能在教师地帮助下穿脱衣裤,独立的穿脱鞋子,并主动摆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尿湿床铺,并且能自己安静入睡。
3、盥洗要求:能按意愿入厕,不打湿裤子,便后会主动冲洗厕所,并且洗手,洗手时知道卷起袖子,不打湿衣服。
各班针对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培养生活常规时再做酌情调整。
我们为了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培养生活常规时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不能太强制化了,不能管得太死。
例如:在午睡时,有的小朋友不能安静入睡,总是翻来覆去,而且还总嬉笑。
这时我们就可以安慰幼儿,不能对他强声呵斥,不妨以商量地语气对他说:小朋友,你看现在是午睡的时间,小朋友都睡觉了,还有我们班的小动物也都睡了,你呀不要吵醒他们了,睡不着,可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好不好?"这时缓和了他的情绪,再加上老师的亲切抚摸,虽然他还是不能尽快的安静,但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入睡的。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优化与实践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良好的生活常规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优化与实践,不仅关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家长的参与度。
因此,本文将围绕幼儿园生活常规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如何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重要性1.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刷牙、穿衣、整理书包等日常生活技能。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孩子们需要与同伴相处,学会合作。
通过共同生活在一起,孩子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培养出良好的合作精神。
3.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这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三、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现状分析目前,一些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活动安排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园的生活常规进行优化与实践。
四、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实践措施1. 规范作息时间制定清晰的作息时间表,确保孩子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和活动时间。
早晚各有定时的休息时间,中午有固定的午休时间,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 营养均衡的饮食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垃圾食品和过多的零食。
定期开展食物知识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 合理安排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
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身体和智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4.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和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对较小的幼儿来说,趣味性将使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之初,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认识自己的洗手毛巾,我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准备一张自己的彩色照片,在分组活动时,请幼儿尽快找到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很快认识了自己的洗手毛巾,保证了毛巾的专人专用,也杜绝了细菌的传播,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在这个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把擦手毛巾直接挂上的做法,而是以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出现,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找寻活动,达到毛巾专人专用的目的。
2 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幼儿年龄越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越没有正确的概念。
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模式。
如:幼儿入园之初,多数幼儿拿椅子时只用一只手拖着椅子走,不懂得轻拿轻放,而且时常翘起椅子互相碰撞。
针对这种现象,我利用主题课将蒙氏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教育要着重于孩子的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
教师要有一颗耐心和爱心,不要一味指责,而要言传身教。
”亲自示范、讲解怎样正确搬小椅子,然后幼儿动手练习,教师纠正错误。
孩子们模仿着我的样子双手轻轻拿起椅子,小心翼翼地放回座位,从此拖椅子的小朋友不见了,撞椅子的声音没有了。
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违反了要求,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立即改正。
3 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
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每日午饭后,幼儿要漱口、擦嘴。
在漱口时,幼儿往往喜欢玩水,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发现这种情况,我利用主题课给幼儿讲解水的用途,使幼儿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节约用水;怎样正确漱口,并给幼儿师范,幼儿通过练习,懂得了洗手时不把水龙头管严会浪费水资源,洗手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
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探究
作者:程培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07期
【摘要】对于幼儿园阶段来说,建立有效的生活常规机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生活教育资源加以调动显示出其生活教育价值,还可以摸索形成新的生活环节指导良好习惯方式。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良好习惯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4-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学前教育新规,对于学前教育的来说,是帮助幼儿实现终身教育最为基础的阶段提升,且在生活各环节中要学会发现蕴含的教育价值,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基于实践中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原则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的进行尝试与研究,将教育融入到一日活动中去。
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就要做好教育工作,为幼儿营造出适宜的常规教育化环境,这样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要坚持趁早性的原则
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来说,是从幼儿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因此,想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认识,从而也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1]。
(二)要坚持渐进性的原则
对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说,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循序渐进的影响下来得到发展的。
从内容上来说,也是从低到高逐渐积累起来的,这样才能让幼儿可以逐渐定型。
(三)要坚持反复性的原则
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明确幼儿是存在着一定反复性的,不论是从行为上来说,还是从表现上来讲,都存在着一定的反复性。
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培养工作,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将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中
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日常的教学中既要爱护每一个孩子,还要周而复始的面对琐碎、枯燥的组织活动,同时还要学会观察中有机渗透幼儿习惯的培养。
其次,教师还要运用网络平台、家长论坛、成长档案等,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还要鼓励家长的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也坚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2]。
三、将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一日常规教育中去
幼儿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环节占在园生活50%-60%,因此,在生活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环节中的吃点心、漱口、穿衣以及穿鞋等等方面上来对幼儿进行帮助,并设计出适宜的活动目标,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秩序。
例如,对幼儿进行礼仪与感恩上的教育,帮助幼儿学会处理好父母、长辈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幼儿参与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主动帮助家长做事,同时还要在班级中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以此来加深幼儿在生活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从而也就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又如,在引导幼儿针对责任感等方面中,如在班级中开展相关的活动,以此来吸引幼儿的目光,加深幼儿对家与国的理解。
通过从周边的实际上出发,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也就可以帮助幼儿养成团结友好的性格与品质[3]。
四、将实践研究渗透到主题教育中去
对于幼儿来说,在生活中可以提高自身的认识。
因此,通过幼儿的一日活动与特定的活动开展,就要从这一特点上出发,以此来帮助幼儿参与其中,同时还要在实践研究中,真正实现月月计划与周周活动、且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所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后,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如选择一些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欣赏、表演等来进行教育,或是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以此来帮助幼儿规范好自己的言行。
如教师可以在教育中鼓励幼儿采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等,通过为幼儿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活动,来让幼儿明确懂得文明礼貌的重要性,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明确在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中怎样来表达出自己的感激。
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礼仪儿歌比赛”等活动,以此来帮助幼儿实现道德价值的内化,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受到影响,从而增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等,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4]。
五、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
对于幼儿园环境来说,教师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氛围,以此来激发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满足幼儿的需求。
如在班级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小猫和小弟》等故事进行表演,并让幼儿对一些歌曲进行演唱,这样也就可以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从物质环境上来进行教育,通过从幼儿的生活习惯上入手,帮助幼儿练习系鞋带与叠衣服等活动,以此来让幼儿受到相应的影响,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对于环境教育来说,不仅要做好物质环境上的教育,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上的熏陶,同时还要创建出与幼儿年龄相符的情境,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材料进行分层,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去,同时还要组织幼儿进行归类与整理,以此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保证自身行为举止上的亲切,这样才能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氛围,促使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影响下受到影响,这样也就可以主动的表示出一些友好的语言,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总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实际中就要从点滴上出发,同时还要循序渐进,以此来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影响幼儿,促使幼儿可以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这样也就可以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亚君.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05):189-189
[2]孙萍.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1):84-84
[3]王艳.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4):228-228
[4]李燕.融习惯于一日生活中——多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03):134-134。